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22《金刚心总持论》 长得男子论第二十六 悲华禅师 讲解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1  浏览数:3522  最后更新:2007/2/10 15:56:00 by 智心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4/11/23 17:50:00
释悲华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555
经 验 值:8120
注册时间:2004/3/30
22《金刚心总持论》 长得男子论第二十六 悲华禅师 讲解

长得男子论第二十六
若尘如雪:
    大家好,感谢大家再次来到佛学讲堂,听闻佛法,随喜大家这种对正法的渴求心愿,托福于善根因缘,我们相聚在佛学讲堂,聆听悲华禅师开释《金刚心总持论》,从师傅开释佛法以来,大家沐浴法恩的化雨,使我们充满了 庆幸与感激,师父讲经通俗易懂,大家深受法意,都感到师傅是难逢难遇的善知识,师傅也曾经说过,讲经不是目的,主要是带动大家求法的信心,找到修学的关键,树立对善知识。对正法。对修行的正确认识。师傅愿望已经初见成效,这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情。愿佛学讲堂成为我们学习佛法的圣地。使大家同披法雨,共同进步。阿弥陀佛。
在法会开始之前,我再把聊天室的规定给大家说一遍。在师傅开释期间,大家要关好自己的麦克,打字用悄悄话,不要公开在屏幕上打字,让我们一起来维护我们这个网络上的清净道场,其实佛学讲堂也象是寺佛塔庙,犹如大雄宝殿,我们要护持这里清净和安静。好了,下面让我们大家端正身心,恭敬合掌,礼请悲华禅师继续为大家开释《金刚心总持论》,阿弥陀佛。
悲华禅师:
哎,大家好,各位善知识,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在这个时间又是我们一道来学习《金刚心陀罗尼经》的时间,还是非常高兴在这里又能够见到大家,有很多朋友都是比较熟悉的了,非常随喜大家能够听经闻法的功德,祝愿大家吉祥如意,法喜充满。在我这个讲解的这边,我这里是在福州,今天的天气好象似乎开始觉得很冷的了,今天的衣服也穿了很多,我想在这里北方的很多朋友非常冷,我想不知道,肯定是很辛苦,我也这样想,这个学佛道路好象在没有真正心灵获得解脱的时候,真的感觉这条路似乎是很漫长的。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呢,我们好象不知不觉的会产生一种疲厌的心理,象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觉得这娑婆世界这么苦,走出去又这么冷,对吗,真麻烦,每天又要这样生活,那么累。我们出了家还要讲经说法,昨天呢刚刚一批居士呢讲了半天,现在呢又要来说法,这个累不累呀,就感觉,人心很容易升起一种疲厌的心,又很难做到一种精进。所以说在那个《心地观经》里面世尊也告诉我们:他说一切菩萨修习正道,四种法要应当知晓,第一是,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维为第三;如法修正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拭四法正菩提。也就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菩萨,他都是修行这四个法要而证的菩提的。你看他告诉我们要常常亲近善友这是第一。第二是听闻正法,那么好了还要如理思维,还要如法的去修证,这四门法要都是需要我们付出真心,真的付出热情,这个去努力去做的。这样我们今生才不会空过,才能真正获得佛法的实义。所以说我们常常会升起这种似乎一种退转,这种好象疲厌的心,这也是一种魔障,应该马上的觉察出来,去改变它。要常常观想,人生难得,寿命无常。想到因果的不虚,今生呢善少恶多,修行的力量很薄弱,到了未来世,希望是不足以寄托的,应该在今生求得度脱。更要观想这个三界六道之中一切也都是一种苦,所以说常常的这样观想就会升起,就会振作起精神来奋发提起,让我们再一次向佛法圣道进行这种努力。啊,所以说修行有的时候,当然是指对自己就象打仗一样,是不能升疲厌心的,而这种疲厌心是一种障碍,只有我们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去冲破他,所以世尊教导我们要发精进心。你看《金刚心总持论》说到这个精进波罗密,讲到就说有菩萨就说他能够不断的颂持咒或者偈,赞叹诸佛菩萨供养,他可以几天几夜他都不休息的,这就说明一种精进的心。所以我们修行真正的去做可以讲是很难的,要时时的去提醒自己,去问自己说今天我的课诵做了吗?今天我佛念了吗?今天我善做了吗?今天我常常忏悔了吗?今天我说话是不是又自欺欺人了,又胡思乱想乱说一通了呢。我们修行的人其实天天都要这样,都要护持自己的身口意,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不管怎么说,佛法听经闻法如果我们觉的听了只是好象和逛商店一样,今天某某一位法师在讲经,明天又某某大德在讲经,好象我们逛了个商场听了这个听哪个。但是呢却没有升起一种听经闻法,最终去去落实去修正这种修行,那还是差的很远。这样长期以往我们的心就会生疲厌,就会对真正的正法佛法呢感觉好象有一种,好象常常朋友跟我讲一种无所为的态度,好象生不起那种好象很虔诚的很永远的感觉。这是一种魔障要善加觉察,所以说我们讲解这个《金刚心总持论》他的目的,他因为这本经论里面确实处处地提醒我们要注重实修实证,不要呢去做那些虚幻的东西,啊,他也告诉我们修道的次第,我想世尊在这本经书里面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应该具体地落实行动,更多地告诉我们不要偏离了修正自心这个方向。好了,这个我们就说到这里啊,这个也就是一种感想吧。
下面我们在讲解之前,先要来恭敬合掌,端正身心,乞愿三宝护法龙天来赐予我们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的身口意都能得到清净。在下面的修行之前呢,做一个前行的观修。好,顶礼十方慈教大德,诸善知识,顶礼十方三宝圣僧,南无咕鲁贝 南无布打亚 南无达玛亚 南么伞尬亚(三遍),嗡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萨婆诃。嗡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萨婆诃。嗡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萨婆诃。嗡 日罗怛诃贺斛 嗡 日罗怛诃贺斛 嗡 日罗怛诃贺斛 。嗡 修哆利 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 萨婆诃 。嗡 修哆利 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 萨婆诃 。嗡 修哆利 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 萨婆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障垢尽无余,我今稽首圣尊主,祈请恩师赐加持,往惜由于诸业障,愚痴暗钝失证道,我今发心为众人,宣说如来微妙法,愿能说法合经意,回向龙天利有情。(释迦牟尼佛心咒10遍)好跟大家一道观修。
