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生的禅?
禅特别“重人”、“贵生”,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它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诗性之思。两年前那个阴霾的冬天,在禅宗美学专家皮朝纲老先生家里,笔者初涉禅这一玄之又玄的命题。如今贸然谈禅,甚是惶恐——何谓禅?禅能告诉现代人什么?
唐朝黄(上“辟”+下“木”)大师的弟子临济禅师与翠峰禅师的一席对话解开了世人心中的“禅结”。翠峰问:“平常您师父怎么教导弟子?”临济说:“用言语表达不出真理,师父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翠峰又问:“什么都不说不教,学生怎么参学呢?”临济答:“教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他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于是翠峰要临济举个例子,临济却说,没有办法举,因为那不是足迹能到的地方。翠峰很疑惑地说:“足迹不能到,心念总可以到吧!”临济说:如果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能到达的地方。”翠峰更迷惑:“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我们如何见道呢?”临济慧心而答:“当下见道。”
临济禅师说得极是,禅不是知性的语言文字,更不是学术的理论和系统知识,而是当下一切具足的生活实现;禅不是加给生活一些勉强的约束刻意造作出来的东西,而是在醒觉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自然。简单地说,禅是自己从种种贪婪和执着中解脱出来之后的恬悦、闲适和睿智,是一种生命的艺术。禅就是要一个人充分地醒觉过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不被物欲所牵,不被色相所迷,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自由自在地生活,如如地绽放生命之华。
庄子那样大智大慧的圣人也时常能能“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而凡人却很难把禅说清楚,更不用说轻易有所得了。这大概就是禅学家常把禅生动恰当地比作“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得缘故,无迹可寻和说不清楚正是它的妙之所在。但是,在忙碌、竞争和紧张的现代物欲生活之余,拭亮自己的“法眼”,静悟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我们也能孕育出睿智的生活方式,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圆满的人生。
禅家认为,贪、嗔、痴、慢、疑是影响人心灵自由的五种毒害因素,是人生的五种障碍。这五种障碍构成无量的痛苦与烦恼,以致丧失生活的悦乐。因此,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展露生命的光华,就应该做到:化贪婪为恬淡,化嗔怒为宽容,化愚痴为醒觉,化傲慢为谦卑以及化疑心为信心。
人生禅趣之化贪婪为恬淡
禅宗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弟子在无德禅师那里学了几年,自以为够了,想要到别处参学,请求禅师准许他游学他方。老禅师问弟子:“你自己以为学得够透彻了,可你知道什么叫够吗?好,在你离开之前,先去装一盆石子来给我。”那徒弟依照无德禅师的吩咐,装满了一盆石子放在禅师跟前。无德禅师问:“这盆石子满了吗?”徒弟说满了。于是无德禅师抓了好几把沙子掺进盆子里,沙子全部渗进去,一点也没溢出来。装满之后,无德禅师又问:“满了吗?”徒弟还是回答满了。无德又倒了一盅水,水仍然没有溢出来。无德再问:“满了吗?”这是那徒弟恍然有所悟。无德禅师深知一个贪多务得的人,往往只注意外表,而不懂得深耕细耘,这样做人、做事和做学问都不能彻底。
贪婪是一种饥渴的心态,它的本质是不安。现代人太强调比较,看重占有和囤积,以致许多人在心理生活上一直处于匮乏的状态。贪婪并不一定是贪图名利财富,有时也表现在对事务过分追求完美上,有时还表现在渴求别人的重视与赞美上。贪婪的人,他们像是紧紧地握着双手,不舍得放下他追逐得来的东西。正因如此,他们显得非常吝啬,生活上也就变得拘泥,缺乏创意。
禅家认为,贪婪是一种恶习,它可以妨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空间,必须予以革除。贪婪引发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六识(眼识、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执着和烦恼,只有放下贪婪,才可能从许多桎梏中解脱出来。
如何才能放下贪婪?禅家告诉我们,真正的放下是一种恬淡,是“于相而离相”。即懂得知足,一切贪婪和苦闷自然消退;知道布施与跟别人分享,自己也就觉得丰足;不与别人比较,高下竞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禅家看来,放下贪婪化为恬淡,是解脱烦恼和苦闷的第一法门。
人生禅趣之化嗔怒为宽容
大部分人在受到别人侮辱、冷落、毁谤和功讦时,会即刻嗔怒,遇到挫折、失败或不如己意时也会嗔怒。嗔怒是一种攻击行为,它伴随着爆发性的紧张、心跳加快、情绪冲动,一时失去冷静思考和不能自我控制,所发出的攻击行为包括语言、姿态、表情和直接的暴力行为。嗔怒者常因小事恼羞成怒,争执不休,以至于干扰或破坏平静的心情,造成生活上严重的苦恼。
嗔怒会妨碍现在的生活空间,使人恚恨而失去理智。因此,禅家非常重视治嗔毒。古代有两位禅师,一个叫坦山,一个叫云升。坦山放荡不羁,烟酒不戒;云升为人庄重,不苟言笑。有一天,坦山正在喝酒,云升从他的房门经过。坦山便邀云升一起喝酒,被云升婉拒了。坦山说:“连酒都不喝,真不像人!”云升听后大怒,气愤地说:“你敢骂人!”坦山疑惑地说:“我并没有骂你!”云升说:“你不会喝酒酒不像人,这不是明明在骂我吗?”这是坦山缓慢地说:“你的确不像人。”云升更生气追问:“好!你骂我,我不像人像什么?你说!你说!”坦山一本正经地说:“你像佛。”云升哑然不知如何。
这个故事清楚地道尽了嗔怒发生和消灭的原因,禅者相信,真正避免发生嗔怒的方法是宽容。一方面,要避免伤害到别人,就应该注意维护别人的自尊(布施)、善巧的言语(爱语)、给别人一些方便(利行)和为别人设身处地想一想(同事),如果能做到这“四摄”,就不容易引发别人的嗔怒。另一方面,当自己嗔怒时,要提醒自己,给自己三分钟时间不说话(禁语)。
人生禅趣之化愚痴为醒觉
