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慈宗人生佛教认识慈宗 → 认识慈宗六:以慈为宗现世间 故我称其为慈宗
查看完整版本:认识慈宗六:以慈为宗现世间 故我称其为慈宗
2006/7/11 11:54:00

找到下手处矣,欢喜顶礼大恩上师!

 

2006/2/23 0:04:00

悲华禅师以三乘圆融和面向人生的方式略述慈宗(汇集待续)

第一篇:认识慈宗

 

一、法相名词

   1、三乘:人天基础乘、声闻缘觉小乘、瑜伽菩萨大乘(般若显宗大乘和金刚密宗大乘)。

   2、四法:禅、净、律、密。

   3、瑜伽:以具德、清净而实现与佛之身、语、意三密三相相应,在印度称作瑜伽,在中国称作禅。

   4、解脱:解开对外境和内心之束缚执着,脱落身心烦恼痛苦之重担,即打破自我执着贪爱而远离生死之苦和轮回窠臼。

   5、自在:对人生宇宙达到圆满认识,实现常、乐、我、净,从而无有障碍而自由。

   6、宗教:内证为宗,设化为教。

二、慈宗之旨趣

    慈宗一词是太虚法师在1924年提出的,见太虚法师《慈宗名义》。其中大师明确指出慈宗主要是宗奉弥勒而生内院,主体是唯识教义,全体大用则是三乘佛法,是以不共法来含摄一切佛法。对于末法时代的当机佛教而言,慈宗就是人生佛教,人生的四个目标就是整个佛法也是慈宗的四层目标。

    太虚大师指出,佛法的目标乃是以佛法来指导人生,实现改善人间、后世增胜、解脱生死、法界圆明等四阶之逐级递进之殊胜目的。

  因此,现在所提倡的慈宗佛法其实并无宗派之别。何以故?

    首先,从外相说慈氏宗即是人生佛教而导归弥勒净土。从因上说,慈宗即是用佛法指导人生故曰人生佛教,从果上说,从改善人间乃至究竟法界圆明都可归摄到实现人生净土而表之,故曰导归净土。

    再者,综观中华传统各宗教义及归的,亦无不如是互为含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故慈宗之义实际上已包含了慈恩宗、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传统各宗在内,实际上是以慈为宗,统摄释迦一代时教,着眼未来,远望弥勒世尊之意。立慈宗者,无非是顺应现世人心,回遮世人视佛法为神怪感应奇术和脱离人生遥不可及之谬见,突显强调弥勒菩萨之特殊地位和大用而已。如是之意,行者广学太虚法藏亦可明了。

  其次,从内相上看,则是籍归依三宝由戒定慧修持而最终达至圆满佛陀果位的绝世圣道。而三世诸佛无不因禅修而证悟万有本体而达成。故我等必须笃行禅修内证,通明禅法,通过止观内明而于今生解脱。故又将一切法教摄于止观瑜伽实修中,于此亦无宗派之别。而安般守意、达摩、天台、内观、乃至密宗法中之生圆次第止观密要等法门于其精要处其实并无二致,随师教方便不同和众生根机不同而随缘安立共不共处罢了。

  最后,再从密意上观之,即是深微入玄和隐秘难宣如禅宗的证印、大机大用和密宗的密诀及方便禁行,当属深密之藏。对于信心和根器已经成熟的弟子,在合适的机缘下,按照如法的方式,当予以个别传授,此心髓法要不便广传和普讲。此法通常以一座瑜珈禅密法要的方式传授,分为方便传和真实传两种。在誓言、信心、福智资粮已经成熟的情况下,行者方可依止具德师资直接修习,从而涵容诸乘速疾成佛。禅密法藏亦属当来下生佛弥勒菩萨所摄,故慈宗于密意上仍无宗派之别。

  依照太虚大师的灼见,又可以理解慈宗为:为了证得解脱和得安乐人生,必须禅净律密齐修、三乘共学方为妥当。

  什么叫禅净律密四法齐修?从修心上说必须外净内禅,以行成净业(得净土----对依报而言),以参得见性(悟禅----对正报而言),意即禅净双修;从行持上说必须外律内密,以律为规范,以密行成自在,意即律密无二。故为禅净律密四法齐修。

