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经典讲义金刚心总持论 → 04四句偈论第四(张秀花整理)校对稿
查看完整版本:04四句偈论第四(张秀花整理)校对稿
2005/8/19 20:52:00

果,梵文称“哨达噶”,断尽三戒。三戒指的是欲戒,色戒,无色戒,八识的见惑。一来果呢,

果,梵文称“哨达噶”,断尽三界。三戒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八识的见惑。一来果呢,

2005/9/5 20:36:00
 四句偈论第四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赞叹大家坚持听经的功德,对诸位渴求正法,寻求正行的精进行持,感到由衷的赞叹,并致以深深的随喜。
   今天晚上,我们要继续来学习《佛说金刚经陀罗弥经》也就是我们的《金刚经总持论》,和往常一样,我们在这里的讲解是简略的讲解,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对某些细节不做详细的解释,意在使大家对此经所宣说的正法生起信解心和修学心,而讲解不当的地方愿在佛前忏悔,祈请护法龙天能谅解,衷心地祈愿正法的甘露撒满人间,遍及十方法界,熄灭烦恼焰,共振清凉地。我们照例来做一个简要而庄重的祈请

顶礼十方恩慈教诸善知识,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尊法,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

无上圣生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授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下面让我们来进行今天的经文,今天我们继续讲解的是这本经的第四部分,也就是关于四偈的内容,我们上一次讲到的是关于金刚经的论述,那今天所说的四句偈,也是和上一次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金刚经总持论》的专对金刚经的一种阐释吧。
   下面请工作人员将四句偈论第四的内容依次打在屏幕上,我们来对经的原文共同学一下,请主持人辛苦些,在将经文在屏幕上打的同时再将经文清晰地念一遍,念诵完后,我为大家开示里面的内容。念诵的时候,声音可以中等,不必过于缓慢,这样影响大家听的时间,好吗?
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大家好,话筒的声音可以吧?我们虽然是利用网络,在上面讲说《金刚经论》,其实从这个聊天室到隔壁的聊天室,再到佛学论坛的转播,在线听法的有一百多号人。也是不大不小的一个道场,我们还是应该怀着一颗 庄重的心去珍惜这个难得的因缘。因为这种随喜来听经的功德非常大,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功德,在不知不觉的听闻法的过程中可以迅速地积累自己的福德资粮。那我们的这种态度不断完善我们这种道场的护持。各位朋友很辛苦,我这里不多说。
   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给大家讲,刚才由若尘如雪给大家朗诵的四句偈的内容。这个部分大家看到了,大家也非常感兴趣,因为常常听人说,金刚经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刚经〉,常常听到有人说,里面的四句偈到底说什么。今天我们讲解这个论的时候,这个问题为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底。我呢,这里先给大家读诵一下〈金刚经〉中的原文。关于四句偈的原文,金刚经这样说:“佛说,須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的受持读诵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金刚经〉的原文。我们来看〈金刚经〉原文的时候就知道,佛陀在赞叹发菩提心者,他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的,为人演说,功德无量。如何演说呢,《金刚经》说,如如不动。我先把《金刚经》的原文给大家做个介绍,然后,进一步接下来说,应该来说,这个四句偈,它并不是真正地说我们今天的经论里所说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种进道功程,所分的四个层次嘛,称为四句偈。这个四句偈应该如《金刚经》原文所说的,乃至四句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哪怕你能够把《金刚经》的经义完整的浓缩在四句偈上予人演说,在佛经中,四句,四句是指的是四层含义。也就这四句就囊括了《金刚经》所要告诉我们的奥义所在。所以称四句偈,今天,《金刚经论》里面的讲解也是一种方便讲解。也就是说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宣说《金刚经》的奥义,你用四句的法理来宣说,即称为四句偈,这是大家所应该明白的,这个关系所在。好,另外再看,云何为人演说呢,《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联系我们今天所讲的经论,就非常清楚了,经中所讲的不取于相,既是这里所说的不取身相,心相,性相和法相四种相。所谓的不取于相,就是指的是身相、心相、性相和法相。就是我们这个论所要描述的,所以说《金刚经》所说的义理和我们经所要说的可以说是无二无别。以上简略给大家对四句偈的疑问做释疑。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这里面所说的,所说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我们看到,世尊在里面说的求佛道的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首先我们应该看着整体的,“佛言,一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这是个总说,就是我们应照前面所说的,一切的法门摄于为金刚经陀罗弥,所以号为总持。这个金刚心是本有之佛性,是本来不生,本来不灭的。但是区别在哪里,就在于迷和误,也就是在于你是否认识到他和不能认识到它,这就是差别。为什么佛祖开示,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长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这句话呢,古往今来,有非常多的高僧大德都在引用。引用这个,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长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这句话与《华严经》所宣说的,“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他是一个理趣,一个无二无别的理趣。那么,如何能证得这个不生不灭本来具足的金刚心呢,世尊以方便四句偈的方式进行分成四个等级的开示。这个身,心,性,法这四个等级他今天向我们宣说的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法门。可以讲你若悟透这个四句偈,那么一切佛法修正的奥义,你将全部通达,所以他用四句偈来囊括。我们知道六百部波罗蜜经他浓缩起来就是一部《金刚经》,《金刚经》浓缩起来就是一部《心经》,一部《心经》浓缩起来也可以说是今天的四句偈。佛法是法法相通,法法圆融,由此及彼,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应该是圆融无碍的。
   我们依次来分析,何为这四相破除之进道功程。进道功程就体现在对这个不取这四相,逐步的破除之上。只有破除了这四相,才能称得上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人演说,即是一切的总持之门。我们来看,悟生空,其实,悟生空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我相,破掉我相,何以故呢,凡夫之人认四大色身是我。认五蕴之聚集为我,贪生怕死,这是我相。悟到心空即是破除人相,何谓人相呢,心存憎爱,义不均平。也就是说他心有不能,仍然有贪嗔之心,有不平等之心,他心相依然未空,依然执取于心相,故,他执取于有人之相,称为人相。所以说,悟到身心两俱空即是破除人我。二相之执着,这个道理非常之明显,再看后面的悟到性空和法空。看性空,性空,其实就是说的众生相,何以故?何为众生相呢?在我们金刚经后面的部分里,贪恋世间,不求解脱,贪着于有众生之存在,这个也就是众生相,也就是因为对众生的本性他执着为有,他不能悟到其性本空,故而有众生相。最后一个,讲寿者相是什么,悟到法空,这个境界是悟到无生法忍之境界。这法呢,本来就无生无灭,无有流转,一切法情,一切佛法皆是方便法。无有此相,所以说,寿者相就表现为心识之流转,不能悟到无生之法忍。故而寿者相即是要破除的法相,所以说悟持者为悟法空。综上所述,破除这身相,心相,性相,法相的执着即是我们几天所说四句偈的进道功成,权分四级,它所包含的含义。我们进一步来阐述,这里想这样说,我们来分析一下经文,“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好,我们来开示一下,这个一句偈,他在说什么。身空,这个身相的执着也称为身戒,也称为萨迦耶戒,对一个要断除烦恼,一个成道的东西,就是这个身的执着。我们凡夫认为,这个身是我,这个无疑,这与生俱来,就是这种身相。就是因为有这种身相的执着,我们才投胎为人。如果没有这种五蕴的四大组合的身相的执着,你不会出生到这个娑婆世界上。如果说你已经知道身相是空,而无有任何执着,如同经上所说的悟身是空是幻,也断除了对此身的执着,那么你如果来到这世界,我可以这么说,你是再来人。你不是凡夫的那种随业流转而来。这个身体,佛经里面在很多地方不断地而且首要的进行破除,对这个身体的一种我相。另外这里讲到九孔常流种种不净,讲到这种不净相。因为一切的烦恼可以讲归根结底,在于对身相的执着。我们种种贪都由于这个身体而来,我们去赚钱,我们工作,我们种种的奔忙都为了什么,说白了一句,还是为了去养我们这个身体。而这个身体却是四大之假,终须败坏,也就是说,我们很多的人,可能耗尽了这一身的精力,无非就是为了这一个如梦幻般的本来就会殆灭的身体。非常之可惜,我们贪图这种身体的享乐,我们贪图这种身体的享受,我们穿很多美好的衣服,我们做很多的化装,在别人面前做出种种的姿态,希望能获得别人的认可。但是归根结底,按照佛的智慧说,我们在为这种虚幻的东西,耗尽一生的精力,非常之可惜。佛经上说的很清楚,这个乃父母所生的身体,他其实是九孔常留不净,乃是四大假合,终需败坏。所以说修道之人,悟证之人,他不断地修行,知道身是幻的,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所以说,这也是你修道的第一步。所以说修行的第一步,并不是说,你去看非常多的经书,去研究非常多的名相。去与人去争到底,很显然,进道功程,权分四级。第一级就是要破除身的执着。所以说,从你的修行来说,你应当反观内照,反过来来观察我们的身体。我们也许会知道很多远处的东西,却不知道,天天与我们在一起的这个漏身,对吧。举个例子,我当时到过泰国,参加那个密集禅修的时候,我当时到了那边,我觉得非常之奇怪,我说这里的出家人,这里的居士,他们在修行什么呢。后来,有一个人用英语跟我说,我弄明白了,原来他们的修行,他们在干吗,他们不断地在禅师的教导下在观察自己的身体,观察什么,观察身体在前面的几分钟之前,我身体的姿势,我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感受,是什么。我觉得好奇怪,这有什么好观察的,他说不对不对,他说要想真正止息烦恼,悟到实相,这个身体非常的重要,你必须不断的内观,不断的开发自己戒,定,慧观的能力,来觉醒自我的心。哦,我这时候突然感觉,过去经上所看到的,经常看到的世尊教人观想肉身乃四大合合,肉身是幻,九孔常留不净,我看到,这里得到具体的实现。这个我再坐下来一看,我就发现一个问题,确实如他们所说的,我刚刚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刚刚前面有身体什么觉,我确实是一无所知的,也就是说,我们就象一个远视眼的人,远处的东西我们看得很懂。比如说我们会跟人家讨论,金刚经到底在说什么,空也不空,不二也不二。四句偈是有还是无,是非有还是非无,是非非有还是非非无。但是呢,我们连最基本的对我们的身体,我们都空无知,我突然发现,我说这个是真正的无明。这无明太深重了,然后又进一步叫我观察呼吸。我才发现,我平常根本就不知道,我自己的身心在何处。好了,自己的身心都不了知,你想了知甚深微妙之心相,那岂不是天方夜谭。从此我知道了,并不是拼命地拿起一本经书,拼命在研究。也不是深怕漏过没听到什么,到处与人去谈论。原来,修行就是实实在在的反观内照,从破除自己的身相开始。这个就是所谓的破除身体执着,我不想多说下去,先提示到这里。

