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悲华经中菩萨四法懈怠(节选)
这个就叫做取清净世界,只化导那种清净的众生。而释迦牟尼佛发的五百大愿里面要以三乘佛法度化众生,而且他要取浊恶世界来成佛,他的净土是取象我们这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贤劫第四尊佛,他就要示现在娑婆世界众生苦毒,五浊炽盛的时候示现成佛,来化导这种最没有信心的,最没有善根的,烦恼最重象我们这些众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愿所化。然后释迦牟尼佛化导了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最后剩下来的很多我们没有解脱的众生,他又殷勤的托付给弥勒菩萨,那么到了弥勒菩萨的时候,释迦佛的遗法弟子都将被度化。这个一者取清净世界就是讲这个意思。因为十方不同的佛国世界,他虽然在本体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本愿力的不同,愿力因缘的不同,他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有西方极乐,有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有阿閦佛世界,有南方有北方,这种无量无边的世界。那每一个菩萨,他修行都要修行他的净土。按照维摩经所说的话,菩萨以众生为净土,对吧?就是说以他修大悲行,成全他的净土。因为要以净土,净土很简单,就好比净土相当于一个道场,比如你跟这个师父,师父有一个道场,你跟随着师父在师父的道场修,就是所谓的净土。那佛菩萨都有净土,都有他报身所住的世界,那么一般佛国很多世界都在密严刹土,就是我们讲到的色界天。因为净土不可能是无色的境界,也不可能是欲界。那欲界的净土只有弥勒菩萨这个净土才最殊胜,他示现在第四欲界天示现净土,这个等下我们说这种境界。其他的佛国界都在色界天中,他必不能尽色界,尽色界完是无色界,无色界那众生到哪里看见佛。报身佛也出现在色界,叫色究竟天,在显宗里面叫色究竟天,在《楞严经》里我们看到叫五净居天,住的都是那些圣缘觉菩萨,那有个色究竟天,密宗里叫密严刹土,那也就是说这些佛都在这里示现成佛。这个在显宗里面有讲到欲界天的净土是弥勒菩萨的世界,兜率陀天。其实还有一个叫金刚手菩萨,他甚至在修罗界里面示现净土,这个为什么这么讲呢?为什么讲这两种净土真的是最殊胜最殊胜?因为众生轮回在生死苦海中,就是什么力量最强?贪欲的力量和嗔恚的力量!所谓的“爱憎之心未除,轮回未得息”。这些烦恼深重的众生,你叫他断然的离欲,断然的无嗔,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越到末法时代,这种心越难,比如现在叫大家离一切世间的欲爱这太难了,对吧?叫大家能够忍受一切的痛苦,不管遇到什么都没有任何的烦恼心,这种嗔心,这是太难太难了,所以说这两个菩萨悲心特重。我们看到这个兜率陀天,他并不难往生,他并没有说你一定要断除结使,而且他就在欲界的四层,也就是说只要欲望轻微,你行十善有十善业,也就是你的心趋向于天人的境界,再加上你皈依弥勒菩萨,皈依三宝,那么你必然能往生这个净土。而且以这个更大的方便来化导你,所谓的不可思议的奥妙的一种化导,非常善巧方便,而且可以快速的成佛,即成佛。那当然这个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密意,不象很多人说的那样,这是欲界天什么的。因为菩萨叫留惑润生,留下这种迷惑的境界来滋润苦恼的众生。这个想想就知道了,这个东西容易做到,但是又容易成就,其他那些很清净的世界,想想看那些世界,大家心里都不生起那些喜乐的心,那极乐世界呢?很多人想是这样的情况,这个世界太苦了,我要往生到那里去,他其实并不了解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他只是觉得我很苦啊,我赶快往那边跑,我要到那里去,他是一种贪爱之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心量的比较多,他的心还是离不开贪爱,爱憎之心,他以这种情感来抉择西方极乐世界为多。那真正如果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一个女人,而且他完全清净离欲,要发大乘心,其实真的把这颗心相应的话,这样的人寥寥无几。所以为什么说西方极乐净土法门,都说是万人修万人去,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够往生的少之又少,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想想都会明白,所以他有种想离苦得安乐的心,向往着西方极乐世界,往往报这种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往品位都不高,能往生下品下生都不错,很多也都是往生边地夷城。当然了那个地方成佛相对慢,因为那个是安乐的世界,没有什么历经磨练。因为要想成佛,他就必须智慧和慈悲双运,这是不二的道路。不管你在哪个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你也要修行的,一回事。今天世尊所讲的三十七道品,在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宣说,你没看《阿弥陀经》里面讲的,那些鸟对吧,迦陵频伽音都在那里宣说什么,四圣谛、八正道、七菩提分、四念处,对不对?都在说这些法,是吧。到了那边还是要修行这个的。所以很多菩萨取清净佛国世界,象以阿弥陀佛这种为代表的指的这一类。这个从大悲的境界来讲,从初发心的境界来讲,当然是菩萨的一种懈怠。
第二种懈怠,愿于善心调伏白净众中,施作佛事。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说对那些有善根的人,比如一个上师他就对那种特别容易听他话的人,容易恭敬他的人,他的心已经相当的调柔,已经素质很好的那些弟子,他爱跟他说,但是他跟那些冥顽不化的,嗔心很重,又很愚痴的,欲染心又重的弟子,他就不爱跟他说法,那如果有这样的心,就叫做什么?愿于善心调伏白净众中,施做佛事,而不愿与恶心未调伏的,叫邪染众中施做佛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菩萨的悲心是非常广大的,象释迦摩尼佛的发愿里面,哪怕他为了去替一个众生明白佛法,哪怕这个众生把饭桶洗干净了,他还是要找他为他说佛法,这就是菩萨,释迦牟尼佛这种悲心。释迦牟尼佛看我们这个浊恶的众生特别苦,特别不懂事,都不愿意信佛,你看走在街上,你跟他讲信佛,个个都很厉害,都不愿意信,这就叫娑婆世界的众生,五浊恶世的众生,这个明白吧?也就是就象一个老师一样,只想跟自己喜欢的学生教他,都不愿花心思去调伏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不尊敬他的学生,那好了,那这个当然了很累,去调伏这些人,当然就更辛苦,但是去调伏这些人,就说明菩萨的悲心更广大。所以说第二点,叫做愿于善心调伏白净众中,施做佛事。
第三,愿成佛已,不说声闻、辟支佛法。也就是说他只说大乘法,那什么叫只说大乘法,那只化导菩萨。因为说大乘法,这个人必须发菩提心,愿度一切有情愿成佛,是不是?愿意度化一切有情,有这种菩萨心的人,才向他宣说大乘法。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发菩提心,你看往生兜率陀天就没有说要发菩提心,他说爱敬菩提心,他就可以往生兜率陀天,但是往生极乐净土要发菩提心,否则就生在边地夷城,对吧?这个讲到不说声闻辟支佛法,因为声闻辟支佛法,我们平常说这叫小乘法,他以解脱道为主,他告诉你如何调伏烦恼,你如何调伏这些烦恼?就象我们这些人烦恼重重,你要不修行声闻缘觉法,你怎么成就,而且你也没有基础修行大乘佛法,所以说成佛以后很多很多人发愿成佛以后不说这些法。这些法真麻烦,怎么说呢,是所谓的小法,这个看法完全不一样。有的人这是小乘法,我要说大乘法,为什么要说小乘法?错了!小乘大乘不是这个意思,就因为有小的人,所以才有个小乘。那众生烦恼很重的众生,他就是小的嘛,他就是小的,他又不是大的,又不是那么好调伏的,干吗不说小乘法,不说小乘法怎么度啊?释迦牟尼佛最主要说的还是小乘,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小乘法非常重要,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础,大乘法又是密乘法的基础。你看对一个成熟的人,一闻小乘法他很快就开悟,就证果了,你看世尊在世的时候有多少人一听佛一句话就证果了,都是修的小乘的法,解脱道的法。那法华会上世尊又作了授记又劝发菩提心,叫他们回小向大,对吧,说他们肯定不会退转,他们哪个罗汉说我不回小向大?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如果不信佛说的话的话,法华经里面告诉我们说,这个人肯定不是真的阿罗汉,肯定不是佛的弟子,他是增上慢者,如果他是修小乘法成就的阿罗汉,他肯定会听佛的话,佛肯定会叫他发心大乘。当然如果一开始就发心广大,他成就当然比修小乘法快,因为他已经发的菩提心,他所修的一些善法就成了大乘法了,而大乘法里面就包含了小乘法,所以这是很自然的。所以说愿成佛已,不说声闻辟支佛法,主要还是从这个舍弃浊恶众生这个角度去说的。所以这叫做三者愿成佛已,不说声闻、辟支佛法。你要到十方世界并不是每个世界都有三乘佛法,那释迦牟尼佛是很慈悲的,开示三乘佛法,在极乐世界里你听不到三乘佛法。
好,第四点,发愿,愿成佛已,寿命无量。什么叫愿成佛已,寿命无量?就是这个佛他住世的时间非常长。你看释迦牟尼佛住世时间才不过百岁,一百年都不到,他就涅磐了。比如说很多人发愿成,我成佛已,寿命无量,那寿命很短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成佛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就是因为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众生他不断的在祈祷佛,希望佛来临救度我,来出离生死苦海,那这种祈祷心,这种所行的善业的感召下,然后释迦佛的本愿又是要度化这些浊恶的众生,然后这样感应道交,他才示现做化身释迦牟尼,所以这个佛是共业的佛,是一切有缘的众生共同召唤而来的,也就是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请来的。所以说这个示现成佛如果说我希望我寿命很长,那很显然,你看那弥勒菩萨示现成佛的时候,他的寿命就比释迦牟尼佛长,对吧,那相反的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寿命就比那时长,人寿百岁的时候释迦佛出世,人寿八万岁四千岁的时候,弥勒佛出世。所以说愿成佛已寿命无量,也就意味着什么,他要化度那些善根成熟的众生,化导那些善良的众生,他还是舍弃了浊恶的众生,明白吗?
