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4  浏览数:4378  最后更新:2007/5/25 4:09:00 by 方振眉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7/5/21 8:54: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冊 No. 1579《瑜伽師地論》



  No. 1579 [cf. Nos. 1580-1584]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

【1 本地分】《略纂》【1 五識身相應地】《論記》《略纂》《論釋》《分門記》【1 問答標列十七地名】《論記》《略纂》《論釋》《Yo-BA》【1 問】《論釋》《略纂》《Yo-BA》

云何瑜伽師地?

【2 答】《論釋》《略纂》《Yo-BA》

謂十七地。

【3 徵】《論釋》《略纂》《Yo-BA》

何等十七?

【4 顯】《論釋》《略纂》《Yo-BA》【1 頌】《論釋》《論記》《Yo-BA》

嗢拖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2 長行】《論釋》《論記》《Yo-BA》

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

【5 結】《略纂》《Yo-BA》

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

【2 隨別解釋】《論記》《論釋》《Yo-BA》【1 約自性等五義,分別五識】《論記》《論釋》《Yo-BA》【1 舉五義以為章門】《Yo-BA》

云何五識身相應地?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

【2 牒五識一一分別】《Yo-BA》【1 總說】《Yo-BA》

何等名為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2 別釋】《Yo-BA》【1 眼識之五相】《論記》《略纂》《Yo-BA》【1 自性】《論記》《略纂》《Yo-BA》

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

【2 所依】《論記》《略纂》《Yo-BA》【1 略顯三所依】《論記》《略纂》《Yo-BA》【1 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

【2 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3 種子依】

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2 攝之為二】《Yo-BA》

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眼、是色。餘、非色。

【3 重出三體】《論記》《略纂》《Yo-BA》【1 眼】

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2 意】

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

【3 一切種子識】

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

【3 所緣】《論記》《略纂》《Yo-BA》【1 約有見有對解】《論記》《Yo-BA》

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此復多種。

【2 約顯、形、表等三色】《論記》《略纂》《Yo-BA》【1 列三色體數】《論記》《Yo-BA》

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

【2 辨三色相】《論記》《Yo-BA》【1 略解一】《論記》《Yo-BA》【1 顯色】《Yo-BA》

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

【2 形色】《Yo-BA》

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麤細正不正高下色。

【3 表色】《Yo-BA》

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

【2 略解二】《論記》《Yo-BA》【1 顯色】《Yo-BA》

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

【2 形色】《Yo-BA》

形色者、謂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

【3 表色】《Yo-BA》

表色者、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由變異因、於先生處不復重生,轉於異處或無間、或有間、或近、或遠、差別生。或即於此處變異生、是名表色。

【3 對辨差別】《論記》《Yo-BA》【1 顯色】《Yo-BA》

又顯色者、謂光明等差別。

【2 形色】《Yo-BA》

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

【3 表色】《Yo-BA》

表色者、謂業用為依轉動差別。

【4 釋異名】《Yo-BA》

如是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名之差別。

【4 偏明顯色有好惡等】《論記》《Yo-BA》

又即此色、復有三種。謂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俱異顯色、似色顯現。

【4 助伴】《論記》《略纂》《Yo-BA》【1 出體】《略纂》

彼助伴者: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及餘眼識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

【2 辨相】《略纂》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3 釋因】《略纂》

又彼一切、各各從自種子而生。

【5 作業】《論記》《略纂》《Yo-BA》【1 略標】

彼作業者:當知有六種。

【2 別列】【1 初四了別業攝】《略纂》【1 初業】

謂唯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

【2 餘業】

唯了別自相。唯了別現在。唯一剎那了別。

【2 後二隨轉等業攝】《略纂》【1 標】

復有二業。

【2 列】【1 隨轉業】

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隨發業轉。

【6 取果業】

又復能取愛非愛果、是第六業。

【2 耳識之五相】《論記》《略纂》《Yo-BA》【1 自性】《Yo-BA》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2 所依】《Yo-BA》【1 舉依】【1 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

【2 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3 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2 出體】【1 耳】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2 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3 所緣】《略纂》【1 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

【2 辨種類】【1 出多種】

此復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鬥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

