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经典讲义金刚心总持论 → 14大善知识论第十五(可心整理)校对稿
查看完整版本:14大善知识论第十五(可心整理)校对稿
2005/8/29 23:10:00

<金刚心总持论> 之

      大善知识论第十五

各位朋友晚上上好,又到了我们一起来学习《金刚心陀罗尼经》的时间了。在讲解之前呢,我们还是要来做郑重的祈请:让我们端正身心,真诚地祈愿三宝赐于我们吉祥如意,让我们清净意业,清净身业!如此祈请:

唵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  修修唎萨婆诃(三遍)

嚩日罗怛诃贺斛(三遍)。

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萨婆诃(三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好了,今天就开始今天的经文吧,时间也不早了,上次我讲的“六波罗密论第十四”。可以说,世尊为我们开示了什么样才叫做圆满的完成了六度,也就是说六度修的是什么,怎样才叫修的好呢?而且可以说同时呢世尊也等于告诉我们,如何的让这个五根成佛性的方法,修行的法门告诉我们。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说可以归纳为这六度万行。这六度波罗密含涉了一切的行门,众菩萨都是修六度而成就的。不管是小乘大乘都是乘着般若的法船到达解脱的彼岸的。所以呢我们应把六度方便法门牢牢的记在心中,努力的去奉持他,可以说象经书说的那样未通务通,未证务证,直至最终圆满般若波罗密而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成就。所以说<般若经>中说般若波罗密是一切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由此而出生,即是此意。世尊呢首先为我们开示了殊胜的布施法门。为了圆满布施,依次呢又为我们开示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如同我们上一节课所说的那样,若人能够圆满的具足这六度,可以说初生者能到彼岸,能超三界、登福第成佛之数也。以上呢就是上一次的内容提要,已经说清。那么为什么文殊菩萨又紧接着向我们今天要说到的,说到今天关于善知识的内容呢?这里面他显然他是有深意的,必有他的因由存在。好,我们且来看一下经文。请工作人员把经文贴在屏幕上,再由主持人为大家朗读一遍。
好吧,请吧。
大善知识论第十五: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行持。名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识。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作佛门领袖。开正道门。塞邪魔路。绍隆佛种。续慧联芳。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大机大用。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

好,非常感谢把经文读了一遍。我们通过学习刚才经文看到,这个说到一个善知识的问题。那么今天这里很重要的,世尊告诉我们: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行持才能做善知识。那也就是说,他为什么他在我们讲完六波罗密的同时,世尊紧跟着又要再次提到善知识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金刚心陀罗尼经>里面,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这本经论他反复的提到了这个关于明师、关于善知识、关于参求善知识的重要性。可以讲学习到今天已经多次的提到。比如说当我们讲到“五根五佛论”的时候,世尊说若是“清净斋戒。明心见性之人。投师口诀。得正见者。”又是讲到这个,然后多处都提到。这个我们就不一一例举。这个也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在学佛的过程中,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非常之重要。所以说这个<金刚心总持论>反复的提示。那么哪一个是善知识,善知识有什么标准呢?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都说善知识重要,那什么样才叫善知识呢?我应该亲近怎样的善知识?而远离什么样的恶知识?所以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因为亲近善知识也就意味着要远离恶知识。若您亲近了恶知识也等于说你远离了善知识。对吧!所以说明辩善知识而亲近之,这个是非常之重要。那么好了,在这个说到如何辩别善知识之前呢?仍然有必要再次提一下善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今天学佛的人可以讲是非常忽略这个善知识、这个明师的重要。接触了这么久了,有的很多朋友觉得自己是修禅宗的、觉得自己是修密宗的,犹其呢有一种倾向,认为佛法呢是靠自证的,为什么老是一定非要去找一个师父,或者是要去亲近善知识才能学习佛法呢?很多朋友呢就这点想不开。经常的用很多论据说学佛靠自己内求嘛,为什么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因为亲近善知识而学法,对于这种我执心念很重,和这种行门中不踏实的人来说,他确实是有点难度、是有困难的一件事情。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是否真的一个学佛者他可以不需要善知识而就能够真正说学有所成呢?这个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明悟自性,靠自性求证的,说到禅宗。我们今天不妨。我特意看了一下关于禅宗讲的达摩大师写的一本叫做<达摩血脉论>,这个是达摩大师留下来的记载达摩大师言论的。我读到这个《达摩血脉论》的时候,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达摩大师说:若要见佛,直需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执无做人,若不见性,终日汒汒,向外馳求,逆佛原来不得。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听得都很畅快,达摩祖师说了,明心见性都贵在各人自己,就象这个经论上所说的那样。好,紧接着达摩大师又说“虽无一物可得,若求慧亦需参善知识。切需苦求,利心慧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誑无益,纵有真修如山,见数如恒河少,开眼即见,合眼还见吗?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般。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难得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宗虚有,若自己与缘会合,得圣人意则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圣学也。若未悟解需勤苦参求,因教方得悟。”我们就暂且读到这里。通过这个文字我们看的非常清楚,所谓的这个自悟心性,悟佛知见的这种标榜这种以心印心、直指心性、见性成佛这样的禅宗,他并没有说到不需要师而能开悟。那达摩大师所说“若不因师而悟”这说得很清楚,叫做“生而知之”――圣学也,什么叫“生而知之”?是生来就怎样,也就是这人他前世或者已经是开悟的人了,或者是已经差不多的人,他是乘着过去修为的力量导致的结果。可以说并不是他说一个修行人不需要善知识而能得到开悟。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关于禅宗这种以心印心。用明师的心去印证未开悟弟子的心,这样才叫开悟,所以这就不用多说了。禅宗其实本来就是如此。也不必引用过多的话来说,也就是说禅门所谓的高标“立地成佛,明心见性”的传承,他本来就是如此。从达摩祖师传到二祖慧可,我们看过关于二祖求法的传记,看得很清楚,处处体现这种苦参师父。就感念生死无常、修行事大,这种愁苦的心。都是带着力求解脱、勇猛精进的心,下心来参求善知识而得开悟的,这个在禅宗中其实这样的公案不胜枚举。但我们今日之学禅者似乎非常忽略这个一点。所以可见呢,并非善知识不重要,而是善知识乃必不可少。此事我们已多处宣说,今天我们就不再继续说。好,那么好,我们来看下今天的经文。

我们刚才说到了善知识的第一个品性,讲到这个心性柔和,也就是说为什么做为一个善知识他具有这样一种品德呢?我刚才说了,一者是来自他是具有慈悲的品性。因为他具有慈悲心,对众生怀有慈悲心,他看到众生这样无知,他心里生怜悯。比如说一个开示佛法的时候,一些众生怀着贡高我慢的心,总是来破坏他,甚至呢有的时候为了自身的利益来诽谤摧残善知识,而善知识从来心不怨恨。反加慈悲度脱。所以心性柔和,这是善知识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好!从内在来说,因为善知识他本身具有修证的人,他对这种烦恼的止息这种他有一种相当的修证功夫,所以他能内息烦恼故而显现为心性柔和。一般普通没有修行的人心性就会急燥,他就会容易被外缘所牵引,失去了柔和的这种品性。所以说善知识首先有个特征,这里面说心性柔和,从里到外都是符合文性,这个一个方面。

