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道前基础四部闻法方式 →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闻法方式二 主讲:楞严法师
查看完整版本:道前基础系列讲义:闻法方式二 主讲:楞严法师
2008/10/21 14:37:00

       

     道前基础闻法方式第二讲

                  ——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主讲:楞严法师

          

2008/10/21 15:13:00

好,阿弥陀佛!大家请随我一起恭敬合掌:

 

南无本师释珈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珈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珈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道前基础闻法方式,第一发心的第二个――“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昨天呢我们讲到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在讲解这个之前呢,我们还讲了佛法修行的这个大纲要。所谓闻思修这三个渠道,它的次第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还讲了修道的这种顺序。前行啊,正行啊,还有法的深与浅。比如说,共同和不共同之法意呀,等等。那么今天我们继续讲呢,就是在趋入解脱道之共同基础,也就是趋入这个大圆满共同前行之前,所需要掌握的道前基础,其中呢特别呢说到闻法方式。闻法方式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首先要懂得闻法啊。那么佛法的闻思修才有可能。那后面所的讲的这些共同的不共同的法,那才能够纳入到我们自己的心相续中去。什么叫心相续呢?给大家说明一下。心相续是现在藏传佛教常用的汉语翻译。因为我们佛教中这样认识:我们的心一个念头跟着一个念头,是相续不断的。所以,讲心相续其实就是讲我们的内心是一种活动的状态,相续不断的状态。我们平常认为,哦,有一个心,这是执著于一种我见的说法。那么心相续这个概念呢有助于我们去了解这个心本来没有实我这个无常实相。所以这里略微说一下什么叫心相续。这个往往呢我们阅读一些藏传佛的大德所翻译的经典的时候,有一些名词概念和语言习惯跟我们汉民族传统古老的这个习惯可能有些地方不太一样。但是,你只要去反观自身去理解它的含义,这些不是困难。而且有些翻译的用词相当好,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什么是修行。恩,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掌握了闻法方式,那么所讲之法才有意义。因为要讲法那肯定要有听法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听法者能够接受、能够承受这个法。那这样传与承就形成了法的传承。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佛法呢包括教法和证法。教证二法都它都是靠传承而来的。传承传承简单理解就是代代相传,师弟相传。师父给徒弟,徒弟再传给徒弟,一个一个的传下去,就象一盏心灯永远不灭。已经亮的去点燃没有亮的,然后一盏一盏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有一盏灯是亮着,只要这地方是黑暗的,有众生渴求这盏明灯,那这地方就会带来光明。那么这一切就要靠我们如法的趋入到正道中才能实现。所以这本“普贤上师言教”,她的科判非常清晰的显示了这样一个法要。也就是说如果闻法方式不能成办,那么所讲之法便没有意义;一样的,如果闻法方式最终不是为了传承得道所讲之法,那么研究辨别这个闻法方式也就同样没有意义。就是说,真正要想让正法纳入到我们心相续当中,闻、思、修,这三者是绝对不可以偏废的。我们上一堂课呢把关于闻思修的次第和它的重要性说的很明白。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三个大纲要。我们要从这里面去衡量、去考察、去检点我们自己在学佛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呢有针对性的把问题找出来加以改正,那这样呢,我们就会真正的趋入到佛法的正道修行中来。很清楚,掌握闻法方式就是为了能够让所讲之法能够准确的、能够没有遗漏的进入到行者的心相续当中,而,为什么要传讲这些法呢?它最终是为了让我们通过修持而得到解脱。是靠我们自净其意而得道。所以这个是佛度化我们的这样一个途径。所以说佛是不度众生的,是众生自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佛,只是导师。所谓古人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会把你带到门这边来,他指导你哪里入门,指导你呢这个门怎么走,说来说去他不能代替你。那么我们怎么样去走这条路呢?那,知道这条路怎么回事怎么走那非常关键。所以说,离不开对闻法方式的掌握。通过对闻法方式的相应呢,我们就能够得到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法。然后通过对法的这种闻思,最终呢,以此来进行修行,修证,这就是一条成佛之道,所以这个得要非常的清晰明白。

那么讲到到这个闻法方式呢,这里分这个闻法方式呢,一个是先说到发心,第二个是讲到行为。所以说我们要掌握如何闻法?那么就要从发心行为两方面去考察。那么我们今天继续讲发心。前面讲过这两种发心当中呢,第一种是“广大意乐菩提之发心”我们做了分析了;这个菩提心的发起,我们去行持一切善法,包括我们去闻法,在他的前行啊,必须有菩提心来方便摄持。我们还讲到这个三殊胜。前面的前行的以这种发心来方便摄持,这是一种殊胜;那么中间呢,以不被外缘所干扰,这是一种正缘殊胜,保护善根不被毁坏,最后呢通过回向,显示为结行上的殊胜。结行的时候引入这种殊胜可以另善根日日增长!所以说称为三种殊胜,那用在闻法方式的学习上和实践上也是一样的。那么前面讲到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先从观想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与我们有恩,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慈爱我们,可是,与我们有恩、如此慈爱和哺育我们的父母却沦落在六道轮回的痛苦之中,虽然很想解脱,但是呢却不造解脱之因;虽然不想受苦,但是却不断的在造苦之因,就是心里所想的和实际做的事与愿违了,不一致。所想的和所做的不一致,这是一种很大的痛苦,所以发心呢要去慈悲的救度他们。就是为了这个发心我来听闻佛法。 也就说这里面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来学佛呀?最终应该为这个无私的高尚的心来学佛。这样的发心是一种极大的方便,菩提心的生起能够使我们的善根哪――根深叶茂,菩提心就象阳光雨露、就象一个干旱的田地里浇下的甘露之纯水,它可以使我们这个成佛的根苗茁壮成长。它是一种极大的方便。关于菩提心的殊胜在另外一本论里面,就是“入菩萨行论”里面有专门的阐述,大家也可以找来学习。菩提心之殊胜无以复加。诸佛菩萨传给众生的最美妙的法宝,就是这颗菩提心。所以呢它告诉我们呢无论在修任何善法,哪怕只是念一句佛号,或是持一段心咒,都要以这种菩提心去摄持它。这样的话修行就事半功倍,所以说不可比拟,跟平常那种很狭窄的发心来学佛,来闻法,不能比。所以说我们闻法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发心。那么除了这种广大意乐的菩提之发心之殊胜以外,那还有一种更殊胜的发心,就是今天要讲的“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什么叫广大呢?广大--它范围非常之广;大,就是大而无碍,是相对于小而言。那我们平常的发心相对说呢就是叫什么?狭小!什么叫狭小?你比如说我去放生,放生的动机是什么呢?哦,我家里某某人生病了,我今天准备放生两百块,以此功德回向,希望他病好起来。这就叫狭小的发心。如果借放生这种方便,以菩提心来摄持呢,你所放的众生便成了你慈悲六道众生的一种表现,而且你修这个善法是为了得到菩提,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彻底完全的解脱轮回的痛苦而最终成佛,这样去发心去做,哪怕小小的只是放几条鱼,这种行为那就大不一样!这个称为什么?――广大之发心。那方便呢?方便的意思跟前面讲的还是一样的:通过这种方便达到究竟的解脱。也就说这种方便使我们达到究竟。所以说要理解方便必须和究竟配合起来理解。我们现在很多修行人呢?知道方便但不知道究竟。知道说究竟但不知道方便在哪里。他不知道方便和究竟他必须统一的。那这话什么意思呢?这话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有很多学佛修行的人,他总是这么认为:某某某某法门是很殊胜的,诶,你如果修这样的法门他有怎样怎样的功效,他就不懂得这个道理:没有一个法门是绝对的殊胜。“法门无高下,当机则受用”。啊,法门是一种方便,方便是为了达到究竟的目的。那方便是无量的,为什么?因为众生的根基都不一样。他根器大小在每个阶段都不一样,而且呢,每个阶段的机缘也不一样,怎么有办法说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法,要套在每一个人身上呢?还有人说你只要这么念一句佛号,或者是你只要这么修,对谁人都一样,这是不对的!拿一个固定不变的法去应对各种各样根基的众生,这个与佛陀所讲的方便为究竟这个道理相违背,所以说我们从此再也不要这样想“哪个法是最殊胜最殊胜”,当你这样谈论这样理解的时候你已经偏离正道了。真正的修行应该是所修行之法在当下当下应该跟自己当下当下的根基相对照、相称,这就我们所说的瑜伽行。要瑜伽相应哦,不瑜伽相应没有用。你比如说吃东西一样,你不能说这东西是最好的。你比如说这个东西或许对你大人来说是最好的,可是对一个小孩来说呢?那怎么叫最好呢?是不是?这跟我们生病吃药一样,你不能说哪种药是包治百病的(笑),哪种药是最好的,对不对?得寒症的人用那种叫增强热量的药对他是好的,那得热症的人用去火的药是好的,那你总不能说只有去火的药是最好的,那你去火的药既然是最好的那一个得了寒症的人他为什么吃了以后更严重呢?所以,由此可见,不存在什么法是最好的。所以很多同修借用四依法来说“依法不依人”。以“依法不依人”来去否定佛陀对我们千交代万交代的“学佛修行一定要去依止善知识来学佛修行”这个非常重要的真理。他说“依法不依人”哪?那也就是说法是绝对的,(笑)他把这句话套在“去亲近依止善知识,善知识以方便善巧来摄授调化我们成佛”这个拿去相对立。这完全是错误的,为什么会这么错呢?因为他不知道这是“方便”与“究竟”之间的关系。啊,这是法的修行是否与根基相对照的关系,并不是说有个绝对不变的法,所以我们佛法中讲因缘所生法,法是因缘所生的,啊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这样有个单独的法。所以佛法僧三宝不可分。你离开了佛宝说法宝,你离开僧宝说法宝,你离开法宝说佛僧,啊,都不具备实意。不具备什么实意呢?他不能度化众生,我们也不能因之而成佛。因为我们只有皈依三宝才能成佛。那你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他分别就代表了这个皈依导师,走这条道路,以及这种助伴;分别就代表了这个师承;代表了师承之法;代表了对法的接受和修行。所以说,我只皈依佛、我只皈依法、我只皈依僧,他都不对。所以说我们佛弟子是三宝弟子,只有三宝同时现前,同时皈依,那么才是真正的正道修行,那否则就变成二宝居士喽,有的是一宝居士。所以有的同修说,“我修行我才不要老师呢,我为什么要老师呀?我自己看书研究呀,书就是老师呀?”啊,他这其实就犯了这个毛病。这不在三皈依中。这个我们平常就经常讲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对佛法僧三宝,就是说佛陀对众生救度啊,这三宝啊,要详细的、深入的、从里到外、从深到浅,给他贯穿一起去理解他,去理解他外皈依、内皈依、密皈依的含义。而不是那么肤浅的理解这个皈依,肤浅的理解佛法僧三宝。因为我们说佛法僧三宝有住持三宝、有自性三宝、有上师三宝;有过去三宝、现在三宝、未来三宝;有一体三宝等等。所以说不能只理解说:一说佛法僧三宝就说觉正净(笑);一说三宝就说自性三宝,或者一说三宝那么只是指泥塑雕的佛像啊,经书啊,现僧相的僧团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偏执。我们应该是把外内、深浅,全部融贯为一体的来理解,这是我们必学之课程。因为我们佛弟子就是三宝弟子。皈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境、归依法境、归依僧境,这是我们的根基呀!

