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佛教价值对华人文化之启示 作者:释继程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0  浏览数:1592  最后更新:2005/10/4 2:00:00 by 释悲华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5/10/4 2:00:00
释悲华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555
经 验 值:8120
注册时间:2004/3/30
佛教价值对华人文化之启示 作者:释继程
佛教价值对华人文化之启示
作者:释继程    文章来源:马来西亚…    点击数:<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Article/GetHits.asp?ArticleID=756"></SCRIPT> 189    更新时间:2005-8-21

 

 

  佛法对于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在于思想的启发。思想确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方向,也确定一个民族的文化动向。

  前言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从外区文化而渐入为内区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于此过程中,佛教虽曾遭遇到灭亡的危机(法难),但其“道统”却从未中断。其间有辉煌灿烂的高潮时期,而成为中华文化与思想的代表;也有没落的时期,而成为低俗的信仰与迷信的象征。这种现象之形成,是文化发展时所可能发生的,而且人为与环境的困素是重要的。

  目前汉文系的佛教,已渐渐步过低潮时期,向另一个阶段发展。

  由于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且已深入民众生活中,常使佛教文化与中华本有的文化“难分难解”。另又因佛教在步向没落期时,所产生的变质与流币现象,故佛教的真面目,在中华文化中已难见其实。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需要来推动佛教重输入华人文化,并复兴中国佛教的重大工作。

  然而这一项重大任的务,并不是短期内及少数人所能够做到的。这里我们仅提出几项佛教价值对华人社会启示,作为我们对它们一个新的认识。

  一、缘起思想之启示

  佛法对于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在于思想的启发。思想确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方向,也确定一个民族的文化动向。

  佛教与一切宗教和哲学不共的根本思想是缘起的思想。缘起思想的简易解释,即是说明一切存在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由于主要的条件(因)与次要的条件(缘)和合而成。故没有一个存在是具有独存性,永恒性及实体性的。

  这一思想说明了一个群体的存在,是由于这个群体内的各个个体相互配合下而有的。故一个社会要和乐,生活于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要有与大众和乐共存的意愿,并付诸实行。我们既然无法生存于群体之外,而我们又希望能和乐生存,当然我们就不应使这一群体生种种的纷扰。要有这种意愿,而能深切体会它的重要性,当然就必须认识到群体的“缘起和合”性的重要。从而若能再体会出他人的生存,对自己的生存来说,就是最好的助缘,因此感谢他人因生存而施于我的恩惠,产生感恩的心理。在自己的一生中,因此感恩心,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处处为群体及他人服务。而在这一服务中,并没有要求任何的报酬,只是以感恩心去奉献。这种无我的精神,也必须从深刻的缘起思想的认识中去体会的。

  对于个人而言,缘起无我的思想也将使个人的精神修养提升。我们都因强烈的自我观念,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我的好处,可以不计一切去牺性别人,侵损他人。一旦我们能体会到群体的和合共存性,以及个人生命的缘起无我性,我们将会发现生命价值何在。生命的价值在于精神生命的提升,而此精神的提升必须立足于我们对群体生命与个已生命本质的正确认识。因为从这一认识中,我们能以正确的生活态度来发挥生命存在的意义;此一意义的发挥决定了我生而为人的价值。

  另一方面,若我们对生命无我性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个人必能养成一种豁达而超然的心态,对于一切的得失,都能淡然处之。得之不喜,失之不扰,能够积极地为应负的责任尽心尽力,却又不为一切的失败而灰心、痛苦。这种精神修养使一个人更坦然去面对现实,更积极去面对生活。


  二、慈悲精神之启示

  每个优秀的文化,必会有崇高的精神。

  佛法的原则是一切有情的和乐共存。故其根本精神是慈悲平等,利他宽容。

  宗教本来应该为人类的和平而努力的。但我们却发现到有不少时代与地区,却因宗教的问题而发生流血事件与战争。这都是因为这些宗教缺少了慈悲、平等与利他、宽容的精神。他们视不同宗教的信徒为不可救者,是敌人。有时虽难以爱的精神想感化他人,却是以强硬、压迫,甚至残酷的手段来进行。

