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普扎上师法语(二) 附三昧耶弟子楞严要疏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6  浏览数:3572  最后更新:2005/6/20 13:33:00 by 心若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5/6/15 4:10:00
释悲华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555
经 验 值:8120
注册时间:2004/3/30
普扎上师法语(二) 附三昧耶弟子楞严要疏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 ([]内为普扎上师弟子楞严比丘所撰要疏)

(一)

一切众生都在妄想中受苦,究其原由是未能如实认识自心的真实状态,盲目追随种种妄念所造成的,众生之所以名为众生,原因也在于此。而诸佛菩萨正是体悟本性,获证真实,故解脱痛苦,一切无碍。[“如实认识自心为诸佛,追逐妄念不舍为众生”。了达此处,警惕莫忘,未达证悟,一念有执,即是我慢]

一个凡夫能否从妄念中获得解脱,最关键的就是要看他是否具足无伪的信心。如经中有云:“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证悟的。”又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修行者见解增上,业障渐消的标志就是信心增上。当信心趋于圆满时,也就是获得究竟果法的时刻。[信心是见解增上和业障渐消的标志。这个是密乘基础的教授,也是显乘中华严之玄义。在三十七道品中信在五根五力中提示,以正见做八正道之首。趋入八正道已是修道位,故正见为首。在资粮和加行位中信为根力之首。可见显密无二,同为如来大觉海中流出。]

对于一个上等根器,亦即具有上等清净信心的修行者而言,可于当下顿悟心的本体,然而对于次第行者来说,迷悟虽只有一线之隔,却需历经九乘,乃至八万四千种不同的见解或觉受,若不知晓这些觉受的调整方便,反而将彼等执为究竟见解,则成为堕入三界、流浪生死之因。[一念有执,即成众生,岂不惧乎?信力之差天地悬隔,九乘之异,岂不信乎。法华经云,“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唯依信力而入”,经典上亦有信乎。]

故而唯有依止具德上师,一心恭敬祈祷,对上师的教授教诫信受奉行,方可避免上述的过失,否则任你如何精进修法,如何聪慧伶俐,亦是枉然,无法证悟究竟实相。《誓言庄严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祖师曾云:“即使精通三藏,但若不恭敬上师,对上师无有诚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会有收益。”持明智悲光尊者曾说,他的弟子中不乏精进修法者,智慧聪辩者,而唯有具足无伪信心者方能证悟上师密意。如果对上师及法没有信心,不要说无上密法的果位功德,那怕是小乘的出世间功德亦是无法企及的,最多安住于色、无色界禅定中长达数千大劫,虽然能够暂时压制第六、七识粗分妄念,但细分妄念及烦恼习气并未消除,因缘会遇时,仍旧生起粗分烦恼。而且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深重,世人易将佛法当作世间一般学术思想看待,即便有人对佛法有所了解,但真正能辨别了知、觉受与证悟之区别者寥若晨星。[所以必须依师悟道,方免歧途。]

因此,依止一位有修法经验的具德上师是多么重要。因为只有具德上师才能指导弟子针对不同层次的修行体验,采取相应的方便调整。而作为弟子唯有依赖信心才能将上师传授的教法融入自相续,如直贡巴仁波切云:“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依师修证为至要,唯有信心得加持。]

同时,作为佛弟子,我们都知道在做任何一件善事时,都必须具足发心、正行、回向三种殊胜,唯有如此,所做的善业功德才能成为获得解脱之因。[修法具足三殊胜,一切所行成佛道。]

发心分为三种:善念发心、恶念发心、无记念发心。

所谓善念发心即是发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后者即指自心本体,初行者难以当下获证。前者又分为愿、行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苦难众生,行者立志求证佛果即愿菩提心。为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故修习六度波罗蜜等为行菩提心。行者不论在做何种善法之时,如禅修、念诵、礼拜甚至献花、供水、施食等均须以这两种菩提心摄持,所获功德无量无边。《入行论》云:“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露,共福何能量。”[非此即彼,此发心道理一再讲述,有信若无行愿,菩提难就。印光大师言净土三要----信愿行,异曲同工之妙。]

恶念发心亦分为两种:一是为追求世间种种财富名誉等而发心,二是为遣除自己的一切障难而发心。现今有许多学佛者仅仅是为了自己或家庭幸福,财源广进,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或为了博取他人的称誉赞叹而修学佛法,这是第一种恶念发心。有者为了遣除自己的种种病痛,少灾少难而皈依三宝,这是第二种恶念发心。殊不知世人之所以福报微薄或多灾多难就是因为宿世业障太重,若以恶念发心修学佛法则已完全堕入偏道、甚至邪道,又如何能够净除深重的业障?这种人虽然表面上在修法,但很多成就者都认为他们连成佛的种子都没有播下。[真修实难,假修满千。天地悬隔,就在发心。]

