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答疑解惑 → 关于印证和口诀传授的解答+关于现实人生佛教的思想(摘要)
查看完整版本:关于印证和口诀传授的解答+关于现实人生佛教的思想(摘要)
2007/3/2 1:49:00

顶礼上师!

弟子必认真学习,依照修持,决不懈怠。

南无阿弥陀佛

2007/3/21 18:15:00

师门十二教诫

1[第一教诫:信心难得,应当守护莫放逸。]

具信而依止的弟子不同于一般,得师摄受前任谁也不可能入佛法堂奥。成为上师正式法眷后,登堂入室和传承法流才成为可能。经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敬信是成就之根本,乃是善根,亦是功德显现。学道之人唯有以信敬心来一心依止、持戒修行方能增上。信心具足者,乃是具备了殊胜三缘(师缘、法缘和信缘),有望成就三种圆满:传承的加持圆满、上师的摄受圆满、自身的信心圆满。须知,无信者不入此门,能入者信心又各异。信心甚难,十分珍贵,是登堂入室的阶梯,应当守护莫失。

2[第二教诫:非同一般,应依师教清净持。]

因信心和法缘的差别,上师对不同的弟子会予以不同的教化,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考验,勿以等闲视之。须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上师教化都是方便令弟子善根增长,启悟自心。当上师为弟子示现顺逆两境,或以某种方式传授什么法门,应知皆具秘密意义和显明意义,皆是显中有密,密中有显。甚至上师的鼓励、批评和默然皆可能具备密意,所谓密意者,是指可能一时难晓需要领悟方得的意思。上师的身教、言教乃至暗示皆是随机教化,并不拘泥一定。依师修道,唯有通过信心、敬心和诚心的增上,才能达到瑜伽相应,才能保证最终与上师的密意完全融合。佛法的精髓,重在师师相授,行者应依师教清净作持,方与佛法相应。不可自我固执,盲修瞎炼,置自己于清净法流慈悲传承之外。

3[第三教诫:师徒缘深,应当珍惜念佛恩。]

前世有缘,彼此有意,方为师徒。或许,今世满愿,亦是早有前因,曾有此缘。须知,在师的指引下,要走的是解脱的路,是归依三宝和实践三宝的路。若不归依三宝,难免恶道,难出轮回,所以说是上师三宝大依怙。若对依之修行的师父以身心相托,常行礼敬供养承事,常求亲近闻法点化,实乃安立法身慧命处。依止上师与归依三宝无二,从密意上说,归依上师本身即是归依佛,归依上师教法即是归依法,归依上师修行合和内众即是归依僧。所谓“师父”者,就是授法的恩师和开启慧命的慈父,师乃至高无上者,其授受之恩比佛还大,因师父的直接摄受,超胜诸有,果报不可思议。因此,师父亦称上师,亦是法父,故古人尊称为——师父

4[第四教诫:因缘不同,应当自净其意守密行。]

各人根基和因缘各不相同,不同时期所修的法门也不一定相同,应勤行修恶行善、自净其意,莫观说他人过失。故同门内众弟子之间不应互相攀比和争胜,更不可起嫉妒仇恨心。对必须保守的秘密应当守密。不应随意对他人转说上师秘言,更不应于不具器者面前宣说密语,不可说容易引起他人讥嫌毁谤之事。人前方便赞师德,若人谤言应回遮,不能折服应远离。自己如果还不堪受深法,则应该越发努力精进,积极地培福忏罪,以期根器早熟。在压力面前,切莫起嗔心和自弃之心,更不可轻师谤法,成地狱种。修行者,尤其是密行者,应在在处处维护师法的尊严。正见道友应互相鼓励提醒正念,邪见谤师谤法者应默摈之。经论中多有言及事师合和之道,望莫轻忽之。

5[第五教诫:同门相亲,应僧徒合和好做佛事。]

同门内众弟子之间如同兄弟姐妹,若逢出家道友应以师相称,以示恭敬。能成为同门师亲,共同归在一个上师门下学佛修行,当知定有夙世因缘,慈心悲愿与福德业力所感,才得以相遇。故应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慈爱关怀、宽厚忍让。对公开和共同传授的法要,要经常互相提醒、互相规劝、相互探讨,互相切磋,彼此做对方善知识,莫作彼此之恶友。门下弟子若能和睦相处,相互提携,僧徒定能合和。同门相亲,就是对师法、对佛教的真正护持,亦可因此功德,令上师法体安康,长久住世,广转法轮,令更多有情得佛法化度。反之,道友间若不护正念,彼此相诤,明争暗斗,传播邪知邪见,那么法幢蒙羞,佛日西沉也。宁不慎乎?!