所以说一二三四这四点整个说起来,总而言之,要点就在于,悲心够不够广大,行愿够不够深的意思。这讲初发心,那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就发五百大愿,发的惊天动地,发的这十方三世诸佛都赞叹不已,号他为大悲尊者,大悲白莲花,那悲华经的悲华就是这个意思。那发心如此广大,佛就直接给他授记,你就已经成佛了,度化众生是无边无际的,是不可称说的,然后释迦佛发愿的时候说,一切人听到他这个愿都要落泪,所以在会的那些前生的菩萨们全部都流泪了,都赞叹释迦牟尼佛,他说善男子你的愿太深妙了,我们根本就比不上,惭愧!被感动了。当然这么大的愿他成佛当然快,而且他化导的众生更是无量无边。当然这是讲菩萨最初发愿,所以这叫菩萨四法懈怠,也可以讲菩萨的修行。那么其实这些成就的佛,他是一再一再的发愿,再再度众生,是这个意思。你看很多古佛,象观世音菩萨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本愿力,成就了正法名如来,然后他又发愿,又发愿就化现做观音菩萨,用菩萨来化导,帮助十方三世一切佛土的众生,来解脱,这就是观音菩萨,所以观音菩萨就变成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而弥勒菩萨他示现什么,示现大慈弥勒,而弥勒菩萨就是过去的弥勒古佛,他已经完成他最初的本愿,他又再一次发心,这是诸佛菩萨甚深不可思议的境界。因为象证悟到这种究竟涅磐境界的佛菩萨,生死和涅槃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他游戏生死,他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不能以凡夫这种心去测度,觉得跟我一样也是轮回在生死苦海。我们是不由自主的轮回在生死苦海,但是佛菩萨他是乘着愿力游戏生死,来度化我们,所以当然他也在生死里面,跟我们相随相伴,目的还是为了度化我们。所以这个就叫做菩萨四法懈怠,帮助大家理解。今天只能略微讲到这里。
禅修中自我恐惧和现象的背后
主持人:好的,那现在上师已经在线,那针对这样一个问题,上师您准备好,您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了是吗?那上师您准备好了,我给您递麦,那东东同修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禅宗与密宗与净土宗哪个更容易学,那现在是这样的,好了上师您准备好,我给您递麦,
上师:喂,大家晚上好,能听清楚我说话吗?刚才我没在电脑前,坐到旁边去了,我音箱开着,我陆陆续续的,听到你们在说话,抱歉没怎么注意听,现在可能是周末吧,你们好像都比较迟,问题不是很大,如果有兴趣的聊一聊也可以。等下,我要看下屏幕,你给我打的很快,我滚屏取消,我看下,什么?禅宗,密宗和净土宗哪个容易学?提这个问题的朋友你是从下手处的法门来说的,你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平常一般我都不会去怎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喜欢回答那种比较具体的问题。那这个既然这样问了,不妨说一说,就当着和大家闲聊吧。讲到禅宗、密宗、净土宗,如果你要讲到什么样容易学?这个不好说,因人而异。因为我们想想,平常我们喜欢做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做,对吧?那也就是说,你说这个禅宗法门、密宗法门跟净土法门哪个更容易学?这个还取决于你自己的心的喜好,可以这么说。象有的人他一听到禅宗他就觉得喜欢,那么也许禅宗对他来说就是容易学的。有的人心目中可能事先会认为禅宗是不是太高了,对不对?密宗是不是太深了?对吧。净土宗都说很容易,那他是不是想我就学净土就好,那么净土对他来说,就容易学。为什么要这么说,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应该来说禅宗也好,密宗也好,还是净土宗也好,这个都是佛法里面根据不同的根器,或者也是讲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的心态不同,显现出来的不同方便法门吧。那既然他是方便法门,跟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每个人的当下他的心态的状况有关系。那也就是说,他其实也并不是平常人家想象当中的禅宗就一定是很高的,好像如果我没有相当的根基,禅宗就学不成,密宗好像一定要很大的信心的,好像有什么样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学密宗。那净土宗,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是不是你看象那些老太太老阿姨没信心才去学净土,当然这个来自最早他对佛教不理解而产生的误解吧。因为不管是禅宗还是从密宗角度,还是从净土宗角度来说,他其实也都一样的,他作为一个宗派,相对都比较完整,他也是有一个什么次第修行的一面和这种直接切入的一面。那么,从次第修行角度来讲,也就是我们修道有个次第,你比如修净土宗,他先修什么,然后修什么,然后再修什么,最终要修到什么,这就是个修道的次第。那么密宗也有这样,比如,要你先修前行,从共同前行修到不共前行再加行,加行然后再进入正行,正行然后再进入密行,等等等等,他也是有个次第的。禅宗也一样的,或者到了现在的禅宗,比如参话头,先叫你参个什么话头,然后随着你疑情不断的深入再逐步的破关,他也是有道次第的,他就是好像一个次第的一个过程,过去禅宗刚开始什么法都没修,要先跟随着师父,锻炼他几年,把你这颗心调顺了调柔了,与法相应了,他才传给你法,这也是个修道的次第。那么同时呢,禅宗也有个顿悟,直指的一个方面,他对于一个根基具足的人,他可能当下开悟,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禅宗的公案中,写到很多,有祖师表示一种传承,或者当下因缘契会,以心印心,有的人当下就开悟了,有的人死参一个话头。禅宗公案甚至讲到,一个出家和尚一直苦参不得开悟,有天走过街上,看见歌楼上的歌女,妓乐女的一个歌女在唱歌,唱到有一首情歌的时候他突然开悟,这是讲一种顿时开悟,他有个直接切入到很高境界的一面。那么好了,对密宗来说也有这样,密宗有的人直接就进入那种密法的核心,有祖师,有上师直接的通过灌顶,或许通过大圆满中以心印传承的方式,或者大手印中的,当下契入,所以他也有个顿悟的一个方面。那净土宗也有的,有的人受持净土,他当下就能很快体会到唯心净土,或者有的人不久就会证悟到一心不乱的念佛,随着证悟念佛层次的不同,他可能会有给人一个跨越式的感觉。那么话说回来了,不管是哪个宗派,他都有个比较完整的修行体系,那么他都有他的下手处,不同的特征,也都有他次第修行的阶段,和他直接切入的顿悟的快捷径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取决于道本身有这样的方式,你也说开悟的话,他一念之间就开悟了,他没有个先后次序,也没有个时间甚至一刹那都不存在,他就如同一个人从梦中醒来一样,一切都改变了,那么他这一刻确实是,没有什么时间,没有什么次第可言,但是为了达到这个,仍然有个次第修行渐渐修行的过程。所以说不管你什么宗,他都存在这个方面,所以你说哪个容易学?这个不好说。你一定要说哪个宗,净土宗很容易吗?净土宗虽然很容易学,念佛,持名念佛,但是净土宗很难让人生信心,很难信,我们看《无量寿经》里面说到了,有几种难,而能够看到《无量寿经》就生欢喜,就能一心念佛,而往生西方净土,这个是难中之难,这个想想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人念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正问下自己,真的有信心吗?真的是发心去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牵挂了,真的能去吗?不一定了,他很难信,有的东西很容易受持但是很难相信。再比如说阿含经说的小乘,四念处修法,他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但是他很深啊,对吧,你很难受持。你可能今天教你个密宗,比如续部里面的仪轨法,又叫你观想,又叫你念咒,又叫你结手印,然后出现觉受,又叫你持风调整,还是持咒调整,又是观想调整,你会弄的不亦乐乎,很喜欢受持。但是如果叫你受持小乘的四念处,去观一个呼吸,从早上观到晚上,从晚上观到白天,你可能就受持不了。所以说什么叫容易,有的东西很容易下手,很简单来做,但是你却做不了,有的看起来很复杂,但他却是讲没办法的方便接引。这个方便的法门,可以讲从小乘的法门来说他是直截了当的,象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就靠修小乘就解脱了,成阿罗汉,他没有太多的法门,象今天的南传佛教,他就很简单,很单纯,道次第非常明显。但是到了你要受持大乘法的时候,大乘法就有很大的方便,到后来人的烦恼心慢慢沉重了,他需要大乘法才能化度,所以大乘法里面用了很多方便法门,才能让这些烦恼心沉重的众生,得到调伏,他才能受持,才能趣入法义。那到了今日的时代的人的烦恼就更沉重了,他的心灵非常之脆弱,他的情感执着非常之深,不容易修学小乘法,那今天所以要靠密宗的法门,密宗的法门他可以创造这种使你受持的因缘,所以密宗要靠密意来调伏,才能把人给调伏了,所以这时代密宗很昌盛也是有他的原因的。那么净土宗呢,他为什么他很昌盛,当人的依赖心越来越强的时候,人的这种自我承担的心,也就是禅宗的根器越来越弱的时候,净土法门就很兴盛,因为念句佛号好像感觉很轻松,好像心灵上有个信仰,有个依靠,情感上有个归宿,就比较容易找到这种感觉。你如果一下子进入禅宗的法门,禅宗是叫你,“佛祖顶上行”,你的气量要超过佛祖,要作一个大丈夫,这个一般心量小的众生他当下就不能承担。讲到密宗他非常强调先灌顶,又怎么样又怎么样,上师神圣不可侵犯,他又感觉很拘束,觉得我心很难皈依,算了算了,我还是不学密宗,对吧,对他来说这个法门就变得很难学了。那净土宗他或许说,只要念句佛号,越念越深刻,他就觉得净土宗好学。那不一定啊,有的人说净土宗可能是迷信啊,如果我能直接当下禅宗开悟的话,我不是今生就能得到解脱吗,密宗不是说即身可以成佛的,那我有缘遇到这个上师,我修了这个密法,那我今生不就可以成就了吗。所以说对他来讲,可能禅宗跟密宗,他好像容易学,你跟他讲一些禅宗密宗的道理,他好像更容易接受。所以归结起来讲,一个所谓宗派的不同,它是一种方便法门的不同,那么为什么方便法门不同,那还是在于各人的根基不同,机缘不一样,他的心态不一样,就像我们平常有的人爱吃白菜,有的人爱吃萝卜,对不对?所以说佛教中一种因缘是很重要的,你可能跟某个师父有因缘,那是因为可能你宿世和师父有特殊的因缘,这个因缘很难说的,他不一定是求佛而遇到师父,他可能会喜欢听这个师父的声音,或者是某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因缘。你们想想从头到尾你们学佛是怎么学的,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有的人不知道怎么学佛,只是朦朦胧胧的感觉有种力量驱动着我,慢慢慢慢走到今天,今天又是什么样呢,再问问自己内心深处,他又感觉茫茫然,感觉好一点,但是好像也不彻底,因为很简单,也就你还没得到解脱,还没开悟,还没证悟,当然会有这样的心。但是这种缘,这种善业的力量去推动着你,走向解脱,或许我们自己没有自信,不知道自己会解脱,但也许佛菩萨的智慧他看得清清楚楚,你肯定会得到解脱的。所以佛教说的信心为入道之门,这个信这句话是很深奥的,佛教从开始是一种信,因为信才有个容易不容易说法,因为信心这种清净,信心成就了他也就得到了这个果实,《金刚经》不是说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是这个道理,刚才这个朋友的话我就回答这里好吗?我说的还是比较多了,好,我先交麦。
