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佛教宗派之一)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顗(538~597)。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智顗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目录
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文禅师学行精严,读《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一语,和《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于是朗然顿悟一心三观的哲学,口传弟子南岳慧思。思受心观后,在禅定中悟得法华三昧,后入南岳,广开法门,教化群众。</div><div class=para>时有智者大师前来学禅,师徒二人,一见甚契合,思师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遂,今后来矣!’智者看到《法华经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供养如来’的文句,即悟法华三昧,在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提示宗师,慧思曰:‘非尔弗知,非我莫识。’住大苏山潜修七年,三十二岁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阐说定慧双修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观四教,摄尽大乘的教义。后移住天台山,天台大师的称呼,由此而起。隋炀帝晋王杨广,迎至扬州,授菩萨戒,赐号智者大师。开皇十七年,享寿六十七岁,逝世于石城寺。</div><div class=para>智师著有《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世称天台三大部。又著有《观音义疏》、《观音玄义》、《观经疏》、《金光明经义疏》、《金光明经文句》等,称为天台五小部。又荆溪大师说:‘本宗以《法华》为宗髓,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故此外加《大智度论》、《大般涅盘经》、《大品般若经》亦为本宗旁依之经论。
2历史沿革
天台宗始创于南北朝的北齐,慧文禅师因诵读龙树的《中论》及《大智度论》, 而证悟“一心三观”的心要,后以心观传授慧思禅师;慧思将“禅”与“观”融和并重,实践一心三观,悟入法华三昧。据天台宗系谱,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文,三祖为慧思,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该宗为天台宗,又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法华宗。由于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依据,开展一宗之教说,因此称此宗派为“法华宗”;又法华思想透过大师的阐扬而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师彻悟法华圆顿实相的天台山,立名为天台宗,是当时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称他为天台大师,并以他为天台宗的初祖。</div><div class=para>关于慧文禅师的事迹,见于唐代:</div><div class=para>天台宗慧闻禅师年谱考</div><div class=para>(慧禅居士)</div><div class=para>天台九祖者,一祖龙树菩萨、二祖北齐慧文、三祖南岳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顶、六祖法华智威、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荆溪湛然也。</div><div class=para>龙树生于印度,吾师慧闻依其中观论而证一心三观之妙旨,故奉其为第一祖。然亦有称吾师慧闻为天台初祖者,盖以龙树为印度人,未予计入耳。</div><div class=para>吾师慧闻禅师,又作慧文。北齐僧,渤海(山东)人,俗姓高。</div><div class=para>唐慧仁《健康报恩寺》曰:“慧闻者,齐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论》、《中论》,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所入法门,非 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悯寺所得榇施,买海曲溪石梁为放生池,佛法广播于江北。建德六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 健康。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健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 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此报恩寺实为今金陵大报恩寺之先身也。</div><div class=para>南宋志盘《佛祖统记》称师为东魏孝静、北齐文宣时(534—559)“行佛道者”,或曰北齐(550—577)专业大乘之人。师幼岁入道,聪敏绝伦,苦学 深思,至于成年。一日,阅《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之妙旨。又读《中论》至 〈四谛品〉之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顿悟空有不二中道之义。遂承龙树之教而建宗风,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后 以心观传南岳慧思禅师,南岳弘化南方,开天台教法宣说之基。因奉师为二祖(或谓初祖),世称北齐尊者。