第二个我们再看“戒行精专,”这里看到这个善知识倡导什么-――守戒。非常倡导,讲究戒律。与人宣说都是说要注意戒律的行持,自己的行为也这个——心心念念精专的行持戒律。(这个**这个朋友,这个现在是讲经的时候,你不用这样公开说,否则他会把你给屏除掉,有事情等会再说,好吗?不用急。说句真的实话,其实能够听到这样的经语,其实很不容易的,我已经反复多次的提到,在我们这个未法时代众生若想真修行,说句实话真不容易,真的有好多的困难,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在三宝田所种下的业因。比如说实际上说吧,我们很多的业障,就是正法难闻呐,所以说要靠精进的心、这种谦下的心去冲破它。)好,我们再看这个“戒行精专”,最后讲“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这点非常重要。也就他生具出离之心,可以这么说。“心行平等”,这是善知识很重要的特征。善知识待人他并不是以这个喜欢或者不喜欢来衡量的,没有这么一回事。对于一个很恶的人,和对一个很善良的人,在善知识看来是平等的。他都一样的看待。他没有贪爱,也不会有嫉妒。对于外界的一切,在他是谈不上爱恋的。比如说你给他一样东西,说这是玛瑙、是珍珠、是稀世之珍宝,在真正修行的善知识来看这个跟石头没有大区别。他并不觉得这特别的珍贵的。所以他的意愿中并没有憎爱二字,也就是说他的心已经离开这种喜欢和不喜欢,也就说他的心不为世间八法所吹动。我们世间八法也称为世间八风。什么叫世间八风呢?就是说苦的、乐的、让人觉得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说我好的、说我坏的、赞美我的、不是赞美我的,这样世间的八法在善知识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影响。为什么呢?他心行平等。所以说一个善知识如果摄受一个徒众他不可能说这个徒弟他对我特别好,那我就特别照顾一点。这个徒弟呢对我特别不好,那我就对他很远离。所以说我们好象亲近善知识,就要去好象象世俗一样就要去巴结讨好善知识,是不是这样?根本就不是这样。若这样解得,不但误解善知识,对自己的修行造成极大障碍。因为需知,象世尊这里开示的那样,这个善知识他是“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他心是平等的,而且他的心的本性又是柔和、善良、慈悲的。这个很重要的一个恒量善知识的标准。这里又说到戒行精专,“戒”我们知道,就是什么,止恶行善称为戒。就是说他非常重在的行为,他很踏实,这也持戒精专的一个表现。所以说善知识具有这样的一个特征。另外继续说到“有大方便,自度度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不但能够度脱自己还能够度脱别人。何以故呢?“有大方便”,什么叫“大方便”?他比如说教导你的方法,就说根据不同情况为了破除你的无明、执著,他有许多的方便法门同,可以那么说。他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说一个善知识不是说比如说我是修念佛法门的(我就举个例子,大家不要误会)。不是说我就教你怎么参禅,就教你怎么参话头,“念佛是谁”从此里面起疑情等等。他不会这样,他不可能这么狭窄。他可以讲基本上量根施道。也就是他具有很多的方便法门,因为他自身已得度脱,反过来度脱与人。他会也就是经上所说的,量根施道,具大方便门,所以具大总持。这里面说到一个总持。什么叫总持?就是他万变不离其宗,他会根据你的不同情况会开示无量方便的法门,来引导摄受你走向解脱,这是善知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所以说若没有这种无量善巧方便就不名为善知识。他就很难摄受人。所以说这是讲到这个善知识功德智慧的一面,他具备大总持,量根施道,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他必须自度。所以说经上说若自己不能度自己者,而说能度别人者,无有是处。就象那个高僧叫做阿姜查,他说过,他说“世尊的正法是怎样得到宏扬的?世尊的正法是靠清净的弟子去修证佛法,让这个正道在心中得以证实而得到宏扬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努力的去修行、实修实证,那正法根本得不到宏扬。而真正佛法的甘露中、佛法的宏扬者,这个落在谁的身上?就落在实修实证的弟子身上。所以说善知识他具有这个特征,所谓自度度人,这点非常重要。故而他智慧超人,能量根施道,具大总持。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向把您导归向这个心性的大总持,能够让你明自心见自性、依次递进、量根施道,具备着解脱的法要。善知识他肯定具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前面呢是从善知识的功德、品格上去衡量。后面呢就从善知识解脱的德上去衡量,对吧?再接下来看,“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这几点特征非常之重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也就是说真正的善知识他说法,他是以无所求而说法的。所以说在经书上说,比如说我们看到<佛藏经>世尊这样解,世尊说听取什么样的人来高座说法呢?他说“心性直质,无妄语者,心性直质,是证得法之实相者”世尊说听取这样的人说法,若不是这样,若不是真的象经书所说的,出于一片慈悲、好心与人不求果报,却是为了名闻利养。比如说为了能够获取(通过这样讲经说法)让人增信心,其实心里面想贪图一点供养、果报,然后为了求得世间的名誉,他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就荒称说自己已经明白了什么什么。所以说他这样说法的、经书上所说的恶知识他具有一个什么特征呢?他、比如说他说到甚深的法要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往深入走,对吧?因为你往深入走,他自己没证得,他如何跟你说。所以这样的“善知识”他就很容易跟你说一些好象你都能听得懂的东西,好象把这个法拿去说成了世间法,他就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说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他不是经书上所说的“好心与人不求果报”他有他的目的所在,所以说非无所求行,就是说他非真心实意而说法。世尊不许听这样人说法。那还有一种“善知识”他不能称善知识,为什么呢?他比如说涉及到非常深的、这个非常犀利佛法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多说,为什么呢?他心里自身很难解那个甚深之义谛。因为真正来讲,这个法究意实相仍是无所得之法,仍是无生之法,我们说过一个叫做无生法忍。真正能够堪承受这种甚深之法,心量要非常广大。而且呢真正来说佛道之解脱要把众生引导向究竟的佛道。所以说,说句真话如果你一步一步的信心具足,你应该于是乎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信向佛道。遍舍恩爱。截断尘缘。”这个并不是什么可以商量的东西。所以说他不把世尊甚深之法,从什么?从这个顺世间道,顺外道的法意去宣说。我说的意思就在这里,因为这样的善知识他是不求果报的,所以说他“行门清净。无诸过失。”所以他会广泛的引用经书,不管是大乘、小乘无论哪本经书,他都能够“说法论议。皆合经意。”所以他不会倡导人,比如说广泛的倡导,你呢只要,比如说广泛的宣说其实经书啊,佛经这里面其实真正衡量起来只有这几本才是重要的,所以劝你只要受持这几本就可以了。而且你看那有一些,象是外道的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现在出现的这种种偏门的法,他说呀不要夹杂,经书不能看。他这里面都违背了这里面所说的“说法论意。皆合经意”。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也就是说如果你说你是修净土法门的,那么好,可以讲三藏十二部、佛所说的三藏十二一切经典都可以用来说明你这个净土法门。是不是?净土念佛门是你的正行,那么一切其他的法门他就是助行,他肯定是不违背经意的。就如同禅宗里的一个大德说的,就象六祖大师说的吧:善知识,我是佛弟子,对吧,我怎么敢不符合经书意思来向你们宣说传法呢?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禅宗甚至说呢,若违背经意一句,这就是魔说。所以说“说法论意。皆合经意”。过去那些禅宗的祖师大德,他都显现为这样一个特征。也就是说他具备大方便。量根施道,那个积分,他那个方法多种多样,非常的方便善巧,真指人心而已,并不是说他会违背经意而说法。所以说他必然不会有这样的一个区分。把法呢刚才象我说的狭窄化、浅显化、这法确实难说。所以说我们先说到这里,好吗?