主持人:好的,接下来呢麦序是雅量师兄的,雅量师兄您好,您准备好,给您递麦。
雅量师兄:首先顶礼悲华禅师,这个里面有些师兄说的从气功开始步入佛法的,我原来也是练气功的,我是根据书学的,没有老师,我最初练武术练气功都没有老师,包括我学佛开示也没有老师,我在练气功的时候打坐,打坐的时候,那时候包括平时打坐站桩,还有有的时候睡觉之前,有一个现象,发生一个现象以后呢,我就放下了,但是这个现象我一直没解开到底怎么回事,就是练的过程当中,有次感觉这个头就像爆炸一样,感觉匡的一声,就感觉什么东西都没了,就好像空了,那时挺害怕,然后马上收功不敢练了,我就这个问题,这个跟禅比小巫见大巫了,请悲华禅师开示一下,这是一个什么现象?是不是人打坐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个现象呢?阿弥陀佛。
主持人:好的,雅量师兄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了,上师您准备一下,这边给您递麦。
上师:喂,好,我接麦。因为可能是不知道是麦克风的关系吧,好像感觉他说话断断续续的,我想可能是因为你说话不连续吧,网络上就这样,你说话如果停顿的话,信号就会断掉,再讲的就听不太清楚。我依稀听到关于打坐遇到一种现象,感觉头好像快炸裂了,遭遇到以前平常的意识中所没有的境界,心生恐惧,就不敢再打了。其实你说的现象虽然简单,其实里面包含很深微的法在里面。首先来说,你为什么害怕,心经里面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也就是你有挂碍,所谓的最大的挂碍就是你还执着有个我相,众生如果这个我相,人我执破不掉,那这种恐惧是难免的。因为遇到心的境界改变了既有的观念,意味着破掉自我,但是破掉自我是很恐惧的一件事情。因为自我有个特征,他一定要维护,尽管它是虚幻的,但是我们都要维护它,谁也不愿让自我受伤害。而这个自我又是很微妙的,人有不同的自我,有的人也许很聪明很善良,但是他自我也许更大。说回来,世尊曾经说过,一切法无我,这个无我之法是佛教里面修行的核心,那么禅其实就要打破众生对自我的错误的执着,所以他通过一种参的方式,通过也就是修行的方式呢,他能够逐步的看破这一点,去除这种我执,这是他的一个修行的方向。那么讲到我执,最初的象心经里面讲五蕴,色受想行识,众生以色受想行识的聚合为我。色,就是物质是色,受想行识就属于心,也就是这个讲到一切法无我,什么叫一切法,简单说一个是心法,心法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感觉,你刚才说的头要炸掉了,这都属于感觉感受,还有你头脑在想什么,这都属于心法。还有你心中有什么欲望,你想做什么,心里有某种冲动,有种寂寞的感觉,或者有种悲哀的感觉,的感觉,这些都属于心法。还有你用你的心识判断觉得这是一个人,他叫什么名字,我今生中命运如何,对种种事物的看法意识,这心识也是心法,所以受想行识的范畴,还有一个心所有法,为什么讲心之所有,也就是你能知道有这样一个外境,还不是你心能认识,也就是你所遇到的物质的外境,种种境界,还是你心之所有,属于你心认知的范畴,这叫心所有法。还有一种是纯粹的色法,这只能在抽象中运用,比如说你看一块石头,你很难说我知道石头被打的,榔头敲在石头上,那你能说我知道石头被榔头敲的很痛吗 ?你不知道,但是你知道这个石头的反应,独立于我的心识之外的,所以被称为色法。比如太阳月亮怎么运作,宇宙到底什么规律?还有一种东西,你所不认识到的东西,就是心不相应法。也就是所谓客观你所未知的领域,那还有一种法叫什么,就是我们凡夫一般都不知道的,叫无为法,就是没有任何的造作,本来就存在的,就如同心经里说的那样,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我刚才说的叫一切法,五种法合起来那就叫做一切法,那你想看,我们佛法的目标最终要从这一切的法中找到关键破除这种我执,也就是说在这里面其实无有真实,无有永恒不变,无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这种无我法,对于一向执着于自我的众生来说,其实是一种很令人恐惧的事情,所以说佛法的修行刚好和你的意思相反。而且呢打破自我走向甚深的空性的过程,他是很微妙的一个过程,所以说如果靠自我的力量,靠平常比如说他是很恐惧的,他走不远,那么在这个走向甚深空性的过程中,走向觉醒的过程中,那就会遇到很多的歧途障碍,那这种心生恐惧都非常正常的,特别讲到禅座修行,你如果没有真正善知识的指点,在你修行的过程的觉受中,善加辨别,去走向解脱,那是相当之困难的。所以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如果按照五蕴的角度来说,他无非离不开自己的现象,其实都是心之所有,一个就是感受,感受痛啊,感受痒啊,感受空啊,反正因为身体而心里的造成的感受,也可能是苦受,也可能是乐受,也可能是不苦不乐的中性的感受,终归是属于感受的范畴。所以说感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感受的体性到底是什么?我们没有修行不知道,所以说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会心生恐惧,因为不能做主,其实死亡是什么呢?可以说谁也不知道,但是我们莫名其妙都会恐惧死亡,我们不管对死亡是一种恐惧心态还是一种无所谓心态,都是一种无明的心态,都没办法超越他。那佛教修行就解决这个问题,他要让这个无明变成觉明,要照亮这个无明,点亮这个心灯,看到这个法的真相,也就是说实相,这个过程就叫修炼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反过来想的话,那你刚才说的这个现象也不存在解释什么现象,还有这个时候感受就配合你的心想,这个心想可能来自你过去人生的经验,或者你可能在潜意识中串习,好像我在头顶上有个玄关灵窍,今天哄的一声,是不是灵光打开了,灵光打开以后我将去哪里?其实事实存在是什么呢,你到底谁是你呢?当你一旦在修行过程中体验到这个肉身可能不是我的时候,恐惧感就会产生了,那么肉身不是我,那人总得想抓住一个我,为什么佛法中把无生法忍称为忍,也就是这个无我之法,这个无生无灭的法,对众生来说是需要去忍的,要能忍得住它才能够受持。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所以说我们学佛中障碍在哪里,你比如说真的叫去你完全依止亲近一个善知识的时候,一个上师的时候,他是很困难的,我们宁肯自己在家里抱着一本书慢慢研究,有的人心灵就更脆弱,因为亲近上师,真正去修行。再比如说真的去出家,对很多人来说,是件很恐惧的事情,他就意味着一种割舍,一种放弃,一种改变,意味着一种走向未知的领域。那么最终的涅磐境界,无我的境界,就是完全觉醒的自己,打破这个无明的境界,好像就象天亮了一样,这个境界是一种光明。但是我们的心畏惧光明,这个觉受根本上就是因为我执和无我的真相,他的矛盾所产生的。所以说在佛门中修行中,他注重修行这颗心识,因为你一切的感受,最终都生于你的心识,因为你现在心是无明的,所以你不知道,心识是如何造这个万法,如何形成这一切的因缘果报,所以没办法把得定捉得住,你修行根本不知道方向,但是目标就在这里,心能不能照亮,照亮心这个过程是个很微细的过程,他一定要去等因缘成熟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去依止,走完这条开悟的道路。所以说这个问题呢就大概的说这个吧,今天可能是因缘的关系。证到空性不是感觉,感觉离不开受蕴,他必须在感觉中超越出来,在心想中超越出来,在心行中超越出来,在心识中超越出来。而特别是人的心识就是说万法唯识对吧,你看我们从这个五根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如何以智慧觉性,如何去进行辨别?你想都想不过来的一件事情。他需要靠实修实证深入自己的内心才真正的明白,就这个道理。问的东西还是比较深入的,但是只能跟你讲个大概的方向吧,当然了,你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你一味的这样的打坐下去,那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如果心灵执着很深的人的话,他可能通过平常锻炼他的心智,可能心中会出现种种的幻象,这种幻象就配合着平常的业识,他就会什么面目都会有,可以这么讲你心里想什么,当你心入静的时候,什么心象都会显现,他会显现出你一切的心象来,但是你如果不懂得超越,或者不知道怎么做,那这条路,肯定走不下去,走久了,可能还会出现问题。就这么简单,所以说你真的去观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说有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是非常之重要的,这样呢,你可能你的修行就会过渡到真正切入到真修的层面上。这个不是什么恐惧的事情,恐惧是来自自我,恐惧修行不敢再走下去,因为你没有个皈依处,因为你自我不可能走完这条路,根本原因就在这里。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明白却不容易,一定要有人开解。所以说在佛教中修行对这种的作用,对善知识的作用,那是千经万论都在强调的。尤其到这个末法时代,那这个善知识的作用,更加重要,因为末法时代可以讲就象《楞严经》说的那样,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就是说到处充满诱惑,随时可以让你牵引着走,使你偏离正道,在这个时代走向正道很不容易,能够遇到正法很难,能够正修特别特别难,如果一旦踏上正道这个问题就不是很大。其实也不难的,无非就是回头罢了,他并不是到处寻找,而是当下回头,所以你要认识这个回头的道路,就不容易了。平常的很多人修持最多修持到就止静的功夫,让自己的心识集中一下,但接下来,怎么慧观呢?怎么照破五蕴呢?他就不知道了。这个就涉及到佛法深妙之处,这个唯有真正实修实证,唯有真正明白法义的人才能开示。好,这个就说到这里吧。今天时间不早了,大家兴趣这么浓,没关系,今天反正迟点不要紧,我就先说到这里。因为最近这段时间我呢也有意识的不让他们问问题,以前我在佛学交流的时候,到后来的时候,我一上来,还没呆一会,我屏幕上问题就已经一大串,后来我就有意识的回避问题,因为一味的问,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说这段时间我们语音室也算是开放了,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改变一下心态,其实呢不管是开放也好,还是内收也好,都是在觉醒自己,看他自己怎么把握罢了。好,我交麦。
主持人:好的,刚刚上师给雅量同修的问题做了一个开示,上师啊,接下来麦序是这样的,是这位叫若的朋友,她有问题想问您,那叫若的朋友请您准备好,这边给您递麦,您的麦可能稍微差了点,说话稍微离麦近一点没关系的,只要连续的话就听得清的,好吧。
