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瑜伽之真义
瑜伽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古老的名字,在今天成为一个热门的名词,人们都在谈论着瑜伽。随着现代社会瑜伽锻炼运动的普及,加之各种关于瑜伽的诠释五花八门,对于瑜伽二字,人们有着诸多的疑惑,也存在的诸多的误解。那么瑜伽的真实意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一般的说法中比较正确的是什么:
瑜伽,大家都知道是梵语"yoga"的音译。此词最早见于印度古籍《梨俱吠陀》中。本意是结合或联合,另还有制伏之意。相当于英文的"yoke"。而英文的"yoke",本意是"用轭连起"的意思,轭是驾于牛马颈上的一种工具,用以连接车辕,或将两个以上牛马并联在一起,因此"yoke"也有连接和结合之意。可见,"yoga"与"yoke"的联系只是从后者的引申义上来说的,而因此有人说"yoga"本义是"车轭或以轭连接起来",显然是误解了。
瑜伽一词原意是驾驭牛马,从遥远的古代起她也代表设想帮助达到最高目的的某些实践或修炼。在古圣贤帕坦伽利所著的《瑜伽经》中,准确的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 瑜伽在印度有着渊远的历史。在我们所知道的古印度婆罗门体系中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伽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内在的自我将与宇宙的无上我合一;通过瑜伽将产生轮回的种子烧毁,心的主体被证悟,一切障碍都将不存在。在印度现在很难区分瑜伽与印度教的关系,在寺庙中、在经典中、在生活中、在许许多多的范围,两者的关系都彼此相互融合。
但对于"yoga"词的原始含义,大致就是"结合"与"制伏"两种。
"珈"只有一个读音"jia";而"伽",国语发音有"jia"与"qie"两种,与瑜伽连用时通常用前音,而在佛教典籍中,又多用第二种发音,如"伽蓝""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中的"伽"字发音字义上看,"珈"的含义为妇人头上的首饰;而"伽"字无独立意义,多用于翻译用词。
再来看看太虚大师在《瑜伽真实义品讲义》里的对瑜伽的解释:
「瑜伽」,本一名词,故不可分开而读。译者只译其瑜伽之原来梵语,并未曾译出瑜伽二字在汉文中之为何义,盖以瑜伽所包涵之意义甚广博故也。后人有以瑜伽为密宗之专名词者,甚或视为焰口一书之专名词者,然瑜伽名义实非如此。密宗与焰口,有身口意三业相应之义,如行者依其所宗之本尊法而修持,得成与本尊感应之效,故曰瑜伽,并非瑜伽为其独有之名词也。又如百法明门论中所列相应一法,亦同此瑜伽之本义。然瑜伽固不囿于「相应」一义,已进为贯摄全部佛法之精神也!
譬如「薄伽梵」一名词,旧译谓具有德,巧分别诸法,有名声,能破淫怒疑之四义。新译则谓具足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之六义。故译者不能偏取六义中任何一义而译出之,只好保存其原有之梵语耳。奘师论五种不翻:一、因秘密故,如诸「陀罗尼咒」。二、因多含故,如「薄伽梵」。三、因此无故,如「阎浮提树」。四、因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此本可翻,但由摩腾以来,即将此原有之梵语流至中国,故后来译者仍保存之而不翻成华语也。五、因生善故,如「般若」。此若译为华言则为「智慧」,考智慧一名,实不如般若之尊重,令人生敬,故亦不翻之也。由此可知瑜伽亦是五不翻中因多含故之一种。虽大略翻此瑜伽为相应之义,实则未能尽明瑜伽之完全意义也。
考「相应」之义,须具二种条件:一、要是两法,方得相应。二、两法要有互相随顺不相违性,方得相应。所谓相称、相当、相符、相契等,亦相应之义也。然则本论中究有何种「相应」之义?考本论中有境、行、果三分,皆有互相相应之义。在境言:境、即是法,而法之内包与外延甚广,倘此法与彼法互相随顺不相违背,即是境与境相应也。而境与行果,亦有相应之义。在行言:行有声闻、缘觉、菩萨之三种不同,如在三乘中本乘所起相应之行,即心王、心所是,以心王、心所随顺同缘一境故;而三乘人所修之行,各有相应之义。由修行而入圣,即是行与果相应义。如修行时,以四谛、十二缘起为其所历之境,即是行与境相应义。在果言:果有多种,略则福与智相应,菩提与涅盘相应。而果与行境亦复相应,以观境修行而得证果故。
吾侪凡夫,距离成佛甚为遥远,然能向佛法上进行一步,而将来自有一步之成绩可获!如今之哲学家,亦重在实现其理想中之目地,故吾侪佛徒益应不惮难而苟安。须精进于佛法上,殷勤不懈,以期达到实证妙境,得大受用。然听闻佛法,阅览经藏,则仅如赏鉴一幅地图之形势与方向而己。倘不按地图方向而去历行,则终难达目的地。故吾人修学佛法,不可徒托空言,理应躬行实践!并不但自求解脱,亦当展转解脱他人。此在解释「瑜伽师」一名词,即可以想见其梗概矣。
所谓究竟「瑜伽师」者,须具足下列五种条件:一、机教相应:观察听众心理,能否与此教相应,须视听众之根性──机──如何?如其真能信受奉持此种教法,则为机教相应,乃三慧中之闻慧也。二、教理相应:能诠之名、句、文身为教,其中含有所诠之意义为理。倘吾人依其言教能了解全部精粹微妙深奥之义理,乃三慧中之思慧也。三、理行相应又名解行相应:此则不单求明了教义而已,竿头更进,既了解已,而又依之而行。换言之:即吾人之起心、动身、发语,一切行为,无不悉以所了悟之教理而实践之,乃三慧中之修慧也。四、行果相应:常人平日之各种行动上,莫非随其业报上所有自然之习惯而行动者。然学佛者,则不如是,乃根据佛学上之真理而作自他二利之事,庄严福慧,改革畴昔三业不净之施为。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者。若能如是久而行之,猛勇精进,则将来必获美满成绩,亦即证究竟瑜伽师之无上果位也。五、果机相应:洎乎自受法乐而获最上之成效后,照见一切众生无不具有成佛之可能,故其必以自心所证之真如妙境,开示根性适宜之众生,亦俾其得闻佛法,即是师资相应之义也。在此五义观之,即可证实前言,所谓自度度他是也。如是展转师资相应,循环不休,则将来清净世界之实现可期矣!
