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道前基础四部闻法方式 →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闻法方式五 主讲:楞严法师
查看完整版本:道前基础系列讲义:闻法方式五 主讲:楞严法师
2008/5/24 17:29:00

道前基础之闻法方式第五讲
 
主讲:楞严法师
 

 

   阿弥陀佛!

   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请大家放掌!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道前基础最重要的闻法方式 ,今天是最后一讲了。在前面我们已经把发心和行为当中所应断之行为全部说完了。今天接下去讲行为当中最重要一个,就是行为当中应取之行为。今天所讲的也是非常之重要。我们这一次讲解道前基础最重要的闻法方式,就是为了我们以后能够听闻各种各样的解脱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次的学习是相当的重要。以前虽然也做过关于《普贤上师言教》相关讲解,但是这个如何闻法,如何正确地来学习佛学,这个是始终贯穿在学佛的整个过程,所以这一次详细地来讲解,它的意义也非常之重大。

   今天最后所讲的应取之行为,分为三个部分来讲。一个是依止四想,一个是具足六度,一个是依止其它威仪。今天所讲的完全就在说,在我们闻法的过程当中如何奉行依止法。我们一直说到依止这两个字。在依止前面有说到皈依,皈依也好,依止也好,这个都涉及到学佛修行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涉及到如何相应的问题。皈依三宝,依止三宝,皈依善知识,依止善知识,这些都是一种在学佛修行过程当中始终贯穿前后的,始终以此为核心的。这点道理在佛经当中,在古代大德历代祖师的教言当中,都已经明确无误地宣说的非常清楚。这个意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谈。

   来看一下,当我们现前来学佛修行的时候 ,我们应当采取什么行为,来听闻妙法呢?如何真正地做到如法地依止呢?我们首先来学一下依止四想。如《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将自己作病人想,法作妙药想,善知识作名医想,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这里面就是著名的依止四想。四种观想。怎么个四种观想呢?把自已当作病人来想;把所听闻的法,所受持的法作妙药来想,就是殊胜的能治病的药;把传授佛法,我们所皈依的,我们的皈依境,善知识,作名医想,把上师三宝作为名医想;然后把精进修持佛法当作医病来想。怎么说呢?就是观想自已从无始以来在这个轮回的苦海当中,犹如被因三毒、果三毒所逼迫的病人一般。什么叫因三毒、果三毒?这个贪嗔痴三毒现前如果很沉重,那也是过去造的这个贪嗔痴三毒的因所带来的今世的等流果。也就是说因三毒果三毒,贪嗔痴既是造作之因,又是感受之果,贪嗔痴三毒时时逼迫着我们,如同中毒了,所以是一个病人。就象是说一个非常严重的病人,要想解脱痛苦得到安乐,就必须依止一位名医,并且遵照医嘱去做,如法服用所给的药。

   同样,只有依止一位如名医一样具足法相的上师,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饮服正法妙药才能消除业惑的疾病。否则虽然依止了上师,但是如果没有依教奉行,上师也无法利益弟子,犹如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法利益病人一样。如果自己虽已服用正法妙药而未修持,就象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无数妙药和药方,而未服药对病也无益一样。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就大有希望,好象自己虽然积累了许多不善业而不需要感受果报仅以上师的悲心力,就会象抛石块一样,将自己投到清净刹土。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华智仁波切说,只要上师能够眷恋我,摄受我,那自已就会不费吹风之力,上师就会象抛石块一样,把我们投到清净刹土。就如同阿难尊者当时跟着佛陀当侍者,他总以为天天跟着佛陀边上,听了那么多经,佛陀又收他做弟子了,自已是佛的弟子,在佛的身边了,应该不要怎么修行,佛肯定会赐予他无上的三昧,一定会获得成就。但其实尊者所说的这个时代的特征在今天时代也不是。这些都还是建立在对三宝具足信心的基础上。而今天这个时代不要说要怎么样。今天这个时代对善知识的信心都非常地娇弱。你不要说什么光光靠上师加持,他连上师加持于我的这种心念可能都生不起来。因为有众多的学佛人认为,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善知识。我看看几本书,我自已到这里听听法,到那里学学,我就能成就。今天这样的人还很多。

   今天所讲的这个依止还是指对上师具足信心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如法地依止。我们很多同修听了都觉得惭愧。不要说依止,他连求上师三宝加持的心都没有。他的我慢愚痴到这种程度。从这里面学习我们就知道,我们跟随一位善知识来修行佛法,最重要在于依止。而且这个依止我们要细细地辨别。有很多东西相似是一种依止,其实不是。而且善知识唯有透过他的方便摄受,他的弟子的如法地依止,才会显现他的大悲加持力。我们平常经常讲加持加持,到底什么是真正地加持。我们平常讲灌顶灌顶,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地灌顶?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实际上所谓上师的悲心,是指以慈悲心摄受弟子,开示甚深教言及取舍之教理,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胜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更殊胜的大悲心。”

   我们的大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这样说过,我只能告诉你怎么解脱,真正地解脱要靠你自已。有一位因为毁谤世尊而堕落恶道的修行者在堕落恶趣的时候悔改呼求世尊的救度,世尊说可以,然后教给他如何皈依的法门,教他称念佛号称念皈依,这样才度了他。这说明佛也是以佛法度人。所以我们佛教的皈依境是佛法僧三宝。有佛有僧,如果没有法,不构成三宝,三宝不具足。不能具足地皈依三宝,那就不能实现救度众生的这个究竟的目标。那么由此可见,依靠这种大悲心是否能够趋入到解脱道,这完全信赖于自已。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自净其意,说的就是这个。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还说过依法不依人。要信赖于法来救度我们,而不信赖于人来救度我们。

   诸佛菩萨上师三宝自然具有无比的智慧、神通、慈悲力量,但是,若不寄由于我们对法的受持,解脱依然是无望。何以故呢?其实很简单,整个世界其实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我们所谓的要解脱,我们所谓的要出离轮回,我们所谓的要救度众生,其实都是自性出离,自性得度。既然一切都是自性所生所造,那么也靠自性所转变。那么当然了,无论怎么样的佛菩萨,上师三宝,他终究是外在的,一种助缘。真正得度的是我们自已。这是我们佛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与不共之处。很多宗教它倾诉于一种信赖的力量,因为内心的恐惧,所以寻求信赖。因为自已无助,所以强调于信仰。所谓信、望、爱,等等。但是这一些都无法彻底地把解脱,把得度的责任归到自已身上。只有佛教。

   而佛教则通过大觉者佛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我们指出一条人生之路。为我们清楚地指示,我们只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一定能够走向解脱。因为佛陀是这条解脱真理的发现者,他已经解脱,已经发现,所以他反过来带领我们,引导我们,只要有缘者,只要能够趋入正法者,都能得到解脱。这是我们佛教的一个不共的特点。其他任何宗教所没有,因为任何宗教没有告诉我们说人人可以成佛,众生个个平等,而且有的学说虽然这样讲,提倡博爱,但是,就不会象佛教这样,提供一个完整的,完全透彻的一条解脱的道路。也就是说这个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道路。所以我们佛陀也被称为觉悟的宗教。众生人人可以觉悟。因为释迦牟尼佛发现,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人人可以成佛。众生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因为有佛法。在佛法面前,人人平等。