若:喂,这样能听清吗?先谢谢觉空师兄递麦,我也跟着叫师兄这样随便些。大师您好,第一次来,确实有一点挑剔之心,听刚才上师给刚才两个朋友讲解,心中挺感动,您很有耐心,我的问题问出来说不定依然是不敬,如果这个心我去不了,我始终不能信您。万法是崇高的,对于我这样的渺小的人,开悟,可能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禅家不是把开悟称为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吗?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是见到自我的真我。一个人选择修行之路,不向如来行处行,也就是说他肯定自己走自己的路。大师您是我们的典范也是我们的坐标,很多位师兄都跟随您,特别是刚才雅量师兄还说敬大师应该象敬佛一样的来敬您,他这句话说得得当吗?要不要那么谦卑的心来对待您,象对待佛一样?我没有那么高的层次,象刚才诸位师兄一样,问出那么高深的问题来,您的解释对于若来说也是一知半解,但是我会慢慢的肯定,能够听懂您说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问这些话,就是问禅师您,跟随您是不是迷信?我问到这里,谢谢禅师。
主持人:好的,若这位朋友的问题已经问出来了,刚才您的麦有点断续,所以还是有点听不太清,这边我给上师递下麦,上师您准备好,我给您递麦。
上师:喂,能听到吗?虽然断断续续,但是我想大概是什么意思,虽然听得不是太清楚,大概是不是好像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刚才雅量师兄问的问题比较深入其实也不是深入,主要是说你没有这方面的尝试,他所说的东西对你来说是陌生的,我们往往把陌生的东西当作是深奥的。其实不然,就像我们没有去过西藏,总是觉得西藏那个地方是不是很神秘,而我去过西藏,我好像并不觉得,那地方又落后又破的,除了佛法珍贵,其他没什么好珍贵的,那么也就这个的道理。人不要对未知的领域去人为的去认为,他或者很深奥,很高,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会更好。这里说回来了,是不是要把上师当作佛一样?其实如果说你把上师当作佛一样,或者把佛当作上师一样,其实如果你不理解这句话,那说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正如这个一般,佛是个未知的东西,其实上师,既然称为上师,他不同于普通人那样来看,他也是个未知的东西,那么把未知的东西拿去比喻未知的东西,最终还是摸不着边。那真正的心应该是视上师如佛,象对佛那样的恭敬来恭敬上师,象对佛那样的尊重来尊重上师,象对佛那样的信赖来信赖上师,象跟佛学一样,跟着上师学,他的本意应该是这样的。也就是说这是表达一个人如何才能真正的学到佛,这样一个办法吧,一条道路。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并不重要去衡量上师是不是佛,最多你可以理解为这个上师他走佛道,他通过一定的修证,他肯定能知道我不知道的东西,他可能就代表着佛或者代表三宝来传佛法,那么既然他能传佛法,那等于说代佛来传法,那么既然代佛传法,就像古代人说的钦差大臣代表皇帝来办事,那我们对钦差大臣的恭敬就如同皇帝一样恭敬。那目的还在于这个,不能轻视钦差大人,就如同不能轻视皇帝的旨意一般,对吧。我们敬佛如上师,在最初的理解上不妨这样理解,其实也是很自然,也就是要求我们,你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就得从恭敬中求。也许你这颗敬拜膜拜上师的心,所以说到上师,其实上师并不是指一个人,你想想看,我的有缘弟子,他们对我非常恭敬,那我对我的上师也是很恭敬,那么上师到底又是谁呢?这是法的传统,这也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佛教最终的觉悟是智慧上的觉悟,是要证到无我。那我们人为什么不能低头呢?我们人为什么会恐惧呢?我们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分别心,这么多的贪爱,他的根源就在于这个自我,所以说这个谦卑的心,谦恭的心也好,很显然恭敬,跟放弃我慢的低头膜拜,这个是进入佛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态度。我们平常经常讲到心态,就是讲态度,态度好就非常顺利。比如说,就刚才前面说的那样,那上师他有法的甘露,他要把法的甘露传递到你的身上来,必须有前提,那么恭敬信心就是前提,这个因缘难得。如同他把甘露呈现你的时候,你是拿着一只碗在盛,如果你这只碗是破漏的,那么不管他灌多少,肯定会漏掉,这是一。如果你这个碗是覆盖在上面的不是仰天放在那里,那么甘露倒下去,根本倒不进碗里去。一样的道理,如果你这只碗如果是不干净的,那么再好的甘露倒进去,他就变成毒药,所以要把这个碗清洗干净,要让这个碗纯洁无暇,心是空虚的,虚心的,能够接受对吧,而且能够受持他,不要说他底下有个漏洞,漏掉。这个比喻说明一个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法的甘露。所以说佛门中顶礼膜拜,一个人一旦从最初皈依三宝开始,最初从信仰佛教,或者对佛教有好感开始,到真正入了门,他必然会走到这个阶段,他越走越谦卑。我经常举这样一个禅宗的公案,二祖慧可大师,达摩祖师是他的师父,对吧,达摩祖师把衣钵传给他。最后达摩祖师问他的弟子,你悟到了什么?每个弟子都说出了自己的境界,达摩大师这样评价,他说你得到我的皮,然后更深入的一个人,你得到我的肉,再一个人他就说你得到我的骨头,但是只有二祖神光慧可大师,他起来是怎么回答的,他没有语言,也没有无言,他起座,恭恭敬敬的在达摩祖师面前顶礼膜拜,非常规矩的膜拜完,就回到座位上就沉默的一句话都不说,达摩祖师非常赞叹,你是得到我骨髓的人,我所有的法要传给你,你要成为一代祖师,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这个最高境界就显现为这个,这个慧可大师,二祖神光,他已经完全领悟到,这个法完全是来自顶礼得到。你想想看当时的二祖慧可,神光大师他可以断臂求法,他为了向达摩祖师表白他的信心和诚意和决心,达摩祖师说你天天跪在这个山洞外面你到底要干什么,象你这样的根器,这样的行为来求我这个无上大法吗?二祖二话没说就把手臂砍下来,除非你雪地见红,他就把自己的手臂砍下来,表白自己的决心,这就说明自己的心,只有有这样的心,才能得到真正高的境界。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这样做,这种做法是随着一个人的认识,也就是随着他的自然的发心而来的。比如我们是慢慢慢慢的对佛教有兴趣,慢慢慢慢的经过内心的挣扎,慢慢慢慢的一直到最后变成对佛教单纯的信仰。就象你说的表面上看过去就成了迷信了,最终说到一个迷信,当一个人只有非常痴迷的时候,非常单纯的完全放下的时候,他才能够进入,心完全的掏空了,完全的低头了,佛法才会进入到心中。说起来这个是最难做到,因为我们人最难放弃的就是这个东西。佛经上告诉我们,人有个根本的五毒,根本的烦恼有五种,你看贪嗔痴慢疑,贪嗔痴,大家学佛学这么久都懂,贪嗔痴,这根本三毒,这贪嗔痴三毒使我们不能见到真正本性。到底什么原因使我们无法去除贪嗔痴三毒呢?其实如果你能真实的依止善知识,真心放下来修行的话,你肯定是这种贪嗔痴慢毒日渐轻微。但是障碍就在于,人有我慢和这种猜疑的心,贪嗔痴慢疑,后面是慢和疑,慢就是我慢,要么这个人很自卑,要么这个人很自傲,要么对同类心生嫉妒,他总是有个自我在那里,他不能进入。最根本到最后一个疑,疑跟信相对,当你疑心很重的时候,看什么都是疑心的。有一个公案看过没有,今天再讲,好像是讲韩非子的故事,不是佛经的故事,他说有个人家里的斧头丢掉了,他就怀疑看看看看好像隔壁邻居,左看右看很象就是他偷了我的斧头,他越看越象,他越看越象,就觉得就是这个人就是偷了他的斧头,如果他不偷我的斧头,为什么他眼神都是贼溜溜的,当我看着他的时候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好了过了几天那个斧头他自己找到了,原来谁也没偷他,是他自己放错了地方,根本不可能别人偷他的,最后他才明白,然后他再去看那个认为偷他斧头那个邻居,越看他越觉得他好像是不象偷东西的,越看越不象,不可能他偷东西吧。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疑心生暗鬼,疑是对真正进入佛法是个极大的障碍。因为讲到一个对佛法的信心他必须有个前提,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是个觉悟的人,完全觉悟的人,他所传的佛教,是一条最正确的道路,他所带下来的传法弟子意味着真正的清净,这就是所谓的佛法僧三宝,佛宝究竟的觉悟,法宝最正确的道路,僧宝最清净的解脱。那么这个他已经得到解脱,首先是一个前提。那么根本不存在跟他探讨,你只有完全的低头膜拜你才能真正的跟他一样的得到开悟。所以对佛教建立的一个前提,他本身就是一个觉悟的宗教。那么你亲近一个善知识,他就像一个桥梁,放大镜,取太阳光聚焦,使你着火一样的道理,他是一个使者是个通道,通过这个你才可以见到佛见到三宝。所以从恩德上来说,上师的恩德甚至比佛在世更大,因为佛的法身报身,你不能直接看到,到了末法五浊恶世的时候,佛菩萨加持在善知识身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知识他就是佛的化身。所以这样理解一旦心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一个迷信的问题,因为他不迷,何来的迷信?迷迷糊糊的信仰,这叫迷信。一种真诚的信仰,虔诚的信仰, 他就已经不再是什么信不信的问题,这个信涉及到信念的问题,真正的信心的问题,对吧。所以这个问题,借这个因缘说到这个问题。所以怀疑的心,这个怀疑有三方面的,一个是对老师的怀疑,也就是对传这个法的善知识的怀疑,一个是对法的怀疑,一个就是对自我的怀疑,觉得自己到底能不能行不行?明白吗?所以迷信迷信,他先从迷才有信,佛教他至信,所以说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他最终让你明白你的自我,让你从你的迷梦中醒过来。其他的很多的教法,很多的法门,他不是这样的,他让你创造一种更大的梦境给你,你要依止上帝,或者依止某位专门的主,或者你怎样才能成佛,修完黑法再修白法等等等等,最终他不是让你自己觉悟跟佛一样的智慧,这点就完全不一样了,好像唯有佛教才有的。因为佛告诉你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都会成佛,这就是他的根本。现在出现很多的附佛外道,根本上有这个差别,要么增强他的自我,唯有佛教破除自我,然后在破除自我的大智慧下,佛教的功用显现为大慈大悲,显现为没有自私的心,显现为一种非常坦荡宽广无边的胸怀,这就是佛教的功用。自性佛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佛性的觉醒在于自性的觉醒,也就是你自己能成佛,那不是自性佛,那弄到半天你不能成佛,你自己不是佛,那佛教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你只有完全明白了你的自己,你才能真正的知道什么是佛,那依止善知识修行,皈依善知识,皈依上师,他也是为了透过外在的上师,来找到自己内在的上师,为什么要依止外在的上师?因为外在的上师就是你自性上师的外在显现。因为他是证悟,他是明白的人,所以只有通过这条道路,一个人才真正的觉悟,所以佛经说到最后,都是引导你来走上这条道路。这个你查阅佛经都可以看得出来,善知识的重要,曾经有个公案,是这样说,我说完这个,这个问题就说得差不多了,释迦如来曾经有问过阿难尊者,阿难你说我们学佛的人最终所得到的一切成就他来自哪里?阿难在尊者想了想说,我觉得我所得到一切的成就最主要来自善知识的提携,佛说你说错了,应该说完全来自善知识的提携,佛祖说话说的非常深奥,阿难有此一问。好了,刚才有个叫若的朋友,他的话题说到这里,基本上把他刚才提的两点都给说上了,不知对她有没有帮助。好了,今天我想最迟不能超过一点,好吧,先交麦。
