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转帖文章网络文摘 → 树立对“藏传佛教”理智信仰的倡议
查看完整版本:树立对“藏传佛教”理智信仰的倡议
2007/3/1 4:11:00

树立对“藏传佛教”理智信仰的倡议 (讨论稿)

                                 水月道人


随着藏传佛教对汉地众生的教化事业越来越广大,对汉地众生起到了无比的利益。基于藏传佛教发展的现状,也出现了一些人为性的问题,主要就是体现在师资的混杂,信众的盲从等方面。一些德才兼备的藏传佛教的堪布活佛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教导信众以理智信仰藏传佛教,组织信众们在网络上学习经论树立正确的见解,传授实修的解脱窍诀,以及行为中的放生活动等等,望通过对正法的闻思修,从根本上改变盲信盲从的混乱局面,树立起藏传佛教正法的清净旗帜。他们始终遵循着法王仁波切晋美彭措的遗教:“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

基于现前的状况,我们做为藏传佛教的坚定信仰者,倡议从自身做起,努力的提高我们的闻思修的素质,抵制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净化我们的心灵。主要从目前网络上体现的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希望道友们以此讨论能够使我们彻底的做个自我反省。


一、依止上师的要点

见到一位陌生上师之时,先不要盲目的依止,重要的是要仔细慎重的观察这位上师是否具备师资,依照观察上师的相关教证如理如法的进行观察。“观察上师!观察上师!”这是历代祖师与高僧大德们的再再忠告。而我们大多数人恰恰对这个重中之重忽略了。邬金莲花生大师苦口婆心的告诫:“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堪布索达吉仁波切在近期致《菩提学会的信》中说到这个问题:“我并不是反对大家去求法、见善知识,如果对方真的是具相善知识,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以个人名义去求见,我不但不反对而且十分随喜,但在如今这个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邪师邪说铺天盖地的时代,希望大家不要毫无主见,还是要多长一个心眼,在求灌顶、求窍诀之前,多看看《普贤上师言教》与《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观察上师的有关章节。要知道,在求法,特别是求密法之前,观察上师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求错了对象,就再也无法挽回,大家千万不要落到“一失足而千古恨”的境地啊!”

以什么标准进行观察呢?

依《普贤上师言教》所述,所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未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相续清净;通晓经续论典--广闻博学;对无边的众生如母对独子般慈爱--具大悲心;精通外三藏、内密四续部的仪轨--(通达显密);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现前断证);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事摄受具善缘的弟子--(圆满四摄)。

怎么样进行观察呢?

这里主要是按着比较实用的方式来叙述,,以供参考。

1、观察其传承: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导:“往昔历代祖师皆依三种圆满(上师功德圆满、传承清净圆满、弟子信心圆满)而证悟真实之见解。故无论何法,传承清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必须依靠三种圆满而证得真实见解。”

通过询问其本人的法脉传承,了解这个法脉是否为清净不间断的传承?有没有依此法成就的大德?法的殊胜处为何?是否圆满得到这个法的成熟灌顶与解脱窍诀?(如果本人讲不出,就更需要仔细观待了),随后还要从其它的各种渠道进行了解是否如其所言。这期间注意要公正不偏邪的去调查了解,要细致的观察与思考。。。

2:观察其授记:

要调查了解到其根本上师对他有什么样的授记与评价?是否具有堪为师资的功德?这个至关重要。

3:观察其修为:

是否对传承的教法进行长期的实践,并获得共不共的证悟验相?具足诸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下列条件):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成熟相续;没有违犯灌顶时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净持律仪;烦恼和分别念微弱--相续调柔;精通一切密宗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精通显密;面见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圆满--念修圆满;现量证悟实相之义--解脱相续;心相续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断除了今生世间的贪执--琐事鲜少;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精进修持;现见轮回的痛苦,生起强烈厌离心,并且劝勉他人(趋入正法)--厌世劝他;以各种各样善巧方便摄受调伏弟子--摄受弟子;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具有传承之加持--具有加持。

4:观察其品行:

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不偏私的调查其在家乡的品行,是否为众人瞻仰的善知识?是否为“舍弃今生,唯求利他”的善知识?而不要只是在网络上看其宣传资料的神奇,和别有用心人的吹捧。

5:观察其事业:

在藏地是否有一定的利生事业,是否有一定的的所化机依止其闻思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具有很高证量的“古萨里”行者,可能不具足这样的条件,但是真假难辨,要极其慎重的观察。


这些调查,要通过咨询具有无偏私的高僧大德进行了解,最好是从与之具有相同法脉高僧大德口里获知,以及通过一些正直人口里获得。而不要象获得八卦新闻那样的渠道来了解。

总之见到一位所谓的上师时,切勿着急随意依止,师徒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互观察为妙。更不要仅见道貌形象便生起如抓“救命草”一般的信心而当下依止,转过头又发现这个“救命草”不牢靠,又去抓另外一个“救命草”这样草率卤莽。有的人担忧如果长期观察,是否会错过学法的机会呢?以现今时代,求法到不是很难的事情,而觅得真正的善知识却很不容易。又仅仅得到道貌形象的求法,对相续也没有多大意义。在此更要好言相劝那些愿意到处拉人去依止陌生上师传法灌顶之人,为了自他的慧命,请您谨慎观察自己的“好心”!

