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2007-12-23 10:57:00
1、闻法方式的行为分为哪两种?具体包括那些内容?
2、请分别举一个例子分别说明你对法器三过行为的理解。
3、请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你对闻法六种垢染态度的理解。
4、请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你对闻法时听受奉持的五种错误的理解。
5、你是怎么深入而广大地理解闻法方式中的六度(六支)波罗密的修持?如果你来祈请上师到你那弘法你将如何奉行这六支,举例说明。
6、请再举出几例你认为容易被忽略而没作到的其他的依止威仪。这些种种威仪它在根本上都是什么行为?
妙善
2007-12-24 10:16:00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感恩上师慈悲开示!愚昧弟子答题,不如法处祈请上师修正。
1、闻法方式的行为分为哪两种?具体包括那些内容?
答:闻法方式的行为分为所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两种。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闻思修是我们修行的正道。我们应以依止之心来闻法,行为要与依止之法相应。符合依止的行为就是应取之行为,不符合依止的行为就是所断之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一)所断之行为分三:法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
(1)法器之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2)六垢: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
(3)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二)应取之行为分三: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它威仪。
(1)依止四想:将自己作病人想,法作妙药想,善知识作名医想,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2)具足六度:闻法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随处做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辱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以真实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3)其它威仪:如《毗奈耶经》云:“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又如《本生传》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如此说,应断除一切不恭敬的威仪。
2、请分别举一个例子分别说明你对法器三过行为的理解。
答:法器之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1)耳不注如覆器之过:听法的时候自已的耳识不能攀缘于他处,应该专注在说法的声音上而谛听之,如果不专心,心猿意马,就如同在杯子上倒水,杯子是倒过来的,怎么也倒不进去。闻法时也一样道理,虽然身在听闻正法之列实际上不会听闻到一句的正法。所以听法时要专心,不能心散乱,到处攀缘,三心二意,只顾自我表现,错过听闻法要,这是一种过失。要当下检点自已,当下提起正念。我们修道前基础就是为了成全听法的根器,法器。 佛法是靠传承的,如同往杯子上倒水,把无上的甘露水倒进去,杯子好坏,杯子如何受这甘露水是非常关键的。这种行为在于缺乏恭敬心,不认真。不专心。
(2)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听法时只是表面的理解,囫囵吞枣,听过就忘,没记在心里,没足够重视,当下不学,如杯子底下有个洞,倒进的甘露水都漏出去了。留不住甘露水。意不持就是没有持守自已的心。听法时应执着在心,着在心怀。让法真正地印在心中。这种行为也是没重法之心,不专心不认真。没恭敬心,就是一种懈怠散慢的心。这样虽然身在听闻正法之列,却如同漏底的容器无论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无论听闻多少正法也不会懂得调伏相续而修持,实际上还是不会听闻到一句正法。
(3)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听法时夹杂有很多烦恼。就如同杯子里夹杂进很多毒药。这就是说听法时心不纯正,杂念很多。闻法时发心不正,动机不正,以贪图名利等不正发心来听法。或者掺杂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这样正法不但不利,正法也成非法。例如一些在士途官场上的人遇到挫折的人来求平安,看能不能躲过,方便时会让其做些功德,看能不能消灾免难,因为这一切都是因果所现的,这样的人若来听法就只想为了保住世间的名利不失,这样的发心来听法这时候就是杂烦恼来听法。这样闻法就可能听不懂什么。因为法是讲如何调心免除过患改变业力而得到解脱,他只是想通过外在的什么而得到什么东西,实现我世俗的愿望,这种发心和讲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背道而驰。所以称为杂烦恼。
3、请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你对闻法六种垢染态度的理解。
(1)傲慢: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很难以认识,所以应当详细观察自相续。例如,当上师指出我有这种傲慢心时,自已却不承认,认为自已不傲慢其实是真正的傲慢。傲慢来自于对功德的执著。如果因自己在世间或出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功德,便认为我已如何如何而产生执著,则既见不到自相续的过失,也不了知他人的功德,更不懂知恩报恩,因此应当断除我慢,恒时谦虚谨慎。嫉妒心也是一种傲慢,对认为和自已差不多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嫉妒心。应该多看别人优良的品质,生随喜的心。因随喜赞叹的心,慢慢地自已内心同样会具备这种品质。同样地,如果在一个上师面前有轻师慢法的罪业没忏悔干净,又去找另一个上师一样不能解脱,因为这种轻师慢法的心依然存在。因此应断除我慢心,恒时谦虚恭敬。