  再看印度大乘佛教发展史,文殊加持龙树以降发展为空宗——中观学派,弥勒加持无著以降发展为有宗——瑜伽学派,由空有二宗继续发展成中国之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等八宗。而各宗皆互为含摄,如曾有安世高等所传北传四念处、达摩所传禅宗、天台止观、唯心识定等皆可归入禅,而唯识之理通于律故又可归于律,如是等等各有含摄,可总括为禅、净、律、密四大总纲,而释迦一代时教、弥勒所承法教,总不出如是四法矣。故言为八宗兼弘,如是所说。

  若论宗派本无有宗派可言,若论最终证得之法本无有一法可得,故若言宗旨,其实本无。愚以为唯道安大师所言本无宗最为的当。然愚效法太虚大师,不只做某一宗派之嗣徒,亦无强分宗派之做法,唯以振兴佛教以图有缘共图解脱为业,故至今未言专属何宗,随其因缘,方便而言矣。

  基于以上的理由,慈宗必须根据今日佛教的现状采取方便善巧且次第谨严的方式来进行法化。法师们所宣讲之法,应与传承师尊们的心印、宗旨和方便不相违背,严格保持传承的清净无染。每一法皆有其出处和师承,并无自我发明创造之过失。皆以归依三宝,尊师重道,解行相应,实修实证为基础和根本,故绝非外道邪法,更非附佛外道。

  如上所说,于明眼人看之,已然遗笑大方矣。本无宗,强名为宗,是名本无宗也。我们也可以将此法称为瑜珈法或解脱禅。瑜珈最初解释为相应,就是如理如法的意思。依照我的上师的教导其真实之意则是具德、清净,它最能表明佛教的修行的根本精神。而称解脱禅,是表明此法非世间俗法,乃为众生脱离轮回证得解脱,并最终落实到对禅的参悟上。其实,禅就是传到中国的印度佛教的瑜伽,故,亦可称解脱禅。(2005年10月8日于大庆初成)

三、慈宗的设教

  不管是说三乘佛法、还是五乘佛法,无非都是随机设教,权实定夺矣。然随其因缘,为利有情,各有其特胜之处。

  慈宗在法化为三乘并行,其根本精神是“以慈为宗,解行相应,福慧双修、自度度人。”

  三乘并行乃以《广论》中所言之三士道来考量,而侧重弘传:一、以归依心为本之人生佛教所导归兜率、龙华净土或西方极乐净土即净土行门;二、以出离心为本之天台止观和南传内观即解脱行门;三、以菩提心、大信心为本之达摩禅和大密宗即瑜伽行门。

  以慈为宗就是以慈氏菩萨为宗,慈氏的中心就是一个慈字,那么由慈始,历慈行,以慈终,则名慈宗。

  “由慈始”则尊师重道、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历慈行”则慈悲喜舍、勤修三学、六事万行而证般若;

  “以慈终”则慈悯苍生、方便善巧以为究竟。

  此意亦即《大日如来经》云:“大悲为因,菩提为本,方便为究竟。”

  解行相应则闻法、思义和修行相应,解行并重,解行不二,如是则实修实证,空有相涉,福慧双修,定慧双运,理事双彰,悲智不违。

  自度则求内证,达至超越世间之非凡解脱智慧和无上圆满觉;度人则四摄万有,观机设教,随方应物,与时俱进,随缘自在,任运自成。(2005年11月25于福州补)

 (未完待续)


第二篇:慈宗要义


1、涵广有序

  慈宗就是弥勒宗,以弥勒菩萨的教化展开线索。弥勒菩萨现处兜率内院光芒万丈,昼夜恒说不退法轮。同时又分身千百亿,化导三界。中国历史上,弥勒曾示现过布袋和尚的形象,对禅、人生、修行利物等等有生动的表述。历史上还有个傅大士也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对禅宗的贡献极大。再从三藏经典中看,弥勒菩萨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我们知道,弥勒菩萨是以修“慈心三昧”、“唯心识定”和“劝助众道”而成就。今以这样一个文化内涵深广、教证广大而圆满的菩萨作为主尊的慈宗便自然具足相应的特点。根据拙作《慈宗法系的线索》所说纲要的精神,再对慈宗要义作个简明的言说。

