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师父也很好啊。不熟悉的时候,是一种尊重;熟悉的时候,更增一种信任。
[此帖子已被 慈氏悲华 在 2006-1-2 2:41:30 编辑过]
原文由心若发表:
顶礼恩师!觉得上师,是大家的上师;觉得恩师是自己的恩师;好象跟爸只叫爸,不足以表达亲热,还要加个老爸才行。虽然只是一个称为,哪个叫起来最让自己舒服,不知不觉就会叫成了习惯!
恩师吉祥!
释悲华: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麻木,麻木成不仁,不仁则不义——可见习惯不好,为了改变这个习惯,就该改称上师。上师不是自己的也不是大家的,上师是自己的佛性,是佛法僧三宝。所以为了改变这个习惯,那就称上师吧。这样将来就有个好缘起,不然的的话终有一天会舍离佛法正道和上师而去。
为什么称上师又称师父师傅禅师和法师?----答称谓之难。:)
一个人怎么称呼一个出家人和他对其的恭敬程度,亲切程度,佛教文化教育背景,习惯有关。比如他就知道称上师做师父,那么师父就代表他最高的称呼,如果他知道有上师之称,认为只有密宗的才称上师,才是最高的,那他不称自己的师父是上师就说明他没有足够的尊重。
另外,有的是跟着别人说的。别人称师父他也跟着说。有的是随喜恭敬,有的是认为这个称呼就如同职业一样的东西。比如,很多人称修自行车的叫师傅,称出家人也叫师傅。又如,弟子称其师父叫上师,他也跟着叫上师,这也是随喜。再比如,一个不知道佛教的人,看到一个法师相貌威仪,被其德行所感,紧抓其手会说:“哎呀,你长得很好,很年轻,身体很健康啊。”,其实,哪里是这个意思?
通过以上略说。所以,对不同的人说话就很不同。一般来说,已经正式入门摄受的弟子基本上在正式场合都称自己师父为上师了。虽然,也有还没有达到这样恭敬和信心的,但是谁又会表示自己的信心和恭敬不比他人呢?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的----上师,到最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了。现在要改过来,也困难了。
师父,如果按意思来说比上师更加确切和庄严。师——就是上师,父——还有法父的意思。藏传佛教有心子之说,何等庄严?那么上师岂不是法父?!但是,也有人理解父亲就是要养我。于是,我们现在汉传佛教就有者认为找师父要有名气能供给我生活的,那么对汉传的师傅就可以理所当然地索取财物,未知有供养一事;而其到藏地拜师却极力供养,认为有大福报,哪敢提到叫师傅出钱资助自己之念?如是怪哉!按照佛法、索看佛经,有闻如是奇谈怪论乎?那么,有的时候吾就要告诉他,我是你的上师,不是你的师父。亦有者,视上师如神话故事,只可远远供之而不能对其敞开心扉,吾就会告诉他,我不是你的上师,我是你的师父,没有比父亲更亲切的了。………
说到这里基本上就明白了为什么吾有这么多不同的“称号”了,有闻吾叫其弟子称上师,自授上师位,可否闻说:吾也曾告之他人,我不是密宗上师,你叫我师傅可以,所谓“男女双修”,那是骗人滋生贪欲的鬼把戏乎?
没有办法。因为称呼是你的,不是这个人自己的。修禅为长的过去叫禅师,后来也有大悟大德者才叫禅师,为了告之,吾不是大悟者,所学尚浅,有的时候就纠正说:非也,吾非禅师也,吾何敢称禅师乎,称法师吧。哦,台湾居士都习惯称出家师傅做法师,今人有常把所有出家人都称为法师。那又不对了。法师者,说法论义,与佛无异————惭愧之至,吾又何敢称法师乎。于是又要纠正,我非法师也,乃一普通之出家人,一个和尚而已。又非也。和尚,和上也,闻说大丛林中只有一个可称和尚,那亦不能称之为和尚也,吾能自称如虚云和尚乎?
哎,如果你能恭敬三宝,又何妨称吾为小丑乎?如果你能恭敬师长,又何妨直呼我名叫某某老匹夫乎?————如上所说,于是吾就被理所当然地称作:上师、禅师、师父、师傅、法师了。当然,也有人骂他做贪求供养者,坏佛正眼者,自大者,自狂者。哈。没关系,不妨照单全收。有过忏悔,有功回向。天地悠悠,何来烦忧?梦中说梦,哪有事乎?在这里乱说几句,或许对有的人有利益,对有的人没有利益。那么还是这样:“有过忏悔,有功回向。天地悠悠,何来烦忧?梦中说梦,哪有事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