这个三皈依就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样的学佛。你如果要皈依佛陀,归依觉者,那么就去走这条路,你去找师父,也是去朝向找觉者的路,也就说是去找佛。归依法,法是佛所传的,法是宇宙世间的真理呀!但是我们没有觉悟他。所以我们需要觉悟的人来开导我们,来皈依这个法。法必须有一个传递的渠道,法必须有一个载体。象经书,经书得有人解,我才知道经书的义。所以华严经里面说“经书无人说,虽智不得解。”那好咯,有人说这个法有人传,可是没有人受,没有人修行,还是空的,所以还要皈依僧呀!僧就表示清净,表示持戒修行的意思。我们和合道友呀,六和合呀,我们修行,我们净化自己持戒,清净,这不就是修行的意思吗?实践的意思吗?所以要这样理解。那只有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样来学佛,那才是

这才是正道,否则就偏了。就不是正信三皈依!好了,所以说这里面讲了一个方便,这依然是一种方便,而且是最为殊胜之方便。因此,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你看我们看的“悲华经”,里面讲的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个是不通过三皈依而入道的”。佛陀说的很清楚。

可以讲,整个的三藏十二部,整个的显密教法,都离不开三皈依的意思,从最初到最后,所以,所以佛法是圆融之法。通达法要的人,他从一点他可以摄持全面,他全面的他可以归为一点,就是“万法摄一法,一法含万法”,这种现象叫什么?叫通达、叫圆融。这是我们闻思修佛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得朝这里看齐。我们只有这样亦步亦趋,最终才能成就解脱的佛果。啊,是不是这个道理呢?比如说我们修菩萨行,那为什么要修六度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波若呢?为什么修六度能成佛呢?很简单呀,因为成佛以后这种六度就是波罗密。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就是圆满的意思。那就是佛果里面有这个功德。那我现在修这个功德,修到圆满我就是佛。对呀,这样才有意义呀!所以说由此而从究竟当中产生了方便法门,而且这种方便能导致究竟。这讲的什么?是方便之佛法。好了,那这个方便的佛法有八万四千门。八万四千门的意思不是说“哦,佛经里面有八万四千条法,然后你挑一条他挑一条,然后每个人分配一条,一共度了八万四千人。。。”八万四千这个印度大概的概念就表示无数的意思,不是具体的数字,而且呢也不是说一人分配一条的意思,而这种八万四千法门正是在说明刚才前面所说的“修行之法必须以当下当下的根基相对照”。而且这种以根基相对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说这个人这个根基他永远都是这个根基。他不见得永远都是这个根器,也不见得永远都是这种机缘。所以,“根基”他在不断的变化当中,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就离不开对三宝的皈依,这要落实到具体就离不开师父和徒弟之间这种法的授受、传承。从这里面是最(能)体会出来的。所以说你虽然闻思很广,这里听一下, 那里看一下,你也看了很多的经书,甚至你都会背了,可是呢?在修行上或许根本就比不上,你在跟着师父修行的时候,师父在当下的时候,可能是很细微很细微的一句话。他所包含的法意可能就永远超过你所学的三藏十二部所理解到的东西。为什么?呵,一个是当机,一个可能并不当机。你是抱着自我探索的心去研究这些文字。而佛经上所说的文字,所有的法宝,都是什么?――过去诸佛经验的总结,都是什么?――呵呵,都是在这个实证的究竟的心中流露出来的,从大圆觉海中流露出来的方便,所以一句话叫做“过了村就没那个店”,这显示什么?因缘!那法的传承也是靠因缘的。对吧?“法不孤起,道在人弘”,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这点我们要清晰的认识,而不要偏执的学佛。

好,这样呢我们深入的理解了这个方便。好,再来,“秘密真言之发心”,秘密真言也叫“密咒”,那咒也叫什么――总持,也叫“陀罗尼”,那这个意思是说:这是秘密的。秘密并不是说这个法他本身有多么的就是说难以看清,多么的模糊,而不是!往往秘密的东西能够总持一切法的最真实的,这个最究竟的法往往是最直截了当的!哈,就因为他是最直截了当,最真实的,所以他变成了秘密。这话怎么讲呢?要想理解这个必须明白“迷”和“悟”两个概念。什么叫做迷?我们凡夫自以为是清醒的,其实他就是迷;那什么是悟,诸佛菩萨,在我们看来好象有点迷迷糊糊(笑),好象不通人情啊,其实他就是悟!就迷和悟他完全两个概念。那么要想把悟的境界说给迷的境界听,啊!那不是说隔了几重山?那是天地之悬隔!啊,就象一个人睡觉做梦,他在说梦话,然后呢,这个人是清醒的,一个清醒的人跟这个说梦话的人去交流,哈,风牛马不相及,很难沟通的!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很简单,我们凡夫认为清醒的分别意识,比如说,有个我呀,有个世界呀,对不对?有个心存在呀!但其实,在觉悟的境界里,三者是没有分割的,也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我相,是不存在的,是一种误会!诶,这个观点相反,我们平常,这种分别意念,好象这个逻辑思维头头是道。可是过去的禅师,比如说问你一句话,你怎么也下不了转语,给你一个机分呀,你下不了转语。什么意思?就当机的时候,他就象一把刀锋一样,就把你的思维意识,把你的智慧逼到一个你解不开的点上去,然后你转不过身来,也就说你破不开这个东西。比如说禅师突然问你:“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诶?这怎么解呀?(笑)“父母未生之前。。。”?现在父母都已经生我了,你问我父母未生我以前本来面目,这怎么解呀?没法解。没法解也得去解!就是无门为法门,你把这个没法解的给解了,你就开悟了。

诺,就是这样。所以说这种在开悟的禅师看来,非常清楚。就如同他说开悟者有这样说过,这个“清新翠竹,无非法生;郁郁繁华,无非般若”啊,这看这山水花草,他就是佛的化身嘛,一切现成的本来具足哇。哈,不用修,(笑)一切都具足,本来就是佛。但是我们听这些话越听越迷糊。我们越清醒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越迷糊,当我们觉得我们这个自我已经很强大很强大的时候,很聪明的时候,发现到了这块地方就象一个硬骨头,再也啃不动了。就象在咬一块石头一样,没有下口处。啊,那么你看,这个在禅师看来,在觉悟者看来,明明白白的东西,可是呢,对迷中的,没有开悟的众生,他就变成如此的神秘。诶,这就叫秘密的意思,这就叫秘密。因为无法解,难解,所以变成秘密。如果对无法解难解的东西勉强去解,然后又执著于他自己之所解,那么他就变成危险了。要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说一个睡着说梦话的人,他怎么去解一个清醒的人,他所看到、他所说的话呢?他就算他再聪明,他还是在他的梦境中(笑),去理解一个清醒的人所看到所知道的东西,对不对?但是如果这个人呢,他自以为是的理解,他就危险了!啊,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济公活佛知道吧?大家都知道哦?“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很多人都这么理解。好了,那济公他都是活佛了,他为什么这个样子?“酒肉穿肠过”,这个连我们普通持五戒的居士都不如哇。那佛祖从哪里心中留啊?那好了,如果他认为济公活佛这样,那就告诉我们佛法不在于形式,那我也是这样,那我也“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了。就象我们有些同修-----“上师,你是不能吃肉的,肉给我吃。”哈哈,对不对?上师是不能吃肉的,他是可以吃肉的。他是济公哦,上师还没到济公的境界,所以不能吃肉,那么他已经到了济公的境界,所以可以吃肉。他就这么理解。这个不能解难解的东西被他这么一理解,啊?!成了什么?成了造恶业!他忘了,济公活佛前面两句话后面,完整的四句话,后面还有两句,后面两句是什么?---------“如果你学我,肯定下地狱~!”把后面这句话说完了,完整。所以说,因为这样的缘故,对一些成就者,对于这个陀罗尼啊,对于这个甚深之密意啊,他必须显现为一种秘密。也是对不具备听闻这个条件的人,也就是根器不够的人,根基不到的,不能讲。第二个原因,他称为秘密。如果不保密,他反而有害。你想想看,你说一个连对三宝的恭敬心,因果的信心都没树立的人,(甚至)连皈依都没皈依的人,他也学济公,对他有什么好处?对不对?所以说轻易不得为之,所以称为秘密。但是,惟有这个秘密他是究竟呀。对不对?所以说,轻易不得为之,所以成为秘密。但是,唯有这个秘密他是究竟的,对不对?怎么个究竟呢?诶济公,济公是活佛呀,他自在无碍呀,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障碍呀。你说他吃肉,他什么时候吃肉呀?你说他喝酒,他喝什么酒呀?他喝酒,酒又不会乱他的性;他吃肉,又没有杀生之过失、罪业。那怎么能比呢?所以说,这个秘密就是究竟。这究竟呢?他怎么实现?哈,不是靠模仿的,对不对?!靠什么?靠方便!我们要修持方便法,最终达到究竟的秘密。所以说这里面称:“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这个“广大的方便是为了得到秘密之真言”这样的一种发心。好了,这怎么发心呢?怎么来进行闻法呢?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为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呢?