  太虚大师立了《慈宗三要》,以不共法含摄了整个佛法。其境宗《瑜伽真实义品》,行宗《瑜伽菩萨戒本》,果宗《上生经》。于此细心研读勤修,便知慈宗要义。故贫僧所言亦不出其右。

    慈宗要证得的境界正如《瑜伽真实义品》所明,乃是“一真法界”,这个宗旨和禅、密、华严、法华、中观、唯识各大宗派完全一样。慈宗之法行既宗《瑜伽菩萨戒本》,可见其乃修菩萨万行,共入普贤行愿海。如《普贤行愿品》和《普贤劝发品》所言。菩萨发心广大,勤修戒定慧,含摄显密各乘,“不舍一法”。故慈宗行门广大,不拘一格。然诸法皆由缘起,学人深入堂奥贵在专精,得一而备万,摄要而贯通。故依具德上师所授之法即成慈宗广大行门。概因众生根基各异,本不该划一。如世尊在世和古德化人本不拘泥一法一机也。然慈宗亦渐渐有其传承通法,则自然在实践中得以完备矣。因时代久远,佚失过多,今日可见之修法古本已然不多,多已渗透在各宗各派中了。法仗缘生,与时俱进。若有通达之者,能显万法,便不足挂虑。今日各地之慈宗学会,慈氏研究团体已经在做大量的整理挖掘工作,资料日见丰富。但这个只是属于文化和知识领域,佛法的行门本就超越时空,“能者得之”,本自具足也。慈宗之果既宗《上生经》之义,无非是表令行者最终得弥勒菩萨摄受,位证不退,究竟释迦世尊住世化导我等出世之本怀。释迦如来和弥勒慈尊有约,要在未来世界龙华三会度尽释迦法中一切遗教弟子。如经中世尊对弥勒言:“我从右肋生,你弥勒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你国土金。我国土苦,你国土乐”,释迦与弥勒携手唱和,其意甚明。故名乃究竟释迦世尊住世化导我等出世之本怀。如来之兴世,唯有一大事因缘,所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共入佛道是矣!如是则是《上生经》所明之果德,释迦出世,弥勒当来之化生因缘之本末究竟矣。

  以上“境、行、果”三,其意已明,可见慈宗要义则不出:以弥勒菩萨为主尊,效弥勒菩萨之慈德,深入禅密,劝助行者,以人间净土为理想,以人生禅道为转依,化娑婆为净土,转人心向善,以期共证"慈心三昧"正受,同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佛果。


2、人生佛教,从人做起

  太虚大师所立的慈宗,非常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所谓现代当机的佛教就是人生佛教,不是天人佛教,也不是圣贤佛教,更不是“逃离”佛教。

  由此可观,慈宗的修行是建立在现实人生的生活、禅修和对人生的认识上的,它不是建立在对超凡境界的闻思和理解上,它甚至不从教理闻思开始,它从对现实人生的认识开始,从转变人格开始,它修行的核心是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这种修行方式的典范就是弥勒菩萨!把事情做好,把念头态度端正,这个就是修行的发动!因此,是人生佛教,由人而生的佛教。

  它视脱离当下人格和人生的对宗派教义的评判为歧途;视敬师行尚且欠缺的所谓高深禅定或见解为偏道;理论通达无有归依和神圣感的智者为魔道!

  因此慈宗的修行,若要落实就非常恳切,唯其恳切,自我就会挣扎,它不放过任何细节地来印证佛法的要义,你甚至会感到无地自容,或者大生傲慢,或者谄曲覆藏面对。何以故,无始以来自我无明和固执根深谛固,你从这里开刀,岂不浑身是毒?!但是接受这个挑战的人,明白这个厉害的人是真修行人,其他的我把它称做伪行者或者相似行者。

  有八万四千魔道,冲破魔网是为真修。人生现实有八万四千行,悟破机关是为得解。慈宗佛法告诉我们,佛道不在天边,就在眼前!

