[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一讲 主讲:楞严法师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2  浏览数:4308  最后更新:2008/11/3 22:45:00 by 道振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7/11/5 14:54: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一讲 主讲:楞严法师

《人间的佛陀》第一讲 主讲:楞严法师

(禅喜整理)

    我们悲华在线-人生佛教网站第一届佛学基础班今天正式开课,在第一节课开课之前呢,我想针对这个佛学班的有关事宜给大家做个说明。这次佛学班的开办最早的缘起,是为了让我们网站上这些有缘的佛子学习佛法能够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比较慎重的这样一个氛围。所以说我们也是初步的有这个想法,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呢也是有不断的调整,初发心是这样的。主要是考虑到网络上佛子闻听佛法有诸多的这种不是很慎重的行为,所以为了便于管理、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呢偿试着用开班的方式,这仅仅是一个偿试。那么我们今天要开始的是第一讲。今天呢就是说采取密码进入的方式,目的也是想检验一下、看一下,我们通过这样报名真正来参加这样学习的会有多少人,都是怎么样的人来,然后以决定我们下一步的行动。

    那这次讲什么内容呢?题目是《佛教的基本原理和修行方法》。看这个题目,顾名思义,大家就非常清楚了,这次要讲的很显然是对佛法进行概说。其目的是为了对佛教不了解的,乃至对佛教缺乏正信的初学者来进行宣说。虽然讲的是很基础的知识和佛教总体上的的概念,但是我们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呢将联系我们现实的人生、实际的生活,重点从佛陀的教理以及佛陀的经历,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上,他本身从他出生到出家成道到最后涅盘,也就是说佛陀以八相成道,这个过程一点一滴都是具有很深刻的法意的。所以我们呢从这里面跟大家一起来研究、来探讨佛陀的这些示现行为和我们具体的修行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从这里去考虑。另外方面讲述基本的佛教道理,以期对佛法有个大概上的全面性的了解。这个有助于我们今后深入法门,能够抓住佛法修学的关键核心所在,避免走很多弯路。然后我们讲解的时候重点也在相互之间的联系上进行适当的阐述。另外一个呢,到最后会讲到具体的修行,那么我们对佛教上的修行方法也做个概览。

    所以大致上这三个部分,一个是讲佛陀的经历,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是如何应化在人间的,这是一大部分;然后下面分别讲佛法的基本道理、佛法的修行方法。以这样一个纲要来讲解。那么我们这次讲解的纲要采取的是净行法师编写的《佛法的原理与行法》这本书,这本书在网络上也有,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参考。但是我们的讲解呢是把他做为提纲,有些部分内容讲解的是一样的,有些是有所补充的,有些呢是有所更正的。所以说我们把这本教材呢当做参考,没有以他做为根本的教材。

    接下来我想以这样来开篇,来读一下净行法师87年1月在香港写的这个前言,写得很好的:

   

    无上甚深微妙法  千載弘揚度眾生  宗派繁衍數無量    是非論辯起紛爭

    大師著述多玄秘  難令密意入眾心  佛語原是解脫法    今墮戲文折大能

    後學童子常慨歎  甘露法雨眾難親  空前去苦安樂法    難令煩惱滅半分

    不慚鄙陋才疏淺  強執禿筆傳佛音  欲以文字作因緣    普令有情起道心

    無邊佛法皆方便  真理從來證自心  莫執言辭與詭辯    應如證果在修行

    佛法只如盲人杖  論法不行費光陰  正信誠心諸佛助    堅忍必成彼岸行

 

    这个是上净下行法师为他这本书所写的前言。很显然,法师在这里面道出重要的点,第一点他认为古往今来的大师们著述佛法往往偏多玄秘,佛陀的秘意很多难为众生所了解。而真正的佛法他认为是一种解脱的方法,是应该闻即受用的,所以说唯恐后人堕入到文字的游戏当中,使佛陀救度众生的佛法大能呢,他这里面用了一个词叫做,折损大能。所以说他发心来以通俗的、深入浅出的方式来阐述佛法,这是这本书作者的初发心。第二个他这里讲到,很显然,他非常强调实修,意思说光光这些文字如果不能令行者起修的话,那么这个就会虚耗光阴,所以这是这本书二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说在这本书里面呢,这位法师在这个文字方面始终围绕着他这二种思想他在贯穿着。