6[第六教诫:不说他过,应赞叹自宗而不毁他。]

众弟子当知,自归依师门,永不归依恶知识,永不诽谤佛法僧三宝。不可说四众弟子之过失,不可说其他宗派或法门之过失,不可与人争论法门之高下,不可说他人是卑劣者,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法华经》)。亦不应与其他佛子戏论诸法,有所诤竞。言谈中对方若不恭敬与不信,更不应以上师名义与其相诤。对于不信佛者,不信师者,不应说佛门过恶和师之密行,如是真护持上师三宝,佛子当慎之。

7[第七教诫:默摈恶侣,应清净自心远离魔难。]

入师门者当知,弟子就象上师躯体手足,身语意业息息相关。害己则也害师,破戒者非但害己,因师摄受于我,故也连累于师。破戒中最严重者即是忤逆师尊。忤逆恶弟子,成害群之马,使师之法教被魔王所破,使其他弟子蒙难。故应自尊自爱,慈心向师、向同门道友。师眼如电,明察秋毫,不应生凡夫之疑忌,作凡人之想。若对上师生起一念疑心,应猛厉忏悔,直到罪业清净。依止后生起疑念若不忏悔,则罪业日深,苦毒缚心,福德日减,最终成为恶道之属、地狱之种。故要谨慎。应深知轻师慢法之过和违反不忏之果报。《善恭敬经》中云:“师若有过尚不应说,何况无过?!”。真正的修行者,视师如佛,视道友为男女菩萨,视所处的道场为清净刹土,视所修法为无上妙药最胜之法,视修行时间为四时平等。若真能如是受持,则定令师法久住,利益更多苦恼众生,亦令魔王与魔眷无隙可乘,速速远离。

8[第八教诫:莫忘师恩,应以慈心向师蒙师度。]

入师门者当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于此五浊恶世度我佛法,十分不易。师恩难报,怎可忘恩负义,诽谤师门?忤逆重罪,果报可怖。若轻慢恩师,背离师门,纵得蒙无数高人摄受,若不忏尽轻师罪业,修一切法不得成就,唯除魔法。不孝忘恩者,非佛弟子,为护法龙天所不喜,今生日损,死堕三途。反之,纵有五无间重罪,若对师信心不退,猛利坚固,亦有得度希望,亦是师门不弃之弟子。临终若能念上师住顶,至心祈祷,忆持师法,如是之人必生善处,必生于其所愿净土。

9[第九教诫:师门慈悲,应念师功德称赞如来。]

入师门者当知,师是三宝,佛道圣径指引者,应感念师门慈悲设化,随缘广传师教,广度群迷。恭敬上师是必须的,但切莫成为个人偶像崇拜,不可将师尊丑化,不可与人谈玄说怪,于无信人前切莫滥说,有损师威。亦莫妄称功德,说是赞师,实是赞己。若遇善根信者,当极力赞师功德乃至神奇之事,引渡有缘。众人之中,当谦逊合掌,凡有所得,都感念师恩,皆视为是上师之加持;宣师德行,赞法功德,不说令人讥嫌之事、臆测之语,做佛门弟子谦卑感恩之榜样。如来功德若宣扬,三界众生得离苦,言师功德所化处,有缘之人咸得度。如此,则不辱师门,不谤三宝,令人归化,同种善根。反之,则有辱师之过失。

10[第十教诫:法随师行,应将师法合一瑜伽行。]

