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共修法式弥勒慈悲禅 → 06年春节导修系列1:生活瑜伽根本导修
查看完整版本:06年春节导修系列1:生活瑜伽根本导修
2006/2/24 2:42:00
  

06年春节导修系列1人生佛教 以慈为宗 解行相应 导归净土

一、奉行依止

依教奉行则非是自我主张,令行禁止则非是自我固执,以信敬心依止上师学佛修行则非是以疑慢心依附上师索取放逸。故非依止则必放逸,则非修行,则是行恶,则是无惭愧,无忏悔,无慈悯,无实,无义利,无德,无功,无断无证。

二、学会“四做”养成“四自”坚持“四要”遵守“六不”奉行“六和敬”

四做:学会做人(受三归持五戒)、做事(行十善业道)、做功德(承事供养)、做功课(六事法)。

四自:养成自觉(不待人说)、自助(不求人帮)、自检(不说是非)、自律(行不放逸)。

四要:要坚持每日检讨,要坚持每日一善,要坚持每天做念诵,要坚持每天打坐。

六不:不浪费、不享受、不懒散、不索求、不喧哗、不贪小便宜。

六合敬: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三、人生“四应该”

第一:福因父母缘得人身,故应该孝养父母而培本报恩。

第二:资生思源在互助,故应该耐劳从事服务社会造福社会而报酬社会。

第三:安居乐业靠国家,故应该爱国护国建国而回报国家恩。

第四:人身难得法难闻,故应该归依三宝(依佛的教法请明师指教去修)而修道进德。

四、人生佛教之“四层”目的

第一层:人间改善——以佛法改善净化现实人生,“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层:后世胜进——以佛法求上生天界或往生他方净土,得胜依正报超越人生。

第三层:生死解脱——以佛法灭生死尽有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第四层:法界圆明——以佛法断二障证无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佛。

是四重为全部佛法所包容之目的。然以言终极,惟法界圆明之佛果始为究竟,亦

可谓此乃全部佛教之真正目的;前三层皆为达此之方便也。旧行之佛教,厌离现实人

生之心切,每重求后世之胜进或智生之寂灭,净土、密法,即应此希求之方便门也。

然专以来世或寂灭为务,每与现实脱节,不能圆显佛法之功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

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

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

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太虚之《人生佛教之目的》)

五、信愿行和三个“基本”

基本的观念——信    基本的态度——愿    基本的行为——行

思想不深入、态度不端正、行为不彻底,则信愿行欠缺果德不办,净土不成。

六、以慈为宗和自私自利

慈则悲喜舍兼具,达至无量则成佛。四无量心为诸佛之体,诸菩萨共愿,解脱安乐之必须。以慈为宗则转凡成圣、离苦得乐,修戒定慧而成就法报化三身、悲智力三德。反之则自私自利、自我固执和自我膨胀。自我执着则缠缚三结(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以五利使为体(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为五利使见惑),以贪嗔痴(三毒)为三归,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思惑)为根本烦恼,以无量随烦恼为其庄严。因烦恼而造业,由业感果,如是惑业苦轮转不休。

七、人生佛教

以弥勒菩萨为本尊,看弥勒菩萨发愿偈:

我悔一切过 归命礼诸佛 劝助众道德 令得无上智

人生如果不能悔改而向善,则一切法不可得,求一切法成邪魔。为得无上智,唯有劝助道德归命诸佛之一途,故只有学佛修行的发心才是正的,其他的都是自我固执追逐自私的欲望,都是邪的,恶的。因此,从基本的观念,基本的态度,基本的行为开始在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境改变恶习而向善就是修行,就是根本的信愿行的建立。如果不这样,修一切法包括密法都成地狱种子,都成畜生因,都成饿鬼业。另外,人生是上下之枢纽,若人生不能当下修行,一切修行便不可得,因此先提升人格是为修行,其余是名错谬。

“而要使我们的思想与佛的思想合一,要以五戒十善为根本。五戒是戒杀、盗、淫、妄、酒。十善是不杀、不盗、不淫(这是身三种)、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这是口四种)、不贪、不嗔、不痴(这是意三种)。若能如此,再进而修习禅定,自然能对诸经典不要他人讲解,而能自己发明,而有真的智慧生起,渐渐证入佛的真理的境界。”(太虚语)