  以佛教的立场来说,这都是不应该发生的事。一切众生在理性上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有“解脱份”,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在事相上,却因业报与环境的不同,而有着层次上与习性上的差异。不同层次与习性的众生,当然需要不同的思想指导和宗教的教化。因此,只要不是属于危害人类的邪教邪说,宗教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我们应以互相容忍的态度,站在各自的立场,去感化与此宗教相应的信徒,为他们提供应有的修养指导。

  以佛法的立场,个别宗教的基本教理与目的必有差异之处,但在一般的道德观念上,却有共同之处。各个宗教的存在,不是相斥相距,而应相辅相成。那种唯我独尊的宗教观,已不是正确的态度,想要自己的宗教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宗教,甚至想不惜一切手段以达至此目标的作法是可怜、可悲复幼稚的!

  唯有正视宗教对个别社会与群体的价值,才能站在利益一切人类与有情的立场,容纳一切异已,甚至去扶助他们,而使此一世界的文化与宗教,呈现百花齐放的壮观场面。世界大同的观念,不应是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种思想和独尊现象,而应是一切有益于人类文明的思想、宗教,并行不悖,和平共存的局面。


  三、伦理道德之启示

  华族是一个重视道德观念的民族。在华人的道德观念中有许多是庄严崇高的。

  但当儒家思想被皇帝利用为政治工具后,本来应是“君贤臣忠,父慈子孝”的人伦关系,却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的独裁而霸道的说法。这种观念使华族的人伦关系成为单方面的压制而另一方面的无条件服务。这种单行道式的道德关系,肯定不是建立在双方的利益及相的义务上的。

  由于儒家的人伦道德观念早已深植华族民心,故佛教的世俗道德在中国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获得很好的发展。(这也是佛教在中国受人误会为出世意味浓厚的宗教,而受到儒者或知识份子排拒的理由之一)。不过这并不能抹煞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价值。自从太虚大师为了要洗去数百年被人们误为“鬼本”与“人死”的佛教形象,提倡正确的人生佛教以来,汉译藏经中一些从未到重视而着重于人伦与世俗道德启示的经典,已较广泛地宣扬出来。其中《善生经》为最主要的一部。这部经典对一般世俗的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站在不同的身份与立场而有着相互利益与义务的伦理,都有着明确而清楚的启示。较详细的内容可参考拙作《论善生经对大马华人道德观念之启示。(发表于《南洋商报》)。


  四、政治道德之启示

  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是世界大同,而施政的原则是王道、仁政。因此,虽然于极强盛时也从未欺压,侵略边强小国,或在其他地区建立殖民地,扩张自己的霸业和版土,夺取他人的利益。

  这与佛教的“轮王政治”相近。所谓的轮王政治即是以正法和德行治世,而非以武力降服他人。在推行德化政时是要使人类,甚至鸟兽等亦能和乐的善生。

  从这东方的两大文明古国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出东方文化是崇尚和平,有崇高的想理,西方的霸道政治与之是可同日而言的。

  因为政治理想是崇高的,所以施政者当然也必须有高素质,以便在推行时,能有实效。在佛经中曾说道“国王十德”,提出了理想的政治领袖所必备之条件:

  1.廉恕宽容
  2.接受群臣的诤谏
  3.好惠施而与民同乐
  4.如法取财
  5.不贪他人的妻女
  6.不饮酒
  7.不戏笑歌舞
  8.依法而没有偏私
  9.不与群臣争
  10.身体健康

  有道德观念、仁慈、身体与心理都健康,这是政治领袖的基本条件。

  就此标准而言,我们实在有必要呼吁我们的政治领袖多翻佛经,从中获取启示,作一个真正健康的领袖,而不是自私自利的政客!


