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弥勒文献 → 敦煌写本《上生礼》研究(汪 娟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讲师)
查看完整版本:敦煌写本《上生礼》研究(汪 娟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讲师)
2004/6/4 12:15:00
敦煌写本《上生礼》研究

汪 娟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讲师


 一、前言

 敦煌写本中的《上生礼》,是一份有关弥勒信仰的文书,内容详细记载了礼拜弥勒的宗教仪式,目的在于求生兜率内院、会见弥勒。(弥勒是Maitreya的译音,其意译为「慈氏」。)

目前在敦煌写本中所见的《上生礼》,计有三件,分别为S.5433、S.4451 、P.3840。本文即是以这三件写本作为研究的对象。首先介绍三件写本的概况与发现经过,其次将三件写本加以校录并进行比较,希望能够恢复《上生礼》的仪式原貌;并就《上生礼》的时代、《上生礼》与弥勒经典、《上生礼》与弥勒忏仪等课题加以探讨。

 二、《上生礼》的写本概况与发现经过

 以下先就三件《上生礼》的写本,扼要说明如下:

  S.5433号写本为册子本,共二十四叶,计有四件文书。第一件是《佛说延寿命经》,录于第二叶至第五叶(按:第一叶为习书),具有首题和尾题,十分完整。第二件是《佛说父母恩重经》,录于第六叶至第十三叶正面,只有首
题,全经尚未抄完,即从反面接写《上生礼》。第三件是《上生礼》,录于第十三叶反面至第二十二叶反面前半,首题「上生礼」,起「请佛作梵如常」,讫「同结上生缘」,首尾完整。第四件是《八相礼》,录于第二十二叶反面后半至二十三叶正面,首题「八相礼」,内文只有「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南无圆满宝身卢舍那佛、南无千百化身同名释迦牟尼佛」等三句,显然也是没有抄完(注1 )。从第二十三叶反面至二十四叶正面则勾描了二禽的轮廓。

在《斯坦因劫经录》和《敦煌遗书最新目录》(以下简称《最新目录》)中,都只有著录《延寿命经》和《父母恩重经》两件文书,而未著录《上生礼》和《八相礼》(注2 )。而在《大英博物馆藏汉文敦煌写本目录》(以下简称《翟目》)和《伦敦藏敦煌汉文卷子目录提要》(以下简称《伦敦提要》)分别载有三件文书,而且都将《上生礼》和《八相礼》混在一起,当成第三件文书:《翟目》指出是祈祷文与佛名(注3 ),《伦敦提要》则误拟为〔佛名经〕(注4 )。因此S.5433号写本中的第三件文书《上生礼》,在敦煌写本的目录中一直未曾得到正确的著录。

S.4451号写本,首残尾完,存45行。起「…叹…多曩舍蜜多系栗」,讫「常得无量乐」。由于首尾无题,因此《翟目》只说用于宗教仪式(注5 ),而在《斯坦因劫经录》、《最新目录》与《伦敦提要》中皆拟题为〔礼忏文〕(注6 )。如果就文书内容加以考查,实际上和S.5433、P.3840的内容是一致的,故其正确的名称应作《上生礼》。

P.3840号写本的《上生礼》,首尾完整,共59行,首题「上生礼一本」,起「供养作梵」,讫「同结上生缘」。隔行接写《十恩德》。背面有「上大夫检校」字样,但似为习书。《伯希和劫经录》、《最新目录》标题均作《上生礼一本》(注7 ),是三件《上生礼》中唯一得到正确著录的写本。

笔者开始注意到敦煌写本中的《上生礼》,是在1990年撰写硕士论文《唐代弥勒信仰研究》时,从阅读日本学者金冈照光和广川尧敏的文章中寻迹发现的。金冈照光在<敦煌文献见弥勒信仰一侧面>一文中曾引用S.5433号写本(注8 ),广川尧敏在《礼赞》一文中也讨论了S.4451号写本(注9);但是,金冈氏和广川氏都未能指出《上生礼》的正确名称,并作继续深入的研究。

金冈照光在前揭文中,曾经指出S.5433号写本为册子本,录有《佛说延寿命经》,又以同一笔迹接写《佛说父母恩重经》,并根据东洋文库所藏影印本节录出下面的文字:

    (前略)以七月十五日、能造佛盘盂兰盆、献佛及僧、得果无量、能报父母之恩、若复有人书写此经、流布世人、受持读诵、当知此人报父母恩 (中略)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我今稽首、回愿往生。愿共诸众生往生极乐国(中略)愿我等从今日、及至证菩提、愿随我大师慈氏如来、龙华三会、得捘(授?)道记、发愿志心、归会命项礼大悲弥勒尊佛(下略)(注10)

 详细检查金冈氏的录文,「(前略)以七月十五日……当知此人报父母恩」一段属于《父母恩重经》的部分,「南无(兜率)天宫……(下略)」一段,则属于《上生礼》的部分。因《上生礼》接写于《佛说父母恩重经》之后,被误以为是前经的延续,并据此判断《父母恩重经》、盂兰盆和弥勒信仰的结为一体。但是金冈氏忽略了《上生礼》乃是一件独立的文书,目的在于求生兜率内院、面见弥勒,和《父母恩重经》中的造盂兰盆,其实应分属两件不同的文书。其次,广川尧敏在前揭文中,将S.4451号写本拟为〔弥勒行仪文〕;并据此写本列出弥勒行仪的顺序为「弥勒礼、回向文、至心忏悔、至心发愿、梵咒、梵呗文、说偈文、三归依文、慈氏上生偈、诸行无常偈」(注11)。由于S. 4451号写本首部残缺,亦无尾题,因此广川氏根据写本的内容来拟题,大致不差。但将S.4451与S.5433进行比对的结果,发现二者详略虽有不同,在仪式的过程、文字的内容上绝大部分是一致的,应该定名为《上生礼》。最后从《总目索引》检出P.3840号写本,标题「上生礼一本」,和S.5433、S.4451比对,内容也大致相同。到目前为止,在敦煌写本中已经发现有三件《上生礼》的写本。

 三、《上生礼》的校录

   由于三件《上生礼》的写本,繁简各有不同,有必要逐一条列对照,才能了解整个仪式进行的过程。笔者在撰述硕士论文时,曾将S.5433号和S.4451号录出(注12),现在加上P.3840号,重新校过一遍,以下分别录出三个写本,俾便比较。

   录文体例及符号说明:
1.原卷行款不予保留,依照文意重新分行。
2.确可辨认之俗体字,为排印方便,径改为正体字。
3.□表示缺损或难以辨识解读之字,□□□表示连续缺字。
4.()表示前字错误,括号内为更正之字。
5.[]表示前有漏字,括号内为增补之字。
6.{}内为字体偏小之字。
7.<>内为衍字。
 