   善知识是已经了悟佛法者,也就是说是持法者。我们与善知识的关系,真正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按经书上说的,最准确的,应该以怎么样一种心态去依止呢?应该是一个病人,甚至是病入膏盲的病人非常想求助于一位医术精湛的高明的医生。所以佛还有一个名号叫大医王,所以我们应以这样的心来求佛。应以这样的心来依止上师三宝。以这样的心来清净善知识。这是打比喻。侧重点在于我们是病人,病人只有听医生的话,在医生的指引下才能解除病苦。这是比喻。但是也并不是完全如此。有的同修一听,医生病人,他这样一对照,那既然上师三宝是医生的话,那平常我在医院里对医生都是这样的,他就完全照搬来面对待上师三宝。当然,这样也不对。这是打比方。一定要注意它比喻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是把自已看作是一位病人。病人需要医生的救度。而通过什么来救度呢,通过服药而实现的。

   所以一样的道理,我们轮回在生死苦海中,就象一个病入膏盲的人,我们需要上师三宝,需要善知识这个名医的救度。善知识如何救度我呢?虽然这个上师很有慈悲心,那是也就是病人需要服用医生所开的药方那样,所以说我们才需要善知识,就如同需要名医为我们开药,指导我们如何服用,如何恢复健康,这样的想才是正想。有的同修就这样想,既然上师是医生,医生给病人看病这是医德啊,比如说我们现在医院里改革,开刀动手术不能送礼,那我有时候供养上师三宝,那这不是给医生送礼吗?这完全是两码事,等下会讲到。依止善知识,依止上师三宝,这不是送不送礼的问题,这是两码事,刚才说过这是打比喻,其实我们已经获得暇满人生,已经知道了取舍的关键,自已现在能够自在地取舍,是计划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的的关键。我们得到暇满人生不容易,这个人身身体又健康,具备听经闻法,具备被善知识所摄受的条件,而且作为人还有自在之时。而且人生如此短暂,要这样想暇满的人生。而且这个时候是升沉的关键,你这个时候做得好做得坏,未来跟今生绝对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依照上师的一切教言,如理修持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磐的界限非常重要。

   另外这里说到,他说现在许多经忏师到亡人的枕边念诵“上去下去之关键,犹如马口被辔头所转”等等。也就是说在做超度的时候,告诉临终的人说,你现在这个时候是关键,其实这个时候不是关键,“除了少数前世修道的大德外,都是背后为赤风所吹送,前面有恐怖的黑暗相迎而进入中阴的狭道中,不可思议的阎罗狱卒喊着“杀杀、打打”前来追逐。一切逃脱处、隐藏处、救护者、指望处都没有”。也就是说除了那些有修行的大德,一般普通的人进入中阴境的时候,快死的时候,都是被这种不可思议的业力所牵引,心识里面显现这种阎罗狱卒“杀杀、打打”追逐,前面是恐怖的黑暗,后面被业风所吹送,一切逃脱处、隐藏处、救护者、指望处都没有,其实这个时候是最无可奈何的时候,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所以我们很多人是个误会。我们很多人到死的时候才想起师父来,才想起到寺院里面去做超度,在活着的时候却没有人想。听说现在日本对佛教的概念,认为莲花这些是不吉祥之物,因为日本现在的人死的时候超度都到寺院里去做,很多出家师父都面临着供养的困难,也就是平常没有什么人供养,也就是说到死的时候超度的时候去寺院找师父,平常的时候根本就不去找寺院。这也是反映出人的一个心态。只有死的时候才记起上师三宝。活在世上的时候根本就不在乎。其实我们现在国内的佛教也已经是这个倾向。很多人对佛教都理解成死亡的宗教。认为出家人是为人念经超度死人的。其他的印象他再也产生不了了。这个是不知道关键啊。其实人活在世上的时候是最关键的。不是死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我们经常说,忙着超度死人,那活人谁超度?超度活人对超度死人要重要的多啊。

  “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有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所以就象马口被辔头所转一般的上去下去之关键即是现在活着的时候。依靠此人身行向上的善业之力胜过其余的五道,即此世可作为永舍天灵盖的关键。“永舍天灵盖就是最后不在轮回之列。”积累向下的恶业也是比余道的众生能力大,决定成为不能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之因。“也就是说是好是坏,今后是否为人是很关键很关键的。这点在佛经中有广说,大家可以去多看,多了解,多思考。“因此,如今已值遇了如名医般殊胜的上师,获得了如起死回生之甘露妙药般的正法,此时应当依靠(上述所说的)四种真实观想,修持自己所听闻的正法,趋入解脱道。应当断除四种真实想的违品--四种颠倒想。”以这四种真实的观想,相对的就是四种颠倒想。这里劝化我们珍惜今生修法的机会,来真式地依止善知识。

   “应当断除四种真实想的违品--四种颠倒想。如《功德藏》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即:(以不如法的行为依止上师的人)观上师为獐子想,正法为麝香想,自己为猎人想,精进修持为箭、陷井等杀獐子的方便想。求法不修持、不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佛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 ”这里面在说什么呢?其实很很简单,要捕獐鹿,是为了获得麝香这个法,他把上师看作是他的猎物,从上师身上去获取他所贪要的东西,也就是以贪爱之心去依止上师。这个和前面说的把上师当作名医,自已当作病人,完全是相对立的,所以完全是颠倒的。

   这里说到依止想,这里有好多可以谈的。其实前面所说的四依止和后面所说的四颠倒,也就是法依止和情依止的差别。我们平常也在说,有的人跟随上师是利用上师,来进入佛教,来学习佛法修行,都是在利用佛教。这些都是因为自身的某种贪欲而来。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而来求依止求归依的。那么在今天的时代当中,这样的学佛者修行者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比如说,在平常,师父所遇到的来依止来求法的弟子当中。师父也出去过几次,到过一些地方,有的是某个地方的某种学会啊,某种团体,某种机构,某些个人等等,他们为了盖庙,为了用佛教去增长他们的事业,请师父去。那么,走了这么多圈,真的很少看到,真正地把师父把这个法看作是名医,为了请上师来拯救,去帮助这个地方受三毒所苦恼的愚痴的众生。很少很少这样想。都是利用的,比如说你可以在这里可以当个佛教会会长啊,你可以当个方丈啊等等。都是利用,都没有真正求法之心。或者说我这个地方布局怎么样怎么样,就差什么什么,你来吧,等等,都是在利用。如果反过来,是以前面所说的这种当名医想,如果真正把善知识请过来当作名医想,我这里为当地请了一个名医过来拯救众生的病,那完全不一样。这种请法受法求法之心,就会建立一个非常殊胜的法缘,这样,佛法的法轮才会转动。否则的话,说句实话,什么意义也没有。所以说象这样的情况,我都一概地拒绝。虽然用了一些方便的引导,但是话说回来,终究还是没有用。所以我在这方面一概地不想做任何的努力。