如果不经观察而不幸的依止了“如不净物般的恶知识”,会对我们的慧命造成今生乃至后世的极坏影响的。如《功德藏》云:“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很多知迷不误的信仰邪教或依佛外道的人们就是典型的例子。就如龙钦巴祖师所言:“如不净物般的恶知识虽然聚集众多如蛆般的眷属,也只能将欲解脱的具信者引入恶趣,所以应当弃离这样的恶知识。《佛藏经》云:“世间之敌仅仅掠夺生命,只是令己舍弃身体而已,不能令堕恶趣。而入邪道之愚痴者将求善义者引入地狱中千劫受苦。何以故?因其行持有相之法,宣说颠倒之法故。如若宣说令入邪道之法,则较断一切众生之命罪还重。”

观察决定后怎样依止上师呢?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当于己作患者想;于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持作疗病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庶民想;于法作无畏想;于精进修持作灭害想;于善知识作国王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客人想;于法作无畏施想;于精进修持作救畏想;于善知识作护送者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商人想;于法作商品想;于精进修持作获利润想;于善知识作商主想。善男子,汝当于己作舟子想;于法作船想;于精进修持作趋彼岸想;于善知识作船桨想。善男子,汝当想善知识无厌担负一切如大地;不为一切所害如金刚;不违一切教言如弟子;惟命是从如奴仆;毫无傲慢如断角牛。”

摄为要点就是自身具足出离心、慈悲心、敬信心来依止上师,出离心是舍弃贪著的根本;慈悲心是唯求利他的根本;敬信心是证悟空性的根本。为自他获得究竟解脱,而于上师处求得续部的成熟灌顶和显密教法次第成熟引导的解脱窍诀,而不仅仅以结缘或赶场的方式进行依止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说:“已得到上师的摄受,此摄受之意非指仅于上师前获传承、摸顶、赐法名之类,而是上师把密意中的一切传承和解脱法皆传授于你,称为摄受。”

现今的现象是少具正念者,大多以求得众多灌顶为荣耀,有等甚至发愿此生要圆满千顶之数量,得到众多之成熟灌顶而心性却不见有丝毫成熟,于成熟引导的解脱窍诀一点都不感兴趣,更无暇于实践教法,调伏自心。扎勒那措尊者云:“此辈从不反问自身是否为合宜受法之器,亦不考察灌顶之本性智慧。其目的仅为自娱或交结朋友,从未殷重参与灌顶;一些外表假装信解正法,实则以消除病患违缘为目的;有为禳解消其本命凶年之障难或对治占卜星算所得之凶兆卦象。若是如此,那不管上师有否作出灌顶之开示,与会者亦必全为「器三过」及「六垢」所染,无能通达真义,唯有迷信把法器置于头上便是灌顶,于上师所示之见地,就连尘许之知解亦未取得便茫然步离灌顶法会;然而,这种灌顶仪式事实颇为常见。”

更有大多数人只如蝴蝶绕花般的依止上师,闲时经常与上师面前逛逛,谈些无益之绮语、或者说些挑拨师徒关系的离间语、甚至说些妄语,还美其名曰为亲近上师、令上师开心与信任。还有一些人以世间八法的得失事,纠缠上师给予解决。这样不仅仅是浪费自己与善知识的时间,更会造下严重的恶果。

亲近上师时,如果上师给予一番表扬,便甚是窥喜,颇具信心。若上师观察到弟子的不良习性给予指正,便生怨恨,甚至远离。普巴扎西仁波切曾对汉族弟子这些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驳:“如今,于汉族弟子中有如此一种现象:若上师对弟子做一番表扬赞叹,该弟子往往并不返观自己的修法能力,反而认为自己颇具功德,而沾沾自喜,对上师亦生起信心。反之,若上师予以批评责备,则弟子不仅不去认识过失,改正缺点,反对上师生起疑念,而退失信心。具此心态,于自之修法极为不利,倘若不及时纠正,则必自戕慧命,终招堕落。”

现今有些密宗弟子对四皈依也产生动摇,认为汉传佛教只有三皈依,而藏传佛教却加上归依上师而且还置于首很不理解。

实际上依止善知识是趋入解脱道的根本。没有依止善知识的教导,我们不知道如何获得解脱,如何证悟本性?贤劫千佛,没有一个不是依止善知识而成佛的。《弥勒请问经》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所以我们首先通过善知识的教导,方能知道三宝的功德,什么是俗谛的形象三宝,什么是胜义的自性三宝。《宝性论》云:“胜义众皈依,乃唯一佛陀,佛具法身故,僧亦究竟佛。”。《成智论》云:“心离得净即为佛,无变无垢为法宝,功德圆满乃僧众,是故殊胜自心性。”