好,我们今天就接下来呢和大家一道来学习,这个我们是已经学到了“长的男子论第26”,接下来世尊为我们开示什么呢,男子七宝论和女人五漏身。很显然,这三章是为我们阐述一个得男身和得女身他的这个区别,他对我们修行上有什么影响,等等做了开示。那么好,我们今天看看时间情况,随缘的给大家能讲到多少是多少。好吧,现在还是请主持人呢给大家读一下“长的男子论第 26”,让我们共同来认真的学一下。
若尘如雪:
我为大家读一下今天师傅开释的内容,长得男子论第26: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修何福业长得男子,世尊曰,恭敬三宝,孝养二亲,长行十善,受持五戒,心行公道,志慕贤良,修此善根,常得男身。三劫不修便堕女身,五百年中,为人一次,或有转身换身,忘却前因,遇恶因缘,业造不善,便失人身,万劫难转。
悲华禅师:好,阿弥陀佛,非常感谢这个主持人。大家都看到经文了,这一章讲的是:如何才能获得男身,也就说长得男子,世尊为我们开示这个道理。那么前面的 25个论我们都已经学完了,那么在说完一体三宝论和三种净戒论以后呢,这世尊为什么怎么紧接下来马上为我们开示这个男身和女身的问题呢,好象似乎很突然,但我们细细学经文会发现,不然,因为世尊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是要走一体三宝的路,而下手之处就在持这种净戒,修行戒律,那么好了随着修持戒律开始修行的时候,这个时候很重要,我觉得是要向我们提示一点,正视我们现前的当下的真心。所以今天所说的有些朋友想到应该认真的听听世尊是怎么说的,好好的学一下,那也许我的理解呢不是很圆满,可能跟佛所说的意思有出入,但是我想我们不应该觉得这个是不是说佛教好象重男轻女,我觉得应该说的是个事实。我们不防来对照一下,这个从男身和女身确实有这些不同上来看,当然相反呢,对于已经生的男子身,我们完全是从外相去看,那也不必如此想,觉得自己得男子身一定具有这方面的品质,所谓的男子七宝和所谓的男子汉气概,这都不一定。就如同大乘经典《唯摩诘所说经》里所说的那样,舍利弗真的与那个证得无生法忍的这个天女所应答的那样。都说这个天女得女人身如何等等。比如说不能做魔王那,梵王那女人身有漏,但是我们看《唯摩诘所说经》就明白,天女尚且说,他说12年来,他亿女身象不可得在实相中并无男女。我们又看到这样的经典,在《妙法莲花经中》龙女8岁尚且可以成佛。所以说我们连起来看就可以知道,世尊在这里告诉我们在现前身心,所以我们都要往内观照,看一下我们自己,所以说以这种态度来听闻今天所说的这个论,我想会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这本经书很重要告诉我们,讲到这里叫我们具体应该如何修行,那好了,一个修行的人一开始应该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是从真心,直心是道场,也就是说他不回避我现在目前真实的状况。也就说为什么要讲这句话,因为人可以讲很容易自我欺骗,可以讲人生是一场梦,其实人生是非常苦的,我可以讲,世尊为我们开示的这些佛法,我想应该不是去为了点缀我们现前的生活,我们通过佛法说,我们生活得多么的美好,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甜蜜,我想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这样的话我想佛经流传在世上我想也没什么多大的意义。这也是我门的心也是经常的自欺欺人,经常的不能看到人生这个什么,苦的真相。所以说我们很难正视自己,所以说若怀直心,若怀真正地为了修行,真正为了真的去明白自己,老实的态度去看,如此来倾听世尊为我们开示的这个法要,我想是具有很大的意思的。
好了,今天在讲这个之前呢我说了很多,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经文:文殊菩萨这个时候问,问佛什么呢,修何等福业长的男子,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这个在佛教中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好象你看西方极乐世界他也很多,象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很多佛国净土,并没有女人身,还有呢在比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小乘经典里面,大多数也都说男身要优于女身等等对吧。你看就从出家受持戒律,女众所受持的戒律呢远远要比这个男众的戒条要更多。种种现象大家好象也是反正是个佛教弟子大家都有耳闻目染,所以说因为这种疑虑,还有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文殊菩萨这个时候非常及时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修什么样的福业能够长得男子身呢。世尊回答说“恭敬三宝,孝养二亲,长行十善,受持五戒”,这是个基础,这前面都一样的,因为不持这些很难得人身,然后再看“心行公道,志慕贤良,修此善根,常得男身”,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实际上世尊这里呢与我们通常世俗所说的男子汉,男子汉,这种大家所认为的男人所具有的那些优秀品质,也可以讲作为一个引导,实际上在宣说我们众生心中这种优秀的品质与佛道相应的品质。你看这八个字说的很好“心行公道,志慕贤良”,我们从古到今很多都觉的,好象人家说女人好象对国家大事呀什么都不是很关心。但是呢很多男子他确实这种社会责任感,以及这种心行公道,志慕贤良,人家说男儿志在四方,追求这种真理,对追求社会的公正,社会的美好,这种伟大的理想,确实在这一点上比女人要高。这也是个很好的品质,所以说世尊说,在前面“恭敬三宝,孝养二亲,长行十善,受持五戒”的基础上,若你“心行公道,志慕贤良”这种品质,他说修此善根,常得男子身,应该这样理解。