    那我们今天呢把这本书做为纲要来给大家做讲解,这里面呢我也针对这二点给大家做个阐述,第一点,大師著述多玄秘 这里讲他认为这个书写得太深,行者不易撑握,但是我认为不然,因为佛法的传播并不完全靠书,我们看古来大德的著作所写的教言,那只是仅供参考,真正的佛法是靠传承下来的。那么祖师大德们所传承的教言,他肯定是根据当时的人的心理状态、实际的善根情况而进行著书立说,而进行适当的教化。那么我们今天感觉到古人有些话深奥难懂,其实这不是,有些古人的话并不深奥难懂,而是语言出现了差异。比如说很多今天的人因为古代化文化学习很薄弱,他看不懂古文,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象古代禅宗的祖师都是用俗语、俚语深入浅出的来阐释佛法的第一奥意,如果按当时来讲的话那些语言都是最平凡不过了,太简单了,通俗易懂的,这是一方面的原因。所以说因为佛法是契理契机的,上契佛理下契众生之根机,所以说当机佛法,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说固然法师以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令众了解,比如说做一个概览,其目的并不见得可以使行者迅速驱入修行。因为行者若想真的驱入修行,必须走什么道路呢?必须走传承的道路,按照佛经所说的要依止当代的具德善知识去修行,这是关键,所以这里给大家作个说明。大家听我们这堂课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概念,佛法从亲近善知识开始,在佛经中是有教证的。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非常明确的讲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行者他都走过这样一条路。什么路呢?佛陀讲过是四点,第一点,就是要去亲近善知识。第二点呢从善知识处听闻法要,第三点如理思维善知识处所听闻的法要,第四点依法修证。佛陀说这是任何一个修行者所必经之路。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起修并不是经书深和浅、或者是语言上有没有个大概了解或者不了解,关键因素在于去亲近善知识发心去修行。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这里讲到了,佛法是为解脱的。我们修行的目标因该为了证果,为了起大能大用。过坚忍行证心成性就能达到目的,就是说非常好,确实如此,佛法是不应该在言辞和诡辩上下功夫的。你研究的学问再好,如果不能把佛法跟我们现实的心,现实的生活当中去起修,那都是空话。其实也正因为如此,更加显得佛法修行依止善知识的重要,其实依止善知识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的真正体现具体体现。佛陀在经典里面对这一点特别加以阐述。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经典,佛陀专门对行者如何驱入佛法有深入的阐释。这里可以给大家推荐一本经书,就是《善恭敬经》。《善恭敬经》呢,佛陀认为这本经书很难说,到将来的众生很难会尊照佛陀说的这样去做,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学习一下《善恭敬经》,里面对佛陀这一思想说提非常清楚,所以佛教是从尊师重道而进入佛法的传承这样来传承佛法的,这是个基本的正见。这也是我们要讲这堂课,由此呢需要对某些其他的这种关于修行的论调进行批判的一个缘起。为了开展我们这个课程达到我们刚才所说的种种之目的,下面我今天就给大家开讲第一部分就是佛陀的传记,也可以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应化,现在我就开始讲。

    我们知道做为一个佛教徒,最重要的必须了解我们的教主,因为做为一个宗教的信仰有三大要素必须明白,哪三大要素呢?第一就是教主,如果没有教主就不存在宗教。所谓的宗教,宗,一切归宗;教,是教化的意思,也就是说做种种教化、做种种的实践目的是为了归宗,那宗是什么呢?宗必须有个教主,那这个教主是什么呢?好,我们就涉及到了宗教是为什么用的,宗教并不是用来麻痹我们的神经的,过去曾经有外道认为宗教是麻醉品,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因为真正的宗教并不是要来麻醉众生而是要解决众生一个大问题,什么大问题呢?这里我们不讲,等一下讲到释迦牟尼佛的应化的时候,佛祖本身的经历就在告诉我们人身有什么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他最终要归宗,也就是说,要想彻底的解决,他有个宗。宗,我们知道,万法归宗的宗,那宗从哪里来,必须先从教主开始。这位教主必须是以他亲身的经历解决了我们每一个人、乃至象佛教所说的不光光只有人类,而是天上人间地下三届六道中所有的有情众生,他们面临的共同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也就是说这位教本身是位圆满的解脱者,他已经从生命的根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他对生命的真相,他对宇宙人生的究竟的真理他已经透彻了解,并且他具备这个能力来引导我们、教化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位教主,这个宗教才能产生,所以说这是宗教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教主,在我们佛教里面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为我们的教主。而且按照佛教的世界观,在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是阎浮提,我们今天物理学称他为地球,佛经上称为是阎浮提,那阎浮提属于娑婆世界,因为佛以上告诉我们在虚空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象我们这样的世界不只只有这一个。那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是这位佛陀所应化的所教化的世界,被称为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按照佛教的观点他分为三届,所谓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什么叫欲界呢?欲界的众生不管他以什么形状存在,他都以欲望为中心,其中欲望以男女性的欲望做为他生命连接的纽带,所以这叫欲界。那么比欲界高级一层就叫做色界,色界众生仍然贪恋于光色,虽然他已经离欲,色界的众生没有这种男女欲望,因为他入在禅定中,他享受离欲的快乐,但是他仍然执著于光色所以称为色界。好了比色界更高级的一层,这个很难理解的叫做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呢他不在男女之欲和光色的这种执著中存在,他存在于何处呢,他存在于意识当中,他没有具体的形状,但是他有心意识在活动,所以他处在这种微妙的禅定当中。那么无论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还是象我们这样处在中间的人类,共同构成的这个所谓三界六道有情世界,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接下来要从佛陀的降生讲到佛陀的涅盘,就是来看一看这位佛陀,这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他是怎样的来到世间,怎样的以他的亲身经历去证得真理,然后以真理来教化我们,一直到最后示现涅盘,就是让他这一期的生命驱入寂灭。就象我们人从呱呱坠地从婴儿开始一直到最后我们老死从这世界上消失。跟我们一样的示现这样做为人类的形象,他是如何从跟我们一样的痛苦迷茫,到最后完全的解脱而获得自在。这就是我们学习佛陀应化故事的这样一个总体的思路。

