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上师!
感谢上师慈悲开释,弟子至心皈命弥勒尊佛!
南无弥勒尊佛!
久违的慈音大爱
——弥勒信仰及净土介绍
释楞严编写
弥勒是贤劫中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成佛的一生补处大菩萨,故又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经云,贤劫中将有一千尊佛陀降临这个世界度化有情,弥勒佛则是继释迦佛后成佛的第五尊佛,他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释迦佛祖的指定接班人,是未来众生的大归依处。佛经中关于弥勒菩萨的内容很多,随处可见弥勒菩萨的身影。有的是专门讲的,有的是有提到。佛灭后在印度,主要由无著菩萨传讲和导修弥勒菩萨所传的经典,进一步发展了龙树菩萨开创的大乘中观空宗思想,形成了大乘有宗瑜伽行派。又经玄奘法师传到中国,和其高足窥基法师一起形成唯识学,并创慈恩宗。这些主要是针对弥勒唯识思想的研究和流传,本文所要阐述的却是对弥勒菩萨的信仰及其弥勒净土法门。
弥勒的信仰早在中国东晋时就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影响日广。根据现代学者们和考古学家的研究的情况看,在唐朝善导大师以前还是弥勒净土修行者比弥陀净土修行者来得多。在净土信仰里面,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可谓各领分骚一千年。时至今日,弥勒净土由于少有人弘扬,故鲜为人知。但这并不表明如此佛门之摩尼宝珠,于今日时代已无价值,可以束之高阁了。下面会讲到,在今日人类,其实弥勒净土及弥勒的信仰,越发具有现实意义和弘扬的必要。
弥勒净土是最先在中国传播的净土思想,现在所流行的极乐净土思想还是传入一千年后才逐渐兴盛的,缘生缘灭,一种信仰和思想的流行和时代人心和法门的弘传是有紧密联系的。今日人类的信仰趋向于多元化,如何才是最当机之信仰,则未可知。东晋时代,作为中国佛教开创者之一的道安法师及其几个大弟子就曾发愿往生弥勒的兜率天净土,故道安法师亦被尊为慈宗初祖,其高足慧远禅师修行念佛禅,求生西方净土被后人尊为西方净土宗的初祖,然当时西方净土的修行重要在修念佛禅,影响不大,亦不象今日这样将西方净土宗的思想推演到他力法门的极致,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唐代又有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等发愿往生。历史上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高僧大德非常多,又多是悲心深重,饱学大愿之士。至近代太虚大师又立慈宗之名,在福建厦门曾设慈宗坛,创立慈宗学会,宣扬弥勒信仰和弥勒净土法门,并发愿往生兜率内院;近代慈航法师亦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之后亦不断有人提倡这一法门。近年来,中国内地的学术界亦曾多次举行慈氏文化研讨会,并有一批学者专门从事研究弥勒学,这对弥勒信仰和弥勒净土法门的传播有一定推动作用,使得弥勒信仰和学说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现在就从弥勒菩萨及其信仰,弥勒菩萨的大愿,弥勒净土法门,弥勒学说的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来作番介绍和探讨。
一 、弥勒菩萨
菩萨以弥勒为姓,弥勒是梵文maitreya音译(梵文拉丁转写为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意为慈,故弥勒菩萨又名慈氏菩萨。菩萨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即菩萨慈心利生,摄众无量,没有能胜过之者。
菩萨为何以弥勒为姓?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说,过去世有佛号弥勒,时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诵持《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发菩提心云:“我今于佛法中,诵持大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以此功德愿于未来过算数劫,必得成佛而号弥勒。” 后来天下遭遇灾难,一切智光明仙人七天没有吃到东西,此时山中的兔王母子为供养仙人投身火中,以肉供养。仙人得知,说:“宁当身破无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时彼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此语已,自投火坑与兔併命。 又在《贤愚因缘经》中云:“何因缘故,得弥勒字?佛答言:“过去久远,于阎浮提中,有一佛出世,名曰弗沙佛。