【2 略三種】【1 初三種】【1 標列】

此略三種。謂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初唯內緣聲。

【2 料簡】

次、唯外緣聲。後、內外緣聲。

【2 後三種】

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3 釋異名】【1 約彼相辨】

又復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

【2 約根識辨】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4-5 助伴及業】《Yo-BA》

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

【3 鼻識之五相】《論記》《略纂》《Yo-BA》【1 自性】《Yo-BA》

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

【2 所依】《Yo-BA》【1 舉依】【1 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

【2 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3 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2 出體】【1 鼻】

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2 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3 所緣】《Yo-BA》【1 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

【2 辨種類】【1 標】

此復多種。

【2 列】

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莖華葉果實之香。

【3 結】

如是等類、有眾多香。

【3 釋異名】【1 約彼相辨】

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別之名。

【2 約根識辨】

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4-5 助伴及業】《Yo-BA》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4 舌識之五相】《論記》《略纂》《Yo-BA》【1 自性】《Yo-BA》

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

【2 所依】《Yo-BA》【1 舉依】【1 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

【2 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3 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2 出體】【1 舌】

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2 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3 所緣】《Yo-BA》【1 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

【2 差別】

此復多種。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捨處所、舌所嘗。

【3 名異】

又味者、謂應嘗、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4 顯舌等境】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4-5 助伴及業】《Yo-BA》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5 身識之五相】《論記》《略纂》《Yo-BA》【1 自性】《Yo-BA》

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

【2 所依】《Yo-BA》【1 舉依】【1 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

【2 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3 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2 出體】【1 身】

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2 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3 所緣】《略纂》《Yo-BA》【1 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

【2 辨種類】【1 多種】

此復多種。謂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澀性、冷、飢、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蛘、悶、粘、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2 三種】

此復三種。謂好觸、惡觸、捨處所觸、身所觸。

【3 釋異名】《略纂》【1 約彼相辨】

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革*更]、若軟、若動、若煖、如是等差別之名。

【2 約根識辨】

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4-5 助怑及業】《Yo-BA》

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2 約根境作意分別】《論記》《論釋》《Yo-BA》【1 舉眼識】【1 簡不生】

復次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

【2 顯得生】

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

【2 例餘識】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3 約率爾等心分別】《論記》《論釋》《Yo-BA》【1 舉眼識】【1 初三心】【1 標】

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

【2 列】

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3 釋】

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2 後二心】【1 染淨心】

決定心後、方有染淨。

【2 等流心】

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2 例餘識】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4 就喻相重,辨初門所依緣等】《論記》《論釋》《Yo-BA》【1 如行旅喻】

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

【2 如居家喻】

復有差別。應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僕使等。業、如作用。

【2 意地】《論記》《略纂》《論釋》《分門記》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1 結前問後】《Yo-BB》

已說五識身相應地。

云何意地?

【2 對問解釋】《論記》《略纂》《Yo-BB》【1 以五門分別地體】《論記》《略纂》《Yo-BB》【1 標列】《Yo-BB》《略纂》

此亦五相應知。謂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緣故,彼助伴故,彼作業故。

【2 別釋】《論記》《略纂》《Yo-BB》【1 自性】《顯揚》《顯揚》《顯揚》《論記》《略纂》《論釋》《Yo-BB》

云何意自性?謂心、意、識。

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

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2 所依】《論記》《略纂》《論釋》《Yo-BB》

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3 所緣】《論記》《略纂》《論釋》《Yo-BB》

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4 助伴】《論記》《略纂》《Yo-BB》

彼助伴者:謂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貪、恚、無明、慢、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是等輩、俱有相應心所有法;是名助伴。

同一所緣、非同一行相,一時俱有一一而轉,各自種子所生。更互相應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

【5 作業】《論記》《略纂》《Yo-BB》【1 明對五識業】《論記》《略纂》《Yo-BB》

彼作業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復能了別自相共相。復能了別去來今世。復剎那了別、或相續了別。復為轉隨轉、發淨不淨一切法業。復能取愛非愛果。復能引餘識身。又能為因、發起等流識身。

