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上师!
顶礼大恩上师!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慈宗的由来和我所倡的慈宗人生佛教瑜伽禅净行
一、慈宗由来
“慈宗”源远流长,源头在弥勒菩萨,弥勒是释尊的佛位继承者。若从弥勒的学派说起,慈宗则源自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此派由无著菩萨开创,宗奉弥勒为始祖,时间上是在龙树菩萨创立大乘中观学派稍后出现,其实是对发扬如来般若思想的大乘中观学派的进一步总结、发展并系统化。此派流传到戒贤论师,再由其传给中国唐朝的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和其弟子窥基大师师徒二人共创慈恩宗(亦名法相宗、唯识宗、瑜伽宗),再发展至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即正式创立慈宗名义。太虚大师于晚年总结其一生经验,明确提出了慈宗的人生佛教思想,并指定有《慈宗三要》,是为慈宗之境行果之代表经典和理论实践框架,同时还收集和制定了《慈宗要藏》和其他一些修法仪轨。
既然慈宗具有含摄诸宗和契合时机的特点,那么就应当继续发展慈宗之人生佛教特色,在理论和实践上依照太虚所指引的方向,涵容大小显密各乘,将慈宗作进一步的诠释。吾将慈宗归纳为三十二个字:源于阿含,演自般若,辨依中观,教宗唯识,行由人生,修循止观,印在禅密,归于净土。
二、慈宗人生佛教瑜伽禅净行
慈宗一名,令人极易联想到慈恩宗。其实,太虚大师所倡导的大慈宗与慈恩宗虽有亲缘,但不同于一个概念(参阅太虚《慈宗名义》)。另外,慈宗一名,因弥勒立名,太虚大师将《上生经》列为慈宗三要,又易被人狭窄地理解为专弘、只弘特别之净土一门。其实,慈宗乃是涵容三乘、显密圆通的人生佛教,其中极力宏扬弥勒净土这一殊胜法门是它的一大特色,但也非仅仅是为弥勒净土法门,而且弥勒净土也并非有人理解的那样和西方等其他净土水火不容般的狭隘。为救此弊,悲华禅师将其纳入慈宗人生净土部分中,亦将西方极乐净土纳入人生净土的法门当中,如此方突显慈宗反对宗派门户之见涵容万法的特色。慈宗乃弘扬人生净土法门是也。
依照太虚大师的真知灼见,今日的佛法当以人生为转依点而进求人间大乘菩萨道。因此,我提出慈宗的人生安乐、人生归宿、人生解脱、人生圆满四大追求目标,全部立足于现实人生而展开对佛法的阐释。据实而言:欲求人生安乐,须以佛法,生而增进人生境界,死而得生净土;欲求人生归宿,则应为来世而修行,临终往生净土能再重获暇满人生方是安隐;欲求今生解脱人生轮回之苦,须于人生中证入四圣谛,修得正果;欲实现究竟圆满之人生,必须于人间广行六度,最终成佛。
今日人类追求现世生命圆满的愿望十分强烈,人生问题是人们最重要和最关心的问题。因此,由人乘行果而趣入大乘菩萨行,最终圆满佛果,才是今天佛教的方向。以人生为机枢和转依,上契佛之真实义理,下合当机社会人心,为末法时代之弘扬佛教之必须。吾于是则集南传佛教四念住,汉传佛教禅宗和藏传佛教大圆满三宗之所学,继承太虚大师之慈宗法脉,以“人生佛教”、“心地法门”和“禅净瑜伽行”,一以贯之,展示针对不同根基行者,推演出精要而涵容的“人生净土法门”、“四念止观法门”和“禅密心印法门”三大行门。此法于现实人生日常生活中皆可起修,于上中下根器者皆有契入处,于每一法门皆有其清晰的基道果(境行果)。若从次第而言,此门亦可对应于宗嘎巴大师在《普通道次第广论》里所言的三士道之次第。下士道:信因果业报而修归依心之人生佛教净土门;中士道:厌轮回苦希慕出世而修出离心之次第止观解脱门;上士道:欲达法界圆明而修菩提心之禅密瑜伽之大乘门。若从一致性而言,则禅净律密齐修,禅中有净律密,净中有密禅律,密中有净律禅,律中有密净禅。三大法门皆依戒定慧修习为纲,信愿行为指针,各有其外内密之含义。比如人生净土到极处,即究竟常寂光刹土,即禅密心法所证圆满时所现净土,于中圆满一切戒定慧功德。所以,于此禅净律密即为互摄。此三级三阶梯,亦同于太虚大师之五乘共法、三乘不共法和大乘不共法,唯禅师所言三乘乃太虚大师所言五乘之约略提法也,其旨并不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