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课堂交流区 → 《归依法要》外三篇之第三篇《善恭敬经》第四单元(11~13段)讨论并跟贴
查看完整版本:《归依法要》外三篇之第三篇《善恭敬经》第四单元(11~13段)讨论并跟贴
2011/8/17 22:58:00

学习范围及提要如下:

《皈依法要》外三篇之第三篇《善恭敬经》11-13

 

11尔时佛告长老阿难。作如是言。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彼等众生欲向和上阿阇梨所。至已应问诸佛法言。随心所乐所堪说处。应说依止。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为重法故应乞依止。

12何以故。如来往昔虽复说言。五夏比丘不须依止。而彼学者于前敬心。乃能为法。以是义故。应当依止。何以故。彼人欲学于佛法故。

 

提要:

1.   若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应该如何去做?

2.   “彼或十腊或十二腊。……彼人欲学于佛法故。”据此理解,“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为何也应乞依止?

 

13阿难。而彼和上阿阇梨等。为彼应作如是依止。当如是耶。我许汝耶。汝得利耶。我教汝耶。汝当谨顺莫放逸耶。应练行耶。如是与耶。若有比丘得具足法。彼则堪能与他依止。若能如是分别法句。与他依止。名依止师。

 

提要:

3.   经文中开示了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的七个问题,是哪七个?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

2011/8/17 23:25:00

1.   若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应该如何去做?

答:应怀恭敬欲乐的心,来到善知识所在的地方,问关于佛法的疑难问题;

2.   “彼或十腊或十二腊。……彼人欲学于佛法故。”据此理解,“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为何也应乞依止?

答:作为一个修行人,虽然多年修学,但仍需恭敬师法,并更加深入的依止学修。

3.   经文中开示了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的七个问题,是哪七个?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

答:七个要明白的问题:

一、此人是否可以教诲?二、是否我该允许此人学法,三、此人是否会得到佛法的利益?四、是否我该教此人?五、此人是否会恭谨顺从不放逸?六、此人是否该修练行法?七、是否该如此教此人?;

这些问题,看起来都是一位上师要观察弟子根器的详细的方面。世尊真是智慧圆满,事无大小,无不通晓,在具体的事情上,详细的开示一二三,令后来学人有所依靠。也看得出,作为一位上师,需要多么大的智慧和证量才能调整和教育弟子。以智慧功德的角度看,上师,更是我们应加倍恭敬的。自己应当更加努力,尽快的与上师相应,尽早有一天,也具备这样的深广的智慧和方便力。

 

 

2011/8/18 0:01:00

顶礼上师!

当晚呱呱学习讨论争议点记录总结如下:

 

争议一:若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应该如何去做?

观点A善男子善女人应到和上阿阇梨所在之处请法问法,先要找师父。(众人)

观点B善男子善女人应去修依止这个法。(普毅)

观点C这里善男子善女人应指十腊或十二腊比丘,因为是在一个段落里提及,所以善男子善女人为重法故应乞依止。(禅梦)

 

争议二:“彼或十腊或十二腊。……彼人欲学于佛法故。”据此理解,“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为何也应乞依止?

观点A未证悟前都应该依止,依止法是贯穿始终的,不管年龄再大,为求法应依止。(普毅)

观点B具经典记载,缅甸的一些僧人二或三次结夏安居即可证悟,所以经文中讲的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都是已经证悟的大成就者,因为他们重法敬法,所以仍乞求依止,正如临济宗有个故事讲一位证悟的比丘,一直侍奉自己的师父至师父圆寂。(普毅、慈明)

观点C圆满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哪怕有一定成就也并未圆满,所以为了证得圆满佛果所以乞求依止。(智心)

观点D只有在师前恭敬行才能种法,佛法从恭敬中求,依止的具体行为就是恭敬,所以乞求依止。(禅梦)

 

争议三:经文中开示了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的七个问题,是哪七个?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

观点A七个问题是针对听法的弟子开示的,弟子应该以这七个问题去寻找依止师父,并且反观自己,看到自己还没有这七种智慧品德,所以需依止师,依止师是具备这些智慧品德的,所以应恭敬依止师。(慈明)