彼时有国王,名昙摩流支。往佛所时,见有比丘入慈心三昧,形身安静,放大光明。王见则问佛,此比丘入何三昧,光明乃尔?佛答王云:“此比丘入慈心三昧。”王闻此语,信增钦仰言:此慈心定巍巍乃尔,我亦修习此慈心三昧。尔时,昙摩流支王,今弥勒是。于时则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久习性故,至成佛时,尤名慈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曰“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注维摩经一》曰:“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曳,此翻为慈氏也。”《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
在东密中,"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密号曰迅疾金刚。弥勒的本尊相为紫金色,乃天王身.双手结说法印,垂足而坐,手中所捻龙华树花心,上有法轮与宝瓶为象征,安住在莲花狮子座上。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上和所有的未来佛一样,都于将来下生人间成佛,菩萨多以坐姿出现,在诸菩萨像中甚为奇特,表明菩萨自在欢喜,亦表明菩萨度生心切,随时准备下生人间成佛也。
“一佛出世,千佛相助。”,和文殊菩萨一样,弥勒亦随释迦降生于南印度大婆罗门波婆利家中。因其相好心慈,具三十二相,于佛无二,且声名远播,国王恐其将来夺其王位欲加害之,其父遂将其送往其舅家中,后与其舅之十五弟子随释迦学法,并在释迦入灭前上生兜率天宫。故弥勒现正在兜率内院为诸天广说不退法轮。其实,菩萨悲心甚切,亦不断化身人间度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布袋和尚(契此)、傅大士(善慧)等都被公认为是弥勒的化身,其本身圆寂时,亦皆有明确自言,由此可以证知。安住欲界的兜率天天主弥勒天王,在享尽天年4千岁(经云人间400年天上一日)后,于未来世地球寿命达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达八万四千岁时,这位古佛将下生到娑婆世界阎浮提人间,在龙华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现今人寿不过百岁,谣言弥勒已降世成佛者纯属谎言,皆因世人不知经典,不知弥勒度生因缘故。
弥勒降生时,人间已是一片净土。经云:“时阎浮提地平净如琉璃镜,有种种香花,香味具足,软如天绵,其树高显,高三十里。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女人年五百岁而乃行嫁。国中有四大宝藏,自然踊出,形如莲华,无数人皆共往观,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着,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心生厌离。”
弥勒下生时,人间常行十善业,生活美好如天界无异,如下生经中广说。那时的人们皆心地善良,健康长寿,唯有生老病死苦未除。弥勒佛则直接宣讲三乘解脱出世法要,于弥勒有缘众生皆蒙度脱。今日之人,若信仰弥勒,慈心相向,则可感人间净土早日降临。
另外,弥勒曾有誓愿要拥护刀兵劫的众生,故众生于恐怖世,若能至心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皆得离苦,免于刀兵等怖畏。
弥勒菩萨当来下生之时父亲名善净,母名净妙。菩萨虽处胞胎如游天宫。菩萨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端严无比。弥勒降生以后,在家岁月不多就出家,到龙华树下,“早起出家,即于是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勒成佛后,与弥勒有缘的众生即使身处地狱,亦能生在弥勒佛前听闻正法。在三次大法会上(即龙华三会)转大法轮,共度化二百八十二亿众生解脱生死,证阿罗汉或不退菩萨位。所以历代都有人发愿于弥勒出世时,再生人间,以参预龙华法会。如三宝赞云:“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即是此愿望的深切表白。而且,弥勒佛的教化对象并不只有龙华三会的受众,还有其它无数有缘众生。《贤愚经波婆离品》中释迦牟尼佛说:“如是比丘,三会说法,得蒙度者,悉我遗法种福众生或三宝中兴供养者,出家在家持斋戒者,烧香燃灯礼拜之者,皆得在彼三会之中,三会度我遗残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 可见,将来弥勒佛出世度脱之人,多是现在释迦佛法中供养三宝,勤行善法的人,乃至仅仅称念佛名者,亦蒙度脱。
下生经云,弥勒成佛后,即带领大众到释迦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入定处——鸡足山,山门洞开,迦叶尊者受释迦之托,从禅定中起,将释迦佛的法衣传给弥勒佛,现种种神变,度化无量有情,然后身体“俨然星散”,入般涅磐。