就是说继续看下去,他说具足此行者,名为善知识。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就这段话我觉得要反复的读诵。因为虽然世尊他说的复杂,实际上他这里面已经把善知识他应该具有的这种内在的德行、修证的品格都说得很清楚了。就是反复的读他,我们就会对何为善知识升起这种定解。好,最后继续讲,“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作佛门领袖。开正道门。塞邪魔路。绍隆佛种。续慧联芳。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大机大用。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好,这里面说到一个何为真正的大善知识,其实呢是不是说这个我们前面所说的前面叫善知识,后面世尊说叫大善知识。那我们看一看,后面所说的这是叫大善知识,那前面所说的是小善知识,切莫做这样的理解,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所谓善知识即是大善知识,只因各人信心不同。我们来看看,后面说的大善知识,他说到什么?说到这个善知识他在这个世间,对世间的众生,他的恩德,他对住持佛法的这种恩德上去说的,他的“大机大用。大愿大力”这么一个大善知识。前面呢是说的善知识的品质,后面呢就赞叹这种智慧出众的善知识。就是说,可以讲他是无所不通、佛门领袖。所以说他在诸位善知识中他被称为大善知识。所以说这种善知识犹贵。因为他关系到这个佛门的兴衰,关系到众生是否入这个正道门,关系到这个邪路、魔途会不会怡误众生之福命而不能绍隆佛种。所以说世尊在这里赞叹这样的大行菩萨。在每一个时代可以讲都会出现这样的菩萨,各化一方。所以说清净祈请这样大善知识来住世,确实是非常之重要。世尊就赞叹。实际上这里说的很清楚“人天眼目”。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虽然灭度了,而他的佛法、他的师承并没有断续。而这一个可以讲都是体现在一代一代续佛慧命、绍隆佛种的这个大善知识身上。所以说有缘遇者切莫生轻想,应如同视为佛陀在。这个在世尊的很多秘密经典里面,其实也有这样说过。曾经有一本经典叫做<父子相见经>,一个菩萨问佛,他说:世尊,您灭度以后那我们这些人怎么修行呢?很难呀。世尊说,你不要这样说,他说我灭度以后,可以讲后代的善知识即是我的化身。他就很怀疑,他说那化身的话,他就示现生、老、病、死,那岂不是同凡夫相吗?好,世尊说,是的是的(世尊很快就知道他说什么),他说是的,现为生老病死相。那实际上若你能信其为我,其实我即是众位善知识所现。就是说,就如同世尊所说的法没五百岁的时候我以文字相而出现世间,是一个意思。别外一个释迦牟尼佛也说实际上就说“未代一切善知识即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化现”。你看世尊说这个法很有深意的。所以说我们今日之学佛者若冲不破这一关,若不象我们前面说的那样“下心参求明师,得正法,闭塞邪魔路。绍隆佛种。”也就是说承接世尊这种流传之法脉。即是象我们前面“若不因师证法,日久必成邪魔”。确实这个非常非常之重要。其中义理呢,怎么说都不过份。今天呢我们就我想呢先说到这里。这个我就不在对他进行铺开来说。我们应当体会世尊在这个经典里面对我们进行諄諄教导,放下自己的功高我慢,应该明白善知识的恩德,视善知识如同世尊在世,如此才方不辜负如来出世的悲心,这样呢才不会骗自己。好,可以讲人生苦短,轮回路长,这个世间真的是苦。其实内心的烦恼,人世的忧伤,扪心自问,人人都知。我们应当早日求得度脱。莫在去沉湎于这种言辞上的争端,空口说了半天不修行,有什么用呢,对不对呀?所以应该赞叹这种踏实的修行,赞叹对明师的下心参求这样一种行持吧。所以说世尊在赞叹大善知识的时候,无形也告诉我们,要象这个善知识一样做到“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这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以这么说。好吗,今天呢拉拉杂杂说了这些,耽误大家的时间,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呢经文就先说到这里。请主持人收麦。我呢下面看一下有什么问题,我们随缘的一起来探讨一下,好吗?

问题一: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心性柔和在生活中一般体现为什么呢?请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悲华禅师:我在屏幕上给大家打的是在《父子相见经》里面的经文,经文虽短,但是其实世尊开示的非常之清楚,望有缘者莫错过。“释迦世尊《父子相见经》中说:“不空成就问佛(时佛将入涅盘),若佛涅盘,恐无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盘俊,当化阿阇黎身,而利诸有情,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苦,现阿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苦? 佛知其意,而告彼言:我现堪布阿阇黎身,亦现生老病死相。 ”故金刚大持垂示: 在末劫不能见佛之时,我决现凡俗阿阇黎相,勿因不见而悲痛,当思上师即我。
这个心性柔和,我刚才因为今天我讲的这个经文,可以讲并没有铺开来说。其实今天讲的这个什么叫善知识,千万要注意一点,并不是教我们如何带着一副往外看的眼睛去衡量哪一位善知识,他是好是坏。若作这样的理会其实是大失大失。不是这样的。这里面首先呢靠个人自己去体会。其实心性柔和这个不存在他生活中如何表现,也许我们这个心性刚硬已经很久了,却反而不知道何为心性柔和。心性柔和按我们平常话讲叫脾气很好,但是这怎么说也说不尽一个善知识他内在的那种柔和。我刚才说有两点来说,一方面柔和讲的是他具备慈悲之心,另一方面柔和指的是他心灵经过训练。他修行有素,他善于降服这个烦恼,他就不表现为这个烦恼沉重的一种身相。那么烦恼沉重的人他爱与人争论。他不能忍别人对他的这种批评呀、毁辱呀。就是溶于世间、被世间的八风所吹动。这个就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表现。那么心性柔和者呢就不为外界所牵动,也就是说很和蔼,和蔼绝对不是说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所以我另外又说了,这个不是为了去衡量善知识的好坏。因为善知识刚才说了示现大方便,自度度人。因为这个法可以讲很深很深。所以我刚才在这个经里,这个法如何视上师如佛,这个佛的开示,确实很难开示这话。也就是说你看,举个例子啊,象那个米拉日巴尊者他遇见他的师父玛尔巴上师的时候。玛尔巴上师示现为什么?好象看起来很暴虐的形况,好象对他非常凶。那平常玛尔巴上师好象对他凶得不得了,说话看见他都有点怕,现威猛相。但是这个是不是就是讲善知识心性不柔和呢?不,其实善知识是解脱者,他象玛尔巴上师,金刚师基本是是如同佛一般,是佛的化现。所以说他现大方便来度化众生,量根施道,这里看清楚了是量根施道。也就是说,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如果他为摄受你,你不象米拉日巴大师那样信心具足,善知识不会对你显现一种好象非常威猛的相,因为你的信心太薄弱了,他若对你现威猛相,你逃都来不及,对不对?所以说呢,他善知识是量根施道。我们这里所说的心性柔和就是直接的说他的心性品质,根据这种慈悲的品性和这种修证的功德就显现为心性柔和。“柔和”就是说调柔。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如果你怀着真心真意去与他相处,他很好相处的。但你如果歪心眼或者是种种,那善知识会现种种相来调服你。就给你感觉这个人不好相处,或许你觉得这个人怎么脾气这么不好。所以说我们亲近善知识不要凭简单的一种衡量,比如说:“唉,我问你话你也没有如实的回答我”,比如说象很多朋友问很多问题,向人家提问的时候什么都问,不管大小,也不看看这事情该问不该问,他都问。若对方回答的好,符他的心意他就觉得这个人好,这个是善知识,所谓心性柔和。若善知识示现为这话不能问,你必须先做到这个,才能再问这个,他就不听,他就跑了。所以说要这样实是不容易的。去认识善知识,去亲近善知识实际上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很不容易的。好吗?这个心性柔和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我想这个并不难理解。我就说到这里,下面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二: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里面的大总持指的是什么呢?
悲华禅师:赞叹,赞叹朋友们对法的这种深入的探求心。实际上这个问题问得也是相当好。你这样问呢,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深入一些了。这里说到大总持,我们知道什么叫总持,我们讲这个<金刚心总持论>的时候就讲过。也可以这样来说,一法摄万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他不管怎么样的教你如何修行,他都条条大路通罗马。他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把你引导向这个修证的核心上来,也就是都是为了让你明心见性,也就是象我们这个经所说的金刚心为总持。他具有大总持,什么叫大总持?就是说他用包罗非常广泛,可以总摄你这些行为。所以说善知识为你传的法可以称为是什么?叫修证口诀。他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叫明师正真觉法。一种口诀,也可以叫窍诀,对吧。也就是一法摄万法。因为为什么他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大善知识他是自度度人有大方便,所以他能开示这种总持之门。比如说,真正来说一句阿弥陀佛,真正从法意来说他是这个总持门。他把三藏十二部,他把八万四千法门,他总持在哪里?总持在一句佛号上。而真正能够为你开示一句佛号如何含涉万法,这个就叫善知识的开示,也就是叫做口诀。这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很重要就在这里。那好了如果你称为大总持门,这里要非常注意,并不是说象我们平常现在所说的那样:你不要学习阿弥陀佛,你念着念着你就会怎么怎么好了,你看经书不要这么多看呀,就看这些就好。不是,绝对不是,不是这个意思。他向你开示的是个总持门,他必须具备总持的含意。什么意思?总持万法,也就是按我话来说很简单,就是说你所开示的这个法可以讲你任何经书翻开,都跟他意思不相违背。你可以把任何其他的经典作为你这个总持门的注解而不相违背。而这是非常之难的。这个只有实修实证、理事相应、得道悟道者方能做到。对吧,这很难很难。所以说亲近善知识者实为不易。所以说说到这个大总持,他具备我刚才所说的这样的含意在里面。所以说在<圆觉经>里面说,若人遇者,不论大小,皆得开悟就这个道理。这个不管你是什么根性的,你的门摸对了,遇到的是正法,他具备这个特征。所以说呢佛法并没有互相妨碍,可以讲法法圆融,门门互摄,那这一切的法的开示靠什么?靠善知识。这里又说到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讲非常感谢这个朋友的提问,给我们对这个大善知识论第十五的讲解可以在我们的问答中逐步深入下去,好吗?下面呢还有些时间,我们看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三: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如何寻找善知识?今天师父讲了很多,我也信佛,可是没有机会皈依,我只是自己判断修行的正确与否,没有机会参拜大善知识,是否我的缘份未到呢?
悲华禅师:好,问得挺好的,我们不妨呢做个分析。这个可以这么讲,你能不能已经遇到了善知识,当然你一定要理解,这个遇到善知识并不是说这个善知识出现了,然后被你遇到。你如果这样理解就未勉太肤浅了。这个遇到善知识指的是,起码指的是方方面面的因素:一确实你今生有缘遇到这个善知识,这从外在说;另外你对善知识升起了信心,你认得他是个善知识这是二;第三你自己却实有修行的心,有谦下的心,很有出离心。这才叫做遇到了善知识,当然这是一种缘份,你如果今日还没能这样一种现象出现,可以讲是缘份未到。好,说到缘份,什么叫缘份呢?也就是说你今天的果报,对吧,这缘分是你创造出来的。你过去世来一直修行到今天,你在佛门中种什么善根,你呢是否一直以来是尊师重道,是否一直参求寻访善知识等等。你有没有为法忘躯求道的真心。这一切也都是你过去生中而感得今天得遇明师的这个果报吧,对不对?所以应该因果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所以你要想真正找到善知识。其实更重要的并不是去学得怎么样标准才是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弟子,所以这个行门确实是很深。这个大善知识,切莫作此会―――分大分小。应该从内心中首先去清醒的认识到。比如说今天的很多学佛人,他不用说去参访善知识,他連参访善知识他可能都没有兴趣。我遇到很多朋友,他总是非常批判我,说你一个号称禅师(其实我觉得禅师不是他所想象的那种禅师)他说你都不直指人心,人都能自己开悟,你干嘛老是强调这个行门的东西,老是婆婆妈妈的说一些具体修行上,这个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也有的说你这宣说的不是第一义谛,违背佛意,甚至听完了以后劝导别人,不要信这个邪师说法等等。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心很急燥,对吧。所以说贵在有心。所以说当你有心、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吧,你不断的努力,就象我们前面所说的斋戒清净,不舍一切小善,积功累德,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业障。从小事情一步步做起,那么因缘果成熟之日,你就会知道了善知识,你就会遇到你的恩师,对吧。这个乃至最后摄受你的、今生带你走向解脱的师父。这个就叫因缘成熟。所以说,只要努力,只管去做,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是一个寻师访道这样一个正确的态度。好吗,我就说这些给你一个参考吧。
   