S.5433
S.4451
P.3840

1
上生礼
  上生礼一本
2
请佛作梵如常
  供养作梵
3
与我福德力 
如来加持力
与我福德力 
与[如]来加持力

4
及与法界力 
普供养虚空而住
及与我法界力 
普供养虚空如(而)住

5
唵 曩 三婆日啰 斛 三遍
唵 曩 三婆右罗 斛{说三}

6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以(与)等

7
无彼(比)不思议
是古(故)今敬礼

8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9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10
供养[已] 一切恭敬 作梵 叹佛
□□□叹□□□
敬礼常住三[宝] {叹佛}

11
正遍知者二足尊 
天上人间无与等
正遍知者二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12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13
其供养者生天上 
稽首无比大精进
其供养者生天上 
稽首无比大精进

14
佛有如是功德
经河沙劫中赞不能尽

15
梅怛隶{二合}夜 婆哩罗 散多曩 舍蜜多 系栗{二合}沙 曷曩{二合}曳 梅怛隶{二合}夜<夜>野
□□□多曩 舍蜜多 系栗□□□曳 梅怛隶{二合}夜<夜>野
梅底哩野{引} 萨哩罗 散多那 舍密栗多 底哩洒曩 荷那医 梅底哩夜野

16
南无 窣毗耶{二合} 三磨佐 播虞拏失尼
南无 窣毗耶 三摩佐 □[播]虞失尼
曩谟 萨多漂 三满啰左 橎遇啰失哩

17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心(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18
我今稽首回愿往生
我今稽首回愿往生
我今稽首回愿往生

19
{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国 
如是三遍
愿共诸众生 
往生弥勒内院 

{说三遍}

20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21
我今敬礼毗卢遮那 真如清净名法佛
我今敬礼毗卢遮那 真如清净名法佛
我今敬礼毗卢遮那 真如清净名法佛

22
法界[法]性性平等 真如清净即法界 

法界即如来
法界法性性平等 

真如清净即法界 

法界即如来 
法界法性性平等 

真如清净即法界 

法界即如来

23
愿度尘沙众 

凡是一会总生其中
愿度尘沙众 

凡是一会总生其中
愿度尘沙众 

凡是一会总生其中

24
愿共诸众生
愿共诸众生 

往生弥勒院

25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26
我今敬礼卢舍那 

方座莲华周百亿
我今敬礼卢舍那 

方座莲华周百亿
我今敬礼卢舍那 

方坐莲华周百亿

27
旷劫修成无漏智 

万德圆满名报身
旷劫修成无漏知(智) 万德圆满名报身
旷劫修成无漏智 

万得(德)园(圆)满名报身

28
普劝勤修六度行 

龙花初会证无生
普劝勤修六度行 

龙花初会证无生
普劝同生慈氏国 

龙华初会证无生

29
愿共诸众生
{和周(同)前}
愿共诸众生 

往生弥勒院

30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31
我今敬礼释迦文 

丈六化身紫金色
我今敬礼释迦文 

丈六化身紫金色
我今敬礼释迦文 

丈六化身紫金色

32
项佩圆光周百亿 

八十种好相庄严
项佩圆光周百亿 

八十种好相庄严
项皆(佩)圆光周百亿 八十种好想(相)庄严

33
普劝同生慈氏国 

龙花三会悟三明
普劝周(同)生慈氏国 龙花三会[悟]三明
普劝勤修六度行 

龙花三会悟三明

34
愿共诸众王(生)
{和周(同)前}
愿共诸众生 

往生弥勒院

35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氏>如来应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36
愿弟子比丘其(某)甲等及一切众生
愿礼佛弟子[比]丘某甲等及一切众生
愿礼佛弟子某甲等及一切众生

37
临命终时身心安乐 一念之顶(顷)圣众现前
临命终时身心安乐 一念之项(顷)圣众现前
临命终时身心安乐 一念之倾(顷)圣众现前

38
<口>承佛本愿往生天宫 慈氏圣者放白毫光
承佛本愿往生天宫 慈氏圣者放白毫光
承佛本愿往生弥[勒]天宫 慈氏圣者放白毫光

39
灭除烦恼三毒<毒>恚火 开敷华内止住其中
灭恼除烦三毒恚<祸>火 开敷华内心(止)隹(住)其中
灭除烦恼三毒医(恚)火 开敷花内止住其中

40
菩萨慈光应时摄授

诸根清净速证无生
菩萨慈光应时摄受 诸根清净速证无生
菩萨慈光应时摄受

诸根清净速证无生

41
教化天人龙花成佛
教化天人龙花成佛
教化天人龙花成佛

42
头(愿)共诸众生 

往生弥勒国
{和周(同)前}
愿共诸众[生] 

往生弥勒院

43
南无普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南无普礼尽十方空界礼一切诸佛
南无普礼过现未来尽十方空界礼一切诸佛

44
南无舍利形像无量宝塔
南无舍利和形像无量宝塔
南无舍利形像无量宝塔

45
南无十二部尊经甚深法藏
南无十二部尊经甚深法藏
南无十二部尊经甚深法藏

46
南无诸尊菩萨摩诃萨众
南无诸尊菩萨摩诃萨众
南无诸大菩萨摩诃萨众

47
南无声闻缘[觉]礼一切贤圣僧
南无声闻缘觉礼一切贤圣僧
南无声闻缘觉礼一切贤圣僧

48
普为四恩三友(有)及法界有情 悉愿断除三障 
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 悉愿断障
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 [悉愿]断障

49
皈命礼忏悔
往生弥勒内院
往生弥勒院

50
唵 萨婆 萨普咤 那贺曩 日啰{二合}野 萨诃 三遍
唵 萨播 萨布{三合}咤 娜诃曩 缚日罗{二合}野 娑缚诃 {四遍}
唵 萨婆 萨布咤 那贺曩 日啰野 莎加(贺) {四说}

