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道前基础四部人间的佛陀 →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四讲 主讲:楞严法师
查看完整版本: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四讲 主讲:楞严法师
2007/11/5 15:40:00

《人间的佛陀》第四讲 主讲:楞严法师(慈照整理)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今天晚上呢,我们就继续讲解。前面呢,讲到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应化。我们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和修行方法》,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佛陀篇,是讲佛陀是如何来到这世间,道成肉身,广转法轮,然后又入灭。第二个部分讲的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对佛教的基本道理做个概括。第三个部分是讲到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佛教特别是流传到我们这个汉传佛教的各个教派,以及修行方法做一个概括,虽说这次,虽然说是以佛学班,结缘班针对初学者而开设的,但实际上对我们大家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次讲法,这个也是属于很基础的讲法,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连自己的教主基本的教义和基本的行法都缺乏一个总体上的了解的话,这样就会说不过去,而且,听闻这个课程有很大的利益,起码他可以避免两点,一点呢可以使,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偏执一端,以这种很有限的对佛法的了解,非常固执的执着于某种宗派,某种法门,对这样的同修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警醒,另一方面,就是在这个因为我们的课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始终是联系现实生活来讲,那么对很多修行不务实际的同修来说,他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任何得佛法都是用来指导自己,指导现实生活的,这是佛教从他的抽象性变成了在现实人生当中一个非常具体的教导,是可以应用的很现实的一种教义,  好了,我们上一期呢,讲到的是什么,讲到佛陀如何降伏内外魔障,通过在菩提树下示现实现降魔,而最终道成肉身成佛。前面三讲,我们都分别布置了习题,大家好好的去回答,那些习题也很重要。引导你听课的方向。有些习题问的虽然很简单,但是要想比较清楚地回答。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你认真的作答细心的思考这些问题,对你的修行来讲具有很大的帮助,好了我们继续往下讲,今天讲的速度可能会快一些,上一次我们讲到,佛陀在菩提树下降伏内外魔,要知道在此之前,佛陀是经过六年苦行,六年呢,在苦行林中修行了六年,在一种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下,非常简陋的生活,一天只食一麻一麦,渴了只是喝水而已,佛陀经过六年的积累,其实这六年,也是意义重大的,因为经过这六年的这种禅定修行,佛陀的今世成佛的一切功德由此圆满,其实六年、六年、一二三四五六其实就是圆满六度所行的意思,由于最早的处在因位上的这个六度万行去入道后面他从菩提座下座以后,到河里洗个澡得遇那个牧牛女引用牛乳等等,我们上堂课已经讲了这其中是有象征意义的,由此圆满了六度波罗蜜,因为受此三具境界圆满六度波罗蜜的缘故,而成就佛道。所以说佛陀以他短暂的,短短几年的时间示现了从一个凡夫走向觉悟,从觉悟走向离欲修到,走向正确的六度菩提之道,最终而圆满示现成佛,所以这几年时光,是个缩影,是一个佛陀所示现的,从一个薄地凡夫如何修炼成佛的一个过程。好了,这个时候佛陀已经道成,已经道成肉身,成就正觉,于三世诸佛平等无异,佛陀在金刚座上如是成佛以后并不急于马上起座,其实这个时候这位解脱的圣者,也就是佛陀,佛陀梵语是buda的意思,buda就是圆满的,觉悟的,在古印度,把悟道者得道者成为佛陀,所以说如同三世诸佛一般,佛陀成佛以后,世人称其为佛陀,过去是一位乔达摩,释迦太子,释迦在梵语叫做sida,乔达摩gaodamo也就是说,到现在呢,这个在南传佛教国家呢依然称佛陀为gaodamo,因为乔达摩种族实际上是佛陀的种性,佛陀的种族,所以说,把这位释迦族的圣人称为gaodamo,就是乔达摩,乔达摩佛,我们大乘佛法称他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能仁寂漠的意思,大能的能,仁是仁爱的仁,寂是寂静的地寂,漠是漠然的漠,也就是说这位圣者证得了大能,大能德,而且证得了一切烦恼生死寂灭的境地,所以称为寂漠能仁,能仁寂漠,释迦佛,在我们中国呢,为尊称有时候也称释迦文佛,加个文字,这是古代的尊称语比如说我们称未来佛弥勒佛为弥勒尊佛,这个尊加上个尊字,也是一种尊称,尊者的意思,那么这位佛陀呢住在觉者大涅磐中,涅磐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完全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大涅磐就是无余涅磐就是说完全的彻底的涅磐,达到最圆满的解脱的境界,因为这位佛陀是在人间成佛,所以他在凡夫众生根性没有成熟的众生看来,他是一位人,但是呢,以道眼观之,他实际上是一位道成肉身的佛陀,示现为人像的佛陀,经书上说佛陀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而且,他身上的光辉有一旬,就是一般的普通的人一看见,几乎都能看见佛陀身上的这个光芒,而且据说佛陀行走在地上的时候,他的脚掌自然离地,就是不会踩在地上的昆虫上,佛陀身相庄严,光严赫赫,显现为人间觉者的形象,好,这位道成肉身的人间佛陀,并不急于起座,他在金刚座上静静地观察,观察了相当于人间的四十九个昼夜,七七四十九天,也许呢,这在佛陀的禅定中,也不过就是一瞬间而已,在禅定中,佛陀仔细的,细细的享用他成佛的果实和法喜,他以他成佛的智慧观察宇宙生命的一切缘起,他看所有万物它是如何生如何灭,众生它是如何生死流转,而且,这一切的众生它都有什么样的因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这一切造化德玄机,众生解脱的奥妙,他细细的领会,一一的掌握。如实这般对法界做非常细实的观察,经书里面说,佛陀进入六道各种境界,入一禅,入二禅,入三禅,入四禅,又从四禅出,又进入人间境界,又进入六道一切境界,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境界,进行观察,因为他已经成就佛果,一切禅通具足,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他所不了知的事情,然后呢,才从定中起,重新回入世间,那么这位圣者呢,他开头的时候,是以凡夫身入定,但是他出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道成肉身的大觉者了,佛陀出定以后,他就这样感慨,他说,就是平常我们很熟悉的这句话奇哉,奇哉,大地有情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发出这样的感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的众生呢,在佛陀这个时候看来,其实他的本性都是平等,都一样,都具备佛性,众生都能入佛不可思议的解脱境地,但是现在却被无名妄想执著所蒙蔽,不能得见智性真心,作种种颠倒执着,所以说流转生死苦海,受大苦恼,久久不能出,真是可怜可惜呀,因为众生无名呀,什么样的无名呢?最根本的无名就是执著有我,执著有我,有个世界,有个身体为我所有,这三种执著呢,它的根愿还在于我执,因为我执,带来无名,无名妄想颠倒,只是因为妄想而已,而究其本性呢,其实与三世诸佛本来无二。也就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了,可是众生不知道,众生本来是无所谓生和死,这些轮回业果,对众生来讲本来就不是一件事情,那只是颠倒妄想执着,所以说佛陀感到甚为可惜,众生因为迷蒙在生死中不能悟道啊,故而发出如此感慨,佛陀的这句感慨是非常重要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光光靠这句话我们就能了解佛教,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我们觉悟,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妄想执着,如果能打破妄想执着,及能获得如来之智慧,这是佛教根本的教义,佛法无论是小乘大乘,无论是显宗密宗都从这个根本教义出发的,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教义做前提的话,那么佛陀出现在世界上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因为很简单啊,从历史上记载,早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前,基督教有一位叫耶稣这样一个菩萨他也出现在世界上,但是,犹太教后来发展基督教、天督教等等,他也称为是先知,他的宗教教义也非常之高深,还有呢古印度,从经书上看,有六十种外道,典型的外道,那么古印度的那些宗教哲学思想呢,可以说今天所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现在也没有超出原来古印度所达到的高度,都从那里都可以找到他的根源,佛陀是在这些宗教思想已经非常发达的情况下,就像所有的山峰中孤立出来的如同珠穆朗玛山峰那样,最高峰那样的显示出来,就像天上的星星其中的太阳一样照亮出来,是这样的一个就是说由群峰所烘托出来的最高峰,这是佛陀的道身,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教义的话,那么佛陀出现在世上与否,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我们中国古代就有道教,在道教呢还发展一个叫儒家思想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孔子,孔圣人,按照孔圣人的学说其中讲到如何做一个贤圣,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圆满的人,人本谓的这个圣贤那已经绰绰有余了,已经非常圆满的宣说,如果按照道家的修炼方法的话,成仙成圣也没有问题,那就不需要佛陀的出世,但是所有这些宗教,这些哲学思想,就是没有佛陀在悟道时候所说的这个的根本教义,那一句话?奇哉,奇哉,有情众生本来具备佛陀之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只有这位佛陀,发出这样的狮子吼,佛经上经常讲狮子吼,比喻狮子是百兽之王,百兽之王一声入吼,百兽脑裂阿,脑袋都炸裂了,声音非常的美丽,佛陀的说法就如同狮子吼,发出世间所曾未发出过的声音,所以说从此我们这个世界有了佛教,这是佛陀的感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回头去想,佛陀出世的时候也示现过怎么样呢?脚踏莲花,行走七步,上指天,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样联想就知道,噢~佛陀来这世上,那绝对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大世因缘的,如同大家看佛经说的,这个《妙法莲花经》里面说,佛陀之所以出现在世界上,其实只为一件事情,哪一件事呢?就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利有情众生成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这话的意思和佛陀出定之后这一句的感慨是异曲同工啊,说的还是一个意思,大家对这句话要反复思维,非常重要。那佛陀继续思维,我今天已经成就无上道,得一切的解脱方法,但是这个解脱方法,却甚深难懂,只有证果的佛陀,才能彻底的明白知晓,那么身处在浊恶世间的众生呢,他的心被贪欲、贪嗔痴慢佛教里面所说的贪欲、愚痴、邪见、骄慢、虚妄等等所蒙蔽,又因为众生,福薄根钝,怎么说呢?就是说福报很浅,根器很敦,没有智慧,怎么一下子能够了解我所得这个无上甚深微秒的法呢?佛陀这样想,因为佛法是很深妙的,不是一般凡夫能够马上了解的,所以有时候,听师父讲经啊,有的时候尽管师父已经很浅显得讲了,可对有的同修来说仍然如茸如茫,不知道说什么,佛陀想,如果我为这样的众生转动大法轮,传无上道,它必然会心生疑惑,因为不能信受,反而容易生毁谤,因为毁谤佛陀,就反而堕入恶道,受大苦恼,如果因为这样而害众生如此的话,我宁愿马上入涅磐,永远灭于这个世间,常住于大涅磐中,不留痕迹于世,我也就再不宣说我所得到的佛法,佛陀很显然在树下徘徊,七七四十九天,他在抉择,要不要出来传法,度化众生,这可是关键的问题,佛陀经过历劫的修行,都已经成佛了。如果因为这个缘故,而入涅磐,那对于这个世间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啊,那么这个世间就像如同没有太阳的世界,到处一片黑暗,佛陀正在这样思维的时候,梵天上的天人知道了。