    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呢,我会一边讲一边跟大家一道探讨为什么佛陀要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去探讨佛陀应化世间背后的真理,去偿试着看看对照我们自己他有什么现实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大家一定要跟着我朝这思路去走。这是我们学习这个佛陀应化故事的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方法。这个学习方法不同于普通有的同修看了各种各样的释迦牟尼佛传记版本,大家说我想了解一下教主。我希望大家不要以这样一种心态,而应该去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佛陀要这样,来对照我们现实生活来理解。

    好了那关于释迦牟尼佛如何的来到我们这个世间上,来降生为人示现成佛。这个从释迦牟尼佛诞生,具有史可载距今快三千年了,从历史流传到今天各种各样的传说都有。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基本上是按照历代考古学家也好,从佛教内部世代相传的故事也好,照大家公认的这样一种说法,来给大家做个提纲挈领的这样一个介绍。所以说在各个不同的介绍当中可能有所出入,可能有所表达的不太一样的意思,那这是很正常的。那还有一点呢要给大家提醒的这是个基本的常识,是什么呢?就是说佛陀是诞生在古代的印度,相当于现在我们在地图上看的在西藏高原南面,在缅甸下面有个国家,也就是过去佛经上所说的迦毗罗卫国,那佛陀在南毗尼园降生的地方就相当于现在的佛教国家尼泊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历史上的那个古迹,现在仍然可以在尼泊尔的那个地方可以找到。这是有历史根据的,不是说神话故事,所以说这是确定无疑的。那这个尼泊尔过去就属于古印度,那古印度的民族有个特点,这个民族是个相当伟大的民族,在佛陀降生之前,他的宗教哲学就相当的发达,比如说关于生死轮回的观念啊、修行啦,瑜珈了,这些沙门了,这个寂静离欲的修行者啊,这些观念在人民大众中普遍的被接受,不象我们今天这样还要跟解释半天有没有生死轮回,基本上大家都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而且当时的思想也达到了这样一个非常发达的程度。那么在这个情况下佛陀诞生在这个地方。那至于佛陀的诞生呢,有很多很多的传说。但不管是怎么样的传说,我们有个事实必须被了解,就是当初诞生的这位释迦牟尼佛为后来乃至到今天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带来了光明。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佛陀诞生成道传播佛教,那么我们这人世界就会一片黑暗,什么叫做黑暗,并不是太阳不照耀叫做黑暗。而是众生将不知道如何成佛,如何根本彻底的解脱这个生命有生具来的痛苦,只有佛陀的降生传播佛法才能起到这个作用,这又是第二点,大家必须明确了解的。所以说我们今天能听闻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这个是无量劫来的善根福德种子所感召来的,因为根据前世所做一切善业的结果,今生今世才能听到这样的,听闻这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也就意味着不管你以前撑握多么高的哲学思想,不管你是多么具备聪明才智,如果你今生今世不了解佛法不驱入佛门,那么你今生今世彻底的解脱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二个概念,佛法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佛陀能宣说,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第二个层面。第三个层面我们要了解,尽管各种各样的传说非常多,但是我们等下要讲到的佛陀为什么出家这点上是所有的传说中一致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共同一致的观点,这样就有助于我们来吸取营养来增进我们自己。