  为了眼前的佛法,我们从人生开始修,从人格开始改;为了眼前的佛法,如果今生不能解脱,那就要上升到净土,生在佛前来修;为了眼前的佛法,我就要发愿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识,永不分离。

3、弥勒菩萨及其教化是慈宗法系的核心和线索

  慈宗法系浩如烟海,那么立宗总得有凭,总得有方便修学之线索。应该如何考量为妥当呢?以贫僧拙见,慈宗的法系应该以弥勒菩萨为核心,以弥勒菩萨的教化为线索展开为合理。这样便有依有据,清晰明了,便于闻思和修学。

  须知,慈宗是以弥勒菩萨为主尊,那么凡是由弥勒菩萨所引申的教法都为慈宗的法系。而弥勒菩萨又是未来佛,荷担着释迦一代教法,故而正如太虚大师所言,从广义上说释迦一代时教也即是慈宗法系。那么,从古到今和弥勒教化有关的宗派学说可谓汗牛充栋了。仔细考量一番,弥勒菩萨最重要的教化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1)法相唯识。古印度传来和龙树菩萨的中观学派稍后并行的瑜伽学派,中国玄奘大师总结的唯识学派,都是弥勒菩萨的教化。

  (2)弥勒净土。弥勒菩萨协助众生往生他方净土,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同时,自己也有方便净土,即兜率内院净土和未来龙华三会人间净土。兜率净土在中国从道安大师开始提倡,到善导大师后开始衰没,在藏区则常盛不衰,而噶当派则有兜率宗之盛。另外,藏密中弥勒菩萨的地位崇高,但这些和弥勒菩萨的净土密意有深切关联。

  (3)弥勒助道。弥勒菩萨在释迦世尊的大菩萨弟子中是很特殊的一位。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的法筵中到处都有尊者的身影。在各大宗派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助道教化的作用。正如弥勒偈中说的“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以此成佛道。”。

  (4)弥勒行法。弥勒禅法的特点是以唯识为线索来深入三昧,具备清晰完整的次第性和系统性。在南传佛教的阿含教义中,对法印和缘起的辨别,弥勒菩萨是世尊教化的重要阐释和补充。在中国的历代与禅修有关的宗派更是少不了弥勒菩萨的功勋。在密宗的生起次第本尊修行和圆满次第的气脉修证,乃至无上大圆满中等在密宗的深广法门中,弥勒菩萨以金刚界降巴佛的威力和胎藏界密意的深奥而显现着,具有极为特殊而深广的加持力。

  以上是为慈宗法系的四大类,皆是围绕弥勒菩萨为核心而展开。

 

第三篇:“慈宗法系”的缘起


  1、慈宗源流

  慈宗之名是太虚法师所立,当时大师除了整理了慈宗纲要外,还于1932年12月25日在厦门创立了一个慈宗学会。
  慈宗的法是以弥勒菩萨为主尊,推崇弥勒信仰。弥勒净土的信仰渊源甚古,值得注意的是东晋本无宗的人称印手菩萨的道安大师和藏传噶当派的兜率宗。其理论体系演变于无著菩萨创立的瑜伽学派和玄奘法师师徒所创的慈恩宗。太虚大师则是汇集整理发展并创立慈宗之名和慈宗学会组织的近代慈宗祖师。那么从慈宗的源流上看,在中国的必须要注意这么三位大德:道安法师、玄奘法师和太虚法师。其三人对慈宗的贡献最大。

  2、慈宗发展

  最近几年慈宗之名和相关知识因湖南明夷法师和台湾慈德居士等的提倡而有所恢复,他们甚至还恢复了太虚大师的慈宗学会。另外,虽没有以慈宗之名,但是也和弥勒信仰相关的活动和组织也越来越多,大有日益壮大的倾向。

  贫僧亦有弘传和发展慈宗之志。最近几年也逐渐开始研究和介绍这个法系。根据太虚大师的构想,结合我兼修南传、藏传和汉传佛教的特点,对慈宗的法系,我做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拓展。深度则直入禅密具体行门,广度则包摄弥勒净土和西方净土,大乘小乘止观等等。同时,仍然坚持以太虚大师所立的五乘佛法为纲宗,以“人生佛教”作为转依点。

  佛法的目的在于自度度人,皆以修证为上。不管是什么法门和理论体系只要能指导一个人来修学戒定慧,便于闻思修走向无我的解脱大道就行了。贫僧无意去另立新宗,更无另解佛教之想。只是想在不断的传法和宣化的过程中,自然地以慈宗的法系作为脉络来诠释和探索罢了。