于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就是上师,佛陀就是善知识。佛陀不住世的时代,其化为善知识,引导有情。如《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佛陀住世的时候,并没有调伏我们,我们是依靠其化为善知识的形象摄受才步入解脱道的,因为从度化自己的恩德方面,善知识犹胜于佛陀,所以首当皈依。《无垢虚空经》云:“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通过此等教理可见,如果把善知识从三宝中单独设立,就是四皈依。也可以把佛与善知识摄为一,就是三归依。也可以把三宝摄为自性,就是果归依。我们宁玛派按照次第的引导把归依又分为四层。这是根据所化机不同而次第安立的。共同乘皈依法:诚信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众乃为修道之助伴,以此方式而皈依。不共同密乘皈依法:三门供养上师、依止本尊、空行为助伴,以此方式而皈依。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脉清净而现化身,风清净乃为报身,明点清净现法身,以此捷径而皈依。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皈依境圣众相续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三相无别的智慧,我们为了使自相续生起这些智慧而反复修持、决定,以此方式而皈依。

二、修学态度的端正

依止上师,获得共与不共之利益,这是不共的事实。但是需要明白,究竟我们追求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才对我们真正有意义?如普巴扎西仁波切教导:“初学法者,如何修法并不重要,要知道为何修法?我们对“为何修法”有了深刻明确的认识后,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

善知识引导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解脱轮回的痛苦,认识到“本来为佛”的面目。而轮回痛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的贪执、嗔恨、愚痴造成的,我们对悦意的心境贪执;对不悦意的心境嗔恨;对平庸的心境愚痴。总之束缚轮回的就是我们的就是这个“执著”的心识,谛若巴祖师曾对那若巴一针见血的说:“显现未缚执著缚,断除执著那若巴!”所以要知道佛法的真正内涵就是“调伏自心”,善知识诸种引导的目的就是“调伏自心”。

而现今大我等多数依止上师的道友们,似乎根本不重视这些,舍本求末的请求上师施以密咒的方便,赐给他们更满足的贪执对境---财物与顺缘,帮他们谴除嗔恨的对境---仇敌与逆缘。诚然,修法需要一定的顺缘与谴除道上的逆缘。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如果强烈的执著追求这些,与世间凡庸者有何区别?正是无始以来追逐这些贪执与嗔恨的对境,让我们迷失了本面,至今漂流在轮回。

听说请人念经能祈福消灾就去请人念经;听说放生能长寿就去放生;听说火供能迅速成就所愿就去做火供;诚然念经、放生、火供、做种种善事功德很大,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我们做善事的发心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贪执的欲念,得到更大的福报,而此等恰恰是束缚轮回之因。

如多智钦龙洋仁波切所言:“现今的学密法的情况是,依止上师是为了求得一些升官发财、求妻求子、求富贵长寿、求打卦算命,到是鲜有求解脱之道的,很多人来见我求加持,不是因为被轮回束缚的痛苦而愁眉苦脸,而是因为世间八法的得失痛苦而愁眉苦脸,这样颠倒的行为,真是让人痛心!”

三、慈善捐助的观察

现今是藏传佛教事业复兴的时代,很多成为废墟的三宝所依以及经堂、佛学院等需要重建,以此振兴佛教的利生事业。于是乎各种募捐信息扑面而来,关于设施重建、是否需要重建及其缓急轻重,相关的寺院大德自有分寸。但是这些信息中也不乏有以此名义揽财据为自己享用者。我等身为居士实在不易多言。只能从自身的角度来做到多观察与思考,把信财真正供养在福田上,而不是虚耗善资粮反而滋养了邪恶之徒的恶业。所以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公开的募捐化缘信息,要谨慎的抉择。

而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更要谨慎藏地有些无耻之徒,不学无术,此等人渣更是比比皆是,打着藏传佛教的幌子来到汉地淘金,到处骗财骗色等,他们的行为为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所不耻。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噶举派的扎勒那措尊者就对一些不如法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现今(即十七世纪)某些于藏、康及工布等地之喇嘛,皆以灌顶传法作交易之商品,众皆力图收受供养,囤积粮食资财;假装渡人向善,利益众生。然于彼中,有一等人竟连字母亦未能看懂,唯是随意乱诵。以击鼓吹螺,唱歌跳舞等伪法而聚众灌顶,为年轻女子及分享食物而集会共修。”

 

又:

为了还藏传佛教的清净,在此恳请道友们以净化自身的发心多多参与讨论,讨论的规则是可以在教证或现象上等方面进行讨论,不允许借此讨论对具体人或事物进行攻击。版务视情形有权力随时处理相关讨论的发帖。

÷÷÷÷÷÷÷÷÷÷÷÷÷÷÷÷÷÷÷÷÷÷÷÷÷÷÷
明明水中月,
了了道人心。
空空常寂照,
朗朗绝古今。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