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转帖文章网络文摘 → 甲申文化宣言和孔子雕像进天安门广场的意义
查看完整版本:甲申文化宣言和孔子雕像进天安门广场的意义
2011/1/14 14:09:00
甲申文化宣言

    當今幾乎所有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企業家、作家藝術家和人文學者都在關注和談論全球化。這一顯見的世界趨勢既推動了人類現代文明特別是科技成就和企業經驗的共享,也凸現出國家、民族、地區之間不同文明的差異、分歧和沖突。
    鑒與此,我們響應許嘉璐、季羨林、任繼愈、楊振寧、王蒙5位發起人的提議,應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邀請,於2004(甲申)年9月3日至5日在北京舉行“2004文化高峰論壇”,願藉此向海內外同胞,向國際社會表達我們的文化主張。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環境和歷史過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斕的人文圖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解讀、辨識、競爭、對話和交融的動力。我們期待,經歷過全球化的洗禮,原生狀態的、相對獨立的多樣文明將獲得更為廣泛的參照,更為堅定的認同。文明既屬於歷史范疇,既已成為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普遍的尊重。我們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彌隔閡,消彌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或者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形容為不可調和的沖突,甚至認為這種沖突將導致災難性的政治角力和戰爭。
    文化既涵蓋價值觀與創造力,也包括知識體系和生活方式。文化多元化對於全球范圍的人文生態,猶如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物種平衡那樣必不可少。我們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同時也有權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文化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們為世界上許多古老民族、經濟次發達地區的文化命運深感憂慮。國家不論大小、歷史不論長短、國力不論強弱,在文化交往和交流方面均享有平等權利。我們反對文化沙文主義和文化歧視,並認為此類行為是反文化的。
    華夏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至今仍是全體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精神家園、情感紐帶和身份認同。應當認識,中華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重要原因,在於她是發生於上古時代多個區域、多個民族、多種形態的文化綜合體。她不但有自強的力量,而且有兼容的氣度、靈變的智慧。當是時也,我們應當與時俱進,反思自己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的優長,以發展中國的文化。我們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權、法治、種族平等、國家主權等價值觀。我們確信,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和釋放著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於思考和消解當今世界個人至上、物欲至上、惡性競爭、掠奪性開發以及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對於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示。
    我們呼吁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推行積極有效的文化政策:捍衛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異質文明﹔保護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實現公平的多種文化形態的表達與傳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勵國家、民族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
    文化價值的體現和文明的進步,還將有待於偉大的創造和成功的實踐。我們願與海內外華人一起,為弘揚中華文化而不懈努力,願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為促進人類文明與社會發展共同奮斗!    
    許嘉璐 季羨林 任繼愈 楊振寧 王蒙 於廣華 於友先 馬金鳳 馬博敏 王石 王立平 王紀言 王曉棠 白先勇 白淑湘 田愛習 葉嘉瑩 馮驥才 湯一介 李 立 喬 羽 呂厚民 劉厚生 劉國平 劉詩昆 劉效禮 劉夢溪 朱建榮 任曉兵 許倬雲 何偉康 何茲全 何超明 吳祖強 陳映真 邵 恩 楊兆麟 蘇樹輝 杜維明 阿不都熱依木.熱介甫 阿來 貢敏 張信剛 張繼剛 尚長榮 龐朴 周小燕 周文中 周汝昌 周穎南 金堅范 胡恩 費明儀 高佔祥 蕭馬 尉天池 黃會林 黃苗子 黃俊杰 曹澤林 梅葆玖 寇世勛 辜正坤 謝晉 焦晃 詹建俊 滿都夫 裘錫圭 熊召政 潘震宙 


    《大地》 (2004年 第十八期)

孔子雕像落户天安门的意义

2011年01月14日09:12中国日报网 我要评论(0)

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孔子雕像落户天安门地区,意义非凡,在笔者看来,这折射出尊孔、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政府的鲜明行为。

这几年,传统文化虽然有崛起的迹象,但是依然停留在国学热的表象。受百家讲坛影响,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种蓦然回首的感觉,一时间国学班开办、国学大师开评、国学短信开通、国学博客开放,人们对国学的一时热度恰恰反衬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化之后屡遭重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文革”时砸孔庙,国人纷纷对传统文化给予抛弃。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即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呼吁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止步于少数文化人研究国粹的范畴。

而儒家文化却在国外大放异彩,很多精华正在被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西方的人文学和人文主义基本上是反自然和反宗教,对自然有侵略的倾向,对宗教不闻不问。但儒家所代表的人文学要求人类既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又要与宗教保持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它的内涵比较宽广。比如儒家的金科玉律,包括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观念正逐渐被西方知识分子接受,成为最朴实的伦理。当今世界各地出现的生态环保危机表明,人和自然的关系要重新厘定。儒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

历史是无法割裂的,对于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只有如此,才能与文化大国相称,才能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作者系知名时评人)

2011/1/16 10:29:00

时下多少人把宗教和迷信稀里糊涂地等同起来。这个迷信,也就是封建迷信吧,这样的论调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孔批林时的产物吧,我历史学得很差,也许违背史实。

不过有一点应该看得很清楚:此时所批,彼时可能获平反。也就是说,一种所谓的文化被传播或被排斥时,只是当时一孔之见,不能就被当作真理。

所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时不无道理。

因此,在真理面前,请不要人云亦云!当然了,前提是你还渴求真理。或者,你还有些相信:违背真理可能真的要付出惨痛代价。否则,你很可能就漫不经心与真理擦肩而过;以至将真理大踏步踩在脚底还仰天长笑,以为自己才是那真理化身。如果,真的没有什么代价,我其实也真的不必说什么,否则,我就有强迫证的嫌疑啦。唉~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