好,我们前面先讲到这里,然后接下来呢继续理解这个正文。注意,这开头就说了:“三相灯论。”三相灯论是个论点。里面说:“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这里面在赞叹秘密乘。秘密乘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金刚乘”。金刚乘也是大乘佛法里面的秘密之乘。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显宗的经典当中所隐含的秘意,说的就是秘密法。因为我们大乘的经典很多,大家都看到,比如说“金刚经”啊,看到什么什么什么“法华经”啊、“华严经”等等,都是大乘经典。他对于很多这个很深奥的地方他只是略微提及。他是一种隐含的秘意而存在着。你比如说这句话:“一切唯心造”,那一切唯心造?“若人能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哈,这句话是够明白,可是一思量,这啥意思?“一切唯心造,那我的心那么一想我怎么也不会出现一座高楼大厦啊?诶?好象一切也不唯心造?那为什么佛又说一切唯心造,既然一切唯心造,那我心想一座高楼大厦他肯定有一座高楼大厦。那又是为什么?好,不理解,这不是就是秘密吗?!好,你如果理解了这个秘意,那确实啊,你想一座高楼大厦,高楼大厦就在造。那么你说“诶,我没看到这有高楼大厦,高楼大厦不是在这里的吗?我家住的不是高楼大厦?”好,你再听,你家住的高楼大厦它根本就不是高楼大厦!诶?它是你心想的高楼大厦,(笑)好象这话越听越迷糊了。所以这是秘密。那么这里呢所以理解说这个密法就是大乘法,因为大乘法是成佛之法啊。所以说有些隐含部分作为秘密。那很多历代的这些成就者、大成就者,这些密乘的成就者,象包括我们中国禅宗的很多大士,其实甚至包括各个宗派的成就者,成就者都一样的。因为在登地菩萨来看,这个秘密法、不秘密法基本上没什么差别了。这个所谓的秘密法,他到底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我们认识到,他和佛陀的显教没有矛盾处,他都是能成佛的法门,在这之外,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的不共处。这句话就在说了:“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什么叫“一义亦不昧”?“一义”,就一个意思,任何一点的法意也不含糊的意思;“不难方便多”,“难”就是不困难,“方便多”,方便法门多、方法多、办法多。所以“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啊这句话,这个好理解,他为什么说“利根故”呢?那钝根为什么就不行呢?你不是说“不难方便多”吗“一义亦不昧”吗?那应该来说钝根也行啊,为什么需要利根呢?(笑)。所以说这个“最极殊胜秘密乘”,为什么话要这么讲?好,要想理解这个,我们必须理解这个成佛的道路。刚才我们前面说过了,通过方便达到秘密的真言,通过方便达到究竟的真实。那么这其中的关键靠什么?好,这句话―― “转变欲乐”,要说到这里来了――转变欲乐。好了,这里到了关键处,“迷”和“悟”在我们看来好象是在爬阶梯一样,爬到第一层,爬到第二层,最后爬到最后一层。。。实际上不是,“迷”和“悟”其实只有一线之隔,甚至连一线之隔都没有。那也就是说站在一个觉悟者来看,我们人世间在六道轮回的众生,他所有的行为所有的发心其实跟开悟是没有距离的,因为佛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一悟刹那间。好与坏、高与低、大与小、善与恶,诶,他跟开悟间的距离呀,是没有距离。那么一个沉迷中的众生,也就说自以为清醒其实是沉迷的众生,那他怎么成佛呢?在这种证得究竟觉悟者看来,他关键在于什么?还是一个欲乐的转变。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也就是一个众生啊,他的情念很重。比如说我们追求异性朋友,有的甚至为了所谓的这种爱情他到了如痴如醉,非常执著的程度,那你说这是好还是坏呢?关键是什么?关键在于他的欲乐在哪里?他欲乐的是爱情。爱情是什么呀?永远不会得到的。如果他把这种追求的心欲乐在菩提上呢?那不就是非常容易导致开悟么?而且这种迷恋还是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关键在哪里?关键是不是他这个行为本身好和坏?不是!关键还在于他欲乐的转变。那么好了,欲乐如何转变啊?谈何容易!有句话这么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哈,“先以欲勾牵”,你怎么个先欲勾牵呀?好,大家都很理解,投其所好么?随顺他呗。啊对不对?大家都理解。可是话说回来,“投其所好,随顺于他”,那么这个“他”(笑)有那么好摆平吗?你投其所好,那就要跟他同视啊,你要跟他差不多,你就要顺着他的心意,那么你想想看。比如说一个出家人,他投其所好,他顺着这个在家人思路走,请问他怎么顺?恩?好了,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的。那么你在这个善知识在顺应里,在“投其所好”“以欲勾牵”里的过程当中,你会产生什么想法?你会产生平庸不净之想呢,还是产生神圣清净之想?好了,为什么考虑这个?好了,为什么说这点很重要啊?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欲乐的转变。先以欲勾牵,后还得令入佛道。那怎么令入佛道呢?他欲念得转变哪!好了,他怎么转变?怎么转变?谁能转变?谁能转变?只有具备信心者!啊,虽然,也就通俗点说吧,虽然这个人脾气不好;虽然这个人好象做人有点颠颠倒倒;虽然他看起来有诸多不如法之处,但是呢他却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比如说他对善知识的信心、恭敬心、虔诚心。所以说这点为什么非常重要呢?这就是他欲乐转变的一个契机。他这种信心这种恭敬心这种虔诚心啊,他能够在善知识摄化他,运用种种所谓的这个方便多,方便多就是方法多,示现各种各样,他能够做清净观。然后再怎么样呢?他始终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愚痴。他不会把这一切的原因归到善知识身上,反过来说善知识的“不对”或者“不清净”。那这一点对于这种平庸之者、对于钝根之者、对这种恶业沉重、信根不足的众生来说那比登天还难。所以这个利根钝根就从这里区分开来。具足信心者、恭敬心者,他是利根者。所以,“为此利根故,极胜秘密乘”。所以说是矛盾,也不矛盾。所以刚才前面说了,你说一个现清净持戒相的出家人,如何去接近一个凡庸身,接近一个在家者呢?我是举例子,以出家在家对照来说。这里面有个困难。那反过来一样的,一个处在凡庸境界中的一个在家者,如何去趋向接近持戒清净现为出家相的这样的觉悟者呢?这也是个困难。人家说“志不同,道不合”啊!这个完全截然相反的东西走到一块,这是很困难的。迷和悟两个对不了话;睡着的人和醒来的人免开尊口,怎么说也不对,但他们两个居然能融合。这靠什么啊?靠方便,靠欲乐的转变!根本就不是说:诶,我这个行为啊做的多标准多标准,也根本不是说外表上看起来多象多象一个修行人。真正的是什么?是内心的转变。那么其中的契机是什么?归结到底就是这个重要的品质:就是信、信敬之心-----信心,恭敬心,虔诚的心。这样的话,再难再难,再远再远的路,都会变的很容易,都会变的近在咫尺。

2008/10/21 15:14:00

 

好了,讲到这里就能够明白,什么叫做“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所以有这种见地有这种信心的同修就不一样了。那这样的法,很显然,对于比如说,有的人就认为师父他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就不是师父、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师父。你看很多同修就说“你看这个,你看他这个师父他这个样子,他肯定是个不好的师父。”这样子这样子。。。他心目中有个对师父的标准,这样的人是无缘进入到这个“极胜秘密乘”。何以故?缺乏信心故。也就是他这种品质在成就者面前,在觉悟者面前,他具备很强烈的我慢心。所以他不能趋入更深的法。因此,在这个究竟实相的证悟面前,在趋入秘密乘面前,就成为钝根,而不是利根。好了,刚才讲到要“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这个才最关键。通过什么?通过方便。如何方便?如何方便观想?如何发心?那才是能够实现这个究竟的转换,就是我们这一节所要讲的。

好了,书上说到什么?“于是这样传法之处和上师等不能观为平庸不净的显现,应明观五种圆满而听闻。”这个华智仁波切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很简要的讲,但是他已经讲到了。那这里呢,我给大家做比较深入的剖析,以便于大家方便理解,啊,就是说刚才讲的为什么会这样。刚才已经解决了这个。

那我们来看。如何以五种圆满观五种圆满和听闻呢?哪五种圆满呢?其实他讲的就是说:如何来观待摄授我们的本师?就是根本上师、摄授我们的师尊;如何来观待跟我们一起跟随着师尊来修行的眷属?如何来观待我们正在闻法听法修行之处?如何来观待所传之法?如何来观待这个正在讲法的这个时机?

下面举几个例子:“明观住处圆满为密严法界宫”。什么叫“密严法界宫”?密严刹土,在色界天的最后一重天,叫色究竟天,诸佛菩萨的报身所现之处;“本师圆满为法身普贤王如来。”什么叫“法身普贤王如来”,就是原始最初本初之佛,从来没有出生也从来没有灭度,永恒不变,也就是法界如来藏,我们大乘经典就是说叫“如来藏”、如来功德藏、最究竟真实的实相,就是最究竟圆满之佛。那这些听法受法的眷属就观想为都是佛陀用密意传或者持明表示传勇士勇母以及男女本尊之自性。这个不是太好理解。有三种传承:秘密的心印传承,所谓密意传;有一种表示,表示传承。比如说灌顶啊、禅宗树一个指头表法啊;还一个是口耳相传,这样传讲,然后耳朵听、想。然后这些眷属呢,要观想成是直接用心意传承,用持明。什么叫持明者,持明就是说他是法的拥有者。他具备开悟的体性,他的显现为这些空性,护法、男女本尊。勇士勇母呢,就表示空性护法。就相对应佛法僧三宝的僧,那么男女本尊这些自性都可以理解为法,本尊都表示法,证得一个本尊就证得所有的本尊,也就说见到一佛就见到所有诸佛。象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他本身就是法,你能见到他就见到法,法身大士。在我们汉传佛教,在古代的皈依境里面也经常有这样:佛祖,中间排下来是菩萨,下面是声闻,代表着佛法僧三宝。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说的很清楚,象弥勒、观音、地藏,这些菩萨本身就表法,与法同性。好了,这里虽然没有说时间,但很显然,这是在密严法界宫,在究竟佛之刹土,当然是永恒的世界。或者呢清晰明了的观想,比如说明观,就是明观的意思,说法之处是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就是)莲花生大士的刹土;那传法的上师呢,就是邬金莲花生大士。那么我们这些闻法的眷属呢,也都理解为,都是八大持明及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之自性。这些怎么理解?这个略微介绍一下,“邬金莲花生大士”,因为莲花生大士在佛陀灭后按照预言哪在南印度的邬丈诺这个地方,邬丈诺海中莲花中化生,所以有时候称“邬金莲花生大士”。我们就这样理解吧:莲花生大士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后授记中显现为密教导师的,也就通俗的说,莲花生大士他就是佛陀的再来。佛陀灭后,为了传续密法显现为密教教主的身份,莲花生大士前身就是释迦牟尼佛;还要这样理解:莲花生大士是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上师的总集。

好了,我们这个以后等待机缘再做详尽的介绍。这里呢粗略再介绍一下。这个所谓“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这是藏传佛教里面这个古代印度佛教里很重要的常识。“八大持明”是指古代印度的时候出现的八大成就者。持明刚才解释过,通俗的理解就是法的持有者、开悟者、具备开悟体性者。波嘛那美扎、轰噶拉、文苏有、容素、扎吧哈特、 达那桑知达、样未格黑、新折噶巴,一共八位,八大成就者;还有那“君臣二十五”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在吐鲁番王赤松德藏当国王的时候,引请莲花生大士入藏弘法,然后莲花生大士为君王传授密法,当时得到证果一共有二十五人,那这个二十五人被称为什么呢?称为“君臣二十五尊”,以及其他这个勇士空行等等。要把这些眷属闻法都统统当作这样的一种自性,或者这样观想:观想这个住处圆满,就如同于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本师圆满就是无量光如来,就是阿弥陀佛;那么眷属圆满呢,就是莲花部的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自性等等。在密宗里面呢有五部,五部根据这个贪嗔痴慢(等)五毒转为五种智慧这样的原理,就是说诸佛化成示现这个坛城,这个今天我们就不详细的多讲,有莲花部,金刚部等等。

