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 21:19:59
师父好!有个问题请教师父。
湛越 21:20:55
问题提出来~
苍龙 21:21:22
弥勒外院是什么情形?死后往生会不会没到内院留在外院呢?在外院和在人间有什么不一样? 请法师开示!
悲华子 21:33:31
你去外院做什么啊?
苍龙 21:35:34
我听说有个世亲还是谁(搞不清楚了)想到内院却没到,留在了外院,是真的吗?
悲华子 21:36:08
那是乱说的,不符合历史事实。他们几个——无著、世亲、狮子觉几个人所处朝代都不同,怎么走到一块去?再说你念弥勒佛就往生在内院,怎么跑到外院去呢?
苍龙 21:37:06
说是先经过外院才能到内院。
悲华子 21:37:08
既然叫外院那就是和弥勒无缘,是根本就没念弥勒而往生的天众。你到外院做什么嘛。
悲华子 21:37:44
你喜欢往生天道吗?
苍龙 21:38:01
我想要是和这个世界一样,修行不也很快吗?兜率天就是天道第四天啊。我是想快点成佛,不想往生天道。
悲华子 21:42:34
这个不是普通的天道,此天现在是以弥勒为天主,是菩萨说法处。
悲华子 21:43:15
内院的意思是指弥勒内众居住的地方,就是兜率天净土,弥勒就是兜率天王,是佛菩萨的应化身。
悲华子 21:43:48
你看,我们把佛教叫内道,其他的就叫外道,所以,菩萨教化之地称为内院不称为外院,同于此理。
苍龙 21:44:23
哦,我是刚信弥勒,还有好多东西不懂。请法师给我详细讲讲好吗?
悲华子 21:44:59
为什么现在兜率天又叫内院呢?因为弥勒在那,那里现在是佛净土,很殊胜的净土,和普通的天不一样,所以叫内院,以示区别。
苍龙 21:45:29
哦,明白了。
悲华子 21:46:06
那外院为什么叫外院呢,因为没有弥勒在,那里没有三宝,属外道,所以叫外院,念佛往生的人只会往生到内院,不可能到那外院去的,所以去研究它毫无意义。
悲华子 21:48:10
至于有人说弥勒的净土分内外院,确实存在这样的很多错误的说法和误解,有些观点甚至以讹传讹,成为偏见。但这些毕竟是错误的说法,我们按照佛理去推断,不可能是那样的。假如你把《上生经》里说的善法堂叫内院,把其他的叫外院还差不多勉强可以说得通,因为那也就等于说是在讲堂内外,弥勒就是第四天的天主,第四天的天众都能见到弥勒,既然都在弥勒的教化下,称内称外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苍龙 21:48:12
请详细说说这个故事好吗?好多人不想往生弥勒净土好像就和这个故事有关。
悲华子 21:49:49
好的。其实,弥勒佛的悲心和神力不下于阿弥陀佛,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和弥勒的因缘也不低于和阿弥陀佛。
悲华子 21:50:52
玄奘法师确实有提到内众的概念,后来的人由此发展成内院之说,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
悲华子 21:51:18
在佛经中有说弥勒内宫,也是这个意思。
悲华子 21:51:54
弥勒内宫、弥勒内众所居处、弥勒内院,说的都是弥勒佛的净土,就是指现在的兜率天。
悲华子 21:52:26
弥勒佛有两个净土:一个是现在的兜率天净土,一个是未来的龙华会人间净土。
悲华子 21:53:44
净因感净业,你念弥勒佛,行十善法,那肯定见弥勒,而且弥勒净土是无论高下,只要往生,花开即见佛。
苍龙 21:54:00
那为什么说兜率天的内院外面和我们人间一样说有欲望?
悲华子 21:54:12
外院当然不好了。没有佛没有三宝的地方有什么好呢?
苍龙 21:54:42
恩。不好。
悲华子 21:54:54
有没有欲望要看你现在修行的境界,也要看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内外的缘都有关系。
悲华子 21:55:48
如果你到了无欲的境界,到哪里都无欲望;如果你欲望的根没断,但是处在佛净土或者暂时住在禅定中也可以没有欲望。
苍龙 21:55:52
要是还有欲望能去内院吗?
悲华子 21:56:05
能的。
悲华子 21:56:13
带业往生。 弥勒净土专化欲界的众生,不怕有欲望的存在。所谓:未断结使,如得六通。
悲华子 21:56:41
能造弥勒净业就能往生弥勒净土,并没要求要完全断欲才行,弥勒的本愿如是。
苍龙 21:56:43
我怕跑跑到没有佛的地方就完蛋了。
悲华子 21:57:14
哈哈。“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
苍龙 21:57:48
恩,请法师讲八关斋戒的内容? 如何受戒?如何修弥勒法?