   然后再看第二个,所谓的悟心空,经上怎么说,这个时候“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好了,这里面说到心层面,我们看到,这个心和这个身。这个身就是外境,它是互为缘起,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当这个六根与外在的六尘相应的时候,是否有存在一种景象。但是六根与六尘的净业消失的时候,一切景象都消失了。也就是说,这个身和心它是互为缘起的,这个心本身的这种并不是生命之本性。而是随外缘所牵动的,所谓的心为物役,这个心相也是假的。这个是我们世间最大的执着,执着我们有个身,自然执着外面有个环境。执着的我们有颗流转的心,自然就会执着于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心念。佛经里面把这两个都破除了,身心之我自相,全部破除,也就是破除人我相。也就由此看到,修行的第一步就是破除人我相的执着。这个区别,无论是大乘小乘,佛祖在这里说,“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曰四句偈。”四句偈都囊括。
   我们再接着分析后面的悟性空和悟法空。看经上说“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这个在说什么呢,身心之迷幻相已破。那好了,身中无我,心相也非我,我究竟又是什么呢,我在道的认识上就变成了对自性的认识。那什么到底是我的自性呢,所以这个时候来观照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悟到这个如来,悟到这个心之本来自性,这名为悟到性空三句偈。
   最后一个是法空。经上是怎么说呢,就说悟到所说一切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金刚经》经常说,世尊,经常引用《金刚经》的奥义,他说世尊说法无有一法可说。我们平常经常听到有人谈论,这是什么时候来谈论的事情呢。应该来说,破除身心之执着,再进一步悟到性是空的时候,才说到这个所说一切经法皆是方便。也就是说这个方便之法门,唯有悟到性空者方能宣说。如果你没有悟到性空,你连身心的执着相都不能破除,你说最后的法我空,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很显然世尊在这里开示的是,叫做四级,就是修道的四个层次,也可以说是四个次第,修道的次第,先到这里。
   我们来看这个经论的后半一部分,后半一部分,世尊开始说一个在果证上的意义,他说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此四句偈,他说“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他对应的声闻乘的四个果位来说悟到四句意所产生的功用,证到的功德。然后进一步宣说“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下面,我还要给大家进一步地阐述。从这个经文上看,我们是否有个疑问,为什么世尊说到这里的时候说到小乘法去了呢?在我们印象中,这是小乘法呀,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个小乘法所说的四种果位。来看看四句意和成就的果位是什么关系,我们说到果位,就是说我们的修行,它获得的成果。我们因为身心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因为我们不明白生命的真相,流转在六道轮回中,受尽苦难,所以说,我们来修佛道。那么我们最终是要获得正果的,那么究竟怎么样才是获得一种正果呢。那么四果所说的一切,都是指在一个凡夫众生,他如何熄灭烦恼的一个过程,这个是不分大乘还是小乘的。关于四果,我们来简单做个介绍。我们把解脱道自我的解脱,断尽烦恼的层次分为四个层次。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四果,一果预流果,第二果是一来果,三果是不来果,四果是阿罗汉道。那这个预流果就是所谓的初果,梵文称“哨达噶”,断尽三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八识的见惑。一来果呢,说的是“斯达那噶”,就是斯陀含。他更要进一步断定欲界思惑的前六品,那不来果呢就是所谓的阿那含,啊那果他还要进一步断除欲界思惑的前九品,进一步断除七品到九品。那第四果最后才是圆满的无学阿罗汉道,他断尽了色界无色界八第七十二品思惑,也就是说把三界的见惑和思惑全部断除。而此方为无学,方为说身心一切烦恼断除,不再轮回生死。我们来看,什么叫见惑和思惑。我们有一个通病,我们说的情见不除啊,难成道。情就是指的思惑,那这个见就是指的见惑,这个知见上的迷惑,对身心相的执着不能打破。那么知惑呢就是更微细的,就是讲到情。所以说道理容易通,但是真要做到,难。我们可以看空,看空这些东西,但是要我们在心里面放下,难。难在哪里,就难在这里,因为放下内心的贪爱,执着,等等,这个属于思惑。好了,我们看得破,这属于见惑,知见上,见解上能不能透通。所以说,要先破除见解上的迷惑,进一步在正确见解的引导下再进一步破除思惑。这个是什么,是修道的一个次第。听到很多朋友问,他说我老是放不下,放不下,其实不在于他放不下,在于他并没有看破,是不是这样子。没有真正看破,你怎么能够放下呢,所谓的真正看破,就是我们所说的见惑。在佛经里面甚至讲到,知见中有八十八种见惑。那好了,其实,见惑最根本的被称为萨加耶戒,萨加耶戒也称为身戒,也就是说所有的见解的迷惑里面最大最根本的就是对我们身体的执着。那好了,所有的思惑归根到根本的五种惑,是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所以说有的称为什么,把前面的见惑,称为叫做六种叫做六识。这个后面的五种根本烦恼称做什么,就是说很迟钝,随着见解容易通,真正地断除这种思惑,难。但是要想逐步地断除,就必须什么,先断除见解上的迷惑,再进而一步,通过修炼再摒除这个情,这个心,心意上的执着。所以我们反过来看,后面它所对应的果位就很清楚。我先说前面两个果位,初果和二果。好我们先来看一下初果,对应的是破除身空,对吧,破除我相。我们人认四大色身自我,那么证到初果者,也就说他这个时候,悟到身相是空。他观察身心之五蕴来自皆是无常,无有一相可得,故而悟到身相是空。这个时候他断尽了三界的八十八种见惑,称为须陀果。也称为预流果,什么叫预流果,预流也称为入流,这个人他的心不再被外在的六尘所牵引。在经上说,说他的功德是什么,他悟到了三法印。获得了四不坏性,哪三法印呢?第一个法印就是无常,第二个法印是苦印。第三个法印是无我印。其中最根本在于无常之法印,悟到此身一切都是无常。也就是说,他在不断的禅观中,他刹那之间,他证悟了涅磐境界,他,小乘中被称为是见道位。这个时候从此入流,入到上流之中去。而我们一切的凡夫,未证到这个见地的,统统都什么,在外面的声乘,一切中流转,因为你看不破。所以说,所谓的看得破,首先是第一个看破,看破这个,刹那之间你悟到了涅磐境界。这种没有身,无人我的境界。所以说,这个被称为是小乘的初果,但是仅仅这一见并不意味着他所有的烦恼全都放下了。对吧,或者,他只是达到小乘的见道开悟。但是这个功德已经相当了不起,从此,他才是真正对佛、法、僧三宝,起到一个不坏的信仰。就象以前一个泰国一个禅师说的,他说这样的人才叫身空,这是小乘佛的境界。所以说他的重点在于破除这个身见,身空。我们再说一下这个初果的境界,初果是小乘罗汉,他,经上说他最迟七生七返人间天上,投身人间,投身这个地方,七次,他必将最终证得阿罗汉果。不再受轮回的痛苦,也就是说他这一见道的功德,悟到身空的功德,就足以使他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中受苦,不再堕入三恶道中受苦。
   我们再来看一下二果,称为一来果,一来就是人间天上来一次,他就不再来了。他既断除了欲界,思惑前六品,贪,嗔,痴,慢,疑前六品,也就是说他更放得下。这个时候他作用在哪里,悟到心空。经上说的很清楚,悟到二句意的,依意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他的意义在哪里,这个心,我刚才说是因为有人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也就是说贪,嗔,痴,慢,疑这种心他全都在,所以说他破除不了。因此说这个是对应的二悟心空,我想,说这个法意是否有些难度,就说,举这个例子。相对于身空和心空来对应这种人我相的破除,说到证到四果中的初果和二果的境界。那个关于证道的功德和四果的关系,我想就先说到这里。