</div><div class=para>又据慧思《立誓愿文》及唐道宣《续高僧传》所载,南岳慧思生于515年,寂于577年,二十至三十八岁(535-553年)遍历齐国,学习摩诃衍及亲近诸 大禅师,此时师乃齐地“聚徒数百,众法肃清,道俗高尚”之高僧。故师之生年当在515年之前。《释氏稽古略》载慧思依慧闻开悟为梁承圣三年(554年), 似有不妥,应在553年之前。《佛祖统记》亦曰师“道化行于北齐(550-577)受禅(550)之后”。建德六年(577年),齐地禁佛,师“率僧众四 十余循海路奔健康”,遇难蒙神龟相救,陈宣帝闻之敕建金陵报恩寺。师达健康之时,慧思圆寂(577年)于南岳,智顗年前(575年)已入天台,我佛三祖竟 无缘相聚,惜哉!</div><div class=para>海曲悯寺者,海曲(今山东日照)天台山下之天台悯寺也。有明《石鳯寺重建碑》为证:</div><div class=para>佛有三世,世世光明。寺有三劫,劫后复兴。</div><div class=para>先是,沙门慧深者,山下视饿殍而不见。殍曰:悯者,佛也。深大惊,知为佛祖点化。遂堆碎石为冢掩殍尸,化善缘建寺于冢侧,曰天台悯寺。后殍冢每显佛光,悯 寺大兴。北魏肇始,佛门不幸,殃及悯寺,深愤而出海,此一劫也。北周武帝禁佛,毁寺塔,逐沙门,悯寺败落,此二劫也。唐初,有新罗僧智隐重建寺院,曰新罗 寺,佛门再兴。然建文年间山火骤起,经书寺院毁于一旦,此三劫也。</div><div class=para>念我秦氏,自皈依佛门,世代相传。及至东海而海曲,回归赢氏故里,重续先祖香火,乃至子孙满堂,家业兴旺,实乃佛祖之佑也。今合族上下,募善款,置田产, 重建寺院,再请高僧,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役始于仲春,毕于孟夏,因山形而名,曰石凤寺。又值我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成道圣日,立碑 为证, 乃记。</div><div class=para>嘉靖乙丑孟夏望日</div><div class=para>海曲天台山又奇。《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 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竹书纪年》亦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 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div><div class=para>故师之佛缘当自北魏(386-534年)始。幼岁入天台悯寺,苦学深思,天真独悟,遂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东魏(534-550)北齐 (550-577年)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师以心观口授南岳慧思,南 岳授智顗,成一代天台宗师。建德六年(577年),师赴金陵,宣帝敕建报恩寺,其后无考。</div><div class=para>智者大师三十八岁时上天台山,从法华三昧进入止观双修的境界。后移居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创建玉泉寺,于寺讲说《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教理、实践兼备,阐扬《法华经》的奥妙,建立天台教学的体系,世称此三书为“天台三大部”。</div><div class=para>智者大师的门人众多,其中以师事大师二十多年的灌顶最为杰出。智者圆寂后,灌顶致力于教团的兴隆,被视为天台宗第二祖,世称章安大师。灌顶之后,先后传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门下的湛然,着有《法华文句记》、《止观辅行传弘决》等二十多部,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主张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大乘起信论》的义理,确立天台宗严密教理的基础,被称为天台宗中兴之祖。</div><div class=para>湛然之后,为道邃、宗颖、良諝等诸祖。不久,遭逢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战乱,天台宗逐渐衰微,直到十二祖义寂、十三祖义通相继弘扬教观,没落之势才得扭转。由于对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产生“唯心论”与“实相论”的对立看法,义通的门下逐渐分裂为二派,这就是北宋初年长达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论战。主张实相论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为代表,倡导“妄心观”之说;主张唯心论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圆为代表,倡导“真心观”之说。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较为兴隆,派下人才济济,在后世被视为天台宗的正统。传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为著名,他采用了唯识、净土、律宗、禅宗为旨要,来发挥天台宗的教观,又主张释、道、儒三教一致,并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div><div class=para>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独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颓时期。民国以来,有谛闲大师再度复兴天台宗,他创立观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宝静、静修、倓虚、禅定、可端等人,都是门下高足。其中,尤以倓虚大师于一九二五年时,曾受谛闲大师付法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法者。</div><div class=anchor-list></div>