未来弥勒佛住世弘法有六万年,入灭后正法住世六万年,像法二万年,随后就进入末法了,而渐待下一尊佛狮子吼如来出世。
二、弥勒信仰的由来和发展
弥勒作为一生补处菩萨,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弥勒其名即是慈悲爱护之意,所以从古到今信仰的人非常之多。弥勒信仰源于古印度,是伴随着弥勒经像的出现而产生的。根据唐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来看,当时的弥勒信仰在印度就非常普遍和盛行。
弥勒像在佛灭后四八○年间,乃因北印度有位阿罗汉阿利难陀,以神通力,带一著名的雕刻家上生兜率天,亲见弥勒的慈容,然后来人间造成人间第一尊弥勒圣像。这尊圣像法显法师在公元三世纪末去印度时曾见过。近代考古学家,在印度犍陀罗地区,甚至还发现了公元二世纪末期的弥勒圣像。
唐代末年有一布袋和尚,示寂时留有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而被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民间则不断地描绘其图像流传。中国历代绘制弥勒菩萨的图像,大多以布袋和尚为依据。布袋和尚的形象深得人心,反过来还流传到现在的印度和西藏等地,成为弥勒菩萨的又一化身。
在中国民间和西藏地区,弥勒亦是佛教欢喜的象征,藏人常说,虽然,弥勒的像不是很多,但是他早已经深植人们的心中,如果没有了弥勒,那欢喜又从那里产生呢? 在中国民间,弥勒更是无人不知,经商的人,为官的人,身居要职的人,更是对弥勒菩萨情有独钟。人们甚至认为弥勒佛是财神,是吉祥欢喜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家家观音,户户弥勒的盛况,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典型体现。
弥勒信仰传入中国后,道安法师与弟子法遇等八人求生兜率净土,信仰弥勒而影响后人。从此,历史上亦多有上生结社,为求往生弥勒净土者不乏其人。唐代玄奘、窥基师徒,亦信仰弥勒,也求生兜率净土,并劝众生求生兜率,大力弘扬弥勒净土法门,使得这一信仰得到了发展。到了近代,如太虚大师、慈航菩萨亦大力提倡兜率净土法门。今日佛教界名僧如星云大师、印顺法师等亦对弥勒净土法门有所弘扬而有所重视。
在相关经典中,在《大正藏》卷3中有关于弥勒菩萨因地修行的经典《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卷,译者不详。
在《大宝积经》第四十二会有菩提流志译的《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2有竺法护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它与《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为同本异译。
收在《大正藏》卷16关于弥勒菩萨的经典共有六种,主要是关于上生弥勒净土和弥勒下生成佛的经典。讲上生弥勒净土的有《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居士翻译,叙述兜率天的庄严,及众生往生兜率天的方法。
《大正藏》卷16中有弥勒下生成佛的五部经,内容相近,叙述转轮圣王出现以正法治世时,弥勒菩萨降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道,后率众至见大迦叶,由大迦叶授以世尊所托佛衣 。只是西晋竺法护翻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卷,经中佛与之说法的是阿难。现存罗什所译及义净所译的弥勒下生经中,佛陀与之说法的是舍利弗。所以人们有时把竺法护翻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看成是另一种版本的下生经。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一卷,鸠摩罗什翻译,罗什又译有《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后者概略地讲述了弥勒下生成佛的种种情况,与前者相比,偈文少了,内容也较为概略。
义净译有《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全文首尾是长文,其余都是偈颂。文后有注说:“《开元录》《弥勒下生经》前后六译,三存三失,而此本亦在三存之一也。则宋藏无此经者,失之耳,今得于丹藏而编入之。”
《大正藏》卷16中还有《佛说弥勒来时经》,失译者,内容与其它下生经相近,只是较简略。
除了上述经典外,还有《楞严经弥勒菩萨圆通章》,也记述了弥勒法门思想。其他散见在三藏中关于弥勒的典籍也蔚为可观。