悲华子 22:01:19
哈哈。慢慢学习吧,一下子问那么多。
悲华子 22:01:28
欢迎加入我们的弥勒论坛。
附文:
第四节 龙树以后兴起的学派
(一)无著、世亲学派的兴起
到了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九百年的时候,北天竺富娄沙富国的婆罗门族,姓憍尸迦的兄弟共有三人。大哥叫无著,二弟叫世亲,三弟是狮子觉。他们兄弟三人,都是跟从萨婆多部出家的。大哥无著长老,学的是小乘教法。他非常用功,不久就证到小乘空观了。可是他的心里总觉得小乘教法的道理,不够彻底,因此无著长老,又进一步来转学大乘教义,对于大乘菩萨道,有了精深的研究。从此以后,他就一心一意,积极弘扬大乘教法,化度众生。二弟世亲长老,开始时候,就信仰小乘教义。他对文学和小乘理论,非常精通,但是他心存偏见,利用文学的特长,编造了五百部论文,来毁谤大乘佛教。他还主张大乘教义,不是佛说等等论点。三弟狮子觉,也是信奉小乘的教法,他抱明哲保身的宗旨。虽然自己相信小乘,但是他没有造论反对大乘。
无著长老,信奉大乘瑜伽教义后,想到二弟世亲,自己不相信大乘,而且更造了五百部论,来大力反对大乘,毁谤大乘。根据佛教因果规律来看,世亲这样毁谤大乘,将来一定要感招三途苦报。心里深深感到不安,为他担忧。这怎么办呢?无著长老,就想了一个方便权巧的办法,假装生了重病。派人到阿踰国去告诉世亲说:大哥生了重病,非常危险,请你念兄弟手足之情,赶快来探望他,世亲得到大哥病重的消息,马上就来到丈夫国看大哥。兄弟见面,格外亲切,一见大哥身体很健康,没有什么毛病,世亲心里想着,这是什么缘故呢?正在怀疑之际,无著就对世亲开门见山的说:我的重病,是因你而发生的。你这样顽固的反对大乘,毁谤大乘教法。将来的结果,一定逃不出三途恶道。世亲听了无著一番恳切的劝导,激发了夙根,顿然惊觉过来,对于大哥说大乘教法,有了悟解,认识到自己过去执迷不悟偏于小乘,懊悔以前毁谤大乘的过错。认识到今后赶快悬崖勒马,傍岸收帆了。心里再三踌躇不安,这怎么办呢?无著觉察到二弟,现在已有返迷归悟,改弦易辙的打算,就对他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过于悲伤。你从前反对大乘,这好像一个人在地上跌了一跤,现在也要从地上再爬起来,重新起步,努力前进!这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世亲就积极宣扬大乘佛教。后来又编造五百部论来弘扬大乘,赞叹大乘教义。着有《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世亲寿命很长,活得八十岁才圆寂。中国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曾经亲近过瑜伽宗大德戒贤论师。从他那里学了瑜伽教义。也就是法相宗。在《瑜伽师地论》里,曾经谈到世间出世间修证因果等种种差别之相。所以瑜伽宗,又称为法相宗。瑜伽一派的学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得到信崇和传承,人才辈出,大振宗风。这是瑜伽学派兴盛时期。
(二)密教的流行
佛灭度后经过一千六百年的最后三百年中间,密宗的产生,最初,就是龙树菩萨在印度南方开了铁塔,由金刚萨埵传授与他的密诀,也就是金刚界、胎藏界西部的密法。密宗又叫做瑜伽。瑜伽二个字,就是相应和轨则的意思,如火车轨道,我们修行密法,一定要按照瑜伽所说的轨则去做,才能够得相应的效果。中国的玄奘法师,到印度之后,曾参拜过龙树论师的弟子龙智上师。中国的义净法师,到了印度,正当密宗兴旺时代,他为了仰慕瑜伽密法,曾经参加入坛。秉受灌顶密法。唐代开元四年由善无畏尊者来到长安把印度密法传入我国。密宗的修持方法,也是从浅到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作部:着重于结立坛场,修设各种供养等等事宜,这是刹帝利才容易做到的。
第二行部:是以念诵咒语为主的修法,对于结坛修供比较简单朴素。这是适合婆罗门知识份子一类人的修法。
第三是瑜伽部:就是以手结印、心观想、口诵咒为主要修法。对于结坛供养等事,只要一般就可以,不举办也可以,这是吠舍商人和工农人的修法。