另外呢,我想这样啊,我刚才在屏幕上打的这段经文其实是相当重要,不知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经文呢供养大家 ,经文呢确实是。他说释迦世尊在<父子相见经>中说:不空成就问佛(时佛将入涅盘),若佛涅盘,恐无人教化。大家看,这个不空成就是这个地上的菩萨。所以这本经书也是有些秘密的。佛涅盘,恐无人教化他说了这个章因,佛言:不空成就:我涅盘俊,当化阿阇黎身,而利诸有情,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苦,现阿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苦也?”这什么叫阿阇黎呢?阿阇黎就是指清教士,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善知识、师父。好再看佛知其意,而告彼言:我现堪布阿阇黎身,(这个堪布就是法师的意思,也就是说现这种持教大德的、持教善知识身)亦现生老病死相。故金刚大持垂示说:他说在末劫不能见佛之时,我决现凡俗阿阇黎相,勿因不见而悲痛,当思上师即我。这句话也就是说即佛的意思。世尊开示的是非常清楚,好吗?大家珍重。现在时间关系,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可以再贴上来,再做个解答,如果没有那么今天呢就讲这些,好吗?感谢大家
问题四: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找善知识本身是不是就是起分别心了?
悲华禅师:好的我听清楚了,唉!好,我电脑调节一下,好的。所以说这个问题呢听了让人感觉心里难过。说句实话,我们今日之学佛者何以如此呢?什么叫做起分别心了,我也听到听到很多这样的话,就是说什么叫不着相啊等等。真的我听了这些话,我都挺难过的。学佛何以学成如此呢?对不对?什么叫做分别心呢?这都是真的叫做不知法意误了自己、误了别人。学佛其实没有这么复杂的。刚才说了半天,你若不能领会寻找善知识的重要性,若你不能领会善知识这个恩德无比,你若不能领会善知识实仍世尊灭度以后代佛来教化众生,我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可惜。问题你要理解这个道理。当然了这个是用你的分别的心去想我说的话,当然了这是你善加分别以后获得的一种正知见,当然了这也可以说做所谓的分别吧。但并不是象<金刚经>、象<般若经>中,并不是象这个善知识和你印证心性法门,当下验证你是否开悟,再辩别你的悟是真是假,是彻还是不彻的时候所说的超越分别意识的心,去获证无分别这种究竟的智慧觉境。这说的是二码事。所以我们今日学佛之者修道之次第,不知修行之正知见对吧?拿一本<金刚经>,或者是自己在经上解了一言半句,那就经常跟人家说:你不要分别,你不要分别。那到底什么叫不要分别?分别是不是说就象你走过马路你不要去分别这是红灯还是绿灯,然后你一头撞上去吗?是吧?我不是说什么,说句实话实无有意义可在。你何苦去修行就为了一个我是不是分别了而不去实实在在的,因为心里的感动,因为感悟到人生的苦而真诚的去修行佛法呢?真诚的去寻师访道、去下心参求善知识呢?我看问题在这里,并不是说会不会违背了无分别之道。好了,你没有开悟你又何来的无分别的智慧呢?你这种妙观察智,转识成智的功夫你从哪里来呢?对不对?你开了悟,你可以这么说。但是若你真的开了悟,你又何必做此说呢?是不是?这讲句很真诚的话是这样。对吧,若你真的开了悟,悟到无分别的这个智慧,那好了,那你自然就会明白了,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迷时思度,悟时自度,他说的很清楚。我们现在说的就是迷时思度的问题。对吧。悟时自度是说明什么?是说明靠自身的努力去参求善知识、开悟心性,对吧?去明了自己,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因为成佛也是自性成佛,不是别人成佛,对吧?所以说自己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在法义上互相之间根本没有矛盾。所以说呢学佛不必如此,啊不要为了一言半句,就是还是要多多积累自己的福德资粮,放下身心,广学多闻,不断的听闻,去思择、去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这样逐步逐步的走上来,就可以了直正的走上学佛的道路。好了,今天呢就先说到这里,说的不当的地方,请大家谅解。我就交麦吧,谢谢大家,大家这辛苦了。
2004/11/23 17:45:00