但瑜伽一词,在印度实非佛教之所独有,即如六派哲学中亦有所谓瑜伽派,其余各派亦有用此瑜伽一名者;然其义则与佛教有殊。按瑜伽派主旨言之:则在「梵我合一」。彼以梵为造宇宙万有之真实性,而吾人亦为其所造者,倘吾人能照见真我,则梵我合一矣。而佛教弟子,沿用瑜伽一名,作为禅定或止观之代名词,因瑜伽涵有「理行一致」之义。所谓理行一致者,即是依佛教理而去实行。换言之:即其所修之行,皆与教理相吻合,即是修习三摩地之种种观行也。然此观行,既为佛徒之所修习,故浸假而加此佛徒以「瑜伽师」或「观行师」之名称矣。而达摩禅师亦云:『行解相应,名之为祖』,是其例也。此就自身而言,有行解相应之师,有财释也。倘以其行解相应,可展转为令他人得行解相应之师,则依士释也。
此上所说之瑜伽师,就广义言,即谓凡能信解佛之教理而实行者,皆得谓之瑜伽师也。若就狭义言,非由凡夫位熏修佛法,俾其无漏种子日有增长,而至分证位、究竟位,不得名为瑜伽师也。要之、瑜伽师者,能以瑜伽之法为己之师,复以己得之瑜伽法能为开导他人之师者也。兹以广狭二义之瑜伽师,列表以下───
┌信解师──外凡──大乘十信──人 天──┐
│ │
│解行师──内凡──三乘贤位──二乘五停心总别相念乃──┼─广义
瑜伽师┤ 至世第一大乘之住行向 │
│分证师──圣者──三乘圣位──大乘之初地以上三乘之──┘
│ 初二三四果与辟支佛
└究竟师──佛陀──无 上 正 遍 觉 者────狭义
以瑜伽摄一切法,亦无不可。盖一切法无不与实性相应,故一切法之实性即是瑜伽。黄孽襞禅师云:『大唐国里无禅师,不是无禅是无师』;盖叹息无不是瑜伽而惜无瑜伽之究竟师也。
「瑜伽师地」者、瑜伽师之地也,此乃依主释。云何为地?略有二义:一、从人的方面言,有三义:一、所依止,谓凡瑜伽师皆以此论所明之教法为依止而去修行故。二、所游行,谓瑜伽师初自外凡行至内凡,自凡至圣或自小乘游至大乘,无不悉以此法而为游历故。三、所摄领,即是证到究竟瑜伽师位,其所摄领之法仍不出乎此瑜伽论中所明之教法故。二、从论的方面言,亦有三义:一、能住持,谓本论中能住持一切瑜伽师所有之教法故。二、能生成,谓此论中教法,能生起瑜伽师之解行而成果故。三、能增长,谓能增长瑜伽师之福德智慧,而达无上觉果故。
瑜伽师地论者,论上所明都属所诠之义理,而论则属能诠。能诠云何?即是用名句文身组织成有条理有系统有判断之论文,能说明瑜伽师一切境行果法之真相者也。(太虚)
综上所述,佛教对瑜伽的解释其实只有两意:一、相应;二、具德、清净、已调伏。我的恩师告诉我三种说法:1、瑜伽是转识成智;2、瑜伽是与法相应;3、瑜伽是具德清净。三者意思都是一致的。瑜伽一词,就是修炼的意思,怎么修炼呢?就是要相应。那相应的结果呢?就是具德清净。具德清净就是转识成智了。那么能净、所净、净,皆是瑜伽。
瑜伽一词非常古老,也许从人类有修炼开始就有了。但是我们应该了解,佛教禅定是最完整、最精深的瑜伽修炼系统。现代社会所流行的瑜伽体育锻炼,主要是讲到呼吸、体位和冥想三个部分,基本上属于瑜伽修炼的初级阶段,而且因为其功利性和修炼目标以及信仰取向上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佛教里,禅定修习并不是唯一的修炼解脱之法,只有戒定慧三学的圆满才是完美的解脱之道,而定学就是佛教的瑜伽,在中国也被叫作禅。但是,禅瑜伽定学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和关键,如果一切的修行是为了最终得到楞严大定的话,那么佛教也可以被称为禅或者瑜伽,瑜伽也可说是佛教的别名,其一样可以含摄整个佛法。(释楞严)
顶礼大恩上师!
顶礼大恩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