历代的大德还对弥勒净土法门的经典做了注疏,如隋吉藏的《弥勒经游意》一卷,唐憬兴撰《弥勒成佛经疏》一卷、《弥勒上生经疏》一卷以及《弥勒下生经疏》一卷,(新罗)元晓《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唐窥基《弥勒下生成佛经疏》一卷。在续藏中还有唐代失撰人名的残卷《弥勒上生经述赞》及《弥勒下生经述赞》各一卷。
三、弥勒的本愿
与其他佛菩萨一样,弥勒在因地修行时也发有大愿,弥勒大愿散见在各经中。佛经中云,弥勒菩萨比释迦还早四十大劫发菩提愿。《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弥勒发愿云:“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心三昧,乃至作佛,制断肉戒。” 这是菩萨慈心不杀的愿心,也是菩萨的初发心,更是菩萨慈心的标志。《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中弥勒发愿:“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和弥勒共同发愿到此界度化有情,然释迦愿成佛于众生五浊恶时,弥勒愿成佛于众生三毒淡薄时,于人间成净土时方才降世,此皆“由彼菩萨本愿力故”。在《弥勒所问本愿经》中佛说:“菩萨有二种庄严、二种摄取。所谓摄取众生,庄严众生;摄取佛国,庄严佛国。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中云,菩萨若欲取无上正等正觉,寻应现证菩提,而今不尔,乃因本愿故。
《悲华经》中弥勒于释迦佛前发愿:“于刀兵劫拥护众生。我得释迦大师要契咐嘱,不念我者尚不舍之,况于念我者哉。”《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中弥勒发愿说读诵此经:“若有众生于未来世末法之时,能读诵受持者,设以宿业堕阿鼻狱者,我成佛时,当以佛力救拔出之,复与授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些愿心都显示了菩萨无比的慈心和对浊世众生的关爱。
其实弥勒菩萨早已成佛,之所以未现证菩提,乃为留惑润生,本愿所致。十住斷結經云:“弥勒久已成,为慈悲本愿故,现身成佛。”
菩萨于久远劫前初发心起,直到今日,早就累积了无量的福德与资粮。弥勒菩萨如千日光明,百福相好,度生功德无尽,若无广大慈心悲愿,何以致此?《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中弥勒成佛后说:“本为救汝等,国城及头目,妻子与手足,施人无有数。今始得解脱,无上大寂灭,当为汝等说,广开甘露道。如是大果报,皆从施戒慧,六种大忍生,亦从大慈悲,无染功德得。”
《法华经》中云:“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中弥勒在释迦佛前发愿:“若有众生于未来世末法之时,能读诵受持者,设以宿业堕阿鼻地狱者,我成佛时,当以佛力救拔出之,复与授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皈依处,若有皈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由此可见菩萨慈悲接引和救度有缘之大愿。
经中还有甚多之处宣说弥勒之大愿,台湾的林宜德居士在他的《慈宗导航》一书中根据诸经还总结了弥勒菩萨的六种大愿。乃至仅仅见闻菩萨形象、念诵菩萨的名号者就有种种利益。《上生经》中说:“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 ,
经中说见闻弥勒菩萨形象者,有无量无边利益,故历代造弥勒像者,不计其数。南北朝时的云岗石窟,在第一、三、六、七、八、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窟中,都有供奉弥勒菩萨像者。敦煌千佛洞也有弥勒下生图及婆罗门女听闻弥勒说法图。根据考据和考古研究发现,在初唐和以前,中国民间造像多以弥勒像居多。在四川的著名的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即是弥勒菩萨。如在汉传佛教的寺院中,进门首先就是礼拜弥勒,此即应经中所言,礼敬灭罪功德和未来得生净土皆得度脱,皆大欢喜之因也。
四、弥勒净土宗
人们信仰弥勒,弥勒又度生心切,若依法修行,发愿往生菩萨所居兜率净土,亲近弥勒菩萨,从而不退菩提,这就形成弥勒净土宗。弥勒净土分两种,一是弥勒未来成佛时所成就的人间净土,二是弥勒菩萨现在居于天宫说法的兜率净土。因此有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的不同,弥勒净土法门通常是指上生兜率净土的方法,因为此净土现前有利,亦不违背降生人间得度的将来人间净土。人们通常所说的弥勒净土法门是指依《上生经》中所说的种种方法而求生的弥勒的兜率净土。
从广义的角度说,上生弥勒天宫,要有种种福德因缘善根,因此广义的弥勒净土法门还应包含修慈心的法门(因为菩萨以慈发心,慈心是菩萨创始成终的心要法门)和《楞严经弥勒菩萨圆通章》中所说的唯心唯识法门。而且习学弥勒所传的种种经论,即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种种经典,与弥勒菩萨结下缘,则以后也会在弥勒菩萨下生成佛后得到度脱。于此暂且不谈,现在则来看看《上生经》中讲的弥勒净土法门,即观弥勒兜率天种种相好,观弥勒佛种种功德,广行六度,乃至称名发愿而往生的情况。