(2)无正信:如果无有信心,入法之门则不通,故应坚持四种信心中的不退信心。因观察功德(如对师修法的经历,讲经说法的辩才等)而生起的信心叫清净信,也叫净信,因而喜欢和恭敬这位上师。因听上师讲法,对解脱成佛生起渴望欲乐,不仅是供养承事,还要去修法修行,对修法解脱产生欲乐,这叫欲乐信。这样,通过闻思修佛法就会产生智慧,产生胜解,建立在这种殊胜的见解上就会产生一种信心,一种自信,叫胜解信,也包括诚信,这时候是一种非常虔诚的信仰,他是不会动摇的。这种诚信已经逐步地趋向究竟。到最后是不退转信,功德圆满了。不会退转了,叫不退转信,是一种悟道的信心。信心有这样一种过程,可见信心的培养和增上是非常重要的。信心是一种功德,而不是一种借口。例如有的人不去修行增上自已的信心,反而说对这位上师没信心,把信心当作不去听闻正法的借口,这是极端的错误,甚至因此而生很多分别念,打很多妄语,还到处传,害了很多众生的慧命。甚至严重到欺师灭祖,谤师谤法谤僧谤佛,这就罪不可赦了,因此不可小看这个。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反之则是一切罪首的渊源。无信本是恶,而不是借口。
(3)不求法: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得法也有上中下之分,如果不希求正法,那么根本不可能得到正法。当我们去亲近依止善知识希求正法的时候我们应是主动的,善知识是被动的。善知识的主动是因为慈悲,菩萨发心,众生不请,友而安之,即先以欲勾牵。这是菩萨的慈悲,以种种方便善巧来吸你。慢慢地引导你走上正道。菩萨的主动是出于慈悲,而你的被动是因为愚痴和业障。一旦发心来学佛修行了,就要后令入佛道,转为主动求佛求法,主动使自已成为法器。善知识是不会吝啬法的,关键是自已要成为法器。因为法是要进入心中的。如世间俗语也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曾为了仅仅四句正法,而经历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盏灯后插入千灯芯、纵身跳入火坑、身上钉入数千铁钉等百般苦难。真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如此说,我们应当以强烈希求之心,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热而听闻正法。 不求法说的就是不珍重不精进努力地希求正法。
(4)外散:外散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断地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外境当中,不断地攀缘,散乱于外的意思。内收就是人快要睡眠的时候模模糊糊地,好象越来越观注于我们内在的感觉。心识越来越往内收,外面的声音慢慢就听不见了,就逐渐逐渐地进入自已内心状态去,所以我们快睡着的时候对于身体里面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外面在清醒状态中的那些外境好象都隔离了,是一种内收的状态。平常我们的心都处在一种外散和内收的状态。这些都是闻法的障碍。真正的心态应是既不外散也不内收,趋向于禅定的状态。心要处于一种清明平静的状态。这也是禅修最初要达到的目标。心要趋向于禅定的心来听。意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一切轮回迷乱显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譬如:眼识贪执于色故,飞蛾亡于灯火中;耳识贪执于声故,野兽死于猎枪下;鼻识贪执于味故,蜜蜂缠死花丛中;舌识贪于香味故,鱼儿钓于铁钩上;身识贪于所触故,大象陷于淤泥中。此外无论闻法、修法、传法时,都应当断除回忆往事、妄想未来及现在的分别念散于外境。应当要注重于当下清清明明。要活在当下而精进闻法听法修法传法。只有法才有依附。又说:“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
(5)内收:如果我们闻法时仅仅受持佛法的个别词义,就会象马熊挖雪猪子一样,抓一个丢另一个,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或者如果过于内收也会出现睡眠昏沉等过失,所以应当松紧适度。心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应松紧适度,诸根自然放松。
(6)疲厌:如果讲法时间过长,遭受饥饿、干渴或风吹日晒等逼迫时,不应生起厌烦心而不愿意听法。应当观想: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欢喜心。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如今听闻到甚深妙法,这多么令人高兴啊!犹如一百生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欢喜心而谛听。
4、请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你对闻法时听受奉持的五种错误的理解。
(1)持文不持义:如果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观察甚深的意义,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于自心无有利益。
(2)持义不持文: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但若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这样词句与意义就会互相脱离。
(3)未领会而持:如果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4)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相违正法。
(5)颠倒而持:如果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
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甚多之处时,不应生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简单或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按照上下次第顺序无有错谬正确地受持一切词义。(待续)
5、你是怎么深入而广大地理解闻法方式中的六度(六支)波罗密的修持?如果你来祈请上师到你那弘法你将如何奉行这六支,举例说明。
6、请再举出几例你认为容易被忽略而没作到的其他的依止威仪。这些种种威仪它在根本上都是什么行为?
道然(道貌岸然)
2007-12-30 11:59:00
三顶礼上师!
一、闻法方式的行为分为哪两种?具体包括那些内容?