   最后一个,我想给大家说一下大小乘这样一个区别。因为今天的经文给我们一个这样的疑问,佛祖刚刚说到,他说到这个四句意,他囊括了金刚经中的奥义。然后说到果证上的时候,他又对应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小乘的四果,然后进一步发挥,说“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他把一切都囊括了进去。这里面就产生疑问,那么小乘和大乘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说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把法门称为大乘,今天读诵,所看到的经文,或者说的话是属于大乘经典,他叫做你学习的是大乘吗?是不是说我今天在这里说四果的功德,四果的境界,去掉金刚经他就是小乘的境界呢?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谓的大乘,应该有十七种功德才称为大乘,就是大愿想,大修行,大本质,大精进,大方便,善巧,大正确修行,和大功业为大。其中最关键在于你的发心跟你的行愿广大,称为大乘。而小乘的佛法是佛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这么理解,小乘是基础,大乘在这个基础上再高一步。然后无上乘是在大乘的基础上再高一步。如果没有第一层楼,又何来第二层楼,没有第二层楼,第三层楼又盖在哪里呢。所以,你这样理解大小乘,我说善哉非常好。佛经上说的很清楚,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你认为我是修行大乘的,我不必去研究小乘法,那么这应验了我在开头说的华严经所说的话,此辈等人,与小乘法尚且不能修学,何论大乘?你就会有如此之过失。还有,我们再说个小乘大乘的区别,应该怎么理解,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中间画一个圆,这个叫什么,这叫小乘,然后外围再一个大圆把它包进,这叫大乘,然后再画一个最大的圆,把一切都包进,圆融之乘,叫无上乘。如此理解,将不会有此过失。那么好了我刚才说过大乘,小乘法,也就是说世尊在小乘法门中,他把他的无上法意说出一点。然后在大乘法门中又进一步说得更多,因为心量不断的扩大,可以承受法。然后在他密乘和无上乘中他完全地再进一步宣说,乃至到了登地菩萨以上,还有不同的法门需要宣说。所以说无量甚深微妙法,非常之博大精深。
那么好了,这里面就反过来说,那这么说大乘小乘无上乘他当然而有区别的。所以说最后我想说一下,这个小乘大乘这个区别到底在哪里。也就是说所谓的一部分修行人当他修行到罗汉和辟之佛果位的时候,他在什么地方会进一步往前走呢。这个我们可以参照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在他的童蒙止观里面涉及到证果论的时候,一个非常清楚的阐述。这个对大家是很有启发的,在《童蒙止观》中有这样的说,他说“这个修行人,能了知一切心法皆由心生,因缘需假,不识不空,已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而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一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之佛地。”所以,经中云“诸声闻众等自忏颜,我等若闻即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之为悲喜乐,但之若见不为,路证悟者,其人终不能放三藐三菩提心。此及定立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应该进一步修行。从这个里面,智者大师为我们宣说得非常之清楚。也就是告诉我们,声闻辟之佛他的堕处在哪里。他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往前走的局面?他这个时候已经悟到法空,阿罗汉已经获得这个无生法忍的法门。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这是什么境界?这《金刚经》大家非常之熟悉,对吧,如何降伏其心。这个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对吗,无有众生可渡者。好了,小乘大乘就从这里分开的。所以说如果他执著于这个相,也就是说他住在这样的一种观想中,住在象阿罗汉那样不生灭境。不再进一步地转入轮回生死去渡化众生,不再进一步地求佛道,那他就是小乘罗汉道。好了,我们谈清楚了,这就是小乘获慧眼之境界。而这个境界也是进一步求得大乘佛道之基础。所以说,我们就会明白,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小乘大乘,它是怎么样一种不同的法门。其实它所宣说的佛道是无二无别的,所谓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就体现在这里,须知小乘阿罗汉,阿罗汉呢有三种含义。再说一下供养大家。阿罗汉号为不生,号为杀贼,号为应供,什么叫不生呢,什么叫不生,不再出生了。他入涅磐,不再受分段生死了,他不愿象我们这样头出头没,来到了轮回受苦,他可以安享涅磐寂灭之快乐。第二个叫杀贼,烦恼贼,他没有任何的烦恼。第三叫应供,为什么叫应供呢,他道高德重,为世间福田,堪受人天供养。所以说切莫小看。
   今天,就说到这里吧,谢谢大家,愿以此讲解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皆共离苦得乐,精进获得究竟之佛道,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问题1: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禅师如何观身,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身空?
   大家好,大家能够坚持在这里听经,提问,我觉得相当难得。今天晚上我讲解的时候,我自己本人有这样一个感受,我可以讲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改变了我原先所讲的东西。改在哪里,本来想结合一下修证方面的,一个人如何契入这个见解之中。后来我又改变了,我是觉这个具体的修证这个法可以讲来之不易,就是很难轻易宣说,所以说今天晚上我说得尽量说的大家能够听得懂,但是又觉得好象很难说到点上去。所以刚才第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他说“如何观身,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身空,”应该这么说,如果你真的要想修行,我觉得你得放下。修行不是说我一边拿着生活,我一边贪恋着这个城市,我一边想修行。说句真话,是这样的。所谓的有这样一种很著名的这样一句话——执着现世非修行,执着轮回非出离,执着自力非菩萨,   ''非正见。那好了,如何观身,如何悟透身空?应该来说,这是一种佛教所教导的一种很庄重的修行。你要下功夫的,你得创造这种修行的条件,积累自己的福报。真正来说,你应该去参访明师。依明师,下苦功夫修行。因为观身之法就是甚深之禅定法门,一生不断地观察,而且按照观身的修行的窍诀来修行,它是很微细,很微细的法门。所以说我们很多人打起坐来修起行会来出现种种的问题, 这就象你显示了无始劫以来, 在你这个八识田这个种子里面,它所造下的这个种,非常之多。当你修行的时候,它就会不断地翻滚出来,不断地被外缘所牵引着。那么如何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身心状况,因为身心其实是个宇宙, 是你整个生命,也是你所在这个法界中所感到的整个世界。它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说,修行不能妄图。所谓的两手抓,一手抓住世间的贪恋,一手却要需求出世间的圣果。坦率地说一句,这是不可能的。如何悟透身空之法呢,其实,亦是甚深微妙之法。一句话,今天所讲解的这个,目的是为了大家对修行发起这个需求心,  朝这个方向走,还没有办法来说如何进行这方面的修行。因为这个修行涉及到经验,所以说在我们的金刚经论里面,往后讲多处提到依止善知识修行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我这里想说一下,关于这个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生活中运用 应该是这样的,我刚才提示过,在生活中你应该做到什么,举心动念,一举一动,念念分明。首先第一不要眼睛往外看,去管别人的是非,管好自己,反观内照,去觉知自己的举心动念,去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这个就是反观内照自我身心,你要常常怀着一颗惭愧的心,但且不了知,我又如何与人开示甚深之佛法呢?我又如何知道别人对和错呢?我又如何的放下自性的修持不管,却整天迷失在去管别人是非的这种没有意义的生命中呢。我觉得如果你能够这样醒悟,能够这样做,那也就叫做在生活中如何悟透身空了。好吗,我就说到这里。