因为这些不仅仅是个名词概念、知识性的东西,他有很深的法意,所以说不是说仅仅介绍个知识就行了。那也就是说,总而言之,无论如何,这个时候观想什么呢?法圆满就是大乘无上法;时间圆满就是本来清净,也就是说三世平等啊,本来常有相续轮的意思。这个是密法中的不共法语,是讲永恒不变的意思。那“这些法本来就是清净,应当了知这样观想并不是将非清净之法观为清净,而是为了达本来清净之本性如此观想。”好,这句话非常重要。这样一种方便,这种观想的方便,总结一句话就是清净观,清、净,通俗讲就是什么?他是最神圣,最美好,最究竟的没有垢染相。密宗所要达到的最高境地就是染净无二的见地,因为密法呢是建立在究竟极高的见解之上而产生的瑜伽行,所以说我们来理解密宗一些甚深行为的时候不能离开对见地的了解,你没有这样的见地,甚至没有前面所说的那种信心,去谈论密宗法那是风牛马不相及。那我们平常所讲的清净想是什么?你比如说我看到这个不干净的东西,那我把它观想观想,把它想成干净。就象我们平常有时候说我生气,我忍辱,我忍啊忍啊,这就叫忍辱,其实啊,那不叫忍辱,那叫忍“气“。那不叫做清净想,那个叫做不干净想成清净。那密宗所谓的这种圆满的观想是什么呢?哦,这句话你看:他是本来清净。你象一个睡着的人,他一直去理解醒过来人的境界,他说是不是我这边位置摆的不对,所以我是睡着的?是不是我这点想的不对,所以我是睡着的?不是!他醒来的人他本来就是醒来的嘛,你怎么摆你怎么想都没用,你都是睡着的,他是醒的!一样的道理,这个本来如是,本来清净的东西。所以这里面的清净观想,是做本来清净之想,啊,一样的道理,我们套用过来,有人说“视师如佛”啊,那这句话怎么理解呀?“如”,要知道,在佛教里面如的意思“如是我闻”的“如”,“如”就是“就是”的意思,所谓是视师如佛,就是说“视师父就是佛”的意思,即“上师就是佛陀!”注意呀,他是“就是”,不是说上师“好象”佛陀,其实你这么观想的时候已经隔了好几层啦。那只有达到怎么样的认识呢?怎么样的观想才行呢?上师,上师本来就是佛的化现嘛,诶,那他就必须了解佛,必须有这个信心!你比如最低一个层次理解说:哦,上师的心是开悟的,那这个就是佛的化身,那么上师现在示现为这种凡夫之相,在我看来跟我一样有所(为),他做种种行为,诶,这是什么?这是化身的显现,他这样想,已经接近于清净之想,那还不是真正的视师如佛(笑),又隔了一层。所以这种信心呢,这种观想,这个是否能够彻底的直接的对应着你的见解的高与低、深与浅。好,注意哟,不是说把一个凡夫想成是佛,这是不可能的,你应该这样理解、这样想到:“哦,原来是佛化现作凡夫,原来这一切本来清净,因为我的无明执著,我的分别想,我的业导致,把本来清净的看为不清净。”这个想是很重要的,他的原因在“我”身上,而不是说去评价外在清净与否。啊这个见解非常重要,这一切本来就是极乐世界,这一切本来清净,可是我们看了却不清净,不是说外面真的有不清净的东西,而这一点点都不可听错过,听漏过。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这个舍利弗就说了,“诶?释迦牟尼佛都已经成佛了,这个娑婆世界是佛的国度,那怎么搞我看到的是山河大地沟沟坎坎不清净之相呢?”诶,梵天王就说了:“诶,不对啊!我看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清净的很啊!”然后佛陀呢海应化光,现神通。刹那之间,与会大众看到了就(说):“哦,原来这一切如此清净”常住不灭。这里面就在显示这个法:他本来就清净,是你的心不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法。那么这个时候,当然一个睡着的人,他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醒来的人,那么这就称为方便,但是方便想的时候在见地的理解上,也应该趋入这个才行,而不是原来的那样想。

再举例子:你不要说“哦,这个是佛的化身,所以他才有这样凡夫相,才有种种不如法,这个上师,你看,他现在这么不如法,他看起来不清净,我知道,视师如佛嘛,他是佛,佛就是故意搞的这个凡夫相”,不是这样理解。怎么理解?其实这个显现的根本就不是凡夫相,这一切东西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这个东西本来就没有不清净,他显现的就是本来清净之化身。这完全两个概念,所以这种瑜伽行,必须建立在见地基础上。我们前面讲过,见地低,他就低的瑜伽行;见地浅,他就浅的瑜伽行,那么反之,就是高和深。那么这种见地如何呢?如何观想呢?就是这样的: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总集三宝;又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总集三根本。哪三根本?即上师、本尊、空行;又: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就是这样一种见地。“上师摄受了贤劫千佛也未能调伏的我们”,这过去贤劫千佛啊也没把我们现在给度了,我们现在浊世的众生,从慈悲与恩德方面来讲,上师超过了诸佛!诶,这话怎么讲呢?如果把过去诸佛示现作为佛来看――诶?我没见过!那么虽然他度化我们,但是现在他没在度我,现在谁在度我?是现前上师度我,所以说慈悲呀!来到这么苦的世界还追随我、来度我,慈悲呀!那从恩德上来说,因为上师直接的摄受使我获得解脱的机会,那么诸佛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呢,他在现前摄受我的这种显现上没有,所以这个恩德啊超过了诸佛。这个道理很简单吧:我自己的父母,他今生今世他对我这个恩德是不是超过其他不是我父母的?毕竟是这个父母生我养我,这讲的是肉身、生命;那法身慧命呢?就是这样!这样比喻就会明白了。所以具备恩德。那慈悲呀,慈悲(就是)现在是五浊恶世呀,到了这个年代居然还不舍弃我来度我,来在这里现身,来追随我、来度我,你说这不慈悲?!所以说末法时代如果没有深重的慈悲心绝对绝对不会降生到这个世界来,去度我们。你没看到“法华经”里面讲到很多成就者,很多罗汉,很多菩萨,他都不选择再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何以故?里面说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化、苦浊不堪哪。就讲了你看:你度他,你度他是不是?他还想度你呢!你教育他是吧?他比你还更想教育你呢!他刚强难化!我们平常讲道德品质又差,又愚痴,但是呢自我感觉又蛮好,诶!又比谁都我慢,对不对?(笑)而且一点也不聪明,但是他自己感觉很好啊。刚强难化,自我意识非常之强烈。你说他,也会说满口仁义道德,可是忘恩负义的,不仁不义的就是他!这就是娑婆世界啊,特别是末法时代众生,所以烦恼重啊,业报重啊,谁来度我们哪?“悲华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么伟大啊?为什么听到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这个会让人眼泪不由自主都掉下来,因为这位佛陀在初发心上就不舍弃我们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而他这种初发心远远超过了象阿弥陀佛他最早的时候初发心,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劝导阿弥陀佛的前身发心,然后当时你看,这个婆罗门(就是)海尘婆罗门,最后发下五百大愿的时候,十方三界为之流泪,不由自主前来赞叹他。你看阿弥陀佛的前身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前身赞叹。。。所以大家都共同尊称这位海尘婆罗门也就释迦牟尼佛最初发愿的时候,称他为什么?称他为“大悲尊主”!如果诸佛这些菩萨他都是那个鲜花啊,花园里面的鲜花,那么释迦牟尼佛这种发愿初发心他就是什么?就是显放大白莲花,所以“大悲白莲花经”经,简称为这个叫“悲华经”,就从这里来的,这就叫慈悲呀!啊,所以我们要这样理解。所以对于现前来救度我们的善知识,摄受我们的善知识,如果众生能够一念生起这种想啊,那功德无量!他想到: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哦,他开始认识佛陀了,认识了佛陀的慈悲就开始走近佛了,慈悲就是菩萨。菩萨不菩萨我们其他看不见,慈悲是看得见的。不是说很有神通、很有力量、很会算命,我们就称他是菩萨,因为他很慈悲。慈悲心是修行的功德显现啊,也是你的见解的显现啊,见地越高慈悲心越重,越有智慧越有慈悲呀,如果说你很有智慧你见地很高,可是慈悲心的功德一点也看不出来。那么你自己就可以自己印证自己了:我肯定不是一种开悟;我肯定是缺乏智慧。所以就说内心的心相续是否调伏烦恼;是否具备调伏烦恼的能力;是否真正的内心中一直怀着这种大悲利他之心;我的内心中的信心是否日日增上,这个就是衡量我们修行成果正与邪的标准,自己来检验自己,不用去找其他人印证,自己都可以检验自己,这是看得见的。那别人看不见你自己看得见你自己吧,对不对?

好了,所以那后面说:如颂云:“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作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我们闻法众眷属也同样具有本体如来藏,已获得了珍宝人身并遇到了善知识以方便教言摄受,所以是未来之佛。如《二观察续》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

啊,佛告诉我们告诉的非常清楚,我们本来是佛,要有勇气去承担。好,我们本来是佛啊,可是现在却尘劳生死,还要麻烦上师来救度我们,要惭愧,因惭愧而生什么――爱恭敬心、感恩心。因为生这种爱恭敬心啊他就会使我们的行为在学佛的道路上他的信心就会增强,他行为一是一,二是二,他非常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佛修行,我们平常世俗人讲“这个人变得很讲信用,说一不二。”这种品质就会产生,好了,等到这种品质再产生的时候,那我们的学佛修行的思维就正了,听法的时候思维就正思维了,好了,懂得如何正思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教你怎么建立你的正念,通过正念的开发然后获得正智慧,因为智慧的缘故得到解脱,啊,如是等等,这是一种什么?――修道的次第!佛在“阿含经”里面也就这样说过,我们曾经在“内众瑜伽手册”中,开头第一章就引用这篇教言,大家要深思啊!所以说从惭愧心的生起,“若比丘有惭有愧”,如是云云。

好了,那今天讲的比较多,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了解,正确来对待这个显密教法,懂得发心殊胜这种方便摄持的力量,所以我们一定要什么,不断的净化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发心越来越纯正,越来越朝高处走。

好了,这个发心呢大致讲完了,那接下来我们后面要讲就是要做的行为,行为也分二:所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后面就越来越重要了,他就会具体的告诉我们我们闻法的时候哪些行为不该做?哪些行为该做。好,弥勒尊佛!今天就讲到这里。我做个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好,下面交给主持人,交给大家,还可以继续做回向,大家各自也分别回向,在内心中观想、回向。昨天呢我们讲过回向,但是没有完全讲完,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讲法时间太长了,所以说今天就稍微补充一下,就是不再详细的讲。那,昨天有讲到回向的重要性,那回向他有什么作用呢?除了我们在修法,比如说结束以后要及时的回向,在平常当中的时候我们要护持我们的心,怎么护持呢?我发觉我心动了善念,有功德,我马上当场回向,不要执著;如果有恶念呢,马上当场忏悔,及时忏悔,不要被垢染。这就是一种“有功回向、有过忏悔”,这就是平常我们的护心之法门。平常就靠这样护持,你在打坐当中入座修行,如果在日常当中你不护持的话,诶,这个功德又打折扣了。修行应该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昨天讲过那种广大的回向,他具备什么?能够把我们修行的功德变成广大无漏之功德,他是成佛之因哪!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回向。在我们正确念诵回向文,在这个回向文念诵的当下不能马上明文起观,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文字的意思马上生起这个观想,那这个是有点困难,那么我们先在心里默默的做好回向,诶,把上师诸佛一切菩萨所修一切无漏功德和三世现在未来过去所有我自己所修的以及一切众生所修的一切有漏无漏功德全部聚集在一起,包括我自己的身体生分等等,一切一切的功德利益受用统统做回向,回向的时候,有的昨天同修问了,“诶?那我这些不好的东西也回向?”好,为了修行缘故的方便,很简单,你用“嗡、啊、吽”三个字,嗡――观想清净;啊――观想清净真为无量无边遍虚空尽法界;吽――观想为什么呢?吽观想为转变成这个无上的甘露,以此呢上供诸佛,下至众生。这样清净观一切无不在回向之列,所以大家经常修这个回向,修、修到广大圆满你的心就开了,业障就清除了,这是非常殊胜的法门,切莫错过!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大家再会!       