【2 明不共業(十四門)】《論記》《略纂》《Yo-BB》【1 標列十五門】《略纂》《Yo-BB》

又諸意識、望餘識身有勝作業。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2 依門辨】《論記》《略纂》《Yo-BB》【1 分別所緣】《論記》《略纂》《Yo-BB》【1 總說】《Yo-BB》

云何分別所緣?由七種分別。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

【2 別釋】《Yo-BB》【1 有相分別】《論記》《略纂》《Yo-BB》

有相分別者:謂於先所受義、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別。

【2 無相分別】《略纂》《Yo-BB》

無相分別者: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

【3 任運分別】《Yo-BB》

任運分別者:謂於現前境界、隨境勢力任運而轉、所有分別。

【4 尋求分別】《Yo-BB》

尋求分別者:謂於諸法、觀察尋求所起分別。

【5 伺察分別】《Yo-BB》

伺察分別者:謂於已所尋求、已所觀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別。

【6 染污分別】《Yo-BB》

染污分別者:謂於過去顧戀俱行、於未來希樂俱行、於現在執著俱行、所有分別。若欲分別、若恚分別、若害分別、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相應所起分別。

【7 不染污分別】《論記》《略纂》《Yo-BB》

不染污分別者:若善、若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2 審慮所緣】《論記》《略纂》《Yo-BB》

云何審慮所緣?謂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邪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

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或善清淨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如是名為如理所引。

與此相違,當知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謂依無記慧審察諸法。如是名為審慮所緣。

【3 醉】《論記》《略纂》《Yo-BB》

云何醉?謂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習飲故,或極數飲故,或過量飲故,便致醉亂。

【4 狂】《論記》《略纂》《Yo-BB》

云何狂?謂由先業所引,或由諸界錯亂,或由驚怖失志,或由打觸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發癲狂。

【5 夢】《論記》《略纂》《Yo-BB》

云何夢?謂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過失,或由食所沈重,或由於闇相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業,或由串習睡眠,或由他所引發、如由搖扇、或由明咒、或由於藥、或由威神,而發惛夢。

【6 覺】《論記》《略纂》《Yo-BB》

云何覺?謂睡增者、不勝疲極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從夢而覺。

【7 悶】《論記》《略纂》《Yo-BB》

云何悶?謂由風熱亂故,或由捶打故;或由瀉故、如過量轉痢、及出血;或由極勤勞而致悶絕。

【8 醒】《論記》《略纂》《Yo-BB》

云何醒?謂於悶已而復出離

【9 發起身業語業】《論記》《略纂》《Yo-BB》

云何發起身業語業?謂由發身語業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隨順功用為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

【10 離欲】《論記》《略纂》《Yo-BB》

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就故,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

【11 離欲退】《論記》《略纂》《Yo-BB》

云何離欲退?謂性軟根故,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形狀相故,受行順退法故,煩惱所障故,惡友所攝故,從離欲退。

【12 斷善根】《論記》《略纂》《Yo-BB》【1 明緣多少】《論記》《略纂》《Yo-BB》

云何斷善根?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

【2 約現種明斷差別】《論記》《略纂》《Yo-BB》

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13 續善根】《論記》《略纂》《Yo-BB》

云何續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故,詣善丈夫聞正法故,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還續善根。

【14 死】《論記》《略纂》《Yo-BB》【1 明內分(有情)死生】《論記》《略纂》《Yo-BB》【1 明死生】《論記》《略纂》《Yo-BB》【1 明死】《論記》《略纂》《Yo-BB》【1 總標列六種死】《論記》《Yo-BB》

云何死?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此復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當知亦是時非時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2 次第別解】《論記》《Yo-BB》【1 壽盡死】《論記》《略纂》《Yo-BB》

云何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

【2 福盡死】《論記》《略纂》《Yo-BB》

云何福盡故死?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

【3 不避不平等故死】《論記》《略纂》《Yo-BB》

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何等為九?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時死。

【4-6 三性心死】《論記》《略纂》《Yo-BB》【1 明善、不善心死】《Yo-BB》【1 別明二性心死】《略纂》《Yo-BB》【1 善心死】《Yo-BB》

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想現行。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念。