观点B这几个问题是说明该师父是否可以成为依止师的一个标准,是对师说的,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就应去依止师。对我们而言,可以看出做为上师智慧高深,平时的言行举止都有深义密义有不可思议处,不是随随便便,不能做世俗的平庸理解。从这里内心升起恭敬法的心,恭敬上师的心。我们自己尚未开悟如何观察依止师是否满足标准,如果这样岂不是您是与依止师在同一层面(普英、普清、普辉、慧云)

观点C对师的开示,讲明了师父要从这七个方面去观察调教弟子(智心)

 

争议四:皈依和依止的关系

观点A皈依三宝,没有具体的对镜,可以皈依很多尊佛菩萨、到很多为师父那里听法,皈依的对镜很多;而依止有明确的一个皈依对镜,依靠、投靠在一位师父身边学修,不到其他地方去了。皈依可以修,依止不一样,依就依了,止就止了,还修什么?三欢喜,修得应该是与上师相应,上师瑜伽。而依止,是修上师瑜伽的前提。 未依止前,谈不到相应,也谈不到三欢喜。(智心)

观点B皈依有具体皈依境,以我本师释迦摩尼佛为上师,皈依佛法僧三宝觉正净的体性, 而末法时代世尊已灭度,我们只有依止善知识才能究竟解脱,所以需依止具德上师来学修,依止上师即是皈依本师释迦摩尼佛,因为上师具有清净传承法脉、已证得觉正净的体性,与本师释迦摩尼佛无二无别,正如三同分中讲到的,皈依上师与皈依佛同分,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总集。无论是皈依还是依止,我们始终是有唯一皈依境唯一依怙主,就是本师释迦摩尼佛,上师等同于本师。依止是皈依深入一步,依:将生命依托,止:令行即止。 依止修三欢喜:供养(积福)、承事(消业)、依教奉行(与师相应)。善恭敬经讲的就是依止如何做。(普清、慈明)

 

弟子们对这三段法义有诸多不理解,祈请上师慈悲开示!

2011/8/18 10:20:00

顶礼上师!

《皈依法要》外三篇之第三篇《善恭敬经》11-13段:

    11尔时佛告长老阿难。作如是言。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彼等众生欲向和上阿阇梨所。至已应问诸佛法言。随心所乐所堪说处。应说依止。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为重法故应乞依止。
  12何以故。如来往昔虽复说言。五夏比丘不须依止。而彼学者于前敬心。乃能为法。以是义故。应当依止。何以故。彼人欲学于佛法故。
 
1.若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应该如何去做?
答: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于寻求佛法,想要读诵佛经等等,那么他们就要到他的受戒师和教授师那里去,请问佛法僧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学佛的人想要学佛法,因为敬法故,需去寻求具德师父乞求依止,教导修行。

2.“彼或十腊或十二腊。……彼人欲学于佛法故。”据此理解,“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为何也应乞依止?
答:世尊说我以前虽然说过受具足戒五年以上的比丘或许可以不需要依止师父,然而因为他对法非常的敬重,因此他对教授师也十分的恭敬,由于这个缘故呢,应该也要依止师父。也就是说求佛的人想要学佛法,就应该依止师父。

  13阿难。而彼和上阿阇梨等。为彼应作如是依止。当如是耶。我许汝耶。汝得利耶。我教汝耶。汝当谨顺莫放逸耶。应练行耶。如是与耶。若有比丘得具足法。彼则堪能与他依止。若能如是分别法句。与他依止。名依止师。