入师门者当知,师是今生修行的依靠和明灯。敬师,法便行;不重师,法便不行。信师则能受法,不信师则不受法。故学法前应先学敬师和消除对上师的邪见,力行忏悔和修敬,通过礼拜、亲近、承事、供养与师相应(瑜伽)。于一切处修习敬信瑜伽、奉爱瑜伽、闻思瑜伽和修行瑜伽。须知,若不成为具量的法器,不堪受法,不能得法。故应发勇猛心,笃行礼拜、赞颂、忏悔、承事、供养、请法等事,净除往昔轻师慢法之业障。

11[第十一教诫:事师甚难,应好勤承事护三门。]

入师门者当知,佛法难闻上师难遇,今生冲破重重魔障,因缘成熟得遇恩师,应当珍惜。世间种种福德不及遇师福德;世间种种因缘不及遇法因缘;世间种种具足不及信心具足。人生苦短,轮回路长,应当恒念上师,亲近上师,依师方便,求取法要,清净作持,精进修行,常表心迹,常求印证。亲近上师贵在不远千里而向往,不远千里而求法;贵在依教奉行,常念师德,不离师心。对上师若无至信和服从,就不可常随左右。对师无正信和不服从者,在师前反障师道。故虽一时不能面师受法,然励志专修,不违师命,时时将师观于顶上,念兹在兹,如此弟子反是真亲近。亲近上师,当谨慎三门,遵行弟子之道,莫生怠慢,防止熟视成轻。应远离器之三过,闻法之六失。勤种福田,常修敬田,常侍悲田。师本无求世福,而己应积福,应供奉饮食及财物,身作顶礼诸敬行。照顾好师之生活起居,莫令以己私愿,令师疲极。内心恭敬信奉,修持教法令师喜;言辞谨慎,出语温雅合师意,护持师之弘法事业无疲厌。事师之道当学《善恭敬经》,经中出家僧众尚且如此,何况在家佛子,岂可辜负世尊大慈悲心乎?

12[第十二教诫:真修最难,应放下我执真与道合。]

入师门后已经认真地修好前行的堪受法者,还应深思:虽随己意乐,师多以方便引渡,多教以方便之法,所谓“先以欲钩牵”,但无始劫来,业障深重,己之好恶往往与道相违,若修行法门全凭自己好恶,则无有是处。故有时上师示现之考验和授予与己意愿相违之法门,应欢喜承受,视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应尽力去思考、去领悟、去修,不应逞己意气,心存憎爱,辜负方便悲心。依师修法,实为甚难,修行的目的,就是放下我执我爱达成无我自在,故若论真修,则必然处处于“我”对抗,起初必定要经过一番痛苦磨练。待到心渐渐与道合,则生大欢喜方顺法行。对于无始恶习,当思难转。若能勉为其难,则过后欢喜。有心佛子,应做如是想,应做如是行。非如是想,名为邪想,非如是行,名为邪行。

以上十二诫训,根据经续所说,佛子可参照思量,定知与佛意无差。若人念兹在兹,得福无量。此文暂莫轻示予无信之人,免信不具者兴谤。其中深妙法义,应执在心怀勿忘,常常温习忆念,如果能信受奉行,则内心得安,免于修道歧途,远离内外魔障。行者若发心纯正,如法修习,当成悉地,今世安乐,远生净土,乃至即身成就、脱离苦海,如是胜果,求何难哉?!。

去日苦多,人身难得法难遇,“出家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也是闲”,有缘弟子,谨慎莫放逸!

 

 

 

关于印证和口诀传授的解答

问:

顶礼大恩上师!!!

上师言:“生出离心,发菩提愿,生大信心,观心不辍,口诀印证,即身破梦。”

何为口诀印证呢?弟子不太明白。

 

答:

  印证口诀是指按照上师指授的口诀进行观照修行,然后有了觉受后再求印证。通过印证的方便来提高自己的悟境和功德,直到完全证悟。在修行过程中,从凡夫到成佛从头到尾都有口诀的指授,修行口诀必须由具德的上师方能传授。修行这个法门的人首先于轮回中必须生大出离心,发大菩提意,其次,于真善知识处应生大信心和行大依止,其为具德上师圆满摄受,然后能全身心地投入修法。