无记念之发心即指有的人自己没有意乐却因种种因缘随顺他人皈依三宝,既不为成佛度众,也不是追求世间福报,华智仁波切说:“以这种发心修学佛法很难成为获得解脱的因。”堪布昂琼说:“虽然这是非善非恶的无记念状态,但由于修持佛法,故有可能播下成佛的种子。”[等而下之,然随顺正道,却也可能成佛种子。三宝之力不可思议也。]

古德有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们必须断除恶念及无记念之发心,努力以发菩提心为要。[显明劝发菩提心之缘起]

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续)

(二)

多观想一点无常!!!

要想证悟究竟见解,对上师与法的信心是起决定作用的条件,而作为一个次第修行者,无伪信心的生起有赖于精进修习正法,而唯有长时间观想无常才能真正生起精进修法之心,不观想无常,证悟成佛只是痴人说梦,一切所作均成堕落之因,永远沉溺苦海。[观无常导致精进修正法,修正法导致增信心,得信心导致证悟正见——如是为次第修证之因果。若具大信心,则“一超直入如来地”。]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仲敦巴格西曾对一比丘说:“绕塔固然可喜,若修一种法,比这更可喜。”比丘认为拜佛更好,但仲敦巴还是那么说,他又去念经和修定,仲敦巴仍是那么说,最后比丘去请教仲敦巴,仲敦巴连答三次:“舍弃现世!”

现在汉地信佛的人越来越多,每月初一、十五两天许多大寺庙中往往人满为患,虽然烧香拜佛必能感得后世的善果,但是有多少人是因为观察到人生的痛苦轮回的可怕而皈依佛教的呢?又有些人把放生当作游戏或博取名声的手段,虽然每次都让许多生命获得自由,但这种心态与动机岂非与学佛的目的背道而驰?米拉日巴尊者一生都贫穷如洗,他又何曾购买鱼虾去放生呢?

因此,修学佛法并不仅仅在表面形式上,重要的是以观想无常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学佛动机。这样的话,不论是放生也好,念经禅坐也好,烧香拜佛也好,都成为获得解脱之因。

往昔有位大成就者奔贡甲,有一次他得知有几位居士要来拜见他,于是在那天早上他早早地把房间收拾干净,佛堂上布置得整整齐齐,忙了一阵,他忽然想到之所以今天他要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想在居士面前博得称誉。于是他就在佛台上洒了一把灶灰,当时其他成就者就赞叹说:“这把灰是对佛菩萨最大的供养。因为他发心断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学佛真正的目的。”

…………[要想趣入解脱内道,唯一的因就是无常死想。]

诸行者对以上法义须仔细体味,哪怕仅仅了知一个概念,一个名相,也应纳入自相续调伏烦恼。[无明烦恼导致轮回流转不息,故修法之要为调伏烦恼,调整自心为真修行。]

佛法是实践之学,行者若仅凭文字言说而希求解脱,无疑是说食不饱,贻误自他。因为我们的身心与周遭的环境毕竟都是不长久的,尤其是临终那一刻,是被死亡的恐惧彻底摧毁,还是无忧无悔地坦然面对,取决于每个人是否曾经唾弃一切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而脚踏实地地修行过。[实修实证就是佛法,必须以能否超越死亡来检验我们的修行,故观想无常为免堕之正因。]

几年前,我对广大闻思抱有极大兴趣,也曾打算去往其他寺庙学习经论,然而两年前的手术让我真正了解到一个人若不去实修实证的话,他是无法面对死亡的孤独与恐怖,无情的业力仍会将他卷入漫漫生死大海,被轮回的惊涛骇浪已经折磨得精疲力尽的我们为什么还要承受这无谓的痛苦?从那以后,我对于寻求戏论味如嚼蜡,即便是现今摄众讲法也是为了遵循喇嘛阿秋仁波切的嘱咐,以及希望诸多弟子能够生长智慧,增上见解,我个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入幽静山洞苦行。[师为再来者,亦示凡夫行。劝诱我等众,戏论无实义,闻思非修道,增上见解为精要。]