大善知识论第十五(可心整理)校对稿
喂,好,可以听见。噢,没有问题,各位善知道,各位朋友晚上上好,耽误些时间,又到了我们一起来学习《金刚心陀罗尼经》的时间了。在讲解之前呢,我们还是要来做郑重的祈请:让我们端正身心,真诚地祈愿三宝赐于我们吉祥如意,让我们清净意业,清净身业如此祈请。唵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唵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唵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唵 ?日?怛诃贺斛;唵 ?日?怛诃贺斛;唵 ?日?怛诃贺斛。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萨婆诃;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萨婆诃;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萨婆诃。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好了,今天就开始今天的经文吧,时间也不早了,上次我讲的“六波罗密论第十四”。可以说,世尊为我们开示了什么样才叫做圆满的完成了六度,也就是说六度修的是什么,怎样才叫修的好呢?而且可以说同时呢世尊也等于告诉我们,如何的让这个五根成佛性的方法,修行的法门告诉我们。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说可以归纳为这六度万行。这六度波罗密含涉了一切的行门,众菩萨都是修六度而成就的。不管是小乘大乘都是乘着般若的法船到达解脱的彼岸的。所以呢我们 应把六度方便法门牢牢的记在心中,努力的去奉持他,可以说象经书说的那样未通务通,未证务证,直至最终圆满般若波罗密而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成就。所以说<般若经>中说般若波罗密是一切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由此而出生,即是此意。世尊呢首先为我们开示了殊胜的布施法门。为了圆满布施,依次呢又为我们开示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如同我们上一节课所说的那样,若人能够圆满的具足这六度,可以说初生者能到彼岸,能超三界、登福第成佛之数也。以上呢就是上一次的内容提要,已经说清。那么为什么文殊菩萨又紧接着向我们今天要说到的,说到今天关于善知识的内容呢?这里面他显然他是有深意的,必有他的因由存在。好,我们且来看一下经文。请工作人员把经文贴在屏幕上,再由主持人为大家朗读一遍。
好吧,请吧。
大善知识论第十五: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行持。名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识。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作佛门领袖。开正道门。塞邪魔路。绍隆佛种。续慧联芳。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大机大用。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