【2 不善心死】《Yo-BB》

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

【2 重明二性心死相差別】《略纂》《Yo-BB》

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2 無記心死】《略纂》《Yo-BB》

云何無記心死?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

【3 隨義雜說(有八門)】《論記》《略纂》《Yo-BB》【1 明三性何類先起】《略纂》《Yo-BB》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或他令憶。

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

若俱平等曾串習者。

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捨,不起餘心。

【2 明死因】《論記》《略纂》《Yo-BB》

彼於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

【3 明善惡相】《論記》《略纂》《Yo-BB》【1 受盡先業所引果】《論記》《Yo-BB》【1 若行不善業】《論記》《Yo-BB》

受盡先業所引果已,若行不善業者、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愛果之前相,猶如夢中、見無量種變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如日後分、或山山峰影等、懸覆遍覆極覆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闇。

【2 若修善業】《Yo-BB》

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闇趣明。

【2 辨差別所以】《論記》《略纂》《Yo-BB》

此中差別者,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若作上品不善業者,彼由見斯變怪相故,流汗毛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彼於爾時、有如是等變怪相生。若造中品不善業者,彼於爾時變怪之相、或有或無,設有不具。

【4 明潤生相】《論記》《略纂》《Yo-BB》

又諸眾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果及一來果,爾時我愛亦復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於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制而不著。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爾時我愛不復現行。

【5 明解支解】《論記》《略纂》《Yo-BB》

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此復二種。一重、二輕。重謂作惡業者。輕謂作善業者。北拘盧洲一切皆輕。

【6 明根沒頓漸】《略纂》《Yo-BB》

又色界沒時、皆具諸根。欲界沒時、隨所有根或具不具。

【7 明死名差別】《略纂》《Yo-BB》

又清淨解脫死者、名調善死。不清淨不解脫死者、名不調善死。

【8 上下捨相】《論記》《略纂》《Yo-BB》

又將終時,作惡業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即從上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識於所依從下分捨。即從下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當知後識唯心處捨,從此冷觸遍滿所依。

【2 明生】《論記》《略纂》《Yo-BB》【1 問】

云何生?

【2 答】《論記》《Yo-BB》【1 明中有方便生(二十二門)】《論記》《略纂》《Yo-BB》【1 中有因緣】《論記》《Yo-BB》

由我愛無問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

【2 死生同時】《論記》《略纂》《Yo-BB》

死生同時、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3 具根】《論記》《略纂》《Yo-BB》

而此中有、必具諸根。

【4 相狀】《論記》《略纂》《Yo-BB》

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5 極淨天眼境】《論記》《略纂》《Yo-BB》

又此中有是極清淨天眼所行。

【6 不同前將死位】《論記》《略纂》《Yo-BB》

彼於爾時、先我愛類不復現行,識已住故。

【7 同當生形】《論記》《略纂》《Yo-BB》

然於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

【8 如天眼】《論記》《略纂》《Yo-BB》

又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

【9 身往】《論記》《略纂》《Yo-BB》

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

【10 不見異趣】《論記》《略纂》《Yo-BB》

又由此眼,見己同類中有有情、及見自身當所生處。

【11 行相】《論記》《略纂》《Yo-BB》

又造惡業者、眼視下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

【12 生時分限】《論記》《略纂》《Yo-BB》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

【13 可轉生處】《論記》《略纂》《Yo-BB》

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於餘類中生。

【14 釋異名】《論記》《略纂》《Yo-BB》

又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意行、以意為依、往生處故。此說身往,非心緣往。或名趣生、對生有起故。

【15 三界有無】《論記》《略纂》《Yo-BB》

當知中有、除無色界、一切生處。又造惡業者謂屠羊雞豬等、隨其一類,由住不律儀眾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惡不善業、及增長已。

【16 趣向相】《論記》《Yo-BB》

彼於爾時、猶如夢中,自於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習喜樂馳趣,即於生處境色所礙,中有遂滅,生有續起。彼將沒時,如先死有、見紛亂色。如是乃至生滅道理如前應知。

【17 明中有唯是化生】《論記》《Yo-BB》

又彼生時,唯是化生,六處具足。

【18 趣向心】《論記》《Yo-BB》

復起是心而往趣之。謂我與彼嬉戲受樂,習諸伎藝。彼於爾時顛倒、謂造種種事業、及觸冷熱、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生。如於那落迦如是,於餘似那落迦鬼趣中生、當知亦爾,如癭鬼等。又於餘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天眾同分中,將受生時,於當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由此於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前應知。