3.经文中开示了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的七个问题,是哪七个?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
答:经文中开示了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七个问题:
1)当如是耶。此人是否可以教?他所教授的这个人是否可以得到教诲呢?也就是说这个人值不值得去教他?儒家有句话叫做孺子可教也,也就是说这个师父他必须知道这个弟子能不能受教。
2)我许汝耶。是否我该允许此人学法?
3)汝得利耶。此人是否会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呢?也就是说他闻这个法,他是否能得这个法。
4)我教汝耶。是否我该教此人?是否应该由我来教导他呢?
5)汝当谨顺莫放逸耶。此人是否会恭谨顺从不放逸?这个人是否会非常恭敬的顺从我而且不放逸呢?
6)应练行耶。此人是否该修练行法?是否应该教这个人如何修炼,也就是教他修炼的行法呢?也就是现在这个法能不能教给他,他现在是否就可以开始进入这种正式的这种修炼呢?比如说上师现在要传给他一个法,比如传他一个观想本尊的法,或者教他一个禅观的法,或者教他一个什么念佛法门等等,上师要衡量这个人这个时候时机到了没有?能不能教他。
7)如是与耶。是否该如此教此人?是否应该这样的教这个人呢?也就用这种方式教他合适不合适呢?
看了这七个问题后知道学佛修行为什么需要依止具德善知识。佛法难闻,上师难遇,今生有缘得遇具德上师慈悲摄受很不容易,更加感念师恩、珍惜上师、珍惜缘份,忏悔往昔一切不如法发心和行为,发善恭敬心行善恭敬行,如法依师闻思修行,早日觉悟自心,早日圆成佛道。

感恩上师慈悲摄受。不如法处祈请上师慈悲指正。南无弥勒尊佛!

2011/8/18 17:43:00

顶礼上师!

 

11尔时佛告长老阿难。作如是言。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彼等众生欲向和上阿阇梨所。至已应问诸佛法言。随心所乐所堪说处。应说依止。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为重法故应乞依止。

12何以故。如来往昔虽复说言。五夏比丘不须依止。而彼学者于前敬心。乃能为法。以是义故。应当依止。何以故。彼人欲学于佛法故。

 

佛对阿难说:“如有善男子女人,喜欢佛法而想读诵经典,应到和尚上师之处。到后要问诸佛法之义,心中对所到之处所听之法升起欢喜。即使是十腊或十二腊比丘也要对这个和尚依止,因为重法的缘故。”

 

为什么呢?如来以前说过五夏比丘不用依止和尚,然而次比丘因对和尚有恭敬心才能修法得更深的法,因此说应当依止和尚上师 。为什么呢?此人想学佛法的缘故。

13阿难。而彼和上阿阇梨等。为彼应作如是依止。当如是耶。我许汝耶。汝得利耶。我教汝耶。汝当谨顺莫放逸耶。应练行耶。如是与耶。若有比丘得具足法。彼则堪能与他依止。若能如是分别法句。与他依止。名依止师。

 

2011/8/30 22:38:00


1.   若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应该如何去做?

答:应当到师父那里去请问有关佛法的问题。
2.   “彼或十腊或十二腊。……彼人欲学于佛法故。”据此理解,“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为何也应乞依止?

答:因为他还有疑惑,只要心中对佛法还有疑惑,还没有弄清楚做为依止师必须明白的七个问题就必须依止,与修学时间长短没有关系。


3.   经文中开示了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的七个问题,是哪七个?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

答:七个问题是:“当如是耶。我许汝耶。汝得利耶。我教汝耶。汝当谨顺莫放逸耶。应练行耶。如是与耶。”看过之后,我的感想,这是上师观察弟子的根器,以及上师和弟子的缘分。做为上师,要有大智慧,我们自己修行差的太远,连门还没有入,自己还需要有大恩上师的教导,就不要给别人当老师。我以前曾有个恶习,好为人师,尤其是刚刚学佛不久的时候,喜欢到处和人辩论,并且推荐别人看什么书,甚至教别人如何入门,现在看来,这都是非常愚痴而又傲慢的做法,应当忏悔。

2011/9/1 18:30:00
<div class=ForumPostBodyArea><div class=ForumPostContentText>

顶礼上师!
 
1.若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应该如何去做?


答:弟子理解这个是说,如果要学习和修行佛法的人,应该去找一个老师才可以。不管是教授师 受戒师等等名称的师父,总之,要想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就一定要找到一个有资格和德行的师父,即为依止师,严格的跟他学习才可以。因为他有经验,这个才是敬法的行为。

2.“彼或十腊或十二腊。……彼人欲学于佛法故。”据此理解,“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为何也应乞依止?