在座诸位是否在嬉戏怠惰的时候想到无常终会夺去每个人的生命?是否在夜晚临睡前怀疑自己明天能否再穿上今天脱下的衣服?在我所修持的法门中,最殊胜,最能给我启迪与力量的就是观想无常,当行者返照自心,体察无常的时候,就会明白,若仅从表面文字去理解佛陀的教法是没有什么实际利益的,而以教法调伏自心才是唯一目的。[我在上师身边闻法的时光里,上师没有一次不总是先讲无常死想的,昨天如是,今天如是,明天还是如是。]

(三)

莲花生大师所言:今生的时间再长,跟未来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未来的时间是无量的!若想在来生中不受任何痛苦,应该按着无欺因果的方式去修持,这是很重要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修行者要深信因果,抉择因果,为美好的未来而修行。]

要长时间观想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寿命无常不仅仅是谁来给你讲的,因为寿命无常随时就会在自己的面前呈现,所以,应当自己调整自己,实修实证而行持。[死亡随时会无欺地降临,要常念无常之事实,不堕入邪见稠林中去,汝要“自净其意”。]

(四)

作为密乘弟子,必须时刻护持十四根本戒![持戒修行,是为第一。若失三昧耶,如树断根。]

往昔我对弟子说过,虽然在讲解过程中,我从未说过以师徒的关系讲法,但是,必然在讲解法过程中,已形成了师徒关系。我在各地都说过,你们在依止上师之前,先要观察好自己的上师,还没有观察之前,就象一个“老狗寻食”,一个野狗,看到前面有吃的,它就去吃。如果象这样依止上师,最终很可能会产生出诽谤的现象。我们是要证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守持誓言,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三昧耶戒是名真实,师徒关系不是表面,上师在这里点出十四根本戒的本质所在。]

再举个例子:现在有些弟子,是这样认为的。他以前依止过某上师,但是,此后业障现前,就诽谤此上师,又依止另一上师,另一上师对他很好,但他就觉得已经够了。要知道,前面的上师和他已有真正讲解密乘的关系,哪怕第二个上师对他再好,但对第一个上师真正已经出现诽谤之后,第二个上师的功德再高,他也必定要到金刚地狱去一趟,这是决定性的![天网恢恢,殊而不漏。]

然而,现在有些修法者对此中的利害关系不甚了解,诽谤了这边的上师之后,又去依止那边的上师,还成为另一个上师的亲近弟子。这样的做法,完全不如法!最终必堕金刚地狱!因为因果不是谁说了算的。世间上的一些事情,当官的说了算。但是因果不是谁说了算的。若菩萨都不知道真正因果含义的话,他也转变不了因果,只有按照因果法而行持。

比如,你是一个犯戒弟子,那怕普贤王如来在你面前转变因果,也很难转变。若能转变的话,释迦牟尼佛以外,还有一个比他更有慈悲心的佛吗?没有的!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把所有众生都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他要是光靠自己的能力,而不依靠他人的缘起,世上还会有那么多众生吗?所以,释迦牟尼佛至今还呈现不同之相,来度化众生,因此,还是要配合因果缘起而度化众生。[这个就是上师与佛的关系。佛说当思上师即我,这岂不是一再一再地向我们显示因果缘起真实不虚的法义吗?众生成佛的缘起在上师,谤上师者岂不谤三世诸佛?!]

这些道理,必须要知道,在汉地真是有很多不守持誓言之人。依止上师后,那怕他人把此上师当作骗子,看到这个上师堕入地狱,你也必须把这个上师当作真正的上师而去依止。不得不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你和他已经有了法的联系。[法的联系,法的联系是真正的师徒关系]

所以,我在讲解《上师瑜珈》的时候说过:具备信心者,依止上师越多越好,若不具备信心,依止上师越少越好。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凡夫,和无上密法已经产生关系后,对其上师产生疑惑和诽谤,必定会堕落的![具信弟子?你是真实的具信弟子吗?你真的对一切的上师有不共的信心吗?]

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对“发心”的开示 [以下要疏待续]

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对“发心”的开示

修法时有三种不同的发心:善念发心,恶念发心和无记之念发心。

什么叫“恶念发心”呢?可支分为两种,一是为了消除疾病,二是为了成就自他“世间的”事业而打坐、放生、修一切善法等。但是,这两者都是处于偏念之中。由于因果无欺故,其功德可能少许会对其疾病和事业有所利益。然而,所修善法是否能成为成佛之因呢?完全不会的!但现在这样发心的人太多了。我们应该具备方便,转变偏念、邪念而成为正念,就是应依善念发心。