愚痴是一种自我迷失,说的是一个人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不能从过去的情感、知识和情绪经验中解脱出来,从而妨碍了自己充分醒觉。愚痴有两种情形,一是任何过去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感情,对不切实际的感情执着便是痴情。痴情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堵死了心理活动的空间,一时像窒息一样,慧命也就烟消云散。二是知识也与感情一样,执着于某一个刻板的观念或理论,而不能打开智慧的活水源头,便失去光明睿智的觉察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现在最好的观念,可能是下一次解决问题的障碍。禅家认为,最珍贵的情感,也可能是下一次心灵交会的障碍。唐朝佛光禅师说:“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一片白云也许很美,但能遮蔽视线,使鸟儿迷失自己的归路。所以,禅家告诉我们不要执着流连于过去,而要化愚痴为醒觉,否则会变得愚笨壅滞。
人生禅趣之化傲慢为谦卑
禅宗有一则故事,以非常精致的寓言,说明傲慢者的堕落与无援。从前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经过一个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落深渊。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抓住崖壁上的树枝,悬荡在半空中。这时他求佛陀解救他:“佛陀!求你慈悲救救我!”佛陀告诉他说:“我可以救你,但必须先松开你的手!”这个人一听,心想着自己只要一松手就要掉下山谷,跌得粉身碎骨,怎能保住自己的命呢?于是他始终抓紧树枝不放,这样佛陀也无力救他了。这个寓言故事是说,当一个人总是以为“自己”才是最好最可靠的时候,就会跌落进灾难的深谷,连佛陀想营救他也没有办法。
傲慢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以自我为中心,鄙视别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批评别人的过失,自己也就因此走向刚愎自用的愚昧并失去喜悦和气的性情。禅者认为,人若执着自己的我相,就会变得傲慢起来,那么距离地狱也就不远了;反之,能以谦卑平直之心待人,天堂就在眼前;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谦卑,要放下自己比别人强的观念。
人生禅趣之化疑心为信心
一个缺乏自信、信人和信仰的人,通常被称为疑心。疑心是一种心理的不安全感,它使一个人习惯性地往坏处想,往消极面想,最后使自己陷入紧张与焦虑之中。疑心的人,一般自我强度较差,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和忍受刺激能力弱等方面。禅家认为,克服自我强度不足的方法是信仰,有了正确的信仰就能产生力量。《六祖坛经》所云“一念觉,烦恼即菩提”提供了一套化烦恼为菩提的方法,即第一放下执着,放下过去熏陶习得来得种种烦恼习性,心理障碍自然消逝;第二是逍遥任运地去生活。
唐朝古灵禅师在悟道之后,忆起当时为他剃度得和尚,于是千里迢迢地回到他身边,引导这位老和尚悟道。有一天,老和尚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拍拍老和尚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老和尚回头看看,古灵禅师接着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这段禅语在于点醒老和尚: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空,而是自己。再过不久,古灵禅师又告诉整天读经的老和尚:“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性只要脱离一切烦恼障碍的熏习,不要被贪、嗔、痴、慢、疑等五毒所牵挂,那生活就自然地流露出喜悦自在,展现芳馨的生命莲华
关于“禅”
什么是“禅”?这是梵文的意译,如果译成汉语,意思是“静虑”,“弃恶”或“思维修”等。“禅”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状态。“禅”的实质是体验人生,贴近人生的,它无非是要使人们的思想合于真理,行为合于道德,旨在教人持戒修善,息灭烦恼。“禅”传入中国后,几经改造与演变,盛行上千年,至今绵延不绝。
禅的智慧(二则)
禅宗得以盛传不衰,除了其他原因外,禅的智慧,参禅和悟禅的吸引力,是等等相传的重要因素。
(一)感悟“红雪脐腰”
禅宗初祖达摩航海东来,与梁武帝话不投机,法缘不合,便北上嵩山,面壁而坐,潜心悟禅。有一个叫神光前去求法,达摩对他不理不睬。神光非常焦急,如同古人所说:“求法之人,如病思良医,如饥思美食,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一日大雪纷飞,神光依然恭立达摩身边,不肯离去。达摩被他这种精进心所感动,问他到底有何事相求。神光马上磕头拜师,顶礼完毕,心中想到:“我来这里已有数月了,今天好不容易得祖师一问,定要好好求法。”想到这里,不禁喜形于色,便对达摩说道:“请您发慈悲心,开示用功的方便和佛法的微妙道理。”达摩便告诉他:“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求法的人,应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因此说,佛法并不是这么容易闻得的。”神光听了这话,马上抽出随身所佩戴的戒刀。依然砍下自己的左臂,跪在达摩面前,请求开示。达摩看他为了求法,竟然断去一臂,真是为法忘躯,有大智慧,便决定收他为徒,给他取法号为“慧可”。
大雪不停地下着,已经深达几尺。慧可断臂的雪洒在雪上,使洁白的雪地上一片殷红,这就是所谓“红雪脐腰”。后来,慧可终于学成高僧,还担荷起达摩的法灯心印,成为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
不知道大家读过这则流传已久的佛家故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我觉得应该拿它来创造和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总是有很多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人又总是很贪婪的,他们从来不会为了得到而放弃一些可以或必须放弃的东西,结果是他们什么也得不到;一个人总是有很多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人又总是很懒惰的,他们总是有很多理由不去付出汗水,结果是他们什么也得不到;一个人总是有很多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人又总是很怯弱的,他们总是受不了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小的困难,他们总是很没有意志去坚持着付出努力,所以他们也是什么也得不到。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总是不能付出或者是不能坚持着去付出,因此到最后他们得到的也只能是一无所有。