51
唵 么喻啰 啰底扇提迦 萨缚诃{四遍}
唵 摩与啰 佉啰帝扇底佉 莎贺 {四说}

52
志心忏悔
志心忏悔
志心忏悔

53
所有四生三恶罪 

心如初日照浓霜
所有四生三恶罪 

心如初日照脓(浓)霜
所有四生三恶罪 

心如初日照凝霜

54
罪深不住等虚空 

三业万类皆清净
罪深不住等虚空 

三业万模拟(皆)清净
□□□□[罪深不住]等虚空 三业万里(类)皆清净

55
普令法界诸有情 

速往内宫永安乐
普令法界诸有情 

悉往内宫永安乐
普令法界诸有情 

悉往内宫永安乐

56
忏悔已 志心皈命顶礼大悲[弥]勒尊佛
忏悔已 志心归命顶礼大悲弥勒尊佛
忏悔已 志心皈命顶礼大悲弥勒□[尊]佛

57
志心发愿
志心发愿
志心发愿

58
愿我等从今日及至证菩提
愿我等从今日乃至证菩提
愿我等从今日乃至证菩提

59
愿随我大师慈氏如来 龙花初会得授道记
愿随我大师慈氏好(如)来 龙花初会得授道记
愿□□[随我]大师慈氏如来 龙花初会得授道记

60
发愿[已]  志心皈 <会>命项(顶)礼大悲弥勒尊佛
发愿已 志心皈命顶礼大悲弥勒尊佛
发愿已 志心皈命顶礼大悲弥勒尊佛

61
念慈氏菩萨四会
   
62
念慈氏菩萨摩诃萨四声
慈氏菩萨摩诃萨{说四}

63
愿灭三障清烦恼 

愿得知(智)慧心明了
愿灭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惠(慧)心明了

64
普愿罪障并清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65
{念好(如)前}
{同前}

66
愿生弥勒天宫院 
莲开亲礼慈尊面
愿生弥勒天宫院 
莲开亲礼慈尊面

67
白毫照我罪清除 
生死漂流从此断
白毫照我罪消除 
生死漂流从此断

68
  {念好(如)前}
{又同前}

69
惟愿不逆群生意 
无始时来难为值
惟愿不逆群生意 
无始时来难得值

70
我今各发志诚心 
愿见慈尊亲皈礼
我今各发志诚心 
面见慈尊亲顶礼

71
{念好(如)前}
{又前同(同前)和}

72
身严福智黄金相 
堪<为>与众生□[为]依丈(仗)
身严福智黄金相 
堪与众生为依仗

73
我今回愿往天宫 
面见真容亲供养
我今回愿往天宫 
面见真容亲供养

74
南无 三满多 没驮喃 阿日抳曳野 萨萨哆 社夜拏多 萨贺
那谟 三满多 没驮喃 阿悉抳医野 萨埵 社野噜多 莎贺 {四说}

75
曩谟 三满多 没驮喃 度噜地尾 萨溥诃 {四遍}
那谟 三满多 没驮喃 度噌弟尾 莎贺 {四说}

76
处世界梵
处世界
 
77
处世界 如虚空 
如莲花 不着水

78
心清净 超淤(于)彼 稽首礼 无上尊

79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三檀等施 
六度齐修

80
我等与众生 
近生内院中 
究竟成佛道
无漏果圆 
共成佛道

81
三皈依如常
   
82
稽道(首)归依佛 
天宫坐宝台
稽首皈依佛 
天宫坐宝台

83
有情皆渴仰 
早愿下生来
有情皆渴仰 
早愿下生来

84
{愿共诸众生}
愿共诸众生 
往生弥勒内院

85
稽首归依法 
六事最堪修
稽首皈依法 
六事最堪修

86
得生弥勒院 
永不值漂流
得生弥勒院 
永不地(值)漂流

87
{同前和}
{又同前}

88
稽首归依僧 
三明具六通
稽首皈依僧 
三明具六通

89
龙花希授记 
三会愿于(遇)逄(逢)
龙花希受记 
三会愿相逄(逢)

90
{同前和}
{又同前}


91
愿诸有情等 
三<业>界清净物 
持诸佛教
和南一切贤世僧

92
白众等听说 
慈氏上生偈
白众等听说 
慈氏内宫偈

93
莫慈(恋)阎浮境 
忧悲晓歹(夕)煎
莫恋阎浮境 
忧悲晓夕煎
莫恋阎浮境 
忧悲晓夕煎

94
爱河长没溺 
欲大(火)镇(正)烧然(燃)
爱河长没溺 
欲火镇(正)烧然(燃)
爱何(河)长没溺 
欲火镇(正)烧燃

95
宝殿花当发 
慈尊法正宣
宝殿花当发 
慈尊法正宣
宝殿花当发 
慈尊法正宣

96
劝诸修道者 
同结上生缘
劝诸修道者 
同结上生缘
劝诸修道者 
同结上生缘

97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98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99
好(如)来证涅盘 
永断于生死
 
100
若能志心听 
常得无量乐
 
四、《上生礼》的仪节

 以下综合三件《上生礼》的写本,将具体的仪节表列如下:

行次
项目
S.5433
S.4451
P.3840

2
请佛(供养)
ˇ
缺损
ˇ

3-4
 供养偈
ˇ
缺损
ˇ

5
 梵咒 
ˇ
缺损
ˇ

6-7
 赞佛偈(1)

缺损
ˇ

8-9
 赞佛偈(2)

缺损
ˇ

10
叹佛
ˇ

ˇ

11-13
 赞佛偈(3) 
ˇ
缺损
ˇ

14
 赞文

缺损
ˇ

15
 梵咒(2)
ˇ

ˇ

16
 梵咒(3)
ˇ
ˇ
ˇ

17
礼慈氏(1)
ˇ
ˇ
ˇ

18
 发愿(1)
ˇ
ˇ
ˇ

19
 和声(1)
ˇ

ˇ

20
礼慈氏(2)
ˇ
ˇ
ˇ

21-22
 礼佛法身
ˇ
ˇ
ˇ

23
 发愿(2)
ˇ
ˇ
ˇ

24
 和声(2)
ˇ

ˇ

25
礼慈氏(3)
ˇ
ˇ
ˇ

26-27
 礼佛报身
ˇ
ˇ
ˇ

28
 发愿(3)
ˇ
ˇ
ˇ

29
 和声(3)
ˇ
ˇ
ˇ

30
礼慈氏(4)
ˇ
ˇ
ˇ

31-32
 礼佛化身
ˇ
ˇ
ˇ

33
 发愿(4)
ˇ
ˇ
ˇ

34
 和声(4)
ˇ
ˇ
ˇ

35
礼慈氏(5)
ˇ
ˇ
ˇ

36-41
 发愿(5)
ˇ
ˇ
ˇ

42
 和声(5)
ˇ
ˇ
ˇ

43-47
礼三宝
ˇ
ˇ
ˇ

48
 发愿(6)
ˇ
ˇ
ˇ

49
 和声(6)
**
ˇ
ˇ

50
 梵咒(4)
ˇ
ˇ
ˇ

51
 梵咒(5)

ˇ
ˇ

52
志心忏悔
ˇ
ˇ
ˇ

53-55
 偈颂
ˇ
ˇ
ˇ

56
 礼拜
ˇ
ˇ
ˇ

57
志心发愿
ˇ
ˇ
ˇ

58-59
 愿文
ˇ
ˇ
ˇ

60
 礼拜
ˇ
ˇ
ˇ

61
念慈氏菩萨四会
ˇ



62
 念菩萨名(1)

ˇ
ˇ

63-64
 发愿偈(1)

ˇ
ˇ

65
 念菩萨名(2)

ˇ
ˇ

66-67
 发愿偈(2)

ˇ
ˇ

68
 念菩萨名(3)

ˇ
ˇ

69-70
 发愿偈(3)

ˇ
ˇ

71
 念菩萨名(4)

ˇ
ˇ

72-73
 发愿偈(4)

ˇ
ˇ

74
 梵咒(6)
ˇ

ˇ

75
 梵咒(7)