我们知道,从佛经上看,身在梵天界的天人都是清静的众生,而且具备神通道力,几乎在这个世界上,在人间示现成佛者,都是他们劝请转动法轮的,所以他们得知如来成道以后,便纷纷从他们居住的宫殿来到了在佛前顶礼,恳请佛陀转动法轮,这就是著名的梵天请转法轮,好,因为梵天的劝请,佛陀呢心生喜悦,于是为他们开了一次法会,他们都欢喜而去,然后紧接着,它方世界的大菩萨也不约而同的来到佛前顶礼膜拜,为佛陀的成佛欢呼雀跃,大家说奇怪,这些菩萨他怎么会知道佛陀成佛了呢,我们知道啊,佛陀本身这一世来到这个世上,他是要道成肉身来示现的,在过去,佛陀本来就是大菩萨,那么在这个世界的许许多多的大菩萨,他们都已进入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那么他们当然知道这位佛陀在这里示现成佛,将成为他们的依怙主,所以说他们自然从它方世界,乃至此方世界的大菩萨,都不约而同地赶来,佛陀为这些菩萨又开了一次大法会,大家都欢喜而去,这是佛陀成道以后的两次说法,当然这样的说法呢不为一般普通人间凡夫所了解,因为凡夫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所发生这样的事情,那我们佛经上比如说,讲了一本八十品的《华严经》,《华严经》也号称经中之王,里面讲的统统不可思议境界,现在有的人说,这《华严经》是大乘佛教是后来的菩萨所编撰出来的,意思是不是佛陀所宣说的法,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这样实在是不了解佛教的甚深不可思议,如果说不学习《华严经》根本就不知道佛家的富贵,那位佛陀的教化是多么的丰富多么的稀有,这个在有一些宗派的判教里面,也把它称为是叫这个时候佛陀在华严时宣讲华严境界,有的认为这是初转法轮,这是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又有的判教说,佛陀初转法轮是转四地法轮,就是我们后面讲到的到鹿野苑去度化原来一起跟随来的五位沙门,宣说小乘法,那到我们这里刚才的讲解,我们还是这样认为,虽然,佛陀呢是以人类造成肉身,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佛陀是一种示现,他实际上不同于凡夫,所以说我们两者呢都要了解,佛陀经过这两次说法后,对这个世间的众生,不免重生哀悯,因为佛陀的这个悲心非常重,他整个成佛,他最大的愿望是为了度化我们这些世界上的众生,什么叫我们这世界上的众生呢?就是我们,你看我们在这个人间爱恨情仇啊,其实这是佛陀最关注的,佛陀要是不最关注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的话,那么佛陀为什么要以人类来造成肉身呢?!大家可想而知,佛陀可以以天身来度化我们呢,佛陀为什么不示现畜牲道的众生来度化我们呢?佛陀为什么不现鬼道的众生来度化我们呢?那佛陀为什么不现地狱道的众生来度化我们呢,对吧,佛陀甚至也不示现梵天界的梵天来度化我们,都不是。佛陀是以人身来度化我们,在经书上还有一个专门名词叫普特伽罗,普特伽罗就是应化应报身的意思,所以说能够见到肉身的佛陀,能够见到佛陀的普特伽罗,这是非常殊胜稀有的功德,所以说大家要珍惜,今天我们住世的大善知识们,其实他们也就是佛陀的化身,在本质上是无二的,这个示现为凡夫相的善知识,也就是示现为人间的佛陀,可以说因为佛陀的大德大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么一点点,所以说仍然把这位圆满觉悟得这个佛陀认为他是在这人间的圣人,是一位自觉觉他,觉性圆满的,人格圆满的这样一位圣人,这是没有错的,是佛陀对这个世间的众生,尤其是对我们人道的众生,寄予悲悯,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经书上也是这样告诉我们,其实得到人身是最适合于修道的,人生苦乐参半,如果太苦,比如说像地狱道的众生,他们根本不会想着要修行,如果太享乐,比如像诸天,天天忙于享乐,他也没有修道的道心,只有人类苦乐参半,容易发道心,而且人类具备一些品质,对修道来说非常的重要,人的这种意志一种坚定的信念等等,都是人易于成就的一个特性,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个瑕满的人身,生而为人呢不是一件羞辱啊,生而为人能得遇佛法,得遇善知识修行,千生万劫都难以得到最殊胜的果报,所以瑕满之身难得,所以即不有轻生的想法,而不要觉得好像生而为人天天吃喝玩乐就是最高的意义了,实际上,人身具有重大的价值,如果你不学佛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这个人生是如此的宝贵,所以佛陀这样观察,佛陀观察这些众生,他感觉到这些众生自己造下苦因,自己不知,而且又不识解脱,那么在生生世世中浮沉于苦海,如果没有圣者去点化他,恐怕不要说去断除生死轮转,超越轮回,可能对很多来人讲都难得生于善道,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善少恶多贪嗔痴慢已经非常炽烈生而为人造恶总比造善多,所以佛陀以他的天眼,以他的神通,以他的智慧观察,这些众生呢将来的果报都很差,所以说佛陀转而又想,普度众生是我修行的本愿,我从生生世世以来就发愿,不舍弃这些难度的刚强众生,那么既然今天我成佛了,那我就在这个假和之身朽坏之前,努力的弘法,这样才不妄我在此人间成佛一朝的因缘,佛陀于是就下定了决心,众生的根器虽然很愚钝颠倒,虽然根器差别很大,但是我可以方便说法,对于大根器大智慧的人就为他说大法,小根器小智慧的人就为他说小法,中等根器的中等智慧的,就为他说中等的法,那么只要我把佛法以三乘的方式,方便宣说,那么普天之下都能得到法雨的滋润,都有办法让他渐渐的走向解脱之路,佛陀这样想了之后,于是就下定决心了,准备到人间去度化,佛陀准备要宣讲他所证悟得的微妙之法。于是,他就想起来了,原先我们不是听过,当时佛陀去寻师访道的时候,又一位仙人叫阿罗罗迦兰仙人,曾经答应过他的,阿罗罗迦兰仙人曾经说过,太子啊,您成佛以后一定先来度我,可是佛陀在定中观察,这个仙人却早已经去世,据经典记载,佛陀今夜成道,那么,这个阿罗罗迦兰仙人就在佛陀成道之前入灭,入灭去哪里,去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那是最高的一层禅定天,但是,绝识离欲,没有六根,从真正来讲,只有非常微细的色识,也就从我们平常来讲他只有精神意识在活动,他安住在禅定中享受他的常乐,但是呢,他不具备能够听佛陀说法,得悟这样一个因缘,所以这位仙人示现的是往生道,八难中的常寿天,这是个难,也是个边地啊,如果我们往生到这样的地方,就如同是佛法之难,为什么?他不能听闻佛法遇不到佛,所以千万不要往生到这样的天界当中,好,那就没办法了,佛陀就决定以小乘法去度化原来跟随而来的五位沙门,就是乔陈如等五位沙门。好了讲到这里啊,我们来反思一下,为什么佛陀会说他所悟到的法是甚深难解的,如果直接向众生宣说,众生就会疑谤,这点一定要了解,这个对于我们今天学佛的人有极大的意义,我们今天很多同修,他会说什么密宗或者什么佛教的一些法,意思说不是佛说的等等,不理解一些做法,那佛法嘛普度众生,干吗还要保密啊,干吗有些还说很难懂呢,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其实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我们与佛的差距,非常之遥远,在经书里面说经无量劫,经无量劫,三大阿僧祇劫这释迦如来才成就佛道,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说你能了解到佛陀所说的教化,是随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根基来宣说的话,那你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虑,就会理解凡所有的法都是方便,既然是方便,就要讲因缘的,并不是说任何的法,对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宣说,所以说我们要努力创造自己能够听闻佛法的因缘而不是说去毁谤,去疑谤这个佛法嘛还要保密,还要分高和低吗,所以说,这个对我们这个现实来说很有指导意义。好了,那我们来看,刚才说过佛陀准备去度化那五位沙门,这五位沙门我们来回忆一下知道,当初他们看见太子放弃了法座,到河里洗澡,后来又遇到那位牧牛女还接受那个牧牛女牛乳的供养,对不对。觉得太子退失道心了,所以说,大家就悄悄地离开了他,到了鹿野苑这样一个地方修行,佛陀这个时候就赶到鹿野苑,远远的这五位沙门就看见佛陀走过来了,他们心里仍然在想(他们又不知道佛陀已经成佛了)他们想这位太子放弃苦行,退失道心,接受供养,所以说他们互相约定,等太子来的时候,谁也不要起来欢迎,也不敬礼,决定随他自便,决不理会,把他看作是陌生人,想想看,这五位沙门也是心高气傲啊,他们对自己的修行也是很自负的,再说,太子也就是他们的长辈啊,也等于说他们属于太子的随从仆人,他们对主人,他们也这么傲慢,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学点佛这个傲慢心是难免的,好了佛陀来到他们跟前的时候,结果没想到,佛陀他已经成佛了。一下子他就被佛陀的这个威严的仪表,慈悲的外相,被他身上的凌轹所摄所吸引,一下子震慑住了,原先讲的好好的,结果遇到佛陀呢,不由自主地都从座上起来,恭敬站立欢迎,又礼拜又磕头,而且非常亲切的呼唤着太子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等等,做种种问候,佛陀这个时候就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对人天的导师,对已经成就的佛陀,直呼姓名,毫无敬意呢!现在我已经成佛了,你怎么还这样称呼,直接称呼我的名字呢,好了我今天的心呢已经太虚空了,一切的悔意荣辱对我来说已经无所介怀,但是你们如果傲慢的话,骄傲会自造苦果的,从世间的道理讲,做子女的,如果直呼父母的姓名,那么在世间的礼仪当中,尤尚不可,况且我现在已经成道,已登佛位,堪作一切有情众生之父母啊,五比丘听了佛陀说这样的话,都非常羞愧的说:佛陀啊,往昔我们看你苦行六年,结果却放弃了,又去受那些饮食之乐,还跟那个牧牛女说话等等,我们就认为你已经退失道心了我们今天实在不知道世尊您已成正觉啊,心生不敬真是惭愧万分啊,望世尊能宽恕我等不知之罪,佛陀回答他们说:你们呀,实不应该随便的度量啊我不能成道的,你们要知道身在苦恼中,如果让身心受苦,心就会扰乱,如果呢,处在乐中,又会被娱乐所纠缠,不得自在,所以,苦行乐行两者都不是成佛之道。如果能舍弃苦乐两边,行于中道,内心才能安定下来修行得解脱,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路,佛陀这样跟他们如是这般的解释,大家重新见面很高兴,然后佛陀就观察着五个人的根器,觉得真是堪受佛法,我们想,在佛经里有说过,乔陈如这位尊者他过去生中,按金刚经里面就是说那位残害忍辱仙人的那位国王,叫歌利国王,当时佛陀作菩萨修忍辱时候,这个国王呢,用他的刀,片片把菩萨身上肉割下来,说看你还忍辱不忍辱,当时佛陀感应让这位残暴的君王发下誓言未来世菩萨您成佛以后,一定先来度我,所以说今日因缘成熟,佛陀果然来度化,于是佛陀为这五人转动四谛法轮,什么是四谛呢?就是苦集灭道四真谛,从世间因果来讲,什么样的苦因导致什么样的苦果,那么因就是讲集,果就是苦,所以苦集二道,苦真谛和集真谛,那么从出世间来说什么样的因,导致什么样出世间的果,就是灭和道,道就是出世间的因,那么灭得到寂灭的果就是出世间的果,所以佛陀为他们宣说四圣谛法门,宣说出世间因果之道,佛陀这样宣说,从苦谛开始说,然后一层层的说,他说世间的所有人,都难免生老病死之苦,都难免那些亲爱的人相别离之苦,难以避免相怨恨的人总是相互遭遇,难以避免梦寐以求的东西难以得到,现在尊容娱乐难以永享,总有失去一天等等,宣说这些苦状,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像刚才说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恨苦呢,都是因为众生执著于我想,所有的贪嗔痴慢一样都从我执中产生,如果能够灭掉这个我执我爱的话,那么贪嗔痴三毒这些苦根就永远地断除了,所以说你们必须知道苦的根源,断绝掉这个不良的习气,发心去灭除一切的苦恼,勤奋的修行,那些导致解脱的方法,这就是什么,道谛。那么能够熄灭这些我执我爱,能够抛越这些烦恼,痛苦,那么就是灭谛。如是知苦断集正灭修道就是成佛之根本,解脱之道路,佛陀为五位沙门如是转动法轮,据经书记载,佛陀是三转法轮,第一转法轮的时候,乔陈如尊者成正果,再转法轮,再转法轮其他的四位也都正果,那这样的话这五位沙门统统都皈依在佛陀座下,于是成为五位比丘,这样的话,在佛陀的身旁当中,就产生了,那这样在世间就开始有了佛法僧三宝,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觉悟得圣者,就是这位导师,就是这位善知识,佛、佛宝,法呢就是向佛陀所宣说的像刚才说的这些四圣谛,苦集灭道解脱法,僧,就是这五位比丘,五位圣者,圣贤僧,那么佛法僧三宝由此现世间,那么,佛陀弘法于世间的事业也就从此开始了,这就是佛陀成道以后首先做的一件事情,那从此往后,经书里讲整整四十多年,有的说是四十九年,四十多年的时光里佛陀到处奔走弘法,广收出家在家弟子,所度化众生无量无边,不单单是度化这世间的人类,六道当中,天、畜牲道、恶鬼道、地狱道众生,被度化的也是无量无边,而且不单单是这个世界的众生,它方世界无量无边,往昔生中与佛陀有缘的众生也都得度化,因为一位佛陀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好了,我们下面呢在继续讲一下,这个佛陀度化的第一位在家佛弟子,这个大家很关心,那佛陀所收的第一位在家佛弟子呢在经书上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最著名的是讲这个叫做耶瑟,耶瑟是谁呢?耶瑟是当时佛陀到一个地方度化,他一位长者的儿子名叫耶瑟,这位耶瑟是聪慧多能,家财万贯,生活无忧无虑,什么样的世间娱乐他都不缺少,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耶瑟是怎么觉悟遇到佛的,有一天晚上他和各位妓女们,妓女就是歌妓这些女子玩乐已毕,各自就寝,但是呢这位耶瑟公子呢他怎么也睡不着觉,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于是就起床,希望到处走走闲逛闲逛来解闷,大家经常遇到这种情形有时候怎么也睡不着,但我们经常怎么也睡不着的时候,就出去瞎逛,就会到处去寻找刺激,真的很少像耶瑟这样觉悟,这位耶瑟呢他走出大厅,这时候看到跟他一起玩乐的妓女们呢,有的仰卧着有的俯卧着,个个头发散乱,晚上都睡着了,嘴巴里还流着唾液,有的袒胸露皮,颠倒纵横,丑态毕露,突然一种非常厌倦的心生起,他觉得这些东西真是荒唐,他回想自己生活在这样境况当中,竟然是如此的荒诞不经,不仅感到羞愧,厌离心生,这时候耶瑟想,真想去过一种清静高尚的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思呢,陪着这些女人一块,这个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其实人这个肉身可以这么说就算天下最美丽的美女啊,你如果从她的实像去看的话,无非就是一个血肉之躯,她是美不到那里去的,这个身体天天要洗澡,身上九孔,长流不净,为什么要天天洗澡?