既然想要得到一些东西,有所追求,那么你就一定要为了你想要得到的和你的梦想追求而付出一些你应该付出或是必须付出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坚持着去努力去付出,我们才能有所得,我们才能成功,我们才能快乐。
(二)感悟“炉中觅火”
古时候有一位禅师以令其弟子在炉中寻觅有没有火的方式来开导自己的这名弟子“悟佛”。
某天,禅师和弟子正在参禅打坐。室中的炉火已经几近熄尽了。禅师突然问他的弟子:“炉中可还有火?”此弟子随后起身,手执一铁棍在炉中拨了两下,然后答禅师道:“炉中已无火。”禅师闻此言后即起身来到炉边,拿起铁棍在炉中深深地拨了几下,翻出了里面的炭火,然后问他的弟子说:“这,难道不是火?”弟子在一旁无言。这位禅师此举目的是要其弟子领悟:“佛性本有”,但必须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挖掘。
我想这则故事的寓意对现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好的启示。是这样的吧。我感觉大家都能很容易就理解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那就是: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是拥有着上天赐予我们的智慧,我们都是有着聪明的智慧的,但是我们必须付出努力,努力地学习创造新智慧,这样我们才不会枉负上天赐予我们的伟大的智慧,我们才会拥有更多的成功和更加多的欢乐。
即使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很好,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创造。正如有一句广告词所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不懈追求更好的,我们要不懈追求更加完美的。
</div></div>禅 与 人 生
>惟觉法师
正念即是这一念心没妄想、昏沉、处处作主,假如这念心清净了,心当中有了定力,心当中很自在、没有烦恼,则我们的意志、精神、智慧,无论那一方面,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帮助。
「禅」是智慧、生命的源泉,所以要想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得从「禅」方面去努力。
「禅」就是正念、正定,正念即是这一念心没妄想、昏沉、处处作主,假如这念心清净了,心当中有了定力,心当中很自在、没有烦恼,则我们的意志、精神、智慧,无论那一方面,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帮助。反之,若当下这念心患得患失,对人生的道理不了解,只看到眼前的富贵,只追求现实,只在声色犬马中去追求,在功名富贵中去追求,这样的人生就很凡俗,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因为这样吃喝玩乐,以为死了就了了,这样的人生实在毫无意义,如果我们知道这念心里面,藏了无尽的智慧、无量的功德,当下这个心就是无量的宝库。
明白这个道理,并朝这个方向努力,能够契悟这念禅心,我们这念心就是一潭活水,始终我们的智慧,一切一切的力量,乃至于种种功德,都是无穷尽的,这样的人生就很愉快。
「禅」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悟到本具的佛性,则行住坐卧、挑柴运米,无不是禅,只要将心中的烦恼、妄想、执着破除与放下就是「禅」。
禅与人生(济群法师演讲整理)(2012-06-01 16:19:17)
我想每个人对于人生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从佛的智慧,从禅的智慧,究竟是怎么样来看待人生?我们知道佛法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在先秦虽然有诸子百家,但是到魏晋之后,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就是儒释道三家。那么作为我们中国人,我们面对着这样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它。尤其面对着当今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时代,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今天是一个高度浮躁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佛的智慧,禅的智慧,培训可以帮助我们回归到我们的内心。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如何平息我们内心的躁动,我觉得佛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是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我们讲到人生,人生的问题其实很多,当然简单的说,就是从生存问题,当然生存问题对于在座的诸位来说,肯定都是不成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过好日子,其实过好日子学问很大。为什么说呢?因为我们人有思想,有理性,我们不像动物一样,我们只要吃饱了喝足了我们就能过得快乐,我们就能过得心满意足。因为我们人有思想,有理性,它会把我们人的欲望无限的扩大,尤其在今天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所以我们今天的人虽然拥有财富,但是我们并没有满足感、并没有幸福感。为什么?因为我们把我们的欲望扩得太大了。我们人因为有思想,因为有理性,如果这个思想的理性如果没有在智慧的指导下,我们就会胡思乱想。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所有的烦恼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内心智慧不够,缺乏智慧,所以我们可能就会每天都在制造烦恼。同时也因为我们有思想,有理性,当我们的事业达到一定的成功之后,我们就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生命的永恒问题,每一个生命都会触及到的。