  五、习俗方面之启示

  在习俗方面,佛教对华人社会也可以提供比较有意义的仪式。一般而言,生活的习俗多与宗教有关。而这些仪式和习俗在最初形成或举行时,都有其因缘意义。但当流传时日久远,传承者除了传承其仪式,未必能如义去进行。因此有的使其意义渐渐失去,而不知为何而有此仪式,有的则使它变质或使之繁琐化。

  当一个仪式流于繁琐或形式化,往往表示此仪式的生命已失去。继续的延传并不能表示此一习俗的价值尚存在,毋宁说它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形式。

  当一个民族或宗教的大部份仪式,已有此状态,对此民族或宗教而言,那的确不是一件好事。这往往就是表示此一民族或宗教的文化生命力已僵化或将消失。

  华族正是面临此一危机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生活的各种习俗与仪式,赋于时代的生命力,不只在仪式上要有时代的意味,在意义上,也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这样才能使这些仪式或习俗保持其存在的价值。有价值的存在,才是有生命的存在。

  佛教本来是不重仪式,而注重内在意义的宗教,但为了广化众生,也就有了不少的仪式。佛教在印度发展时,也是在宗教仪式最繁琐的密教时期,标示着本身内在的灭亡因素之下,在外教军的侵击,成为历史名词。而实际上这是由于一些佛弟子的误失结果。佛陀重视习俗的内在意义,这从佛陀在度化众生时所教导的方法可以看出来(如《善生经》)。而佛教的仪式是以简单朴素、肃穆庄严、节省开销,而有实用价值为原则,这些原则有必要应用在华人社会的习俗与仪式上。中国佛教因受华人习俗之影响,而有不少繁琐的仪式,这些都是应改进的,否则我们是很难使华族文化与佛教在习俗方面,能冲破文化发展的困境。

  结语

  佛教是一个宗教,佛教是一种哲学思想,佛法则阐述宇宙人生的真相。但这一切都必须为人类所理解,并依之而实行,才能显出其真意义与价值。自佛陀创教以来,就一直强调佛法是以有情为本,以人类为中心的教说。它的实用价值在于人类依之的实践而佛法是超越种族而以全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为教化对象的教法,但佛法流传于人间,受到了人类与环境的限制而有了区域性和时代性的适应。中国佛教的产生就是此一意的表现,而华族在吸收佛教团体与融合贯通之工作,也不离此一意义的范围。由此我们可以多少体会到佛教如何以其本身的价值,对它所流传的区域与时代的文化给予适当而需要的启示;更可以出此已融入华族文化,而且前又有需要以重输入的姿态影响华人文化之宗教,对于华人文化与社会在未来发展中的启示是何等重大!

www.ybam.org.my/chinese/cbuddhism/bim12.htm
  

 
  

 
佛教价值对华人文化之启示
释继程 [马来西亚佛教之研究]

 

  佛法对于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在于思想的启发。思想确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方向,也确定一个民族的文化动向。

  前言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从外区文化而渐入为内区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于此过程中,佛教虽曾遭遇到灭亡的危机(法难),但其“道统”却从未中断。其间有辉煌灿烂的高潮时期,而成为中华文化与思想的代表;也有没落的时期,而成为低俗的信仰与迷信的象征。这种现象之形成,是文化发展时所可能发生的,而且人为与环境的困素是重要的。

  目前汉文系的佛教,已渐渐步过低潮时期,向另一个阶段发展。

  由于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且已深入民众生活中,常使佛教文化与中华本有的文化“难分难解”。另又因佛教在步向没落期时,所产生的变质与流币现象,故佛教的真面目,在中华文化中已难见其实。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需要来推动佛教重输入华人文化,并复兴中国佛教的重大工作。

  然而这一项重大任的务,并不是短期内及少数人所能够做到的。这里我们仅提出几项佛教价值对华人社会启示,作为我们对它们一个新的认识。

  一、缘起思想之启示

  佛法对于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在于思想的启发。思想确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方向,也确定一个民族的文化动向。

  佛教与一切宗教和哲学不共的根本思想是缘起的思想。缘起思想的简易解释,即是说明一切存在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由于主要的条件(因)与次要的条件(缘)和合而成。故没有一个存在是具有独存性,永恒性及实体性的。

  这一思想说明了一个群体的存在,是由于这个群体内的各个个体相互配合下而有的。故一个社会要和乐,生活于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要有与大众和乐共存的意愿,并付诸实行。我们既然无法生存于群体之外,而我们又希望能和乐生存,当然我们就不应使这一群体生种种的纷扰。要有这种意愿,而能深切体会它的重要性,当然就必须认识到群体的“缘起和合”性的重要。从而若能再体会出他人的生存,对自己的生存来说,就是最好的助缘,因此感谢他人因生存而施于我的恩惠,产生感恩的心理。在自己的一生中,因此感恩心,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处处为群体及他人服务。而在这一服务中,并没有要求任何的报酬,只是以感恩心去奉献。这种无我的精神,也必须从深刻的缘起思想的认识中去体会的。