主持人:好的,上师真的很慈悲,10分钟开示,12点50现在是1点50,各位朋友,若还有雅量师兄,在线的还有几位师兄,今天也挺晚了,如果你有问题,这边打出来,如果没有问题,礼请禅师休息吧,好吧,今天就到这吧。上师啊,您也休息吧,今天您也忙了一天了。
语音里大家讨论忏悔时的提示
形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形式所要提示我们的内容,所以今天我想大家能不能,这个跟现在修法也有关系,我每天都在安排具体修法的事情,凡是不用心的人都在浪费,都在辜负上师这种用心,等下回头我再讲些事情。今天晚上我们还是来谈下关于忏悔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忏悔,什么叫做忏悔?应该如何忏悔?为什么说必须忏悔?等等,凡是围绕着忏悔的有关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来说一下。你比如说很多这种形式,你比如我今天也会忏悔,跟上师讲,我“嗡班扎萨垛吽”,我今天念了百字明多少遍多少遍,那我问你你念百字明做什么?你为什么要念百字明?对吧。他说我也磕头磕头,磕了半天,你为什么要磕头?你真的有恭敬心而磕头吗?对不对?所以说很可能很可能你们有很多是一种虚伪,忏悔也是种虚伪,磕头也是种虚伪,我们修行修了半天,内心还是很虚伪,所以那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今天谈下什么叫忏悔?啥叫忏悔?你比如举个例子,你看象今天在群里面讲的,有的同修虽然他想请功课。我们这次功课是这样的,和上次的功课内容上没有差别,但是做了比较详细的、更直接的补充说明,这样而已。他要请这个功课,有的同修说不行,现在还不能请,等他一周两周三周,或者等你明白了以后再来受持,你要忏悔,忏悔完了以后你要告诉我说,你发现了什么,你忏悔到了什么,说了,你确实是心相应,那么好,你继续去受持,对吧,那他这个忏悔绝对不是一种形式。也不是等到多长时间,忏悔就是这样的,跟时间没有关系,你只要有一天没有把他忏悔出来,他还是在忏悔的阶段,对吧。这也是涉及到一个忏悔的问题,理由很简单嘛,没什么好商量的,你想学,就绝对够格,你不要管别人够不够格,你不够格就是不够格,你别学,为什么?这是很危险的,你以不够格的心来学这个法,你在干什么?你在瞎搞,对不对?为你好,你这个因种下去,不可怕,对吧。你不要你告诉我,我没叫你磕头,什么时候叫你磕头,没叫你磕头吧,没有说你不磕头有罪吧,我没叫你磕头,是不是?当你说我要好好修行的时候,我会叫你说磕头,你说我很有信心的时候,我会叫你磕头,对吧。你没有这个你磕头磕了干什么?你增长虚伪,对吧。你看来我们语音室的,有没有叫他去磕头,你有没有曾经看见上师说,你怎么不磕头,好像从来没有过吧,没有去指责这个人你为什么不磕头吧,对不对?甚至他恶言恶语,恶声恶语的也没指责他,至多是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比如他在其他地方,对其他师父不恭敬,我就告诉他你如果真想恭敬的话,你在措辞上就用语上都得要注意,是吧,如是而已。从来没有说过你必须磕头,你必须干嘛,也没有说过你必须忏悔,也没有说过你必须念百字明,也没有说过你必须干什么干什么,都没有。所以你不要变成了问上师,我现在干什么,我现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说上师该叫你干什么,听明白没有?它不是一种形式,所以说今天再讲一句什么叫忏悔,我相信大家听的最多最多,耳熟能详的,我已经反复讲了,“知错改错名为忏悔”,我就不知道大家理解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啥叫“知错改错名为忏悔”?忏就是知错,悔就是悔过,就是改错名为悔,合起来“知错改错名为忏悔”。忏悔也说过,众生业未尽,烦恼未尽,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忏悔是不断受持的法门。好了,所以今天就问大家,你对忏悔怎么理解的?你到底怎样理解忏悔?你是如何忏悔的?你平常中如何受持这个法门呢?这个要问清楚哦,对不对?前一阵子经常听大家讲与上师相应与上师相应,那啥叫与上师相应,对不对?很显然我们这种理解存在着诸多的偏差,有的根本就理解的不对,那怎么叫与上师相应?对不对?这里面就有问题,那这个忏悔法门,相应法门,这就是我们说的前行,在一个人即将进入正行修持的时候,他是必经之途啊,你要清楚正行修行的时候这关不过,那不对,你就象你来到寺院的时候,也听上师开示,该怎么念呼吸?怎么走?我告诉你你根本听不懂、进不去,你相信吗?你根本就不是,你就算听了掌握了一个理论的话,也不是那么一回事。很简单你并没有一颗忏悔的心,并没有这样一颗相应的心,你到哪里听懂这法在说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那很简单,法是谁说的?法是上师说的,是吧,跟上师不相应,你当然听得懂这话,你不要认为法会独立于上师而存在,我这个说的法是跟你自身解脱相关的因缘法、方便法,不是说佛经上这句话什么意思,宇宙的真谛叫法,不是这个意思,讲的是方便,如果没有方便法的引导我们不可能达到究竟,这方便非常之重要,方便如果修持不相应的话,你永远达不到究竟的目的的,对不对?所以说还是要明白这些问题是什么?今天我想这样,我们周末刚好有缘都在这里,那好了,我就问你,啥叫忏悔?来说说看,大家都谈谈自己对忏悔的看法,好不好?争取自己主动来说说看,你说出来,然后你如果不对的地方,我给你说出来,我觉得这很有必要。
现实的人生佛教和归宿
这叫修行吗?对吧。所以说这叫现实的人生佛教,现实的修行。第二个现实,比如说我们这个人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最现实的我看就是内心的烦恼。现在这个世界的真正的问题,其实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也不是你所处的生活环境好与坏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内心充满着烦恼。我们有很多的人,内心的烦恼不断,他很难止息,有的思想想问题想个不停,他停不住,他经常烦躁,经常不安,陷入在困苦之中,谁都骗不了的。现在的社会,看一般平常的人的心,身心安宁的没几个,走在街上苦死了,我看街上的人个个愁眉苦脸的,不知道苦什么?他总是很苦,烦恼的要命,不相信你们把照片都好好的拍一下,看一看苦不苦,对不对?这最大的个现实问题,就是身心的烦恼。有的年龄小的,年龄大的,甚至面对生活的问题,面对着人生,都不知道该怎么想,有的人想不开,现在越来越多人想不开,社会越来越动荡,越来越想不开,这种痛苦真的是无以复加,人心不安的痛苦,所以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佛法要解决这个现实的问题,所以要讲对现实的人生关怀。那我们平常待人的时候,其实现在的人,看你说学问,他挺有学问,你跟他比学问,他心里很不高兴,对不对?你跟他讲什么什么好玩的事情,他玩腻了,又心生厌倦。但是现在人缺少什么,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慈爱的心,互相不关爱,大家都想着自己,个性万岁,对不对?事实上很少看到慈爱的人。我们不说慈悲吧,我总是觉得“悲”,“慈悲”一个人啊,往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实先别去救人家,度人家,你先对人家怀一颗爱心,慈爱的心,发自内心的慈爱。你就是有快乐的东西,总觉得别人也应该得到,对不对?看到别人不快乐,总觉得这个人应该笑一笑比较好,这个人这么烦恼实在是过不去,对不对?我应该把快乐带给他,我能有的,我尽量帮助他,这叫慈爱。慈爱的人他充满了宽容,他不会一味去指责一个人,他总是希望他能进步,希望对方呢能够就象,我们平常歌里唱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你真有这颗心,那真是好极了,那就是慈爱的心,对不对?可惜我们这颗慈爱的心太有限了,太有限了,为什么?你对我好一点,我才对你好一点,对不对?所以说“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是情人之间的歌唱。那这女孩子漂亮对我好,待我不错,那我也要对她好一点。所以说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这颗心为什么不能遍及一切,遍及到所有人的头上去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人群中不能散发这种慈爱的光芒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不请弥勒菩萨降临在这个世间,用他的慈光来照耀这个世界呢?我们这个世界这么混乱,我觉得最重要缺乏一颗慈爱的心,对不对?没有慈爱。所以我给大家介绍弥勒菩萨,不要把弥勒菩萨看作是那个发财,笑哈哈的样子,你要去明白,这个弥勒菩萨意味着大慈。所以说你学习弥勒菩萨就会得到弥勒菩萨的加持,在你的内心深处生起这颗慈爱的心,是不是太需要了?我们不管处在哪里,如果周围的人们充满了慈爱的心,我们生活在那里是多么的幸福,对不对?人生就变成一个人间净土嘛,对不对?那慈爱心的人必然会行持十善法,我们今天讲经里面讲了“十施品”,“施”,慈爱的人他不小气的,他会把自己贡献出来,当一个人去奉献他自己的时候,他很快乐,别人也因之而快乐。反过来一个人不断的标榜他的个性,他总是自私的,别人说的不对,他就不高兴,整天到晚想着自己,没有想到他人,你说这样的人他活着怎么会安宁呢?他每天到晚的烦恼,对不对?古人说过“智者无虑,仁者无忧”。智慧的人他没那么多七想八想的,仁者,“仁”就是仁爱的仁,他没有忧愁,所以大家要好好记住这句话,这句话是至理名言,“智者无虑,仁者无忧”,对不对?我们现在真正缺少的是这个。这个世界他缺少什么?所以说我们对人生要有个很现实的关怀,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现实的人生佛教。还有啊最后,我们这一生是很短暂的,我们生而为人能活多少岁啊,你看那些高僧大德也相继离开,肉身也不会常久的住在这世上的,就是佛陀他也离开了人世,对不对?一切皆无常,圣者也不可免,那么好了,那么我们茫茫人生归宿在哪里?那我们人生归宿总不能欺骗自己吧,没事,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或者是我死了以后我就往生到哪里去?可是他的一生行持却不修这种净业,你不净化你的心,你怎么会往生净土啊。所以说我们人生要有个现实的归宿,那就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我又给大家介绍弥勒净土,大家都很熟悉西方净土,为什么这里又给大家介绍弥勒净土?他也是有原因的。弥勒净土,弥勒菩萨教我们行持十善,在这末法时代的时候,你如果能这样做,一心归命弥勒菩萨,必得往生兜率天,得遇弥勒。因为弥勒菩萨发过愿啊,众生行持十善、恶法少时、烦恼轻时,我就要示现作佛,他有这个本愿。那我们行持十善、修持佛法、烦恼渐轻、发愿皈依弥勒,那当然能见到弥勒了,不就见到弥勒佛了吗?就往生兜率陀天,这是很容易去的一件事情,因缘很殊胜,跟弥勒菩萨缘分很深很深的。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真的需要这颗慈爱的心,那么以慈爱心作为发动,以慈爱心来修行佛法,以慈爱心来与人相处,对人进行现实的关怀,以慈爱的心进入我们所向往的净土。我们的净土有两个净土,一个是提前实现的净土,哪一个?就是我们上升兜率陀天,在兜率天知足天上,与天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能够在莲花上化生,常常倾听慈尊的法音,多好啊,对不对?