【19 由三處現前得入母胎】《論記》《Yo-BB》

又由三處現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調適、而復值時。二、父母和合、俱起愛染。三、健達縛正現在前。

【20 無三障礙】《論記》《略纂》《Yo-BB》【1 標】《Yo-BB》

復無三種障礙。謂產處過患所作,種子過患所作,宿業過患所作。

【2 別釋】《論記》《Yo-BB》【1 產處過患】《論記》《Yo-BB》

云何產處過患?謂若產處為風熱[病-丙+陰]之所逼迫。或於其中有麻麥果。或復其門、如車螺形,有形有曲,有穢有濁。如是等類,產處過患應知。

【2 種子過患】《Yo-BB》

云何種子過患?謂父出不淨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爛,或母或俱。如是等類,種子過患應知。

【3 宿業過患】《論記》《Yo-BB》

云何宿業過患?謂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長感子之業,或復俱無。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長感父母業。或彼父母、作及增長感餘子業。或彼有情、作及增長感餘父母業。或感大宗葉業。或感非大宗葉業。如是等類宿業過患應知。

【3 合結二門得入母胎】《略纂》《Yo-BB》

若無如是三種過患,三處現前,得入母胎。彼即於中有處、自見與己同類有情為嬉戲等。於所生處、起希趣欲。

【21 於父母起顛倒】《論記》《略纂》《Yo-BB》

彼於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為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為女、彼即於父便起會貪。若當欲為男、彼即於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於母、欲其遠去。若男於父、心亦復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餘分,唯見男女根門。即於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知。

【22 薄福多福】《論記》《Yo-BB》

若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彼於死時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於叢林竹[竺-二+韋]蘆[竺-二+狄]等中。若多福者、當生尊貴家。彼於爾時、便自聞有寂靜美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昇宮殿等可意相現。

【2 明生有根本生(二門)】《論記》《Yo-BB》【1 明識支最初依託】《論記》《Yo-BB》【1 總標依託】《Yo-BB》

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為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當於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託。

【2 別釋其義】《論記》《Yo-BB》【1 問】《Yo-BB》

云何和合依託?

【2 別釋】《論記》《Yo-BB》【1 明依託相狀】《論記》《Yo-BB》

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與顛倒緣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一切種子識功能力故,有餘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

【2 諸根依此次第當生】《論記》《Yo-BB》

於此時中,說識已住結生相續。即此名為羯羅藍位。此羯羅藍中、有諸根大種、唯與身根及根所依處大種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諸根大種力故,眼等諸根次第當生。又由此身根俱生根所依處大種力故,諸根依處次第當生。由彼諸根及所依處具足生故,名得圓滿依止成就。

【3 諸根依處亦次第生名得圓滿】《Yo-BB》

又此羯羅藍色與心心所安危共同、故名依託。

【4 識託於色安危共同】《Yo-BB》

由心心所依託力故色不爛壞,色損益故彼亦損益,是故說彼安危共同。

【5 初託肉心後從此捨】《Yo-BB》

又此羯羅藍識最初託處、即名肉心。如是識於此處最初託,即從此處最後捨。

【a 後序】

後序
中書令臣許敬宗製

原夫三才成位,爰彰開闢之端;六羽為君,猶昧尊卑之序。訊餘軌於襄陸,淪胥靡徵;考陳跡於懷英,寂寥無紀。暨乎黃軒振武,玄頊疏功;帝道盛於唐虞,王業著於殷夏。葳蕤玉冊,照耀金圖;茂範曾芬,詳諸歷選。然則基神襲聖,衍慶摛和;軼三代而孤標,掩百王而迥秀。我