什么是“无记之念发心”呢?“无记之念发心”就是没有任何目的或理想而行持。就象藏地所说,狗总跟着人而行走,又象往天空放枪一样,没有任何目标。依无记之念发心而修法,没有一点利益。依靠“恶念发心”和“无记之念发心”行持,两者都不成为解脱之因。连成佛的因都不存在,那修不修法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形式上可能会带来一些名声和利益,但是,从“出世间”方面看,少许功德都不具。华智仁波且说过:恶念发心对世间少许有利益之外,非成为解脱之因,完全不会成为解脱之因。依无记之念发心行持,巴珠仁波且所言是非成为解脱之因,甚至不会成为解脱之种子。堪布阿琼所言:没有善念、也没有恶念而行持,如果此时所修之法为善法,可能有少许利益,但是,若有利益,此利益也太少了。

因此,我们要怎么转变呢?就要以“善念发心”而行持:愿度化一切众生而证佛果、而进入佛门,打坐也好,放生也好,都要这样发心。以此发心而行持,若有病可除病,还可以成为解脱之因;若是追求世间事业者,其事业可成就,又可成为解脱之因。因为善念发心当中,可以同时圆满,有什么理想就可圆满你的理想。那么,为什么你的理想暂时不能圆满呢?就是自己业力沉重的原因,靠这种善念发心的方式修行,逐渐减少自己的烦恼,能成就意愿就不必所言了。所以,平常的放生、打坐等一切善法都应在善念之中而去修持。刚才所言的偏念,即“恶念发心”和“无记之念发心”,是修法者不知如何真正发心而产生出的问题,就是不了知“恶念发心”和“无记之念发心”行持的利益都可聚集在“善念发心”之中。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如果执着于善念之中的功德,也同样会成为偏念发心。

若要在真正的善念发心之中去修持,力量就强了。“愿度化一切众生而证佛果”,以此发心修持,那么若是你今天放一条生命,由于具备圆满菩提心之摄持,其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平常在形式上所作之事,其轻重界限不在于强弱、多少的差别,而在于“发心”是否符合佛教的教言,于此讲解你功德的强弱。故此我们不能把一切树立在表面形式之上。因此,此善念发心相当重要。

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关于“三种殊胜”的开示


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关于“三种殊胜”的开示

上师提问:无论修显、修密必须具足三种殊胜,若无这三种殊胜,一切都成为有漏功德,只能得到人天果位,试问此三种殊胜是什么?

答案: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修任何法都要具备三种殊胜,没有具备这三种殊胜之法都称为是有漏功德。依靠有漏功德只能临时在人间和长寿天得到少许快乐,但是,达到一定的时候,还是处于轮回痛苦之中,因此,要得到无漏功德,使所修一切善法成为解脱之因,必须同时具备三种殊胜而修法,“每次修法”都应按此方式行持。

如何判断自己在道上?如何观察自己的修法功德是否在增长?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道上?如何观察自己的修法功德是否在增长?

师答:无量功德可以总摄为三种:信心、悲心、无常心。

无垢光尊者曰:“不知觉受证悟之辨别,修持觉受执受证悟迷,证悟何时无有变化相,彼若证得具有诸功德,自心恒具无常出离心,呈现无有偏袒之诚信,大慈大悲等显诸功德。”

如是所说,大家自我检查一下,你在初入法门直到现在,对待无常之念是与往昔一样呢?退步呢?还是增长呢?往昔你对一切众生起慈悲心而进入法门,那时你的悲心是断续产生的,现在是一样呢?还是自然消退了呢?以前你有时对上师如法的行为产生出许多信心,有时又会产生出疑惑,那么现在你对上师与法的信心,又是如何呢?从前你觉得密法当中有功德而进入密乘,现在你已了知密法之中相似含义,以此了知的相似见解再配合修法的能力,你对密法的信心是增上了呢?还是后退了呢?若是此三种功德下降,无论你修法时间有多长,也决定可以说没什么意义!当然对于获得世间之福可能是有作用的。因你的发心与修法的方式不在正道之中,所以你的修法不能成为解脱之因。现在我们以自己修法为主……。因此,现在我们自己修持状况中要以这种方式辨别……

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共同外前行是否是次要的法,能否省略不修?


顶礼历代传承上师!!!

“共同外前行是否是次要的法,能否省略不修?”

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 讲授

大家都知道“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等是共同外前行,没有什么不懂的,是不是这样呢?看看我们现在的出离心如何,我们对修法的精进如何?我们对上师的信心如何?我们对众生的悲心如何?如果这些功德还没有到量,说明我们闻法还未达到圆满。

如果闻思的内容不能溶入自相续,如同大家从小就知道天空是“空的”,学法后也知道个“空” 的名词,仅仅知道名词,对大家有什么利益呢!?