第二个净土就是我们这个人间净土,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庄严这个人间净土,你如果在兜率天上,将来可以下生阎浮提,一道在这个世界实现人间净土。如果我们现在所做就算没有,本愿力故不往生兜率天,在人间那也是增上啊,最终龙华树下必得相逢,一样会赶得上这个净土。所以净土的思想也是现实的,他是现实的人生归宿。所以我们这一生他要去向哪里?对不对?从心上来说,我们要达到怎样的一种心灵,达到充满慈爱的心,象诸佛一般,对不对?从归宿来说,要往生那种有慈爱充满的地方,就是美丽的净土。从国土受生来说就是净土,从心上来说他也是净土,所以这叫现实的人生归宿。所以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我加了两个字,叫现实人生佛教,道理就是从这里产生出来。大家慢慢慢慢会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有的人现在已经越来越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会越来越明白这其中的意思呢?因为他慢慢慢慢去除自己内心的邪见,他的信心慢慢的增上,他在行为上,他在自己的发心上开始检讨自己了,他改正了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的轻慢的心。所以他与依止法相应,因相应的缘故,功德既为相应,功德相应的缘故,烦恼渐轻微,烦恼渐轻微的缘故,智慧渐增长,智慧渐增长的缘故,解脱呢也渐渐的就成就了,这是环环相扣,因果不虚的道理。好吗?今天耽误大家很多时间,讲到十点半,时间也不早了,我就结束今天的讲解吧。好,弥勒尊佛!祝大家晚安。
功课、白衣神咒、日常修行和接收道友
我刚才本来是想讲下修功课的事情,因为现在在座的几个人也很想知道关于修功课的事情,我刚才前面其实讲过功课本身坚持本身就是功课,为什么修习上师给的功课,这里面包含一个意思,如果你连上师给你的功课你都没办法修,却要分好还是不好的话,那么你进一步再修行的时候,在遇到上师的时候,你可能连上师在说什么你都听不懂,然后呢坚持功课呢,这个本身就已经是在修行,因为他可以使你能够有办法坚持完成一件事情,因为很多人他从来就没有坚持的完成一件事情过,那我们借着功课这个方便来锻炼这个,也就是说刚开始修行的人,前面的因缘都具足的情况下,首先应该修习什么,应该修习忏悔,应该修习发愿,然后呢要坚持地去完成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是什么呢?他就是功课,所以说走过这条路的人就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好了,刚才前面已经讲了很多,现在不多讲,你说什么白衣神咒啊,白衣观音灵感真言,对吧,白衣神咒就这个意思了,这个传说中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梦中,梦中感得观世音菩萨为他传授了这个咒,这个咒在民间非常之流行,其实你只要。(他们说的,对,我刚才说过你们可能不明白自己正在造一种毁谤道友和毁谤上师的罪业,有些事情该停止了,不能一再一再的去说了,好了,我插一下不说了。)我们来说一下,白衣观音灵感真言,刚才说到哪来着?只要你怀着真实的信心,他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传授的,那这样吧,我给大家唱诵一下,这个白衣观音灵感真言,感觉如何?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图片出不来,情况是这样的,圣水那边的网站他们正在调整,所以说暂时图片出不来不要紧。(以下上师唱)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怛垤哆 唵 伽啰伐哆 伽啰伐哆 伽诃伐哆 啰伽伐哆 啰伽伐哆 娑婆诃
天罗神 地罗神 人离难 难离身 一切灾殃化为尘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我也不太清楚,是不是这么唱的,(以下上师念诵)
怛垤哆 唵 伽啰伐哆 伽啰伐哆 伽诃伐哆 啰伽伐哆 啰伽代哆 娑婆诃
天罗神 地罗神 人离难 难离身 一切灾殃化为尘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是不是这样唱的?不过我觉得因为他这个法的传承,是来自民间的流传,虽然流传很久。因为这个法我也不知道,我也没得过这个法的传承。大家如果读,可以诵观世音菩萨大悲咒,常常诵读大悲咒就很好了,当然你如果喜欢这个白衣灵感真言的话也可以诵读。好就这样,我先交麦。
还是声音大了好是吧,太大也不行,把耳膜给震聋了。其实我们每天怎么修行,也就是实际上修行在每一天里面完成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举心动念这里面都在修行。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不要认为只有打坐的时候在修行,应该说任何时候都应该在修行才对。比如说包括我们走路,我们都要清楚的观照我们的姿势,我们的身体所生起的感受,所以说四念处修行,虽然没有到上师面前正式的受过这个法,但是我在功课二里面也说的很清楚,你可以观照自己的姿势,身体的动作,这已经初步在修行四念处。如果你每天能这样开始修行的话,那么你是不是已经开始修行了呢,如果已经教你这样修行,你却不这样去做,那么你总是想说我现在没有见到上师,又在那里提,那是不是没有必要呢?对吧。所以说修行应该是在每时每刻,在每个不同的程度,每个不同的时段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行,这个才是修行真正的含义。就是说每时每刻不管心情好心情坏,我们都要修行,所以说我们要锻炼这颗修行的心,对这颗心的锻炼也叫做皈依的锻炼。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每一天可以怎么修行呢?从早上眼睛睁开这一刻一定要注意,眼睛睁开恢复知觉这一刹那,不要浪费了你的心,应该如理的忏悔和发愿,然后让这种愿和忏悔的心警醒的心一直加持着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所以说早上起来,最近要求大家要念诵百字明,念诵百字明21遍,再念诵六字真言6遍,这个六字真言指的是“嗡班扎萨垛吽”,是金刚萨垛心咒,不是观音菩萨那个“唵嘛呢叭弥吽”,那个六字大明咒。那早上起来把这颗心调整好,净化好,非常之重要,这就叫做是一天修行的开始。当然禅定功夫深入的人,就是修行走向更细微的人,他这个时候不仅仅限于说我恢复意识以后,把洗刷干净以后才开始修行,而在他眼睛还没睁开意识恢复的这一刹那,他就开始修行了,他这时的修行能觉知到,人是怎样醒过来的,一切是怎样出生的,这是讲深入一步的修行。但起码我们可以做到早上起来的时候,要好好的修行功课,或者修忏悔,或者正确的发愿,这样就叫做修行的开始。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洗刷,或者去做卫生啊,做房间卫生,做个人卫生等等,然后是吃早饭,与家人面谈,然后独自一个人可能面对他关于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那这些时候有没有在修行呢,还是在修行,这时候你要念住自己,念住什么,首先最起码念住你的身体姿势,念住你的身体。还有再的话可能你还不断的在思维,一些曾经听闻过的法义,然后把这些听闻到的法义跟自己相对照,跟现实生活的起心动念相对照,这个叫念法。最低程度你应该念身,念住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明明了了清清楚楚,这就是一种锻炼。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可能内心中会退转,可能内心中生起疑念,可能心中充满了贪欲,可能心中充满了一种嗔念等等,五毒常常会现前,这个时候要不断的忏悔。你可能这个“嗡班扎萨垛吽”,这个咒语,你可能一天当中要不断的颂念,你呢不断不断的忏悔,这就是修行的开始,修行中忏悔的开始。很多人修行是不断从积累知识开始,不断从增强自我的能力开始,错了!修行不是这么开始,因为修行最终的目的是破除我执走向对实相的了悟,那么修行应该从忏悔开始,应该从念念明了的念住自己身体,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从忏悔开始。要想长远的修行,必须发大愿,按照佛菩萨,按照传承上师那样发愿,这样发愿呢,就可以坚定我们的修行,使修行能够持之以恒,那持续的修行,那才能产生修行的成果,这个叫修行非常重要。那就是说我们每一天坚持的做好功课,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心情好还是不好,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当你问到自己的时候,说我是谁呢?我是不是今生今世想修行呢?我是谁呢?我是不是上师的弟子呢?我为什么来找上师呢?我找上师是为了什么呢?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想修行,还有你还要这样想,我这样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呢?我不知道,我随时可能结束我的生命,我可能还没到我老的时候我就会死去,人世是这样的无常,归根到底,生命是一种痛苦,到今天为止,我依然还没有了悟无我的真相,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没有开悟,到今天为止呢,我修行还是没有解脱,所以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这样做呢?那上师说我这么做,那既然我相信我的上师,那肯定是对的,我就应该这样做,这就是毫无保留的去皈依,去信受去奉行,这就是一个修行人该做的事情。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是以这样的正念来护持我们的心,那么正知就会时常的生起,正念正知不断的守护着我们这颗不断的走向恶业烦恼流转的心,那么我们的心慢慢有一天终将被我们自己所调伏。调伏的心,经过训练而平静的心,他将有能力去觉悟真理,他将有能力去修行,将有能力去领悟上师所说的法义,将有能力最终去证得实相。所以说起步就是修行,你只要肯跨出这一步,就开始修行。那么好了贪嗔痴慢疑,最首先要去除的是贪心,我们只有结束我们过去对某些无聊事物的贪爱,而持戒,我们才有可能来修行,对不对?这是第一步。
