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上师大悲大愿!
弟子愿尽己薄利。
沙门楞严:
法师早!我最近都在闭门造车,思考一些问题。一个是建僧的问题,一个是佛教如何良好地存在于现实社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怎么变成现实的问题,如何切实解决?针对目前僧状,如何建僧;针对目前社会现实如何弘法?我们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呢?我借最近养伤期间休息,做了如下思考,给您汇报下:
(一)如何行动如何行动呢?原则是:一、边想边做,待缘而生。有缘就争取,马上就行动,一边做以便完善,不必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时候才行动。二、以我为主,不求他起。要看自身因缘条件是否成熟,要看符合不符合自身的意愿,对僧外的资助和支持以及进入的缘和资源,有就有,没有拉倒。比如,如果考察后觉得一种格局不利于僧的健康发展,可能会反制于僧外之力势,哪怕再好的条件和外缘都要放弃,不要勉强为之,否则将来为了矫正更费精力。措施是:一、积极寻求同道者。通过各种渠道团结同道者,要建立联系,经常交流,增进认识,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积极寻求主道场。主道场要以寺院为中心,以围绕寺院各种配套设施和资源为必要。地理位置要交通发达,环境要宜人,资源要便于开发。今日信息产业发达,只要能通上网,资讯交通一般也就不成问题。三、建僧与弘法并重。一边建僧一边要弘法,不弘法僧不能发挥作用,不建僧弘法没有根基。建僧有赖弘法带来法缘和事业,弘法有赖建僧得以稳固和传承。僧团分工要有所侧重,不令传法僧疲于建庙护庙,不令“建庙经忏僧”独霸天下。四、建立良性辅助的俗缘机制或势态。可考虑建立“佛教社区”,打破目前经济和旅游制约的局面。寺院不能参与经济运作,也不必需求参与寺院管理的投资者,要以信众供养为主,以僧团自我生产为辅(尽量不从事生产,法物流通可以考虑。),以道养道,可以钱权护道,绝不以商养道,绝不令护法占道。(二)必须行动以上行动势在必行,大事小事总得要有人去做,总得要有人付出牺牲。不管是牵头还是牵尾,贫僧都要奋力去实现这个目标。有志同仁,继太虚大师遗志,步太虚大师后尘,宁不奋勇争先?!以前我一直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但现在觉得非常必要做这件事情。要想使佛法发扬光大,香火永续,必须建设有力的僧团,必须建立有效的佛法传承体系,不然单凭个别的师徒授受、个人的影响和各种有限的学术研究等等,实难起什么大的作用。(三)行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心胸要大点,思路要开阔点,意志要坚定点。我们没有现成的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太虚大师的很多革命,也大多是以失败告终,一大堆的问题,总得有人去解决。从来革命多艰险,世上难有免费之早餐。贫僧甘当铺路石,敢以自身提锄铲,把不平处铲平。前人的经验固然需要借鉴,要加强学习和研究,但是必须走自己的路,因为机感不同,缘份不容错失。总之,要求我们必须胆大心细、承前启后,作好打硬战的思想准备。其实,早在太虚法师的时代,虚大师等高僧大德就对此作过深入地思考和实践,我们今天应吸取虚大师失败的教训,学习虚大师成功的经验,根据现实情况大胆创新。(四)行动必果若有同道者,此举必成,一代人不成,多几代人努力亦成。贫僧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大旗一举,诸方皆应,有责任心的佛教徒,谁也不能推诿其责。世俗贤者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万法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有信有愿有行,必有其果。最低限度,我们可以从我们自身作起,哪怕你只影响了身边的几个佛友,建设新僧的事业也有你的一份功劳。虽然此事离成功还很遥远,但是慢慢跑也是走在了成功的路上。有志之者,应各随因缘,为建立新僧而奋斗。(五)行动经验在这项振兴佛教、利国利民的运动中,年轻有为的热情学僧是突破和行动的主力军,老的传统的贤德僧人亦应予以尊重,我们要把先辈的法传承下来,要把年轻的僧才培养起来。我们不要忘记了太虚大师建僧的教训:一次是青年新派学僧的狂妄导致的事业失败,一次是引进密教以后对学院根本格局的转变。极端必败,不变则死,有了理想就走,摸着石头过河吧。(六)行动态度贫僧才疏学浅,但愿步太虚后尘。渴望有引军人,若无我先顶;渴望有支持者,若无我先上。就是说,不管是牵头还是牵尾,我都算是一个。坚信:只要把理念宣扬开来,自有因缘来到。我们不攀缘,也不拒善缘,良禽择木而栖,凤凰必梧桐而居。二、如何建僧、安僧以及僧教育(一)建僧和安僧如何建僧安僧?结合虚大师的“新僧三要”(一、真修实证以成圣果;二、献身利群以勤胜行;三、博学深究以昌教理。--太虚《救僧运动》)的精神,我的理解是有三点是重中之重:一是护持贤德。如无贤德可依止,欲修成圣果只是空花水月。二是为法献身。新僧若无造福人类和利乐有情的发心和行动,则僧会被社会所遗弃。这是个需要菩萨精神的时代。三是教育为先。没有教育,就没有法的传承,僧才不立,佛教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所以,贫僧认为应在三要上再加一条:尊师重道以传承法脉。总之,令僧徒有贤德可依,有利生事业可做,学习条件研究、实验,则新僧必立!沙门心觉:
您是否可以写成文字在咱们的网站和杂志上发表呢?