提问2:请悲华禅师开示,佛曰,四大皆空,是否就是指身心性空呢。
   不是的,从身相来说,我们这个肉身乃是由四大所合和组成的。所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在这本经论的后面也会提到,从我们的破除身相来说,要破除四大执着。它体性都是空的,所以说身空,性空,身心性空,这已经不单单是这样一个解。那么四大皆空呢指的是身空的境界。按照这个经义,应该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从自己的身相来说,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四大所组成的。对应于悟到身空的境界,但是四大皆空,如果进一步来巡查,如果涉及到对四大的法相的执着上,它也进入到最后一步悟到法空的境界。还不单单是身空,心空,性空,最后一个法空的境界,这是一种甚深的讲解来说。说是这样的,按通常来说,四大皆空说的就是地水火风构成我们肉身的四大是空的。好吗,就先说到这里。
 

提问3:请悲华禅师开示,往生极乐后的众生是有果位的吗?他们往生还要修行也是一层一层来的吗?
   这个在净土宗的经典,历代大师的开示中,大家去看,已经很清楚了。这个没有必然的关系,也可能是已经证到罗汉果的人他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能是已经证到菩萨位的人他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的是处于凡夫境界,他对西方极乐世界有信心,他以此相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很显然,没有到究竟境界的,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要继续修行,究竟的境界,那也无所谓往生不往生,对吗,是这个意思。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个前提,他必须把他今世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意味着我天天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我才叫做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在《无量寿经》里面,以及后来的汇集本上,对此都宣说得非常清楚。它说有三等人,所谓的修行净土法门,其中说到出家为生,精进持戒,奉献于修行,最后把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由此而往生西方,这也是净土法门。我们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你对净土法门的理解狭窄了,你就违背了佛祖所说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样的教义。而反过来又导致你因为执着于,自己对净土法门半懂不懂又反过来去诽谤其他的法门。由此造下诽谤三宝的罪业, 诽谤三宝的罪业是很重很重的。比如说,有些朋友,他心地也很善良,后来,他因为信仰了其他的宗教。结果受其他宗教的这种不了义的见的影响,他反过来来诽谤佛教,到处与人宣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怎么样怎么样,他这样的人,真的象佛经说的还不如不要修行。因为什么,何苦去诽谤三宝呢,给自己将来种下不得解脱的因呢。所以这个道理,宁可不修行,也莫谤三宝,好吗,就先说到这里。

提问4:请悲华禅师开示,中论中讲的二谛即圣义与世俗,能开示否?
   其实,在今天晚上讲到最后的时候,我讲到就说阿罗汉、辟之佛他之所以,从哪一点区别于大乘菩萨,就因为他执着于悟到法空,无身法忍以后他就是说止在观想上,而不发大心入大乘。讲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就说到了,由这个二谛,由假观入空观,由空观复入圆融,真谛与俗谛圆融的境界。那考虑到这个法义过于甚深,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层面有点偏开了。那这个应该随着后面进一步地开示。因为这本《金刚经论》重在辨别知见的邪正,重在为众生指明一条修行的正确方向。它的重点并不在于对这个甚深法义的理解上。因为它开示三根,好了,辨别这个法义,对初根的人辨别是有意义的。而且,轻易宣说也会有过失,就是我刚才前提所讲的,莫轻小乘,莫轻实修。不要有这样的分别,我的用意就在这里。只是说,我很难加以进一步的阐释罢了,好吗,这个问题,我就先回答到这里。