    我们来看,佛陀是怎么降生的,根据佛经的记载,在天上居住着一位大菩萨,他知道自己长久以来的修行到了今天就要圆满,他过去曾经发大愿要来我们这个苦难的、这个烦恼深重的世界,来度化我们这些处在轮回当中、具备痛苦的众生,他感到他示现成佛的因缘即将成熟,所以他必须实现他本来的愿望,要下到人间来应化,在这个世间里道成肉身为众生示现成佛之道,然后宣扬解脱之正法度化一切有缘。令他所证到的无上的微妙的解脱法门,可以因为他亲身的经历和亲身的证明,并且由他亲自来解说和传播,让他能够长久住世的利益众生。因为这样的缘故这位大菩萨准备降生。在佛经中告诉我们这个菩萨所居的天是哪一层天呢?是兜率天。何为兜率天?佛经中告诉我们,在我们这个欲界是包括天人的境界和人类的境界和地下的象蓄牲道、恶鬼道和地狱道的境界,这都属于欲界。在欲界的第四层天称为知足天,也称为兜率天。史书上称很多种称呼,也叫都悉陀天,也叫欢喜天。那么根据佛经的记载,在这个世界上出现的佛陀绝对不仅仅只是释迦牟尼佛一个,而释迦牟尼佛呢却是在我们这个劫数中当中出现的第四位佛陀。那么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位佛陀在他降生之前都无一例外的居住在这个兜率天上做为天王。所以说大菩萨、即将降生的大菩萨被称为是一生补处菩萨,那么他在机缘成熟的时候他将要降生人间,就是这样一个缘起佛陀才能来到这世上。那由此可见一位佛陀的降生他不是无缘无故降生的,他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哪几个条件呢?第一个,有这么一位菩萨他即将圆满他的佛道,他有这个愿望要来度化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被佛陀度化的因缘必须成熟,就是说我们有见到这位佛陀的这个福报,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今天人看不到佛陀降世呢?那是我们不具备这个因缘,这是第二个。第三个,这个就是这位菩萨他所需要观察的,他以什么身份、降生在哪里、怎样来降生这个人间?是这位菩萨所观察的缘起,所以必须具备这几个因素,一位菩萨才会降生,一位佛陀才会来到这世上。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大菩萨是这样做的,他要以自已亲身成佛的经历来说明:一切众生都可以凭着他自己的努力得到一切的智慧力量和解脱。因此呢他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他并不打算用他那种超凡脱俗的的神通力量来去摄受众生,也就是说菩萨呢不以神通显现,比如说他一降生在这个世上他就直接的显现在人间现神通说法让众生来听他说法,他不这样,他要以一个凡人,就是跟我们一样,我们怎么来到这世上的呢,我们因为父母来到这世上,所以这位菩萨他也要这样,所以说他要通过一个凡人的成长,他求法修行证道这整个过程来显示这样一个真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能象他一样能够通过修行成佛。所以因为这样的话,这菩萨就这样考虑了,一他要以凡人的样子出现在世界上,二他要寻找一个在这个人间最适合他求道修行成佛的地方,来示现人是怎样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然后他还要再示现一个怎样的把一个爱已爱家爱国,这狭隘的自爱扩展为爱尽天下一切众生平等无别的爱,他要示现这种博爱;第三,他要示现怎样的抛弃世间有限的治人治国治天下的这种小权势,去争取来统驭宇宙间一切的醒悟无限力量的大权,就是他要示现弃舍人类的小权去取得统驭宇宙的大权,他还要示现是怎么样的放弃世间生灭法中一切会朽坏的、短暂的、虚假的这种欢乐去换取成就大涅盘那种不朽坏常住真实的喜乐。他呢还要示现怎样去去除一切的束缚障碍能够得到无有障碍的大自在大解脱,他还要示现人是怎样的道成肉身,怎样的在这个苦浊的世间来成佛宏法来度众有缘的,所以因为种种种种的考虑,所以这位菩萨为了能够降世完成度化众生的事业得到最大的成就,他就做了五方观察来决定下生。哪五方观察呢?这五种观察可以讲是一切降生在这个世界的菩萨他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这五个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怎样在这个世界上修行、自度度人、宏法利生所要考虑的五个问题,所以说这菩萨做了这样一番示现,我们来看哪五方观察呢?

    第一个,菩萨要观察人间有哪些众生根器成熟勘闻佛法,且能够信受身体力行。这是很重要的,他要观察他将来所要度化的众生的根机。根机就是根器和机缘,因为佛法是没有办法度化这种无缘的众生,必须具备缘份才能度化他。

    第二,要观察这些众生所处的环境和时机是否有利于学佛。比如说佛陀降生在古印度,他必须观察古印度这个时候周边的人,他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当时是处在什么时机,是否有利于他们来接受佛法,这是第二个考虑的。

    第三,菩萨要降生他得观察,在这个无尽的世间当中,哪一个地方跟佛是最有缘份的。佛陀肯定要先度化这种与佛有缘的众生,所以佛陀降生在这里肯定意味着这个地方的众生跟佛有缘。所以说反过来我们今天的人与佛有缘必然在末来世感报见到佛陀,实际上佛陀的降生和我们能见到佛陀这是一种感应道交,其实这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人报怨说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看到象佛陀那样的神变呢?不能神通自在呢?其实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因为我们不具备这个缘份。我们所感报的没有这个缘起呀,所以我们只能见到这些。因为一个佛陀的降生,我们能够遇到一位佛陀这都是有因缘的,所以佛陀要观察哪一个与佛最有缘,这是第三点。

    那第四点是什么呢?第四点末来佛下生在哪一个种族中最便于示现修行宏法。也就是说佛陀要对他降生以后他的身份进行界定,对不对,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比如将来大家好好修行,宏法利生,你是以什么身份来度化众生,这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了。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降生在美国,你从小就说英语的,然后在我们中国的云南的一个偏僻的乡村里面,他很容易接受你的教化吗?他不会英语,所以说这都是有关系的因缘,这是第四点。

    第五点,佛陀降生要以人身以凡身来出现,那么必须有父母,那么在这个世间哪一位父母最符合圣者的身份呢?他所选择的父母也很关键,这是菩萨所思考的五个问题。

    那么菩萨观察思维的结果是什么呢?他就决定了在什么时候降生呢?他准备在公元前544年左右。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佛陀具体什么时候降生到了今天快三千年了,这个具体的历史我们今天不能确定,只能大概的知道说佛陀是在公元前544年的时候降生。那么他要降生到古印度的一个地方叫迦毗罗卫国,就是刚才说在今天尼泊尔境内。他将在公元前464年大概应世80年吧示现灭度。也就是说这菩萨都做了决定,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降生在什么地方。然后菩萨将生为属于释迦族的城主净饭王之子,姓乔达摩取名悉达多又名牟尼,这是菩萨做的观察。于是这样的观察佛陀就降生在这个人世。