一是持戒修观,观兜率天宫种种相好庄严,观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
《上生经》中说:“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二是修六事法,积累功德,《上生经》云中说:“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象。”
三是念像称名及发广大愿,《上生经》中说:“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亡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经中还对往生方法作了特别说明,说“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即欲生弥勒天宫者,当观想天宫,持戒修行,积功累德,发愿往生。
弥勒净土法门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净土法门,早期修持者相当的多,也有很多修持的仪轨,如忏法仪轨等等。明朝的如惺大师曾撰写《得遇龙华修证忏仪》,莲池大师的弟子王志坚撰写《弥勒忏法》等等。近现代又有念诵的仪轨产生,如太虚大师所制定的《慈宗修习仪》,悲华禅师制定的《愿生兜率上师瑜伽句》仪轨,心照法师制定的《慈宗早晚课》,林宜德居士制定的《兜率上生礼》等。在敦煌的文物发现中,也可找到众多弥勒法门的踪迹,敦煌古本甚至还有提到弥勒慈悲禅和弥勒无分别禅的修法。
又根据经典,则能了解临终助念法要。行者临终时,亲友或道友可拿一张弥勒菩萨像至病人或亡者前,以善巧方便开导弥勒菩萨功德和兜率净土的真实法义,令其了解、欣喜,恭敬 。并引导病人或亡者心生忏悔 ,代病者或亡者皈依三宝,皈依菩萨 ,并引导其人称念弥勒圣号,发起愿心求生内院,见佛闻法证无生。这些要素都齐备后,弥勒净土法门也就具有了系统性和完整性。
五、弥勒信仰和法门的意义
弥勒净土法门是中国最早传入中国的净土思想,唐代以后虽然衰微,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修持弘扬者。弥勒信仰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公元四世纪,在四世纪至八世纪,这四百年间,是鼎盛时期。八世纪之后,弥勒信仰逐渐衰微。没落的原因,一是外道邪教与政客曲解弥勒下生的时间,冒用弥勒下生之名。根据经中记载:弥勒菩萨要经过大约五六亿多年后才下生成佛,但是历史上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则把自己说成是弥勒已经下生。古时有白莲、弥勒等教,这些教门其实是附佛外道,因其反动性,被政府极力打压,这对佛教的弥勒信仰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 。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公元五一五年),有沙门法庆,善于幻术,自称是大乘行者。当时地方官凶暴无道,所以造成天灾,百姓很苦。法庆一伙说: 新佛出世,除去旧魔。他们所说的新佛,是指弥勒。他们称法庆就是弥勒。弥勒出世,要除去一切旧有的统治支配者,以及僧尼等一切魔性,来实现理想国土。他就叫部下服药狂乱,传言:杀一人者,为初住菩萨,杀十人者,就是十住菩萨。杀人愈多,品位就愈高。当时政府,派军十万战了四个月,才平定作乱。二是弥勒净土被人误解,主要表现为人们害怕上生弥勒净土后,不能成就则又要轮回,又认为此法门很难只有登地菩萨才能往生,对此法门有种种疑虑。对此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中解释说:“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即在兜率净土及当来的人间净土,弥勒慈尊是普应众机,宣说三乘教法,人人能称机得益,何忧退堕之有?在见佛闻法的过程中,向上增进,渐化人天根性为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为大乘根性,同归佛道。所以,学佛者往生净土见佛闻法后,向上精进,就不必担心退堕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往生兜率净土有往生兜率外院天不能见佛的危险,而翻遍三藏亦不见弥勒净土有内院和外院之说,更何况如此说法极不应理,历代众多法师或说法者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者却比比皆是。三是一些有影响的法师和讲法者错误地宣讲弥勒净土,比如冒伪智者大师所做的《净土十疑论》邪见甚多,至今仍有不少人不明就里在广为宣说。因为有些都是大德讹传或误说,普通信众不知所云,难辨真假,这也是弥勒净土法门衰微的一个令人伤感扼腕的一大因素。