    3、针砭时弊

  提倡和强调弥勒菩萨,就是在提倡和强调慈爱和宽容的精神,因为弥勒菩萨就是慈爱和宽容的化身,完美的代表。我们对弥勒菩萨的忽略和误解,就是对慈爱和宽容的忽略和误解。而慈爱和宽容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所缺少的,乃至整个国民,甚至整个地球所缺少的精神。

  如果世界多点慈爱的心,就不会有今天社会和国际的危机。就不会有依拉克战争,不会有残酷的国际间的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侵略。甚至不会有毒品、瘟疫、海啸。因为整个的法界都是由心所发动,因业力而推动的,所以心的问题是众生业报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解决人类心灵的问题,一切其他手段的解决和改善都是不彻底的。

  因此提倡和强调慈爱和宽容的弥勒精神,大至社会国家,小至个人家庭,无疑都是挽救世风的良药,是伟大的安定剂!

  如果一个宗教或者某种修行不是使人增上慈爱和宽容的结局,那么无疑已经走上邪道了。因此,今日的社会能让一个人听到弥勒菩萨慈悲的名号,了解一些关于弥勒菩萨的事迹,感受到哪怕一点关于弥勒菩萨的悲心,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何以故?我们今天的文化、思想、学说、习俗、生活、时尚极度缺少弥勒精神故!

  当然,弥勒菩萨的教化远远不只这些,但是以上说的是最有针对性,也是最重要。

  另外,慈宗法系中有个弥勒净土。为什么在今日极乐净土盛行的时候还要再提倡和强调个弥勒净土呢?

  这个得看一下佛教的发展史和佛教传承文化的弊病。

  在中国佛教二千年的佛教发展史中,慈宗曾辉煌过一千年又衰落了一千年。归其原因从三点来看。1、佛教自身主要是净土宗的另一分支——莲宗对弥勒净土的毁谤和歪曲。2、外道对弥勒净土和弥勒菩萨的利用和扭曲宣传。3、慈宗弟子本身的腐败。

   纵观佛教史,可以发现历代慈宗的弟子不但十分优秀而且还出类拔萃,象玄奘大师等等这样的高僧,在慈宗传流里面比比皆是。显然,慈宗弟子自身的原因不大。而以上所说的前两点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有些甚至还愈演愈烈。现在许多法师和学人一提起关于弥勒净土和弥勒菩萨,无知和误解甚至毁谤比比皆是。这个绝非贫僧危言耸听。因此,为治此偏,贫僧奋然树起慈宗的法幢,愿尽绵力。在现代的慈宗大德中,贫僧尤其推崇台湾的常照法师,其勇气和毅力令人叹为观止。因为在这样四面阻力之中,能够力挽狂澜,择善不屈,今天的佛门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僧才了。

  贫僧这样的表述,或许会引来众多的争论,但是贫僧不以为然。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吾亦是十分景仰,也没有任何对极乐净土的任何邪见,更不可能想标新立异和逞一己私欲之说。实在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佛日沉,故有此一举罢了。赞此非为贬它。仁者诸君,应作如是平等观。

  4、立宗无宗

  慈宗是太虚大师创立的,但是太虚大师声明他非佛法宗派人士,大师是八宗兼弘,遍涉三乘显密,提出以禅和律来振兴佛教。贫僧继承大师的遗志,虽畅扬慈宗但是一样是非佛法宗派人士。谈不上八宗兼弘(贫僧德*鄙劣),但是谨遵上师普扎活佛的教导:在末法时代,把大小显密三乘佛法融合起来修学。

  所以,虽立慈宗,然无有宗派观念,虽也说各法,然非执着一法。一如太虚那般地坦率、真挚,对佛法理解多少就说多少,做一名普通的诚实的僧人。

  因此说是慈宗乃非是慈宗,乃名为慈宗。


第四篇:慈宗的态度

1、慈宗弟子修法从何切入

  弥勒慈氏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信归佛门的普通人群,该如何契入呢?是不是马上就要学习打坐,修习高深的禅密心法呢?是不是马上就要受菩萨戒,而从人生中广行菩萨道呢?显然不是.

  进入打坐就是以修习禅定为主了,在行者基本的人格和修行的品质还没有培养出来前,就是说戒学还没有树立前,或者说福德智慧资粮还不够的人,是不能直接进入禅定的修行的,他必须修好一切的前行才成.