那么对修行构成最大破坏,又最难以消除的是什么?是贪嗔痴慢疑的疑,五毒也是有顺序的,贪嗔痴慢疑,当我们的贪心稍稍淡薄的时候,我们的嗔心就会显现,去除嗔心,痴心又会浮现,痴心去除了慢心就变得很明显,慢心去除了,很明显一个显现就是疑心,就是疑虑。就象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不说大家也明白,或许有些同修也无须明白,有的同修无需听不听,所以说我们无需讲这样一件事情。其实这些事情的发生是来自你的疑障,疑障的烦恼魔,道友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上师也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但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守上师的戒命,导致了这件事情进行因果循环的恶果。所以如果再在这件事情进行评论,再在这个问题去说的人,他不断的在破坏上师的戒命。如果你说你是个很有信心的人,你想受持更深的法要,那你就必须遵守这个戒命,你不遵守这个戒命,一旦知道错了,如果不知道忏悔,而是相反反而继续下去的话,那我告诉你你结局的命运非常悲惨,你会身心俱毁。所以没有信心,没有信任,那一切将不复存在,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实际上是一条信心的道路。佛教里面一开始就说了,佛法大海惟信能入,那么到了最后也是因为信心成就,而证悟实相的,这条道路是谁也离不开的道路。所以你应该清楚明白,你正在做什么,上师说的话,如果你的这种五毒之心,覆障着你,你不加忏悔的话,你就会听不懂上师到底在说些什么,明白吗?已经申述的非常清楚了,如果你想跟随上师修习,你必须接受所有的道友,如果一时不能接受那是因为智慧没有到,或者因为种种的原因,但是你必须忏悔,你必须知道不能对道友生起一种毁谤,生起一种怀疑,不管怎么说他和你是一样的。至于你所探究的东西,到底什么是事实的真相,那个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信心,你的依止,你的修行,这个是最重要的。而不断的去继续自己的罪业的话,那么很显然你自己会感到非常的痛苦,一切痛苦的原因并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因为内心有罪业,所以才会有痛苦,一个内心没有罪业的人,他无论遇到什么,他不会有痛苦的,哪怕他已经生病,哪怕他快死了,哪怕他被众生折磨,被众生拷打,他的内心也没有丝毫的痛苦,何以故?因为他的内心没有罪业,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的认识,我们为什么痛苦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罪业。所以普贤行愿告诉我们,忏悔无尽,我们有时候因为自己内心的疑障,因为内心的一点点的五毒,可能就会整个的把修行的功德给摧毁掉,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制止,那么罪障覆心,你一天天就会衰退,你一天天会造更深的罪业。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了,今天借这个语音我明确告诉大家要清楚要明白,你这样的一种说法是一种罪业,你一定要忏悔清静,停止不要再继续。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的话,我想离开你们,我不想根你们在一起,因为跟你们在一起毫无意义。就象我们平常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一定要学佛,那你就要信任佛陀,如果你要依止上师学佛,那你就要信任上师,如果你愿意成为上师的弟子,那么你就要接受上师所有的弟子。因为很简单,除非上师已经告诉你,这个弟子是破戒弟子,他违背上师的戒命,他必须离开,否则我们都应当接纳,否则就说明他没有任何的罪业。如果你对他生毁谤,如果你说他是什么什么,那么你就是有罪业的,听明白吗?你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哪怕是一个杀人犯,他也是上师的弟子,如果他对上师有信心,他从来不怀疑上师,不毁谤上师,那么他就是上师的好弟子,那么你呢,如果想成为上师的弟子,那你也应该接受他。如果说每一个弟子都要求他没有任何的过失,如果说大家都是清静的,那么何必来修行呢?如果上师也这样要求你们,每个人都应该清静,每个人都不能犯错误,每个人都很完美,那么我相信上师可能没有什么弟子,可能孤家寡人一个,对不对?所以我就想不通,就象你们所理解的那样,那如果说上师已经是个解脱的人,他为什么还来到这个世上呢?那么他来在这个世上到底要与谁相伴呢,对不对?因为大家对上师有这个信心才说这个话,没有信心者,我们可以想想那佛菩萨来这个世上是为什么?那我们为什么要寻求佛菩萨?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们为什么要依止佛陀,我们为什么要走上正法?我们为什么要依止菩萨僧团呢?为什么?为什么要寻求这样的师?为什么要寻求这样的道?为什么要寻求这样的道伴呢?对不对?这种心的人与我们要修行的弥勒净土的法门也大相违背,对不对?你这种嗔恨心很强的,你认为只有清静的众生才能相处,你认为只有清静的众生才能摄受。或许你这样的因缘可能会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他基本上只摄受清静的众生,他最主要是摄受大乘清静的众生。就如同悲华经里讲的很清楚,那往昔释迦牟尼佛发愿不是这样的,他重点摄受五浊恶世的众生,什么叫五浊恶世的众生呢?就是我们,就是我们这样的众生,叫五浊恶世的众生,就是充满了贪嗔痴慢疑的众生,就是如此不清静的众生,就是如此寿命短促,没有什么善根福德的众生,就是这样一个整天到晚疑心重重,整天到晚无法修行的众生。所以你为什么不接受他?你如果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你就应该接受这样的众生,这不是什么配不配的问题,更何况你所认为的,你所想的,还是一个错误的东西不说,我们应该站在一个高度看这样一个问题,对不对?所以说悲华经里说菩萨发心有四种过失,其中一种就是什么呢?只愿意教化清静的众生,也就象我们修行的人,我们只愿意与这种清静的众生为伍,对不对?我们平常世俗人就这样,对我好的人我对他很好,对我不好的人我对他不好,合得来的我跟他合,合不来不合,但是修行人不一样啊。当然我也没要求你一定要马上接受一切的众生,因为你智慧没有显现,你的我执还很沉重,所以说你不可能自然而然的生起对众生悲心,那么起码第一步你要做到,依止上师修行,要去接受所有跟随上师的道友,这点非常之重要。这里面不是一种所谓的包庇或者怎么样,你还得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道友,不同的弟子,可能上师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化他,就如同上师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化你,对不对?如果上师能这样对你慈悲,就意味着上师能对所有的弟子慈悲,上师如果能接受你的话,就意味着上师能接受所有的人。所以如果你的心不平等,你只是很自私的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或者有的人说,我要为上师护法,我请问你护什么法,没有信心的人他能护什么法?对不对?所以这点一定要明确,一定要明白。当然了,不可能,我们看到道友肯定有人我是非之分别。好了我要告诉你消除这种嗔恨心,让我们的心放开去接纳,用一种慈悲喜舍的心,来对待道友,这是我们要走的路,是我们要修行的方向。不要认为这个不重要,有人说我只要按照上师说的整天闷在家里修行就好了,我何苦一定要去接受道友呢?你错了,完全错误!你可知道上师的功课是什么呢?功课哪句读出来,都是告诉你这个道理,你要以慈悲喜舍的心去对待他人,这是个修行者的要求。什么叫慈?你看我们的法名里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让每个人的名号上面都加一个慈悲喜舍四个字呢?慈就是慈爱,就是每当我们遇到他人的时候,首先我们遇到同修道友,我们要先从同修道友做起,对不对?如果你同修道友都做不到,怎么可能对其他人这样呢?对吧。你要用慈爱的心去对待他人,慈爱就是用爱心去面对他人,爱心导致的结果是让人家快乐,自己如果有好的地方一定与人分享,你所作所为当然都希望对方带来安乐,这就是要慈心,首先要慈心对待他人。其次是悲心,慈悲喜舍的悲,悲就是不忍别人受苦,如果道友很忧伤很难受,你没有能力帮助他起码你存这样的好心对待他,你甚至可以默默的祝愿,希望同修能够早日的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希望同修不要被贪嗔痴慢疑的毒所中。对不对?所以你要有颗悲心来对待同修道友啊,对不对?就是要从这里开始修行,慈悲喜舍还有一个喜悦的心,什么叫喜心呢?就是能够赞叹随喜别人的功德,这叫喜悦的心,别人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哪怕有一点点胜过我们自己的地方,我们都要赞叹,而且很舍得赞美他人,而且不是出于虚伪的赞美。对吧。虚伪的赞美是让别人认可我们自己,不是我们所说的随喜的赞美,对不对?最重要先有颗舍心,你要有颗布施的心,舍弃自己的贪爱,舍弃自己的邪知邪见,随时准备忏悔自己,准备改变自己的心,准备要舍的心,舍从外在的物质,哪怕从一颗白菜,一直到自己最珍爱的东西,乃至到自己的内心,所有一切对自我的贪执,都能舍。对不对?所以慈悲喜舍从哪里开始做起,从布施开始做起,从舍字开始做起,一个能舍的人,他自然而然的就能够进入慈悲喜舍之道,对不对?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佛陀所成就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心修行他能够获得梵天果报,慈悲喜舍的心修行他能够投生到梵天善趣,慈悲喜舍的心修行他能够使我们的善缘不断的增上,使我们的福德资粮一天天的增长,那么这样你的定力和慧力就会增长,这样你就能修行四念处,这样你就能够走上瑜珈相应的道路,最终当然能够成佛了。这是一条确定无疑的道路,古往今来的那些高僧大德们,那些成就者们都是这样宣说的。相信大家不会产生这样一个疑念,上师是不是说错了?我告诉你上师绝对没有说错,一定没有错的,这就是学佛,所以说大家要明白这个宣说的密意所在。为什么一开始建立语音室的时候,告诉大家慈悲喜舍,我们这个语音室从弥勒菩萨生日那天开始,大年初一正式开张,然后豁然映在眼前的就是四个字,“慈悲喜舍”,对不对?慈爱的心,悲悯的心,随喜的心,能放舍的心,平等而舍的心来面对一切。这样我们就形成一个网络道场,你看我们网络道场挺好的,也挺清静的,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个网络道场,很多同修还没有这种因缘。你看这次国庆,我们到这里来进行禅修,还不就是这种因缘而带来的,这次国庆来寺院禅修的道友,大部分都是在网络上与上师结缘的,只有少部分的不是在网络上结缘的,所以说太重要了这一点。我记得南京栖霞寺有个叫本正老法师,他在临终前给人最后的教言就是这四个字,“慈悲喜舍”,这位大德,深知佛菩萨在末世度生这个悲心,他深深的知道,可以讲深深的体会到佛陀来救度我们末劫众生的悲愿,良苦用心之所在。所以这条慈悲喜舍的道路,以我们现在所赞叹所修行的,弥勒净土法门是非常相应的。我们想想弥勒菩萨他所示现出来的悲悯,可以讲在诸菩萨中对我们众生最宽容,最慈悲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说兜率陀天弥勒净土是在欲界当中成就的净土,是离我们最近最近的佛国净土,那么这点就非常清楚了,是谁放弃了自己的清静的果报,是谁可以对我们这些浊世众生深怀悲悯,不弃不舍呢?那么在诸位菩萨当中,我们如果想到弥勒菩萨这种精神,那就会很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慈爱,什么叫做真正的悲悯,对不对啊?连这样的众生都不舍弃,所以弥勒菩萨为什么会在我们五浊恶世示现成佛?他为什么会在释迦牟尼佛之后成为贤劫第五尊佛呢,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根据密续的记载,根据密教中的传言,象大宝法王,如果按照授记所言,大宝法王是不是应该继弥勒菩萨在贤劫成就的第六尊佛。