提问5: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傅,如果死的时候没有证得金刚心,能否借靠佛力往生净土呢?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往生净土与否,我在昨天也说过,贵在一个信字,真正的信。你信什么呢,信心趋向金刚心。我的心的迷乱越来越清楚的时候,才真的显现出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我说到西方净土的时候,也说到不同的层次。从究竟了义的净土来说,就是这颗金刚心的本相本体。但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完全清静,众生在今世他就能够证得这颗金刚心,有的就能见到,有的还不能见到。还处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程度上,那这样的,并不会影响他往生。其实,每一个修行人都存在一个往生的问题,因为你的心,可以讲 你的身心是你的正报。身心所现出来是你的依报。当身心改变了,那相应的世界也改变了。也就是说我们投身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因为我们有与这颗与娑婆世界相应的心。好,那么将来你修行了,你投身在任何一个净土中。那么好了,也是因为你心与修行相应的对应的这颗心。所以说正报和依报,心和外境它是相连的。有如此心,心净则佛土净,佛土净乃是因为心净,心与佛土两个是无别的。两者是互为缘起的,所以说虽未证得金刚心这样的果位,但是,只要他有真信,有切愿,有笃行,他一样可以往生象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净土。我这样回答,我不知道你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好,再来回答一个问题吧。
提问6:请悲华禅师开示,如果心中信心无比,眼又见种种色,应该如何行持呢?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叫心中信心无比,要知道,信这一字写起来简单,说起来深奥。我昨天就讲到了信心,联系到金刚心陀罗弥的信心,就说你信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我这个心, 这颗金刚心所显现的。那这样的信心叫做真的信心,其中的一个方面,信心还有不断深入的过程,这里面也分为粗浅的信和比较  的信之分。那么您刚才所说的境界,心中信心无比,又看见空中有种种色,应如何行持。谈不上任何的行持,这个时候你要在知见上进行辨别,您刚才所说的信心无比又见中种种色,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个境界,应该通过善知识的开示,然后你数数清净,求得这个法要去辨别清楚了。你这种见解,知见算不算是一种误境,是不是一种正知呢,依正知见来行持,那才谈得上一种功用。故而,你刚才这个问题我只能这样给你回答一番了。

提问7:请悲华禅师开示,金刚心与我们信,愿,行具体有什么关系呢。
   问得很好,我刚才其实也说了,信愿行,信愿行可以这么说,一切的修行法门也离不开信,愿,行。那么修净土法门,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离不开信,愿,行。好了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建立在.信心上。如果你觉得只是说外部西方极乐世界,而你现在做种种的筹备工作,将来,就象你去旅行一样,坐上了飞机,飞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这样理解肯定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离开了金刚心去说这个极乐世界。它的关系就在这里,究竟的极乐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究竟金刚心所显现的。这个净土就是这颗心,好了,你证得几分的金刚心,你往生极乐净土,你的品位就会达到多高。所谓往生与否,全看信愿之有无,对吧,品位之高低,全看你念佛的深浅。好了,那这个深浅就体现在你这个金刚心的了悟,金刚心的修行,你净化到什么程度。你觉悟到什么层次,信愿之有就在于你对西方极乐世界有一颗正信的心,或有一个正信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我这个心,跟这个,也是佛菩萨这个心所显现出来的,是我的愿与菩萨的愿感应而来的。是我的业障清净和极乐世界的国土清净所感应而来的,这个叫正信。这就是所谓的金刚心和信愿行之间什么关系,这本金刚经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所在。好吗,差不多时间,再回答个问题吧,好吗。
提问8:请悲华禅师开示,金刚心是否就是菩提心呢?
   是的,是一个概念,好了,就回答到这里吧.

 

[此帖子已被 天心月圆 在 2005-9-5 20:57:51 编辑过]