沙门楞严:
是的。正有此意。容我再补充和扼要。今日所言,主题精神已经明确,但尚缺缘起和意义的阐明。
(二)僧教育沙门心觉:您的意思我已经明白。其实以前我虽然很不明确,但是也是在执行这个意见。但我的只是局限在建立一个如法和合的僧团上,侧重在戒律的落实上。沙门楞严:具体落实下去尚有许多观念上和技术上的瓶颈需要突破。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吧,但是中心思想必须明确才行。可以重视学术研究这块,让那些思想敏锐和富有思维人力的来帮助这一块理论体系的建立。沙门心觉:对,通过法师的这翻话,我的思维已经明确了。沙门楞严:对的,重视戒律是关键,但是不变则死。戒律是基,灵活运用却有赖定慧,必须三学增上,也惟有如此,方能与时俱进。今天是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注意力建造和信息的处理成了事业的关键,从佛学上而言,唯有戒定慧并重,方为上策。沙门楞严:看来,方才所言,我们观念上的瓶颈已经有所突破了,以前在这点上我们一直不太一致。随喜!沙门心觉:长期以来我一直担忧沙弥教育的,感觉现在一说出家就高人一等的思潮很不好。所以试图加强出家教育和沙弥教育。再有就是个人习气的滋长导致了心无处安住。沙门楞严:如果没有新僧三(四)要素的建立,沙弥教育是句空话。其实这也是佛法僧三宝在今日具体的体现。另外,我们的僧教育的对象应该广大到整个佛教僧徒。当然,关键还在于加强僧人的自我教育和修炼。这个难度大啊,我们掌握的资源有限啊。沙门心觉:赞同。(三)教坛上的主角沙门楞严:说到处理在家和出家信徒的地位问题,这个也是个大问题,不容回避。贫僧认为,根据佛制,出家和在家的僧徒应该携手并进。在家的当恭敬出家,出家的当关爱在家;出家应供,在家供僧,这个是千古不变的原则。如果改变之,佛教的根本就会动摇。出家与在家,但以出家僧为住持标的和代表,不可以在家取代出家的作用和地位,因为佛法是出世间之法,是了生脱死之法,是大自在解脱之法,唯有依佛圣言,以出家僧为代表方为如法。更何况,佛法住世有赖僧来延续,僧之地位,怎可忽视?我们应该还记得,在虚大师时代,就曾有过激进新僧,甚至是在家佛徒严重诋毁包括象印光长老这样高僧的现象,当然随即以此激进分子为主推的新僧运动便告失败。这个是沉痛的教训,在今天则更不应重演。在今天的时代,因为人心的傲慢增强,本身僧的素质偏低,这个问题将成为今后更为突出的难题。沙门心觉:对。沙门楞严:贫僧以为,对在家的弘法力量不应持藐视的态度亦不可持排斥的态度。须知,佛教是圣人设教,以德为先,非是人人皆可登台说法。令无德无能者泛滥,则法无宁日矣!反之,若孤芳自赏,教条主义,固步自封,则亦死水一潭矣!沙门心觉:感谢法师慈悲开示。我觉得这些教言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沙门楞严:
呵呵。谦谦佛子。
(四)经费来源沙门楞严:关于建僧的经费问题。我想还是要依靠社会大众,依靠广大善男信女的供养扶持力量。再说,若离开这个福田从何种,福报从何修,福德从哪里来呢?除非万不得已,僧人才要自我从事生产,但即使如此现在山林里的寺院还是要如过去禅宗式的“农禅并举”,这也是为了修行和弘法的需要。贫僧认为,僧人的生活一点都不用发愁,高楼大厦不见得需要,有没有香火也不必考虑。人若有心办道,何虑资粮?人若有心向佛,谁不供养?关键是人,人心所向。就算不得不暂靠经忏,亦只能成立专门经忏队,绝不可全军出动,视僧为亡灵超度团也。(五)建僧态度另外,我们倡导建立新僧,不是要“另立山头”,这听起来给人感觉在“造反”。不是的,这是我们的建设僧团的思想,是一种时代的呼声。贫僧以为,在护持三宝长久住世的路上没有所谓的敌人,只有缘不俱足的阻力。只要发出声音来,若顺天心民心,缘分随之便会到来。反省自身为要,他缘不必强求。哈,说起来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和尚而已,一个财色酒气“四大皆空”的“和尚”,除了给师佛下跪,还有何所求,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三、后语和展望沙门心觉:盼望法师早日完成这个课题。沙门楞严:好的。我随后整理一下。 先完成精神纲要吧,下面的课题用一生去完成。哈。不行就来世也行。真的献身佛祖了,愚就不急着成佛,有的是时间。沙门心觉:阿弥陀佛,首先随喜赞叹法师慈悲发心和愿力。有需要小僧的地方尽管发话。阿弥陀佛。小僧空有一腔热血。沙门楞严:今天的社会,我想首先要顺应民心和政治,然后一定要吸取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传统精华,方能打开一个局面。当我到了缅甸,到了藏地,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振兴汉传佛教于今日呢?看到今日僧团的低糜和信众对佛法的无知,看到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对佛法的急切需要,贫僧不得不做以上的思考。这也是一个僧人的责任心使然吧。“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心净则佛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这几句话闪烁着真正汉传大乘佛教的智慧光芒。我想,新僧建设也应当是时代的需要,大势所趋了。该到这个时候了。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同修们共同努力吧!以上便是贫僧对建设新僧和新时期佛教的基本思路的基本精神,抛砖引玉,有待同德同愿之高德贤者加以拓展和指正。愿见此文者,与贫僧结上累世之佛缘,于龙华三会当来下生弥勒佛前共赴盛会,共结同心!祝愿人间净土早日到来! 弥勒尊佛!愿善妙吉祥!! 惭愧形象僧:释楞严 2006年7月8日写于福建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