喂,好非常感谢把经文读了一遍。我们通过学习刚才经文看到,这个说到一个善知识的问题。那么今天这里很重要的,世尊告诉我们:也就是怎么样的行持才能做善知识。那也就是说,他为什么他在我们讲完六波罗密的同时,世尊紧跟着又要再次提到善知识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金刚心陀罗尼经>里面,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这本经论他反复的提到了这个关于明师、关于善知识、关于参求善知识的重要性。可以讲学习到今天已经多次的提到。比如说当我们讲到“五根五佛论”的时候,世尊说若是“清净斋戒。明心见性之人。投师口诀。得正见者。”又是讲到这个,然后多处都提到。这个我们就不一一例举。这个也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在学佛的过程中,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非常之重要。所以说这个<金刚心总持论>呢反复的提示。那么哪一个是善知识,善知识有什么标准呢?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都说善知识重要,那什么样才叫善知识呢?我应该亲近怎样的善知识?而远离什么样的恶知识?所以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因为亲近善知识也就意味着要远离恶知识。若您亲近了恶知识也等于说你远离了善知识。对吧!所以说明辩善知识而亲近之,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好了,在这个说到如何辩别善知识之前呢?仍然有必要再次提一下善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今天学佛的人可以讲是非常忽略这个善知识、这个明师的重要。接触了这么久了,有的很多朋友觉得自己是修禅宗的、觉得自己是修密宗的,犹其呢有一种倾向,觉得佛法呢是靠自证的,为什么老是一定非要去找一个师父,或者是要去亲近善知识才能学习佛法呢?很多朋友呢就这点想不开。经常的用很多论据说学佛靠自己内求嘛,为什么非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因为亲近善知识而学法,对于这种我执心念很重,和这种行门中不踏实的人来说,他确实是有点难度、是有困难的一件事情。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是否真的一个学佛者他可以不需要善知识而就能够真正说学有所成呢?这个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一悟自性,靠自性求证的,说到禅宗。我们今天不妨。我特意看了一下关于禅宗讲的达摩大师写的一本叫做<达摩血脉论>,这个是达摩大师留下来的记载达摩大师言论的。我读到这个《达摩血脉论》的时候,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达摩大师说:若要见佛,直需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执无做人,若不见性,终日汒汒,向外馳求,逆佛原来不得。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听得都很敞快,达摩祖师说了,明心见性都贵在各人自己,就象这个经论上所说的那样。好,紧接着达摩大师又说“虽无一物可得,若求慧亦需参善知识。切需苦求,利心慧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誑无益,纵有真修如山,见数如恒河少,开眼即见,合眼还见吗?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般。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难得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宗虚有,若自己与缘会合,得圣人意则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圣学也。若未悟解需勤苦参求,因教方得悟。”我们就暂且读到这里。通过这个文字我们看的非常清楚,所谓的这个自悟心性,悟佛知见的这种标榜这种以心印心、直指心性、见性成佛这样的禅宗,他并没有说到不需要师而能开悟。那达摩大师所说“若不因师而悟”这说得很清楚,叫做“生而知之”――圣学也,什么叫“生而知之”?是生来就怎样,也就是这人他前世或者已经是开悟的人了,或者是已经差不多的人,他是乘着过去修为的力量导致的结果。可以说并不是他说一个修行人不需要善知识而能得到开悟。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关于禅宗这种以心印心。用明师的心去印证未开悟弟子的心,这样才叫开悟,所以这就不用多说了。禅宗其实本来就是如此。也不必引用过多的话来说,也就是说禅门所谓的高标“立地成佛,明心见性”的传承,他本来就是如此。从达摩祖师传到二祖慧可,我们看过关于二祖求法的传记,看得很清楚,处处体现这种苦参师父。就感念生死无常、修行事大,这种愁苦的心。都是带着力求解脱、勇猛精进的心,下心来参求善知识而得开悟的,这个在禅宗中其实这样的公案不胜枚举。但我们今日之学禅者似乎非常忽略这个一点。所以可见呢,并非善知识不重要,而是善知识乃必不可少。此事我们已多处宣说,今天我们就不再继续说。好,那么好,我们来看下今天的经文。(网络出问题了)。
喂,大家好,可能网络又有些问题。能听到我说话声音吗?可以不?如果能听到我说话声音,给打个111。好,大家都能听到吧,噢。好,那我们就继续讲吧。刚才出去了一下,换了一个进来,可能有些阻碍。可以听到啊,那我就继续讲不要紧的。不管遇到什么,不要被它所干扰,所动摇。
我们刚才说到了善知识的第一个品性,讲到这个心性柔和,也就是说为什么做为一个善知识他具有这样一种品德呢?我刚才说了,一者是来自他是具有慈悲的品性。因为他具有慈悲心,对众生怀有慈悲心,他看到众生这样无知,他心里生怜悯。比如说一个开示佛法的时候,一些众生怀着贡高我慢的心,总是来破坏他,甚至呢有的时候为了自身的利益来诽谤善知识,而善知识从来心不怨恨。反加慈悲度脱。所以心性柔和,这是善知识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好!从内在来说,因为善知识他本身具有修证的人,他对这种烦恼的止息这种他有一种相当的修证功夫,所以他能内息烦恼故而显现为心性柔和。一般普通没有修行的人心性就会急燥,他就会容易被外缘所牵引,失去了柔和的这种品性。所以说善知识首先有个特征,这里面说心性柔和,从里到外都是符合文性,这个一个方面。(我们继续呀,如果出现什么障碍的话呢,请管理员打字给我)。第二个我们再看“戒行精专,”这里看到这个善知识倡导什么-――守戒。非常倡导,讲究戒律。与人宣说都是说要注意戒律的行持,自己的行为也这个——心心念念精专的行持戒律。(这个**这个朋友,这个现在是讲经的时候,你不用这样公开说,否则他会把你给屏除掉,有事情等会再说,好吗?不用急。说句真的实话,其实能够听到这样的经语,其实很不容易的,我已经反复多次的提到,在我们这个未法时代众生若想真修行,说句实话真不容易,真的有好多的困难,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在三宝田所种下的很多的业因。比如说实际上说吧,我们很多的业障,就是正法难闻呐,所以说要靠精进的心、这种谦下的心去冲破它。)好,我们再看这个“戒行精专”,最后讲“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这点非常重要。也就他生具出离之心,可以这么说。“心行平等”,这是善知识很重要的特征。善知识待人他并不是以这个喜欢或者不喜欢来衡量的。没能这么一回事,对于一个很恶的人,和对一个很善良的人,在善知识看来是平等的。他都一样的看待。他没有贪爱,也不会有嫉妒,对于外界的一切,在他是谈不上爱恋的。比如说你给他一样东西,说这是玛瑙、是珍珠、是稀世之珍宝,在真正修行的善知识来看这个跟石头没有大区别。他并不觉得这特别的珍贵的。所以他的意愿中并没有憎爱二字,也就是说他的心已经离开这种喜欢和不喜欢,也就说他的心不为世间八法而吹动。我们世间八法也称为世间八风。什么叫世间八风呢?就是说苦的、乐的、让人觉得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说我好的、说我坏的、赞美我的、不是赞美我的,这样世间的八法在善知识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影响。为什么呢?他心行平等。所以说一个善知识如果摄受一个弟子他不可能说这个徒弟他怎么样,对我特别好,那我就特别照顾一点。这个徒弟呢对我特别不好,那我就对他很远离。所以说我们好象亲近善知识,就要去好象象世俗一样就要去巴结投好善知识,是不是这样?根本就不是这样。若这样解得,不但误解善知识,对自己的修行造成极大障碍。因为需知,象世尊这里开示的那样,这个善知识他是“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他心是平等的,而且他的心的本性又是柔和、善良、慈悲的。这个很重要的一个恒量善知识的标准。这里又说到戒行精专,“戒”我们知道,就是什么,止恶行善称为戒。就是说他非常重在的生为,他很踏实。这也持戒精专的一个表现。所以说善知识具有这样的一个特征。另外继续说到“有大方便,自度度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不但能够度脱自己还能够度脱别人。何以故呢?“有大方便”,什么叫“大方便”?他比如说教导你的方法,就说根据不同情况为了破除你的许多的无明、执著,他有许多的方便法门同,可以那么说。他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说一个善知识不是说是修什么,比如说我是修念佛法门的(我就举个例子,大家不要误会)。