2004/11/23 16:58:00

四句偈论第四(张秀花整理)校对稿
喂,大家好,能听到我说话吗?可以听见是吧,嗯,没有关系的,我是老开展这样的在聊天室讲经活动的。这个安排呢可能有些不是很紧凑,随着刚才若尘如雪给大家念颂一下经文,在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那么现在朋友也陆陆续续进来了。因为我们的讲经时间并不是很长,是我们讲堂要讲的,难得呢大家能来一次听,能听到这样的经法。那该转播两边都应该转播,比如说到了问的时候,可以切断,专门在佛学讲堂问的,好,今天晚上呢,我听说,在佛学论坛上也对我们今天的现场进行转播,至于主持人,在我讲经之前,应该是把今天晚上讲经的一些缘起,情况事先对大家进行说明,到正课时间我来讲。那这个念经文呢,到时候,我提示的时候再往屏幕上贴,好吗?就是我提示的时候,讲到一段的时候,由主持人给大家念讼屏幕上的经文,我没有提示呢,就不要断我的麦,好吗,不要紧的,慢慢调整吧。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赞叹大家坚持听经的功德,对诸位渴求正法,寻求正行的精进行持,感到由衷的赞叹,并致以深深的随喜。
今天晚上呢,我们要继续来学习《佛说金刚经陀罗弥经》也就是我们的《金刚经总持论》,和往常一样,我们在这里的讲解是简略的讲解,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呢,对某些细节不做详细的解释,意在使大家对此经所宣说的正法呢生起信解心和修学心,而讲解不当的地方愿在佛前忏悔,祈请护法龙天能谅解,衷心地祈愿正法的甘露撒满人间,遍及十方法界,熄灭烦恼焰,共振清凉地。下面的朋友不要给我的屏幕上打字,这样会干扰我的讲解,好吗?好,我们照例来做一个简要而庄重的祈请,顶礼十方恩慈教诸善知识,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尊法,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无上圣生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授持,愿解如来真实意。那摩本师释伽阿弥佛,那摩本师释伽阿弥佛,那摩本师释伽阿弥佛。
好,下面让我们来进行今天的经文,今天我们继续讲解的是这本经的第四部分,也就是关于四偈的内容,我们上一次讲到的是关于金刚经的论述,那今天所说的四句偈呢,也是和上一次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金刚经总持论》的专?? 刚经的一种阐释吧。
下面请工作人员将四句偈论第四的内容依次打在屏幕上,我们来对经的原文共同学一下,请主持人辛苦些,在将经文在屏幕上打的同时再将经文清晰地念一遍,念讼完后,我为大家开示里面的内容。念讼的时候,声音可以中等,不必过于缓慢,这样影响大家听的时间,好吗?
主持人,喂,能听到吗?好的,我再为大家读一遍经文。
四句偈论第四: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我读完了,请管理员收麦。
-法师,喂,大家好,话筒的声音可以吧?我们虽然是利用网络,在上面讲说《金刚经论》,其实从这个聊天室到隔壁的聊天室,再到佛学论坛的转播,在线听法的有一百多号人。也是不大不小的一个道场,我们还是应该怀着一颗 庄重的心去珍惜这个难得的因缘。因为这种随喜来听经的功德非常大,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功德,在不只不觉的听闻法的过程中可以迅速地积累自己的福德资粮。那我们的这种态度不断完善我们这种道场的护持。好,具体的各位朋友很辛苦,我这里不多说。
今天呢我们就进一步给大家讲,刚才由若尘如雪给大家朗诵的四句偈的内容。好,这个部分大家看到了,大家也非常感兴趣,因为常常听人说,《金刚经。中,金刚经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刚经〉,常常听到有人说,里面的四句偈到底说什么。好了,今天我们讲解这个论的时候,这个问题为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底。我呢,这里先给大家读诵一下〈金刚经〉中的原文。关于四句偈的原文,金刚经这样说:“佛说,須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的受持读颂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拘相,如如不动。”这就是〈金刚经〉的原文。我们来看〈金刚经〉原文的时候就知道,佛陀在赞叹发菩提心者,他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的,为人演说,功德无量。如何演说呢,《金刚经》说,如如不动。好了,我先把《金刚经》的原文给大家做个介绍,然后呢,进一步接下来说,应该来说,这个四句偈,它并不是真正地说我们今天的经论里所说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这种进道功程,所分的四个层次嘛,称为四句偈。这个四句偈应该如《金刚经》原文所说的,乃至四句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哪怕你能够把《金刚经》的经义完整的浓缩在四句偈上予人演说,在佛经中,四句,四句是指的是四层含义。也就这四句就囊括了《金刚经》所要告诉我们的奥义所在。所以称四句偈,今天呢,《金刚经》论里面的讲解也是一种方便讲解。也就是说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宣说《金刚经》的奥义,你用四句的法理来宣说,即称为四句偈,这是大家所应该明白的,这个关系所在。好,另外再看,云何为人演说呢,《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好,联系我们今天所讲的经论,就非常清楚了,经中所讲的不取于相,既是这里所说的不取身相,心相,性相和法相四种相。所谓的不取于相,就是指的是身相、心相、性相和法相。就是我们这个论所要描述的,所以说《金刚经》所说的义理和我们经所要说的可以说是无二无别。好,以上简略给大家对四句偈的疑问做释疑。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这里面所说的,(皈依三宝你可以把经文打出来,好吗,)所说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我们看到,世尊在里面说的求佛道的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首先我们应该看着整体的,(对,经文打出来了,不是很方便,)“佛言,一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这是个总说,就是我们应照前面所说的,一切的法门摄于为金刚经陀罗弥,所以号为总持。这个金刚心是本有之佛性,是本来不生,本来不灭的。但是区别在哪里,就在于迷和误,也就是在于你是否认识到他和不能认识到它,这就是差别。为什么佛祖开示,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长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这句话呢,古往今来,有非常多的高僧大德都在引用。引用这个,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长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这句话与《华严经》所宣说的,“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他是一个理趣,一个无二无别的理趣。好了,那么,如何能证得这个不生不灭本来具足的金刚心呢,世尊以方便四句偈的方式进行分成四个等级的开示。这个身,心,性,法这四个等级他今天向我们宣说的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法门。可以讲你若悟透这个四句偈,那么一切佛法修正的奥义,你将全部通达,所以他用四句偈来囊括。我们知道六百部波罗蜜经他浓缩起来就是一部《金刚经》,《金刚经》浓缩起来就是一部《心经》,一部《心经》浓缩起来也可以说是今天的四句偈。佛法是法法相通,法法圆融,由此及彼,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应该是圆融无碍的。