</div>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题的《法华》纲要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中心的佛学概论;《法华文句》是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意,即四个层次对《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则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即观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论。就是在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这一重要的概念。根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教义,把诸法归结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观正行而演说出一念三千。这一念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使得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圆熟。由智师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实;向下演变,它是活水之源。所以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云:</div><div class=para>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div><div class=anchor-list></div>
天台宗观宗讲寺志
</div>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极其重要的义理。所谓一念三千,即是在当下的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的诸法性相之意。《摩诃止观》第五卷上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div><div class=para>《法华玄义》第二卷上云:“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此中的意思是:人的当前一念识心,即含有三千法的内容,以显宇宙的全体。众生存在的境界有十,由佛以至地狱;这十界又各各含有其他的十界,以十乘十,如此则成百界。</div><div class=para>这百界又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各各可从十面来看,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与百界合起来,即有一千种法,即是百界千如。</div><div class=para>这千如又与《大智度论》第四十七卷所说的:“世间有三种:一者,五众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国土世间”三世间配合起来,便构成了三千世间的理念。这三千之数,即是三千种法的境界,代表宇宙。此三千法归于吾人现前一念,所以谓之一念三千。当前一念,含三千法,包容现象界的全体。心在迷时,含三千法,对之执着不舍;心在悟时,也含三千法,但对之并不起执,而视为方便,视为性德。心有染净迷悟的分别,但三千法却不动丝毫。此中要注意的是,一念三千的一念,是一念无明识心、烦恼心、介尔刹那一念之心。这一念虽是妄心,但与真心同源同体,需要止观功夫,使它返妄归真。知礼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今释一念,乃是趣举根尘和合一刹那心,若阴若惑,若善若恶,皆具三千,皆即三谛”。</div><div class=anchor-list></div>
天台宗大师
</div>五时:华严、阿含、般若、法华、涅般,是依所说经立时;方等,就所说法立时;阿含又从说处,名鹿野苑。</div><div class=para>一、华严时:如来在寂灭道场,始成正觉,最初三七日间,对大菩萨众及宿世根熟之众即圆别之机,说自证法,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若约佛化意,向钝根机类,拟说佛自证法,试其适否?名拟宜</div><div class=para>时。</div><div class=para>二、阿含时:以华严拟宜,一类利根,虽蒙化益,钝根小机,仍如聋哑。次十二年间,于鹿野苑等,说三藏教四阿含等经,诱引三乘根性。若约佛化意,为诱引小机,名诱引时。</div><div class=para>三、方等时:佛本授大,众生不堪,故抽大出小,令断结成圣,虽有此益,非佛本怀。此八年间,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金光明》《胜曼》等经,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弹偏斥小,叹大褒</div><div class=para>圆,令于前阿含时得益之小乘人,耻小慕大。若约佛化意,名弹呵时。</div><div class=para>四、般若时:小乘既被弹呵,回心向大,起大小二乘其法各别之执情。次二十二年间,说《摩诃般若》等诸部般若,正说别圆二教,兼说通教,会一切法皆摩诃衍,以空慧水淘汰小乘人大小各别之执情。若约佛化意,名淘汰时。</div><div class=para>五、法华涅般时:经前四时拟宜诱引弹呵淘汰,钝根小机,根机渐调,智慧随熟,堪闻真实法门。最后八年,二处三会,说《法华经》,正明圆教,畅出世本怀,开方便显真实,会三乘归一佛乘,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收一化之始终。若约佛化意,名开会时。临灭一昼夜,说《涅般经》,一为法华未熟人,追说四教,具谈佛性,令知真常,入大涅般。二为末代乘戒俱失故,更扶三藏,广开常宗,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法华会竞,无三唯一圆教,涅般 最后谈常,四教并知圆理,俱是无上醍醐妙法,合称法华涅般时。</div><div class=para>八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div><div class=para>化法四教: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div><div class=para>一、三藏教:经律论三,各含文理,条然不同,故名藏教。此教明因缘生灭四圣谛</div><div class=para>《佛说无常经》,佛是能说之人,是这一部经的说法主;无常经是所说之法。果位上圣者分为四种层次,即声闻、缘觉、菩萨、佛,佛是圣中之圣。这一部《无常经》不是声闻,也不是缘觉、菩萨所说,而是圣之中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觉圆满的这么一位果位上的佛所说的一部经。所以《佛说无常经》不是因位当中的人所说,而是果位上的圣中之圣所宣说的法。</div><div class=anchor-list></div>