然后世尊又说了三劫不修便堕女身。这个不修包含什么,一是不修人道,二呢不象修男子这种“心行公道,志慕贤良”,如果没有这种品性的修持,他就会堕落为女身。也就说女身很少具有这样的品质,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女中豪杰,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在历史上从古到今会解释说是因为封建社会影响,其实也不是,确实他这个确实有这个社会现象存在的,他这是从一般性上去说的,当然个别也有例外,我们等一下再说。好这里就说了,如果三劫不修便堕女身,也就说这里面向我们宣示,就说站在这个角度,女身也是一种堕落,所以说很多修行人为了尽快断除,他希望能够转男身。就说不慕女身,愿意转男身来修行,似乎显得更容易修行,这是站在解脱的角度去说的。好吧,这个“五百年中,为人一次,或有转身换身,忘却前因”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经书,因为这本经书很简要,这“五百年中,为人一次”,这个指的是就说,一种全面堕落,堕落一再堕落,往下堕。那一般我们讲畜牲道中,通常这从广义上说都是五百年中为人一次。因为佛经上有些象八万四千法门呢,也不见得就是说一定的指这个固定的数目,什么法欲灭时后五百岁,也不见得一定是指这个公元什么五百年,这是一种大概的数字,也就说我们常说的这个堕落畜牲,五百年为人一次,那佛经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公案。比如说在禅宗中有个公案,他讲有一个原来过去的出家人,回答这句话,大修行人是不落因果还是不昧因果,结果他因为一字之差,对吧他还堕落野狐身五百年,最后才得度脱。那佛经上也有这样的故事,讲到舍利弗尊者呢曾经化度了一只狗,这只狗就是说等于转了五世,一直转世这五百年中,一直跟舍利弗尊者就是心意难平,但舍利弗尊者呢一直用慈悲来对待他,最后一世这个狗呢又转而生为人身的时候,结果遇到舍利弗尊者出家为沙弥,就是被度脱还证到了罗汉圣果。那也有说到这个关系堕落到畜牲道的事情。所以说五年中为人一次,这个可见人是很容易堕落为畜牲的,人是最容易堕落为畜牲的,我们前面呢讲过这个受饿鬼报受堕畜牲报等等,这两个论都有讲到这个问题,人是很容易堕落为畜牲。所以我们今天如果听闻了佛法却不好好地修行,只想贪高求远,却不重视世尊所开导我们的三皈五戒,真的你能把这个作好是相当不错的,就有个修道的基址了,好了静下心来我们来观察我们的行为,说句实话按照这个标准不是人的行为,或者说虽然生而为人,但是很多人行为真的畜牲都不如,就是一种畜牲的行为。所以说这个不是开玩笑,也不是说骂人的话,你有这种畜牲的心再加上你的邪见,你的恶业,你必堕畜牲无疑,很容易堕落的。而且五百年中为人一次,可见人身之难得,莫作轻想,这真的佛经上告诉我们得人身者是很稀有的。那因为我们呢,因为往昔由于种种业障愚痴暗昧可以讲失却了正道。听闻经法不惊不怖,我们还沉缅于人生的种种光怪陆离,华光艳影,却不思修行不思解脱,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为了,真是的为了去不断地为我们自己人生的这种迷醉而找借口,甚至呢不惜,我这说了一句话,甚至不惜把甚深之佛法解释成与世间法一样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背离。应该生这种惊怖之心,要珍惜人身,这五百年中为人一次,那做畜牲最迟也得五百年吧,所以说很难很难。我们想到你看,我们常常读到释迦牟尼佛是这个示现成道对不对,然后他曾经去依止过一个就是说修习禅定的大师,叫什么名字,那名字很难我记不住,然后呢结果世尊把他修行所教导的禅定也一一修证到了,但是仍然觉得不是究竟。不能真正解脱众生的生老病死苦,然后他继续去求道,这个时候这个尊者,这个大师发愿说,他这个大师知道,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肯定将来会成佛的,但是他自己年纪却很大了,可惜他在人生不能听到世尊成佛以后听他说法,所以他非常地感慨,说世尊你成佛后一定来度我,但是呢世尊成道以后回来一看他,他已经往生在无色界天中了,没有办法听经闻法了。所以说呢这种示现就告诉我们,得人身如何之难,遇佛如何之难,听经闻法如何之难,遇善知识如何之难,可以讲真的是难中之难。那释迦牟尼佛呢来到我们这样的五浊恶世,什么叫五浊恶世,这个一比较就知道,你看西方极乐世界,你看那个弥勒净土兜率天宫,那里面是多么得福乐,哪里有我们这个世间这么多的旁生道,这么多的饿鬼道,更不用说那些凄惨的地狱道,且不说这些,就看我们人道和天道依然是苦,所以说这个世界很悲惨,五浊恶世,可是释迦牟尼佛,他居然呢能够不畏辛苦地,能够示现在这世间成佛,你说了不起不了不起呀,太难得了。所以说佛难遇,法难闻,我们要升起这种心,这样修行呢,那才会产生一种勇猛精进的心,才知道佛法的珍贵。
看下面,这个就说到这里“或有转身换身,忘却前因,遇恶因缘,业造不善,便失人身,万劫难转”,又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什么叫转身换身呢,转身换身就是又投胎又入世,又变人又变牛又做马,说白了我们这一生得人身眼前刹那如梦幻一般,那也是过去世感报而来,然后不久他又将,将会投生前往他世间对不对,可以讲是生死茫茫,黄泉路上独来独往,这人真的,这生命的真相,因为这没有解脱的生命确实就是苦的。所以说我觉得说人生苦这不是说叫你去悲观失望,你若真的不知道生命的苦,那么你何以尊重修行的道心呢?对吧,我想你证得了阿罗汉果,或者是说你证得了菩萨果,或者证得了佛果,这个时候你再来说,快乐逍遥对吧,天上人间任意自在,那是道中的自在,但是绝对不是我们现在。你看我们现在转身换身,转身可能就堕落畜牲道,转身好不容易成了一个人,然后又换了个身躯对不对,你看他的心识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因为业报不同,心识不同而已。你看他这个比如说举个例子,一只狗,他透过他的狗的眼睛,这个报的这个身中看这个世界,和一个人透过他的眼根看这个世界,这一切的因果报应导致他流转的这个正报与依报,还不是这颗心识吗?可以讲也都本具备如来体性。所以说众生的业力有多么不可思义,那佛菩萨的神通道力他也是多么地不可思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同一体性,体性上并无差别,所以说业因不同业果不同,那六道的轮转这是非常之正常的,但是呢我们因为愚痴暗昧。所以说不敬三宝,过去生中没有好好地走在这个正道上,更没有走在解脱道上。所以说转身换身,常常忘失前因,什么叫忘失前因,比如以前本来还会懂得好好做人,可是慢慢慢慢习染他就堕落了,对不对。