其实,弥勒信仰和净土法门自古至今都有大德们在弘扬,法流也从未间断。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就记载着虚云长老定中上生兜率天面见弥勒并欲生其净土的事实。近现代因太虚、慈航法师等的提倡并亲自示现往生,这一法门又得到了发展。近年来各地弥勒文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唯识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在弥勒净土的宣扬方面,内地有湖南的心照法师,悲华禅师等,台湾有常照法师,林宜德居士等,亦纷纷宣扬弥勒净土。说明这一法门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现在就对弥勒信仰及净土法门中的思想对当今社会及佛教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再做一番探讨。
一、法门属于易行道,当机,适合现代人修行。
弥勒净土法门十分简易,方便善巧,菩萨现居兜率天上,于善法堂昼夜恒说不退法轮。兜率天属于欲界第四天,与欲苦众生属于同界,弥勒佛又与我们有极深因缘。众生只要爱敬菩提心,愿与弥勒有缘,则非常容易就往生到那里。《上生经》云:只要能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再加发愿往生,乃至系念佛相,称念弥勒名,就能往生兜率净土。就是发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随愿往生。《大宝积经卷第八十八摩诃迦叶会第二十三》云,但凡称名、供养、恭敬、合掌、礼拜、系念、发愿上生者,皆得蒙慈尊接引,先前罪业消灭,听闻妙法,得不退转,未来世中龙华会上当得解脱,并得值遇诸佛,蒙佛授记。
《悲华经》云:“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娑罗王佛现在世时。汝已得是解了一切陀罗尼法门。弥勒。汝于过去十大劫中。若欲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于尔时寻应具足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弥勒。汝久住生死以本愿故。所以不成以待时故。弥勒。我今为汝受佛职位。”弥勒本愿即是长住生死,待众生薄淫怒痴时现身作佛,因此专门摄化欲界凡夫是弥勒慈尊的一个不共本愿,菩萨有胜方便,异方便故。菩萨偏在欲界天中建立净土,这是给娑婆世界的众生一个容易得度的机会,其理由昭然。现在的人三毒炽盛,苦难日深,内心渴望慈悲关爱,又因苦难、烦恼而生起种种向善的心,但要真正修行,又觉得太难,难以成就。而往生弥勒净土这样一个相对简易、方便的法门,就给人们一个方便的解脱机会,并且对发大心的凡夫来说,无疑是个即证不退,一生成就的大方便秘密门。因而非常适合现在人的根器。
二、慈心不杀的大慈爱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呼唤所急需。弥勒以慈心不杀而发心修佛,生生世世以慈为姓,以慈为业,地地道道是佛陀无缘大慈的典型代表。现代社会,人们因为口腹之欲,杀生的恶业越来越重,人与人之间心中不平,怨憎之心日盛。这些无疑带来战争混乱等共业,因为战争就是因众生的杀业所感。现在有核武器、生化武器,激光武器等等大规模杀伤技术,大规模战争一旦发生,则后果严重,无异于毁灭人类,这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如欲挽救现代人心,改变这种残杀生命的业习,提倡弥勒慈心不杀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对弥勒慈心的提倡,能增强人类社会相互间的和睦和谐,化解人间的怨气。因此弥勒菩萨正为当今所需。
如果世间杀生多,就离弥勒佛的世界远了。因为弥勒菩萨是以慈心而发心修行的,他的国土众生个个都是慈心圆满。如世界不逐渐地转向清净,弥勒菩萨就不会下生到此世界来。经中讲现在世界众生的十恶业日益沉重,弥勒菩萨一直教化人心向善,直到人寿减至十岁时,仍然化身教化世人,那时众生因为归信慈心不杀得长寿福德的因果之法而转行善业,人寿方才逐渐增上,人间国土方才逐渐清净庄严,一直到人寿八万四千的时候,弥勒就现身成佛。现在正处于释迦佛后的减劫中,善根成熟的福缘众生理当归依弥勒,于人间力行十善,广播慈风,临终往生菩萨净土,以待将来。《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说仙人投火坑后生于梵世,“普为一切说大梵法,乃至成佛转大梵轮。所说经典亦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所制波罗提木叉,不行慈者名犯禁人,其食肉者犯于重禁,后身生处常饮热铜。” 又说:“弥勒成佛所说戒法,乃以慈心制不食肉,为犯重禁,甚奇甚特。时会大众异口同音皆共称赞。”经中云:“持不杀戒不噉肉故,以此因缘生彼国者,诸根恬静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 因此弥勒真乃此世此界的大慈悲父,大依怙主,大慈爱之光也。