2008/10/21 19:07:00

顶礼上师

感恩上师

师兄辛苦随喜功德

2009/1/30 23:20:00

道前基础闻法方式第二讲——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主讲:楞严法师

校对

好,阿弥陀佛!大家请随我一起恭敬合掌:

 

南无本师释珈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珈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珈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道前基础闻法方式,第一发心的第二个――――“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昨天呢我们讲到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在讲解这个之前呢,我们还讲了佛法修行的这个大纲要。所谓闻思修这三个渠道,它的次第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还讲了修道的这种顺序。前行啊,正行啊,还有法的深与浅。比如说,共同和不共同之法意呀,等等。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讲呢,就是在趋入解脱道之共同基础,也就是趋入这个大圆满共同前行之前,所需要掌握的道前基础。其中呢,特别说到闻法方式。闻法方式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首先要懂得闻法啊。那么佛法的闻思修才有可能。那后面所讲的这些共同不共同的法,那才能够纳入到我们自己的心相续中去。什么叫心相续呢?这个给大家说明一下。心相续是现在藏传佛教常用的汉语翻译。因为我们佛教中这样认识:我们的心,一个念头跟着一个念头,是相续不断的。所以,讲心相续其实就是讲我们的内心,内心是一种活动的状态,相续不断的状态。我们平常认为,哦,有一个心,这是执著于一种“我见”的说法。那么心相续这个概念呢,有助于我们去了解这个心,本来没有实我这个无常的实相。所以这里略微说一下什么叫心相续。这个往往呢我们阅读,一些藏传佛的大德,所翻译的经典的时候,有一些名词概念和语言习惯,跟我们汉民族传统古老的这个习惯,可能有些地方不太一样。但是,你只要去反观自身,去理解它的含义啊,这些不是困难。而且有些翻译的用词相当好,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什么是修行。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掌握了闻法方式,那么所讲之法才有意义。因为要讲法那肯定要有听法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听法者能够接受、能够承受这个法。那这样传与承就形成了法的传承。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佛法呢包括教法和证法,教证二法它都是靠传承而来的。传承传承简单理解就是代代相传,师弟相传。师父传给徒弟,徒弟再传给徒弟,一个一个的传下去,就象一盏心灯哪,永远不灭。已经亮的去点燃没有亮的,然后一盏一盏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有一盏灯是亮着,只要这地方是黑暗的,有众生渴求这盏明灯,那这地方就会带来光明。那么这一切就要靠我们如法的趋入到,正道中才能实现。所以这本《普贤上师言教》,它的科判非常清晰的显示了,这样一个法要。也就是说,如果闻法方式不能成办,那么所讲之法便没有意义。一样的,如果闻法方式,最终不是为了传承得到所讲之法,那么研究辨别这个闻法方式,也就同样没有意义。就是说,真正要想让正法纳入到我们心相续当中,闻、思、修,这三者是绝对不可偏废的。我们上一堂课呢,把关于闻思修的次第和它的重要性说的很明白。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三个大纲要。我们要从这里面去衡量、去考察、去检点我们自己,在学佛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呢有针对性的,把问题找出来加以改正,那这样呢,我们就会真正的趋入到,佛法的正道修行中来。很清楚,掌握闻法方式,就是为了能够让所讲之法能够准确的、能够没有遗漏的进入到,行者的心相续当中,而,为什么要传讲这些法呢?它最终是为了让我们,通过修持而得到解脱。是靠我们自净其意而得道。所以这个是佛渡化我们的这样一个途径。所以说佛是不渡众生的,是众生自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佛,只是导师。所谓古人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会把你带到门这边来,他指导你哪里入门,指导你呢这个门怎么走,说来说去他不能代替你。那么我们怎么样去走这条路呢?那,知道这条路怎么回事怎么走,那非常关键。所以说,离不开对闻法方式的掌握。通过对闻法方式的相应呢,我们就能够得到,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法。然后通过对法的这种闻思,最终呢,以此来进行修行,修证,这就是一条成佛之道,所以这个得要非常的清晰明白。

    那么讲到到这个闻法方式呢,这里分(这个闻法方式),一个是先说到发心,第二个是讲到行为。所以说我们要掌握如何闻法,那么就要从发心和行为两方面去考察。那么我们今天继续讲发心。前面讲过这两种发心当中呢,第一种是“广大意乐菩提之发心”我们做了分析了;这个菩提心的发起,我们去行持一切善法,包括我们去闻法,在他的前行啊,必须有菩提心来方便摄持。我们还讲到这个三殊胜。前面的前行的,以这种发心来方便摄持,这是一种殊胜;那么中间呢,以不被外缘所干扰,这是一种正缘殊胜,可以保护善根不被毁坏,最后呢通过回向,显示为结行上的殊胜。结行的时候引入这种殊胜,可以令善根日日增长!所以说称为三种殊胜,那用在闻法方式的学习上和实践上也是一样的。那么前面讲到“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先从观想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与我们有恩,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慈爱我们,可是,与我们有恩、如此慈爱和哺育我们的父母,却沦落在六道轮回的痛苦之中,虽然很想解脱,但是呢却不造解脱之因;虽然不想受苦,但是却不断的在造苦之因,就是心里所想的和实际做的,事与愿违了,不一致。所想的和所做的不一致,这是一种很大的痛苦。所以发心呢,要去慈悲的救渡他们。就是为了这个发心我来听闻佛法。也就说这里面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来学佛呀?”最终应该为这个无私的高尚的心来学佛。这样的发心是一种极大的方便,菩提心的生起能够,使我们的善根哪,根深叶茂,菩提心就象阳光雨露,就象一个干旱的田地里,浇下的甘露之纯水,它可以使我们这个成佛的根苗,茁壮成长。它是一种极大的方便。关于菩提心的殊胜,在另外一本论里面,就是《入菩萨行论》里面有专门的阐述,大家也可以找来学习。菩提心之殊胜无以复加。诸佛菩萨传给众生的最美妙的法宝,就是这颗菩提心。所以呢它告诉我们呢无论在修任何善法,哪怕只是念一句佛号,或是持一段心咒,都要以这种菩提心去摄持它。这样的话修行就事半功倍,所以说不可比拟,跟平常那种很狭窄的发心来学佛,来闻法,不能比。所以说我们闻法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发心。那么除了这种广大意乐的菩提之发心之殊胜以外,那还有一种更殊胜的发心,就是今天要讲的“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什么叫广大呢?广大--它范围非常之广;大,就是大而无外,是相对于小而言。那我们平常的发心,相对说呢,就是叫什么?狭小!什么叫狭小?你比如说我去放生,放生的动机是什么呢?哦,我家里某某人生病了,我今天准备放生两百块,以此功德回向,希望他病好起来。这就叫狭小的发心。如果借放生这种方便,以菩提心来摄持呢,你所放的众生便成了,你慈悲六道众生的一种表现,而且你修这个善法是为了得到菩提,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彻底完全的解脱轮回的痛苦,而最终成佛,这样去发心去做,哪怕小小的只是放几条鱼,这种行为,那就大不一样!这个称为什么?――广大之发心。那方便呢?方便的意思跟前面讲的还是一样的:通过这种方便达到究竟的解脱。也就说这种方便,使我们达到究竟。所以说要理解方便,必须和究竟配合起来理解。我们现在很多修行人呢?知道方便但不知道究竟。知道说究竟,但不知道方便在哪里。他不知道方便和究竟他必须统一的。那这话什么意思呢?这话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有很多学佛修行的人,他总是这么认为:某某某某法门是很殊胜的,哎,你如果修这样的法门他有怎样怎样的功效。他就不懂这个道理:没有一个法门是绝对的殊胜,“法门无高下,当机则受用”。法门是一种方便,方便是为了达到究竟的目的。那方便是无量的,为什么?因为众生的根机都不一样。他根器大小在每个阶段都不一样,而且呢,每个阶段的机缘也不一样。怎么有办法说,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法,要套在每一个人身上呢?还有人说你只要这么念一句佛号,或者是你只要这么修,对谁人都一样,这是不对的!拿一个固定不变的法,去应对各种各样根机的众生,这个与佛陀所讲的方便为究竟,这个道理相违背,所以说我们从此再也不要这样想:“哪个法是最殊胜最殊胜”,当你这样谈论这样理解的时候,你已经偏离正道了。真正的修行应该是所修行之法,在当下当下应该跟自己当下当下的根机相对照、相称,这就我们所说的瑜伽行。要瑜伽相应哦,不瑜伽相应没有用。你比如说吃东西一样,你不能说这东西是最好的。你比如说这个东西或许对你大人来说是最好的,可是对一个小孩来说呢?那怎么叫最好呢?是不是?这跟我们生病吃药一样,你不能说哪种药是包治百病的,哪种药是最好的,对不对?得寒症的人,用那种,叫增强热量的药对他是好的,那得热症的人,用去火的药是好的,那你总不能说,只有去火的药是最好的,那你去火的药既然是最好的,那一个得了寒症的人,他为什么吃了以后更严重呢?所以,由此可见,不存在什么法是最好的。所以很多同修借用四依法来说:“依法不依人”。以“依法不依人”来去否定,佛陀对我们千交代万交代的:“学佛修行一定要去依止善知识来学佛修行”这个非常重要的真理。他说“依法不依人”哪?那也就是说,法是绝对的,他把这句话套在“去亲近依止善知识,善知识以方便善巧来摄授调化我们成佛”这个拿去相对立。这完全是错误的,为什么会这么错呢?因为他不知道这是“方便”与“究竟”之间的关系。这是法的修行是否与根机相对照的关系,并不是说有个绝对不变的法,所以我们佛法中讲因缘所生法,法是因缘所生的,啊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这样有个单独的法。所以佛法僧三宝不可分。你离开了佛宝说法宝,你离开僧宝说法宝,你离开法宝说佛僧,啊,都不具备实意。不具备什么实意呢?他不能渡化众生,我们也不能因之而成佛。因为我们只有皈依三宝才能成佛。那你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他分别就代表了,这个皈依导师,走这条道路,以及这种助伴;分别就代表了这个师承;代表了师承之法;代表了对法的接受和修行。所以说,我只皈依佛、我只皈依法、我只皈依僧,他都不对。所以说我们佛弟子是三宝弟子,只有三宝同时现前,同时皈依,那么才是真正的正道修行,那否则就变成二宝居士喽,有的是一宝居士。所以有的同修说,“我修行我才不要老师呢,我为什么要老师呀?我自己看书研究呀,书就是老师呀?”啊,他这其实就犯了这个毛病。这不在三皈依中。这个我们平常就经常讲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对佛法僧三宝,就是说佛陀对众生救度啊,这三宝啊,要详细的、深入的、从里到外、从深到浅,给它贯穿一起去理解它,去理解它外皈依、内皈依、密皈依的含义。而不是那么肤浅的理解这个皈依,肤浅的理解佛法僧三宝。因为我们说,佛法僧三宝有:住持三宝、有自性三宝、有上师三宝;有过去三宝、现在三宝、未来三宝;有一体三宝等等。所以说,不能只理解说:一说佛法僧三宝那就是觉正净;一说三宝那就自性三宝,或者一说三宝,那么只是指泥塑雕的佛像啊,经书啊,现僧相的僧团啊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偏执。我们应该是把外内、深浅,全部融贯为一体的来理解,这是我们必学之课程。因为我们佛弟子就是三宝弟子。皈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境、归依法境、归依僧境,这是我们的根机呀!

