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立顿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岂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丈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毋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余常谓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日增,而福慧愈减矣。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之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至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因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至于阅经,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只默阅。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不敢蒙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阅经是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豪也用不着。若晨起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涤,或置座塌,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种种亵渎,难以枚举。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渎。未曾得益,先获大罪。 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 但能见佛像,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亲佛,终日亲炙诸佛菩萨及祖师善智识矣。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报。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在作善作恶,现在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罪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意也。**********************************************************************【录自:清净乐土】
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诚者专心一志,敬者心不浮乱。竭诚尽敬,则定力日强,妄念日消,净业日长。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