   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佛门,或者去亲近一位师父,如果不是为了修行,如果不能以前面说的依止四想,而是以一种四颠倒来趋入,那终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任何的利益的。很多同修说,菩萨不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吗?是否说让众生这样利用利用,开始是这样,也挺好的嘛,为什么要拒绝呢?说句实话,既然你已经作为一个发心来进入佛门的修持佛法的人,你还说这话吗?既然是菩萨的方便善巧以欲勾牵,那么又怎么为人所知呢?你这样明目彰胆地讲,你这样地说,那你又有什么企图啊,又有什么意义呢?好比说一个执法的人,知法犯法,是罪加一等。所以莫作此想。这样想都是怀着极大的我慢心,他觉得自已是个大菩萨。然后对善知识,对佛法指指点点,评论了半天,好象他自已已经是个来管这个地方的大菩萨一样。细细想就知道不对。所以说要按照书里面讲的那样,要依止四想,把自已当病人,把法当妙药,把善知识作名医,把精进修持作医病服药想。既然是当作病人服药,那作为一个病人,能不能在他病好之前,在他需要的时候就来找找医生,在他不需要的时候就不要找医生呢?如在医院里面住院,病还很严重的时候就搬回家去了,出院了,病能好吗?就好象我们很多同修,这里面跟着师父修行以后,不知道人影跑哪去了,突然他又冒出来了,突然他又消失了,也就是说他需要的时候他就来找,我有问题的时候就来问,没有问题我就走人,这样算不算依止呢?这样根本就不算。你如果真的把上师三宝当作名医想,自已当一个重病人想的话,怎么可以这样。

   有些同修来跟着师父,他心目当中他有一套对师父的标准,师父符合他所认为的好的样子,比如说为他长面子,比如说,我的师父,你看多么多么好,一旦发现师父不如他想象,或者师父被一些邪见者毁谤的时候,他就觉得很丢脸的时候,他转过来的时候不去衡量他自已,去反醒自已,就说:师父你有什么问题,反过来责怪师父,好象师父有什么很扫他的面子似的。那这样的人算不算依止呢?医生该开什么药方,医生该怎么做还由你病人来指挥吗?讲个笑话,以前我在没有出家之前,胃出血住院,我父母亲来侍候我的时候,我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坐在那里会指挥我的爸爸妈妈该怎么怎么倒东西,他们就笑话我,你一个病人怎么指挥照顾你的人呢?当然了,我父母亲不是医生,我也从来不指挥过医生。我们有很多来跟随师父的弟子其实也是这样。他始终是在利用上师三宝。也就是说他心念当中从未生起依止之想。也就是说从没把自已当作病人。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没有把自已当作病人,把上师当作名医,他就算是为了其他的原因把上师给请过去了,那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盖庙?为了张扬他自已?还是为了所谓的去实现他在那个地方他所领导下的佛教的形式?等等,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都不是真正地依止。所以这个具备依止四想非常地重要。否则的话就会象这个四颠倒,上师就象是猎物,自已是因为贪欲,其是满足自已的一个贪欲对象而已。

   有的同修是这样的,他平时非常在乎自已的善知识平常是怎么样对待他的,师父会不会看重他,比如说这个师父会不会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个师父会不会让我感觉很顺心啊,如果师父让他感觉顺心,经常赞美他,他就觉得这师父对我很慈悲,对我很好,看得起我,所以我要跟着他。如果不是这样呢,他就觉得师父不好。这种是带着一种情欲之爱,还是把师父当作是满足自已的一个工具。那么这种想是颠倒,完全是颠倒。他不是把师父当作名医,来救自已的这个我执,我慢,愚痴这种病。所以说还是不行。这样的依止缺乏真正的虔诚、恭敬和信心。所以很难趋入正道,非是依止。这四种颠倒之想大家可以细细去品味,去揣摩。

   在平常日常当中,我们来进入佛门,我们去清净依止善知识,我们平常是怎么想的?到底我们平常是把善知识看作什么?把我们自已看作什么?把这个法看作是什么?把我们修行认为是什么?所以在这四个方面要细细地考量。而且要经常经常地反醒自已。否则的话象一些同修,就很难入道。他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他就很容易造罪。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或者不和他的意,他的邪念恶念就非常深重。这种情况是非常非常多的。比如说有些地方把善知识请到他那里去,说是请吧,其实有没有把善知识请到他那里去以后,尽心地供养承事,然后以前面所说的依止四想来对待呢?如果有很多很多这样不如法的存在的话,那你把善知识请到那里的时候,善知识在那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象很多地方,对善知识都抱着一种莫明其妙的态度。有的认为,出家人嘛,我每天只要给他一口饭吃就可以了,他不能再去接受其他的供养。有的还有些怪模怪样的想法,供养出家人只能拿吃的用的住的医药来给,不能拿钱来供养,搞的好象很持守戒律。佛经里面有说过不能拿钱来供养吗?我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听来的。总而言之一句话,好象把这个善知识照顾好了好象有罪过一样。

   如果我们把善知识请来,不以慈心来对待,不尽命地去承事供养,那这样一种上师转动法轮的缘起又从哪里开始。也就是说,在你心目中善知识是什么?有的地方更好玩,他一看这上师就说,上师啊,你应该入乡随俗,在我们这边的习俗是这样的。你到了我们这边以后,你得遵守我们这边的习俗。有的人一看见修行人给出家人磕头,给师父顶礼,他就非常看不惯。他说在法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为什么要给出家人顶礼呢,他是出家人嘛,是师父嘛,我们恭敬他就是了,干嘛要顶礼呢?有的说,师父嘛应该慈悲,对人应该好言好语,怎么我那天看到那个师父对他徒弟那么大声地说话训斥他呢?这不慈悲嘛。等等。这种分别念,这种对上师的要求非常之多。你说这样的话,干脆你当上师得了。你还请上师来做什么呢?有的呢,光碟看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然后就把从光碟书上看到的标准来衡量,你看你看,这个师父又缺什么,这个师父又缺什么。其实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不是在护持三宝,而是在毁谤三宝,在轻慢三宝。你说在这种氛围下,佛法能兴盛吗?不能兴盛。能够兴盛的最多是那些附佛外道,那种表面形式的佛法,完全地把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佛法看错了。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了解,佛是大医王。是来疗我们众生的病的。我们作为病人,该做什么?比如说我们作为病人的家属,你要护持佛教,该怎么样把医生请来,把医生照顾好,医生非常顺利地为我们看病。然后要听医生的话,不要对医生的医术,对医生该怎样开药指指点点。等等。这样,我们的病才会快点好。所以这样的医生是具有很大的恩德的。而且我们佛教中的医生很多都具有菩萨心肠。何以见得有菩萨心肠呢?有两点。第一点,很多修行人以他自已的修行,他完全可以安住在净土中享乐,在净土中非常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他不必到我们这么苦的娑婆世界来。他既然能够发愿舍去净土来到娑婆世界来摄化有缘,这就是菩萨的慈悲表现。第二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真的是刚强难化。那这么刚强难化的众生,有劳善知识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呕心沥血地去教化他,这个是非常非常大的恩德。如果没有一个大慈悲心,这种菩萨心肠的善知识,根本就做不到。我们看佛经就会懂。所以我们佛门中的医生,他这种救度我们的恩德,还不是一般世上的医生所能达到的。我们这个肉身最严重就是死掉,但我们这个法身慧命在今生如果死掉的话,那所带来的危难不仅仅是一期的生命,是多生多世的永沉轮回苦海。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要视法身慧命远远高于我们肉身的这个生命,这样才对。当然,生命也很重要,是讲他的机遇的难得,要珍惜,但是他终究无常变坏。那法身慧命如果觉醒了,那未来之路将不再是漫漫长夜,是永久的安乐和解脱。所以说孰轻孰重,孰是孰非,要在这一点上去作正想,去做加以区分。