想一想我们有种体会吧,有的人说我活了这么长,这么大的年纪想想我在少年的时候,曾经那时的心灵是非常纯洁非常善良的,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污染,随着自己这种心的欲望的贪婪,慢慢发现自己跟过去比差多了。为什么,发现现在自己怎么也变得很卑鄙呀,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很世故很俗气等等。然后呢业障很重,想打坐修行居然还坐不住,按原来,就是没有修行座下来静静地坐一会儿也是很快乐的,可是现在为什么反而坐下来还没坐半个小时,为什么总是妄想纷飞呢,却一点都不能体验到宁静呢,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业障。对吧,转身换身忘却前因,这是一种堕落。所以说这里面讲的堕落,哪怕五百年中为人一次,重新为人了,好了,他又忘了,他不修行,他福报太少了,他不能遇到善知识,没人告诉他学佛好,没人告诉他应该如何如何修行不要走偏道,好了他是不是转身换身又忘却了前因。好虽然为人遇恶因缘,同造不善,又来了,然后又失人身,而且这个时候万劫难转。为什么这么讲呢,为什么讲一失人身万劫难转。以前我们说过,这个畜牲道也是很久远的,虽然说命不长,但是他畜牲又再为畜牲又再为畜牲,他好几次很难得转为人。好了饿鬼道就更惨对吧,他寿命很长的,那地狱道更不用说,用万寿无疆还无以来表达。这个如果我们投生在黑暗中,这个佛都出世了多少位,连弥勒菩萨都出世了,他没有善根的众生,他如果在地狱道中呢,他还没出来呢。对吧,这里面所讲的“便失人身,万劫难转”,这里面还有一个因素,因为在修行的道中,人道是最殊胜的。可以讲人能升天,人能下地狱,人是凡圣之枢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为人很容易造业,他造业造得就很重,你看他畜牲道,比如作为一个畜牲他整天到晚就为了吃,他不见得会为一个人那样造业,他整天忙于这种被天敌所追逐,为了养这个躯命呢到处找食物,而且他的生活还不至于如此。但生为人就不一样,因为人有智慧,他有能力,比如象一些有钱的人,有权势的人,他作起坏事来比谁都厉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他若向恶,那么他这个一失人身绝对万劫难转,他堕到恶道里去了。但是反过来,若人能够去恶向善,修行佛道,去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会修行,放下身心真修,那么他是非常容易成圣成贤的,对吧,所以人身是凡圣之枢纽。人身之可贵佛经上一再地赞叹,所以说我想今天世尊在这里说“长得男子论第二十六”,说是男子这里面是取世间,我们平常所说的男子汉这些所具有的优秀的品质。世尊是教我们要有这种“心行公道,志慕贤良”,这种善根。什么叫志慕贤良,我们所谓的“志慕贤良”还不是说那种世俗中有学问的艺术家了,诗人啦,或者有道德的善人。另外还要指什么,象阿罗汉圣者,象登地菩萨,象佛陀世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这才是真正的贤良,真正的贤圣僧。要这样发大愿,所以世尊在这里赞叹这种男子身。主要就是指这种求真理,求正道,这种勇猛的大心,所以说这一点上来区分开男身与女身。好吗,我想世尊讲这个长得男子论他的意义应该是在这里。下面呢,我想算了吧,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说多了也不好,多了大家听了就说……我们还是少一点吧,少食多餐吧。哈,非常感谢大家,不知道能不能给大家带来益处,愿大家吉祥,我今天呢我想就说到这里,请主持人收麦吧。

问题1:请师父开示,解脱的人在现实当中会有所创造吗?
喂好,可能电脑有些问题,我刚才转过去看到这个叫“大漠情歌”这个,他开始是问,师父你解脱了吗?禅修应该去闭关呢。然后第二个问题是,解脱的人在现实当中会有所创造吗?很显然这个朋友问的问题,他的着重点在于现实。看来他觉得我说这个现实是苦,人生是苦,他觉得是不是脱离现实。问我是否解脱了,我是觉得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他应该去闭关,就象一个搞科学研究的人,他为了他得出科学的成果,对作一个科学家来说,他都要象比如说居里夫人呀,象爱因斯坦,象牛顿这些科学家们,他们都要什么,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对吧去做试验,去把他这个学问呢搞通对不对。那我们佛教的修行者一样的,应该创造一切的机会,尽量地去闭关修行。什么叫闭关修行,当然,我这个闭关我想按照现在通俗地说,应该叫作什么,把门给关了对不对,专心的排开一切的外缘,精进地去努力地去修行法要,这个可以讲叫作闭关。因为今天所说的闭关,我想应该慢慢就形成这样一个说法了。就是精进的修行,专门地修行。那么好了,我们佛教的修行修什么呢,他不是去修别人,他也不应该修理别人,他首先先修自己。他不断地反观内照,按照那个修行的法要去修戒定慧,所以说呢他,这样的人就会越来越洞测他自身,那么按现实的去比较来说,一个有修行的人跟没有修行的人,差别是很大的。真正修行的人你想,他恒常地观照自心,他对自性的了解超出常人,那更不用说已经获得甚深法益证悟的解脱的圣者。那么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能有所创造吗?这个现实应该指的不是你现在头脑想象中的,你这种业报中的世界就叫现实。那好了,不属于您你这个业报无明的世界那就不叫现实。不!这个现实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就是对于每个生命的个体来说,一个修行的人他不但有所创造性,而且他开发了原先被这种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所障碍的这种创造力,这个佛性是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的。我们举一个代表看,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创造力,他的创造性,他对人类他对整个法界的众生他的贡献,如果按照世俗的话来讲,有谁能比得上他是吧。给你一百万块钱,让你能够武功天下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你最终又能怎么样呢对吧,依然离不开生老病死。没准会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谁能止住这生死业留,谁能为众生开示解脱之佛法,谁让生命得到解脱,你说最伟大者除了佛陀还有谁?所以说这个创造性不是一般地创造性。好吗,这个问题我就说到这里。
问题2:请师父开示,请问禅师,我对有空不二还是不明,有些师父和师兄甚至叫我取中道,禅师这是何解呢?