ˇ
ˇ

76
处世界梵
ˇ
ˇ


77-78
 处世界偈


ˇ

79-80
回向偈

ˇ
ˇ

81
三皈依
ˇ



82-83
 皈依佛

ˇ
ˇ

84
 和声(7)

ˇ
ˇ

85-86
 皈依法

ˇ
ˇ

87
 和声(8)

ˇ
ˇ

88-89
 皈依僧

ˇ
ˇ

90
 和声(9)

ˇ
ˇ

91
劝信


ˇ

92
劝听慈氏上生偈

ˇ
ˇ

93-96
 慈氏上生偈
ˇ
ˇ
ˇ

97-98
诸行无常偈

ˇ


99-100
如来涅盘偈

ˇ



(案:ˇ代表「有」,-代表「没有」,**代表「文字不同」。)

 
由上表可知,三个写本的内容大体一致,其中以P.3840号最为完整,而以S.5433号最为简略。从整体的架构来看,S.5433号除了没有赞佛偈(1)、(2),没有梵咒(5)、(7),也没有回向偈;而且在念慈氏菩萨四会、处世界梵、三皈依等处,都只列了项目,而把内容省略了。S.4451号在梵咒(2) 前面的一大段文字,因为纸张破损,故不得其详;其它部分大致完整,但是没有梵咒(6) ,处世界梵也只列了项目,而在慈氏上生偈之后却独增了诸行无常偈与如来涅盘偈。P.3840号从供养作梵一直到慈氏上生偈为止,都十分完整。

以下就三个写本比对的结果,进行讨论:

 (一)请佛与叹佛

   S.5433号首有「请佛作梵如常」,P.3840号首为「供养作梵」,可见《上生礼》开始时,应先请佛接受供养,次诵供养偈,念三遍的梵咒,然后唱赞佛偈。所谓「作梵」,可能就是梵呗,指唱诵偈颂、歌赞而言;也可能是念梵文。请佛之后,进一步地叹佛(赞叹佛德),唱赞佛偈,念梵咒文。但是S.5433号在请佛的仪节中,并没有赞佛偈;而P.3840号在叹佛的仪节中,则多了一行赞佛文。

  从「请佛作梵如常」一句来看,《上生礼》请佛的仪式应与一般礼忏的请佛仪式相同,故以「如常」带过,而不须录出。在其它的礼忏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P.2722号《十二光礼忏文》标题下有「请佛作梵轨仪,一切如常。」北8347(生25)号《降生礼文》也以「供养礼佛,叹佛而(如)常」开头。可见当时必有一种通行的请佛、供养仪式,在不同的礼忏中都可以使用。而《降生礼文》中的「叹佛如常」,同时说明了供养之后的叹佛,也有一般的常仪。

首先来看,这种请佛供养的仪式究竟如何?

广川尧敏<礼赞>一文曾指出,从《七阶佛名经》抄出的《七阶礼忏文》,在组织结构上和S.4451号〔弥勒行仪文〕(按即《上生礼》)十分类似(注13)。今由北8336(文78)号〔佛说七阶礼佛名经〕中发现有一段「香花供养」,可以说是具体的请佛仪节:「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是诸众等人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佛并菩萨、无数声闲(闻)众,受此香花云,为入光明台,广于无边界,无边无量作佛事。供养以(与)恭敬一切,普诵摩诃般若波罗蜜。」接着有两首赞佛偈,和《上生礼》的赞佛偈(1)(2)相同。供养之后,接着叹佛:「敬礼常住三宝,叹佛功德」与第三首赞佛偈:「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号(好),三界度众生,皆共成佛道。」这首赞佛偈显然与《上生礼》的赞佛偈(3)不同。

另外,在北8344(宇16)号《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等略礼七阶佛忏悔法》开头的文字也和北8336号一样,而在「一切恭敬……无边无量作佛事」下,多了小字注「梵咒文」,接着才是两首赞佛偈。其次叹佛:「敬礼常住三宝,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有如是无量功德,叹不可尽。以此叹佛善根……常见一切诸佛菩萨及善知识,恒闻正法,福智具足,一时作佛。」则只有赞佛、发愿文,而没有第三首赞佛偈。S.59号首题《七阶佛名》,文字与此也是大同小异。

由此可见一般礼忏文多于请佛供养后,接着赞叹佛德。至于请佛、叹佛的仪节中,念不念梵咒,用的是赞佛偈或赞佛文,赞佛偈一共有几首,赞佛文是长是短,乃至于赞佛的内容都非绝对一致,而是可以互相变换融通的。至于请佛供养的仪式,《七阶礼佛名经》中的「香花供养」一节或可用来补足《上生礼》「请佛作梵如常」的省略。而叹佛的常仪,应当也不出唱赞佛偈、念赞佛文、念梵咒文等项。

   (二)礼慈氏、礼三宝

在请佛、叹佛之后,接着是礼佛。表现在《上生礼》之中的,主要是礼拜弥勒(慈氏)。从《上生礼》录文的17行到49行,分别进行了五回的礼慈氏、一回的礼三宝。每一回的程序大致是称名礼拜、发愿、和声。

1.称名礼拜

  每一回的礼慈氏必先称名「南无慈氏如来应正等觉」和礼拜。但从第二回至第四回的礼慈氏中,在称名礼拜之后、发愿之前,分别加入了礼佛法身「毗卢遮那」、礼佛报身「卢舍那」、礼佛化身「释迦牟尼」。将一般礼忏文中的礼佛三身巧妙地融入了礼拜慈氏之中。

至于礼三宝的部分,就内容来说,是礼拜一切佛(含舍利、形像、宝塔)、一切法(含十二部经)、一切僧(含菩萨、声闻、缘觉);就礼拜的次数来说,则将三宝析分为五,分成五次礼拜。

2.发愿

称名礼拜之后的发愿文,每回的文字、长短各有不同,但主要目的则是求生弥勒净土。其中的发愿(5) ,S.5433、S.4451号写本皆作「弟子比丘某甲等及一切众生」,可知《上生礼》是由比丘领众共修的一种忏仪。

3.和声

和声的部分,在三件写本中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P.3840的和声(1)至(5)多作「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院」,并在和声(1)底下注明「说三遍」,但和声(6) 则被略为「往生弥勒院」一句而已。

  S.5433的和声(5) 则作「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国」,和声(2)至(4)皆被略为「愿共诸众生」;而和声(1) 仅作「生弥勒国,如是三遍」,故其前应有脱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和声(6) 的位置却标示着「皈命礼忏悔」的字样,和其它二件写本不同,或许意味着梵呗的和声应该是配合着身体的礼拜一起进行的。

  S.4451虽然首部残缺,却是三件写本中唯一标示出和声的卷子。S.4451的和声(1)、(2)的位置都是空白,但由和声(3)至(5)的「和同前」,可以证明和声(1)、(2)的位置上也应有和声;而由「和同前」的位置都恰好对应于S.5433号的「愿共诸众生」、「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国」,和P.3840号的「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院」,可以证明此处的和声,就是念三遍「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院(或弥勒国)」。