天台宗六祖湛然大师
</div>进一步,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七种例题:第一、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这就是以人立题,就称之为单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佛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佛,阿弥陀佛也是佛,同样是佛,所以称为单人立题。</div><div class=para>第二、单法立题,如《涅盘经》,是专门谈涅盘的道理。涅盘,这是法,是寂静法,是出世间最高的一种法,每一个人都想要追求一个不生不灭,就是涅盘。所以,《涅盘经》的经题只有法,这部经就是以单法来立题。</div><div class=para>第三、单喻立题,喻就是譬喻,经题里没有人,也没有法,只是单独用譬喻的方法来立经题,就称为单喻立题。如《梵网经》,梵网是一种譬喻,什么譬喻?梵网,是梵天的宫殿上面有一个网装饰,这个网是庄严梵天的福德,这个梵网里面有灯,一个灯照一个灯,所谓灯灯相照,始终是没有穷尽的。《梵网经》里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以“梵网”代表无穷尽的意思,来说明《梵网经》里的教法是无穷尽,心法无穷尽。所以这部经,是以譬喻来立经题,就称它为单喻立题。</div><div class=para>第四、人法立题,一个是人,一个是法,两个相重叠,这就是复,复就是双数,单就是单数。经题中人法都有,就称为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人,是果位上的菩萨,是果人、菩萨、大人,而不是普通的人;般若是法,所以这一部经的题,有人,又有法,就称为人法立题。般若的道理很多,但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讲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些道理。</div><div class=para>第五、法喻立题,经题中有譬喻,又有法,这就是法喻立题。哪一部经里面用法、用喻使我们能够契悟实相,所以我们看一部经的经题,就能明白这部经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如《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莲华是一种譬喻,譬喻什么呢?譬喻我们这念心像莲华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每一个人心当中都有莲华,所以称为莲华世界,这就是一种譬喻。譬喻的目的,是要我们契悟当下这念心、这个实相,就称之为妙法,实相才是真正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这念心是不是很微妙?微而难见。虽然是难见,这念心当中又有智慧、定力,又有功德、神通,这是妙,至于这个法是什么法呢?就是实相,也就是当下这一念心。所以,《妙法莲华经》是法喻立题。</div><div class=para>第六、人喻立题,经题中有人、有譬喻。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就是人,是果人,释迦如来、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这都是果位上的人。师子吼,是譬喻,譬喻佛说法犹如师子一吼,百兽皆伏。师子的声音很威猛,譬喻佛说法,能摄伏一切邪魔外道。《如来师子吼经》,让我们一看经题就明白、就证明这部经是佛说的,是最真实、最广大、最方正的大乘经。</div><div class=para>第七、人法喻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就是法,佛是能说这部经的人,华严是譬喻;说明以万行之因华,庄严无上之果海,最后就能契悟到大方广、一真法界、当下这一念心。我们明白这个经题了,这一部经里面所讲的内涵就是如此的,这是讲一个大纲、纲领,如果想再详细了解,就必须要看这部经的经文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经就是具足立题,所谓具足,就是有人、有法、又有喻。</div><div class=para>了解七种立题后,来看看《佛说无常经》是属于七种立题中的哪一种?佛,是能说之主,是人;无常是法,所以是人法立题。马上我们就能够找出所要讲的这一部经题,是人法立题,目的是在这里。这个方法是由天台宗的祖师智顗法师所创立。智顗法师研究经论,把所有的经论加以归纳、分析的结果,就建立了这个方法。除了天台宗智顗大师以外,另外还有三论宗的吉藏大师、东晋净土宗的慧远大师,还有华严宗第四祖的澄观大师,他们都有研究经、讲经说法的一种方法。所以,方法是很多,但天台宗所用的这种方法,是最简单,又非常之明了,一看就一目了然。所以现在一般讲经,都是依据单三复三一具足来解释经题,来说明这一部经的内涵。</div><div class=anchor-list></div>
天台宗——天台国清讲寺
</div>地,也是韩国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div><div class=para>国清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div><div class=para>2.天台山慈恩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脉龙口处、距离天台县城六公里的白云山上,依洞而筑,汉时即有梵 <div style="PADDING-LEFT: 20px; WIDTH: 220px" class="text_pic layoutright" tangram_guid="TANGRAM__94" data-layout="right">
