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慈宗人生佛教认识慈宗 → 认识慈宗四:慈宗弥勒行法纲要及略释
查看完整版本:认识慈宗四:慈宗弥勒行法纲要及略释
2006/5/5 11:44:00

持戒修行念佛生净土

禅密瑜伽四念得解脱

安乐解脱菩提三士道

释迦嘱咐弥勒大慈宗

             ----以上三十六字显明慈宗根本精神和内容2006年5月5日于常州

略疏释:

1、戒:三归、五戒、十善戒等,含别解脱所有戒、大乘菩萨显密诸戒。

2、持戒修行:持戒为基础,戒定慧三学等持,修一切行。

3、念佛生净土:一佛一净土,念佛为因,因该果海,十方无量诸佛,现“法性、自受用,变化”无量净土,故生十方无量净土。该宗以弥勒净土为最殊胜代表,弥勒净土为此方净土,人天二道摄,最近最易最速。

以上安乐门摄,但求现世安乐,后世增进于此毕矣。唯往生净土亦有求后世世间安乐和后世解脱轮回之异,然皆是求未来解脱者,为下士道摄。此道需要信因果,持戒修行则一切成办,非此则成歧途。

4、禅密:禅密相通,显示如来最高最深最究竟之境行果,唯深信切愿笃行者能入。其亦有方便次第教授和真实直指教授之不同。此处禅乃指禅宗之祖师禅,无上乘门,其所证与密宗之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一致。唯禅宗起点高,下手简捷,受法根器要求比较严格,密宗,尤其是无上密则以方便多、较系统为特色。故在此,禅密合称,说自在禅,说无上密,或曰无上瑜伽,理实一致也,略而不详。

5、瑜伽:此处指瑜伽行,佛法八万四千法皆可称为瑜伽行。瑜伽,相应也,唯与究竟实相法相应无差是为佛法修证,故各宗派或重理或重修,皆为瑜伽行所摄。现今趋势,密宗和唯识宗大行,密宗重修,唯识重理,理行相应,是名瑜伽。

6、四念:即由释迦佛开示之四念处体系含摄一切佛法止观法义而成解脱道之义。以身、受、心、法之三法印之瑜伽行,成一切百法明门,各宗派修行之圭臬。为佛法修行之基础、总纲和核心也。

7、得解脱:如是或高或低或深或浅或顿或渐,相应众生不同根基种姓而成法与根基相对照之实修,破我法二执,证悟本性,随其相应几分而各得解脱成就矣。

以上解脱门摄,唯求解脱于轮回,以出离心为基,不同以上之以归依心为基之下士道,但求己安乐或求来世解脱,求速得解脱于生死轮回苦矣。故为中士道摄,自求幸福美满于此毕矣。此道须比下士道有所增进发心和行持,基点起码立足于出离心,于证真之善知识处,一心希求圣法方可成办也。人生目标较前高尚,故为中士道矣。

 

8、安乐解脱菩提三士道:安乐,指下士道;解脱,指中士道。两种目标的人生前已说明,唯若发心只是偏重于自利,量相对小,无救度一切众生于苦海,以期同证无上正觉之大悲情,故为小乘所摄,最多成就于小乘之声闻缘觉之阿罗汉果,或无佛世时成独觉。主要因发心不够,故纵修禅密之深法,亦只为中士道而已,甚至退堕为只求人天福报之下士道也未必。若能发大心,成大信大愿大行,则超胜诸有,重视有情胜于己,则入大乘,直取无上菩提成上士道矣。上士道者有显密之根器差别,唯因信心大小有异而已。若已入地上即若已登地则显密教法于其无有差别,十地菩萨等觉大士,见齐佛故,唯功德未圆或本愿有殊而有差别。故弥勒观音文殊地藏等大士之自证体性即佛宝,圣智亦等同法宝,其应化身入圣僧数也。如是大心众生,菩萨种姓,既无有即身成佛之贪心,亦无懈怠求生净土之惰性,唯一心专致,慈悯群伦而直取无上究竟正觉,欲得十方圆明,成就佛之三身四智,十八不共四无所畏等功德矣。

    以上菩提门摄,为最胜上士道矣,下士和中士道,于此皆成其无上庄严。如诸峰皆成珠穆拉玛峰之庄严般。如是为不可思议境,六度万行,十善四摄,无穷无尽矣,广如《华严经》中说,信解行证,一切为菩提心所摄,非凡俗所计度矣。

9、释迦嘱咐弥勒大慈宗:如上为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菩萨)双肩所荷担也。释尊授记:我法中哪怕一念称“南无佛”者,当来亦为弥勒菩萨摄受。如是弥勒则为继往开来之集大成者,为释迦遗教弟子乃至未来世一切众生大归依处,纵往他方世界如极乐国土修行者,亦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尔。时至末法,弥勒亦同药师七佛般于末法众生有特殊大愿,于今之世提倡慈宗,劝导归依弥勒菩萨,正当其时,意义深远矣。

    以上略说竟。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悲华子 2006.9.14补释于福州

 

2006/5/6 23:52:00
虽然只有三十六个字,但是在我面前显现的是一生也学不完的许多广大法门的起点,愿随上师一一学习,顶礼大恩大悲的上师!!!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