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学习感想 → 学习《诸法之精要——皈依》的思考
查看完整版本:学习《诸法之精要——皈依》的思考
2011/12/25 20:44:00

这是跟随楞严上师学的第一门课,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觉到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改变原来的“学习”习惯。原来看经典书籍或者看音视频都是属于浏览和了解的性质,“学习”完的感受就是,你说没有学到东西吗?不是,好歹有些名词和道理有概念了,对佛法的了解更多了,对佛的信心更多了。要说有吗?真要详细的描述一个概念,却说不清,根本经不住深问,结果就是所获甚少。现在开始的学习要如法,要有课前预习、课中笔记、课后复习和思考交流四个环节。否则一轮课下来,我还是那个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诸法之精要—皈依》是藏传佛教论典中关于有相归依的经典由普巴扎西仁波切著。

一、何为皈依?

百科查询到皈依是佛教用语,是指通过三皈依仪式正式成为佛教徒并从今起乃至证得菩提之间,决定把佛作为自己的导师。

皈者归来,反黑为白;依者依赖依靠依止。皈依是一种决心,而不只是一种仪式。皈依仪式中的僧既是传法的老师也是新入学学生的证明人;皈依仪式中的学生要进行宣誓表决心。但是真正的皈依是要由心中油然升起的,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体现的,而不是外在的仪式。

二、为何要皈依佛?

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 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睹明星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并言“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有段时间对各种宗教形式和哲学著作都有了解的兴趣,曾流连于寺庙、道观和教堂,浏览过佛教、道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最后还是觉得佛教经典博大精深、旷世未有,深为折服。认定佛是彻悟者和最究竟者,而且修证上是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如是之人,不皈依他又皈依何人?

三、皈依的基础?

跟随老师学习,最重要的基础当然是要对老师有信心,否则拜师无益。对于佛法而言越对佛有信心就会越有进步就会更有信心,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而道心的退失是在碰到困难挫折时失去对佛的信心造成。

皈依乃一切正法之精要,要开启皈依之门,应于心相续中生起稳固之信心非常重要。信心分为清净信、欲乐信和胜解信;作为一名合格的皈依者必须具备有这三种信心,而三种信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信心就是对佛的无限敬信。

如将皈依者作为法器而言,信的稳固程度是代表法器的壁有多坚固,恭敬的程度是代表着法器的广大程度。自己有怎样的信心和恭敬心就会得到上师三宝同等的悲悯与加持。

四、皈依的分类?

按照皈依者的发心可以分为上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和下士道皈依。

欲求善趣人天安乐而皈依,称为下士道皈依;为了远离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果位而皈依三宝者,称为中士道皈依;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无上遍知圆满真实正等觉的果位而皈依,称为上士道皈依。

作为学佛者而言三种皈依的程度是随着学佛的深入而不断的上升。

五、皈依的方法?

皈依是决心以佛为师,以佛法为道,以佛弟子(僧众)为道友,以上师为究竟的怙主。

如是皈依上师、佛、法和僧,上师是佛法僧三宝的代表,因而实际上仍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而三皈依实际上就是一皈依,皈依自性。

    因为上师是皈依三宝的关键点,能否找到具德上师或者善知识是佛弟子的福德是否具足的一个标志,当然作为佛弟子也要善加分辨。

六、皈依的学处?

皈依学处分三:三所断、三所修、三同分,及阿底峡尊者所述之五条共同之学处。

1、三所断:皈依佛,不为后世而皈依世间鬼神等;皈依法,故不能恼害众生;皈依僧众,不能与外道者共侣。

2、三所修:皈依佛,应恭敬佛陀圣像;皈依法,应恭敬经典;皈依僧,应恭敬僧众。

3、三同分:将自己传法的上师、善知识视为真佛,并作恭敬;应将善知识之教言视为法宝,依教奉行;红黄颜色乃佛教之标志。

4、五条共同之学处:纵遇命难亦不舍三宝;遇何利损皆不舍三宝;应当诚心忆念一切所饮所食等事物供养三宝;常诵皈依之偈并劝他人皈依;时刻祈祷三宝。

以上都是将皈依的行为加以规范便于初学者依教奉行,在修行的过程中慢慢的熏习到内心,使皈依的行为浸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中,而真正达到皈依的真实境界。

2011/12/25 22:39:00
感恩师兄的分享。每一次听上师讲法。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现在弟子心里时刻都是上师的影子在浮现。心即是佛。我们的上师就是我们的佛。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