行为分二:所断之行为,应取之行为。
所断之行为分三:法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
法器之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六垢: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
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应取之行为分三: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它威仪。
依止四想:自己作病人想,法作妙药想,善知识作名医想,精进修持作医病想。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饮服正法妙药,才能消除业惑的疾病。(否则)虽然依止了上师,但是如果没有依教奉行(上师也无法利益弟子),犹如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法利益病人一
具足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智慧度。这就是我们在听闻佛法是应该具足的六波罗蜜多。
依止其它威仪:应断除一切不恭敬的威仪,佛法从恭敬中得
二、请分别举一个例子分别说明你对法器三过行为的理解。
1、闻法时,不能专心听法师,心猿意马,或者开着另各uc到其他房间逛逛,。。。。,总是不能聚精会神的听法,这样就不会听闻到一句正法。
2、闻法时,只是听听表面的法意,而没有用心体会其中的法义,当然内心也就没有什么记忆了,例如,听上师为弟子们列举某某公案,我只是听听热闹,而没有用心体会法意,就算这样听闻多少正法,也不能调伏我这颗不安的心,无法契入正法。
3、闻法时,如果带着自己的贪嗔痴等妄念而听闻,那样对自己不利,反倒正法也变成了非法。例如,我最初步入佛门的时候,就带这贪痴的念头来的,想通过佛法来转变当时内心的痛苦,(贪图自己心情好),来为家人求个平安顺利等等,虽然也可能有一点闻法的功德,但是对佛法的词义丝毫也不理解,因此与未闻法无有区别。
三、请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你对闻法六种垢染态度的理解。
傲慢:例如,我初到讲堂时,上师经常给我们说好好学习皈依,皈依,皈依,我当时就想这有什么好学的,太简单了,这么具德的上师,讲这个太浮浅了吧,心生傲慢。到现在我还很惭愧没学好这个呢。惭愧!通过这次听闻这种行为要断出。
信心:如果无有信心,入法之门则不通,故应坚持四种信心(清静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中的不退信心。我很惭愧因为自身信心不清静,不够纯正,有时候因为一些小事情使小性子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以至于至今还没有入门。通过这次听闻这种行为要断出。
不求法:如果不希求正法,那么根本不可能得到正法。当然也就根本谈不到成就正法了。“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我平时虽然只是口头上说求上师开示,求法,但是实际行动上没有体现出如何的强烈,渴仰希求正法的心,忏悔!通过这次听闻这种行为要断出。
外散:闻法时,自己的心识散乱,妄念此起彼伏,纷繁杂乱,导致不能听闻到正法。通过这次听闻这种行为要断出。
内收:闻法时,如果听到上师讲到某一处,跟自身的某种行为或意识相应,就特别执著于一点上,反复的思考,揣摩,精神过渡紧张,进而因不如法听闻不能到修行的境界。通过这次 听闻这种行为要断出。
疲厌:闻法时,如果上师讲的时间久些,就心生疲厌,不能安坐。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对听闻佛法的态度,有种“久旱逢甘雨”的喜悦之情。通过这次听闻这种行为要断出。
四、请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你对闻法时听受奉持的五种错误的理解。
持文不持义:对上师所讲的法,有时候会着重于某一动听的词句,而没有去体会甚深的法义。从而不能得到正法的摄持。
持义不持文:对上师所讲的法,有时候会偏执于甚深得法义,而忽略了词句,因为不依于词句就无法理解意义。
未领会而持:对上师所讲的法,尚未领会法义而受持,这样可能会滋生邪念,与正法背道而驰。
上下错谬而持:对上师所讲的法,没有按次第受持,上下颠倒错谬的受持,就如我们打算进入一个房间,总要先开门,然后才能走进去,总不能反过来,否则会遇到麻烦或不能得入。
颠倒而持:如果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例如: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如果认为众多的宗派是相互割裂的,相互排斥的等邪分别念,就为意义颠倒而受持,不能契入正法。
五、你是怎么深入而广大地理解闻法方式中的六度(六支)波罗密的修持?如果你来祈请上师到你那弘法你将如何奉行这六支,举例说明。
六度(六支)波罗密为: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智慧度。
1、布施度:闻法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鲜花水果等。做好为法会圆满进行的一切准备工作。
2、持戒度:洒水清扫道场,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和善待人等。
3、安忍度:不损害任何含生及忍辱严寒酷暑,病痛等。
4、精进度:断除一切邪见,以真实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
5、静虑度:听法要心不外散,专心谛听。
6、智慧度:听闻后,认真思维,对疑惑不解的地方要及时请上师开示,使得相续生起正知正念。
如果祈请上师到我这里弘法,首先在我这个地区要有法缘,有了这个群体我才会祈请上师大驾光临。来到我处,我会,同时也会要求参加的同修,严格按照听闻佛法应取之行(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它威仪)信受奉行。我会很感激上师来为我们这些苦中作乐的众生,宣讲佛法。
六、请再举出几例你认为容易被忽略而没作到的其他的依止威仪。这些种种威仪它在根本上都是什么行为?