很脏呗,为什么天天涂脂抹粉不漂亮呗,对不对,这丑和脏是她的真相,所以说你如果不抱着很多妄想执着,自己在那里想象一厢情愿在那里想象一个美女的样子,其实世上哪有美女,同样的道理反过来世上有真正的俊男吗?也无非是血肉之躯,血肉之躯能怎么样呢?父母啊,父经母血所生,新造交够,本身就不清静,所以你们到今天看到哪一个过不洗澡的,哪一个不吃饭。不上厕所的,哪一个肉身里不包着这些大便屎尿的,不是一幅臭皮囊吗?但是人不愿意去想这方面,他总是欺骗自己说很漂亮啊,美女啊帅哥啊对不对啊,那是你想出来你想象的那不是事实,因为众生执著于不净为净。深深探索而且这个习气有史以来非常漫长的岁月,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有的说那怎么办?修行啊!如是观察,先看看这种不净光,不净光其实就是如实的观照,去想想他的负面,那么这样渐渐欲火可以得到平息,你如果欲火总是得不到平息,天天妄想颠倒想着这个,你哪里有心修行,所以今天我们许多人呢,时时抱着这些娱乐不放,所以他哪有空来修行呢,他连听经都感到厌烦,对不对。像耶瑟啊他闷,出去走走他到野外去看,他在思考这个道理,想过一种清静高尚的生活,可是我们很多人呢,烦的时候就去寻找,对不对啊?今天社会很多,比如街上有很多红灯绿灯啊,这种娱乐场所多的是,娱乐场所说白了还是这样一句话无非就是男的找女的,女的找男的或者在发展一种变态的什么各种各样的一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无非就是为了填补空虚,但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人的一生就这样在永不满足中度过,所以说很少很少的人会这样去想,在此之外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啊,也没有人说会去想一想这样的生活下去,未来也就是无尽的轮回啊,什么也得不到。渐渐不觉红颜老死去,渐渐不觉白发浪轻时,对不对?都不知道,所以说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但是未能从中觉悟,所以耶瑟这时候善根发现呢,他就想,这生活实在无聊,难道我天天就这样生活吗,有的同修讲,这过生活我还没有过过呢,但是我们这位耶瑟过腻了,他过腻了也无非如此,更何况你还没有过,对不对?所以说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这样想的时候,天上就出现了一道慈光,佛陀感应啊,他就奇怪了天上怎么会有一道非常慈祥的光芒在闪现呢?他看到这束光,他觉得这束光从哪里来呀,于是他就跟着这到光明信步而去,他在心里好像听到有人在呼喊他,说:善哉耶瑟,我有无上清静解脱之法,你可速来领受。这是谁在召唤他?佛陀,耶瑟在光明的指引下,很快就来到鹿野苑佛陀的住处,到达鹿野苑,他见到清莲花般的佛陀,威德具足,满脸慈悲,喜不自胜,躬身下拜,希望佛陀收为弟子。授以清静解脱之法,你看这都是宿缘之弟子,他看到佛陀激动的不得了,就像一些同修看到他宿缘的师父,他激动地不得了,他死活缠着师父,收我做徒弟吧,这是宿世善根的缘故,佛陀满足他的心愿收他为弟子,为他广说离苦清静之法,很高兴,耶瑟听了法也觉悟了也跟前面五位沙门一样都皈依在佛陀的座下,成为沙门,成为比丘,这个时候耶瑟的父亲,天亮了,他儿子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因为他很爱他的儿子,当时他到处找,找不到,他心中苦痛莫名啊,终于,他找到河边,看见他心爱孩子的一双鞋掉在一边,他想我的儿子会不会涉水而过啊,于是他也跟着涉水而过,到处寻找,然后他就雇这些舰艇而过,沿着足迹,一直追踪到鹿野苑,他也来了,佛陀这个时候知道了,这个耶瑟的父亲来了,但是他的父亲是为了找他的儿子而来的,你看,我们从他父亲这样找他儿子就知道,这个父亲可爱他的儿子了,如果他一旦发现他的儿子成为沙门,出家做比丘了,他心中肯定大苦恼,甚至悲伤欲绝,气绝身亡都会,所以说呢,耶瑟回避,不要相见,爱子心切,这个大家可以理解啊,有的父亲是非常爱自己孩子的,这个我也不知道反正世间人,情都很重,我记得我当时出家的时候,我父亲找到我,顺着蛛丝马迹,被他找着了,找着了以后,他使尽种种方法让我回家去,什么事情都做,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什么都会。但是为什么会这样爱儿子呢,这个我当时反复的思考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准确答案,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说父亲爱我们呢,那为什么不让我出家得解脱啊,对吧,你不让我出家不让我修行,我生而为人就这么流浪一生有什么意义,一样老死有什么用?所以说这也不叫爱我,但是如果说父亲不爱我,他会那么辛苦的,年纪都那么大了,千心万苦的使尽一切办法去找我呢?所以说这是两难,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爱呢?也曾经在内心挣扎,我父亲对我是非常严厉的,小的时候也经常打我,骂我但是非常爱我,其实父母亲都一样,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亲的,我记得小的时候,读书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呢给我,夏天嘛,我那时身体不好  ,父亲居然偷偷的拿了一个小毛毯盖在我的身上,那时我没有睡着,哇,我感动的不得了,感动的哭了一个晚上,我说父亲非常爱我,你看,平常对我凶,那是为我好,其实父亲也有非常柔情的一面,所以我当时哭的不得了,当然了,有的同修说,你出家就不想父母亲人吗?谁说的,回想的,都会想,但问题是爱是爱啊,这爱是什么?结果走向何方呢,如果我屈服这所谓的爱,天天在享受这所谓的爱,不要说父母之爱,朋友之爱,亲人之爱,乃至情侣之爱等等这都是一种爱念,如果不能舍弃,那到哪里去修道,所以这个爱固然是爱啊,但是也托死人啊,所以说,如何真正的去了解,处理好这个人世间的这种爱与纠葛,这对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之重要,确实是需要觉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众生之爱欲深固的不得了,不得了,没有办法的他会改头换面的面目来出现,今天很多修行人,说是我修行了,其实还没有真正发道心,对不对?你看很多同修去找师父,其实与其说是要准备修行成解脱,还不如说也是因为爱欲而来,因为想想看嘛或许在他的世界里,他这样认为在这世间的俗男俗女中到哪里去寻找一个像师父这样清静又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呢,他会这样想,所以说,他不由自主的他以爱欲之心来寻求清静,但是这是解脱的正因吗?不是,这仅仅是缘分,这个缘分如果不转的话,依然是轮回六道之因,所以说我们这里看到了,耶瑟的父亲来找他,佛陀很善巧,佛陀把耶瑟藏起来,等到长者来的时候,就好言劝慰,佛陀为他说法,说无常,说无我,说解脱,那么他的父亲本来善根就很好,他这个爱欲执着之心就稍稍降低了,不用那么激动了,于是他把耶瑟叫出来,然后把出家的之事告诉他,父子相见,他父亲听过法,他知道了,见面以后父亲对儿子说:我的孩子,我非常高兴你能拜佛陀为师,学习无上道,就算我自己,对佛陀说得法也是心悦诚服,今天我因为你而见到佛陀,这也是我的福气,孩子,我现在不但不反对你出家修行,就算我自己,也同样要出家,皈依在佛陀座下,这真是皆大欢喜,于是他便跪在佛前,请求佛陀收他为弟子,佛陀这个时候,收他了吗?没有,没有收他做出家弟子,佛陀对他说,身在俗世之中,行俗世之事,如果能够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厌离感观的欲念,其实和出家没有多大的差别,反过来,如果身处沙门之中,虽然身披袈裟,吃住都十分简陋,但是心里却不忘俗事的娱乐,那么,图有出家之名,却没有出家之实,何况一切的善和恶都从内心中产生,所以真正的出家其实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内心,所以说你如果真的有出离之心的话,虽然处在俗世,也同样能修成正果,所以我观察你的根器因缘,其实你在家修行比出家修道还更合适,这样吧,我答应收你做在家弟子,你以后以居士身份在家修道,弘扬佛法吧,耶瑟父亲听佛陀这样开导以后,真是开心呢,快慰莫名,赶忙称谢,于是他领受了佛陀教导他的在家修行之法,满心欢喜离去,成为佛陀第一位在家弟子就有始而来。好,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有的很多同修都认为我一定要出家,有两种人今天特别想出家,绝大多数都是在世俗生活中感到无地方可去,觉得出家生活清静、自由啊,也没有负担,所以他出家,当然了,真正发道心出家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多,有很多女众很想出家,动不动就说出家,其实呢这个也没有什么令人欢喜之事,很多男众想出家呢,往往在俗世当中呢,说不好听呢,有些人基本做人都做的不清楚,反正我所遇到的yuanye就是这样很难遇到具器的出家弟子,由此可见说,修行关键还不是这个,关键还在于你发心啊,关键还在于你能不能得遇善知识,有没有发心,出家功德固然很大,但是你是否有这样的心呢?!更何况各人因缘不一样,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佛陀并没有说所有的人都去出家,因为要知道在家弟子是佛陀弟子中的主要部分,如果一百个人当中呢,只有一个人成为比丘,那么其他的九十九个人是在家人,所以佛陀的教化并没有说只为出家人而宣说,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知道,那么出家当然功德非常大,出家是住持佛法,一位比丘,成为人天导师,一位出家人能度化很多很多的众生,但是对出家人的要求也很高,所以说佛陀在里面出家还有十三劫难等等,一些不够出家条件的人是不具备出家资格的,比如说,从男性来讲,如果你不是丈夫,不是大丈夫想你都没有资格出家,像还门啊,像六根不具足的这些人,有残疾的,都不能成为出家像,因为出家比丘实际上肩负着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重担,也就是说,大家由此可见,出家其实叫做宁缺勿滥,并不是大家想象当中,越多人出家越好,所以说很多人不了解佛教,说你一说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去出家那世界谁来生产,靠什么来生活啊,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佛陀并没有说是所有的人都去出家,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去出家的,所以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在另外一部经典也讲到一位yuye女子,他的父亲也很希望她出家,但是佛陀没让她出家,结果因为yuye女子的因缘,度化了很多很多的外道,所以说她在家证初果光行菩萨道,所以说都不一定,同时也要看因缘而定,所以说今天很多同修有的动不动就想出家,一定要深思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像佛陀说得那样从贫贱中出家,你要知道佛陀是从富贵中出家,那么贫贱出家这是末法时代的特征啊,贫贱出家,很多人因为自身贫贱呢,出家以后呢他往往会成为仆人,所以说现仆人相奴婢相,男众现奴相,女众现婢相,所以出家人看起来像是在家人的奴隶一样,比如说遇到一个大款,左右围绕老板长老板短差点把老板变成佛爷去了。对不对,有的居士呢出那么一点钱,拿来供养最好师父也听他的话如是等等,出家变成跟奴才差不多了,是不是啊?那为什么会有些这样的同修会这样来出家呢,应验了佛陀所说的这样从贫贱众出家呢?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记得非常清楚,以前我皈依的时候feiying老法师,他跟我讲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啊,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还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马行无力只因瘦,人不分流只为贫,哈哈是不是,马跑不快那是因为它瘦弱啊,你看这个人现在不分流好像挺好的,其实他是,怎么样因为他很贫穷,他没有资格这样,所以现在世俗上不是流行这样的话吗?男的有钱就变坏吗?对不对,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不是啊,他本来就是怀的,跟有钱没钱有什么关系啊,只不过,是当时没有钱,坏也表现不出来,所以说如果你只是因为贫贱而想出家这种发心的话,如果出家以后,你这种心转不过来,那其实又有什么用呢?因果苦归身后啊,因果不虚,对不对,所以今天大家还是要深思这个问题,学佛很重要很重要还在于你实际的发心,你如果真实的发心,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都是功德无量。都能成满今生所愿,得到解脱。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拖的时间长了,下面的时间呢就是安排答疑,请管理员把同修们要问的问题答在群里面,我看一下选择四道题融合起来给大家做个解答,今天呢,依然希望就是说还是快点结束,十点的时候就结束,然后休息一两分钟大家来提问,接下来我就讲,十点多一点就结束,好吗?我现在就放麦。