此外,和声中的「往生弥勒院」,在P.3840的和声(1)和S.4451的和声(6)都作「往生弥勒内院」,或许是因为「往生弥勒院」的「院」字所占的音乐节拍较长,因此也有加上一个「内」字,成为「往生弥勒内院」的。

礼佛之后,接着是梵咒。S.5433只有梵咒(4),注明要念三遍,而没有梵咒(5);S.4451、P.3840各有梵咒(4)、(5),且分别注明四遍或四说;可能梵咒的诵念不一定有固定的则数或次数的。

   (三)志心忏悔、志心发愿

 在一般礼忏文常用的「五悔法」中,包括志(或作「至」)心忏悔、志心劝请、志心随喜、志心回向、志心发愿五种。而在《上生礼》中,三件写本都只有志心忏悔和志心发愿二项,仪节也是一致的。二者皆以「志心忏悔」或「志心发愿」为标目,其次为忏悔或发愿偈文,其次为「忏悔已」或「发愿已」,然后志心礼拜弥勒。

   (四)念慈氏菩萨四会(念佛)

S.5433的「念慈氏菩萨四会」,可能因为经常使用,一般修行者皆能背诵,因此只有举出标目,而未记载详细的内容,所幸具体内容可由其它两件写本补足。S.4451在四首发愿偈之前分别是「念慈氏菩萨摩诃萨四声」、「念如前」三次,而P.3840在四首发愿偈之前也是「同前」、「又同前」、「又同前和」,可见「念如前」或「同前」等,即是指念慈氏菩萨四声。而所谓的「念慈氏菩萨四会」,应当是以「念慈氏菩萨摩诃萨四声」加上一首发愿偈为一会,如此重复进行四次,即为四会。

事实上,忏悔和发愿有时候并不能截然分开。例如志心忏悔的偈文中有「普令法界诸有情,悉往内宫永安乐」,实质的作用却是发愿。而发愿偈(1) 的「愿灭三障诸烦恼」、「普愿罪障悉消除」,发愿偈(2) 的「白毫照我罪消除」等偈文,也都含有忏悔的意味。由此可见,忏悔和发愿经常是互相掺杂的。

  念慈氏菩萨四会之后,接着仍是梵咒。S.5433只有梵咒(6),并未注明次数;S.4451只有梵咒(7),并注明要念四遍;P.3840则兼有梵咒(6)、(7),各为四说。再次显示了念梵咒文得念几则或念几次似乎没有一定的限制。

 

  (五)处世界梵、回向偈

 

处世界梵,在S.5433和S.4451都只有标目,分别作「处世界梵」和「处世界」,但具体的内容可由P.3840来补足:「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可见这首偈颂的实际作用仍是叹佛。

偈颂的全文虽然不知所出,但在《增一阿含》中也有类似的譬喻:「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界成佛道……犹如淤泥出生莲华,极为鲜洁,不着尘水。」(注 14)另外,处世界梵也出现在敦煌写本的《七阶礼佛名经》中,似乎在当时的礼忏文中也经常使用。

  回向偈在三件写本中也不统一。S.5433并没有载录回向偈;S.4451的回向偈共有五句(每句五字),而其中的第四句「近生内院中」显然是为了适应《上生礼》求生兜率内院的特性才加入的;P.3840的回向偈共有四句(每句四字),内容和形式都和S.4451有所不同。由此看来,回向偈在《上生礼》中并没有固定的型态,或许是可有可无的。

 (六)三归依

 三归依是指归依佛、法、僧。三归依的仪节在S.5433只以「三皈依如常」一句带过,实际内容可由S.4451和P.3840来补足。S.4451和P.3840都载有「稽首归依佛」、「稽首归依法」、「稽首归依僧」三首偈颂。S.4451在三首偈颂之后的「愿共诸众生」、「同前和」又分别与P.3840的「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内院」、「又同前」相对应。可见S.4451的「愿共诸众生」其实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内院」的省略;而「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内院」其实就是和声。此处的和声和「礼慈氏」中的和声也是一致的。因此,三归依的程序是在唱诵归依佛、法、僧的偈颂之后,分别附以「愿共诸众生,往生弥勒内院」的和声。

 (七)慈氏上生偈(慈氏内宫偈)

 三归依之后,P.3840比其它两件写本多了「愿诸有情等,三界清净物,持诸佛教,和南一切贤圣僧」一行文句。「和南」是稽首、敬礼的意思,全句是发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受持佛教,恭敬一切僧侣。大约含有劝信的意味。

  S.4451则是接着「白众等听说,慈氏上生偈」,然后才是偈文。P.3840则作「白众等听说,慈氏内宫偈」,然后接着偈文。只有S.5433未用偈名领句,直接就接上了偈文。偈文一旦结束,S.5433和P.3840载录的《上生礼》也就结束了。偈文是以此界的忧悲爱欲和天宫的弥勒说法作为对比,「劝诸修道者,同结上生缘」。除了劝上生之外,应该也带有发愿、回向的性质。

 (八)诸行无常偈、如来涅盘偈

   S.4451在慈氏上生偈之后,并未结束,接着还有「诸行无常偈」、「如来涅盘偈」两首偈文。诸行无常偈分别见于《别译杂阿含》、法显译《大般涅盘》等经中(注15)。如来涅盘偈则出自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22(注16)。但是诸行无常偈在昙无忏的译本中则作「有为之法,其性无常。生已不住,寂灭为乐。」(注17)可见这两首偈文虽然都与《涅盘经》有关,却不是出自同一译本。

此外,这两首偈文也同时出现在敦煌写本中的《七阶礼佛名经》,很可能已被广泛地用在当时的礼忏文中;所以S.4451在慈氏上生偈之后还特别加以援用,作为《上生礼》的结束。而且,在《上生礼》的末尾加上这两首偈文也不是没有作用的。从宗教的立场来看,诸行无常偈提示出世间是无常的,只有涅盘寂静才是永恒的,因此无常是对世间的否定,涅盘则是对修行的肯定;如来涅盘偈则提出如来的境界是永断生死的涅盘妙乐,众生「若能志心听,常得无量乐」,也是以肯定来作结。同样的思想落实在对于弥勒的信仰上,也就是说,世间是无常的,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只有归依弥勒,才是未来希望的所在。 

  综括上述的仪节,大致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三件《上生礼》写本的仪节、程序大体相同,但是所用的偈文、梵咒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不同的修行者而有增减。