这是些什么样的问题呢?比如说我们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未来的归宿在哪里。我们要知道: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暂时的过客。我们未来是到哪里去的?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可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究竟什么代表着你,你是谁,我是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究竟活着为什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才有哲学,所以才有宗教的存在。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能够正确地解决,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真正过得好,因为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能够解决的话,我们的内心就会永远都过得不踏实,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活得有意义。如何才能够做一个真正活得幸福的人、活得明白的人、活得有意义的人?我觉得在座的企业家们,你们通过几十年的奋斗,你们在人生的事业上已经有一定的成就了,我想进一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我想是要从佛法的角度来简单谈一下这几个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第一个就是讲一讲幸福的问题。什么是幸福?我们平常的人多半把幸福当作是一种环境,尤其是在我们物质贫困的时代,我们总以为我只要能够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环境,我就能过得幸福。但是当我们想要得到的都拥有了之后,我们发现幸福并没因此有随之而来。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了,但是中国人的幸福感,在世界国家的排名里是非常落后的,是在120多位的。为什么呢?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最大的问题应该是人的心态不好。因为人的心态不好就不可能有幸福,幸福其实是一种满足感。你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你就会产生幸福。幸福跟我们的需求有关系,当一个人的需求被思想、被理性无限地扩大了之后,事实上这样一种需求是很难满足的。所以我们即便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我们还是不觉得幸福。其实古人早已经就总结出来了,什么叫知足常乐?就是容易满足,欲望小,你就容易幸福;如果你的欲望太大你就不容易幸福。我们小的时候容易幸福,简朴地方的人容易满足,容易幸福。但是我们的城里人,我们现在的人攀比心太强,欲望太大,我们不容易幸福。幸福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我想大家应该也都能够体会得到,那就是我们内心必须没有心事,没有烦恼。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心事重重,烦恼很多,内心很混乱,你们想想这种人能不能幸福?我们即便面对再好的物质环境,其实我们也幸福不起来。当我们的心清净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很容易幸福的。从佛法的智慧来看,每个人的内心,既是痛苦的源泉,同时也是快乐的源泉。因为我们的内心有很多的烦恼,这些烦恼就会不断地制造痛苦,当我们的内心没有烦恼的时候,没有心事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喜悦、欢喜。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经验:我们旅游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开心。我们内心没有烦恼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开心。这个开心其实它不需要依赖条件,是我们的内心有一种觉悟的本性。佛教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佛性,都有觉悟的本性。这种觉悟的本性,它就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出一种喜悦,欢喜,只要我们的内心没有被烦恼抓住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就会处在一种喜悦中的时候。我们佛教里边有一首禅诗,这首禅诗它讲的就是一个生活中的禅,生活中的智慧。这个禅诗的内容就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内心里没有烦恼,没有混乱,那么我们就有能力去感受大自然的这种春花秋月,大自然的一切美景都会让我们生起喜悦之心,我们也有心情去感受大自然的这种宁静和喜悦。当我们的内心陷入到烦恼中的时候我们就感受不到身边一切美的存在。所以幸福不只是一个外在的物质条件,外在的物质条件只是我们产生幸福的一个辅助因素,幸福的关键因素的我们人的心,我们人的心态。心态好的人随时随地都会快乐,心态不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会不断地制造痛苦和烦恼。这个我讲的是幸福的问题。
接下来我讲一讲人需要活得明白。如何才能活得明白?那就是人需要去认识自己。我们知道西方的哲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关注自己,可是我们最不认识的恰恰就是我们自己。作为我们的生命来说,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说父母生了我们以后就是我们生命的开始,当我们死亡了之后,是不是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束?我想:人作为万物之灵,他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一般的宗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作为佛教认为,佛教他不承认这个世界有一个造物主,佛教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决定我们人的命运的力量,在佛教里用四个字来说明,这四个字就是因缘业果。