    这个三皈依就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样的学佛。你如果要皈依佛陀,归依觉者,那么就去走这条路,你去找师父,也是去朝向找觉者的路,也就说是去找佛。归依法,法是佛所传的,法是宇宙世间的真理呀!但是我们没有觉悟它。所以我们需要觉悟的人来开导我们,来皈依这个法。法必须有一个传递的渠道,法必须有一个载体。象经书,经书得有人解,我才知道经书的义。所以《华严经》里面说“经书无人说,虽智不得解。”那好了,有人说这个法有人传,可是没有人受,没有人修行,还是空的,所以还要皈依僧哪!僧就表示清净,表示持戒修行的意思。我们和合道友啊,六和合啊,我们修行,我们净化自己持戒,清净,这不就是修行的意思吗?实践的意思吗?所以要这样理解。那只有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样来学佛,那才是正道,否则就偏了。就不是正信三皈依!
    好了,所以说这里面讲了一个方便,这依然是一种方便,而且是最为殊胜之方便。因此,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你看我们看的《悲华经》,里面讲的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个是不通过三皈依而入道的”。佛陀说的很清楚。可以讲,整个的三藏十二部,整个的显密教法,都离不开三皈依的意思,从最初到最后,所以,所以佛法是圆融之法。通达法要的人,他从一点他可以摄持全面,他全面的,他可以归为一点,就是“万法摄一法,一法含万法”,这种现象叫什么?叫通达、叫圆融。这是我们闻思修佛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得朝这里看齐。我们只有这样亦步亦趋,最终才能成就解脱的佛果。啊,是不是这个道理呢?比如说我们修菩萨行,那为什么要修六度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呢?为什么修六度能成佛呢?很简单呀,因为成佛以后,这种六度就是波罗密。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就是圆满的意思。那就是佛果里面有这个功德。那我现在修这个功德,修到圆满我就是佛。对呀,这样才有意义呀!所以说由此而从究竟当中,产生了方便法门,而且这种方便能导致究竟。这讲的什么?是方便之佛法。好了,那这个方便的佛法有八万四千门。八万四千门的意思不是说:“哦,佛经里面有八万四千条法,然后你挑一条他挑一条,然后每个人分配一条,一共度了八万四千人……”八万四千这个印度大概的概念就表示无数的意思,不是具体的数字,而且呢也不是说一人分配一条的意思,而这种八万四千法门正是在说明,刚才前面所说的“修行之法必须以当下当下的根机相对照”。而且这种以根机相对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说这个人这个根机他永远都是这个根机。他不见得永远都是这个根器,也不见得永远都是这种机缘。所以,“根机”,他在不断的变化当中,那么如何把握,这个就离不开对三宝的皈依,这要落实到具体就离不开师父和徒弟之间这种法的授受、传承。从这里面是最(能)体会出来的。所以说你虽然闻思很广,这里听一下, 那里看一下,你也看了很多的经书,甚至你都会背了,可是呢?在修行上,或许根本就比不上,你在跟着师父修行的时候,师父在当下的时候,可能是很细微很细微的一句话。他所包含的法意,可能就永远超过你所学的三藏十二部,所理解到的东西。为什么?呵,一个是当机,一个可能并不当机。你是抱着自我探索的心,去研究这些文字。而佛经上所说的文字,所有的法宝,都是什么?――过去诸佛经验的总结,都是什么?――呵呵,都是在这个实证的究竟的心中流露出来的,从大圆觉海中流露出来的方便,所以一句话叫做“过了村就没那个店”,这在显示什么?因缘!那法的传承也是靠因缘的。对吧?“法不孤起,道在人弘”,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这点我们要清晰的认识,而不要偏执的学佛。

    好,这样呢我们深入的理解了这个方便。好,再来,“秘密真言之发心”,秘密真言也叫“密咒”,那咒也叫什么――总持,也叫“陀罗尼”,那这个意思是说:这是秘密的。秘密并不是,说这个法它本身有多么的,就是说难以看清,多么的模糊,而不是!往往秘密的东西,能够总持一切法的最真实的,这个最究竟的法往往是最直截了当的!哈,就因为它是最直截了当,最真实的,所以他变成了秘密。这话怎么讲呢?要想理解这个,必须明白“迷”和“悟”两个概念。什么叫做迷?我们凡夫自以为是清醒的,其实他就是迷;那什么是悟,诸佛菩萨,在我们看来好象有点迷迷糊糊,好象不通人情啊,其实他就是悟!就迷和悟他完全两个概念。那么要想把悟的境界,说给迷的境界听,啊!那不是说隔了几重山,那是天地之悬隔!啊,就象一个人睡觉做梦,他在说梦话,然后呢,这个人是清醒的,一个清醒的人,跟这个说梦话的人去交流,哈,风牛马不相及,很难沟通的!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很简单,我们凡夫认为清醒的分别意识,比如说,有个我呀,有个世界呀,对不对?有个心存在呀!但其实,在觉悟的境界里,三者是没有分割的,也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我相”,是不存在的,是一种误会!哎,这个观点相反,我们平常,这种分别意念,好象这个逻辑思维头头是道。可是过去的禅师,比如说问你一句话,你怎么也下不了转语,给你一个机分呀,你下不了转语。什么意思?就当机的时候,他就象一把刀锋一样,就把你的思维意识,把你的智慧逼到一个你解不开的一个点上去,然后你转不过身来,也就说你破不开这个东西。比如说禅师突然问你:“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哎,这怎么解呀?“父母未生之前……”?现在父母都已经生我了,你问我父母未生我以前本来面目,这怎么解呀?没法解。没法解也得去解!就是无门为法门,你把这个没法解的给解了,你就开悟了。

    诺,就是这样。所以说这种在开悟的禅师看来,非常清楚。就如同他说开悟者有这样说过,这个“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啊,看这个山水花草,他就是佛的化身嘛,一切现成的本来具足哇。哈,不用修,一切都具足,本来就是佛。但是我们听这些话,越听越迷糊。我们越清醒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越迷糊,当我们觉得我们这个自我已经很强大很强大的时候,很聪明的时候,发现到了这块地方就象一个硬骨头,再也啃不动了。就象在咬一块石头一样,没有下口处。那么你看,这个在禅师看来,在觉悟者看来,明明白白的东西,可是呢,对迷中的,没有开悟的众生,他就变成如此的神秘。啊,这就是秘密的意思,这就叫秘密。因为无法解,难解,所以变成秘密。
    如果对无法解难解的东西勉强去解,然后又执著于他自己之所解,那么他就变成危险了。要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说一个睡着说梦话的人,他怎么去解一个清醒的人,他所看到、他所说的话呢?他就算他再聪明,他还是在他的梦境中,去理解一个清醒的人所看到所知道的东西,对不对?但是如果这个人呢,他自以为是的理解,他就危险了!啊,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济公活佛知道吧?大家都知道啊?“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很多人都这么理解。好了,那济公他都是活佛了,他为什么这个样子?“酒肉穿肠过”,这个连我们普通持五戒的居士都不如哇。那佛祖从哪里心中留啊?那好了,如果他认为济公活佛这样,那就告诉我们佛法不在于形式,那我也是这样,那我也“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了。就象我们有些同修-----“上师,你是不能吃肉的,肉给我吃。”哈哈,对不对?上师是不能吃肉的,他是可以吃肉的。他是济公哦,上师还没到济公的境界,所以不能吃肉,那么他已经到了济公的境界,所以可以吃肉。他就这么理解。这个不能解难解的东西被他这么一理解,啊?!成了什么?成了造恶业!他忘了,济公活佛这前面两句话后面,完整的四句话,后面还有两句,后面两句是什么?----“如果你学我,肯定下地狱!”把后面这句话说完了,完整。所以说,因为这样的缘故,对一些成就者,对于这个陀罗尼啊,对于这个甚深之密意啊,他必须显现为一种秘密。也是对不具备听闻这个条件的人,也就是根器不够的人,根机不到的,不能讲。第二个原因,他称为秘密。因为不保密,它反而有害。你想想看,你说一个连对三宝的恭敬心,因果的信心都没树立的人,连皈依都没皈依的人,他也学济公,对他有什么好处?对不对?所以说轻易不得为之,所以称为秘密。但是,惟有这个秘密,他是究竟呀。对不对?所以说,轻易不得为之,所以成为秘密。但是,唯有这个秘密他是究竟的,对不对?怎么个究竟呢?济公,济公,济公是活佛呀,他自在无碍呀,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障碍呀。你说他吃肉,他什么时候吃肉啊?你说他喝酒,他喝什么酒啊?他喝酒,酒又不会乱他的性;他吃肉,又没有杀生之过失、罪业。那怎么能比呢?所以说,这个秘密就是究竟。这究竟呢?他怎么实现?哈,不是靠模仿的,对不对?!靠什么?靠方便!我们要修持方便法,最终达到究竟的秘密。所以说这里面称:“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这个“广大的方便“是为了得到”秘密之真言”这样的一种发心。好了,这怎么发心呢?怎么来进行闻法呢?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为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呢?