  对于个人而言,缘起无我的思想也将使个人的精神修养提升。我们都因强烈的自我观念,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我的好处,可以不计一切去牺性别人,侵损他人。一旦我们能体会到群体的和合共存性,以及个人生命的缘起无我性,我们将会发现生命价值何在。生命的价值在于精神生命的提升,而此精神的提升必须立足于我们对群体生命与个已生命本质的正确认识。因为从这一认识中,我们能以正确的生活态度来发挥生命存在的意义;此一意义的发挥决定了我生而为人的价值。

  另一方面,若我们对生命无我性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个人必能养成一种豁达而超然的心态,对于一切的得失,都能淡然处之。得之不喜,失之不扰,能够积极地为应负的责任尽心尽力,却又不为一切的失败而灰心、痛苦。这种精神修养使一个人更坦然去面对现实,更积极去面对生活。


  二、慈悲精神之启示

  每个优秀的文化,必会有崇高的精神。

  佛法的原则是一切有情的和乐共存。故其根本精神是慈悲平等,利他宽容。

  宗教本来应该为人类的和平而努力的。但我们却发现到有不少时代与地区,却因宗教的问题而发生流血事件与战争。这都是因为这些宗教缺少了慈悲、平等与利他、宽容的精神。他们视不同宗教的信徒为不可救者,是敌人。有时虽难以爱的精神想感化他人,却是以强硬、压迫,甚至残酷的手段来进行。

  以佛教的立场来说,这都是不应该发生的事。一切众生在理性上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有“解脱份”,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在事相上,却因业报与环境的不同,而有着层次上与习性上的差异。不同层次与习性的众生,当然需要不同的思想指导和宗教的教化。因此,只要不是属于危害人类的邪教邪说,宗教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我们应以互相容忍的态度,站在各自的立场,去感化与此宗教相应的信徒,为他们提供应有的修养指导。

  以佛法的立场,个别宗教的基本教理与目的必有差异之处,但在一般的道德观念上,却有共同之处。各个宗教的存在,不是相斥相距,而应相辅相成。那种唯我独尊的宗教观,已不是正确的态度,想要自己的宗教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宗教,甚至想不惜一切手段以达至此目标的作法是可怜、可悲复幼稚的!

  唯有正视宗教对个别社会与群体的价值,才能站在利益一切人类与有情的立场,容纳一切异已,甚至去扶助他们,而使此一世界的文化与宗教,呈现百花齐放的壮观场面。世界大同的观念,不应是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种思想和独尊现象,而应是一切有益于人类文明的思想、宗教,并行不悖,和平共存的局面。


  三、伦理道德之启示

  华族是一个重视道德观念的民族。在华人的道德观念中有许多是庄严崇高的。

  但当儒家思想被皇帝利用为政治工具后,本来应是“君贤臣忠,父慈子孝”的人伦关系,却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的独裁而霸道的说法。这种观念使华族的人伦关系成为单方面的压制而另一方面的无条件服务。这种单行道式的道德关系,肯定不是建立在双方的利益及相的义务上的。

  由于儒家的人伦道德观念早已深植华族民心,故佛教的世俗道德在中国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获得很好的发展。(这也是佛教在中国受人误会为出世意味浓厚的宗教,而受到儒者或知识份子排拒的理由之一)。不过这并不能抹煞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价值。自从太虚大师为了要洗去数百年被人们误为“鬼本”与“人死”的佛教形象,提倡正确的人生佛教以来,汉译藏经中一些从未到重视而着重于人伦与世俗道德启示的经典,已较广泛地宣扬出来。其中《善生经》为最主要的一部。这部经典对一般世俗的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站在不同的身份与立场而有着相互利益与义务的伦理,都有着明确而清楚的启示。较详细的内容可参考拙作《论善生经对大马华人道德观念之启示。(发表于《南洋商报》)。


  四、政治道德之启示

  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是世界大同,而施政的原则是王道、仁政。因此,虽然于极强盛时也从未欺压,侵略边强小国,或在其他地区建立殖民地,扩张自己的霸业和版土,夺取他人的利益。