因缘:因缘就是各种条件,由各种条件具备了就会产生某一种结果就会出现了。在因缘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佛教讲的业,业力。我们讲农业、工业、商业,业是什么意思呢、业就是代表着我们人的行为。佛教把我们人的行为分为三种:叫做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思想的行为。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的想法,然后这些想法会变成一种行动,这些想法和行动发生过了之后,并不是就结束了。发生过了之后它都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里形成一种心理力量,我们的内心都会忠实地保存我们所有的生命这种经验的信息,我们想一想看我们今天的存在,比如说我们的想法,我们的习惯,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的各种情绪,它是从哪里来的?佛教告诉我们生命就是无尽的积累。所谓无尽的积累,就是你长时间以来的一种经验的积累,由你的起心动念,你的行为,在你的内心里会变成一种心理力量,这种心理力量应付产生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会变成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就会造就了你的人格。你是谁?是因为你原来做,你过去的这种行为,决定了今天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今天的起心动念,我们今天的行为也会决定着我们未来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心念,才是决定我们生命的关键力量。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就是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我们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靠谁呀?靠自己。所以佛法里讲到修行就是要自依止,法依止,首先要靠自己。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比如说你想要喝水别人可以帮你喝吗,你要吃饭别人可以帮你吃吗,你要上厕所别人可以帮你上吗,你心情不好别人可以帮你心情不好吗?都没有办法。我们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也是要靠自己去努力,从我们自己的观念开始改变,从我们自己的行为开始改变。但是如何改变呢?因为人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自己,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的日子,可是我们每天会制造很多的痛苦,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佛法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这种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了悟生命的真谛,可以明心见性。所以佛法在世界的学问里边,它就是对人的心性讲得最清楚的。现在西方的心理学,也在广泛的吸收和运用佛教,我们现在也在组织一帮人在翻译这些书,把西方的心理学家如何把佛教运用在心理学上的这些书籍,把它翻译过来,贡献给大众。那就是佛法是一种生命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心性。那么作为我们的生命来说,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一生,但事实上生命是无尽的积累,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只是我们生命海洋中的一朵浪花,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我们在座的人,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生命的起点并不一样,我们总以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我们的生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其实不是。生命有两套系统,一套是从自己过去生命延续过来的,物质的这一套系统是来源于父母,所以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事实上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跟我们过去生中的积累是有关系的。我们现在的人,受的是唯物教育,我们最难相信的就是轮回的思想,我们不相信生命有过去有未来。
通常对于这样一种现象,我会给他们提出三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个角度就是大家相不相信天赋,你们相信不相信人有天赋?如果我们相信人有天赋的话,这个天赋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们相信有轮回,事实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过去生中的积累,比如说你这一生读书读得好,你下一生再读书你就有读书的天赋,你这一生在艺术方面特别有造诣,你来生你的艺术方面,你在这一方面就会比别人更有造诣,我们中国古代的苏东坡说过一句话,他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为什么有很多人出类拔萃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天赋比别人高,如果从轮回的角度我们就能够很好地解释天赋。如果我们不相信轮回,我们就没有办法对天赋做出正确的解释。
在座的相信不相信缘份?人跟人之间有缘份的关系,我们想一想,每天我们会接触很多很多的人,可量真正有缘的,能够直到一起的人其实是很少的,为什么?我们为什么看到有些人会一见钟情,而看到另外一些人我们会很反感?如果从轮回的角度我们对这种现象就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因为在我们过去的生命中,本来就有一些人是朋友,甚至是爱人、情人,也有一些人本来就是漠不相关甚至是你讨厌的人,其实这种力量在潜意识里它会把它带到这一生来。