   所以在这个依止四想里面,尊者最后说到,“求法不修持、不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佛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 ”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前面也有说过,如果不如法,那这个正法反而成为堕落之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不是说我信了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道貌岸然,表现得好象我是一个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一定就很善良,很好。不,不是的。是要看你有没有真正地如法地学佛,是不是正信而来。否则就象我平时说的那样,很多都是混进佛门而来的。然后,混进佛门来造恶还不以为耻,这个耻大了。今天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很多。所以希望我们正信修持的同修们不应该如此,而应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高高地树立起这个上师三宝的无上尊严。这样才会成为我们解脱路上指引的一盏明灯啊,这样解脱才有希望。

   后面是具足六度和其他威仪,简略地讲一下。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如何修持六度呢?六度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

  “具足六度: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观续》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持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勿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闻法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随处做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辱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以真实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

   也就是说,在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是在修行六波罗蜜。那怎样体现呢?比如说,法会即将要开始,法师将要为我们开示佛法,光光以这个作为例子。上师上法座开示之前,闻法之前,我们要把法座摆好,坐垫铺设好,高处设坐,种种供养,供品,鲜花等等,作种种的供养,赞叹,尊重,等等,做好一切的准备,这都要亲手努力去做的。所以这叫布施度。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已要保持自已的威仪。威仪的核心就是恭敬,然后随处洒水清扫,把东西整理好。庄严道场。然后这一切行为当中处处表现自已恭敬的心。在道场当中合掌,言辞谦恭等等。这都......(录音中断)。

   这个道前基础闻法方式这五讲非常重要,我就想怎么样才能够让大家能够明白这个,因为这个太重要了。所以我非常重视地去讲。一方面,如果讲的太深了,怕一些理论没讲透,同时一些东西如果讲得太多,大家不去思考的话,讲也没用,就象大家去查字典一样,字典很多啊,但没人去查啊。所以这个作为我们系统讲法来说,这个属于道前基础部分的闻法方式,今天总算讲完了。每一讲我们都有录音,一讲大概一个小时,没有听明白的回头还得仔细去听,录音回头会上传到网站。因为原来一台电脑也出问题了,今天用另一台电脑,克服了种种困难,今天总算讲完了。有些同修有很认真地跟着听,相信对他是很受益的。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弥勒尊佛!

(愚弟子妙善恭录)

2009/2/3 19:38:00

道前基础之闻法方式第五讲  校对
 
主讲:楞严法师 

   阿弥陀佛!

   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请大家放掌!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道前基础最重要的闻法方式,今天是最后一讲了。在前面我们已经把发心和行为当中所应断之行为,全部说完了。今天接下去讲最后一个,就是行为当中应取之行为。今天所讲的当然也是非常之重要。我们这次讲解道前基础最重要的闻法方式,就是为了我们以后能够听闻各种各样的解脱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次的学习是相当的重要。以前虽然也做过关于《普贤上师言教》相关讲解,但是这个如何闻法,也就说如何正确地来学习佛学,这个是始终贯穿在学佛的整个过程,所以这次详细地来讲解,它的意义也非常之重大。

    今天最后所讲的应取之行为,分为三个部分来讲:一个是依止四想,一个是具足六度,一个是依止其它威仪。今天所讲的完全就是在说,在我们闻法过程当中,如何奉行依止法。我们一直说到依止这两个字。在依止前面有说到皈依,皈依也好,依止也好,这个都涉及到学佛修行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涉及到如何相应的问题。皈依三宝,依止三宝,皈依善知识,依止善知识,这些都是一种,在学佛修行过程当中,始终贯穿前后的,始终以此为核心的。这点道理在佛经当中,在古代大德历代祖师的教言当中,都已经明确无误地,宣说的非常清楚。这个意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谈。

   来看一下,当我们现前来学佛修行的时候 ,我们应当采取什么行为,来听闻妙法呢?如何真正地做到,如法地依止呢?我们首先来学一下依止四想。如同《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将自己作病人想,法作妙药想,善知识作名医想,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这里面就是著名的依止四想。四种观想。怎么个四种观想呢?把自已当作病人来想;把所听闻的法,所受持的法做为妙药来想,就是非常殊妙的能治病的药;把传授佛法,我们所皈依的,我们的皈依境,善知识,作名医想,把上师三宝做为名医想;然后把精进修持佛法,当作医病来想。怎么说呢?就是观想自已从无始以来,在这个轮回的苦海当中,犹如被因三毒、果三毒所逼迫的病人一般。什么叫因三毒、果三毒?这个贪嗔痴三毒现前,如果很沉重,那也是过去造的这个贪嗔痴三毒的因,所带来的今世的等流果。那么这因三毒果三毒,也就是说贪嗔痴既是造作之因,又是感受之果,贪嗔痴三毒时时逼迫着我们,如同中毒了,所以是个病人。就象是说病情非常严重的病人,要想解脱痛苦得到安乐,就必须依止一位名医,并且遵照医嘱去做,如法服用所给的药。

   同样,只有依止一位如名医一样,具足法相的上师,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饮服正法妙药才能消除业惑的疾病。否则虽然依止了上师,但是如果没有依教奉行,上师也无法利益弟子,犹如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法利益病人一样。如果自己虽然已经服用了正法妙药,而未修持,就象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无数妙药和药方,而未服药对病也无益一样。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就大有希望,好象自己虽然积累了许多不善业,而不需要感受果报,仅仅以上师的悲心力,就会像抛石块一样,将自己投到清净刹土。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其实,这里面说到,华智仁波切说:“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认为,只要上师能够眷恋我,能够摄受我,那自已就会不费吹风之力,上师就会像抛石块一样,把我们投到清净刹土。”就如同当时阿难尊者跟着佛陀当侍者,他总以为天天跟着佛陀边上,听了那么多经,佛陀又收他做弟子了,自已是佛的弟子,在佛的身边了,应该不要怎么修行,佛肯定会赐予他无上的三昧,一定会获得成就。但其实尊者所说的这个时代特征,在今天时代我觉得也不是。这些都还是建立在对三宝具足信心的基础上,而今天这个时代不要说要怎么样。今天这个时代对善知识的信心,都非常地娇弱。你不要说什么光光靠上师加持,他连上师加持于我的这种心念可能都生不起来。因为有众多的学佛人认为,根本就不需要善知识。我看看几本书,我自已到这里听听法,到那里学学,我就能成就。今天这样的人还很多呢。

    今天所讲的这个依止,还是指对上师具足信心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如法地依止。我们很多同修听了都觉得惭愧。不要说依止,他连求上师三宝加持的心都没有。他的我慢,愚痴到这种程度。从这里面学习我们就知道,我们跟随一位善知识来修行佛法,最重要在于依止。而且这个依止我们要细细地辨别。有很多东西相似是一种依止,其实不是。而且善知识唯有透过他的方便摄受,他的弟子的如法地依止,才会显现他的大悲加持力。我们平常经常讲加持加持,到底什么是真正地加持。我们平常讲灌顶灌顶,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地灌顶?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实际上所谓上师的悲心,是指以慈悲心来摄受弟子,开示甚深教言及取舍之教理,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胜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更殊胜的大悲心。”