    好,佛陀降生了。悉达多太子他出生下来才七天,他的母亲就是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然后从小他就由他的姨母来把他一手扶育成人,这个佛陀降生的传说非常多。有说是摩耶夫人去南毗尼园的时候感得佛陀的降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我们刚才说过佛陀既然是以凡人的身份来出现,那么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我们就以一个平凡人的出生来理解佛陀的降生,这样肯定是没有错的。那毕竟这位降生的佛陀他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准备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的菩萨,所以说他自然有一些神迹与凡人不同,所以说我们从这方面去理解就可以了。我们今天是大致的讲。也就是悉达多太子他降生的时候七天,他就可以在地上行走。就走七步,走步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这样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话说完以后又跟平常的婴孩没有什么二样。也就是说佛陀会指天指地说这样一句话就表示他是一位出世的圣者,他不是一般的人。然后很快他就恢复了常态,这表示这位菩萨要以凡身来道成肉身。所以我们抓住这二个线索来理解一下,一个佛陀跟我们一模一样的这样一个局面,一个是佛陀具有神迹的一面。那么佛陀示现为凡人的一面呢和示现为神奇的一面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这样理解,佛陀示现为凡人的就说明什么?我们今天修行跟佛陀是一样的,凡人是可以修成佛的,这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的行为对我们具有一种表率作用、榜样的作用。那佛陀示现这种神奇呢?给我们什么呢?他是给我们透露一种出世间的信息,就是说佛陀来到这世上引导我们并不是说让我们永远成为一个摆脱不了烦恼的凡人,是说我们有个盼望,我们通过修行呢能够出现神迹,能够出离这个世间,所以带来的出世音的讯息。所以这是给我们的启示而,我们始终要朝这二方面去理解。

    好了我们来看佛陀出生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在佛陀的一本经书里面叫《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讲到,佛陀曾经升到仞利天去,就是当时去世的摩耶夫人他的母新就往生到仞利天上,佛陀专门到仞利天去为母亲说法,在天上为母亲说法,当时就讲了这本《地藏菩萨本愿经》。然后就是佛陀就从天上回到人间,那么人间已经经历过好几年了。然后佛陀就由他的姨母,姨母就是说摩耶夫人的姐妹,当时根据佛典里记载,就是说悉达多太子的父亲是净饭王,净饭王取有几个妻室,那也就是说生下佛陀的摩耶夫人很快就去世了,就由她的姨母来扶养,这是很重要,因为这位姨母后来是随着佛陀出家,成为释迦牟尼佛法中的第一个比丘尼,所以这里要做个交代。那么太子慢慢的长大成人。那么他的父王就聘请国内外很多的老师来教授他各种的经论技艺,使他成为文武全才,希望他将来能够接撑王位,能够让国家强大兴盛。也就是说就象我们世间所有的父亲一样望子成龙,这位国王呢依然是希望他的王子将来能够接撑他的王位能够称霸一方,因为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呀,这个悉达多太子按人间的标准来看,我们知道佛陀出生的时候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他的相貌和他的智慧和他的德能啊都是数一数二的,也就是说按我们人间讲就是说这个福报是非常圆满的一个人出现在这世间上。那么世间对他寄予厚望。那么这位天姿聪明的悉达多太子可以说是闻一知十,他非常快的就精通了这些老师所传授给他的一切学问和技艺,他学什么会什么,他学什么他就能够做什么,那过不了多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当这位太子的老师了。所以这位博学多才的太子可以说是文武全才,他想要什么他就有什么,他衣食无忧。但是这位太子就有个问题,他总觉得这个宇宙人生有很多的问题不是这些老师所传授的这些所能够解释清楚的。也就是说比如他思考:人活在世是究竟是为什么?那很多老师没有这样说,就象我们今天很多人到学校里面去听老师上课,老师上课上了半天,然后外面看书,书也看了半天但是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人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呢?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这些痛苦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天生就有这些东西呀?那我们要想真正的摆脱这种痛苦我们该怎么办呀?再比如说我们眼睛看着晚上的夜空,这个天空有没有尽头啊?我为什么会莫明奇妙的来到这个世上呢?那我来这世上到底是有什么意义呀?种种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得到解答。所以说佛陀呢什么学问都学,但是他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就经常一个人独自在树下在幂想思维。他一直在思索这宇宙人生的这个玄奥的秘密,这就是初生的太子。从外在看他跟平常人是一样的,而且在平常人当中他是最优秀的。从他的内心来说他好学,他会关注这个人生的问题,就象我们很多同修比如说在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时候,那时候是不是都思考我为什么活在世上?只不过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有的到了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人,好象觉得这个世界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再也不思考这个问题了,有的人就这样老死了。但是虽然你不再思考了并不是表示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说我们这位太子呢他就是这样的,他并不满足这些他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他欲穷宇宙人生的奥密,这是太子的一个特征。好了这就是降生的这位太子。