    好,我们前面先讲到这里,然后接下来呢,继续理解这个正文。注意,这开头就说了:《三相灯论》,《三相灯论》是个论点。里面说:“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这里面在赞叹秘密乘。秘密乘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金刚乘”。“金刚乘”也是大乘佛法里面的秘密之乘。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显宗的经典当中所隐含的秘意,说的就是秘密法。因为我们大乘的经典很多,大家都看到,比如说《金刚经》啊,看到什么什么什么《法华经》啊、《华严经》等等,都是大乘经典。他对于很多这个很深奥的地方,他只是略微提及。他是一种隐含的秘意而存在着。你比如说这句话:“一切唯心造”,那一切唯心造?“若人能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哈,这句话是够明白,可是一思量,这啥意思?“一切唯心造,那我的心那么一想,我怎么也不会出现一座高楼大厦啊?诶?好象一切也不唯心造?那为什么佛又说一切唯心造,既然一切唯心造,那我心想一座高楼大厦,它肯定有一座高楼大厦。那又是为什么?好,不理解,这不就是秘密吗?!好,你如果理解了这个密意,那确实啊,你想一座高楼大厦,高楼大厦就在造。那么你说“诶,我没看到这有高楼大厦,高楼大厦不是在这里的吗?我家住的不是高楼大厦?”好,你再听,你家住的高楼大厦,它根本就不是高楼大厦!诶?它是你心想的高楼大厦,这话越听越迷糊了。所以这是秘密。那么这里呢,所以理解说这个密法就是大乘法,因为大乘法是成佛之法啊。所以说有些隐含部分作为秘密。那很多历代的这些成就者、大成就者,这些密乘的成就者,象包括我们中国禅宗的很多大师,其实甚至包括各个宗派的成就者,成就者都一样的。因为在登地菩萨来看,这个秘密法、不秘密法基本上没什么差别了。这个所谓的秘密法,他到底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我们认识到,他和佛陀的显教没有矛盾处,他都是能成佛的法门。在这之外,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的不共处。这句话就在说了:“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什么叫“一义亦不昧”?“一义”,就一个意思,任何一点的法意,也不含糊的意思。“不难方便多”,“难”就是不困难,“方便多”,方便法门多、方法多、办法多。所以“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啊这句话,这个好理解,他为什么说“利根故”呢?那钝根为什么就不行呢?你不是说“不难方便多”吗“一义亦不昧”吗?那应该来说钝根也行啊,为什么需要利根呢?。所以说这个“最极殊胜秘密乘”,为什么话要这么讲?好,要想理解这个,我们必须理解这个成佛的道路。刚才我们前面说过了,通过方便达到秘密的真言,通过方便达到究竟的真实。那么这其中的关键靠什么?好,这句话―― “转变欲乐”,要说到这里来了――转变欲乐。好了,这里到了关键处,“迷”和“悟”在我们看来好象是在爬阶梯一样,爬到第一层,爬到第二层,最后爬到最后一层……实际上不是,“迷”和“悟”其实只有一线之隔,甚至连一线之隔都没有。那也就是说,站在一个觉悟者来看,我们人世间在六道轮回的众生,他所有的行为所有的发心其实跟开悟,是没有距离的,因为佛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一悟刹那间。好与坏、高与低、大与小、善与恶,诶,他跟开悟间的距离呀,是没有距离。那么一个沉迷中的众生,也就说自以为清醒其实是沉迷的众生,那他怎么成佛呢?在这种证得究竟觉悟者看来,他关键在于什么?还是一个欲乐的转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也就是一个众生啊,他的情念很重。比如说我们追求异性朋友,有的甚至为了所谓的这种爱情他可以到如痴如醉,非常执著的程度,那你说这是好还是坏呢?关键是什么?关键在于他的欲乐在哪里?他欲乐的是爱情。爱情是什么呀?永远不会得到的。如果他把这种追求的心,欲乐在菩提上呢?那不就是非常容易导致开悟么?而且这种迷恋,还是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关键在哪里?关键是不是他这个行为本身好和坏?不是!关键还在于他欲乐的转变。那么好了,欲乐如何转变啊?谈何容易!有句话这么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哈,“先以欲勾牵”,你怎么个先以欲勾牵呀?好,大家都很理解,投其所好么?随顺他呗。对不对?大家都理解。可是话说回来,“投其所好,随顺于他”,那么这个“他”,有那么好摆平吗?你投其所好,那就要跟他同视啊,你要跟他差不多,你就要顺着他的心意,那么你想想看。比如说一个出家人,他投其所好,他顺着这个在家人思路走,请问他怎么顺?嗯?好了,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的。那么你在这个善知识在顺应里,在“投其所好”“以欲勾牵”里的过程当中,你会产生什么想法?你会产生平庸不净之想呢,还是产生神圣清净之想?好了,为什么考虑这个?好了,为什么说这点很重要啊?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欲乐的转变。先以欲勾牵,后还得令入佛道。那怎么令入佛道呢?他欲念得转变哪!好了,他怎么转变?怎么转变?谁能转变?谁能转变?只有具备信心者!虽然,也就通俗点说吧,虽然这个人脾气不好;虽然这个人好象做人有点颠颠倒倒;虽然他看起来有诸多不如法之处,但是呢,他却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比如说他对善知识的信心、恭敬心、虔诚心。所以说这点为什么非常重要呢?这就是他欲乐转变的一个契机。他这种信心这种恭敬心这种虔诚心啊,他能够在善知识摄化他,运用种种所谓的这个方便多,方便多就是方法多,示现各种各样,他能够做清净观。然后再怎么样呢?他始终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愚痴。他不会把这一切的原因归到善知识身上,反过来说,善知识的“不对”或者“不清净”。那这一点呢,对于这种平庸之者、对于钝根之者、对这种恶业沉重、这种信根不足的众生来说,那是比登天还难。所以这个利根钝根就从这里区分开来。具足信心者、恭敬心者,他是利根者。所以,“为此利根故,极胜秘密乘”。所以说是矛盾,也不矛盾。所以刚才前面说了,你说一个现清净持戒相的出家人,如何去接近一个凡庸身,接近一个在家者呢?我是举例子,以出家在家对照来说。这里面有个困难。那反过来一样的,一个处在凡庸境界中的一个在家者,如何去趋向,接近一个持戒清净现为出家相的,这样的觉悟者呢?这也是个困难。人家说“志不同,道不合”啊!这个完全截然相反的东西走到一块,这是很困难的。迷和悟两个对不了话;睡着的人和醒来的人,免开尊口,怎么说也不对,但他们两个居然能融合。这靠什么啊?靠方便,靠欲乐的转变!根本就不是说:诶,我这个行为啊,做的多标准多标准,也根本不是说,外表上看起来多像多像一个修行人。真正的是什么?是内心的转变。那么其中的契机是什么?归结到底就是这个重要的品质:就是信、信敬之心----信心,恭敬心,虔诚的心。这样的话,再难再难,再远再远的路,都会变的很容易,都会变的近在咫尺。

    好了,讲到这里就能够明白,什么叫做“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所以有这种见地,有这种信心的同修就不一样了。那这样的法,很显然,对于比如说,有的人就认为师父他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就不是师父、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师父。你看很多同修就说“你看这个,你看他这个师父他这个样子,他肯定是个不好的师父。”这样子这样子……他心目中有个对师父的标准,这样的人是无缘进入到这个“极胜秘密乘”。何以故?缺乏信心故。也就是他这种品质,在成就者面前,在觉悟者面前,他具备很强烈的我慢心。所以他不能趋入更深的法。因此,在这个究竟实相的证悟面前,在趋入秘密乘面前,就成为钝根,而不是利根。好了,刚才讲到要“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这个才最关键。通过什么?通过方便。如何方便?如何方便观想?如何发心?那才是能够实现这个究竟的转换,就是我们这一节所要讲的。

    好了,书上说到什么?“于是这样传法之处和上师等不能观为平庸不净的显现,应明观五种圆满而听闻。”这个华智仁波切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很简要的讲,但是他已经讲到了。那这里呢,我给大家做比较深入的剖析,以便于大家方便理解,啊,就是说刚才讲的为什么会这样。刚才已经解决了这个。那我们来看。如何以五种圆满观五种圆满和听闻呢?哪五种圆满呢?其实他讲的就是说:如何来观待摄授我们的本师?就是根本上师、摄授我们的师尊;如何来观待跟我们一起跟随着师尊来修行的眷属?如何来观待我们正在闻法听法修行之处?如何来观待所传之法?如何来观待这个正在讲法的这个时机?

    下面举几个例子:“明观住处圆满为密严法界宫”。什么叫“密严法界宫”?密严刹土,在色界天的最后一层天,叫色究竟天,诸佛菩萨的报身所现之处;“本师圆满为法身普贤王如来。”什么叫“法身普贤王如来”呢?就是原始最初本初之佛,从来没有出生也从来没有灭度,永恒不变,也就是法界如来藏,我们大乘经典也就是叫“如来藏”、“如来功德藏”、最究竟真实的实相,就是最究竟圆满之佛。那这些听法受法的眷属呢,就观想为:都是佛陀用密意传,或者持明表示传,勇士勇母以及男女本尊之自性。这个不是太好理解。有三种传承:秘密的心印传承,所谓密意传;有一种表示,表示传承。比如说灌顶啊、禅宗树一个指头表法啊;还有一个是口耳相传,这样传讲,然后耳朵听、想。然后这些眷属呢,要观想成是直接用心意传承,用持明。什么叫持明者,持明就是说,他是法的拥有者。他具备开悟的体性,他就显现为这些空性,护法、男女本尊。勇士勇母呢,就表示空性护法。就相对应佛法僧三宝的僧,那么男女本尊这些自性都可以理解为法,本尊都表示法,证得一个本尊就证得所有的本尊,也就是见到一佛就见到所有诸佛。象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这些,他本身就是法,你能见到他就见到法,法身大士。在我们汉传佛教,在古代的皈依境里面也经常有这样:佛祖,中间排下来是菩萨,下面是声闻,代表着佛法僧三宝。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说的很清楚,象弥勒、观音、地藏,这些菩萨本身就表法,与法同性。好了,这里虽然没有说时间,但很显然,这是在密严法界宫,在究竟佛之刹土,当然是永恒的世界。或者呢,清晰明了的观想,比如说明观,就是明观的意思,说法之处是“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就是莲花生大士的刹土;那传法的上师呢,就是邬金莲花生大士。那么我们这些闻法的眷属呢,也都理解为,都是八大持明及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之自性。这些怎么理解?这个略微介绍一下,“邬金莲花生大士”,因为莲花生大士在佛陀灭后,按照预言哪,在南印度的邬丈诺这个地方,邬金刹土,邬丈诺海中莲花中化生,所以有时候称“邬金莲花生大士”。我们就这样理解吧:莲花生大士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后,授记中显现为密教导师的,也就通俗的说,莲花生大士他就是佛陀的再来。佛陀灭后,为了传续密法显现为密教教主的身份,莲花生大士前身就是释迦牟尼佛;还要这样理解:莲花生大士是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上师的总集。

    好了,我们这个以后等待机缘再做详尽的介绍。这里呢粗略再介绍一下。这个所谓“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这是藏传佛教里面,这个古代印度佛教里很重要的常识。“八大持明”是指古代印度的时候出现的八大成就者。持明刚才解释过,通俗的理解就是法的持有者、开悟者、具备开悟体性者。波嘛那美扎、轰噶拉、文苏友、龙树、扎吧哈德、达那桑知达、样未格黑、新觉噶巴,一共八位,八大成就者;还有呢,“君臣二十五”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在吐鲁番王赤松德藏当国王的时候,引请莲花生大士入藏弘法,然后莲花生大士为君王传授密法,当时得到证果一共有二十五人,那这个二十五人被称为什么呢?称为“君臣二十五尊”,以及其他这个勇士空行等等。要把这些眷属闻法,都统统当作这样的一种自性,或者这样观想:观想这个住处圆满,就如同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本师圆满,就是无量光如来,就是阿弥陀佛;那么眷属圆满呢,就是莲花部的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自性等等。在密宗里面呢有五部,五部根据这个贪嗔痴慢(等)五毒转为五种智慧这样的原理,就是说诸佛化成示现这个坛城,这个今天我们就不详细的多讲,有莲花部,金刚部等等。

    因为这些不仅仅是个名词概念、知识性的东西,他有很深的法意,所以说不是说仅仅介绍个知识就行了。那也就是说,总而言之,无论如何,这个时候观想什么呢?法圆满就是大乘无上法;时间圆满就是本来清净,也就是说三世平等啊,本来常有相续轮的意思。这个是密法中的不共法语,是讲永恒不变的意思。那“这些法本来就是清净,应当了知这样观想,并不是将非清净之法观为清净,而是为了达本来清净之本性如此观想。”好,这句话非常重要。这样一种方便,这种观想的方便,也就是说,总结一句话就是要“清净观”,清、净,通俗讲就是什么?他是最神圣,最美好,最究竟的,没有垢染相。密宗所要达到的最高境地,就是“染净无二”的见地,因为密法呢?是建立在究竟极高的见解之上,而产生的瑜伽行,所以说我们来理解,密宗一些甚深行为的时候,不能离开对见地的了解,你没有这样的见地,甚至没有前面所说的那种信心,去谈论密宗法,那是风牛马不相及。那我们平常所讲的清净想是什么?你比如说我看到这个不干净的东西,那我把它观想观想,把它想成干净。就象我们平常有时候说我生气,我忍辱,我忍啊忍啊,这就叫忍辱。其实啊,那不叫忍辱,那叫忍“气“。那不叫做“清净想”,那个叫做“不干净想成清净”。那密宗所谓的这种圆满的观想是什么呢?哦,这句话你看:他是“本来清净”。你象一个睡着的人,他一直去理解醒过来人的境界,他说是不是我这边位置摆的不对,所以我是睡着的?是不是我这点想的不对,所以我是睡着的?不是!他醒来的人,他本来就是醒来的嘛,你怎么摆你怎么想都没用,你都是睡着的,他是醒的!一样的道理,这个本来如是,本来清净的东西。所以这里面的清净观想,是做本来清净之想,啊,一样的道理,我们套用过来,有人说“视师如佛”啊,那这句话怎么理解呀?“如”,要知道,在佛教里面如的意思“如是我闻”的“如”,“如”就是“就是”的意思,所谓是“视师如佛”,就是说“视师父就是佛”的意思,即“上师就是佛陀!”注意呀,他是“就是”,不是说上师“好象”佛陀,其实你这么观想的时候已经隔了好几层啦。那只有达到怎么样的认识呢?怎么样的观想才行呢?上师,上师本来就是佛的化现嘛,诶,那他就必须了解佛,必须有这个信心!你比如最低一个层次理解说:哦,上师的心是开悟的,那这个就是佛的化身,那么上师现在示现为这种凡夫之相,在我看来跟我一样有所为,他做种种行为,诶,这是什么?这是一种化身的显现,他这样想,已经接近于清净之想,那还不是真正的视师如佛,又隔了一层。所以这种信心呢,这种观想,这个是否能够彻底的,直接的对应着你的见解的高与低、深与浅。好,注意哟,不是说把一个凡夫想成是佛,这是不可能的,你应该这样理解、这样想到:“哦,原来是佛化现作凡夫,原来这一切本来清净,因为我的无明执著,我的分别想,我的业导致,把本来清净的看为不清净。”这个想是很重要的,他的原因在“我”身上,而不是说去评价外在清净与否。啊,这个见解非常重要,这一切本来就是极乐世界,这一切本来清净,可是我们看了却不清净,不是说外面真的有不清净的东西,而这一点点都不可听错过,听漏过。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这个舍利弗就说了,“释迦牟尼佛都已经成佛了,这个娑婆世界是佛的国度,那怎么搞,我看到的是山河大地沟沟坎坎,不清净之相呢?”梵天王就说了:“哎,不对啊!我看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清净的很啊!”然后佛陀呢,海印发光,现神通。刹那之间,与会大众看到了就(说):“哦,原来这一切如此清净,常住不灭。”这里面就在显示这个法:他本来就清净,是你的心不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法。那么这个时候,当然一个睡着的人,他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醒来的人,那么这就称为方便,但是方便想的时候在见地的理解上,也应该趋入这个才行,而不是原来的那样想。