 

 

答疑:

佛学班基础课第四讲网络佛子所提问题:

问题一: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我们听法是应报着无所得的心态来学吗?(海市蜃楼)

问题二: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阿罗逻迦兰仙人到了不能闻听佛法的天,是不是属于外门?不知道他还会不会有轮回。(慈照)

问题三: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什麽是一心不乱?(点*点*禅*心*)

问题四: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藏密讲究观察上师而归依,但我们初学佛法又怎知这位上师如何呢?请问打座时常腰酸背疼而坐不下去,又如何处理才好?(网界禅者)

 

下面呢,我们对这四个问题作一个快速的解答。

    第一个问题,听法是否应报着无所得的心来学,这个我想说一下,这个问题应该是上一次遗留下来的问题吧,今天一定作答,什么叫无所得的心来学呢?我不知道这位同修他这个观点从哪里来的,我觉的应该有所得,做为初学者,作为我们想学佛的人来说来听课肯定要有所得,有所收获吗嘛?如果你抱着所谓得无所谓的心来学的话,那你学什么呢?那你这个无所得是不是讲无所谓得或是不得呢,爱听不听,懂也好,不懂也好,理解的对也好,不对也好是不是抱着一种无所谓态度叫无所得呢。所以这种说法就很模糊,啥叫无所得呢?那有的同修又说不是说法到最后都归无所得吗?无上正等正觉其实无一法可得吗?金刚经书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那我们难道不应该抱这个无所得心来听法吗?不对,听法必须有所得,而且要认认真真,远离气滞三过,闻法之六垢来听法,这不是有所得不所得的问题,那当然了,如果你已经正悟这个无所得之心,你的心已能够安住在这个觉性当中,能够做到无所住,那这是你开悟的圣者现前,启用,产生妙用,这叫无所得,所以我想问初学者他怎么个无所得来听法呢?所以说不要这样想,你就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学习,什么叫气滞三过,什么叫闻法六垢,比如说气滞三过什么意思?比如听法者就如同说接受甘露的法器、器皿,对不对你准备从法师这里得到佛法甘露,你来盛接如果你这个器皿是扣在地上的,请问你怎么能来盛这个甘露呢?就好比说,我听法的时候心不在焉的,都不能一心专注在听法者所说的法上,那又如何能听法呢,如果比如说你拿个杯子来盛甘露,杯子本身是很脏的,也不清静,那你就算甘露倒进去,甘露也有毒啊,一样的,如果杯子时漏的话,这边无所得,这边听了那边丢了,上课也爱来不来的,听也爱听不听得,然后模模糊糊到底对和错,你也无所谓,那咋个无所得听法,你这样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无所收获。所以说这个不对,不应机,不应理,不符合这个实际情况的,当然你已经做到能够无所得而来听而来宣说法,那是另当别论,那这个师父在这里讲课就是多余的了,对于这样的同修还对他讲课讲他干什么,不需要了,他都已经开悟了,所以说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把这个似是而非的佛法用来指导自己的修学。

    第二个问题,说到阿罗罗迦仙人,他是不是跑到外门,那是的。他投生到八难处其中之一就是常寿天,他不能见佛闻法,所以说没有用,禅定力这么高,但是得不到遇佛闻法,所以说警醒世人,要获得瑕满人身而不是说去一味的修习禅定,而不求正觉,会不会有轮回,会啊,只要他生死根深没有断,他天福享尽,依然还入轮回,但是这没有关系,这位阿罗罗迦仙人到最后也会得度,因为他跟佛陀有缘,我想将来佛陀还会救度他,只不过说因缘错失了,你可能比他还更早的成就,我们平常不是有句话吗?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嘛?对不对?比如说,一样的好久以前有的同修就曾经想跟师父修行,但他几年以来他总是不上道,甚至到后面的时候,他也不再跟随了,他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后来有的同修,一下子就来了。宿世因缘的缘故发心就很清静一路圆满清静,他可能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原因何在,因缘不同,发心不一样,所得的果报也不一样,所以说会不会轮回,这得看他轮回的业到了没有,我在讲深入一步,你比如说一位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果的,他已经解脱分段生死了,我们平常的一段段的生死对他来说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他要回小向大发大菩萨行,他要入胎,比如说,回入到这个世界来度人,那么他尚且有个因之迷,阿罗汉虽然解脱了,但是他业习也没有完全断净,业习在的时候,依然会受业轮转,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轮回也没有彻底了脱,从菩萨来讲,还有几分无名未破的话,他这个变易生死还在,生生念念变易生死,这个跟大家理解的分段生死一个人出生死亡,这个已经是两回事了,他这个更微细的抉择,轮回大家不要理解成就是说大概现在所理解的就所谓轮回的实相,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因为你是看到这个人生了那个人死了,这是我们以凡夫分别心粗粗所了解的,这并不是佛陀所说的轮回的实相,你还要深一步了解轮回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力量驱动着轮回。   

    好,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呢,题目上打出来,他是问,这个点点禅心是问什么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按照净土宗十一祖静庵大师说的这个一心不乱,从简单说,这个平常一心专一,心情不散乱,也叫一心不乱,一般普通凡夫修行一下,也会做得到。如果从僧路来讲的话,像证到阿罗汉果,一些圣贤未必就能完全做到一心不乱,就是如如不动,如来真心。没有彻底的开悟、悟证的话。这还是做不到,所以说这话严重,没那么简单,而且后来,祖师大德还感慨说: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事事一心不乱,理事无二,什么一心不乱,按照华严五层玄义再去说,那么也就是说,不管怎么说,它就是一个抉择的粗与细的问题,我举个例子,这几天比如说你打算好好的在家做功课,每当到这个修学功课的时间的时候,他能够什么啊?放下一切,专心的去修学功课,这也叫一心不乱。他一心修行啊,他不被其他外界所扰乱。可是,他入座去念诵或者观想,修止观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妄想纷飞,他如何能够外离诸相,内心无喘呢?而进入一心不乱。这就是禅定的境界。所以说,他虽然能够做到前面的一心不乱,坐下来修行,但是后面呢,他还是不知道怎么个一心不乱。好了,即使他这个时候能够入禅定,这个消灭第六分别,出大意识的话,那么,他可能还处在像无根识这样的境界当中,也非常类似于不起妄想。这里面还是没有一心不乱,他还得消除这个像无根识这样更为微细的分别意识,他还不能完全转识成智,那么他还是达不到一心不乱,所以说,一心不乱呢一层有一层的说法,只有完全透彻的证悟,消灭分别意识而达到人所双忘,无碍之觉性,这个境界才叫真正的一心不乱。一样的道理,那像《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里面也有外在、内在、密层的含义,对吧?从外像上看一样的,你看,西方极乐世界也分为九品莲花所生,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那么一样的阿弥陀佛,那你从外像上阿弥陀佛他西方极乐世界,从内在来看阿弥陀佛是什么呢?从密意上说,那么阿弥陀佛实际上是众生无量光的智性法身,所以说你只有真正的证悟这个法身,那才是真正的一心不乱,那么往生到禅寂光净土,那是真正的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所以说佛法具备外、内、密三层含义,粗粗讲那要看你从哪一个层次上去抉择。