    那么根据古印度的传统,他这位太子降生的时候,有个给人看相这样一个习俗。因为当然了太子是生在皇家,那国王就找来相士给太子看相。那相士们看了太子的相他怎么说呢?他说太子的类相呢如果出家将来必能成无上道。如果太子不出家他的雄才伟略将来必能为一代贤君,他可以称霸四天下,他这样说的,也就是经书上说的成为转轮圣王,就是他成为帝国的一代主宰者,这相非常好。那这里面相士其实在说二个东西,一个要么太子会出家会成道,要么他不出家他就会做一代的霸主,称霸天下,成为众生的依怙,一个是世间的王,一个是出世间的王,这就是相士所看相的结果。那么既然相士这么看呢,他的父王一听,他内心就忧虑了,父王当然希望他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能够继成王位,他怎么可能希望他去出家呢?就象我们今天很多人,你说我的孩子他如果好好的学习,将来长大了比如说当官呀或者做生意呀发财了光宗耀祖了,那恐怕很少的人希望我的孩子出生了将来出家当和尚了,一样的道理,几乎没有人这么想。那太子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可是虽然如此呢,这个太子随着他年龄一天天长大,他总是喜欢沉思幂想,所以他经常的会独自一人在那里静静的思维,那思维什么谁也不知道。因为人家会说这个人是个很不现实的一个人,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位太子他心中所怀的并不是凡夫俗子日常生活的琐事。他的心所怀的是天下乃至更广阔的天地,所以他经常陷入这种对生命奥秘的这种深深的思索当中。那么这种现象被大王看到,忧心忡忡,他就怕将来这位太子会应验了相士所说的话把国家给丢了跑去出家,那这种忧虑呢一直萦绕在大王的心上。所以说呢,到了太子大概十七岁的时候,他就打算了给他取妻生子,找了个最漂亮的最好的,就是太子的表妹叫做耶输陀罗,取她为妻子。那么希望他能够过上婚姻的生活,儿女恩爱。然后以家庭儿女情长,这世间的天伦之乐,美妙的世俗五欲生活来打消这位太子将来出家的念头。所以你看这个太子所说的故事,跟我们今天很多人非常的相象。你看比如说我以前出家的时候,我父母亲就是这样想的,他整天就担心我会跑去出家,他也跑去看相,看相的说你这孩子是在家的和尚,把他搞的莫明奇妙,他坐在那里有吃有穿,但是他是在家和尚,我父母亲也很担心,整天到晚就怕我去出家,然后他也想去介绍什么好的对象希望我通过结婚生子打消这种出家的念头。你看这位大王呢也是这样的对悉达多太子如此这般的来进行努力。那么佛陀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太子就这样思考,太子想这样吧我还是答应我父亲的要求吧,因为我现在出家的机会还没到,所以太子就答应了父母亲取妻生子了。他这么一答应有几个目的。第一个我们看,首先,这位菩萨答应去过世俗的生活,对当时来讲有个很重要的就是他象世人宣告他的身心是健康的,就是他是个正常人,不然的话他出家将来成道,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而说他:他是不是因为不太正常呀,所以跑去出家?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问题?所以说根据佛经所讲的很多在家菩萨示现有妻室儿女,那么避免世间人的讥嫌,是丈夫相,大丈夫相。第二个很重要一点,因为佛陀要完整的示现这个凡夫从束缚走向解脱的过程,所以说生儿育女成家,这个也是一个凡人必经之路,所以说佛陀呢也要去做。所以实现他原来降生的目的,就是要道成肉身。所以太子就答应了,那么太子就和这个耶输陀罗结为夫妻,根据有的经典记载当时佛陀是取了有三个妻子,耶输陀罗是第二个,他跟耶输陀罗在出家前后来生下了王子是罗侯罗,是这样的。那么太子结婚以后生活呢是非常美满,二年以后也就是说太子十九岁的时候得到一子名叫罗侯罗。经书里面有的说太子指腹为子,然后耶输陀罗就受孕了就生下了。但是其实我们如果根据佛陀要示现凡人要道成肉身这样一个愿望来看呢,我们其实也不必如此,我们不妨把佛陀看做跟凡人一模一样。好了太子跟耶输陀罗生下了罗侯罗王子,婚姻也美满了那孩子也生下了。那就象我们平常人一样,事业也美满了家庭也美满了孩子也生下了,生下做什么?我们太子这个时候仍然的无法放弃他对生命奥秘探索的这个愿望,他每天还在苦苦思索,问题没解决呀!由此可见这位太子是有远大的理想的,那么天天这样过日子,日子久了以前困扰他的种种问题又再一次牢牢的抓住他的心,他非得要寻根究底找出答案不可,这就是这位太子。那反过来看我们今天的人,我们今天人事业美满了家庭美满了结婚生子天天忙着过日子,你看他过不完的。有的过腻了,他就想原来的结发夫妻不好玩的,年纪再大点是黄脸婆了,或者这个老头没用了然后红杏再出墙,然后再去找,再去罗遇,再去搞婚外恋呀怎么样一大堆没完没了,这是凡人对不对?那么佛陀示现的这位悉达多太子他也是个凡人,他也结婚也生子,但是他不同于凡人,他不同在哪里呢?就在于他始终不放弃对生命奥秘的探求,他有远大的理想。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把那种没有这种远大美好理想的人称为是关在猪圈里的猪,他说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结婚生子长大吃好穿好有汽车有洋房,他说我看这个人跟猪也差不多,那怎么是人呢?爱因斯坦大家知道,他就是这样讲的,是不是呀。所以太子与凡人不同在这里,就因为他有这样的心,所以他将来会出家。