那么如果这是一个事实的话,我们来看一下,大宝法王在密拉日巴尊者所流传的白教传承的法脉里面,他是怎样的苦行,我们就会知道了,这些佛菩萨他是以怎样的悲心来救度我们。如果我们跟佛菩萨来学,哪怕一念之间,哪怕一点点与佛菩萨的这种悲心宏愿相应,那么你可想而知清除罪障的力量有多大,这种成就功德的力量有多大,哪怕一点点吧。所以说慈悲心难起,你如果真的能够一点点的对众生付出慈悲,那我敢说你离开悟就绝对的靠近了一大步,何以故?因为我们最终开悟要成就的是空悲双运的智慧,什么叫空悲双运?很简单,空性与大悲不相违背,大悲就是空性,在一切皆空中流露出大慈大悲,这个才是佛道。所以说智慧和慈悲他无非是一体两面,所以衡量一个人智慧高低,就是衡量一个人悲心的大小,衡量一个人的慈悲心有多大多小,可以看他智慧有多高,这是无二无别的,所以说这样去理解。那么我们所承受的无论是深还是浅,无论是粗还是细的佛法,他都是贯穿一体,前后不相违背。今天借这个因缘随缘给大家说到这里,这些话希望大家牢牢的记在心中,然后把这些话再告诉其他的同修道友,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要珍惜眼前的因缘,要珍惜今生难得一有的福报。你要知道我们修行的人到今天没有解脱,你不要认为是自己前世是一个什么很有修行的人,我前世是不是一个和尚?是不是一个尼姑等等?不要这样想。你甚至可以这样想,我前世肯定是一个浪费因缘的人,我前世的时候早有机会亲近佛陀,我早有机会听闻正法,可是我没有认真的修行,结果又流落到今生,所以今生不要错过这样的因缘。所以经常要把暇满之难得,把寿命之无常的,这种因果与轮回的道理,在心中反复反复的观想,反复反复的揣摩,反复反复对他生起觉受,那你这样的心来修行的话,那他一定不会走到偏道上来,就能够逐步逐步消除修道上的障碍,就能去除种种的魔障,步入这种光明的正道上来,所以这点非常重要,大家要记在心中。好了,今天晚上关于这个话题先说到这里,好不好。
有人说我看不见佛功德我怎么信的开示
能够知道惭愧,这是很了不起的功德。学佛先从惭愧开始修,有了惭愧才会忏悔,有了忏悔他才起步了。我的看法跟你们不一样,你们问为什么我见不到佛,一直来质问佛,总而言之好像这个不怪自己,怪佛,佛既然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让我看看,你悲华禅师那么本事,为什么不显给我瞧瞧?呵呵,普通人说句话都这种心态。但是我好像不这么看问题,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见不到佛,那是因为我们的德行跟佛差得太远了,如果我们的德行接近于佛,我刚才就说的很清楚,那说明他善根成熟了,他的德行到了,当然他很容易就相信佛了,对佛就生起皈依心了。那无量劫来佛菩萨来度化我们,你看度的成果是让我们对三宝生起了信心。也许我们觉得这点信心很薄弱,上师经常还骂我,但是这很了不起了,你能有这样的信心,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你这种不知足,这种觉得自己心里,其实还是建立在自己的贪心上,你会觉得我已经这么努力了,怎么没见到成果啊,这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啊?对不对?佛就是真实的世界,佛就是一种德行。我们之所以见不到真,是因为我们迷,我们之所以不能理解佛,是因为我们无德。所以这颗忏悔的心,这颗修行的心,他跟佛相应,我们走的这条道他叫瑜珈之道,这就叫瑜珈。所以我看法完全不一样。好像我一直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从我一开始懂事,象今天慧月问我的问题,还有刚才觉梦,还有虽然你们没说话,但是我知道你们很多人是这样想的。好像从我记事以来,从我接触佛经,见到出家师父,我好像从来没问过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那为什么我不会问这个问题,你们却会问这个问题?或许我的想法不一样吧,也许从小就不一样。有人会说师父啊你是不是前世是个和尚,所以你才会这样,那你又会问这个问题,那我从来不会问这个问题。每当我看到出家师父或者学佛的人有某种方面的德行跟信心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也从来没有这样问过,(是不是这个,心海干嘛自己把自己踢出去啊,不是啊,看来是有人捣蛋。)所以说我在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刚才说的很清楚,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佛呢?众生为什么能见到佛,为什么他能开悟?原因很简单,佛不是有断德、有智德和恩德吗?那我们如果说也是朝着三个方面去努力,当烦恼业障渐轻微,我们不是就能见到佛了吗?原因很简单的,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们离佛太远,我们这种德行跟佛比差的太远,然后又不肯信向佛。你不要说没有佛,佛很简单,佛是大慈大悲啊,大慈大悲你理解吗?你肯定能理解。但是你面对着大慈大悲这种品德,你是什么态度?你会顶礼膜拜他吗?你会对他充满信心吗?你会对他感恩不尽吗?这就叫信佛不信佛的心啊。信佛不信佛并不是你说的那种我什么时候能看见佛,看见光。所以说有善根的人他不用人说他就信佛,佛就是这样有什么好信不信的呢。因为我从佛那里我又不求那些东西,那佛既然有这样那样无所不知的功德,那我会更欢喜,知道吧。我记得当时很清楚,我一直不懂我说他为什么这样的来对佛教恨恨不平,他说这都是迷信,我说我看了半天没看出迷信,我说他叫人家待人慈悲,就算是迷信吧,他也是好东西啊,为什么对他这么有意见啊?我当时思想中也是模模糊糊的,你叫我去谈佛到底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就觉得这是令人可敬的东西。所以说虽然我接受了很多的教育,什么现代科学了,物理学了,无神论了,我都接受过,但是好像也未曾有一念生起过,对佛失去信心或毁谤的念头,但是有的人却不是啊,这就是区别。所以我们举这个例子就更能说明问题,他心不一样。而自己这颗心那是最重要的因素,原因不在外面在自己身上。我们学了佛就知道,很多原因都是自身的原因,不是其他别人的原因,可以讲别人没有任何的原因可追究,一切的原因都归于自己,一切的责任都在自己身上,你如果能明白这个的话,OK,就好事了。你真正就会入道,那就会懂得,怎么个尊师重道,怎么个珍惜此生,怎么个信向佛道,那你一切都懂了。那现在再说一句真实的话,为什么不懂?很简单,德行欠缺!就自己这方面的德行没有到,德行欠缺,德行欠缺体现在哪里?很简单,德行欠缺很简单,佛是大慈大悲的,但是我对大慈大悲不相信、没感觉、不敬仰、不尊重,很简单嘛,对吧,因为你没这颗心嘛,当然对这个你没感觉,明白吗?一样的道理,善知识上师,他都是以慈悲为心的,当我们向善知识向上师去求的时候,我们去求的是什么呢?我们去感应的是什么呢?这个道理是相同的。我们之所以见不到佛,刚才说了四个字是,轻师慢法!因为我们无始劫来都在轻师慢法,你说我没有轻师慢法啊,那我给你举个简单例子,有没有轻师慢法。你平常把自己的上师都看作什么人啊,好好想想,那上师给你的教言你是怎么受持的?比如说我刚才说如果你今天不明白,那么就把今天的话抄下来,顶戴受持,想一天不明白,想第二天、想第三天,你这样去做,那就是对法对师是深生尊敬,那就没有轻慢,你不这样做那就叫轻慢,很简单的道理,你轻视嘛,看不动吗,对吧。你慢,傲慢、我慢,对不对,而且懈怠,无所谓,随心所欲,对吧。很简单嘛,你比如对这个东西很重视的时候,他一句话你都非常的重视,你没有嘛。所以说这种轻师慢法的缘故,那么自然而然的,比如说说的一句话其实早就说过了,第二次又说,第三次又说,说了三次,他还是没听懂,还是没听进去,都浪费了,那你说这个业难道不是轻师慢法的业吗?难道你不能忏悔这个吗?那好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见不到佛。佛是本师,佛就是上师,我们见不到佛的法身很简单,佛本来就在,你看那些开悟者,那些觉悟者,那些佛菩萨,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就如同乌云拨开了,看到天上的蓝天了,太阳本来就在那里,无所谓你怀疑不怀疑,他本来就在。那你为什么就见不到佛呢,难道是怪佛吗?是吧。那怪佛的人,他没有感恩之心,他怪佛他不怪他自己,这是关键,所以说你要想切入,从忏悔开始。你好好平常去想想看,其实到底怪谁呢?一样有眼睛,一样有鼻子,一样有耳朵,一样有佛性,为什么他有我没有,当别人有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不生随喜心,反而生嫉妒心,对吧。我们在在处处是不是有恶在心中呢?因为你德行欠缺,你心中有恶,你当然见不到佛了嘛。因为见到佛这是福报所感,是你的善根成熟的缘故,所以说我们把我们所欠缺的德行应该认识到,这是我们的善根有没有的问题,当我们所具备的德行,我们要知道这也是我们福业所感,这样想法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不再为自己的疑心,不再为自己的轻慢去寻找任何的借口。因为人和人本来就是一样,为什么他有我没有,他能我不能呢,原因在哪里?在自己身上,多找找自身的原因,就会懂这个道理。道理虽然简单,但真能明白的不多,因为他必须很深心的,很静心的去思量去求得这个智慧,他才会生起这个自知之明的心。明智之心难有啊,自知者为明,知人者为智,自知之人,那才是智慧。对了,见佛是福报所感得,是因为你具有相应的德行,所以你能认可佛的德行,所以你才会信任佛。好,这个问题说到这里,已经说的很清楚。
绿度母心咒教唱
他说啊,他说以你所提到这样的善根,应该发愿祈祷来世获得男身而做弘法利生的事业,那岂不是更好吗?在公主和诸位比丘经过多次问答以后,公主就这样说,她说,"在此无有男士亦无女,无我,无人,亦无心意识,假名安立男女无意义,世间庸于而生妄分别”。他又说到,很多人认为男身者易证菩提,而认为女身能利益众生者甚少,于是公主就发下誓愿,她说直到轮回没有空之际,我将以女身来做救度众生的事业。所以说公主虽然常住在王宫中,但是以各种善巧方便来观修三摩地,获得了证悟,并且修成了普渡一切众生的三摩地。由于公主已经证得这样甚深的三摩地,所以他能实现这种救拔一切苦难众生的力量吧。所以说度母又被称为救度母,称为消除痛苦母,迅速感应,而速勇母,等诸多名号。有关度母的传说非常非常多,在密续里面,度母还具有非常甚深的密意在。大家越来越熟悉的绿度母,今天教大家绿度母心咒,“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这个咒语没有必要过多的知道他的意思是什么,因为咒语是总持,你怀着强烈的虔诚的祈求心来呼求就可以了。那这个度母大概是什么意思呢?度母就是救度的意思,“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实际上就是讲,“圣度母啊,请从灾难中把我救度”。有这个意思在。教给大家念诵礼赞句,“天与非天用冠冕,接触足莲表敬仰,从诸灾难做救度,救度母前恭敬礼。”会吗?能写得出来吗?(以下上师唱)“天与非天用冠冕,接触足莲表敬仰,从诸灾难做救度,救度母前恭敬礼。”(三遍)“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五遍)。接触足莲,莲花的莲,表敬仰,打对了,足莲,莲足嘛,就把圣度母的尊足比喻为莲足,接触足莲就表示头面接足礼的意思,还是说天和非天,都用自己的冠冕,以自己最庄严的顶髻,来接触顶礼圣度母的足下陈,所以说“天与非天用冠冕,接触足莲表敬仰”,对,“从诸灾难做救度,救度母前恭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