    好我看到了,“缘自何方”好了你皈依了,随喜你,恭喜你早日皈依,但是皈依呢关键还在心里面,对三宝具有信心,时时念念常常祈祷,这才是真皈依,皈依不是一下的事情,不是说我办了手续我就叫皈依了,还要常常护持这个皈依。好了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二,这个问题我想这个朋友,你说的有空不二,不二之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这是一种证入心情实相,禅宗讲叫开悟的境界。你还是不明,我也不知道你是怎么个不明。你是躲在屋子里自己看经书不明的,还是在聊天室里与大家探讨了半天不明,还是说你按照佛说的亲近善知识,依止明师,刻苦地修行,按照修行法要去修你还不明,比如说你修禅的,你跟着禅师走对吧,就象把这个达摩大师把法传给二祖神光大师对吧,或者又把法一代代传下来,传到六祖,六祖再传下去,一代一代地相承,你与这法脉相通,然后你的修行上有师传,下有师证对吧。所以说我这里面在说什么,我在说如果要修行那要真干,真干就要象我们佛在《佛说陀罗尼经》里面告诉我们该怎么干,一句话都不能漏,都要不是光光凭看经书,或者与人去讨论讨论,这个就叫可以悟入这个实相。好了你说到取中道,对了你朋友告诉你中道,取中道应该怎么样,应该去亲近善知识来修行。什么叫善知识,这里面指的是什么,就是他修证过来的人,一句话如果这个人本身他不能证悟这个有空不二的实性,他没有开悟他怎么有办法让你开悟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不要这样想,修行要干就真干,千山万水再苦再难,你既然已经觉悟了。所以说说到这个修行不爱说,为什么,其码呢你对人世间的苦,对世尊所开示的这个人身难得,对这个六道的苦,对三世因果,对这种人生寿命无常,这种信心对不对你真的升起了,升起了这种出离心乃至升起了菩提心对吧,这个时候谈修行才有个方向。因为修行确实说清楚一句话,不是茶余饭后与人去摆的,也不是说我泡杯茶与禅师论个禅,我这个禅师不象禅师,但是这个禅师呢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好吗。所以说什么叫中道,我觉得如果要理解中道,我觉得南传有一个叫“    尊者”说得还更好,什么叫中道,我们平常为什么不走中道,我平常的修行,要么就苦行,要么乐行对不对。那苦行的人就折磨自己,觉得通过不断地一直折磨,他可以成道。那乐行的人呢,他就放逸自己,比如象我们刚才说的,看看经泡泡茶论论禅我就可以开悟。“阿  尊者”说,不是,他不求这种乐行,他也不求这种苦行,他不被这种快乐所牵引,他也不被痛苦所屈服,他以快乐和痛苦,以顺境和逆境,他心行平等,他入平静中,这条平静的道路就象“阿  尊者”所开示的那样“四念住”,身受心法四念常常观照不动不摇,以此契入甚深之法要,契入更深其自身之实相。这个修行这种取这种平静之行,才称为中道之行。不被世间八风所吹动,而一心向道,这种为中道之行,坚固的行愿称为中,道这条道路称为中道,从修行上来说这样说更有意义。你说是吗,所以说今天呢我也不作这个解释,我想讲这个经的目的也不是说在这里,为大家听了然后能够开悟。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辨别大家在修行中那些幻想,那些不现实的想法,莫再这样去荒废自己的时光,还是放下心来去认认真真地来学佛,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我说的话呢不太好听,但是呢真的是说实话好吗,也就说这个不是这样来能够开悟的。要开悟就真干,学习过去的祖师大德他们,这也是一种归依僧的表现,念僧的法门。好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吧。
问题3:请师父开示,我们现在是女身是因为三劫不修,那今生得闻佛法是以前的修行因缘成熟吗?那为什么三劫不修就堕女身呢?