好我们依次来分析,何为这四相破除之进道功程。进道功程就体现在对这个不取这四相,逐步的破除之上。只有破除了这四相,才能称得上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人演说,即是一切的总持之门。我们来看,悟生空,其实,悟生空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我相,破掉我相,何以故呢,凡夫之人任四大色身是我。认五蕴之聚集为我,贪生怕死,这是我相。好,悟到心空即是破除人相,何谓人相呢,心存憎爱,义不均平。也就是说他心有不能,仍然有贪嗔之心,有不平等之心,他心相依然未空,依然执取于心相,故,他执取于有人之相,称为人相。所以说,悟到身心两俱空即是破除人我。二相之执着,这个道理非常之明显,再看后面的悟到性空和法空。看性空,性空,其实就是说的众生相,何以故?何为众生相呢?在我们金刚经后面的部分里,贪恋世间,不求解脱,贪着于有众生之存在,这个也就是众生相,也就是因为对众生的本性他执着为有,他不能悟到其性本空,故而有众生相。好,最后一个,讲寿者相是什么,悟到法空,这个境界是悟到无生法忍之境界。这法呢,本来就无生无灭,无有流转,一切法情,一切佛法皆是方便法。无有此相,所以说,寿者相就表现为心识之流转,不能悟到无生之法忍。故而寿者相即是要破除的法相,所以说悟持者为悟法空。好,综上所述,破除这身相,心相,性相,法相的执着即是我们几天所说四句偈的进道功成,权分四级,它所包含的含义。我们进一步来阐述,这里想这样说,我们来分析一下经文,(请三宝师兄打一下)“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好,我们来开示一下,这个一句偈,他在说什么。身空,这个身相的执着也称为身戒,也称为撒家严戒,对一个要断除烦恼,一个成道的东西,就是这个身的执着。我们凡夫认为,这个身是我,这个无疑,这与生俱来,就是这种身相。就是因为有这种身相的执着,我们才投胎为人。如果没有这种五蕴的四大组合的身相的执着,你不会出生到这个娑婆世界上。如果说你已经知道身相是空,而无有任何执着,如同经上所说的悟身是空是幻,也断除了对此身的执着,那么你如果来到这世界,我可以这么说,你是再来人。你不是凡夫的那种随业流转而来。这个身体呢,佛经里面在很多地方不断地而且首要的进行破除,对这个身体的一种我相。另外这里讲到九孔常流种种不净,讲到这种不净相。因为一切的烦恼可以讲归根结底,在于对身相的执着。我们种种贪都由于这个身体而来,我们去赚钱,我们工作,我们种种的奔忙都为了什么,说白了一句,还是为了去布养我们这个身体。而这个身体呢却是四大之假,终须败坏,也就是说,我们很多的人,可能耗尽了这一身的精力,无非就是为了这一个如梦幻般的本来就会殆灭的身体。非常之可惜,我们贪图这种身体的享乐,我们贪图这种身体的享受,我们穿很多美好的衣服,我们做很多的化装,在别人面前做出种种的姿态,希望能获得别人的认可。但是归根结底,按照佛的智慧说,我们在于为这种来世幻的东西,耗尽一生的精力,非常之可惜。佛经上说的很清楚,这个乃父母所生的身体,他其实是九孔常留不净,乃是四大假合,终需败坏。所以说修道之人,悟证之人,他不断地修行,知道身是幻的,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所以说,这也是你修道的第一步。所以说修行的第一步,并不是说,你去看非常多的经书,去研究非常多的名相。去与人去争到底,很显然,进道功程,权分四级。第一级就是要破除生的执着。所以说,从你的修行来说,你应当反观内照,反过来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好了,我们也许会知道很多远处的东西,却不知道,天天与我们在一起的这个漏身,对吧。举个例子,我当时到过泰国,参加那个秘籍禅修的时候,我当时到了那边,我觉得非常之奇怪,我说这里的出家人,这里的居士,他们在修行什么呢。后来,有一个人用英语跟我说,我弄明白了,原来他们的修行,他们在干吗,他们不断地在禅师的教导下在观察自己的身体,观察什么,观察身体在前面的几分钟之前,我身体的姿势,我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感受,是什么。我觉得好奇怪,这有什么好观察的,他说不对不对,他说要想真正止息烦恼,悟到实相,这个身体非常的重要,你必须不断的内观,不断的开发自己戒,定,慧观的能力,来觉醒自我的心。哦,我这时候突然感觉,过去经上所看到的,经常看到的世尊教人观想肉身乃四大合合,肉身是幻,九孔常留不净,我看到,这里得到具体的实现。这个我再坐下来一看,我就发现一个问题,确实如他们所说的,我刚刚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刚刚前面有身体什么觉,我确实是一无所知的,也就是说,我们就象一个远视眼的人,远处的东西我们看得很懂。比如说我们会跟人家讨论,金刚经到底在说什么,空也不空,不二也不二。四句偈是有还是无,是非有还是非无,是非非有还是非非无。但是呢,我们连最基本的对我们的身体,我们都空无知,我突然发现,我说这个是真正的无明。这无明太深重了,然后又进一步叫我观察呼吸。我才发现,我平常根本就不知道,我自己的身心在何处。好了,自己的身心都不了知,你想了知甚深微妙之心相,那岂不是天方夜谭。从此我知道了,并不是拼命地拿起一本经书,拼命在研究。也不是深怕漏过没听到什么,到处与人去谈论。原来,修行就是实实在在的反观内照,从破除自己的身相开始。这个就是所谓的破除身体执着,我呢不想多说下去,先提示到这里。然后再看第二个,所谓的悟心空,经上怎么说,这个时候“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好了,这里面说到心层面,我们看到,这个心呢和这个身。这个身就是外境,它是互为缘起,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当这个六根与外在的六尘相应的时候,是否有存在一种景象。但是六根与六尘的净业消失的时候,一切景象都消失了。也就是说,这个身和心它是互为缘起的,这个心本身的这种26;05并不是生命之本性。而是随外缘所牵动的,所谓的心为物役,这个心相也是假的。好了,这个是我们世间最大的执着,执着我们有个身,自然执着外面有个环境。执着的我们有颗流转的心,自然就会执着于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心念。好了,佛经里面把这两个都破除了,身心之我自相,全部破除,也就是破除人我相。也就由此看到,修行的第一步就是破除人我相的执着。这个区别,无论是大乘小乘,佛祖在这里说,“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曰四句偈。”四句偈都囊括。
好了,我们再接着分析后面的悟性空和悟法空。看经上说“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这个在说什么呢,好了,身心之迷幻相已破。那好了,身中无我,心相也非我,我究竟又是什么呢,我在道的认识上就变成了对自性的认识。那好了,那什么到底是我的自性呢,所以这个时候来观照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悟到这个如来,悟到这个心之本来自性,这名为悟到性空三句偈。
好了,最后一个是法空。经上是怎么说呢,就说悟道所说一切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金刚经》经常说,世尊,经常引用《金刚经》的奥义,他说世尊说法无有一法可说。我们平常经常听到有人谈论,那么好了,这是什么时候来谈论的事情呢。应该来说,破除身心之执着,再进一步悟到性是空的时候,才说到这个所说一切经法皆是方便。也就是说这个方便之法门,唯有悟到性空者方能宣说。如果你没有悟到性空,你连身心的执着相都不能破除,你说最后的法我空,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很显然世尊在这里开示的是,叫做四级,就是修道的四个层次,也可以说是四个次第,修道的次第,先到这里。
好了,我们来看这个经论的后半一部分,后半一部分,世尊开始说一个在果证上的意义,他说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请工作人员能不能屏幕上打出来)此四句偈,他说“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他对应的声闻乘的四个果位来说悟到四句意所产生的功用,证到的功德。然后进一步宣说“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下面呢,我还要给大家进一步地阐述。从这个经文上看,我们是否有个疑问,为什么世尊说到这里的时候说到小乘法去了呢?在我们印象中,这是小乘法呀,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个小乘法所说的四种果位。来看看四句意和成就的果位是什么关系,我们说到果位,就是说我们的修行,它获得的成果。我们因为身心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因为我们不明白生命的真相,流转在六道轮回中,受尽苦难,所以说,我们来修佛道。那么我们最终是要获得正果的,那么究竟怎么样才是获得一种正果呢。那么四果所说的一切,都是指在一个凡夫众生,他如何熄灭烦恼的一个过程,这个是不分大乘还是小乘的。好,关于四果,我们来简单做个介绍。我们呢把解脱道自我的解脱,断尽烦恼的层次分为四个层次。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四果,一果预流果,第二果是二一来果,三果是不来果,四果是阿罗汉道。那这个预流果就是所谓的初果,梵文称“哨达噶”,断尽三戒。三戒指的是欲戒,色戒,无色戒,八识的见惑。一来果呢,说的是“斯达那噶”,就是斯陀含。他更要进一步断定欲戒思惑的前六品,那不来果呢就是所谓的阿那含,啊那果他还要进一步断除欲界思惑的前九品,进一步断除七品到九品。那第四果最后才是圆满的无学第阿罗汉道,他断尽了色戒无色戒八第七十二品思惑,也就是说把三界的见惑和思惑全部断除。而此方为无学,方为说身心一切烦恼断除,不再轮回生死。好了,我们来看,什么叫见惑和思惑。我们有一个通病,我们说的情见不除啊,难成道。情就是指的思惑,那这个见就是指的见惑,这个知见上的迷惑,对身心相的执着不能打破。那么知惑呢就是更微细的,就是讲到情。所以说道理容易通,但是真要做到,难。我们可以看空,看空这些东西,但是要我们在心里面放下,难。难在哪里,就难在这里,因为放下内心的贪爱,执着,等等,这个属于思惑。好了,我们看得破,这属于见惑,知见上,见解上能不能透通。