以前西藏有个大成就者,从来没有露过笑容,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不笑?他说:“人身是很难得到的,幸亏没有落到八无暇中,现在还可以修持,有什么可笑的呢?”因此,他时时刻刻都以这种珍惜人身、精进修法的方式修持,达到了昼夜一如的功德,无论白天或晚上,都没有贪睡、昏沉之念。昏沉并不是人的本性,你看诸佛菩萨哪个在睡觉呢?他们是没有昏沉的。喇嘛阿秋有个上师叫德雄活佛,他早上起来如果产生昏沉,当下就观想寿命无常,昏沉当下就会消失,再想睡觉时怎么也睡不着。所以,你真有寿命无常之念,昼夜一如,怎么也不会产生昏沉。喇嘛阿秋从小到现在,除了病重时,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就是因为“时时刻刻”观想寿命无常,而精进修持。

不要把前行当作次要的法,你现在没有达到真正果位,就是因为前面的基础太差了。所以,我们每日修法的功德怎么也不增长。不要说什么“业障重”之类的话,你的业障就在于你不把真正的法当作胜义之法,而把它当作次要之法,想抛开前面的法,直接进入正行的法,以为到时候就可以证得佛果。但这样的利根者亦有,如同胜喜金刚和麦彭恭波老人,但是你具有同他们一样的信心吗?所以利根者可以不经世间禅定,直接进入出世间禅定,而证得佛果。我们却不能以这种方式修持,我们都应当打好前行基础。

……按照次第方式如理如法的修持是相当重要的。否则,依止上师也就没有什么利益了。而不依止上师可以得到证悟,哪部经续也没有讲过。华智仁波切依止过很多上师,从来没有分别过“这是前行,这是正行”。阿底峡尊者依止过153位上师,无论上师讲什么法,都把它当作调整“自相续”的对治力,从未分别过哪个法重要、哪个法次要。我们讲述的一切法,都只为对治自己的思维,有此认识,即便只念一句“嗡嘛呢叭美吽”也是对治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诲。

为此,大家应当抓紧时间修法。因为1、自己的寿命是无常的,2、上师的显现也是无常的,3、浊事中世事也是无常的。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与上师分离,在没有显现此相之前,应当按照上师的教诲精进修法!

目前修法以修何为主呢?目前修法以修无常为主。恒时思维我马上就要死了,可能出车祸死,可能生急病死,可能被毒死等等……修到何种程度呢?觉得现前就会死的,明天就会死的,我们马上就要被从地球上赶出去。只有“时时刻刻”观想人生难得,寿命无常。无常修好了,修什么法都会精进,都会进步,都会成就。否则修任何法都不会成就,还可能成为世间有漏之福。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无常随时随地都会显现在我们面前!


(附)上师所提前行问题:

什么是共同外前行,观想共同外前行时所厌离之缘是什么?能厌离之力是什么?厌离之果是什么?所问请详细解答。

答:共同外前行包括:(一)观人生难得、(二)观寿命无常、(三)观轮回过患、(四)观业之因果。此是初行者入佛门,行者精进证悟智慧三种要义之因。

观想共同外前行时,所厌离之缘是“轮回”,能厌离之力是“观想四因厌离”,厌离之果是“出离心”。

因无始劫来,我们执轮回为净、乐、常而入邪思,轮转不休,而今舍此轮回,所具之力是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之因果、轮回过患此四因厌离,恒时观修此四因厌离之果,必定对轮回产生坚定的出离心。

此次法语汇集来自金刚道友汇集润笔之文,我已经通读一遍与所听闻的法义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出入。共与不共教言的区分选择,没有什么过谬,善哉。适奉有金刚道友来精舍会面,有此缘起推出上师法语(二)。

一切加持来自上师,不可一滴视为己庄严,古往今来大德行,无一不是重师承。不重师者不成就,其量不过支解徒,我慢深广如大海,极密瑜伽难入心。


 

[此帖子已被 释悲华 在 2005-6-20 16:58:43 编辑过]

[念无常]一切皆空,爱却未空,生----是多么恐怖![念恩]一切功德来自上师,要一心依止。[愿生娑婆净土]南无浊世怙主本师释迦文佛!南无未来教主弥勒尊佛!南无兜率天上法花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念事业]默默耕耘几十年,且看那时侯的因我缘起的佛教会怎样?!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4: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