大唐皇帝。無得而稱矣!斷鱉初載,萬有於是宅心;飛龍在辰,六幽於是仰德。偃洪流而恢地絡,練清氣而緝天維。散服韜戈,扇無為之道;移澆反璞,弘不言之化。悠悠庶類,協夢於華胥;蠢蠢懷生,遂性於仁壽。大禮大樂,包曲臺而掩宣榭;宏謨宏典,澄璧水而藻環林。瑞露禎雲,翊紫空而表貺;祥鱗慶翼,繞丹禁而呈符。歲精所記之州,咸為疆場;暄谷所謨之縣,並入隄封。廣闢轅宮,被文軌於殊俗;還開姬弈,均正朔於王會。大業成矣!大化清矣!於是遊心羽陵,寓情延閣,總萬篋於天縱,資一貫於生知;洞照神襟,深窮性道。俯同小伎,則絢發三辰;降習微毫,則妙逾八體。居域中之大寶,畢天下之能事。雖則甲夜觀書,見稱優洽;華旦成曲,獨擅風猷。仰挍鴻徽,豈可同年而語矣!有玄奘法師者,胎彰辯慧,躡身子之高蹤;生稟神奇。嗣摩什之芳軌。奚初束髮,即事抽簪;迥出蓋纏,深悟空假。研求四諦,嗟謬旨於真宗;鑽仰一乘,鑒訛文於實相。遂迺發弘誓願,起大悲心;思拯迷途,親尋正教。幸屬時康道泰,遠安邇肅,裂裳裹足,直趣迦維,闡皇澤於遐方,徵釋教於前域。越蔥嶺之外,猶跬步而忘遠;遵竹園之左,譬親受而何殊。訪道周遊十有七載,經途所[一/旦]百有餘國。異方之語,資一音而並貫;未譯之經,罄五財而畢寫。若誦若閱,喻青蓮之受持;半句半偈,隨白馬而俱返。以貞觀十九年,持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佛像七軀、三藏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二月六日還至長安,奉敕於弘福寺安置,令所司供給,召諸名僧二十一人學通內外者,共譯持來三藏梵本;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肇譯瑜伽師地論。論梵本四萬頌,頌三十二字,凡有五分,宗明十七地義。三藏法師玄奘,敬執梵文譯為唐語;弘福寺沙門靈會、靈雋、智開、知仁,會昌寺沙門玄度,瑤臺寺沙門道卓,大總持寺沙門道觀,清禪寺沙門明覺,烝義筆受;弘福寺沙門玄暮,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大總持寺沙門道洪,實際寺沙門明琰,寶昌寺沙門法祥,羅漢寺沙門惠貴,弘福寺沙門文備,蒲州栖巖寺沙門神泰,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詳證大義。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凡十七卷,普光寺沙門道智,受旨證文;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受旨證文;聲聞地初、瑜伽種姓地盡第二瑜伽處,凡九卷,玄法寺沙門玄賾,受旨證文;聲聞地第三瑜伽處盡獨覺地,凡五卷,汴州真諦寺沙門玄忠,受旨證文;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凡十六卷。簡州福眾寺沙門靖邁,受旨證文;攝決擇分,凡三十卷,大總持寺沙門辯機,受旨證文;攝異門分、攝釋分,凡四卷,普光寺沙門處衡,受旨證文;攝事分,十六卷,弘福寺沙門明濬,受旨證文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陽縣開國男臣許敬宗奉

詔監閱,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絕筆,總成一百卷。佛滅度後,彌勒菩薩自睹史多天宮。降于中印度阿瑜他國,為無著菩薩之所說也。斯固法門極地,該三藏之遺文;如來後心暢五乘之奧旨。玄宗微妙不可思議,僧徒並戒行圓深,道業貞固。欣承嘉召,得奉

高人,各罄幽心,共稟新義。隨畢奏上,有感宸衷;爰降殊恩,親裁鴻序。情超繫象,理絕名言。皇太子分耀黃離,纘基青陸,北搖傳樂,仰金聲而竊愧;東明御辯,瞻玉裕而多慚。九載勤經,漢儲斯陋;一朝成賦,魏兩韜英。既睹天文,頂戴無已;爰抽祕藻,讚歎功德。紆二聖之仙詞,闡三藏之幽鍵。載揚佛日,式導玄津,開夏景於蓮華,法流逾潔;泛春光於貝葉,道樹增輝。冀夫聖藻長懸,與天地而無極;真如廣被,隨塵沙而不窮。凡厥含靈,知所歸矣!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4: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