不是说我就教你怎么参禅,就教你怎么参话头,“念佛是谁”从此里面起疑情等等。他不会这样,他不可能这么狭窄。他可以讲基本上量根施道。也就是他具有很大的方便法门,因为他自身已得度脱,反过来度脱与人。他会也就是经上所说的,量根施道,具大方便门,所以具大总持。这里面说到一个总持。什么叫总持?就是他万变不离其宗,他会根据你的不同情况去开示无量方便的法门,来引导摄受你走向解脱,这是善知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所以说若没有这种无量善巧方便就不名为善知识。他就很难摄受你。所以说这是讲到这个善知识功德智慧的一面,他具备大总持,量根施道,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他必须自度。所以说经上说若自己不能度自己者,而说能度别人者,无有是处。就象那个高僧叫做阿藏他,他说过,他说“世尊的正法是怎样得到宏扬的?世尊的正法是靠清净的弟子去修证佛法,让这个正道在心中得以证实而得到宏扬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努力的去修行、实修实证,那正法根本得不到宏扬。而真正佛法的甘露中、佛法的宏扬者,这个落在谁的身上?就落在实修实证的弟子身上。所以说善知识他具有这个特征,所谓自度度人,这点非常重要。故而他智慧超人,能量根施道,具大总持。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向把您导归向这个心性的大总持,能够让你明自心见自性、依次递进、量根施道,具备着解脱的法要。善知识他肯定具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前面呢是从善知识的功德、品格上去衡量。后面呢就从善知识解脱的德上去衡量,对吧?再接下来看,“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这几点特征非常之重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也就是说真正的善知识他说法,他是以无所求而说法的。所以说在经书上说,比如说我们看到<佛藏经>世尊这样解,世尊说听取什么样的人来高座说法呢?他说“心性直质,无妄语者,心性直质,是证得法之实相者”世尊说听取这样的人说法,若不是这样,若不是真的象经书所说的,出于一片慈悲、好心与人不求果报,却是为了名文利养。比如说为了能够获取(通过这样讲经说法)让人增信心,其实心里面想贪图一点供养、果报,然后为了求得世间的名誉。他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就荒称说自己已经明白了什么什么。所以说他这样说法的、经书上所说的恶知识他具有一个什么特征呢?他、比如说他说到甚深的法要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往深入走,对吧?因为你往深入走,他自己没证得,他如何跟你说。所以这样的“善知识”他就很容易跟你说一些好象你都能听得懂的东西,好象把这个法拿去说成了世间法,他就有这样一个特征。所以说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他不是经书上所说的“好心与人不求果报”他有他的目的所在,所以说非无所求行,就是说他非真心实意而说法。世尊说不许听这样人说法。那还有一种“善知识”他不能称善知识,为什么呢?他比如说涉及到非常深的、这个非常犀利佛法的时候,他就不愿意多说,为什么呢?他心里自身很难解那个甚深之意谛。因为真正来讲,这个法究意实相仍是无所得之法,仍是无身之法,我们说过一个叫做无身法忍。真正能够堪承受这种甚深之法,心量要非常广大。而且呢真正来说佛道之解脱要把众生引导向究竟的佛道。所以说,说句真话如果你一步一步的信心具足,你应该于是乎如同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信向佛道。遍舍恩爱。截断尘缘。”这个并不是什么可以商量的东西。所以说他不把世尊甚深之法,从什么?从这个顺世间道,顺外道的法意去宣说。我说的意思就在这里,因为这样的善知识他是不求果报的,所以说他“行门清净。无诸过失。”所以他会广泛的引用经书,不管是大乘、小乘无论哪本经书,他都能够“说法论议。皆合经意。”所以他不会倡导人,比如说广泛的倡导,你呢只要,比如说广泛的宣说其实经书啊。佛经这里面其实真正衡量起来只有这几本才是重要的,所以劝你只要受持这几本就可以了。而且你看那有一些,象是外道的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现在出现的这种种偏门的法。他说呀不要夹杂,经书不能看,他这里面都违背了这里面所说的“说法论意。皆合经意”。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也就是说如果你说你是修净土法门的,那么好,可以讲三藏十二部、佛所说的三藏十二一切经典都可以用来说明你这个净土法门。是不是?净土念佛门是你的正行,那么一切其他的法门他就是助行,他肯定是不违背经意的。就如同禅宗里的一个大德说的,就象六祖大师说的吧:善知识,我是佛弟子,对吧,我怎么敢不符合经书意思来向你们宣说传法呢?。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禅宗甚至说呢,若违背经意一句,这就是魔说。所以说“说法论意。皆合经意”。过去那些禅宗的祖师大德,他都显现为这样一个特征。也就是说他具备大方便。量根施道,那个积分,他那个方法多种多样,非常的方便善巧,真指人心而已,并不是说他会——会违背经意而说法。所以说他必然不会有这样的一个区分。把法呢刚才象我说的狭窄化、浅显化、这法确实难说。所以说我们先说到这里,好吗?就是说继续看下去,他说具足此行者,名为善知识。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就这段话我觉得要反复的读诵。因为虽然世尊他说的复杂,实际上他这里面已经把善知识他应该具有的这种内在的德行、修证的品格都说得很清楚了。就是反复的读他,我们就会对何为善知识升起这种定解。好,最后继续讲,“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作佛门领袖。开正道门。塞邪魔路。绍隆佛种。续慧联芳。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大机大用。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好,这里面说到一个何为真正的大善知识,其实呢是不是说这个我们前面所说的前面叫善知识,后面世尊说叫大善知识。那我们看一看,后面所说的这是叫大善知识,那前面所说的是小善知识,切莫做这样的理解,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所谓善知识即是大善知识,只因各人信心不同。我们来看看,后所说的大善知识,他说到什么?说到这个善知识他在这个世间,对世间的众生,他的恩德,他对住持佛法的这种恩德上去说的,他的“大机大用。大愿大力。”这么一个大善知识。前面呢是说的善知识的品质,后面呢就赞叹这种智慧出众的善知识。就是说,可以讲他是无所不通、佛门领袖。所以说他在诸位善知识中他被称为大善知识。所以说这种善知识犹贵。因为他关系到这个佛门的兴衰,关系到众生是否入这个正道门,关系到这个邪路、魔途会不会怡误众生之福命而不能绍隆佛种。所以说世尊在这里赞叹这样的大行菩萨。在每一个时代可以讲都会出现这样的菩萨,各化一方。所以说清净祈请这样大善知识来住世,确实是非常之重要。世尊就赞叹。实际上这里说的很清楚“人天眼目”。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虽然灭度了,而他得佛法、他的师承并没有断续。而这一个可以讲都是体现在一代一代续佛慧命、绍隆佛种的这个大善知识身上。所以说有缘遇者切莫生轻想,应如同视为佛陀在。这个在世尊的很多秘密经典里面,其实也有这样说过。曾经有一本经典叫做<父母相见经>,那个金刚持一个菩萨问佛,他说:世尊,您灭度以后那我们这些人怎么修行呢?很难呀。世尊说,你不要这样说,他说我灭度以后,可以讲后代的善知识即是我的化身。他就很怀疑,他说那化身的话,他就示现生、老、病、死,那岂不是同凡夫相吗?好,世尊说,是的是的(世尊很快就知道他说什么),他说是的,现为生老病死相。那实际上若你能信其为我,其实我即是众位善知识所现。就是说,就如同世尊所说的法没五百岁的时候我以文字相而出现世间,是一个意思。别外一个释迦牟尼佛也说实际上就说“未代一切善知识即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化现”。你看世尊说这个法很有深意的。所以说我们今日之学佛者若冲不破这一关,若不象我们前面说的那样“下心参求明师,得正法,闭塞邪魔路。绍隆佛种。”也就是说承接世尊这种流传之法脉。即是象我们前面“若不因师证法,日久必成邪魔”。确实这个非常非常之重要。其中义理呢,怎么说都不过份。今天呢我们就我想呢先说到这里。这个我就不在对他进行铺开来说。我们应当体会世尊在这个经典里面对我们进行諄諄教导,放下自己的功高我慢,应该明白善知识的恩德。视善知识如同世尊在世。如此才方不辜负如来出世的悲心,这样呢才不会骗自己。好,可以讲人生苦短,轮回路长,这个世间真的是苦。其实内心的烦恼,人世的忧伤,扪心自问,人人都知。我们应当早日求得度脱。莫在去沉湎于这种言辞上的争端,空口说了半天不修行,有什么用呢,对不对呀?所以应该赞叹这种踏实的修行,赞叹对明师的下心参求这样一种行持吧。所以说世尊在赞叹大善知识的时候,无形也告诉我们,要象这个善知识一样做到“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这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以这么说。好吗,今天呢拉拉杂杂说了这些,耽误大家的时间,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呢经文就先说到这里。请主持人收麦。我呢下面看一下有什么问题,我们随缘的一起来探讨一下,好吗?