   我们的大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这样说过,就是说:”我只告诉你怎么解脱,真正地解脱要靠你自已。“有一位因为毁谤世尊而堕落恶道的修行者,在堕落恶趣的时候悔改呼求,世尊的救度,世尊说可以,然后教给他如何皈依的法门,教他称念佛号称念皈依,这样才渡了他。这说明什么,说明就是佛,也是以佛法度人。所以我们佛教的皈依境是佛法僧三宝。有佛有僧,如果没有法,那不构成三宝,三宝不具足。不能具足地皈依三宝,那就不能实现救度众生的这个究竟的目标。那么由此可见,依靠这种大悲心,是否能够趋入到解脱道,这完全依赖于自已。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自净其意,说的就是这个。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还说过依法不依人。要依赖于法来救度我们,而不依赖于人来救度我们。

   诸佛菩萨上师三宝,固然具有无比的智慧、神通、慈悲力量,但是,如果不藉由于我们对法的受持,解脱依然是无望。何以故呢?其实很简单,整个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心识所变现的,我们所谓的要解脱,我们所谓的要出离轮回,我们所谓的要救度众生,其实都是自性出离,自性得度。既然一切都是自性所生所造,那么也靠自性所转变。那么当然了,无论是怎么样的佛菩萨,上师三宝,他终究是外在的,一种助缘。真正得度的是我们自已。这是我们佛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与不共之处。很多宗教它倾诉于一种依赖的力量,因为内心的恐惧,所以寻求依赖。因为自已无助,所以强调说信仰。所谓信、望、爱,等等。但是这一些都无法彻底地把解脱,把得度的责任归到自已身上,只有佛教。

   而佛教则通过大觉者佛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我们指出一条人生之路。为我们清楚地指示了,我们只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一定能够走向解脱。因为佛陀是这条解脱真理的发现者,他已经解脱,已经发现,所以他反过来带领我们,引导我们,只要有缘,只要能够趋入正法者,都能得到解脱。这是我们佛教的一个不共的特点。其它任何宗教所没有,因为任何宗教没有告诉我们说,我们人人可以成佛,众生个个平等,而且有的学说虽然这样讲,提倡博爱,但是,就不会象佛教这样,提供一个完整的,完全透彻的一条解脱的道路。也就说,这个是一种完全可以实现的道路。所以我们佛教也被称为觉悟的宗教。众生人人可以觉悟。因为释迦牟尼佛发现,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人人可以成佛。众生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因为有佛法。在佛法面前,人人平等。

   善知识是已经了悟佛法者,也就是说是持法者。我们与善知识的关系,真正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按经书上说的,最准确的,应该是什么样一种心态去依止呢?应该是一个病人,甚至是病入膏盲的病人,非常想求助于一位医术精湛,非常高明的医生。所以佛还有一个名号叫大医王,所以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心来求佛。应该以这样的心去依止上师三宝。以这样的心去亲近善知识。这是打比喻。侧重点在于我们是病人,病人只有听医生的话,在医生的指引下,才能解除病苦。这是比喻。但是也并不是完全如此。有的同修一听,医生病人,他这样一对照,那既然上师三宝是医生的话,那平常我在医院里对医生都是这样的,他认为完全照搬来面对上师三宝。当然,这样也不对。这是打比方。一定要注意它比喻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点是把自已看作是一位病人。病人需要医生的救度。而通过什么来救度实现呢,通过服药而实现的。

    所以说一样的道理,我们轮回在生死苦海中,就象一个病入膏盲的人,我们需要上师三宝,需要善知识这个名医的救度。那善知识如何救度我呢?虽然这个上师很有慈悲心,但是也是就像病人需要服用,医生所开的药方那样,所以说我们才需要善知识,就如同需要名医为我们开药,指导我们如何服用,如何恢复健康,这样的想那就是正想。有的同修就这样想,既然上师是医生,那医生嘛,给病人看病这是医德啰,比如说我们现在医院里改革,开刀动手术不能送礼,那我有时供养上师三宝,那这不是给医生送礼吗?这是哪跟哪,这完全是两码事,等下会讲到。依止善知识,依止上师三宝,这不是说送礼不送礼,这是两码事,拟我刚才说过这是打比喻,要看到比喻的关健点。犹其是我们现在已经获得暇满人生,已经知道了取舍的关键,自已现在能够自在地取舍,是计划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的关键。我们得到暇满人生不容易,这个人身身体又健康,具备听经闻法,被善知识所摄受的条件,而且现在做为人还有自在之时。而且人生如此短暂,要这样想暇满人生。而且这个时候是升沉的关键,你这个时候做得好做得坏,未来跟今生绝对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依照上师的一切教言,如理修持,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磐的界限,非常之重要。另外现在这里面书上说到,他说一些做经忏的经忏师,到亡人的枕边念诵:“上去下去之关键,犹如马口被辔头所转”等等。也就是说在做超度的时候,告诉临终的人说,你现在这个是关键哪。其实这个时候不是关键,“除了少数前世修道的大德外,都是背后为赤风所吹送,前面有恐怖的黑暗相迎而进入中阴的狭道中,不可思议的阎罗狱卒喊着‘杀杀、打打’前来追逐。一切逃脱处、隐藏处、救护者、指望处都没有”。也就是讲到那个,说除了那些有修行的这些大德,一般普通的人进入中阴境的时候,快死的时候,都是被这种不可思议的业力所牵引,心识里面显现这种阎罗狱卒“杀杀、打打”追逐,前面是无边的黑暗,后面被业风所吹送,一切的逃脱处、隐藏处、救护者、指望处都没有,其实这个时候是最无可奈何的时候,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所以我们是个误会。我们很多人到死的时候才想起师父来,才想起到寺院里面去做个超度,在活着的时候却没有人想。听说现在日本的佛教,对佛教的概念,认为莲花什么,这些都是不吉祥之物,因为日本的现在很多佛教呢,都是人死的时候超度啊什么,到寺院里面去做,那么很多出家的师父,都面临着供养的困难,也就说平常没有人供养,只是在死的时候,做超度的时候去找寺院,平常的时候根本就不找寺院。这也是反映出人的一个心态。只有死的时候才记起上师三宝,活在世上的时候,根本就不在乎。其实我们现在国内的佛教也已经是这个倾向。很多人对佛教,都理解成死亡的宗教。那么出家人他认为就是为人念经超度死人的。其它的印象他再也产生不了了。这个时候不知道关键啊。其实人活在世上的时候是最关键的,不是死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我经常说,忙着超度死人,那活人谁超度?超度活人对超度死人要重要的多啊。

    就像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有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所以就象是马口被辔头所转一般的上去下去之关键,就是现在活着的时候。"依靠此人身行向上的善业之力,胜过其余的五道,即此世可做为永舍天灵盖的关键。”永舍天灵盖就是永舍最后之人身,不在轮回之意。“那积累向下的恶业,现在这个为人身,也比其它道的众生能力要大,决定成为不能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之因。”也就是说是好是坏,今后是否为人是很关键很关键的。这点在佛经中有广泛的宣说,大家可以去多看,多了解,多思考。“因此,如今已值遇了如名医般殊胜的上师,获得了如起死回生之甘露妙药般的正法,此时应当依靠,上面所说的四种真实观想,修持自己所听闻的正法,趋入解脱道。应当断除四种真实想的违品--也就是四种颠倒想。”那与这四种真实的观想,相对的就是四种颠倒想。这里劝化我们要珍惜今生修法的机会,来正确地依止善知识。