在座的相信不相信人有命运?其实命运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比较唯物,我们通常都会相信人定胜天。可是我们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我们发现并不是那样子的,其实有能力的人很多,为什么要讲究机遇?机遇很重要,其实这里面人有福报,人有命运。如果我们相信轮回,命运事实上就是代表着生命延续的规律。而这个生命的延续它推动着我们生命延续的力量是什么?就是业力,就是业,就是我们人的行为所道生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它推动着我们未来生命的发展。如果我们相信轮回,我们就能够对命运的问题做出很好的解释。如果我们不相信轮回,其实人的一生是非常的渺小,非常的短暂。我确实看不到人是有太大的价值,所以轮回的思想它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广阔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人生。我们更懂得应该如何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行为我们要特别的谨慎,因为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着我们未来的生命。不是说我们的行为只要别人不知道就算了,不是怎么简单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在我们的内心里形成一种尽责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它影响着我们未来的生命。所以你今天做了什么,你的未来就是什么。佛教认为人的贵和贱是靠什么来区分的,我们在社会上人有等级制度,我们可能靠身份,靠血统,但是佛教不认为是这个,佛教认为是人的行为。你的行为高贵,你就是高贵,你的行为低贱,你就是低贱。佛教是按人的行为,它的道德属性来判断人的高低,你的行为高尚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你的行为低贱你就是一个低贱的人。佛教认为我们生命的延续有过去、现在、未来,但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虽然讲三世,不是一天到晚我们去幻想着我的未来怎么样,也不是一天到晚我们去留恋过去的日子,因为过去的日子其实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日子还没有到来,你去幻想它是没有用的。当然人要有理想,不能没有理想,佛教告诉我们,只有现在,只有当下是最真实的,过去跟未来都是很虚假的。所以佛教要我们把握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因为你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已经过去的,你是没有办法把握的,未来的日子,你也没有能力去把握,你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我们也不敢保证我们明天是不是能活着所以我们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我们唯有把握当下,才能为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是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关键是有没有能力,善于不善于去把握。这是有关于佛教的对于生命相续的一个解释,另外我们想要活得明白我们了解了这个生命规律之后,我们才懂得如何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我们还需要去了解自己,究竟我是谁?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我们会认为,我们觉得身份是我,我们会把一个身份,比如我是当局长,当部长,我们会把身份当作是我,或者我们会把这个身体当作是我。那么这个身体和身份它是不是究竟是我呢?其实它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产物。如果我们对身份过分地依赖之后,那就意味着什么?我们希望我们会永久地拥有这个身份,我们内心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幻想,当我们对某一个身份有了过分依赖之后,我们就会有一种幻想,我希望永久地拥有这种身份。你们觉得这样一种幻想现实不现实?这种幻想不现实。一旦有了这种幻想之后,一旦你失去这个身份了,你就会过得很失落,因为我们对这个身份过分的在乎了之后,我们就会有很多焦虑感,有很多不安全感就出来了,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身份本身的无常性,身份其实是无常的,佛法讲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但是因为我们对这种东西过分依赖之后,我们就会产生很多错误的幻想,所以这种错误的幻想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烦恼。比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我们都以为这个身体就是我,其实佛法告诉我们,这个身体只是我们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不是一切,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身体过分地依赖之后,我们就会幻想着青春永在,我们就会幻想着长生不老。可是事实上允许不允许呢?我们的这样一个错误的幻想,它是要带来很大的代价,我们会恐惧死亡,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内心会很焦急,有的人生病不是被病害死的,是被吓死的。为什么被吓死?因为你对这个身体有过分的依赖,你没有看清楚它的真相。