例如:衣冠不整的前来听闻佛法,或者对法师品头论足,或者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故意刁难上师。
清海
2007-12-31 15:50:00
顶礼上师
1、 闻法方式的行为分为哪两种?具体包括那些内容?
答:闻法方式分 所断行为 和 应取行为。
所断行为: 法器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六垢(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缪而持,颠倒而持)
所取行为:依止四想(我当成病人想,上师当医生想,上师所传的法当妙药想,精进如法修行当服药想);
具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依止其它威仪:听法的时候,应该断除一切不恭敬的行为,上师在高处,谦卑处于低处,听经闻法。
2、 请分别举一个例子分别说明你对法器三过行为的理解。
答:耳不注 :就是听法的时候,没有谛听谛听,耳识攀援他处,心神散乱于外。比如说,听法的时候,还忙其他的,耳识没有专注于法。
意不持:表面理解,囫囵吞枣,法没有深深印入心。其实是不恭敬,不专心,懈怠,散乱。仅仅听了。没有好好思维。听完就过了。
杂烦恼,动机不好,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听法的时候,法通过烦恼,就变味了。没有专注认真的心。
3、 请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你对闻法六种垢染态度的理解。
答: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讲的听闻佛法的心态。
傲慢:觉得自己胜过上师,有傲慢。我执很重。对自己有认可,看不到自己错,无法感念别人的功德,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无正信:对法师所讲的法,没有信心。应观察功德升起信心(清静心);欲乐信,对解脱升起渴望(欲信);圣解信,虔诚的信仰,认识到了上师就是佛,很诚恳,很诚信,信心不退转。不求法,对于法没有积极地求。应该主动去请法,主动成全法器。外散,六根在外境攀援,心过于放松,懈怠,对于法没有强烈的渴望。内收,心识内收,进入内心,容易昏沉,关注内在的感觉。应该趋向于禅定的心来听。断除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妄想之中。当下清清明明,注重行为。疲厌就是时间长了或闻法遇到了违缘,就不想听法师讲了。应该感念暇满人生,感念遇到了殊胜的恩师,听闻了佛法,应该安忍一切的苦,象一百年没有吃到饭一样,珍惜心,恭敬心,信心,欢喜心来听闻佛法。
4、 请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你对闻法时听受奉持的五种错误的理解。
答:持文不持义:为了美妙的文句而不理解甚深的含义,执著表面文词的华丽。比如,光念经,没有去理解经文的含义。
持义不持文:认为一切文字结构,是泛泛的,执著于文字的意义。
未领会而持:受持在领受的基础上。道理有了义和不了义,适合于当下。要整体学习。比如,听上师开示,仅仅领会了一点点,并没有都领会,听不懂。
上下错缪而持,:上下次序错落而受持。比如说,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如果不学前面,打好基础,就学后面的,就是次序错落。
颠倒而持:就会与佛法的意思倒转了。比如说,慈宗是弥勒佛的教法,没有理解意义,没有对机宣说,对其他人说,此法门求生都率陀天,只可以念南无弥勒尊佛。应进入佛法的传承而修持,不会偏离正道。
5、 你是怎么深入而广大地理解闻法方式中的六度(六支)波罗密的修持?如果你来祈请上师到你那弘法你将如何奉行这六支,举例说明。
答:布施:布置讲法的法座,坐垫铺好,献鲜花,做好一切的准备。尽心地承事供养,以依止四想,慈心对待上师,上师是殊胜的名依。
持戒:处处表示威仪,一切的威仪就是恭敬,道场合掌,清洒道场。
忍辱:注意脚下的蝼蚁,或者讲法时间长,要忍耐。
精进:精进努力,对法升起好乐的心,坚持不懈
禅定:在听法时候,专心致志地调理自己的心,听闻佛法,心不散乱
般若:听法过程中。认真思考,去除疑惑,有疑问了,要提出问题。断除滋生的错误的见解。
如果祈请上师到我们这里弘法,应该把上师当名医想,是来救度我们这里的众生了,对上师要虔诚恭敬,慈心对待,承事供养,礼拜。上师讲法前,应该布置好讲法的道场,供养上师,让上师可以舒适地安坐讲法。道场要打扫干净,言行举止应该注意威仪,恭敬上师,专心、真实信心、满怀喜悦无疲厌地听闻佛法,闻法后面,不懂的可以提出疑问,断除疑惑。
6、 请再举出几例你认为容易被忽略而没作到的其他的依止威仪。这些种种威仪它在根本上都是什么行为?
答:带着帽子听闻佛法。问法不如法,或者为了刁难而问,或者随随便便而问,问了又不修改自己,都是不恭敬的问。看看是否有违恭敬心,争取成为法器。
种种的威仪在根本上就是恭敬的行为,要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