现在的世界上有种种怪病,也是因为杀业,因为杀生害命所引起。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再这样发展下去,地球几乎就不再适合人生存了。这都是人们的杀业太重,福报越来越少的缘故。所以提倡慈心不杀在现在的社会就太重要了。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云:
宁当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 迷没生死不成佛
现代社会也是一个缺少人与人之间缺少慈心关爱的社会,由于人心不古,日渐冷漠,所以到处都在提倡爱心相助的精神。人们似乎易患“缺爱症”,相互之间缺少爱心,即使是父母、亲友及师长也难生起亲善、恭敬之心,对人都是处处算计,你争我抢,变本加厉,真是浊恶不已,生处其中真是苦毒不堪。而提倡弥勒菩萨慈心相爱,不杀生慈悲护生的思想,无疑是这个时代的“爱的呼唤”,大慈爱者弥勒菩萨及其慈心三昧的力量,无疑是现代社会的润滑剂,其对社会的祥和及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三、对建设人间净土的意义。
《上生经》中小乘行者优波离尊者说弥勒菩萨是“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可见,弥勒现的是凡夫身,虽然相好如佛,具三十二相,但没有示现断除烦恼,成为四果罗汉。但释迦佛授记他当来下生成佛,并没有授记其他证果的罗汉。为什么呢?此乃菩萨方便示现,留惑润生精神的最佳体现也。
以小乘人来看,弥勒菩萨似乎是个凡夫,没有修行。但弥勒菩萨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不是凡夫和小乘人所能知道。弥勒菩萨之所以表现这种风格,如一位慈宗大德所说的那样,实乃为了表明,在五浊恶世,菩萨的修行,应该重在慈悲利他上,菩萨多重于利他,是于利他中去完成自利的。如不修习菩萨的六度,福德不足,慈悲不足,专门去修定断烦恼,就要落入小乘,就离成佛的路远了。另外,弥勒菩萨这样的示现也是表示对人间众生的接引。隐去盛德,接近众生,令众生不起畏难之心,显示于诸烦恼俗世中照样可以修证菩提。而菩萨不重禅定只重广行善法,亦不离其劝善本愿也。当人心逐渐向善,到将来弥勒下生时,人们都是行慈圆满,行十善法,那时人间已然就是净土了。《维摩诘经》云“心净则国土净”,慈氏菩萨的国土是以慈建立,亦即是说,若人在人间,人人修慈,人人心慈则是成就弥勒净土了。因此,提倡弥勒菩萨,就是在提倡建设人间净土,这是多么地亲切。
于此思想的大力提倡者是近代的太虚大师,他极力倡导人生佛教。太虚认为人生乃末法时代众生成佛的转依,非是如过去正法像法时期主要以出世间和天乘果为转依了。由于大师的提倡和众多法师大德的努力。以致“弘扬大乘佛法,建设人间净土”成为近现代大乘佛教的一个特色。台湾的星云大师,圣严法师等对人间佛教提倡甚力,内地的如净慧大和尚和济群法师等对人生佛教也提倡甚力。中国的佛教,如果没有太虚大师的努力,恐怕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清末民初之际,中国佛教衰微已极,濒临绝境,幸逢大师倍出,力挽狂澜,而有今日。人生佛教,乃至后来所言的人间佛教,若没有弥勒的慈心三昧加持和弥勒净土的思想,则根本无由建立。经中云,当来后五百岁法末之时,弥勒将重兴三宝,可不实哉?我们平常所讲的大乘佛教、人间净土,皆是重在慈悲利他的精神,而没有专门重视解脱及断烦恼而求出离世间。人生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这种人间净土的理想的流传,与对弥勒菩萨慈心劝善和当来下生人间成佛的追求和向往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太虚大师对弥勒菩萨也情有独钟,甚至建立慈宗的名义,高扬弥勒法幢,自己亦发愿往生弥勒内院。为弘扬弥勒菩萨的慈心悲愿,他曾构想将浙江雪窦山改为弥勒道场的弥勒山,从而让中国佛教在四大名山之外,又有一大名山,共五大名山,以弥补五大菩萨独缺弥勒菩萨道场的遗憾。
太虚大师认为在末法时代应着重提倡的人生佛教与弥勒菩萨的慈心本愿是相通的,亦是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慈悲救世的本质不相违。宗教的应用,在佛教讲就是慈悲,在基督教讲神爱,在儒家讲是仁爱,于民间而言即是善良。由此可见,慈爱的精神是佛教及一切宗教的共同倡导,亦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共同向往和追求。释迦佛要在将来推出一个慈爱化身的菩萨来成佛,度化众生,其中不无深意。