  进入佛门就能广行菩萨道,对于一个还没有发菩提心,甚至出离心还未生起的众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是再来的菩萨和善根特别深厚的人。

  那么慈宗弟子从哪里契入呢?无他,从信向三宝,完善人格,乐善好施,广行诸善功德,广修供养福业,庄严道场,恭敬礼拜,赞咏三宝,勤行忏悔来契入。以三归为体,以五戒来律己,遮止十恶勤修十善胜妙福处,心心念念回向菩提,求生净土,闻思修行佛法,集积资粮,净除业障,如是则速疾趋入佛道是矣。

  总而言之,慈宗弟子从念念三归走人天善道而契入。

2、以慈为宗

  以慈为宗的真实含义有二:一是以慈氏菩萨为宗,慈氏菩萨是继承释迦佛法集大成者,故无宗派之别;二是以弥勒菩萨的慈心为宗,任何修行者的修行必须建立在内心生起慈心的基础上而展开,如果不是以慈心为出发点,他就完全偏离了佛道。(2005年2月15日)

 

第五篇:慈宗在今日的内涵与发展

   一、什么是慈宗?

  慈宗乃公元1936年4月由太虚大师根据慈恩宗发展出来并创立的一宗。略言之,「慈宗」,就是「弥勒宗」,梵语弥勒,此译为慈氏,依据慈氏为宗,乃立「慈宗」的名义。太虚大师选集瑜伽真实义品以明其境,菩萨戒本以轨其行,弥勒上生经以明其果,定为慈宗三要。弥勒菩萨摩诃萨因慈心不杀而得名慈氏,广大劫来未取灭度,留惑润生,现居兜率,位居补处,教化天人,接引我等。我等归依弥勒,学弥勒大慈,修弥勒大行,近则以佛法修身养性落实人生佛教,远则或上生兜率净土,或赴龙华三会,得不退无上道。因尊慈氏为宗,故名慈氏宗,简称慈宗。推而广之,因释迦一代时教皆交托于弥勒,故大小性相显密禅净一切佛法亦皆为慈宗所摄。

  二、慈宗在今日的内涵和发展

  慈宗的名义,诚如创立者太虚大师所说的那样(见《慈宗名义》),开宗明义,其意甚明。归纳来看,慈宗佛法有两大特点,必须引起重视:1、弥勒净土法门。2、人生佛教(以人生为起点的大乘佛教)。

  为了归宗明确和结善法缘的需要,我们把我们修持的佛法称为慈宗!简言之,慈宗佛法,是以弥勒菩萨做为宗主,以弥勒菩萨做为楷模,以大慈精神做为出发点,以弥勒法门为中心的法门。慈宗佛法中的弥勒净土法门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到唐朝时,逐渐被西方净土宗取代。所以,今天对弥勒信仰得了解,很多人对净土这块非常地陌生。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甚至对此存在很深的误解和错误的看法。

  弥勒净土法门虽然衰没了近千年,但法流也一直没有断过。由于时节因缘和善业的感召,今日又得以珠光重现。按照佛经上的授记:“后五百岁,弥勒菩萨当重兴三宝。”,从此弥勒菩萨将不断地应化人间,直到教化人间十善增长至果报人寿八万岁时尔乃于人间示现成佛。那时,则不必宣说大乘十善法,直接宣说三乘解脱道法。所以,慈宗佛法具备无尽的慈悲方便,充分显示了弥勒菩萨“留惑润生”,“悲而不入,只待缘熟”的伟大精神,一定能极大地利益现世的苦恼众生。

  慈宗佛法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大,因为释迦佛祖把整个的佛法都交给了弥勒菩萨来荷担,因此慈宗佛法实际上就是释迦一代时教,不过是突出了弥勒信仰,显明了佛法未来的前瞻性罢了。因为弥勒当来下生,现居兜率,而在天道示现殊胜的净土,该净土可谓是和欲界众生不即不离。所以,弥勒信仰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往生弥勒净土。慈宗弟子在净土的归宿上则首选弥勒净土。弥勒净土离我们最近,最容易往生,要求也最低。中国最早的净土信仰主流就是弥勒净土,后来才变成是弥陀净土。其实,佛国净土是一样地殊胜,但为接引不同因缘的众生罢了。须知,在《无量寿经》中,世尊同时也把弥陀净土法门交给了弥勒来守护和弘扬。因此弥陀净土也是慈宗的一个法门,只不过弥勒净土是慈宗弟子的首选罢了。弥勒的信仰从古印度开始就有很久远的因缘,在大乘小乘和密乘中都有弥勒的足迹,弥勒净土被全世界范围内共同认可。但是弥勒信仰者,不一定都往生弥勒净土。在历史上弥勒信仰的比如一些慈恩宗的弟子也有往生弥陀净土的。