    好了,第四个问题,讲藏密观察上师而皈依,但我们初学佛法又怎么知道上师呢?这个不成逻辑啊!首先,修行佛法离不开上师的指导,清净依止善知识这个是修行佛法的通途,这不是说藏密还是什么东密,还是什么唐密的区分,不是啊。其实藏密也不是说纯粹就是密宗,藏传佛教它是一种佛教的教派流传,这个历史的原因,他传到西藏那一边叫藏传佛教,传到我们汉传这边叫汉传佛教,现在流传在这些东亚、西亚国家,这个像比如说缅甸,泰国啊这些国家,称为南传佛教,那么藏传佛教呢以密宗为特色,这没有错。所以他强调皈依要观察上师而皈依。当然了,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那其实汉传佛教也是一样的,大家看古代的藏集,哪里说不要找师父自己瞎修的,也没有吧?对不对。南传佛教也是非常尊重师父的,人家一般都要问你的师父是谁?过去我们汉传佛教,请问你的和尚上下啊?和尚就是什么?就是师父的意思。就是说请问你是在那位法师座下参学的,你的依止师是哪一位啊,等等。这里面都在显示着这个道理,这也不是说一个初学者怎么知道,初学者就要,初学者有初学者的判断嘛。对不对?有他的引导,更何况善知识各种各样,所以说这个应该系统的去学习,去研究。就是什么样的上师才能做我的上师,你先去学习这个,上师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上师?然后再衡量自己。自己的发心是什么?我要找什么样的善知识,那你学完这些以后再来抉择这个问题,就比较好了。所以说,首先这不是藏密才要求的。另外你看,后面讲到,打坐时腰酸背痛,坐不下去如何处理才好呢?那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因为你没有上师啊,你没有师父啊对不对?那谁给你指导呢?所以说你的问题不是又产生了?它才不会因为你是不是初学者呢。恰恰就因为你是初学者,所以才需要善知识的指点,这个像平常的腰酸背痛啊,这个从通常来讲,也很简单啊,你平常打坐的时候太紧张,因为你呢,没有掌握这个不松不紧这个打坐的窍决。所以说你太紧张的缘故。所以会导致腰酸背痛,甚至心口还会痛,都会。你学不会放松才会这样,所以说你如果现在正在这样的话呢,一方面要学会放松,自然的入座,另一方面要赶快呢去正确的学习,不要自己在那里瞎打坐。如果实在不懂得打坐先停也好,多看看经书,多思考思考佛法,这样也是正道。这是大概的这几个问题啊。

    我附带最后一个问题讲一下,点点禅心说他曾经念佛十多天,念佛而一心不乱,这不是。这是你天天念佛在你的新意识里呢有这个习惯,就像我们,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最近你玩的很疯。都跑到迪吧里去蹦迪对不对,然后蹦查、蹦查、蹦查~~那个声音,DJ那个声音,在你的脑海里天天回荡。然后你晚上做梦呢,耳朵里也在蹦查、蹦查~~~也在喊着DJ的声音。因为凡夫众生创些什么,什么就会妄想执着嘛。对不对,所以你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到最后满脑袋都是阿弥陀佛,最后你嘴巴不念,好像心里也在念,耳朵也在轰鸣轰鸣,这就是一心不乱吗?这不是。这是外相,一心不乱是这样的,你考验一下啊,当你遇到外面的境界的时候,你内心会不会乱,会不会因此呢起贪嗔痴心,这叫考验是否叫一心不乱,不是说你这搞习惯了叫一心不乱,如果你这样念佛就念死掉了。这对有些同修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没有善知识的指点,所以说他总是把这个念佛法门搞得神乎其神的,然后不朝正道上戒定慧去深入。他呢?越搞越精致。我在讲法光碟上说,有的同修发展出更精妙的念佛方法,他说佛号不能断啊,那怎么办呢?我们不是一呼一吸吗?对不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口气十声,吸口气的时候就念不来了,那不就把佛号给断了吗?他说:噢,不行啊,佛号不能断,哪谁知道谁教他的佛号不能断,意念不断还差不多,怎么说佛号不能断呢?于是他就发明出来了,当我吸气的时候我也念佛,所以出现怪怪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说这就佛号不断,他就发展出这种稀奇古怪的法门。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根本,好了,那今天呢,就给大家讲到这里。所谓的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不是这个意思,按照华严境界,事就是说你比如说一个开悟者他理性上是了解的,但是他在出定和入定他并不能达到完全无碍,就像等地菩萨,他可能有些德性还没有究竟圆满,这个时候还不能说是事已经达到了完全的了脱。是这个意思啊,理不是说这个道理上和事上,其实理和事其实也都是事实,看你事实又没有。好了今天就略微讲到这里,今天晚上讲法就讲到这里吧。时间不早了,大家晚安!南无弥勒尊佛!再见。

 

2009/1/24 19:06:00

《人间的佛陀》第四讲 

正文部分校对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今天晚上呢,我们就继续讲解。前面呢,讲到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应化。我们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和修行方法》,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佛陀篇》,是讲佛陀是如何来到这世间,道成肉身,广转法轮,然后又入灭。第二个部分讲的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对佛教的基本道理做个概揽。第三个部分是讲到《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佛教特别是流传到我们这个汉传佛教的各个教派,以及修行方法做一个概揽。虽说这次,虽然说是以佛学班,结缘班,针对初学者而开设的,但是实际上对我们大家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次讲法,这个也是属于很基础的讲法,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连自己的教主,基本的教义和基本的行法,都缺乏一个总体上的了解的话,这样就会说不过去。而且,听闻这个课程有很大的利益,起码他可以避免两点,一点呢,可以使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偏执一端,以这种很有限的对佛法的了解,非常固执的执着于某种宗派,某种法门,对这样的同修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警醒;另一方面,就是说,对于在这个,因为我们这次讲课其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始终是联系现实生活来讲,那么对很多修行不务实际的同修来说,他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任何的佛法都是用来指导自己,指导现实生活的。就是佛教从它的抽象性变成了,在现实人生当中,一种非常具体的教导,是可以应用的,很现实的一种教义。

  好了,我们上一期呢,讲到的是什么,讲到佛陀如何降伏内外魔障,通过在菩提树下示现实现降魔,而最终道成肉身成佛。前面三讲,我们都分别布置了习题,大家好好的去回答,那些习题也很重要。引导你听课的方向。有些习题问的虽然很简单,但是要想比较清楚地回答,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你认真的作答,细心的思考这些问题,对你的修行来讲呢,就有很大的帮助。

  好了我们继续往下讲,今天讲的速度可能会快一些。上一次我们讲到,佛陀在菩提树下降伏内外魔,要知道在此之前,佛陀是经过六年的苦行,六年呢,在苦行林中修行了六年,在一种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下,非常简陋的生活,一天只食一麻一麦,渴了只是喝水而已。佛陀经过六年的积累,其实这六年,也是意义重大的,因为经过这六年的这种禅定修行,佛陀的今世成佛的一切功德由此圆满。其实六年、六年、一二三四五六,其实就是圆满六度所行的意思。由最早的处在因位上的,这个六度万行,趋入到后面他从菩提座下座以后,到河里洗个澡,得遇那个牧牛女,饮用牛乳等等,我们上堂课已经讲了,这其中是有象征意义的,由此圆满了六度波罗蜜。因为受此三聚净戒,圆满六度波罗蜜的缘故,而成就佛道。所以说佛陀以他短暂的,短短几年的时间示现了从一个凡夫走向觉悟,从觉悟走向离欲修道,走向正确的六度菩提之道,最终而圆满示现成佛。所以这几年时光,是个缩影,是一个佛陀所示现的,从一个薄地凡夫,如何修炼成佛的一个过程。

  好了,这个时候佛陀已经诞生,已经道成肉身,成就正觉,与三世诸佛平等无异。佛陀在金刚座上,如是成佛以后,并不急于马上起座。其实这个时候,这位解脱的圣者,也就是佛陀,佛陀梵语是Buddha的意思,Buddha就是圆满的觉悟者。在古印度,把悟道者、得道者成为佛陀,所以说如同三世诸佛一般。佛陀成佛以后,世人称其为佛陀。过去是一位乔达摩,释迦太子,释迦在梵语叫做S/a^kya,乔达摩Goutama也就是说,到现在呢,这个在南传佛教国家呢依然称佛陀为Goutama,因为乔达摩种族,实际上是佛陀的种性,佛陀的种族,所以说,把这位释迦族的圣人称为Goutama,就是乔达摩,乔达摩佛,我们大乘佛法称他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能仁寂默的意思,能是大能的能,仁是仁爱的仁,寂是寂静的地寂,默是默然的默,也就是说这位圣者证得了大能,大能德,而且证得了一切烦恼生死寂灭的境地,所以称为寂默能仁,能仁寂默。释迦佛,在我们中国呢,为尊称,有时候也称释迦文佛,加个文字,这是古代的尊称语。比如说我们称未来佛弥勒佛,为弥勒尊佛,这个尊加上个尊字,也是一种尊称,尊者的意思。那么这位佛陀呢,住在觉者大涅槃中,涅槃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完全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大涅槃就是无余涅槃,就是说完全的、彻底的涅槃,达到最圆满的解脱境界。因为这位佛陀是在人间成佛,所以他在凡夫众生,根器没有成熟的众生看来,他是一位人。但是呢,以道眼观之,他实际上是一位道成肉身的佛陀,示现为人像的佛陀。经书上说佛陀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而且,他身上的光辉有一旬,就是一般的普通的人一看见,几乎都能看见佛陀身上的这个光芒。而且据说佛陀行走在地上的时候,他的脚掌自然离地,就是不会踩在地上的昆虫上盘。佛陀身相庄严,光严赫赫,显现为人间觉者的形象。

  好,这位道成肉身的人间佛陀,并不急于起座,他在金刚座上静静地观察,观察了相当于人间的四十九个昼夜,七七四十九天。也许呢,这在佛陀的禅定中,也不过就是一瞬间而已。在禅定中,佛陀仔细的,细细的享用,他成佛的果实和法喜。他以他成佛的智慧,观察宇宙生命的一切缘起。他看所有万物它是如何生如何灭,众生它是如何生死流转。而且,这一切的众生它们都有什么样的因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这一切造化的玄机,众生解脱的奥妙,他细细的领会,一一的掌握。如是这般,对法界做非常细致的观察,经书里面说,佛陀进入六道各种境界,入一禅,入二禅,入三禅,入四禅,又从四禅出,又进入人间境界,又进入六道一切境界,乃至十方三世一切,都进行观察,因为他已经成就佛果,一切禅通具足,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他所不了知的事情。然后呢,才从定中起,重新回入世间,那么这位圣者呢,他开头的时候,是以凡夫身入定,但是他出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道成肉身的大觉者了。