佛的智慧,就是要帮助我们认清它的真相。我们所拥有的财富,财富,其实我们也只是有保管权,当我们如果对这个财富过分地依赖之后,我们的内心也会产生很多的焦虑感、恐惧感、不安全感。因为我们每天会面对这个世界,因为今天的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脆弱了,各种天灾人祸,国内国外各种形势的变化,以及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面对这个世界这种掌控性已经起来越弱了,但是我们如果还是不能够认清世界的真相和,我们如果还是活在自己的一种幻想中,那么你的每一种幻想,将会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就是每一种变化,都会给你带来极大的伤害。我们知道在一场金融风波中,可能有的人会跳楼自杀,有的人可能会变成神经病,有的人可能只是有点郁闷,也有的人可能就会若无其事的。你们知道这个关键在哪里?关键就在于心理素质,关键就在于你对外在世界依赖到什么程度。我们很多人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扑在事业上,对它构成全身心的依赖,那这个财富就会成为你生命的完全的支撑点,或者说你把你所有的依赖都扑在了感情上,这个感情就会成为你完全的支撑点,你生命的支撑点。如果这个拐杖去掉的时候,倒掉的时候,你的生命将因此崩溃,。佛法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它是一个无常的世界,你所有拥有的东西,你能看到的东西其实都不是你的,只是你拥有的东西,它不是你。我们大家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如果我们把它当你,那你将要付出具大的代价。
我们每个人还有各种情绪,就像我刚才讲的,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其实这些情绪也是因为我们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执著发展起来的,这些情绪其实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通常的人内心很无明,我们总是看不清楚这种情绪,所以每一种情绪生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掉到情绪的陷阱里边去,然后使得这个情绪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佛教告诉我们,要跟你内心的情绪保持距离。我想,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身上生了一个毒瘤,它虽然是生在我们的身上,你们愿不愿意认为这个毒瘤就是我,我的一部分,我想没有一个人会愿意的。虽然生在你的身上,事实上不是你,同样我们的内心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错误的观念发展出了很多很多的情绪。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跟这些情绪保持距离。佛教里所讲的禅修,禅修事实上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因为情绪的背后就是我们心灵内在的一种觉悟的本性。我们知道就像天空中乌云密布的背后是蓝天,我们的心灵天空也是一样的。在这个阴暗的背后其实还是有光明的,我们需要去认识我们心灵内在的光明,我们需要去培养我们内在的这个光明所产生的这样一种解脱的力量。其实佛教的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内心这种光明的力量,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光明的力量之后,我们就能够跟这个情绪保持距离,同时有能力去化解这种情绪。当我们只有发现我们内心这种光明的力量之后,觉悟的力量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其实在座的我们每一个人每天总以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我想生气就生气,我想不高兴就不高兴,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当你这样想的时候,是不是代表着你在作用呢?其实不是的,是你被某一种不良的情绪给支配了。就像在座的,比如说我们想生气的时候能不能让自己马上做到不生气,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当我们的心很乱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做到让这种乱的心马上就平息下来?我们对某一个人很执着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让自己不要执着,我们能不能做得到?我想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做不到又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其实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我们内心被各种力量控制着,甚至是可以说被各种不良的力量控制着。那么这些不良的力量都是我们心灵的垃圾,我们必须要通过禅修的力量来清理、清除这些心灵的垃圾。所以佛教的禅修就是要把我们内心的各种躁动平息下来,现在的人为什么越活越累,累的原因在哪里?因为你的生活太复杂,因为你的心太混乱,所以你每天各种念头总是在你的内心里此起彼伏的,你根本就静不下来。你即使是不干事的时候,你也会去找事干,因为你没有能力让自己静下来。佛教禅修的力量,它就是帮助我们去获得内心这种平息躁动的力量,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具备这种平息躁动的力量。
什么是代表着你自己?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他发现了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都有佛性。这种佛性就是一种觉醒的力量。我们讲佛是什么,我们讲到佛的时候,我们更多的人会想到的是一个外在世界的佛,其实真正的佛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佛的意思就是觉醒,就是我们心灵的觉醒。佛之所以成为佛就是他的觉醒的力量被完全地开发出来了,当你的内心这种觉醒的力量一旦被开发出来了,你就是佛。如果我们内心的这种觉醒的力量没有被开发出来和话,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会陷入到一种无明和混乱中。无明就是看不清楚自己,无明就是看不清楚,就是不觉,然后因为看不清楚自己就会产生很多错误的观念,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就会制造很多烦恼,然后我们会带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烦恼在看世界。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的眼镜在看世界,我们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其实我们早已经被自己的感觉给欺骗了。