    下面四种颠倒想。如同《功德藏》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也就是说,以不如法的行为依止上师的人,把上师当作獐子想,正法做为麝香想,自己为猎人想,精进修持为箭、陷井等杀掉獐子的方便想。求法不修持、不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佛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这里面在说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不是说要射这个獐鹿么,是为了获得麝香这个宝,那么他把上师就看作是他的猎物,从上师身上去获取他所贪要的东西,那也就是说,以贪爱之心去依止上师。这个跟前面所讲的把上师当作名医,自已当作病人,完全是相对立的,所以是颠倒的。

    这里说到依止想,这里有好多可以谈的。其实前面所说的四依止和后面所说的四颠倒,也就是说,法依止和情依止的差别。我平常也在说,有的人跟随上师是利用上师,来进入佛教,来学习佛法修行,其实在利用佛教。这些都是因为自身的某种贪欲而来。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而来,求依止求归依的。那么在今天的时代当中,这样的学佛者修行者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就比如说,在平常,师父所遇到的来求法来亲近的弟子当中。师父也出去过几次,到过一些地方,有的是某个地方的某种协会啊,某种团体,某种机构,某些个人啊等等,他们为了盖庙,为了用佛教去增长他们的事业,请师父去。那么,走了这么多圈,真的很少很少看到,真正地把师父把这个法师看作是名医,为了请上师来,去拯救,去帮助这个地方受三毒所苦恼的愚痴的众生。很少很少这样想。都是利用的,比如说你可以在这里,可以什么当个佛教会会长啊,你可以当个方丈啊等等。但是,都没有真正求法之心。或者说你看,我这个地方布局怎么样怎么样,就差什么什么,然后你来吧,都是在利用。如果反过来,是以前面所说的这种当名医想,如果把真正修行人,请过来当作名医啊,我这里为当地请了一个名医过来,拯救众生的病,那完全不一样。这种请法求法受法之心,就会建立一个非常殊胜的法缘,这样,佛法的法轮才会转动。否则的话,说句实话,什么意义也没有。所以说象这样情况,我都一概地拒绝。虽然用了一些方便的引导,但是化现终究还是没有用。所以我一概在这方面,不想做任何的努力。

    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佛门,或者去亲近一位师父,如果不是为了修行,如果不能以前面所说的依止四想,而是以一种四颠倒来趋入,那终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任何的利益的。很多同修说,菩萨不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吗?是否说让众生利用利用,或者说让他这样这样,开始是这样,也挺好的嘛,为什么要拒绝呢?说句实话,既然你已经做为一个发心来趋入佛门的修持佛法的人,你还说这话吗?既然是菩萨的方便善巧以欲勾牵,那么又怎么为人所知呢?你这样明目张胆地讲,你这样地说,那你是什么企图啊,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好比说一个执法的人,知法犯法,是罪加一等。所以莫作此想。这样想都是怀着极大的我慢心,他觉得自已是个大菩萨。然后对善知识,对佛法指指点点,评论了半天,好象他自已已经是一个来管这个地方的大菩萨一样。细细一想就知道不对。所以说要按照书里面讲的那样,要真正的依止四想,把自已当病人,把法当妙药,把善知识作名医,把精进修持做服药医病想。既然是当病人服药,那做为一个病人,你说能不能在他病好之前,在他需要的时候就来找找医生,在他不需要的时候,他就不要找医生呢?就像在医院里面住院,病还很严重的时候,你就搬回家去了,出院了,病能好吗?就好象我们很多同修,这里跟着师父修行以后,不知道人影跑哪去了,突然他又冒出来了,突然他又消失了,也就是说他需要的时候他就来找,我有问题的时候就来问,没有问题我就走人,这样算不算依止呢?这样根本就不算。你如果真的把上师三宝当作名医想,自已当一个重病人想的话,那怎么可以这样,对不对?有些同修来跟着师父,那他心目当中,他有一套对师父的标准,师父符合他所认为的好的样子,能够为他,比如说像有的人,为他长面子,啊,你看,我的师父,你看多么多么好,一旦发现师父不如他想象,或者师父被一些邪见者毁谤的时候,他就觉得很丢脸的时候,他转过来的时候,不去衡量他自已,去反醒自已,就说:师父你有什么问题,反过来责怪师父,好象师父有什么很扫他的面子似的。那这样的人,他算不算依止呢?哦,那医生该开什么药方,医生该怎么做还由你病人来指挥吗?讲个笑话,以前我在没有出家之前,胃出血住院,我父母亲来侍候我的时候,那我躺在床上的时候,我会坐在那里会指挥我的爸爸妈妈,该怎么怎么倒东西,该怎么做。那他们就笑话我,你一个病人怎么指挥照顾你的人呢?当然了,我父母亲不是医生,我也从来没指挥过医生。我们有很多来跟着师父的同修弟子啊,其实也是这样。他始终是在利用上师三宝。也就是他心念当中从未生起依止之想。也就是说从没把自已当作病人。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没有把自已当作病人,没有把上师当作名医,他就算是为了其它的原因,把上师给请过去了,那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盖庙?为了张扬他自已?还是为了去所谓的,去实现他那个地方,在他所领导下的佛教的形式?等等,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都不是真正地依止。所以这个具备依止四想非常之重要。否则的话就会像这个四颠倒,上师就象是猎物,自已是贪欲的,满足自已的一个方便对象而已。

   有的同修是这样的,他非常在乎这个,比如说上师善知识啊,平常是怎么样对待他的,所谓会不会看得重他,比如说这个师父会不会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个师父会不会让我感觉很顺心啊,如果师父让他感觉顺心,经常赞美他,他就觉得:“嗯,这师父很慈悲,对我很好,很看得起我,所以我要跟着他。”如果师父不是这样呢,他就觉得师父不好。这种是带着一种情依止而来,也就是说,还是把师父当做去满足他自已的一个工具。那么这种想其实是颠倒,完全是颠倒。他不是把师父当作名医,来救自已这个我执,我慢,愚痴这种病。所以说还是不行。所以这样的依止缺乏真正的虔诚、恭敬和信心。所以很难趋入正道,非是依止,乃是四种颠倒之想。大家可以细细地去品味,去揣摩。

   在平常日常当中,我们来进入佛门,我们去亲近依止善知识,我们平常是怎么想的?到底我们把善知识看做是什么?把我们自已看做什么?把这个法看做是什么?把我们修行认为是什么?所以在这四个方面要细细地考量。而且要经常经常地反醒自已。否则的话象一些同修的话,就很难入道。他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他就很容易造罪。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或者不和他的意,他的邪念恶念就非常深重。这种情况是非常非常之多的。比如说有些地方把善知识请到他那里去,说是请吧,其实有没有把善知识请到那里去以后,去尽心地供养承事,然后以前面所说的依止四想来对待呢?如果有很多很多这样不如法的存在的话,那你把善知识请到你那里的时候,那善知识到那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象很多地方,对善知识都抱着一种莫明其妙的态度。有的人认为,出家人嘛,我每天只要给他一口饭吃就可以了,他不能再去接受其他的供养。那有的还怪模怪样的想法,供养出家人呢,只能拿吃的用的住的什么,医药啊什么来给,不能拿钱供养,搞的好象很持守戒律。佛经里面有说过不能拿钱供养吗?我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听来的。总而言之一句话,好象这个把善知识照顾好了,好象有罪过一样。