天台山慈恩寺 大雄宝殿内
</div>僧隐修,始建年代不详,历来为清修、隐悟之所,俗称岩庵。隋开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智顗大师的护法伽蓝在此显瑞,距今也已有1410多年历史。相传康熙皇帝亦曾驻跸于此,向往尤甚,遂下令台州知府绘制天台山全图,寻觅梦境之地,并御赐龙袍于洞中,以为驻跸纪念。东汉时印度孜禅师等从海上传来天台南山者,当为如来禅,而如来禅即包括后来智顗大师弘扬的天台止观(次第禅)和达磨大师在华弘扬的一心禅(祖师禅)。天台山慈恩寺现有法脉因能海老上师金刚法嗣之一的慈公上师来此驻锡、再度开山,传承能老海公上师所承并翻译之藏地格鲁巴法系(称为汉地般若宗)。
</div>三祖慧思(515~577),四祖智钑,五祖灌顶(561~632),六祖智威(?~680),七祖慧威,八祖玄朗(673~754),九祖湛然(711~782)。以上九代,天台宗称为天台九祖。湛然以下又有了分化。</div><div class=para>天台宗强调解行并重,“教相门”与“观心门”兼摄圆融,故能显现教观双美。就是在教义方面,将法界实相与众生的法性一同摄入组织体系,发展成圆融无碍的思想架构,例如“五时八教”的教判,即为理论上的教相门。在修行、实践方面,智者大师依据他在大苏山所证的三昧,融和在天台山修头陀时的妙悟,开显出止观双修的修道法门,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即为实践上的观心门。教相门与观心门,如鸟双翼,相辅相成。</div><div class=para>就天台宗的教学特色而言,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注重玄义及提出“消文四意”的解经方式,以玄义贯穿经义,成为千百年来研究经文、讲说佛法教理的最好范本。观心门的《摩诃止观》,不只是天台家观心法的至宝,也是修习禅定的圣典。此外,天台五小部所说的小止观、六妙门等,也是禅修的必备良书。</div><div class=para>天台宗以义理组织严密而独步于其他宗派,尤其对佛陀一代时教,判摄为五时八教,为所有教判中最完整的;但义理的繁复也影响到发展的情况,因此不易普及。</div><div class=anchor-list></div>
天台宗书籍
</div></div><div class=para>隋代有新罗僧人缘光法师入华礼智者大师为师,精勤研修《法华经》,颇有感悟。他于智者大师入寂后不久即回国,并主讲天台宗的根本经典《法华经》,广弘法华教义。传说他每日读诵《法华经》不辍,80岁入寂荼毗时,舌头竟完好如初。</div><div class=para>到唐代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时,新罗的法融法师带领弟子理应及纯英入华,在玄朗大师门下参学,从而与唐朝天台宗的中兴祖师荆溪湛然尊者为同门。以后他们三人回国弘扬了天台教观。</div><div class=para>五代至宋初,海东僧人来华习天台教观者甚多,以至悟空法师在天台国清寺前专门建有新罗园,收留入华参学的新罗沙门。</div><div class=para>宋代,随着天台教义在高丽的传播,至高丽的大觉国师义天时始创立天台宗。义天是高丽文宗王的第四王子,11岁出家,精研内外经典。公元1085年,28岁的义天法师带着弟子入宋,在宋哲宗礼遇下,遍参当时中国各宗名德五十余人,论议法要。曾从杭州天竺寺慈辩从谏尊者研习天台教观,巡礼天台山智者大师塔,发愿“承禀教观,他日还乡,尽命传扬。”他在华十四个月,广收各宗派的章疏,回国时带去经书一千卷,受到高丽宣宗王及太后的热烈欢迎。他大力弘扬天台教观,宗风大振。义天圆寂时虽仅47岁,但弟子近千人,有名者多达160人。他不仅对天台宗,而且对整个韩国的佛教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iv><div class=para>海东佛教包括天台宗在高丽王朝统治的471年中达到鼎盛。而在朝鲜李氏王朝的抑佛政策下,天台宗被并入禅宗。此后天台宗被泛佛教的浪潮吸收,仅在民间深层中绵延不绝。值得称述者仅有雪琴居士梅月堂金时习(1435—1493),研究天台宗,著述有《莲经别赞》;月窗居士金大铉(1855)撰写《禅学入门》,论述天台止观即天台禅的实践。</div><div class=para>直至当代,韩国天台宗才获得恢复并迅速发展。1945年,上月圆觉法师在韩国忠清北道丹阳郡小白山间创建救仁寺。1966年天台宗重建救仁寺,第二年向政府登记成立天台宗,上月圆觉法师就任首任宗正。1982年,韩国天台宗创建金刚学院并内设金刚佛教大学;1985年创办了《金刚》月刊。目前小白山救仁寺已成为韩国佛教天台宗的总本山,下有分寺及布教所等350所,遍布全国,信徒达167万。</div><div class=para>1995年与中韩两国合作在天台山国清寺建成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智者大师和韩国天台宗大觉国师、上月祖师。韩国天台宗派遣了一个由30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纪念堂落成法会;1996年5月,天台山国清寺提前一年举行了纪念国清寺建成1400周年和智者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韩国天台宗即组织了一个200多人的代表团与会,日本天台宗也组团前来,中韩日三国天台宗信徒欢聚一堂,盛况空前;同年9月,中国佛协组织了以明?法师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30余人访问韩国,参加了由韩国天台宗组织的中韩日天台宗纪念智者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1997年4月,中国佛协组织了以刀述仁副会长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韩国天台宗釜山三光寺九层宝塔落成法会,进一步增进了中韩两国佛教界的友谊。</div><div class=anchor-lis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