当铭记太虚大师教言: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圆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八、观功念恩和自他相换

观察他人的功德、感受事物的正面、观师功德修清净观而生念恩之心。念恩之心若具,则易生慈悲心,慈悲心起菩提心亦发。直心、深心和悲心乃菩提心之要,故直心是道场,直求菩提无谄曲;勿以恶少而为之,勿以善少而不为则深心在道;因知恩不忍而生报恩心悲度心则愿行菩提心皆已具足。

为何难生念恩心,因不能自他交换,将心比心。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人之唯求自己意乐,不愿他人分享;求人爱己,却不愿爱人;己所不愿,却常加于人。若能对他人想到如对己,对己想到如对他人,自他相换,将心比心,则焉有不知善恶美丑,自惭形愧哉?!

九、三归依

何为三归?归依佛法僧三宝。佛是师,法是道,僧是道伴,三宝是生命的支柱。

如何是三归现实意义?归依佛,归依过去释迦牟尼佛,归依现在佛相所依,归依现前上师教体(意)[内意:上师本身,外意:上师应化身],归依未来弥勒尊佛。归依法,归依过去世尊教法,归依现在经法所依,归依现前上师教言(语)[内语:上师言教和身教,外语:弟子已领受之法],归依未来弥勒教法。归依僧,归依过去住持贤圣僧,归依现在僧众所依,归依现前上师教化(身)[内身:上师身行,外身:清净行持徒众],归依未来弥勒圣众。

十、五戒

不杀生而慈悯得长寿报,不偷盗而廉义得富贵报,不邪淫而礼梵得清净报,不妄语而诚信得谛实报,不饮酒而明觉得聪明智慧报。五恶本义如下:

杀:断命,夺时。盗:不义,巧取。淫:嗜欲,非礼。妄:不实,无信。酒:迷醉,乱性。

十一、 十善业

不杀(慈爱而放生)、不盗(乐善而好施)、不淫(礼让而净行)、不两舌(合和)、不恶口(说话温雅)、不妄语(言实忠诚)、不绮语(慎语厚道)、不贪(知足)、不嗔(通情、慈愍)、不痴(达理、信解因果)。

十二、 前行止观

止恶为止,行善为观;忏悔罪障为止,修集资粮为观;令行禁止为止,依教奉行为观;止恶行善为外止,自净其意为观。

 十三、净土的真义

     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导归净土即是导归明心见性,圆满依正二报。从受用土上说则言净土,从圆满自在上说则是成佛。净土有凡生同居土,报身土和常寂光土之别。十方皆是净土,然众生心垢染故不现;十方皆是诸佛,然众生心无明故不成。佛心相应净土,净土相应佛心。横超三界则往他方,竖出三界则即身成佛,于三界不即不离则上生兜率。

(内部参考资料勿流通)

2006/2/28 11:04:00

依教奉行则非是自我主张,令行禁止则非是自我固执,以信敬心依止上师学佛修行则非是以疑慢心依附上师索取放逸。故非依止则必放逸,则非修行,则是行恶,则是无惭愧,无忏悔,无慈悯,无实,无义利,无德,无功,无断无证。

好啊师父,弟子又受教了。

2006/2/28 11:07:00

我悔一切过 归命礼诸佛 劝助众道德 令得无上智

是该坚持打坐了,有问题找师父啊

2009/8/13 22:13:00

感恩上师慈悲开示!

 

虽入佛门不防止罪行,虽入大乘远离利他心,

虽得摄受不修道次第,从谬道出祈请上师度!

未得证悟伪作无忌行,散心修持虚伪胡乱语,

行为错误尚不思己过,从我慢出祈请上师度!

明日将死还贪衣住财,年岁老大尚无出离心,

见闻甚少尚夸有德能,从无明出祈请上师度!

虽逢逆缘还思愦闹处,虽住静处心性如坚木,

虽讲温和尚未化贪嗔,从八法出祈请上师度!

请师度我速从昏睡醒,请师度我速从暗狱出!

ong a hong ,ban zhe gulu bei ma si de hong!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