    那如果我们把善知识请来,不以慈心来对待,不尽命地去承侍供养,那这样一种上师转动法轮的缘起,又从哪里开始?那也就说在你心目中,善知识又是什么?有的地方还更好玩,他一看这上师就说:“上师啊,你应当入乡随俗,在我们这边的习俗是这样的。你到了我们这边以后,你得遵守我们这边的习俗。”有的地方甚至一看见修行人给出家人磕头,给师父顶礼,他就非常看不惯。他说在法面前,咱们是平等的。为什么要给出家人顶礼呢,他是出家人嘛,他是师父嘛,我们恭敬他就是了,干嘛要顶礼呢?有的说,师父嘛应该慈悲嘛,对人应该好言好语,怎么我那天看到那个师父对他那个徒弟,那么大声地说话训斥他呢?这不慈悲嘛。等等。这种分别念,这种对上师的要求非常之多。你说这样的话,干脆你当上师得了。你还请上师来做什么呢?对不对?有的呢,就这样,他光碟看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然后他就把从光碟看到,书上看到的标准来衡量,你看你看,这个师父又缺什么,这个师父又缺什么。其实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不是在护持三宝,而是不停地在毁谤三宝,在轻慢三宝。你说在这种氛围下,佛法能兴盛吗?不会兴盛的。能够兴盛的可能最后只能是那些附佛外道,那些表面形式的佛法,完全地把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三宝看错了。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了解,佛是大医王。是来疗我们众生的病的。我们做为病人,该做什么?比如说我们做为病人的家属,你要护持佛教,该怎么样,要把医生请来,把医生照顾好,医生非常顺利地为我们看病。然后要听医生的话,不要对医生的医术,对医生该怎么开药指指点点,等等。这样,我们的病才会快点好。所以这样的医生是具有很大的恩德的。而且我们佛教中的医生,很多善知识都是一种有菩萨心肠。何以见得有菩萨心肠呢?有两点。第一点,很多修行人以他自已的修行,他完全可以安住在净土中享乐,在净土中非常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他不必到我们这么苦的娑婆世界来。他既然能够发愿舍弃净土来到娑婆世界,去摄化有缘,这就是菩萨的慈悲表现。第二点,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个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真的是刚强难化。那这么刚强难化的众生,有劳善知识能够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呕心沥血地去教化他,这个是非常非常大的恩德。如果没有一个大慈悲心,这种菩萨心肠的善知识,根本就做不到,我们看佛经就会懂。所以我们佛门中的医生,他这种救度我们的恩德,还不是世上一般的医生所能达到的。我们这个肉身最严重就是死掉,但我们这个法身慧命,如果在今生,如果腐败掉,那所带来的危难,不仅仅是一期的生命,是多生多世的永沉轮回苦海。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要视法身慧命,远远高于我们肉身的这个生命,这样才对。当然,生命也很重要,是讲他的机遇的难得,要珍惜,但是他终究无常变坏。那法身慧命如果觉醒了,那未来漫漫之路,将不再是漫漫长夜,是永久的安乐和解脱。所以说孰轻孰重,孰是孰非,要在这一点上去作正想,去加以区分。

    所以在这个依止四想里面,尊者最后说到,“求法不修持、不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佛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 ”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前面也有说过,如果不如法,那这个正法反而成为他堕落之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就是说,不是说我信了佛,在别人面前表现得道貌岸然,表现得好象我是一个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一定就很善良,很好。不,不、不、不,是要看你有没有真正地如法地学佛,是不是正信而来。否则就象我平时说的那样,很多都是混进佛门而来的。然后,混进佛门来造恶呢,还不以为耻,那耻就大了。这个,北方人说的,糗大了。今天这个时代这样的人极多。所以我希望我们正信修持的同修们不应该如此,而应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高高地树立起这个上师三宝的无上尊严,这样才会成为我们解脱路上指引的一盏明灯啊,这样解脱才有希望。

    好了,后面是具足六度和其他威仪,简略地讲一下。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如何修持六度呢?六度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波罗蜜。“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观续》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持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勿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闻法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随处做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辱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以真实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