  佛陀出定以后,他就这样感慨,他说,就是平常我们很熟悉的这句话:“奇哉,奇哉,大地有情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发出这样的感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的众生呢,在佛陀这个时候看来,其实他的本性都是平等,都一样,都具备佛性,众生都能入佛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但是现在却被“无明妄想”执着所蒙蔽,不能得见自性真心,作种种颠倒计着,所以说流转生死苦海,受大苦恼,久久不能出,真是可怜可惜呀。因为众生无明呀,什么样的无明呢?最根本的无明就是执着有“我”,执着有“我”,有个世界,有个身体为“我”所有,这三种执着呢,它的根源还在于“我执”。因为“我执”,带来了无明,无明、妄想、颠倒,只是因为妄想而已。而究其本性呢,其实与三世诸佛本来无二。也就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了,可是众生不知道,众生本来是无所谓生和死,这些轮回业果,对众生来讲本来就不是一件事情,那只是颠倒妄想执着,所以说佛陀感到甚为可惜。众生因为迷蒙在生死中不得悟道啊,故而发出如此感慨。

  佛陀的这句感慨是非常重要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光光靠这句话我们就能了解佛教。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我们觉悟,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妄想执着”。如果能打破“妄想执着”,即能获得如来之智慧,这是佛教根本的教义。佛法,无论是小乘大乘,无论是显宗密宗,都从这个根本教义出发的,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教义做前提的话,那么佛陀出现在世界上,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因为很简单啊,从历史上记载,早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前,基督教有一位叫耶稣这样一个菩萨,他也出现在世界上,但是,犹太教后来发展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他也称为是先知,他的宗教教义也非常之高深;还有呢,古印度,从经书上看,有六十种外道,典型的外道,那么古印度的那些宗教哲学思想呢,可以说今天所有的宗教哲学思想,到现在也没有超出,原来古印度所达到的高度,都从那里都可以找到他的根源。佛陀是在这些宗教思想已经非常发达的情况下,就像所有的山峰中,矗立(兀立?)出来的,如同珠穆朗玛山峰那样,最高峰而显示出来,就像天上的星星,其中的太阳一样照亮出来,是这样的一个,就是说由群峰所烘托出来的最高峰,这是佛陀的诞生啊。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教义的话,那么佛陀出现在世上与否,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我们中国古代就有道教,在道教呢,还发展一个叫儒家思想,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孔子,孔圣人。按照孔圣人的学说,其中讲到如何做一个贤圣,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圆满的人,人本位的这个圣贤哪,那已经绰绰有余了,已经非常圆满的宣说。如果按照道家的修炼方法的话,成仙成圣也没有问题,那就不需要佛陀的出世。但是所有这些宗教,这些哲学思想,就是没有佛陀在悟道时候,所说的这一个的根本教义,那一句话?“奇哉,奇哉,有情众生本来具备佛陀之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只有这位佛陀,发出这样的狮子吼。佛经上经常讲狮子吼,比喻狮子是百兽之王啊。百兽之王一声怒吼,百兽脑裂啊,脑袋都炸裂了,声音非常的美丽。佛陀的说法,就如同狮子吼,发出世间所曾未发出过的声音,所以说从此我们这个世界有了佛教,这是佛陀的感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回头去想,佛陀出世的时候也示现过怎么样呢?脚踏莲花,行走七步,上指天,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样联想就知道,噢~佛陀来这世上,那绝对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大事因缘的。如同大家看佛经说的,这个《妙法莲花经》里面说,佛陀之所以出现在世界上,其实只为一件事情,哪一件事呢?就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利有情众生成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这话的意思,和佛陀出定以后这一句的感慨,是异曲同工,说的还是一个意思,大家对这句话要反复的思维,非常重要。

  那佛陀继续思维,我今天已经成就无上道,得到一切的解脱方法。但是这个解脱方法,却甚深难懂,只有证果的佛陀,才能彻底的明白知晓。那么身处在浊恶世间的众生呢,他的心被贪欲、贪嗔痴慢佛教里面所说的,贪欲、愚痴、邪见、骄慢、虚妄等等所蒙蔽,又因为众生哪,福薄根钝,怎么说呢?就是说福报很浅,根器很钝,没有智慧,怎么一下子能够了解,我所得这个无上甚深微秒的法呢?佛陀这样想,因为佛法是很深妙的,不是一般凡夫能够马上了解的。

  所以有时候,听师父讲经啊,有的时候尽管师父已经很浅显得讲了,可对有的同修来说仍然如聋如茫,不知道说什么。佛陀想,如果我为这样的众生转动大法轮,传无上道,他必然会心生疑惑。因为不能信受,反而容易生毁谤;因为毁谤佛陀,就反而堕入恶道,受大苦恼。如果因为这样而害众生如此的话,我宁愿马上入涅槃,永远灭于这个世间,常住于大涅槃中,不留痕迹于世。我也就再不宣说我所得到的佛法。佛陀很显然在树下徘徊,七七四十九天。他在抉择,要不要出来传法,渡化众生,这可是关键的问题。佛陀经过历劫的修行,都已经成佛了,如果因为这个缘故,而入灭,那对于这个世间,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啊。那么这世间,就如同说没有太阳的世界,将是一片黑暗。

  佛陀正在这样思维的时候,梵天上的天人知道了。我们知道,从佛经上看,身在梵天界的天人,他们都是清净的众生,而且具备神通道力。几乎在这个世界上,在人间示现成佛者,都是他们劝请转动法轮的。所以他们得知如来成道以后,便纷纷从他们所居住的宫殿来到了佛前顶礼,恳请佛陀转动法轮,这就是著名的“梵天请转法轮”。

  好,因为梵天的劝请,佛陀呢,心生喜悦,于是为他们开了一次法会,他们都欢喜而去。然后紧接着,他方世界的大菩萨,也不约而同的来到佛前顶礼膜拜,为佛陀的成佛欢呼雀跃。大家说:“奇怪,这些菩萨他怎么会知道佛陀成佛了呢?”我们知道啊,佛陀本身这一世来到这个世上,他是要道成肉身,来示现的。在过去,佛陀本来就是大菩萨,那么在这个世界的,许许多多的大菩萨,他们都已进入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那么他们当然知道,这位佛陀在这里示现成佛,将成为他们的依怙主。所以说他们自然从他方世界,乃至此方世界的大菩萨,都不约而同地赶来。佛陀为这些菩萨又开了一次大法会,大家都欢喜而去,这是佛陀成道以后的两次说法。当然这样的说法呢,不为一般普通人间凡夫所了解。因为凡夫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所发生这样的事情,那我们佛经上比如说,讲了一本八十品的《华严经》,《华严经》也号称经中之王,里面讲的种种不可思议境界,现在有的人说,“哎呀,这《华严经》是大乘佛教,是后来的菩萨所编撰出来的”,意思是不是佛陀所宣说的法,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肤浅的。这样实在是不了解,佛教的甚深不可思议,人家说如果不学习《华严经》,根本就不知道佛家的富贵。那位佛陀的教化,是多么的丰富,多么的稀有。这个在有一些宗派的判教里面,也把它称为是,这个时候佛陀在“华严时”宣讲“华严境界”,有的认为这是初转法轮,这是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又有的判教说,佛陀初转法轮是转四谛法轮,就是我们后面讲到的到鹿野苑去渡化,原来一起跟随来的五位沙门,宣说小乘法。那到我们刚才,这里的讲解,我们还是这样认为。虽然,佛陀呢,是以人类道成肉身,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佛陀是一种示现,他实际上不同于凡夫,所以说我们两者呢都要了解。佛陀经过这两次说法后,对这个世间的众生,不免重生哀悯。因为佛陀的这个悲心非常重,他整个成佛,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了渡化我们这些世界上的众生。

  什么叫我们这世界上的众生呢?就是我们哪,你看我们在这个人间爱恨情仇啊,其实这是佛陀最关注的,佛陀要是不最关注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的话,那么佛陀为什么要以人类来道成肉身呢?大家可想而知。佛陀可以以天身来渡化我们哪,佛陀为什么不示现畜牲道的众生来渡化我们哪?佛陀为什么不现鬼道的众生来渡化我们哪?那佛陀为什么不现地狱道的众生来渡化我们哪?对吧?佛陀甚至也不示现梵天界的梵天,来渡化我们,都不是。佛陀是以人身来渡化我们,在经书上还有一个专门名词,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就是应化应报身的意思。所以说能够见到肉身的佛陀,能够见到佛陀的补特伽罗,这是非常殊胜稀有的功德。所以说大家要珍惜,今天我们住世的这些大善知识们,其实他们也就是佛陀的化身,在本质上是无二的。这个示现为凡夫相的善知识,也就是示现为“人间的佛陀”,可以这么说。因为佛陀的大德大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么一点点。所以说仍然可以把这位圆满觉悟的这个佛陀,认为他是在这人间的圣人,是一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格圆满的,这样一位圣人,这是没有错的。是佛陀对这个世间的众生,尤其对我们人道的众生,寄予悲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书上也是这样告诉我们,其实得到人身是最适合于修道的,人生苦乐参半,如果太苦,比如说像地狱道的众生,他们根本不会想着要修行;如果太享乐,比如像诸天,天天忙于享乐,他也没有修道的这个道心。只有人类苦乐参半,容易发道心。而且人类具备一些品质,对修道来说非常的重要,人的这种意志,一种坚定的信念等等,都是人易于成就的,一个特性,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个瑕满的人身。生而为人呢,不是一件羞辱哪,而且生而为人能得遇佛法,得遇善知识修行,这个是千生万劫都难以得到的,最殊胜的果报,所以瑕满之身难得。所以即不要有轻生的想法,也不要觉得好像生而为人,天天吃喝玩乐就是最高的意义了。实际上,人身具有重大的价值,如果你不学佛,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这个人身,是如此的宝贵。

  所以佛陀这样观察。佛陀观察这些众生,他感觉到这些众生自己造下苦因,自己不知,而且又不识解脱,那么在生生世世中浮沉于苦海,如果没有圣者去点化他,恐怕不要说去断除生死轮转,超越轮回,可能对很多人来讲,都难以得生于善道。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善少恶多,贪嗔痴慢已经非常炽烈。生而为人造恶总比造善多。所以佛陀以他的天眼,以他的神通,以他的智慧观察,这些众生呢,将来的果报都很惨。所以说佛陀转而又想,普渡众生,是我修行的本愿,我从生生世世以来就发愿,不舍弃这些难度的刚强众生,那么既然今天我成佛了,那我就要在这个假和之身朽坏之前,努力的弘法,这样才不枉我,在此人间成佛一朝的因缘。佛陀于是就下定了决心,众生的根器虽然很愚钝颠倒,虽然根器差别很大,但是我可以方便说法。对于有大根器大智慧的人,就为他说大法,小根器小智慧的人,就为他说小法,中等根器的中等智慧的,就为他说中等的法。那么只要我把佛法以三乘的方式,方便宣说,那么普天之下都能得到,法雨的滋润,都有办法让他渐渐的走向解脱之路。