  在修行的过程中,往往很多人被否定后就不肯按口诀去调整自己,说明其不能与师法相应。若人总是自我固执地修行,也就踏不上证悟的道路了。在依师过程中不能过关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再去依止任何上师都不可能开悟。为什么呢?因为他肯定是根本上错了。如果不是根本上的错,则不会不让他过关。我几乎可以预言,这样的人今生一定不可能开悟。无论他再去找谁,就算找到释迦牟尼佛本身还是没有用。除非他转变了这个慢心恶业,除非其将此轻师慢法之业忏悔清净。

       
2007/1/23 23:29:00
顶礼上师
2007/4/14 23:47:00
顶礼师傅,一定好好学习
2007/4/15 0:56:00
顶礼师父,印吉能学习吗?
2006/11/9 22:17:00

关于印证和口诀传授的解答

问:顶礼大恩上师!!!上师言:生出离心,发菩提愿,生大信心,观心不辍,口诀印证,即身破梦。何为口诀印证呢?弟子不太明白。

答:印证口诀是指按照上师指授的口诀进行观照修行,然后有了觉受后再求印证。通过印证的方便来提高自己的悟境和功德,直到完全证悟。在修行过程中,从凡夫到成佛从头到尾都有口诀的指授,修行口诀必须由具德的上师方能传授。修行这个法门的人首先于轮回中必须生大出离心,发大菩提意,其次,于真善知识处应生大信心和行大依止,其为具德上师圆满摄受,然后能全身心地投入修法。

在修行的过程中,往往很多人被否定后就不肯再求请口诀并按口诀去调整自己,说明其不能与师法相应。若人总是自我固执地修行,也就踏不上证悟的道路了。在依师过程中不能过关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再去依止任何上师都不可能开悟。为什么呢?因为他肯定是根本上错了。如果不是根本上的错,则不会不让他过关。我几乎可以预言,这样的人今生一定不可能开悟。无论他再去找谁,就算找到释迦牟尼佛本身还是没有用。除非他转变了这个慢心恶业,除非其将此轻师慢法之业忏悔清净。以下为上师专门开示关于人生佛教:

 

关于现实人生佛教的思想(摘要)

 

 

人生佛教就是不离人生现实而学佛修行。

真正学佛必须先从做人开始。修行的人,首先得认识佛教的基本道理,养成佛弟子的基本行为。面对眼前,于人间道圆满后再渐次地发大心量,行人间佛教四摄六度菩萨行。面对未来,于人生的归宿上明确净土的意义和理想。

在学佛的过程中理解到哪里行到哪里,行到哪里学到哪里,所谓解行相应,教观合一。

人生佛教不同于正法时代以声闻教为中心的解脱道,亦不同于像法时期的显密大乘教,是适合末法时期众生关心人生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人生问题的当机教法;是末法时期以人生为转依进趋人间大乘菩萨行直至圆成人格而成佛的当机佛教。

    今日学佛修行人多心外求法,执象而求。无论念佛诵经还是修禅修密,如果不能明了自心,不明心地觉悟的次第,不能通达心性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难免误入歧途和偏道。把一切的法门归于心地法门而修持是迫切的任务,故慈宗人生佛教以心地法门为核心,直指人心种种,旨在明心见性而成佛道。

为此,提出了人生安乐、人生归宿,人生解脱和人生圆满四大修行层次和佛教人生各种心地法门的现实命题。在学佛修行的中,处处紧扣现实人生而展开。

今日社会,人多忙碌,在家人修行时间很少,加之心性不定到处攀缘,修法很难获得成就。因此,最好能以最简洁明了而深刻的方式进行修行为好。为此,就按照次第和不同根性重点弘扬人生净土法门、四念处止观禅修法门和禅密精要心地法门,此净土、禅修和心密法门最是直截了当,平常可以修法仪轨、密集禅修和一座瑜伽的方式进行教授和实修。若能切实起修则万德具备,善妙吉祥。

人生佛教的宗教信仰精神则是五大菩萨生死二尊佛。…… 

2006/11/10 16:41:00
2006/11/11 19:24:00

顶礼大恩上师!

遵师教~~~~~~~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