    好了住宫中的太子被他的父王关在皇宫里什么地方也去不了,他要什么都有,可是他一直没走出去过。他也很想多看看这个世界,多了解了解人生,所以他向他父王提出请求,我要出去游玩。后来父王答应他的要求,他远离了华丽的皇宫走出这种王城繁华之地四处游观,但是游观的结果粉碎了他以往对生命的看法,他大为震惊。这怎么回事呀?那也就是说太子出城以后他看到什么?他被什么所震动?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养在深宫的太子,衣食享乐无缺,他根本就不知道天下有种种的疾苦,人间有种种的灾难,他不懂。可是他出城来呀,他看到很多很多困苦的人民,有的郁郁寡欢辛劳的工作着,有的瘦弱无助衣不蔽体象乞丐,有的乞丐沿途乞讨境况凄惨。所以他看到很多人,有富人有穷人有乞丐有做苦工的人有愁眉不展的人,看到老人看到病人,什么都看到。所以说他看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相。那么以前他在皇宫里面这些真相都被有意的掩盖了。比如说我们今天的人,你看我们这张脸呀肯定是会衰老的,可是我们用化妆品,用美容术去掩盖他。那么我们去美容店回来有的花了几千块钱做好,看起来挺漂亮的。可是你掩盖了这个臭皮囊迟早会死亡的这样一个事实,对不对?而有的我们在家庭里营造这种非常幸福美满的这种标准,而际上呢我们这个肉身却会老却会病却会死去,我们掩盖了他,我们看到死亡就好象没看到对不对?欺骗了自己。那么太子出城以后他看到这个现象就震惊了他,经书上说太子分别四次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从这些不同的城门出城,带着一班人马。然后他这个出城的时候呀,他的父亲想让太子不看到这些人间悲苦的东西呀,他还做了很多安排。因为太子第一次出去的时候看到一位老人,他就问车夫(给太子赶马车的这个车夫):那人是谁呀?怎么这么丑呀?那个车夫告诉佛陀说是老人,太子说人都要老吗?他说是呀太子人都要老的,我们所有的人都要老去,老人就是这么痛苦,所以太子郁郁寡欢。回来以后呢就整天到晚坐在那里一愁莫展拼命的思考这个问题,郁郁寡欢。所以说他的父王看到以后不行不行,悄悄问了一下,这太子出去都看见什么了呢?然后车夫就告诉他这个父王说:太子看见一个老人,然后他心情很难过,问他一些莫明其妙的话,然后回来他就这样心情不好。那下次千万要注意把这些老人全部都支开,不要让他看到,所以第二次太子从西门出去,出去以后又看到一个什么?看到一个病人躺在地上呻吟,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呀,他又问这个车夫,车夫又如实的回答,太子一看,唉!每个人都要生病,生病是如此的痛苦,那怎么避免呢。他回来以后更加的郁郁寡欢。那么他的国王想,不行了,这孩子出去怎么又变成这样?第三次再出门呢,他就布置的更的的现场,可是呢还是没有办法,太子还是看到一个死人,这下震惊他了,这人死的惨状是太子亲眼看到的,所以他又问车夫,这怎么回事啊?车夫还是如实的回答了他,所以太子心中郁郁寡欢。太子明白了,这个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包括天上飞的鸟地上爬的动物无一例外都将面临老病死这个结局,谁也不愿意接受老病死,可是老病死呢却天天的一步一步的向每一个人走来,这是无法避免的,这确实就是痛苦,可是这种痛苦谁来解决,怎么解决?太子想这个问题,所以太子心情非常不好,这是太子三次出门以后的感觉。