  佛陀这样想了之后,于是就下定决心了,准备到人间去渡化,佛陀准备要宣讲他所证悟的微妙之法。于是,他就想起来了,原先我们不是前面听过吗,当时佛陀去寻师访道的时候,有一位仙人叫阿罗逻迦兰仙人,曾经答应过他的。阿罗逻迦兰仙人曾经说过,太子啊,您成佛以后一定先来渡我。可是佛陀在定中观察,这个仙人却早已经去世。据经典记载,佛陀今夜成道,那么,这个阿罗罗迦兰仙人就在佛陀成道之前入灭。入灭去哪里,去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那是最高的一层禅定天,但是,绝识离欲,没有六根,从真正来讲,只有非常微细的色识。也就从我们平常来讲,他只有精神意识在活动,他安住在禅定中,享受他的禅悦。但是呢,他不具备能够听佛陀说法,得悟这样一个因缘。所以这位仙人示现的是,往生到八难中的常寿天,这是个难,也是个边地啊,如果我们往生到这样的地方,就如同是佛法之难,为什么?他不能听闻佛法,遇不到佛,所以千万不要往生到这样的天界当中。好,那就没办法了,佛陀就决定以小乘法去渡化,原来跟随而来的五位沙门,就是乔陈如等五位沙门。

  好了,讲到这里啊,我们来反思一下,为什么佛陀会说,他所悟到的法是甚深难解的,如果直接向众生宣说,众生就会疑谤。这点一定要了解,这个对于我们今天学佛的人有极大的意义。我们今天很多同修,他会说什么密宗啊,或者什么佛教的一些法,意思说不是佛说的等等,不理解一些做法。那佛法嘛,普渡众生啊,干吗还要保密啊,干吗有些还说很难懂呢?从这里我们了解到,其实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我们与佛的差距,非常之遥远,在经书里面说(?)无量劫,三大阿僧祇劫,这释迦如来才成就佛道,那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你如果了解到,佛陀所宣说的教化,是随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根基,来宣说的话,那你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虑。就会理解,凡所有的法都是方便,既然是方便,就要讲因缘的,并不是说任何的法,对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宣说。所以说我们要努力创造自己能够听闻佛法的因缘,而不是说去毁谤,去疑谤说,这个佛法嘛,还要保密,还要分高和低吗?所以说,这个对我们这个现实来说很有指导意义。

  好了,我们来看,刚才说过,佛陀准备去渡化那五位沙门,这五位沙门我们来回忆一下知道,当初他们看见太子放弃了法座,到河里洗澡,后来又遇到那位牧牛女,还接受那个牧牛女牛乳的供养。对不对,觉得太子退失道心了。所以说,大家都悄悄地离开了他,到了鹿野苑这样一个地方修行。佛陀这个时候就赶到鹿野苑,远远的这五位沙门,就看见佛陀走过来了,他们心里仍然在想,他们又不知道佛陀已经成佛了,他们想这位太子放弃苦行,退失道心,接受供养啊,所以说他们互相约定,等太子来的时候,谁也不要起来欢迎,也不敬礼,坐立随他自便,决不理会,把他看作是陌生人。想想看,这五位沙门也是心高气傲啊,他们对自己的修行也是很自负的。对吧,再说,太子原来也就是他们的长辈啊,也等于说他们属于太子的随从、仆人,他们对主人,他们也这么傲慢。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学点佛这个傲慢心是难免的。好了佛陀来到他们跟前的时候,结果没想到,佛陀他已经成佛了。一下子他就被佛陀的这个威严的仪表,慈悲的外相,被他身上的凌厉所摄所吸引,一下子震慑住了。原先讲的好好的,结果遇到佛陀呢,不由自主的都从座上起来,恭敬站立欢迎,又礼拜又磕头,而且还非常亲切的呼唤着太子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等等等等,做种种问候。佛陀这个时候就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对人天的导师,对已经成就的佛陀,直呼姓名,毫无敬意呢?现在我已经成佛了,你怎么还这样称呼,直接称呼我的名字哪?好了,我今天的心呢,已经太虚空了,一切的毁誉荣辱,对我来说已经无所介怀,但是你们如果傲慢的话,骄傲会自招苦果的。从世间的道理讲,做子女的,如果直呼父母的姓名,那么在世间的礼仪当中,尤尚不可,况且我现在已经成道,已登佛位,堪作一切有情众生之父母啊。五比丘听了佛陀说这样的话,都非常羞愧的说:“佛陀啊,往昔我们看您苦行六年,结果却放弃了,又去受那些饮食之乐,还跟那个牧牛女说话等等,我们就认为您已经退失道心了,我们今天实在不知道世尊您已成正觉啊,心生不敬真是惭愧万分哪,望世尊能够宽恕我等不知之罪呀。”佛陀回答他们说:“你们哪,实不应该随便的度量哪,我是不能成道的。你们要知道,身在苦恼中,如果让身心受苦,心就会扰乱;如果哪,处在乐中,又会被娱乐所纠缠,不得自在。所以,苦行乐行二者,都不是成佛之道。如果能舍弃苦乐两边,行于中道,内心才能安定下来,修行得解脱,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路。”佛陀这样跟他们如是这般的解释,大家重新见面很高兴,然后佛陀就观察着五个人的根器,觉得真是堪受佛法。

  我们想,在佛经里有说过,乔陈如这位尊者,他过去生中,按金刚经里面就是说,就是那位残害忍辱仙人的那个国王,叫歌利国王。当时佛陀作菩萨修忍辱时候,这个国王呢,用他的刀,片片把菩萨身上肉割下来,说看你还忍辱不忍辱。当时佛陀感应,让这位残暴的君王发下誓言:“未来世菩萨您成佛以后,一定先来渡我。”所以说今日因缘成熟,佛陀果然来渡化。于是佛陀为这五个人转动四谛法轮。什么叫四谛呢?就是苦集灭道四真谛。从世间因果来讲,什么样的苦因,导致什么样的苦果,那么因就是讲集,果就是苦,所以苦集二道,苦真谛和集真谛,那么从出世间来说什么样的因,导致什么样出世间的果,就是灭和道,道就是出世间的因,那么灭,得到寂灭的果,就是出世间的果,所以佛陀为他们宣说四圣谛法门,宣说世出世间因果之道。佛陀这样宣说,从苦谛开始说,然后一层一层的说。他说世间所有的人哪,都难免生老病死之苦;都难免那些亲爱的人相别离之苦;难以避免相怨恨的人,互相总是遭遇;难以避免梦寐以求的东西难以得到;现在尊容娱乐难以永享,终有失去一天等等,宣说这些苦状。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像这种刚才说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恨苦呢,都是因为众生执着于“我”想,所有的贪嗔痴慢一样都从“我执”中产生,如果能够灭掉这个“我执、我爱”的话,那么贪嗔痴三毒,这些苦根就永远地断除了。所以说你们必须知道苦的根源,断绝掉这个不良的习气,发心去灭除一切的苦恼,勤奋的修行,那些导致解脱的方法,这就是道谛。那么能够熄灭这些“我执我爱”,能够超越这些烦恼,痛苦,那么就是灭谛。如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就是成佛之根本,解脱之道路。

  佛陀为五位沙门如是转动法轮。据经书记载,佛陀是三转法轮。第一转法轮的时候,乔陈如尊者即证果。再转法轮,再转法轮,其他的四位也都证果。那这样的话,这五位沙门,统统都皈依在佛陀座下,于是成为五位比丘。这样的话,在佛陀的身旁当中,就产生了,那这样在世间就开始有了佛法僧三宝。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觉悟的圣者,就是这位导师,就是这位善知识。佛,佛宝,法呢,就是佛陀所宣说的,像刚才说的这些四圣谛,苦集灭道解脱法,僧,就是这五位比丘,五位圣者,圣贤僧,那么佛法僧三宝由此现世间。那么,佛陀弘法于人间的事业也就从此开始了,这就是佛陀成道以后首先做的一件事情。

  那从此往后,经书里讲,整整四十多年,有的说是四十九年哪,这个四十多年的时光里,佛陀到处奔走弘法,广收出家在家弟子,所渡化众生无量无边。不单单是渡化这世间的人类,六道当中,天、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众生,被渡化的也是无量无边。而且不单单是这个世界的众生,他方世界无量无边,往昔生中与佛陀有缘的众生,也都得渡化,因为一位佛陀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好了,我们下面呢,继续再讲一下,佛陀渡化的第一位在家佛弟子。这个大家很关心。那佛陀所收的第一位在家佛弟子呢,在经书上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最著名的是讲这个:叫做耶舍。

  耶舍是谁呢?耶舍是当时佛陀到一个地方渡化,他一位长者的儿子名叫耶舍。这位耶舍是聪慧多能,家财万贯,生活无忧无虑,什么样的世间娱乐他都不缺少。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耶舍是怎么觉悟遇到佛的。有一天晚上他和各位妓女们,妓女就是歌妓乐舞的这些女子。玩乐已毕,各自就寝,但是呢这位耶舍公子呢,他怎么也睡不着觉,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于是就起床,希望到处走走啊,闲逛闲逛来解闷,大家经常也遇到这种情形,有时候怎么也睡不着,但我们经常怎么也睡不着的时候,就出去瞎逛,就会到处去寻找刺激,真的很少像耶舍这样觉悟。这位耶舍呢,他走出大厅,这时候看到跟他一起玩乐的那些妓女们呢,有的仰卧着,有的俯卧着,个个头发散乱,晚上都睡着了,嘴巴里还流着唾液,有的袒胸露体,颠倒纵横,丑态毕露。突然一种非常厌倦的心生起,他觉得这些东西真是荒唐,他回想自己生活在这样境况当中,竟然是如此的荒诞不经,不觉感到羞愧,厌离心生。这时候耶舍想,真想去过一种清净高尚的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思呢,陪着这些女人在一块。这个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其实人这个肉身可以这么说,就算天下最美丽的美女啊,你如果从她的实相去看的话,无非就是一个血肉之躯,她是美不到那里去的。这个身体天天要洗澡,身上九孔长流不净,为什么要天天洗澡?很脏呗,为什么天天涂脂抹粉呢?不漂亮呗,对不对,这丑和脏是她的真相,所以说你如果不抱着很多妄想执着,自己在那里想象,一厢情愿在那里想象一个美女的样子,其实世上哪有美女,同样的道理反过来世上有真正的俊男吗?也无非是血肉之躯,血肉之躯能怎么样呢?父母啊,父精母血所生,腥骚交媾,本身就不清净。所以你们到了今天看见过哪一个不洗澡的?哪一个不吃饭、不上厕所的?哪一个肉身里不包着这些大便屎尿的,不是一副臭皮囊吗?但是人不愿意去想这方面,他总是欺骗自己说,哦,很漂亮啊,美女啊帅哥啊,对不对啊。那是你想出来,那是你想象的,它不是事实,因为众生执着于不净为净。所以深深贪著,而且这个习气,有史以来非常漫长的岁月,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

  那有的说那怎么办?那怎么办,修行啊。如实观察,像刚才这种不净观,不净观其实就是如实的观照,去想想他的负面,那么这样渐渐欲火可以得到平息。你如果欲火总是得不到平息,天天梦想颠倒想着这个,你哪里有心修行啊,对不对,所以今天我们许多人呢,时时抱着这些娱乐不放,所以他哪里有空来修行呢,他连听经都感到厌烦,对不对。像耶舍啊,他闷,出去走走,他到野外去看,他在思考这个道理,想过一种清净高尚的生活。