四、对佛教思想和理论建设的意义。弥勒,名无能胜,因其修慈心三昧而成就,其唯识瑜伽教法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从印度到中国,弥勒所开创的瑜伽唯识教法成了大乘佛法的理论中心。《楞严经》云:“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 于印度喻遮那讲堂,弥勒现身加持而宣说《瑜伽师地论》,成为印证大乘行者修行的宝典和指南。 《现观庄严论》等诸经论的建立,使佛教理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圆满。佛教若离开弥勒菩萨对世尊般若思想的阐释和发展,恐怕将是一大空白。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输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弥勒将《瑜伽师地论》传给他,他再对所传颂文进行演述,发展出印度的瑜伽行派。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诸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 弥勒学说渐传至印度那烂陀寺的戒贤论师,大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在中国由是滥觞。慈氏学兴旺于初唐,后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近代则又有回归之势。
唯识学因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对人们认识及理解佛教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没有严密的科学思想体系的思想,是难有生命力,很难适应于当世。所以弥勒、无著所传的瑜伽行派在印度很盛行,与文殊、龙树所传中观学派同样重要,成为印度佛教发展的两大支。所以有的佛像造像,在释迦牟尼佛两边的不是阿难和迦叶,而是文殊和弥勒,或许也正是对中观般若和瑜伽唯识思想的重视。在藏传佛教中以中观见为根本,但仍重视唯识,格鲁教法中的五部大论,弥勒的学说占了重要比重。在中土佛教,大乘佛教同样也是建立在般若中观及唯识的理论基础上的。可见没有慈氏学,则难以支撑起完整的佛教理论体系。所以慈氏学对于学佛者和佛教本身都要有重要意义,它指给人一个清晰的的途径,让人有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为依据。也因为如此,在近代,当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盛行时,佛教的唯识学理论也随之兴起,成为一种普遍受到关注和研究的重要的理论思想。
五、融合各宗避免佛教分裂的需要。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原本是平等一味,历史上各宗各派的建立其中心都是依佛陀宣说的般若思想而建立,因顺应时代人心和根基而发生,是不应该分裂和互诤高低长短的。怎奈现今之人,坚持己见,对佛陀教法未作深入研究和修习,竞起争论,偏执宗派门户之见,自赞毁它,为抬自宗,竟贬它宗,手足自残,实可哀悯。弥勒菩萨乃是众心归仰的未来导师,当来佛陀,世尊将一代时教尽付弥勒菩萨来担当守护流传发扬,因此诸菩萨中,唯弥勒具有振兴三宝,统摄佛教的独一地位。提倡弥勒菩萨,自然对整合归正佛教的统一,意义深远。
太虚大师言:“故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总枢机,也即从释迦佛大圆觉海流布在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体大用,皆会归宗依于当来下生慈氏佛,谓之曰慈宗也。”慈宗者,即以慈氏弥勒为宗也。贫僧在拙作《慈宗弟子的荣耀和使命》中亦言到:“1、继承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守护三乘佛法显密各宗,令不断绝。2、带头消除宗派显密之争,为僧团的合和,避免佛教的分裂而作出自己的贡献。”未来的大同世界,一定是有大同的信仰和归依的,而未来的大同世界在佛教徒看来就是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就是龙华三会人天欢喜时。
总之,弥勒的信仰和弥勒净土的弘扬以及弥勒学说的兴盛,对改善人心,和谐社会,建立人间净土,对建立现代佛教的理论体系,对统一佛教思想避免分裂,乃至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以及未来世界的引导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要性将更加突显,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贫僧不揣鄙陋,匆匆根据各种资料和文献,鹦鹉学舌式地编集了这篇介绍弥勒菩萨、弥勒信仰、弥勒净土和弥勒学说意义的文章,以作为时下弘扬弥勒净土法门之用。所言不妥,论理未详之处,还请诸方大德指正。
愿社会和谐,佛教兴盛,人人充满慈爱之心,一切吉祥更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2007年5月24日(农历四月初八)释迦遗教弟子释楞严于释尊圣诞日完稿于福州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