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尼的用斋
柯建瑞
佛教寺院往往有一座名曰“五观堂”的处所。五观堂是僧尼用斋的地方,又称“斋堂”。福建泉州开元寺的五观堂的石门楹联写着:“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大意是:每次用斋都要“观想”反省一番:自己做了多少好事,这些斋饭是从哪里来的;自己德行如何,可以取得多少饭食;要防止滋生“贪、瞋、痴”三心远离罪过,三心是罪孽的本源;用斋不是为了享受,而当作药物来看,不使形体枯槁;为了完成道业,方才吃饭。“五观”明确了,修持道路上坚硬如金石的问题都容易消化、解决;“三心”没有去除,即使是柔顺如流水的细小问题也会淤积而不能解决。佛教把僧尼的用斋作为坚定修持、坚持“八正道”的途径之一,以便达到“涅寂静”的境界。
中国僧尼独身、僧装、素食。他们的生活一般都很清苦,粗衣淡饭,一生茹素。生活来源一部分依靠“农禅结合”取得,一部分依靠施主捐赠(从前有到寺外托钵化斋的习惯,现在没有了),每日饭食来之不易。因此,有些高僧撰写了警语,作了楹联,悬挂于寺院斋堂。如:弘一法师写道:“以彼劳,供我逸,于心安乎?当勤精进;将他利,润己身,其理顺哉?慎勿放逸。”百丈祖师也有一联:“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粒米同参,粒米同飨”。此外,还有“坐享枉施岂易;当思己德如何”等警诫切勿不劳而食佳联。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的高僧,都以爱惜物力为美德,并且强调吃饭之前要考虑自己有何德行和贡献。
僧尼的用斋制度十分严格。用斋前,由一位僧尼巡游全寺敲一块木板通知用饭,名曰“叫板”。用膳开始,先捧饭碗“过三口淡”(吃三口淡饭),方才配菜;吃饭时必须寂静无声,不许遗下饭粒菜肴,如果不慎饭菜掉在桌上或地下,则必须捡起吃下;过去大都“过午不食”,至今还有一些寺院仍然保持一天只用两餐的规矩。
还有一种“吃过堂”的规矩。“吃过堂”分有“严格”和“方便”两种。严格堂,僧尼用斋前全体身着僧装,由维那师(寺院主管教经诵经的执事)带领到大殿礼佛,诵念“消灾延寿药师佛”和“供养咒”。用膳完毕,又要集体到大殿礼佛回向;方便堂,把所要用的碗筷和饭食供在佛前,全体僧尼诵念“供养咒”。不管是“严格堂”或“方便堂”,大家都必须井然有序,列行坐下,不许争先恐后,由专职分斋的僧尼依次分给饭菜;若要添加,不能说话,只用筷子在碗中指划表示数量多少。现在,一些大丛林如泉州开元寺、莆田广化寺等的僧众用斋,还是严格遵守“吃过堂”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