答:一个人要不要找依止师父不是看年纪和戒腊的多少,而是要看他是否已经取得了佛法上的修证和具备了慈悲圆满的德行。比如说一个已经年迈的老比丘,尽管出家的年岁很久,但是只要他没有到达修证的境界,那么他依然要跟刚入学的学生一样需要寻求具足德行的依止师从师座下受法。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尽管年岁很大,毕竟不懂佛法,盲目的修炼不可以,随随便便的找个人来学,那也不可以,真正唯一的途径就是找一个有修有证有德行经验的人才可以,哪怕这个人是个年纪比自己小的人,这样才是敬法重法。因解脱不是凭年龄,而是靠佛法的修证。

3.经文中开示了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的七个问题,是哪七个?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

答:如下七个问题:
1,当如是耶。这个人是应当和值得教的人吗?

2,我许汝耶。我应不应该准许他学?
3,汝得利耶。这个人听闻到这个法,他能领会和受教吗?
4,我教汝耶。是否应该由我来教导他呢?
5,汝当谨顺莫放逸耶。这个人能非常恭敬的顺从我而且不放逸吗?
6,应练行耶。这个时候适合传给这个人这样的法吗?

7,如是与耶。我用这种方式教这个人合适吗?


作为别人的老师还需要明白和掌握了这样七个问题,那么作为弟子的我,在皈依之初有过这么严谨和郑重的态度吗?

反过来面对这样七个问题是:我是值得教的人吗?师父准许我学了吗?师父教导的一切法我都有领会相应运用和受教了吗?师父为什么就一定要教我呢?我对师父都有恭敬和顺从、师父给我的法我都有精勤的修学吗?师父每个当下给我的法我都去细细思维和体验了吗?师父每个当下每种方式的调教我都有积极的配合和迎合了吗?

尽管有的答非所问,但是已经觉得羞愧难当。

</div></div>
顶礼上师!
2011/9/2 15:54:00

顶礼上师!

 

1.       若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应该如何去做?

答:如果想要求法学法或想要读诵经典,应该到受戒师和教授师那里,请问关于佛法的问题。

 

2.   “彼或十腊或十二腊。……彼人欲学于佛法故。”据此理解,“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为何也应乞依止?

答:十腊或十二腊的比丘,因为重视佛法的原因,应该乞求依止。五夏比丘虽然往昔佛陀开示说不需要依止,但是因为敬重佛法、想修行佛法,也应当乞求依止。他们都是因为敬重佛法,所以乞求依止学修。如果觉得自己学修已经登峰造极了,不需要依止,傲慢心生起,其实已经轻视佛法觉得自己很厉害了。

 

3.   经文中开示了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的七个问题,是哪七个?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

答: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的七个问题:

当如是耶:这个弟子是否可以受教呢

我许汝耶:我是否该允许此人学法呢

汝得利耶:此人是否能够从中获得收益进步呢

我教汝耶:是否应该我来教授呢

汝当谨顺莫放逸耶:此人会谨慎顺从教法行不放逸吗

应练行耶:是否应该教此人修行之行法呢

如是与耶:这样教此人是否合适他的根器呢

看了之后的感想是依止师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学佛修行太需要上师的指引了。

2011/9/4 20:28:00

提要:

1.   若乐于法者,欲得读诵,应该如何去做?

答:应向具德上师寻求依止。

 

2.   “彼或十腊或十二腊。……彼人欲学于佛法故。”据此理解,“彼或十腊或十二腊。五夏比丘”为何也应乞依止?

答:如果不解佛法者,无论年岁多大,都要寻求有修有证的具德法师寻求依止,无师不能学佛修行。敬重敬法也应从尊师重道开始。

3.   经文中开示了作为依止师需要明白的七个问题,是哪七个?看了之后,你有何感想?

答:当如是耶。我许汝耶。汝得利耶。我教汝耶。汝当谨顺莫放逸耶。应练行耶。如是与耶。

作为依止师要观察弟子的缘分,上师的智慧是可以分辨该如何才能教导弟子走上佛道的。真的不是我们一般凡人可以做到的。这样的传法上师具德慈悲智慧之身。应当恭敬尊重法师。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