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课诵
课诵是我国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行事之一,它包括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亦称为功课。
我国佛教的课诵制,最初是由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便是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并无定则。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中有了见于文字的经典,于是出现了讽诵经典的日常仪式。古印度讽诵佛经奉行所谓“三启”仪制,即首先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佛所行赞》,其次正诵佛经,然后陈述回向发愿。这种“三启”念诵法传入我国,亦转化为我国佛教古今法事尤其是课诵的基本仪制。
我国佛教提倡课诵,历史十分悠久。最早有关课诵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吴书·刘繇传》附记后汉笮融的事迹里,该记称:“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可见当时课诵之盛况。不仅佛教内部,而且我国历代朝廷举凡崇佛者,大都提倡课诵,例如唐玄宗就曾经诏不空诵《仁王经》,代宗“敕百沙门于禁中念诵谓之内道场”,又敕“灌顶道场,造沙门七十二员,为国长诵《佛顶咒》”(《佛祖统纪·祈祷灾异》)。由此课诵在我国佛教中历代相传,广为流行,仅《佛祖统纪》卷五十三在“持诵功深”条下,即列举了从东晋安帝(397-419)到赵宋光宗(1190-1195)间七百余年道俗念诵佛经的突出事例十九起。
课诵历史悠久,但在最初并没有统一的仪制。课诵仪制创始于东晋道安,当时道安居住襄阳,有弟子数百,于是制定了僧尼轨范三则:一是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即讲经仪);二是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仪)。当时天下寺舍普遍遵行,对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广,虽然其具体条文今已失传难考,但它在我国佛教课诵仪制中的开创性地位则是无可置疑的。
近代我国佛教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即朝暮课诵,亦称二时功课、二课或早晚殿),是经宋明的逐步普及,到明末才趋于统一的。早在唐代,百丈怀海就制定了关于禅院事务的种种规定,即所谓《百丈清规》(《景德传灯录》卷六题作《禅门规式》)。其书在宋代就失传,元代朝廷令百丈山德辉重编,名为《敕修百丈清规》,至元元年(1335)颁行,该书对于纠正元代佛教的紊乱局面起了很大作用,它总结了当时某些寺院已实行的早晚课制,确立了朝暮课诵的基本雏形。明末清初,朝暮课诵渐趋定型,奉行的范围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为所有丛林必修的定课。例如,明通容编《丛林两序须知》规定:首座“早晚课诵勿失”、书记“早晚随众课诵”、监寺“早暮勤事香火课诵勿失”。又如莲池的《云栖共住规约》上集末规定:“晨昏课诵,不得失时偷懒,违者依例罚钱十文。”可见,课诵已成为佛教寺院的定规。课诵分朝暮二时,通称早晚“两遍殿”,这是课诵制的基本框架,为何要作此规定呢?观月兴慈在《重订二课合解自序》中对此曾解释道:“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昼三时之末,上殿课诵,则冀觉昏而除昧。所以分朝暮二时,行早晚“两遍殿”,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有利于佛徒修行,是必须遵守的规范。下面依早晚“两遍殿”的基本框架,将通行的课诵正文的基本程序简介如下:
早殿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各一遍。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为一堂功课,故通常又称为“两堂功课”。
《楞严咒》全称《大佛顶首楞严神咒》,为日课之首。在念《楞严咒》之前,一般还要先诵与此相关连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有的寺院规定在事忙时可以不念《楞严咒》这堂功课,而在节日、祝厘、祈祷、荐亡中,则必须念诵。念诵《楞严咒》之后,按照规定顺序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但有多数寺院亦不诵《大悲咒》和《十小咒》,而直接诵《心经》。《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为大部《般若》之中心,赅六百卷经义,所以名为《心经》。《心经》诵毕,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然后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再唱赞佛偈八句,最后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如是早殿正文完毕。
晚殿主要念诵《佛说阿弥陀经》、《礼佛大忏悔文》和《蒙山施食》,通常合称为“三堂功课”。
晚殿首先诵《佛说阿弥陀经》,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经后附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三遍。其次诵《礼佛大忏悔文》,此文是宋不动依《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后缀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普贤十大愿偈,共成一百零八顶礼,以表愿断一百零八烦恼之意。按规定,诵《礼佛大忏悔文》应行礼拜,但实际上除了个人如法礼诵而外,在寺院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最后诵《蒙山施食》,并同时行施食仪,即将于中午斋食中取出的少许饭粒施给饿鬼,以达到及幽冥之目的。然后,再诵回向,加赞偈念佛,称“三菩萨”,如是晚殿正文完毕。在一般寺院中,晚殿三堂功课在实际施行中通常是单日念《佛说阿弥陀经》,双日念《礼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则是每日均要念诵的。
另外,除了上述正文课诵而外,在早、晚殿“三菩萨”后还应念诵回向发愿文。这是因为,在大乘佛教中,任何礼诵等法事后总是随着回向仪文,意皆把所修功德回转过来(从自己转向他人、各方,从事相转向理体等),回向给各个方面,类属发愿,同时又与发愿文合在一起,故称回向发愿文。在早殿“三菩萨”后一般寺院打引磬跪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即由“一者礼敬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称《十者》(有的寺院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华严文》),后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为众生发愿,再接三皈依,这样早殿才正式完毕。在“晚殿”三菩萨后,打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再后是三皈依,如是晚殿才正式完毕。
值得一提的是,朝暮课诵到了三皈依就算正式结束。但每逢朔望等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之举。祝韦驮是在早殿三皈依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善天女咒》三遍,唱《韦驮赞》;祝伽蓝是在晚殿三皈依后,仪式是与祝韦驮相同,只是念诵与唱赞的内容更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