好喂,嗯,这个应该这么理解,你这个要明白,他世尊开示这个,一个是从果上去说他的原因,什么原因导致什么果,你因果上不要混淆起来。他这个说的是叫作三劫不修便堕女身,这是讲什么,就说这个得男身他修行,比如后面不是讲忘却前因,就说他得到一种福报,他因为修了这个得男子身的这个福业,然后感报这个福业,这种福业他就会,我们就会一直享用这种福业。对吧,就比如说现在有很多人他,大家说的他很坏干尽坏事,但是他命却很长,好象富贵得很,也就说他过去的福业还没有消尽,那么好了这里讲了三劫不修便堕女身,指的就是这个。如果说这个人他呢还是不知修行,不象我们前面说的这个恭敬三宝,亲近三宝,常修十善,受持佛戒等等,他就会堕落成女身是指的这个。那么好了,再说回来虽然是女身,这女身的因缘也不见得就单单是一个,三劫不修堕落女身这种一个原因嘛对不对,你从过去式来讲,你得生为女身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可能跟你往昔的愿力也有关系,也跟你的业力有关系,对不对,都有关系。那么好了,这个就是讲今生为什么得这样一个女身,什么女身呢,她能听经闻法对不对,她能信向三宝她想修行,那这个就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了。所以说这个女身也是人生,也是难得之人身,也是什么暇满之人身,我说过暇满之人身简单说就是什么,今生你能得遇善知识,你能生起正心想修行精进努力,而且你得遇正法修习正法,那这个肯定是暇满之人身。这不象今天所说的这样的,他是站在男女功德,这种烦恼深重的差别上去说的。所以说今天能得闻佛法,肯定当然确定无疑地是往昔的因缘在今生得以成熟。也就说这是一个福报,所以说你要珍惜这个福报,就说珍惜这个人身去获得今生的解脱。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向何身度此身呢!过去的早已经过去,你看过去的一切的所作所为他都不是感报到今生了吗。你还去找他做什么?对吧,未来,未来取决于你现在所做的一切呀,你想超生还是想堕落,想成圣还是成贤全在于你自己,全在于你现在的信愿行上。你说对吗?所以说要这样分析这个人身,这是你皈依三宝,曾在三宝门中种下福田所感报而来的。
问题4:请师父开示,我想不明白何为心随物转,何为物随心转,如何做到物随心转?
好,想不明白,你真的想下去还真的转不动。我们还是方便随缘地稍微作个解释吧,好吗,帮助你理解一下,也只能这样。
讲能转物者即同如来,我们平常还有这样一句话,叫心为物役,这个怎么理解比较好呢,我觉得很重要一点,什么叫心随物转,就说我们被这种无情物所迷惑,也就是被我们的贪嗔痴所迷惑,被贪嗔痴所迷惑。比如说看到一朵花很漂亮,你生起贪爱心,看到形象上,你自己在心过去业力这种感报里面你觉得他不好看,你就生起什么,憎恨的心对吧,你觉得不好。然后你看,你看到觉得有桌子,有电脑,有地,有天,有山,有水这些物相的东西,你不知道这物相的东西,他所感报的一切其实离不开你这心,心物并没有分开来,所以说你呢痴心,你不明因果对吧。所以说贪嗔痴心覆住了自己,这就叫什么,心被无情物所转,就象达摩祖师说的那样,被无情物所摄,不得自在。这个你反观内照一看自己,耳根、眼根、鼻根、舌根,都是向外被欲流出,未曾有一刻安宁,也就说的烦恼粉飞,这个思想的心哪怎么想停都停不下来。对吧你说马上停我不想了,哎哟,你还一时还难以做到,你说我今天要上坐修行,坐他一个小时,把我的心念正念在我的禅观的对象中,或者说正念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中,好了我们无法做到一心不乱,这个就是什么,心随物转。好反过来说,那反过来物随心转呢,那好了一句阿弥陀佛那听你指挥的,我一心不乱,念念不忘,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这种细的妄念克制住了这种粗的妄念,乃至最后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证入了念佛三昧之实相,对不对,这就叫什么,物随心转了。你看我们生死都不得自在,随着业风飘荡,头出头末,在六道中轮回是不由自主的。象禅宗中有一句话“因境末现前,批恶随它去”,在我们临终的时候一生善恶顿时现前,生为逆流死逆流对不对,种种心相现前看到恐怖我们就敢快跑,看到贪爱的我们马上心就吸过去,所以说被物所转,我们不能出离,很容易就堕落了。但是若有修行者,他能如如不动,你看他能转物。甚至有的修行人他的觉性越来越明晰,他的禅定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这种力量就会怎么样呢,他就会进入他的睡梦之中。象有的入定中进入睡梦以后,我们平常遇到的作梦,不要说醒过来知道我在作梦,更谈不上说我今天要把梦境给改变一下,对不对。但是一个有修行的人,他能转呀,他在梦中入禅定,他在梦中就打起坐来了,他甚至用心去转动这种梦境,乃至最后他能转动死亡中阴之境。所以说念念分明,欲往生则往生,欲不往生则不往生,象那些大菩萨随愿自在化现各方,那更是入不可思议之境界,所以说我呢想从这事相上说。可以物随心转,心做主,这个确实就象我们金刚经论所说的那样,有一句话叫什么“把得定,做得主”,就是你说的这个意思。好吧,这个“缘自何方”不要紧,我是今天有问题尽量答,不会累的,这点不算累。
问题5:请师父开示,禅修与念佛法门不一样,能兼修吗?