问题一: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心性柔和在生活中一般体现为什么呢?请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悲华禅师:{我呢在屏幕上给大家打的呢是在这个《父子相见经》里面的经文,经文虽短,但是其实世尊开示的非常之清楚,望有缘者莫错过。“释迦世尊《父子相见经》中说:“不空成就问佛(时佛将入涅盘),若佛涅盘,恐无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盘俊,当化阿阇黎身,而利诸有情,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苦,现阿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苦? 佛知其意,而告彼言:我现堪布阿阇黎身,亦现生老病死相。 ”故金刚大持垂示: 在末劫不能见佛之时,我决现凡俗阿阇黎相,勿因不见而悲痛,当思上师即我。”}
这个心性柔和,我刚才因为今天我讲的这个经文,可以讲并没有铺开来说。其实今天讲的这个什么叫善知识,千万要注意一点,并不是教我们如何带着一副往外看的眼睛去衡量哪一位善知识,他是好是坏。若作这样的理会其实是大失大失。不是这样的。这里面首先呢靠个人自己去体会。其实心性柔和这个不存在他生活中如何表现,也许我们这个心性刚硬已经很久了,却反而不知道何为心性柔和罢。心性柔和按我们平常话讲叫脾气很好,但是这怎么说也说不尽一个善知识他内在的那种柔和,我刚才说有两点来说,一方面柔和讲的是他具备慈悲之心,另一方面柔和指的是他心灵经过训练。他修行有素,他善于降服这个烦恼,他就不表现为这个烦恼深重的一种身相。那么烦恼深重的人他爱与人争论。他不能忍别人对他的这种批评呀、毁辱呀。就是溶于世间、被世间的八风所吹动。这个就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表现。那么心性柔和者呢就不为外界所牵动,也就是说很和蔼,和蔼绝对不是说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所以我另外又说了,这个不是为了去衡量善知识的好坏。因为善知识刚才说了示现大方便,自度度人。因为这个法可以讲很深很深。所以我刚才在这个经里,这个法如何视上师如佛,这个佛开示的,确实很难开示这话。也就是说你看,举个例子啊,象那个米拉日巴尊者他遇见他的师父玛尔巴上师的时候。玛尔巴上师示现为什么?好象看起来很暴虐的形况。好象对他非常凶。那平常玛尔巴上师好象对他凶得不得了,说话看见他都有点怕,现威猛相。但是这个是不是就是讲善知识心性不柔和呢?不,其实善知识是解脱者,他象玛尔巴上师,金刚师基本是是如同佛一般,是佛的化现。所以说他现大方便来度化众生。量根施道,这里看清楚了是量根施道。也就是说,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如果你(他为摄受你)不象米拉日巴大师那样信心具足,善知识不会对你显现一种好象非常威猛的相,因为你的信心太薄弱了,他若对你现威猛相,你逃都来不及,对不对?所以说呢,他善知识是量根施道。我们这里所说的心性柔和就是直接的说他的心性品质,根据这种慈悲的品性和这种修证的功德就显现为心性柔和。“柔和”就是说调柔。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如果你怀着真心真意去与他相处,他很好相处的。但你如果歪心眼或者是种种,那善知识会现种种相来调服你。就给你感觉这个人不好相处,或许你觉得这个人怎么脾气这么不好。所以说我们亲近善知识不要凭简单的一种衡量,比如说:“唉,我问你话你也没有如实的回答我”,比如说象很多朋友问很多问题,向人家提问的时候什么都问,不管大小,也不看看这事情该问不该问,他都问。若对方回答的好,符他的心意他就觉得这个人好,这个是善知识,所谓心性柔和。若善知识示现为这话不能问,你必须先做到这个,才能再问这个,他就不听,他就跑了。所以说要这样实是不容易的。去认识善知识,去亲近善知识实际上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很不容易的。好吗?这个心性柔和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我想这个并不难理解。我就说到这里,下面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二: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里面的“大总持”指的是什么呢?
悲华禅师:赞叹,赞叹朋友们对法的这种深入的探求心。实际上这个问题问得也是相当好。你这样问呢,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深入一些了。这里说到大总持,我们知道什么叫总持,我们讲这个<金刚心总持论>的时候就讲过。也可以这样来说,一法涉万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他不管怎么样的教你如何修行,他呢,都怎么样呢,都条条大路通罗马。他呢都是呢从不同的方面把你引导向这个修证的核心上来。也就是都是为了让你明心见性。也就是象我们这个经所说的金刚心为总持。他具有大总持,什么叫大总持?就是说他用包罗非常广泛,可以总涉你这些行为。所以说善知识为你传的法可以称为是什么?叫“修证口诀”。他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叫“明师正真觉法”。一种口诀,也可以叫窍诀,对吧。也就是一法涉万法。因为为什么他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大善知识他是自度度人有大方便,所以他能开示这种总持之门。比如说,真正来说一句“阿弥陀佛”,真正从法意来说他是这个总持门。他把三藏十二部,他把八万四千法门,他总持在哪里?总持在一句佛号上。而真正能够为你开示一句佛号如何含涉万法,这个就叫善知识的开示,也就是叫做口诀。这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很重要就在这里。那好了如果你称为大总持门,这里要非常注意,并不是说象我们平常现在所说的那样:你不要学习阿弥陀佛,你念着念着你就会怎么怎么好了,你看经书不要这么多看呀,就看这些就好。不是,绝对不是,不是这个意思。他向你开示的是个总持门,他必须具备总持的含意。什么意思?总持万法,也就是按我话来说很简单,就是说你所开示的这个法可以讲你任何经书翻开,都跟他意思不相违背。你可以把任何其他的经典作为你这个总持门的注解而不相违背。而这是非常之难的。这个只有实修实证、理事相应、得道悟道者方能做到。对吧,这很难很难。所以说亲近善知识者实为不易。所以说说到这个大总持,他具备我刚才所说的这样的含意在里面。所以说在<圆觉经>里面说,若人遇者,不论大小,皆得开悟就这个道理。这个不管你是什么根性的,你的门摸对了,遇到的是正法,他具备这个特征。所以说呢佛法并没有互相妨碍,可以讲法法圆融,门门互涉,那这一切的法的开示靠什么?靠善知识。这里又说到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讲非常感谢这个朋友的提问,给我们对这个“大善知识论第十五”的讲解可以在我们的问答中逐步深入下去,好吗?下面呢还有些时间,我们看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三: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如何寻找善知识?今天师父讲了很多,我也信佛,可是没有机会皈依,我只是自己判断修行的正确与否,没有机会参拜大善知识,是否我的缘份未到呢?
悲华禅师:好,问得挺好的,我们不妨呢做个分析。这个可以这么讲,你能不能已经遇到了善知识,当然你一定要理解,这个遇到善知识并不是说这个善知识出现了,然后被你遇到。你如果这样理解就未勉太肤浅了。这个遇到善知识指的是,起码指的是方方面面的因素:一确实你今生有缘遇到这个善知识,这从外在说;另外你对善知识升起了信心,你认得他是个善知识这是二;第三你自己却实有修行的心,有谦下的心,很有出离心。这才叫做遇到了善知识,当然这是一种缘份,你如果今日还没能这样一种现象出现,可以讲是缘份未到。好,说到缘份,什么叫缘份呢?也就是说你今天的果报,对吧,这缘分是你创造出来的。你过去世来一直修行到今天,你在佛门中种什么善根,你呢是否一直以来是尊师重道,是否一直参求寻访善知识等等。你有没有为法忘躯求道的真心。这一切也都是你过去生中而感得今天得遇明师的这个果报吧,对不对?所以应该因果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所以你要想真正找到善知识。其实更重要的并不是去学得怎么样标准才是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弟子,所以这个行门确实是很深。这个“大善知识”,切莫作此会―――分大分小。应该从内心中首先去清醒的认识到。比如说今天的很多学佛人,他不用说去参访善知识,他連参访善知识他可能都没有兴趣。我遇到很多朋友,他总是非常批判我,说你一个号称禅师(其实我觉得禅师不是他所想象的那种禅师)他说你都不直指人心,人都能自己开悟,你干嘛老是强调这个行门的东西,老是婆婆妈妈的说一些具体修行上,这个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也有的说人锭申说的不是第一义谛,违背佛意,甚至听完了以后劝导别人,不要信这个邪师说法等等。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心很急燥,对吧。所以说贵在有心。所以说当你有心、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吧,你不断的努力,就象我们前面所说的斋戒清净,不舍一切小善,积功累德,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业障。从小事情一步步做起,那么因缘果成熟之日,你就会知道了善知识,你就会遇到你的恩师,对吧。这个乃至最后摄受你的、今生带你走向解脱的师父。这个就叫因缘成熟。所以说,只要努力,只管去做,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就是一个寻师访道这样一个正确的态度。好吗,我就说这些给你一个参考吧。
另外呢,我想这样啊,我刚才在屏幕上打的这段经文其实是相当重要,不知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经文呢供养大家 ,经文呢确实是。他说释迦世尊在<父子想见经>中说:“不空成就问佛(时佛将入涅盘),若佛涅盘,恐无人教化。”大家看,这个不空成就是这个地上的菩萨。所以这本经书也是有些秘密的。“佛涅盘,恐无人教化”他说了这个章因,佛言:“不空成就:我涅盘俊,当化阿阇黎身,而利诸有情,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苦,现阿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苦也?”这什么叫阿阇黎呢?阿阇黎就是指清教士,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善知识、师父。好再看“ 佛知其意,而告彼言:我现堪布阿阇黎身,(这个堪布就是法师的意思,也就是说现这种持教大德的、持教善知识身)亦现生老病死相。 ”故金刚大持垂示说:他说在末劫不能见佛之时,我决现凡俗阿阇黎相,勿因不见而悲痛,当思上师即我。”这句话也就是说即佛的意思。世尊开示的是非常清楚,好吗?大家珍重。现在时间关系,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可以再贴上来,再做个解答,如果没有那么今天呢就讲这些,好吗?感谢大家
问题四: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找善知识本身是不是就是起分别心了?
悲华禅师:好的我听清楚了,唉!好,我电脑调节一下,好的。所以说这个问题呢听了让人感觉心里难过。说句实话,我们今日之学佛者何以如此呢?什么叫做起分别心了,我也听到听到很多这样的话,就是说什么叫不着相啊等等。真的我听了这些话,我都挺难过的。学佛何以学成如此呢?对不对?什么叫做分别心呢?这都是真的叫做不知法意误了自己、误了别人。学佛其实没有这么复杂的。刚才说了半天,你若不能领会寻找善知识的重要性,若你不能领会善知识这个恩德无比,你若不能领会善知识实仍世尊灭度以后代佛来教化众生,我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可惜。问题你要理解这个道理。当然了这个是用你的分别的心去想我说的话,当然了这是你善加分别以后获得的一种正知见,当然了这也可以说做所谓的分别吧。但并不是象<金刚经>、象<般若经>中,并不是象这个善知识和你印证心性法门,当下验证你是否开悟,再辩别你的悟是真是假,是彻还是不彻的时候所说的超越分别意识的心,去获证无分别这种究竟的智慧觉境。这说的是二码事。所以我们今日学佛之者修道之次第,不知修行之正知见对吧?拿一本<金刚经>,或者是自己在经上解了一言半句,那就经常跟人家说:你不要分别,你不要分别。那到底什么叫不要分别?分别是不是说就象你走过马路你不要去分别这是红灯还是绿灯,然后你一头撞上去吗?是吧?我不是说什么,说句实话实无有意义可在。你何苦去修行就为了一个我是不是分别了而不去实实在在的,因为心里的感动,因为感悟到人生的苦而真诚的去修行佛法呢?真诚的去寻师访道、去下心参求善知识呢?我看问题在这里,并不是说会不会违背了“无分别”之道。好了,你没有开悟你又何来的无分别的智慧呢?你这种妙观察智,转时成智的功夫你从哪里来呢?对不对?你开了悟,你可以这么说。但是若你真的开了悟,你又何必做此说呢?是不是?这讲句很真诚的话是这样。对吧,若你真的开了悟,悟到无分别的这个智慧,那好了,那你自然就会明白了,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迷时思度,悟时自度,“他说的很清楚。我们现在说的就是迷时思度的问题。对吧。悟时自度是说明什么?是说明靠自身的努力去参求善知识、开悟心性,对吧?去明了自己,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因为成佛也是自性成佛,不是别人成佛,对吧?所以说自己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在法义上互相之间根本没有矛盾。所以说呢学佛不必如此,啊不要为了一言半句,就是还是要多多积累自己的福德资粮,放下身心,广学多闻,不断的听闻,去思择、去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这样逐步逐步的走向,就可以了直正的走上学佛的道路。好了,今天呢就先说到这里,说的不当的地方,请大家谅解。我就交麦吧,谢谢大家,大家这辛苦了。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0:46:00 编辑过]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