  可是我们很多人呢,烦的时候就去寻找,对不对啊?今天社会很多,比如街上有很多红灯绿灯哪,这种娱乐场所多的是。娱乐场所说白了,还是这样一句话,无非就是男的找女的,女的找男的,或者再发展一种变态的,什么各种各样的,一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无非就是为了填补空虚。但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人的一生就这样,在永不满足中度过。所以说很少很少的人会这样去想,在此之外,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啊?也没有人说会去想一想,这样的生活下去,未来也就是无尽的轮回啊,什么也得不到。渐渐不觉红颜老死去,渐渐不觉白发染青丝,对不对?都不知道。所以说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但是未能从中觉悟。

  所以耶舍这个时候善根发现了,他就想,这生活实在无聊,难道我天天就这样生活吗?有的同修讲,这种生活我还没有过过呢。但是我们这位耶舍过腻了,他过腻了也无非如此,更何况你还没有过,对不对?所以说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这样想的时候,天上就出现了一道慈光,佛陀感应啊。他就奇怪了,天上怎么会有一道,非常慈祥的光芒在闪现呢?他看到这束光,他觉得,哎,这光从哪里来呀,于是他就跟着这道光明信步而去。他在心里好像听到有人在呼喊他,说:“善哉耶舍,我有无上清净解脱之法,你可速来领受。”这是谁在召唤他?佛陀。

    耶舍在光明的指引下,很快就来到鹿野苑佛陀的住处,到达鹿野苑,他见到了青莲花般的佛陀,威德具足,满脸慈悲,喜不自胜,躬身下拜,希望佛陀收为弟子。授以清净解脱之法,你看这都是宿缘之弟子。他看到佛陀激动的不得了,就像一些同修看到他宿缘的师父,他激动的不得了,他死活缠着师父,收我做徒弟吧,这是宿世善根的缘故,佛陀满足他的心愿收他为弟子,为他广说离苦清净之法。很高兴,耶舍听了法也觉悟了,也跟前面五位沙门一样都皈依在佛陀的座下,成为沙门,成为比丘。

  这个时候耶舍的父亲,天亮了,诶,他儿子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因为他很爱他的儿子,但是他到处找,找不到,他心中苦痛莫名哪。终于,他找到河边,看见他心爱孩子的一双鞋掉在一边。他想,哎呀,我的儿子会不会涉水而过啊?于是他也跟着涉水而过,他去寻找,然后他就雇这些舰艇而过,沿着足迹,一直追踪到鹿野苑,他也来了。

  佛陀这个时候知道了,这个耶舍的父亲来了,但是他的父亲是为找他的儿子而来的,你看,我们从他父亲这样找他儿子就知道,这个父亲可爱他的儿子了。如果他一旦发现他的儿子成为沙门,出家做比丘了,他心中肯定大苦恼,甚至悲伤欲绝,气绝身亡都会啊。所以说呢,耶舍回避,不要相见。

  爱子心切,这个大家可以理解啊,有的父亲是非常爱自己孩子的。这个我也不知道,反正世间人,情都很重。我记得我当时出家的时候,我父亲找到我,顺着蛛丝马迹,被他找着了。找着了以后,他使尽种种方法让我回家去,什么事情都做,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什么都会。但是为什么会这样爱儿子呢,这个我当时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准确的答案,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说父亲爱我们的话,那为什么不让我出家得解脱啊,对吧,你不让我出家不让我修行,我生而为人就这么流浪一生有什么意义啊,一样老死,有什么用?所以说这也不叫爱我。但是如果说父亲不爱我,他会那么辛苦的,年纪都那么大了,千心万苦的,使尽一切办法去找我呢?所以说这是两难。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爱呢?也曾经在内心挣扎。我父亲对我是很严厉的,小的时候也经常打我,骂我,但是非常爱我。其实父母亲都一样,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亲的。我记得小的时候,读书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呢给我,这个夏天嘛,我当时身体不好,父亲居然偷偷的拿了一个小毛毯,盖在我的身上。那时我没有睡着,哇,我感动的不得了,感动的哭了一个晚上,我说父亲非常爱我,你看,平常对我很凶,那是为我好,其实父亲也有非常柔情的一面。所以我当时哭的不得了,当然了,有的同修说,你出家就不管父母亲人了?谁说的,会想的,都会想。但问题是,爱是爱啊,这爱是什么?结果走向何方呢?如果我屈服这所谓的爱,天天在享受这所谓的爱,不要说父母之爱,朋友之爱,亲人之爱,乃至情侣之爱等等,这都是一种爱念,如果不能舍弃,那到哪里去修道?所以这个爱固然是爱啊,但是也拖死人哪。

  所以说,如何真正的去了解,处理好这个人世间的这种爱与纠葛,这对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之重要,确实是需要觉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众生之爱欲深固的不得了,不得了,没有办法的,他会改头换面的面目来出现。今天很多修行人,说是我要修行了,其实还没有真正发道心呢,对不对?你看很多同修去找师父,其实与其说是要准备修行成解脱,还不如说也是因为爱欲而来。因为想想看嘛或许在他的世界里,他这样认为:在这世间的俗男俗女中,到哪里去寻找一个,像师父这样清净的,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的人呢,他会这样想,所以说,他不由自主的他以爱欲之心来寻求清净,但是这是解脱的正因吗?不是,这仅仅是缘分,这个缘分如果不转的话,依然是轮回六道之因。

  所以说我们这里看到了,耶舍的父亲来找他,佛陀很善巧,佛陀把耶舍藏起来。等到长者来的时候,就好言劝慰,佛陀为他说法,说无常,说无我,说解脱。那么他的父亲哪,本来善根就很好,他这个爱欲执着之心就稍稍的降低了,不用那么激动了,于是他把耶舍叫出来,然后把出家的之事告诉他,父子相见。因为他父亲听过法,他知道了,见面以后父亲对儿子说:“我的孩子,我非常高兴你能拜佛陀为师,学习无上道,就算我自己,对佛陀说得法也是心悦诚服呀,今天我因为你而见到佛陀,这也是我的福气,孩子啊,我现在不但不会反对你出家修行,就算我自己,也同样要出家,皈依在佛陀座下”,这真是皆大欢喜。

  于是他便跪在佛前,请求佛陀收他为弟子。佛陀这时候,收他了吗?没有,没有收他做出家弟子。佛陀对他说,“身在俗世之中,行俗世之事,如果能够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厌离感官的欲乐,那其实和出家没有多大的差别。反过来,如果身处沙门之中,虽然身披袈裟,吃住都十分简陋,但是心里却念念不忘俗世的娱乐,那么,徒有出家之名,却没有出家之实。何况一切的善和恶,都从内心中产生,所以真正的出家,其实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内心。所以说你如果真的有出离之心的话,虽然处在俗世,也同样能修成正果,所以我观察你的根器因缘,其实你在家修行,比出家学道还更合适,这样吧,我答应收你做在家弟子,以后以居士身份在家修道,弘扬佛法吧。”耶舍父亲听佛陀这样开导以后,真是开心呢,快慰莫名,赶忙称谢。于是他领受了佛陀教导他的在家修行之法,满心欢喜离去,成为佛陀第一位在家弟子,就有始而来。

  好,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有的很多同修都认为,我一定要出家。有两种人今天特别想出家,绝大多数都是在世俗生活中,感到无地方可去,觉得出家生活清净、自由啊,也没有负担,所以他出家。当然了,真正发道心出家的,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多。有很多女众很想出家,动不动就说出家,其实呢,这个也没有什么令人欢喜之事。唉,很多男众想出家呢,往往在世俗当中呢,说不好听呢,有些人基本做人都做的不清楚,反正我所遇到的缘,也就是这样。很难遇到这种真正具器的出家弟子。由此可见说,修行关键还不是这个,关键还在于你发心哪。关键还在于你能不能得遇善知识,有没有发心。出家功德固然很大,但是你是否有这样的心呢?更何况各人因缘不一样,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佛陀并没有说所有的人都去出家,因为要知道在家弟子是佛陀弟子中的主要部分。如果一百个人当中呢,其实只有一个人成为比丘,那么其他的九十九个人是在家人,所以佛陀的教化并没有说只为出家人而宣说,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知道。

  那么出家当然功德非常大,出家是住持佛法。一位比丘,成为人天导师。一位出家人能够渡化很多很多的众生,但是对出家人的要求也很高啊。所以说佛陀在里面,出家还有十三遮难等等,一些不够条件的人,是不具备出家资格的。比如说,从男性来讲,如果你不是丈夫,不是大丈夫相,你都没有资格出家。像黄门哪,像六根不具足的这些人,有残疾的,都不能成为出家相。因为出家比丘实际上肩负着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重担。也就是说,大家由此可见,出家其实叫做宁缺勿滥,并不是大家想象当中,越多人出家越好。所以说很多人不了解佛教,说你一说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去出家,那世界谁来生产,靠什么来生活啊,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佛陀也没有说是所有的人都去出家,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去出家的。所以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佛陀在另外一部经典也讲到一位喻耶女子,他的父亲也很希望她出家,但是佛陀没让她出家,结果因为喻耶女子的因缘,渡化了很多很多的外道。所以说她在家证初果,而且广行菩萨道。所以说都不一定,同时也要看因缘而定。所以说今天很多同修有的动不动就想出家,一定要深思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像佛陀说得那样从贫贱中出家,你要知道佛陀是从富贵中出家。那么贫贱出家这是末法时代的特征啊,贫贱出家,很多出家人因为自身贫贱呢,出家以后哪他往往会成为仆人。所以说现仆人相奴婢相,男众现奴相,女众现婢相,所以出家人看起来像是在家人的奴隶一样。比如说遇到一个大款,左右围绕,老板长老板短差点把老板变成当佛爷去了。对不对,有的居士呢出那么一点钱,拿来供养,最好师父也听他的话,如是等等。出家都变成跟奴才差不多了,是不是啊?那为什么会有些这样的同修,会这样来出家呢,应验了佛陀所说的这样,从贫贱中出家呢?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记得非常清楚,以前我皈依的时候,慧瑛老法师他跟我讲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啊,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还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马行无力只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是不是啊?马跑不快那是因为它瘦弱啊,你看这个人现在不风流好像挺好的,其实他是,因为他很贫穷,他没有资格这样。所以现在世俗上不是流行这样的话吗?男的有钱就变坏吗?对不对,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不是啊,他本来就是坏的,跟有钱没钱有什么关系啊,只不过,是当时没有钱,坏也表现不出来。所以说如果你只是因为贫贱而想出家这种发心的话,如果出家以后,你这种心转不过来,那其实又有什么用呢?因果苦归身后啊,因果不虚啊,对不对,所以今天大家还是要深思这个问题,学佛很重要很重要还在于你实际的发心。你如果真实的发心,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都是功德无量。都能成满今生所愿,得到解脱。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拖的时间长了。下面的时间呢,就是安排答疑吧,请管理员把同修们急于要问的问题打在群里面,我看一下,选择四道题融合起来给大家做个解答。今天呢,依然希望,就是说还是快点结束,十点的时候就结束,然后休息一两分钟大家来提问,接下来我就讲,十点多一点就结束,好吗?我现在就放麦。

文中不能确定处以红字标出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