喂,这个问题问得不是说那么的一个答案,我想呢话分两头来说,帮助你理解好吗。
从法门上来说,如果你现在的修行确实已经到了,遇到了善知识给你指示了与你根器相应的法门,比如说你选择了念佛法门。那好了这个禅修法门可以讲和这个念佛法门他不一样的,那是不同的法门,他下手处不一样,他没办法兼修。比如说你现在修禅,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持名念佛,过了二分钟你又开始反观内照,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修四念住禅,这个有点不合,或者是你来参,起话头疑情对吧念佛是谁,究竟是谁,究竟是谁在念佛呢?对吧,你参你参话头了,他起疑情了,那你说他能兼修吗?肯定不能,从这个下手的方便法门来说是不可能兼修,而且也不好也没有必要。好了那话又说回来,那禅修法门与念佛法门,他如果从他真正来说,从修行的这个方向从他这种心的总持来说,他不管什么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最终都是修什么,都是为了明心见性,也可以这么讲,都是为了,如果你明白心净则佛土净,你明白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其它一切它方佛土净土之世界,乃至我们这个六道轮回的这个感报世界都是心之感报,那么你就会明白吧,一切法门他都是净土法门嘛。所以说一切法门是明心见性的法门对呀,说一切法门都是净土法门也对呀,说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这个佛是一种觉性呀,他也对呀,你说哪一个法门他不是念佛呢?那这个不是从法门的角度去说。这个是从什么,修证的角度去说。那好了我们再说下去,禅修中他能离开念佛吗?他不能,因为觉性之一念光,这就是你认识佛性之开始,所以说哪一个禅修不修个明明了了,不修个佛性现前呢?所以说不可能。好了那念佛法门更离不开念佛,那念佛不见得就是你嘴巴上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叫念佛法门,这是只下手功夫的不同。所以说哪一个人念佛念到最后,心越来越迷糊呢,不修个明明了了地念佛呢对不对,说念佛嘴巴里清清楚楚地念,意念清清楚楚地想,耳朵里怎么样清清楚楚地听,那这个明明了了清清楚楚他不是佛吗?他不是禅修吗?不是明明了了之禅修吗?难道他不是在修止、修观吗?噢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不要去这样区分。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他的道理也都一样,也都要修戒、定、慧的。我再说通俗一点,也都要归依三宝的,也都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来修行的,也都要修六度般若蜜的,精进勇猛地。好了所以说这个兼修,如果从下手处的法门,我最后有一个建议,因为我们你自己如果修行有困难,还是这句话,应该亲近善知识去修行。因为你如果真的无法决择,你这个又想念佛又想禅修,那是因为你真的不懂禅修法门与念佛法门的原故。比如说我想是不是这样,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就想,啊这下有把握了,都说末法时代人欲修行,唯念佛者得度生死,你好象抓住一颗救命草。然后呢又觉得好象我老念个佛,我这根器也不错呀,修禅好象更快,不是说呢不修禅呢不得智慧,今生要想解脱最快就是修禅修对不对。这时你马上又去禅修。结果呢你又这样想了我禅修用来成全这个念佛,又为什么不要万修万人去,如果说修禅不修净土,那十人九错路那怎么办,所以敢快再抓个念佛法门。其实你这么想都是一种不明白法要的想,这想都是妄想,哪有这么一回事呢,那是你的一种瞎想瞎担心,不存在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你是不是遇到正法,遇到正师,遇到你真正的正确的发心来修行。好吗,这不是问题,这个问题我想多方面的给你说到这里,也说给大家听好吗。
问题6:请师父开示,发菩提心就是发愿吗?(63:52)
好,我们看时间尽量回答好吗,发菩提心就是发愿吗这个逻辑上不通,应该来说发菩提心这是一种发愿,发的是愿心,发的是菩萨的愿,发的是成佛的愿,是大乘菩萨要发的心叫发菩提心。那你这就不一定了,你比如说发愿,有的人发愿,发愿诅咒人他也是发愿对不对呀,那就是不好,所以说这个发菩提心是这个人成佛他非常重要的。他先菩提心他才能行大乘菩萨道,而且发菩提心也是一个很深奥的法门,通常我们象那些发那种,无边无际没有任何偏执障碍,没有任何偏袒无量无边这样功德广大的菩提心,那是很困难的。因为你没有得道,所以说你发起的这种菩提心不是圣义不是真实的菩提心。所以说我们能发相似的菩提心,也可以叫世俗的菩提心,可以先发世俗的菩提愿,所以说按照世俗谛来说,我要为度一切有情我愿成佛,你真发这个心,了不起是发心菩萨。然后进而一步呢去修学这个行的菩提心,去实行去落实你这颗菩提心,那你就很也不起。然后你最后功行圆满,你悟道了你成道了,那你在你这个无量的自性佛性心中,他自然升发起这个真实的菩提心。那就是象登地以上的菩萨那样的发心,好吗,这个发菩提心就是发愿对的,是这个意思。但是我还想说一个,这个要想真正发起这种菩提心,这个慈悲,这种大慈大悲这种菩提心,愿度一切众生我愿成佛这种心,首先其码你应该有一颗慈悲的心先发起来。先修这种少分的悲心解脱,也就说你修行曾经也生起这样一念,我这个修行不是为我自己,是为那些有情的安乐而修行的。不要以为这个心好发,这个心不好发。这个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若有人发这种心他已经获得少分之解脱了,已经获得这个悲心的解脱,这个人已经解脱有份了。而且他这样有这种心的人,他就会落到免除这个修道的歧途,很了不起的。好了你真有这颗慈悲心,我想你其码得先来一个感恩心吧对吧,如果你感恩心都没有,听经闻法遇善知识闻法一点感恩都没有,一点这种布施供养心都没有,你说你还发什么慈悲心呢?那也是不可能的。你要想有感恩心,其码你生而为人你得有孝心吧,其码你在家做个弟子,对父母亲你得有这种孝心吧对吧,孝心也是一种感恩心哪。所以说由此心而发慈悲心,慈悲心广大而又发起这个菩提心,噢发起这个无上菩提心对吧。这个大乘经典里面处处教导我们如何发菩提心,你看那个普贤菩萨十愿行说的就是菩提心,这个发愿功德了不起呀,所以说没有愿是不会成就的,誓愿坚固才能成佛道。因为魔障重重你这个誓愿不发起来,如何与菩提心相应呢?所以说不可能的,就是这个意思。菩萨发这个菩提心是很了不起的,菩提心这功德三世诸佛,经书上说怎么赞叹,怎么赞叹也赞说不尽,真的是不可思议的这种菩提心。一切的安乐中以发菩提心最为安乐,菩提心的利益无量无边。所以说你要想知道如何真正发起菩提心,若你有此心,我想可以推荐你看一本经书,这个就是那个《入菩萨行》,《入菩萨行》这本书非常好。《入菩萨行》这本经书呢过去我们有一个法师翻译的,质量相当高,但一直好象没有得到一种重视,那以前呢省庵大师也说过这个《劝发菩提文》,虽然文字简短,但是也非常精要,你不妨拿来读。好吗,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吧。
问题7:请师父开示,是不是出家更有利于修行?