(二)从《上生礼》中的礼慈氏和三归依都有和声,发愿(5) 中的「弟子某甲等」以及慈氏上生偈前的「白众等听说」来看,皆可证明《上生礼》是一项群体共修的忏仪。

五、《上生礼》的梵咒

 《上生礼》中的梵咒,分别出现在请佛、叹佛、礼佛、念佛之后。总计有七则:同时保存在三件写本中的梵咒只有三则不到(包括梵咒 (2)(3)(4),而梵咒 (2)在S.4451号写本的前半缺损),另外四则梵咒(梵咒(1)(5)(6)(7))分别有两个写本载录。但是音译的用字不尽相同,其中或有缺漏、舛误,也不容易由汉字译音中一望而知,因此有必要将这些梵咒还原为梵语。由于笔者学力浅薄,企图作此大胆的尝试,势必不免讹误,敬祈方家多加指正。以下谨就七则梵咒的汉字译音逐一比对,并加以还原及说明(注18):

  (1) S.5433 唵 曩 三婆 日啰 斛
P.3840 唵 曩 三婆 右罗 斛

还原 om gagana sambhava vajra hoh


om为陀罗尼之首,有归命、供养、摄伏等多种含义,经常作为咒语的先导。gagana译为虚空。sambhava有出生、起源之意。vajra 译为金刚,是佛教的护法神祇。hoh 有敬爱之意。全句意为「归命虚空生金刚尊」,亦即《普供养真言》,或译为「普供养虚空而住」。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云:「作此观已,而诵此偈: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养而住。」次结供养印,次诵此真言。同为不空所译的《受菩提心戒仪》亦收此真言,称为《普供养虚空藏真言》(注19)。

  (2) S.5433 梅怛隶{二合}夜 婆哩罗 散多曩 舍蜜多 系栗{二合}沙S.4451 □□□ □多曩 舍蜜多 系栗□□

P.3840 梅底哩野{引} 萨哩罗 散多那 舍密栗多 底哩   洒曩

还原 maitreya srila samtana samita trsna

曷曩{二合}曳 梅怛隶{二合}夜<夜>野
□□   曳 梅怛隶{二合}夜<夜>野
荷那 医 梅底哩夜野
hanaye maitreyaya

maitreya、maitreyaya,译音或作弥勒,译为慈氏。srila 译为殊胜的。samtana 译为身、身心、相续。samita译为灭尽、断除。trsna 译为爱染、贪欲。hanaye译为退堕。全句是赞叹「慈氏,胜妙之身,已灭尽贪爱、退堕」。

  (3) S.5433 南无 窣毗耶{二合} 三磨 佐  播 虞拏失尼
S.4451 南无 窣毗耶 三摩 佐  □[播]虞 失尼
P.3840 曩谟 萨多漂 三满啰左  橎 遇啰失哩

还原 namah stavya samara-jit phalgu-darsin

namah 译为皈依、敬礼,stavya为堪受赞叹之意,samara译为战斗,jit译为获胜,phalgu译为虚妄,darsin译为深见、了知。全句为「归命应受赞叹的、深见虚妄的胜利者」。

  (4) S.5433 唵 萨婆 萨普 咤那贺曩 日啰{二合}野 萨诃

S.4451 唵 萨播 萨布{三合}咤娜诃曩 缚日罗{二合}野 娑缚诃
P.3840 唵 萨婆 萨布 咤那贺曩 日啰野 莎加

还原 om svabhava sphuta dahana vajraya svaha

 svabhava译为自性、法性、实相。sphuta有周遍、充满之意,译为普照、遍照。dahana为燃烧之意,译为能烧、炽然。vajraya 译为金刚。svaha 经常置于咒语末尾,含有祈求所愿成就之意。全句为「归命法性遍照能烧金刚尊」。

  (5) S.4451 唵 么喻啰 啰底扇提迦 萨缚诃

P.3840 唵 摩与啰 佉啰帝扇底佉 莎贺
还原 om mayura prati-santika svaha

 mayura译为孔雀,可能是指孔雀明王。prati 译为各各、依,santika 为息灾、避邪之意。全句有祈愿「孔雀明王消灾解厄」之意。

  (6) S.5433 南无 三满多 没驮喃 阿日抳曳野 萨萨哆

P.3840 那谟 三满多 没驮喃 阿悉抳医野 萨 埵
还原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ajneya sarva-sattva

社夜拏多 萨贺
社野噜多 莎贺
jayana-gata svaha

namah 译为皈依、敬礼。samanta 译为四面周匝、普遍。buddhanam 译为诸佛。ajneya译为非所知。sarva 译为一切,sattva译为有情、众生。jayana译为胜利、能伏,gata译为已证、已得。全句之意为「归命十方一切诸佛、非一切众生所知境界、住于胜利中」。

  (7) S.4451 曩谟 三满多 没驮喃 度噜地尾 萨溥诃

P.3840 那谟 三满多 没驮喃 度噌弟尾 莎贺
还原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dhurudhivi(?) svaha

 其中的「度噜地尾」音义不详。其它仍为「归命十方一切诸佛」之意。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在《上生礼》的七则梵咒之中,其实只有第二则才是专门用来赞叹弥勒的,其它的梵咒或许是一般通用的咒语吧。

 六、《上生礼》的时代

   从内容来看,由于《上生礼》的梵咒之一出自不空译本(746-774 )中的《普供养真言》(注20),因此目前所见到的《上生礼》的样式应当成立在此之后。

而据《佛祖统纪》所云,白居易曾「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愿当来世必生兜率。」(注21)《白氏长庆集&#8231;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中也说「南赡部州大唐国东都城长寿寺大苾刍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与优婆塞士良、惟俭等八十人,以太和八年(834 )夏受八戒,修十善,设法供、舍净财,画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外众一铺,眷属围绕,相好庄严。于是嵩等曲躬合拳,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近供养。……有弥勒弟子乐天,同生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世尊足下,致敬无量,而说赞曰:百四十心,合为一诚,百四十口,发同一声,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注22)由此可见第九世纪时,洛阳的长寿寺曾举办过上生会的活动。在其它地区恐怕也不乏有结上生会的情形,而《上生礼》当即民间结上生会时所使用的一种忏仪。

由于三件《上生礼》写本都没有题署年代,要证知写本的正确年代是比较困难的。但《翟目》中曾指出S.4451显然是一般常见的第十世纪的写本(注23);而金冈照光在前揭文中也根据S.5433号是以册子的形式出现,推测它为十世纪前后之物(注24)。

综合以上所言,可以推测《上生礼》的成立当在第八世纪中期以后,流行的时间则延续到第九、第十世纪了。

 七、《上生礼》与弥勒经典

 《上生礼》是一套专门修行弥勒净土法门的宗教仪式。藉由供养、赞佛、称名、礼拜、诵咒、发愿、忏悔、回向等种种的修道仪式,期望能达到灭罪增福、往生弥勒净土的目的。

  「上生」二字的涵义,是从刘宋居士沮渠京声翻译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以下简称《上生经》)得来的。在《上生经》中记述:「此人(弥勒菩萨)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下生经》说。」(注25)由于弥勒曾经获得佛陀的授记,将在五十六亿万年后继释迦而成佛,所以具有未来佛的地位,也被称为弥勒佛、慈氏如来。至于弥勒净土则有二种:一是兜率内院、一是弥勒成佛时的人间净土。《上生礼》的主要目的是求上生兜率内院,因此主要是根据《上生经》所揭示的修持方法,构成一套求生兜率的礼忏仪式,但是偈文歌赞中也包括了信众对《下生经》(注26)中所说龙华三会、弥勒授记的愿望。