因为我们看的世界其实根本就不是世界的真相,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被我们错误的观念和各种情绪处理过的。我们会是到佛陀,佛陀就是一种觉醒的力量。佛教的修行就是在开发我们生命内存的这种觉醒的力量,成佛就是一个人从无走向觉醒的过程,佛就是一个完全的觉醒者。菩萨就是叫做觉悟的有情,就是代表着这个觉醒的过程,不仅仅要自己觉醒,同时也要帮助芸芸的众生大家也都能走向觉醒。因为我们只有觉醒,我们才能够从根本上解除我们生命的迷惑和烦恼,我们才能获得我们内在永久的这种宁静和喜悦。否则的话我们所得到的快乐都是依赖外在的世界,而外在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即使不变化,我们的内心也很容易没有感觉了,所以佛教认为外在的快乐它是一种有漏的不究竟的快乐。只有我们每个人内心里这种觉醒的力量所产生的快乐,它才是一种永久性的快乐,所以真正的快乐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接下来我简单地讲一下关于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人的价值,佛教首先认为我们拥有人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宝,因为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环境、人的这种能力和条件,是在生命中所具备的最好的一个条件。佛教讲六道轮回,比如说地狱道的众生是因为太痛苦,动物愚痴,饿鬼、鬼的众生也比我们要苦还有天道的众生太快乐了,但这种快乐也不是永久性的,他的福报享完就堕落了。我们人的环境是因为有苦有乐,人类五千年文明就在不断地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改变这种痛苦,这种改变从外在的物质条件到哲学、宗教寻求一种内存的改变。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能力,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的能力呢?原因就是因为人的理性。所以理性是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最大特点,关键是我们要善用理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够善用理性?我们需要有正确的知识,接受正确的知识,如果我们接受的是错误的知识,那么更改就会不断的给我们制造痛苦,甚至会导致世界的毁灭。所以我们接受一种正确的知识,对于我们建立一种健康的理性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另外一方面佛教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这种觉悟的本性,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无价之宝。我们中国儒家悟到三不朽的人生,这片三不朽的人生就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最高的价值就是能够成就道德,这是最高的价值,因为一个人如果成就了道德,他就是代表着你的整个生命品质的提升,你的生命版本的提升,那对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具有永久的意义。大家要记住这样的一句话,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要重要。你是什么?不是说你是百万富翁、亿万富翁还是你是当官的,我所说的你是什么,是你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品质,至于你是百万、亿万富翁还是你是什么,那是你拥有什么。你拥有什么对你的生命只有暂时的意义,而你是什么对你的生命具有永久的意义。所以佛教以为,一个人能够开发出这种生命内在的觉悟本性,解除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对每一个生命来说它的价值是最大的。当然佛教里还有讲到一种慈悲的品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悲悯之心,但是我们的悲悯之心因为受到这种自我的约束,所以我们的悲悯全变得非常的狭隘。而佛教讲无我,无我就是要把这种自我的东西去掉让这种悲悯之心无限地扩大。在我们中国的社会里很多人会信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这是有标准的,那就是对每一个生命都要能够生起慈悲之心,才叫大慈大悲。如果还有一个生命是你讨厌的那你就没有资格成为大慈大悲,那就是你的内心绝对要有一种平等,你要超越自我,超越好恶之心,你才有可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大悲之心。当你拥有这种大悲心,带着这种悲心,带着这种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生存在这个社会中,不仅仅你自己会究竟地解除痛苦,同时你所做的一切对你的家庭,对整个社会它的利益都是无限的,所以作为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来说,我觉得我们不仅仅要把这个事业做好,我们更应该要去了解我们的人,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对人的认识以及如何做好一个人。对人的认识以及如何做好一个人,这是我们所有学问里的根本学问,这个学问要出了问题,这个世界肯定要大乱,世界肯定要混乱。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儒释道有着非常丰富的做人的智慧,作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去继承它,我们不只是要学西方的科技文明,我们更应该要去寻求东方的智慧。西方人现在也在不断地寻求东方的智慧,他们学佛教对西方现在在欧美国家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佛教的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西方的国家影响都很大,尤其西方的心理学正在大量地吸收佛教。我想这些我们每一个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应该要重新去认识我们文化的价值,我觉得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