  另外,弥勒菩萨在楞严经中有说是修唯心识定成就的,经上也有说因地修慈心地而成就,是弥勒菩萨的特殊生缘。并不一定慈宗弟子只修行唯心识定,也不象一些人说的那样弥勒净土很难得生,需要证到很高的果位才能得生。其实,弥勒净土主要是接引中下根的众生,而弥陀净土则主要接引大乘根基的众生,详如余经中所说。可见,慈宗佛法里存在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这两个法门,并且慈宗更包括了法相唯实等以弥勒菩萨的弘传为特色的瑜伽行派的法门。可谓是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律皆有涉及,因弥勒菩萨乃是释迦世尊之补处佛,承继如来一代时教故。

  现在人由于历史和某些法师误导的原因,对慈宗弥勒佛法存在很多的错解。太虚大师创立慈宗名义是在1936年,对慈宗的框架和格局做了归纳,但是没有完善和发展。我们今天要继承太虚大师的遗志,继续发展慈宗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慈宗的修学体系和适应时代根基的理论。在不违背世尊佛法根本和原则的前提下,对应化人间的方便进行“创新”。希望将来慈宗的弟子能担负起复兴正法的重担,如太虚大师一样立足人生而深入地求证佛法奥义以自己的实际修行和因此而来的证量来为有缘的众生,释疑解惑,复兴正法!

  须知,佛法本来没有什么宗派门户之见,一切宗派门户都是和历史因缘和度生机缘有关系。做为慈宗弟子在深入一门的基础上,应当放开心胸,以平等和恭敬地心来对待,释迦佛祖所传的一切佛法和宗派!如是则七众和合,龙天欢喜,真正地是功德无量!(悲华子谨识于2004年弥陀诞日 增补于2005年01月24日)

附:

弥勒菩萨圣诞日:正月初一  弥勒菩萨生天日:二月十五日

附:慈宗名义

太虚大师 

    「慈宗」,就是「弥勒宗」,梵语弥勒,此译为慈氏,依据慈氏为宗,乃立「慈宗」的名义。民国十二年元旦,我在武昌佛学院,选集瑜伽真实义品以明其境,菩萨戒本以轨其行,弥勒上生经以明其果,叫做慈宗三要,在叙文有几句话:「远稽干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征大唐,续慈恩之芳焰,归宗有在,故曰慈宗。」是定这个慈宗名义的缘起。在平常看起来,慈宗似乎就是慈恩宗,其实不然,慈恩宗是唐高宗皇帝建大慈恩寺于陕西长安,时玄奘三藏已从天竺回国,大弘新译经论,高宗请玄奘法师住持大慈恩寺,其高足窥基法师继之,都称慈恩大师;主弘法相唯识教观,此慈宗之所由立名也。但与慈宗盖不无大同小异,故民国二十年的时候,我于长安大慈恩寺恢复慈恩宗由妙阔法师创持慈恩宗学,以继慈恩宗血脉,此刻对于现称的慈宗有亲切之关系。然慈宗最重要者在宗奉慈氏菩萨,以上生内院。比如念阿弥陀佛以求生极乐世界,专以阿弥陀佛为宗奉,持名观想实相之所念,皆在阿弥陀佛,此亦如此,专在慈氏如来,玄奘窥基法师虽亦生兜率,然习法相唯识者不一定以上生弥勒内院为宗,也有宗慈氏生兜率的不习法相唯识。中国净土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的师父道安法师,已竟宗奉慈氏宗以求生兜率内院,这是慈恩宗以前早有慈氏宗流行的意义。且求生西方弥陀净土的流行中国,在唐朝善导大师之后,推考唐朝以前还是修弥勒宗的来得多;如中国唐以前的古像以弥勒为多,唐以后才雕刻弥陀或西方三圣像,所以现在依慈氏为宗的慈宗渊源甚古。法相唯识教观都依慈氏为根本,故慈宗可以包括慈恩宗,但慈恩宗则不能概括慈宗,今慈宗三要及举其最宗要的三种,已然备经律论三藏:真实义品明教理属论,菩萨戒本轨行持属律,上生经修证上生果属经;再推而广之,则唯识宗并常称「六经十一论」,所谓之华严经、解深密经、厚严经、分别瑜伽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十一论,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成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论、集论、杂集论、摄大乘论及观所缘缘等。又慈氏菩萨所说金刚经论、现观庄严论等法性经论以及经律论三藏中之宣说慈氏行果者,都是慈宗的法藏。然这还不过就慈宗的主体上说,若依全体广用来说,凡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弘扬之法门,教化之生类,都咐属慈氏菩萨,在各种经律上也都讲到弥勒菩萨的因缘,如无量寿经中佛是也。以弥陀净土咐嘱弥勒菩萨宣扬,而禅宗的初祖迦叶尊者也肩持释迦佛衣,入定鸡足山,以弥勒当下来生成佛的时候,出来交付,所以关于本师释牟尼佛所称大小性相显密禅净等法门,皆为当下来生弥勒佛,所承前而启后的慈氏宗之所宗;现在一切五乘三乘大乘性相显密的佛法都是弥勒菩萨所担当宣扬的佛法,由是融摄各宗派,以慈氏为大皈依处。而观察古今流传世上之佛法,在印度流行有三个五百年不同:初五百年三乘或小乘的佛法,现在流行世上是锡兰缅甸暹罗等处;第二五百年龙树马鸣无着天亲等出世,将佛灭后隐没的大乘佛法,发扬光大出来,即现今流行中国日本朝鲜等者皆是;第三五百年显密大乘而并行,密宗独盛的时候,今流行西藏西康青海蒙苦之处者皆是,此诸佛法皆投各时各地之机宜而差别:溯其根源,都从释迦牟尼大圆觉海之所流出,而皆会于一生补处,慈氏菩萨为承前启后之总枢,如是观察,随机摄化的佛法,当可得证无上菩提之果,而向来宗派的区别,也可不须执定,是一非诸了。

  由是以观察一切的佛乘可分三类:一为出世间共修之五乘法,二为出世共修之三乘法,第三再进一步为不共大乘法,于大乘法则其遍胜又可分境行果三,其实互摄互涵的,例如:真实义门理境,其中也有所修法空观及四摄六度等行,由行趣证,离言法性,终得涅盘菩萨妙果;菩萨戒本注重于行,但是也有境与果的意义,先观境发有大菩提心,才修菩提戒行,行满自然得果。弥勒上生经属于得果,然慈氏之现在一生补处果,当来究竟佛果,也由自证,离言之理境,而方便设立教化有情之内院净土,使上生者得不退菩萨果位,亦由修行以成。这样讲来,都有互涵之意;经云:「于释迦法中发菩提心者,行十善者。」皆得生兜率净土,依境起行,由行趣果,虽然互相通摄,也有各各特殊处以分齐限,大略可分五乘三乘一乘,及一乘的境行果的区别,也有经论可为共不共佛法总纲要之概论者,慈宗以此不共法总明一切佛法义理浅深之意旨。故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总枢机,也即从释迦佛大圆觉海流布在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体大用,皆会归宗依于当来下生慈氏佛,谓之曰慈宗也。(本文为太虚大师在民国廿五年于奉化雪窦寺之演讲由智定记录。﹚

2006/2/23 9:42:00

             顶礼师父,“应作如是平等观”,甚是甚是。

         老母念弥陀圣号久也,命其女亦念,怕闻叨唠语,遂念之,六年已余,希求将来能去净土侍其左右喳

2006/2/23 11:02:00

顶礼上师足!

       “ 我悔一切过,劝助种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智。”

2006/2/23 22:05:00

顶礼上师!感谢上师详尽的开导。

“基而戒律,学而唯识,直指而禅,归而净土,显而慈宗。”这全是弟子喜欢的。有起点,有过程,有归宿。有车乘。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