    再举例子:你不要说:“哦,这个是佛的化身,所以他才有这样凡夫相,才有种种不如法,这个上师,你看,他现在这么不如法,他看起来不清净,我知道,视师如佛嘛,他是佛,佛就是故意搞的这个凡夫相”,不是这样理解。怎么理解?其实这个显现的根本就不是凡夫相,这一切东西都是为了渡化众生。而这个东西本来就没有不清净,他显现的就是本来清净之化身。这完全两个概念,所以这种瑜伽行,必须建立在见地基础上。我们前面讲过,见地低,他就低的瑜伽行;见地浅,他就浅的瑜伽行,那么反之,就是高和深。那么这种见地如何呢?如何观想呢?就是这样的: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上师的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总集三宝;又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总集三根本。哪三根本?即上师、本尊、空行;又: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就是这样一种见地。上师摄受了贤劫千佛也未能调伏的我们,这过去贤劫千佛啊,也没把我们现在给渡了,我们现在浊世的众生,从慈悲与恩德方面来讲,上师超过了诸佛!这话怎么讲呢?如果把过去诸佛示现,做为佛来看――诶?我没见过!那么虽然他渡化我们,但是现在他没在渡我,现在谁在渡我?是现前上师渡我,所以说慈悲呀!来到这么苦的世界还追随我、来渡我,慈悲呀!那从恩德上来说,因为上师直接的摄受,使我获得解脱的机会,那么诸佛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呢,他在现前摄受我,这种显现上没有,所以这个恩德啊,超过了诸佛。这个道理很简单吧:我自己的父母,他今生今世他对我这个恩德是不是超过其他不是我父母的?毕竟是这个父母生我养我,这讲的是肉身、生命;那法身慧命呢?就是这样!这样比喻就会明白了。所以具备恩德。那慈悲呀,慈悲(就是)现在是五浊恶世呀,到了这个年代居然还不舍弃我来渡我,来在这里现身,来追随我、来渡我,你说这不慈悲?!所以说末法时代如果没有深重的慈悲心,绝对绝对不会降生到这个世界来,去渡我。你没看到《法华经》里面讲到很多成就者,很多罗汉,很多菩萨,他都不选择再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何以故?里面说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化、苦浊不堪哪。就讲了你看:你渡他,你渡他是不是?他还想渡度你呢!你教育他是吧?他比你还更想教育你呢!他刚强难化!我们平常讲道德品质又差,又愚痴,但是呢自我感觉又蛮好,诶!又比谁都我慢,对不对?而且一点也不聪明,但是他自己感觉很好啊。刚强难化,自我意识,自我固执非常之强烈。你说他,也会说满口仁义道德,可是忘恩负义的,不仁不义的就是他!这就是娑婆世界啊,特别是末法时代众生,所以烦恼重啊,业报重啊,谁来渡我们哪?《悲华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么伟大啊?为什么听到释迦牟尼佛的五佰大愿,这个会让人连泪水都不由自主都掉下来,因为这位佛陀在初发心呢,就不舍弃我们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而他这种初发心远远超过了,像阿弥陀佛他最早的时候初发心。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劝导阿弥陀佛的前身发心,然后当时你看,这个婆罗门,海尘婆罗门,最后发下五佰大愿的时候,十方三界为之流泪,不由自主前来赞叹他。你看阿弥陀佛的前身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前身赞叹……所以大家都共同尊称,这位海尘婆罗门,也就释迦牟尼佛最初发愿的时候,称他为什么?称他为“大悲尊主”!如果诸佛这些菩萨们,他都是那个鲜花啊,花园里面的鲜花,那么释迦牟尼佛这种发愿初发心他就是什么?就是显放大白莲花,所以《大悲白莲花经》经,简称为《悲华经》,就从这里来的,这就叫慈悲啊!所以我们要这样理解。所以对于现前来救渡我们的善知识,摄受我们的善知识,如果众生能够一念生起这种想啊,那功德无量!他想到: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哦,他开始认识佛陀了,认识了佛陀的慈悲,就开始走近佛了,慈悲就是菩萨。菩萨不菩萨我们其它看不见,慈悲是看得见的。不是说很有神通、很有力量、很会算命,我们就称他是菩萨,因为他很慈悲。慈悲心是修行的功德显现啊,也是你的见解的显现啊,见地越高,慈悲心越重,越有智慧越有慈悲呀,如果说你很有智慧你见地很高,可是慈悲心的功德一点也看不出来。那么你自己就可以自己印证自己了:我肯定不是一种开悟;我肯定是缺乏智慧。所以就说,内心的心相续是否调伏烦恼;是否具备调伏烦恼的能力;是否真正的内心中一直怀着这种大悲利他之心;我的内心中的信心是否日日增上,这个就是衡量我们修行成果正与邪的标准,自己来检验自己,不用去找其他人印证,自己都可以检验自己,这是看得见的。那别人看不见你自己看得见你自己吧,对不对?

    好了,所以那后面说:如颂云:“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作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我们闻法众眷属,也同样具有本体如来藏,已获得了珍宝人身并遇到了善知识以方便教言摄受,所以是未来之佛。如《二观察续》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

    佛告诉我们告诉的非常清楚,我们本来是佛,要有勇气去承担。好,我们本来是佛啊,可是现在却尘劳生死,还要麻烦上师来救渡我们,要惭愧,因惭愧而生――爱恭敬心、感恩心。因为生这种爱恭敬心啊,他就会使我们的行为,在学佛的道路上,他的信心就会增强,他行为一是一,二是二,他非常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佛修行,我们平常世俗人讲“这个人变得很讲信用,说一不二。”这种品质就会产生,好了,等到这种品质再产生的时候,那我们的学佛修行的思维就正了,听法的时候思维就正思维了,好了,懂得如何正思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教你怎么建立你的正念,通过正念的开发,然后获得正智慧,因为智慧的缘故得到解脱,啊,如是等等,这是一种什么?――修道的次第!佛在“阿含经”里面也就这样说过,我们曾经在“内众瑜伽手册”中,开头第一章就引用这篇教言,大家要深思啊!所以说从惭愧心的生起,“若比丘有惭有愧”,如是云云。

    好了,那今天讲的比较多,“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了解,正确来对待这个显密教法,懂得发心殊胜这种方便摄持的力量,所以我们一定要什么,不断的净化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发心越来越纯正,越来越朝高处走。

    好了,这个发心呢大致讲完了,那接下来我们后面要讲,就是要做的行为,行为也分二:所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后面就越来越重要了,他就会具体的告诉我们,我们闻法的时候,哪些行为不该做?哪些行为该做。好,弥勒尊佛!今天就讲到这里。我做个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好,下面交给主持人,交给大家,还可以继续做回向,大家各自也分别回向,在内心中观想、回向。昨天呢我们讲过回向,但是没有完全讲完,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讲法时间太长了,所以说今天就稍微补充一下,就是不再详细的讲。那,昨天有讲到回向的重要性,那回向它有什么作用呢?除了我们在修法,比如说结束以后要及时的回向,在平常当中的时候,我们要护持我们的心,怎么护持呢?我发觉我心动了善念,有功德,我马上就要当场回向,不要执著;如果有恶念呢,马上当场忏悔,及时忏悔,不要被垢染。这就是一种“有功回向、有过忏悔”,这就是平常我们的护心之法门。平常就靠这样护持,你在打坐当中入座修行,如果在日常当中你不护持的话,诶,这个功德又打折扣了。修行应该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昨天讲过那种广大的回向,它具备什么?能够把我们修行的功德,变成广大无漏之功德,它是成佛之因哪!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回向。在我们正确念诵回向文,在这个回向文念诵的当下,不能马上明文起观,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文字的意思,马上生起这个观想,那这个是有点困难,那么我们先在心里默默的做好回向,诶,把上师诸佛一切菩萨所修一切无漏功德,和三世现在未来过去所有我自己所修的,以及一切众生所修的,一切有漏无漏功德全部聚集在一起,包括我自己的身体生分等等,一切一切的功德利益受用统统做回向,回向的时候,有的昨天同修问了,“诶?那我这些不好的东西也回向?”好,为了修行缘故的方便,很简单,你用“嗡、啊、吽”三个字,嗡――观想清净;啊――观想清净增为无量无边,遍虚空尽法界;吽――观想为什么呢?吽观想为转变成这个无上的甘露,以此呢上供诸佛,下施众生。这样清净观一切无不在回向之列,所以大家经常修这个回向,修、修到广大圆满你的心就开了,业障就清除了,这是非常殊胜的法门,切莫错过!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大家再会!       
 
 

2018/1/14 12:33:00
Sothiscanbeagoodthingtowearsomeearthickpollutingthewearer'sskinandleavingAnelliPandoraPrezziItalia2017averyblackstainontheskin.butitisnotappropriatetochoosecheappandoragiftssalelongpendantBaguePandoraSoldesEnLigneandhorizontalpandorabraceletsclearanceukexpansionofearrings.6,isnotenoughPandoraOutletStoreOnlinetowithstandanyslightscraping.perforationbackcareisimportantinflammation:alcoholorhydrogenperoxideisrequiredcheappandoracharmssaleukgoldjewelry.diamondring.thisdiscolorationisonlysurfacereaction.:copypreviewcommonsize(450*500pix)largersize(630*500pix)PastedocumentstoBlogtineamanuum,threepiecesuitspeoplemustknow.[url=http://www.german-lan.de/board/thread.php?sid=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