首先来看《上生经》中对于上生兜率的修持方法:
  1.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2.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

  3.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注27)

 窥基《上生经疏》认为以上三段文字分别说明了兜率净土三品往生的修法。第一段修六事法,可以上品往生;第二段闻名喜敬,可以中品往生;第三段犯戒悔净,也得以下品往生(注28)。但是另有一类虽具修行而无愿生之心,或徒有愿心而无修行者,则未必能生慈氏之所,故《上生经》中又云:「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注29)可见《上生礼》中的仪节,举凡请佛(供养)、叹佛、礼佛、念佛、发愿、忏悔、回向等等,都符合了往生兜率内院或未来人间净土的方法。

以下就《上生礼》和《上生经》的具体内容加以对照:

《上生礼》
《上生经》(注30)

83 稽首归依佛 天宫坐宝台
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

71 身严福智黄金相

堪与众生为依仗
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

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

96 宝殿花当发 慈尊法正宣
与诸天子,各坐花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

17 南无兜率天宫慈氏如来应正等觉
闻已欢喜,恭敬礼拜。

56 志心归命顶礼大悲弥勒尊佛

61 念慈氏菩萨摩诃萨四声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86 稽首归依法 六事最堪修
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

87 得生弥勒院 永不值漂流
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

18 我今稽首回愿往生

19 愿共诸众生 往生弥勒院
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55 普令法界诸有情 速往内宫永安乐
 
80 我等与众生 近生内院中
 
97 劝诸修道者 同结上生缘
 
65 愿生弥勒天宫院 莲开亲礼慈尊面

69 我今各发志诚心 愿见慈尊亲皈礼

72 我今回愿往天宫 面见真容亲供养
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66 白毫照我罪清除 生死漂流从此断
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37 临命终时身心安乐 一念之顷圣众现前
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

38 承佛本愿往生天宫 慈氏圣者放白毫光

39 灭除烦恼三毒恚火 开敷华内止住其中
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40 菩萨慈光应时摄授 诸根清净速证无生

41教化天人龙花成佛
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


 可以发现,《上生礼》中对于弥勒的赞叹以及对兜率天宫的向往,一连串的称名礼拜、回愿往生等等的修持方法,都可以在《上生经》中找到依据,而非凭空创造的。

其次,再将《上生礼》和《下生经》的内容加以对照:

《上生礼》
《下生经》

  弥勒菩萨见此宝台须臾无常……修无常想,赞过去佛清凉甘露无常之偈:

98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99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说是偈已,出家学道。(注31)

23 愿度尘沙众 凡是一会总生其中

28 普劝勤修六度行 龙花初会证无生
坐于龙华菩提树下……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 普劝同生慈氏国 龙花三会悟三明

59 愿随我大师慈氏如来 龙花初会得授道记
或以布施……或以持戒、忍辱……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至我所。

84 有情皆渴仰 早愿下生来

90 龙花希授记 三会愿遇逢
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耵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注32)

10 叹佛
世尊入城时,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合掌恭敬,以偈赞曰:

11 正遍知者二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正遍知者两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12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13 其供养者生天上 稽首无比大精进
其供养者生天上 稽首无比大精进(注33)


 

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S.4451号写本中的「诸行无常偈」,不只是出自《阿含》、《涅盘》等经中,同时也出现在鸠摩罗什译的《弥勒大成佛经》中,弥勒出家学道之前赞诵的也是过去诸佛的无常之偈。

(二)《上生礼》中除了回愿往生兜率内院,也期待着弥勒的早日下生,以及能够遇逢龙华三会。五部《下生经》中对于龙华三会的描述是大同小异的。弥勒不只在龙华树下成佛,也在龙华树下举行了三次的说法大会,三会之中分别成就了九十六亿、九十四亿、九十二亿的阿罗汉。这些人原本都是释迦佛未化的弟子,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行的修习,或者修行其它的功德,因而得到弥勒的度化。《上生礼》中的证「无生」、悟「三明」,都是阿罗汉证悟的境界。

(三)《上生礼》中第三首赞佛偈,除了通用于一般的礼忏文中,也出现在鸠摩罗什译的两部《下生经》中,是大梵天王赞叹弥勒佛所唱的偈颂。由此可见,《上生礼》的构成和《上生经》、《下生经》其实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八、《上生礼》和弥勒忏仪

 前面谈过,《上生礼》应当是民间结上生会时所用的一种忏仪,它的成立在第八世纪中叶以后,流行大约在第九、第十世纪。但是在此之前,是否也有过其它的弥勒忏仪呢?

  道世的《法苑珠林》中说:

 以释尊遗嘱,于我法中所修行者,并付慈氏,令悟圣果。大圣殷勤,理固无妄,一念相值,终隔四流,结妙愿于华林,感慈颜于兜率,能扣冥机,云龙相会。故《上生经》云:「是诸人等皆于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付我。」观此一言,实固可祈。自晋代之末始传斯经,暨乎宋明肇兴兹会,……每岁良辰,三会无缺。自齐代驭历,法缘增广,文宣德教,弥纶斯业。从此已来,大会罕集,行者希简,设有修学,安心无法。今录诸经,依之修行,冀通八正,则芬列于紫宫,化流十善,则晖焕于兜率,功被下生,泽均初会也。(注34)

 说明了佛陀将一切未化弟子托付弥勒,成为弥勒信仰的理论基础;而经由弥勒经典的翻译、流传之后,到了宋明帝时开始兴设龙华会,而且每年三会无缺;齐代竟陵文宣王更是广设斋会,恢弘弥勒之业(注35);从此以后,一直到道世所处的初唐时代,则是「大会罕集,行者希简」。

到了第九世纪,白居易曾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注36),此一文献可以证明中、晚唐时「上生会」的存在。这种人数众多的结会,应当属于民间性质的宗教活动,而且可能是经常性或周期性的活动。

从龙华会到上生会,其间的关系和演变情形,仍有待进一步的资料来证明。而敦煌写本中的《上生礼》是否和宋、齐的龙华会有关,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是从名义上来看,《上生礼》当即唐代民间结上生会时所使用的一种忏仪。在《上生礼》之后,明代如惺撰有《得遇龙华修证忏仪》(1606),「依诸大乘经及《法住记》述此忏法」,劝人勤修十二方便:「第一开发正信,第二广求良友,第三严持戒律,第四发菩提心,第五明结坛仪,第六礼请三宝,第七忏悔往罪,第八专诵法华,第九三宝福田,第十总观兜率,第十一别观龙华,第十二念一实相。」(注37)如惺是天台沙门,因此忏仪中也颇为偏重《法华》,除了「第八专诵法华」之外,「第五明结坛仪」也说:「既依法华为龙华之本,须结二坛:一为普贤道场,一为弥勒道场。普贤道场,令修法华忏;弥勒道场,惟发愿求生内院。」(注38)《龙华忏仪》除了带有明显的宗派色彩,同时掺有大量的教说;和纯粹以梵唱、礼拜等行门为主的《上生礼》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连系。