是的,出家更有利于修行。但这是对谁而言呢,可以这么说吧,按照经论上说的,你在没有达到登地菩萨这个境界之前,出家当然比在家更有利于修行。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你已修证到登以上菩萨的境界,对你个人来说,我可以这么说,也是按照经论所说的意思来说,就说你在家出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你自己看着决择吧,就这么一回事,所以通常来说,出家是很不容易的。好吧,曾经呢佛这个在《出家功德经》里面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稍等一下,噢!很抱歉,出了点事情)对,好那佛呢曾经在《出家功德经》中呢有这样一段,他说呢“??沙弥,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小劫不堕三恶道,以此善根于六欲天中七翻往返受天福乐,最后于人道中生富贵家,壮年已过善根未于生老病死苦,出家持戒成辟之佛,永超三界”。他这个一日一夜的出家功德,他就可以满二十不劫不堕三恶道,你想想看这出家功德多大,所以若能真心出家了不起对吧。但是呢并不是怀着一种贪心出家,听师父说出家功德了不起,他敢紧就说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跑到寺院到处去问我去出家,当然你真能出家,你也了不起,但是你要想一想,你到底是出于什么心而出家呢?这里面,出家真正来说要生起这种出离心,要现僧相出家对吧,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好吗,所以这样的心真生起了他也不易退转,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吧,平常我想这个问题说得已经很多了。
问题8:请师父开示,请问师父我练行中不停有淫心出现,越静越多的淫心出现,我很痛苦,请问我如何安住淫心?
喂这个,你在家怎么修行具体的我不太知道,什么叫作练行中我也听不懂,不知道你练什么行,修的是什么功。所以说要想真正的修定的修禅定,或者修更深的法要,我还是这句话,找投名师去修行,敢快早点去拜师父修行,找到自己有缘的上师去修行。因为这个一切的现象的出现,没有办法凭你说自己平常看了一点经论怎么样,因这已经涉及到甚深的法要,好吗。那好了,你说你平常修行中,比如说念佛或者做什么,越静淫心越显这也是很正常的,也就说你本来就是这样的。或许可能说你反观内照以后,就如同经法的比喻,太阳光照进房间里面,房间里面本来就是灰尘满天飞的,只不过是当时没有阳光看不见对吧。那我们的心无始以来,不要说淫心,贪淫之心,贪嗔痴慢疑无有一刻不现前,对吧。这个反观内照,所以人不愿意走向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个修行的障碍。应该说你不敢面对自己,有的人就经常,说为了我怕去面对自己,他就要逃避,有的人会逃避到的吧里面去,有的人说我吸毒,有的人反正造重重的理由去逃避,你看我们喜欢很多钱享受,喜欢别人说我们好,这一切是在逃避人生的痛苦。世上真的很少有人真正的想战胜自己,去反观内照,去解决去真正的面对自我内心的世界,因为他感觉这内心的世界就象一片黑暗的丛林,对不对,很恐怖的。有的朋友的去修行的时候就会发现,啊原来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挺好的,没想到我心里面这些坏念头呀一大堆。因为佛告诉过我们,无始以来在我们的八识心田里面,他会这种心识会随着外界的外缘而不断地显现,不断地显现,不断地受报,所以说这修行是件大事。所以说这不单单是一个贪淫秽之心,你象这个禅定就有五种盖禅对吧。贪淫这是其中的一个盖禅,还有一个嗔恚的心,好不容易贪心止住了他还会出现这种不耐心对吧。好,嗔心好不容易止住了,他糊里糊涂又想睡觉了,生起了愚痴这睡眠之心对吧,睡眠心呢好不容易去除一些,他又生起了什么心呢,掉举之心。对不对,他好象精神很好,他压不住了,好,掉举之心好不容易去除了,隐隐约约在内心深处这种疑心又帽出来了,很难信心。所以世尊告诉我们,你看那个证到初果罗汉他那个才叫真正的信佛了,疑结断尽了。所以说没有到此程度的人,你在心里肯定会有这些疑结的,所以说这个为禅定之五种盖禅,他所以不能入禅定。所以说这里面呢真的是个细活,真的没办法靠我们在这个佛学讲堂,讲两句经做什么,真的好难。我觉得现在修行人真难真难。大家希望寄托得又大,我也觉得真的不可能的事情。你说在佛学讲堂真的比如说很多大德法师在这里讲经,那我们认真听的又有多少呢?如果他讲百分这百,我们百分之七十地听,然后接受到心里再百分之十,落实到实处再百分之一,我想能够有百分之一也应当是相当了不起了。所以说没有办法,我们必需一再一再地努力,一再一再地继续再来,从头再来,你说是吗,哈,好吗。如何安住淫心,就主要就在这里,不要怕这个,继续走下去,继续调动自己,调向修行的道路坚信,终有一天我能息灭我内心的贪嗔痴,我能得到戒定慧的圣道、圣果。好吗,我呢给你一个信念,信念不退,诚心正意老实修行,一定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要念求一期一时能解决,发长远心来修行,好吗。你若真心修行我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德,他不会舍弃你的,因为都是我们舍弃了诸佛菩萨,从来没听说过善知识诸佛舍弃了我们,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你想想看释迦如来还有那些所有证悟的高僧,你看那些成就者他五眼六通,你想他怎么会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担心,你不要担心这个,要多多担心自己,多多反醒自己的心,好吗,好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吧。

[此帖子已被 慈~觉空 在 2005-6-30 18:53:5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2:49:30 编辑过]

[念无常]一切皆空,爱却未空,生----是多么恐怖![念恩]一切功德来自上师,要一心依止。[愿生娑婆净土]南无浊世怙主本师释迦文佛!南无未来教主弥勒尊佛!南无兜率天上法花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念事业]默默耕耘几十年,且看那时侯的因我缘起的佛教会怎样?!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4: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