第四无上瑜伽部:这个部又分做三个方面,一、玛哈(大),二、阿努(随),三、阿底(拯),也称父部、母部、无二部。这三种瑜伽,是旃陀罗杀猪屠夫等人的修法。我们认为这四种瑜伽的修持意义,都有它的内在互相联系的道理,前三者。作部、行部、瑜伽部,都具有无上瑜伽部的精神,互相融合而进入无差别境界。这样看来瑜伽密教是当时印度四个种族的信仰教徒都能修持的。瑜伽密宗在印度兴盛时期有三百年之久,后来由于其他国家各种教派的侵袭,和印度婆罗门教的复兴,所以使佛教的密宗和其他教派,就逐渐走上衰微的道路。密宗也先后传到西藏等地。印度的佛教在佛灭度一千六百年之后,就日趋于消亡而无闻于天竺了。到了十三世纪以后,几乎完全消灭。到了十九世纪以后,佛教又从斯里兰卡传入印度,才逐渐的复兴起来。最近尼泊尔王国也正在从事用印地安文的字母,记录和印行了巴厘文经律论三藏的工作。近几年以来,佛教在欧美各国,也成立了许多佛教团体,从事于研究和宣传的活动。
(三)巴厘语系和梵语系佛教
巴厘语是佛在摩竭陀国一带地方使用的大众语,是一种通俗的语言。佛在各地讲经说法时,就是用这种语言。可是这种通俗的巴厘语,在印度早已不通用了。现在靠佛教的经典才把它保存下来,巴厘意译为经典。古代印度的风俗习惯,把各种经典或书籍,用口传的方式,背颂下来,而不重视用书写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的。直到西元五世纪摩竭陀国一位大德高僧,觉音法师到锡兰去,重新用锡兰的僧伽罗文才把巴厘文的佛教经律论三藏经典,全部记录下来。而原来的巴厘文字母,是已经不存在了。梵语就是古印度的一种文雅的语言。印度人自称是梵天的后裔,所以他们的语言,叫做梵语,也就是梵天之语。他们的文字称为梵文。佛教所讲在欲界以上有色界十八梵天,有一个大梵天王。梵者净也,意为洁净。而北传佛教的经典,就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可是也有一小部分从巴厘文翻译过来。
印度佛教的流传,形成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二个语系。在西元前三百年的时候,由于阿育王信仰佛教,他派遣传教师把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从印度向各个地区广泛地传播。后来在西元二百年的时候,在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支持下,佛教更加向外发展。南传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到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老挝、泰国和我们中国的云南省傣族、崩龙族、布朗族等许多民族地区。这都是属于巴厘文系统的上座部的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就是从古印度传到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以及我国的西藏、蒙族、土族、羌族、固裕族、蒙古和苏联等地区,都属于梵文系统的大乘佛教。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小乘巴厘文佛教早期传入汉地,又称北传佛教。
我读《上生经》没有发现有内外院之说。看来多是外道才如此分别。
大年初一,我家五个学佛的刚好在一起,我给他们读《上生经》,解说兜率净土的殊胜和弥勒菩萨的功德。因为在这以前他们听XX法师讲“兜率净土好是好,可惜往生很难,需要……”;“只读一本经,只念一声佛号”等等,以至于人云亦云。今天听我读经,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还是不愿去相信,因为今生皈依XX法师,只相信他的话。可是,经书那还都是佛祖讲的话那。
大悲佛祖啊,曾几何时佛法开始被搞成这样了。
悲哉!哀哉!
上师!关于兜率驮天,我有疑问,本来我还没搞懂的最近看圣大解脱经,这个疑惑又出来了,请上师开示!
牌技网 天津牌技网 天津牌技培训网-大发牌技娱乐 牌技网 天津牌技网 天津牌技培训网-大发牌技娱乐 牌技网 天津牌技网 天津牌技培训网-大发牌技娱乐 牌技网 天津牌技网 天津牌技培训网-大发牌技娱乐 牌技网 天津牌技网 天津牌技培训网-大发牌技娱乐 牌技网 天津牌技网 天津牌技培训网-大发牌技娱乐 牌技网 天津牌技网 天津牌技培训网-大发牌技娱乐 牌技网 天津牌技网 天津牌技培训网-大发牌技娱乐 牌技网 天津牌技网 天津牌技培训网-大发牌技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