  这与佛教的“轮王政治”相近。所谓的轮王政治即是以正法和德行治世,而非以武力降服他人。在推行德化政时是要使人类,甚至鸟兽等亦能和乐的善生。

  从这东方的两大文明古国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出东方文化是崇尚和平,有崇高的想理,西方的霸道政治与之是可同日而言的。

  因为政治理想是崇高的,所以施政者当然也必须有高素质,以便在推行时,能有实效。在佛经中曾说道“国王十德”,提出了理想的政治领袖所必备之条件:

  1.廉恕宽容
  2.接受群臣的诤谏
  3.好惠施而与民同乐
  4.如法取财
  5.不贪他人的妻女
  6.不饮酒
  7.不戏笑歌舞
  8.依法而没有偏私
  9.不与群臣争
  10.身体健康

  有道德观念、仁慈、身体与心理都健康,这是政治领袖的基本条件。

  就此标准而言,我们实在有必要呼吁我们的政治领袖多翻佛经,从中获取启示,作一个真正健康的领袖,而不是自私自利的政客!


  五、习俗方面之启示

  在习俗方面,佛教对华人社会也可以提供比较有意义的仪式。一般而言,生活的习俗多与宗教有关。而这些仪式和习俗在最初形成或举行时,都有其因缘意义。但当流传时日久远,传承者除了传承其仪式,未必能如义去进行。因此有的使其意义渐渐失去,而不知为何而有此仪式,有的则使它变质或使之繁琐化。

  当一个仪式流于繁琐或形式化,往往表示此仪式的生命已失去。继续的延传并不能表示此一习俗的价值尚存在,毋宁说它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形式。

  当一个民族或宗教的大部份仪式,已有此状态,对此民族或宗教而言,那的确不是一件好事。这往往就是表示此一民族或宗教的文化生命力已僵化或将消失。

  华族正是面临此一危机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生活的各种习俗与仪式,赋于时代的生命力,不只在仪式上要有时代的意味,在意义上,也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这样才能使这些仪式或习俗保持其存在的价值。有价值的存在,才是有生命的存在。

  佛教本来是不重仪式,而注重内在意义的宗教,但为了广化众生,也就有了不少的仪式。佛教在印度发展时,也是在宗教仪式最繁琐的密教时期,标示着本身内在的灭亡因素之下,在外教军的侵击,成为历史名词。而实际上这是由于一些佛弟子的误失结果。佛陀重视习俗的内在意义,这从佛陀在度化众生时所教导的方法可以看出来(如《善生经》)。而佛教的仪式是以简单朴素、肃穆庄严、节省开销,而有实用价值为原则,这些原则有必要应用在华人社会的习俗与仪式上。中国佛教因受华人习俗之影响,而有不少繁琐的仪式,这些都是应改进的,否则我们是很难使华族文化与佛教在习俗方面,能冲破文化发展的困境。

  结语

  佛教是一个宗教,佛教是一种哲学思想,佛法则阐述宇宙人生的真相。但这一切都必须为人类所理解,并依之而实行,才能显出其真意义与价值。自佛陀创教以来,就一直强调佛法是以有情为本,以人类为中心的教说。它的实用价值在于人类依之的实践而佛法是超越种族而以全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为教化对象的教法,但佛法流传于人间,受到了人类与环境的限制而有了区域性和时代性的适应。中国佛教的产生就是此一意的表现,而华族在吸收佛教团体与融合贯通之工作,也不离此一意义的范围。由此我们可以多少体会到佛教如何以其本身的价值,对它所流传的区域与时代的文化给予适当而需要的启示;更可以出此已融入华族文化,而且前又有需要以重输入的姿态影响华人文化之宗教,对于华人文化与社会在未来发展中的启示是何等重大!

来源:www.ybam.org.my/chinese/cbuddhism/bim12.htm

[念无常]一切皆空,爱却未空,生----是多么恐怖![念恩]一切功德来自上师,要一心依止。[愿生娑婆净土]南无浊世怙主本师释迦文佛!南无未来教主弥勒尊佛!南无兜率天上法花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念事业]默默耕耘几十年,且看那时侯的因我缘起的佛教会怎样?!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30 2: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