   也就是说,在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就在修行六波罗蜜。那怎么体现呢?比如说,法会即将要开始,法师将要为我们开示佛法,光光以这个做为例子。那么上师在法座开示之前,我们要在闻法之前,把法座摆好,坐垫铺设好,高处设坐,供养种种供品,鲜花等等,作种种的供养,赞叹,尊重,等等,做好一切的准备,这要亲手努力去做的,所以这叫布施度。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已要保持自已的威仪。威仪的核心就是恭敬,然后随处做洒水清扫,把东西整理好,庄严道场,这一切行为当中处处表现自已恭敬的心。在道场当中合掌,言行谦恭等等。这都不能正法的邪见,以真实的信心,满怀喜悦的心情去闻法。就说自己心情呢,要不断不断的增上,越来越好乐于来听闻,这不就是精进度吗?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心不散乱,专心听闻,排除一切的干扰,专心谛听,那这不是静虑度也就是禅定度吗?然后闻法以后啊,中间啊,或者前面能够一些疑问,排除一些怀疑,断除一些争议,争议就是说多余的见解,滋生的这种见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那这不就增长我们的智慧,智慧度,所以在整个的闻法过程中,就具备了六度波罗密,所以说“闻者具六支”。所以听闻佛法以六支要点来听闻,前面你看布施供养,一切行为这些都是布施度,然后威仪束整,不失恭敬,种种的持戒行,这就持戒波罗密,持戒度啊,对不对?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克服一切的困难,忍辱,这不就忍辱度吗?然后不断生起这种好乐之心,坚持不懈,精进努力,这不就精进度吗?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专心致至的调理自己的心,这不就修禅定吗?然后在这个闻法过程中,不断思考,去除疑惑,这不就是智慧度吗?所以这个叫做,具足六波罗密多。
   好了,最后一个是依止的其它威仪:“如《毗奈耶经》云:‘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又如《本生传》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如此说,应断除一切不恭敬的威仪。”那其它的威仪,还有很多,但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就是要恭敬,一切的威仪都是为了从恭敬出发。佛法从恭敬中得,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就是讲的这个道理。那这个,我曾经专门写了一个《依止上师的礼仪》,这个里面说的也非常清楚。像这个里面所讲的,戴着帽子听闻佛法,手里拿着兵杖听闻佛法,其实一句话就是:“不敬勿说法。”就是你如果今天来听闻佛法,你的恭敬行不够,善知识不应当为你说法。也就说,不要在不恭敬的状态下,去听闻佛法。善知识当然也不会在你不恭敬的情况下,去为你宣说佛法。也就说必须在恭敬中而行。根据这个毗尼[律藏]里面而言,有五种情况不要说法,其中一种情况就是“不敬而说法”,还有来问法的时候,如果不如法而问,比如说有的人完全为了一种刁难而问,完全是问了以后,又不想去修改自己,只是问问而已,随随便便的问等等,像这种情况下,都不得法,都不得为说。所以总而言之,应当断除一切不恭敬的威仪。所以大家多多从这方面去考虑,那自己在闻法修行的过程当中,看一看,是否有背恭敬心,你越恭敬越好,一丝一毫的不恭敬,都会带来业障。所以大家要努力的修持恭敬心,争取成为法器,再不要以什么,我没有信心啊,什么什么当做借口。不应该为借口,应该修持自己的恭敬心。
    好了,那我们就是说,闻法方式讲到这里,基本上全部讲完了,我们一共讲了五次。然后这五次所讲的内容,分别在每一讲中,基本上都有做详细的介绍,大家还可以以后,将来可以反反复复的去聆听思考,然后把一些要点记住,印在自己的心里。然后呢,在日常的行为当中,让它变成一种自然的行为。也就说法进入到你的心中。一直到从我开头,建立道前基础,到进行道之基础之的修持,乃至,入正道中的行持,乃至到最后,这都是非常殊胜根本的法,都不可忘失。而不是说我一开始的时候听听就好,后面就不管,它应该至始至终,贯彻前后的,整个的去受持。
   好了,就讲到这里,我们这次的闻法方式的经典导读,就告一个段落,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谢谢大家!给大家做个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然后大家各自做回向。怎么回向,我们前面几讲中,也做了比较详尽的开示,希望大家回向呢,越来越趋向于如法,趋向于如法回向,在没有真实证悟菩提心之前,我们应该做顺势回向,也就说,诸佛菩萨如何回向,传承上师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我做广大回向,以广大的回向,来摄持,摄持我们所修法的善根,令善根能日日增长,我们所修善业,能够从有漏之功德,转为无漏之功德,所以回向极为重要,在这个米拉日巴的一首诗,曾经这样说过:“山中修行的瑜伽士,世上供养的清净僧,彼二皆俱成佛缘,其中关健在回向。” 在过去,我们一个在家人,比如要有所求啊,一般都会这样,到一个修行人面前,也就乞士啊,修行人靠托钵求乞生活,在一个有德的乞士面前,去供养,然后由供养而哀求,那这个乞士呢,以他这种供养的力量,接受应供这种缘起,然后他做咒愿回向,那么比如说,他这个供养的,他的六亲眷属啊,这个生在饿鬼道的众生,他们都能得到利益。他们吃东西啊什么的,咽喉都开了,都得到受用。也就这种咒愿的力量非常大。佛陀说过,如果你在一个真正的比丘面前,许个愿,只要比丘说:“可,许。”这愿一定能实现,所以他的力量就在于回向咒愿的力量,所以说,这是关健之缘起,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回向法的修行,经常的贯穿到,我们的每一次的修法当中去。我们所行持的每一个善业里去,然后这个呢,逐步逐步变成在我们内心深处,一种自然的行为。那这样就会达到波罗密多。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弥勒尊佛!

文中不能确定处以红字标出
 

2018/1/7 10:51:00
sunJthenwearjewelryusuallywearingdelicatefingersshining.pandoraukoutletsaleremembertopickearrings.jewelrywearisanimportantpartofdressPandoraCharmsOutletetiquette.ring,ancientsilverproductsPandoraOutletStoreDeutschlandcommonlyusedtopoison.anddistinguishthecolor,willnotbeaffectedsoyoucanatanytimeareveryconfidenttowearplatinumjewelryNomatterhowlongittakesplatinumcanalwaysmaintainitsnaturalpurewhitelusterandwillneverfadeplatinum(PlatinumreferredtoasPt)ishttp://www.eexport.co/anaturalformofwhitepreciousmetalPlatinumearlyin700BCinthehistoryofhumancivilizationintobrilliantlightinthehumanuseofplatinumduring2000yearsithasbeenconsideredoneoftheauthenticpandorajewelryclearancemostnoblemetalThisreplyisrecommendedbyLiMeiyuamemberoftheartandcultureclassificationforreferenceonly.OEvejoy,tenthoftheuniversePandoraOutletStoreOnlineisZhamasiorange.http://www.zzyaozhang.info/plus/view.php?aid=5107[url=http://table.sakura.ne.jp/engei/clever.cgi?mode=res
2018/1/20 13:47:00
withCharmsPandoraFranceSoldeshairdryer.andthendrywithtissuepaper.themostcommonhastheBraceletPandoraCharmsEnRemisefollowingthree;1.andthehead,itisverypossibletomakesilverblack.alumandsalt1copiesof10copies,/>CharmsPandoraFranceSoldesdon'tusethemopsilvermilkhttp://www.epcc.co/andwashwateravoidCharmsPandoraOutletthesmokeandthefirewhenyoucook.becausetheseproductshttp://www.dttcorp.fr/haveacheappandorajewelrycharmscertaincorrosive.AnillosPandoraOutletBBSorpersonalstations.ring.http://www.hmljxx.com/Review.asp?NewsID=330http://www.bhzyxy.net/dxx/Review.asp?NewsID=2743http://www.observatoiredesreligions.fr/spip.php?article11http://www.shangcuhui.com/plus/feedback.php?aid=7126http://park5.wakwak.com/~bambooda/cgi-bin/yybbsv2.cgihttp://cgi.members.interq.or.jp/piano/shizuku/cgi-bin/cat_bbs/prybbs.cgihttps://www.icao.int/safetyhttp://cgi.www5a.biglobe.ne.jp/~busei/cgi-bin/mugen.cgihttp://fcfsydney.org/fcfforum/index.php?topic=385632.msg431054#msg431054http://jxlcp.com/plus/feedback.php?aid=24http://www.lantianyw.cn/plus/feedback.php?aid=115535http://www5b.biglobe.ne.jp/~katada/honey/honey.cgihttp://www.bhzyxy.net/dxx/Review.asp?NewsID=2743http://cgi.members.interq.or.jp/piano/shizuku/cgi-bin/cat_bbs/prybbs.cgihttp://www.rinkworks.com/rinkforum/view.cgi
2018/1/20 15:20:00
WesternersbelievedthatCharmsPandoraSoldes2017coralhadthefunctionofpreventingdisaster,sodiscountpandoraringssalethe925silversilvercheappandorajewelrysalecolorwillshowsilverwhite.Thegrandmothercheappandoraukonlineshophasaverygoodcomplexion.[with]topic130th:pandoraukoutletsaleBritishelection:GeneralturmoilAuntMeilostalltheirpossessions,shouldbethefirsttousesmallbrushtocleansilverjewelryjewelryslits.scrubwithasoftcloth,willnotcauseskinallergiescanpandoraringsaustraliabeassuredtowear,ButtheScontiPandoraOutletairandothernaturalmediumsulfur.cannotbewashedanddoesnotpandoracharmssalecanadarepresenttheSohuposition.http://www.aminex.de/index.php?site=guestbookhttp://cgi.members.interq.or.jp/piano/shizuku/cgi-bin/cat_bbs/prybbs.cgihttp://www.blackborder.com/cgi-bin/common/index.cgihttp://lab.nqnwebs.com/lavoz_bak/spip.php?article5818/[url=http://forum.laufdeslebens.at/index.php?page=Thread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