  总之,敦煌写本《上生礼》的发现,对千年以前的人们如何结会来修持弥勒净土法门,提供了具体、详实的仪节程序,不仅有助于了解晚唐五代民间结上生会的形态,也是研究弥勒忏仪的源流不可或缺的数据。

 九、结论

 S.5433与S.4451在敦煌写本目录中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著录,和P.3840《上生礼》进行比对的结果发现,三件写本的内容其实是一致的,都应当定名为《上生礼》。

《上生礼》的仪节依序大致可以分为:请佛、叹佛、礼慈氏、志心忏悔、志心发愿、念慈氏、处世界梵、回向偈、三归依、慈氏上生偈、诸行无常偈、如来涅盘偈等项,其中并间以七个梵咒。每一个梵咒的译音用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还原为梵语后,即可立见分晓。而在七个梵咒之中,只有一个是专门用来赞叹弥勒的。另外,三件写本中所用的偈文、梵咒或有增益、省略,或有繁简不同,可以随着不同的修行者而有增减。S.4451标示的和声则可以证明《上生礼》是一种群体共修的忏仪。

《上生礼》主要是根据《上生经》中揭示的修持方法,构成了一套求生兜率内院的礼忏仪式,但是偈文歌赞中也包括了信众对《下生经》中所说龙华三会、弥勒授记的愿望。因此和《上生经》、《下生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生礼》的成立在第八世纪中叶之后,大约流行在第九、十世纪。《上生礼》应该是民间结上生会时所用的一种忏仪,和宋、齐的龙华会有无关联,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是和明代如惺的《龙华忏仪》应无直接的关系。

附注:

(1 )八相本指如来示现一生成道的过程:降自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盘之八相。此处的《八相礼》当为礼忏文的一种。是否与《八相变》(云24,北8437、乃91,北8438;参见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有关,尚待新资料的发现才能证实。目前《八相礼》虽未发现其它的本子,但敦煌写本中可见有《上生礼》、《无相礼》(乃74,北8371、重20,北8372)、《法身礼》(推79,北8370)……等礼文。其中《无相礼》也是从礼佛的法、报、化三身开始的。

(2 )刘铭恕编:《斯坦因劫经录》,收入《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以下简称《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6),页218。黄永武主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9),页191。

(3 )小翟理斯编写:《大英博物馆藏汉文敦煌写本目录》(Lionel Giles,"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British Museum", Published by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 sh Museum, London 1957),5461号,页163 。

(4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敦煌学研究小组编:《伦敦藏敦煌汉文卷子目录提要》(台北:福记文化图书公司,1993.2),5988号,页608。

(5 )见《翟目》6446号,页203。

(6 )见《总目索引》,页201;《最新目录》页158;以及《伦敦提要》1529号,页201。

(7 )王重民编:《伯希和劫经录》(收入《总目索引》),页296 。《最新目录》,页745。

(8 )金冈照光:<敦煌文献&#63294;&#63296;见&#63253;&#63297;弥勒信仰&#63268;一侧面>,收入《讲座敦   煌7&#8231;敦煌&#63262;中国佛教》(东京:大东出版社,1984.12),页537-564。

(9 )广川尧敏:<礼赞>,收入《讲座敦煌7&#8231;敦煌&#63262;中国佛教》,页425-470,特别是428-429、437-441。

(10)同(注8 ),页553-554。

(11)同(注9 ),页438-441。

(12)参见拙著:《唐代弥勒信仰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   论文,1990.6),页67-73。

(13)同(注9 ),页437。

(14)《大正藏》卷2,页764b。

(15)分别见《大正藏》卷2,页489b;卷1,页204c。

(16)见《大正藏》卷12,页497b;但偈文的第三句作「若有志心听」。

(17)同(注16),页375a。

(18)主要参考明觉:《悉昙要诀》卷二(《大正藏》卷84,页521-522 )、Robert Heinemann:《汉梵、梵汉陀罗尼用语用句辞典》(《世界佛学名著译丛》9,台北:华宇出版社)、荻原云来编:《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5)、田久保周誉:《梵字悉檀》(东京:平河出版社,1983.2)。

(19)《大正藏》卷20,页205a、卷18,页940b。

(20)同前注。

(21)《大正藏》卷49,页282b。

(22)见《四库丛刊初编》四一册(上海:商务印书馆),页340。

(23)同(注5 )。

(24)同(注10)。

(25)《大正藏》卷14,页418c、420a。

(26)《下生经》一般是指竺法护译《佛说弥勒下生经》、失名译《佛说弥勒来时经》、鸠摩罗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等五部经典,皆收入《大正藏》卷 14。

(27)同(注25),页420a。

(28)《大正藏》卷38,页295b。

(29)同(注25),页420bc。

(30)同(注25),页418b-420c。

(31)同(注25),页430b。

(32)同(注25),页424b-425b。

(33)同(注25),页425b。又页433a于此六句偈赞之外,还多了「未来解脱住涅盘」、「稽首慈心大导师」二句。

(34)《大正藏》卷53,页402a。其中「是诸人等皆于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付我」,道世误为「《上生经》云」,其实出自鸠摩罗什译的   《弥勒下生成佛经》,见《大正藏》卷14,页424c。又云「自晋代之末   始传斯经」,应当也是指鸠摩罗什译的《下生经》(402-412 ),因为最早的《下生经》译本是由竺法护在公元303 年译出,而《上生经》则在公元455 年以后才译出,都称不上是「晋代之末」。

(35)梁&#8231;僧佑在《出三藏记集》中录有<宋明皇帝初造龙华誓愿文>、<京   师诸邑造弥勒像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龙华会记>,此外在《文宣王法集录》中也有<龙华会并道林斋>一卷。见《大正藏》卷55,页92b、86a。

(36)见(注21、22)。

(37)《卍续藏经》129 册,页167。

(38)同前注,页173。

 后记:本文完稿后,经李进益、林登顺两位学长协助取得广川尧敏<敦煌出土七阶佛名经&#63265;&#63258;&#63226;&#63260;>一文(《宗教研究》251 ,页71-105,特别是页94-97,1982.3),发现广川氏已经指出S.5433.R3与S.4451为《上生礼》,S.5433.R4 为《八相礼》;为免掠人之美,特予说明。但其<礼赞>一文较前文为晚出,作者却不再提及S.5433号写本,而S.4451号写本也改为拟题〔弥勒行仪文〕,不知何故。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