    后来有一天太子又想出去走走,因为心情实在是郁闷。那国王呢做了最后的安排,他说这一次我要彻底的把沿途这些让太子不高兴的东西全部扫清。我们知道,他是国王呀,对不对,就象我们现在中央首长呀,大官出行呀,对不对,他可以做到这些的。太子这次走出去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到处是歌舞升平一片美好。可是呢,这个时候太子看到了一位沙门。沙门什么意思呀,沙门是古代印度出家修道的人,因为那时候佛教还没有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外道,都统一称为沙门,而且这个沙门团也是属于印度的东面,北方印度的思想比较激进比较开放地区的沙门,对立于当时在印度占统治地位的波罗门。婆罗门在印度那个时候被认为是种族相当高贵,是梵天之子,婆罗门当是信仰就认为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呀都要进行轮回,都在梵天里面轮回,那么他们婆罗门是梵天之子死了以后只要念念经就可以回到梵天去,回到天堂去了,那么其他的种族象这个刹帝利象这个首陀罗、商人军人,奴隶这样阶层他们就不行,比婆罗门次之就是刹帝利,刹帝利就是五氏种族,象这个悉达多太子就属于五氏种族,那就是婆罗门在这个国家里就相当于一个教皇一样,那么当时婆罗门基本集中在印度的西面,那印度的北面东面这些地方呢相对的思想开放,当时社会就出现的沙门团体,那沙门呢就是思想很活跃,有一部分沙门就是出家过着托钵的生活,到深山老林去修道。象当时著名的舍利弗、目键连兄弟当时在六大外道里面也是属于著名的一个道,他也是外道的教主,带的徒弟也很多,几百上千人。这些就称为沙门。所以后来佛经里面,比如说《阿含经》里面称佛陀为沙门悉达,他们外道称佛陀为沙门悉达,就从这里来的。所以这时佛陀看到一位沙门,也就是修道的人,这个沙门呢呈现什么?满脸的吉祥瑞相,这个沙门可能示现一种神通,就是非常欢喜的样子出现,这个沙门确是来点化,按佛经说这个沙门是过去诸佛示现点化。好了这一次出门,太子看到这个沙门,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知道世间有出家修道解脱这样一个道路,前三次出门看到的都让太子郁郁寡欢,那这一次出门呢太子看到希望,然后太子不动声色就回宫了。回宫以后大家看到这一次太子回来感觉好象都挺不错的,所以大家认为没事了,很开心。但是呢太子回宫以后陷入了深深的思惟,他越来越深刻的想到:不行,我得出家去了。进行了很慎密的思维,他决定出家修道。所以说悄悄的,他准备走了。开头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太子可能是不想走了,其实太子在暗地里已经决定要走,在佛经里面讲太子只是唤醒了为他赶车的车夫,叫做车匿,叫上他一个人牵上那匹宝马健陟,偷偷的离开皇宫。当然有的佛经上记载着到晚上的时候护法天神就来了,就把这个马的足托起然后腾空而起就离开了迦毗罗卫国,当然这个我们把他当做是神话传说也行,只要你有信心,觉得真也好,假也好都不要紧。那我们站在一个人间佛陀的角度来讲,那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没那么复杂,反正一个王子想出城也很容易,所以他叫醒了这个车匿,带着他偷偷的离开了皇宫。有的佛经这样记载,就是说那一天太子在宫殿里面,宫殿里面歌舞升平,歌女们做种种伎乐享乐,那王子看了越看越觉得索然无味,然后所有人到晚上都睡着了,那些宫女也都累了,跳舞的人也累了七上八下的到处都躺在地毯上呼呼大睡,睡相很难看。太子一看,哎呀,这不是跟鬼差不多吗?心里升起大出离心、大厌离心。所以决定把他的妻子耶输陀罗安顿好,把他年轻的王子安顿好。悄悄的就在深夜带着马夫车匿一人离城而去。步上的修行的道路,这个就是佛陀。佛陀出家之前就是这样的。

    好,我们对佛陀应化的这个如何降生世间,然后出外游观决定出家,今天就说到这里。大家可以好好的思考,好好的回味一下。这个释迦牟尼佛,他当初做悉达多太子的时候,他为什么会想起来去出家呢?那么我们今天也这么多的人也这么好好的生活着。虽然有的说我不是王子,但这个有什么区别呢?王子和你不是王子,那只是财富权势有所区别而已,但是他性质都一样,你也有美好的家庭,你也即将有美好的家庭。那我们来对比一下,悉达多太子为什么会这样想,我却不这样想呢?那我到底缺了什么?有很多同修今天学佛,讲出种种理由,唉呀,我不能学佛呀,你看我因为怎么怎么,我家里很忙呀,我工作很忙呀,或者我老婆我丈夫又怎么怎么了,这些是你不学佛的理由吗?大家就好好想一想。对照我们来看一看,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以肉身成道示现凡人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他跟我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要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说今天只是大略的讲。但是基本上把这个佛陀降生看到老病死和沙门想出家这个基本上说完了,大家可以好好的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时间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们就讲到这里吧。作为今天开头先这样讲,往下我们讲的时候呢,有的可能会讲的比较快,有的可能比较慢,有的地方可能很详细的说,有些地方更可能是联系现实来说,那逐步逐步的展开,那我们这一期这个佛学班呢,就把这个《佛教的基本道理和修行方法》讲完,好现在讲到这里我就放麦。下面交麦给主持人。

    今天呢我想是这样,大家初次见面中间休息一段时间以后,我来给大家做答疑,大家拿麦或者有计划有安排的把自己所提的问题发给那个管理人员吧,整理以后来一个个的做答。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