所以说,要先破除见解上的迷惑,进一步在正确见解的引导下再进一步破除思惑。这个是什么,是修道的一个次第。听到很多朋友问,他说我老是放不下,放不下,其实不在于他放不下,在于他并没有看破,是不是这样子。没有真正看破,你怎么能够放下呢,所谓的真正看破,就是我们所说的见惑。在佛经里面甚至讲到,知见中有八十八种见惑。那好了,其实,见惑最根本的被称为萨加耶戒,萨加耶戒也称为身戒,也就是说所有的见解的迷惑里面最大最根本的就是对我们身体的执着。那好了,所有的思惑归根到根本的五种惑,是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所以说有的称为什么,把前面的见惑,称为叫做六种叫做六识。这个后面的五种根本烦恼称做什么,就是说很迟钝,随着见解容易通,真正地断除这种思惑,难。但是要想逐步地断除,就必须什么,先断除见解上的迷惑,再进而一步,通过修炼再屏除这个情,这个心,心意上的执着。所以我们反过来看,后面它所对应的果位就很清楚。我先说前面两个果位,初果和二果。好我们先来看一下初果,对应的是破除身空,对吧,破除我相。我们人认四大色身自我,故而大?,那么证到初果者,也就说他这个时候,悟到身相是空。他观察身心之五蕴来自皆是无常,无有一相可得,故而悟到身相是空。这个时候他断尽了三戒的八十八种见惑,称为须陀果。也称为预流果,什么叫预流果,预流也称为入流,这个人他的心不再被外在的六尘所牵引。在经上说,说他的功德是什么,他悟到了三法印。获得了四不坏性,哪三法印呢?第一个法印就是无常,这个法印是苦印。第三个法印是无我印。其中最根本在于无常之法印,悟到此身一切都是无常。也就是说,他在不断的禅观中,他刹那之间,他证悟了涅磐境界,他,小乘中被称为是见到位。这个时候从此入流,入到上流之中去。而我们一切的凡夫,未证到这个见地的,统统都什么,在外面的声乘,一切中流转,因为你看不破。所以说,所谓的看得破,首先是第一个看破,看破这个,刹那之间你悟到了涅磐境界。这种没有身,无人我的境界。所以说,这个被称为是小乘的初果,但是仅仅这一见并不意味着他所有的烦恼全都放下了。对吧,或者,他只是达到小乘的见道开悟。但是这个功德已经相当了不起,从此,他才是真正对佛、法、僧三宝,起到一个不坏的信仰。就象以前一个泰国一个禅师说的,他说这样的人才叫身空,这是小乘佛的境界。所以说他的重点在于破除这个身戒,身空。我们再说一下这个初果的境界,初果是小乘罗汉,他,经上说他最迟七生七返人间天上,投身人间,投身这个地方,七次,他必将最终证得阿罗汉果。不再受轮回的痛苦,也就是说他这一见到的功德,悟到身空的功德,就足以使他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中受苦,不再堕入三恶道中受苦。
好,我们再来看一下二果,称为一来果,一来就是人间天上来一次,他就不再来了。他既断除了欲界,思惑前六品,贪,嗔,痴,慢,疑前六品,也就是说他更放得下。这个时候他作用在哪里,悟到心空。经上说的很清楚,悟到二句意的,依意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他的意义在哪里,这个心,我刚才说是因为有人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也就是说贪,嗔,痴,慢,疑这种心他全都在,所以说他破除不了。因此说这个是对应的二悟心果,好了,我想,说这个法意是否有些难度,就说,举这个例子。相对于身空和心空来对应这种人我相的破除,说到证到四果中的初果和二果的境界。那个关于意证道的功德和四果的关系,我想就先说到这里。
最后一个呢,我想给大家说一下大小乘这样一个区别。因为今天的经文给我们一个这样的疑问,佛祖 ??? 到,他说到这个四句意,他囊括了金刚经中的奥义。然后说到果证上的时候,他又对应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小乘的四果,然后进一步发挥,说“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他把一切都囊括了进去。这里面就产生疑问,那么小乘和大乘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说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把法门称为大乘,今天读颂,所看到的经文,或者说的话是属于大乘经典,他叫做你学习的是大乘吗?是不是我今天在这里说四果的功德,四果的境界,去掉?金刚经他就是小乘的境界呢?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谓的大乘,应该有十七种功德才称为大乘,就是大圆想,大修行,大本质,大精进,大方便,善巧,大正确修行,和大功业为大。其中最关键在于你的发心跟你的行愿广大,称为大乘。而小乘的佛法是佛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这么理解,小乘是基础,大乘呢在这个基础上再高一步。然后无上乘呢是在大乘的基础上再高一步。如果没有第一层楼,又何来第二层楼呢,没有第二层楼,第三层楼又盖在哪里呢。所以,你这样理解大小乘,我说善哉非常好。佛经上说的很清楚,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你认为我是修行大乘的,我不必去研究小乘法,那么这应验了我在开头说的华严经所说的话,此辈等人,与小乘法尚且不能修学,何论大乘?你就会有如此之过失。还有,我们再说个小乘大乘的区别,应该怎么理解,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中间画一个圆,这个叫什么,这叫小乘,然后外围再一个大圆把它包进,这叫大乘,然后再画一个最大的圆,把一切都包进,圆融之乘,叫无上乘。如此理解,将不会有此过失。那么好了我刚才说过大乘,小乘法,也就是说世尊在小乘法门中,他把他的无上法意说出一点。然后在大乘法门中又进一步说得更多,因为心量不断的扩大,可以承受法。然后在他密乘和无上乘中他完全地再进一步宣说,乃至到了登地菩萨以上,还有不同的法门需要宣说。所以说无量甚深微妙法,非常之博大精深。
那么好了,这里面就反过来说,那这么说大乘小乘无上乘他当然而有区别的。所以说最后呢我想说一下,这个小乘大乘这个区别到底在哪里呢。也就是说所谓的一部分修行人当他修行到罗汉和辟之佛果位的时候,他在什么地方会进一步往前走呢。这个我们可以参照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在他的童蒙止观里面涉及到证果论的时候,一个非常清楚的阐述。这个对大家是很有启发的,在《童蒙止观》中有这样的说,他说“这个修行人,能了知一切心法皆由心生,因缘需假,不识不空,已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而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一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之佛地。”所以,经中云“诸声闻众等自忏颜,我等若闻即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之为悲喜乐,但之若见不为,路证悟者,其人终不能放三藐三菩提心。此及定立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应该进一步修行。从这个里面,智者大师为我们宣说得非常之清楚。也就是告诉我们,声闻辟之佛他的堕处在哪里。他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往前走的局面?他这个时候已经悟到法空,阿罗汉已经获得这个无生法忍的法门。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这是什么境界?这《金刚经》大家非常之熟悉,对吧,如何降伏其心。这个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对吗,无有众生可渡者。好了,小乘大乘就从这里分开的。所以说如果他执著于这个相,也就是说他住在这样的一种观想中,住在象阿罗汉那样灰生灭境。不再进一步地转入轮回生死去渡化众生,不再进一步地求佛道,那他就是小乘罗汉道。好了,我们谈清楚了,这就是小乘获慧眼之境界。而这个境界也是进一步求得大乘佛道之基础。所以说,我们就会明白,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小乘大乘,它是怎么样一种不同的法门。其实它所宣说的佛道是无二无别的,所谓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就体现在这里,须知小乘阿罗汉,阿罗汉呢有三种含义。再说一下供养大家。阿罗汉号为不生,号为沙贼?号为应供?什么叫不生呢,什么叫不生,不再出生了。他入涅磐,不再受分段生死了,他不愿象我们这样投出投没,来到了轮回受苦,他可以安享涅磐寂灭之快乐。第二个叫沙贼?,烦恼贼,他没有任何的烦恼。第三叫应供,为什么叫应供呢,他道高德重,为世间福田,堪受人天供养。所以说切莫小看。
好了,今天呢,就说到这里吧,谢谢大家,愿以此讲解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皆共离苦得乐,精进获得究竟之佛道,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主持人:喂,阿弥陀佛,感谢师傅的慈悲开示,让师傅先做一下休息,在这个期间呢,如果有疑问或问题的师兄,你把问题打给慧心聪明师兄,让他一会儿再转给禅师,今天,法师给我们说了四句偈论 ,讲的非常详细,非常好,现在,佛缘师兄你给大家放段佛乐,让大家轻松一下,好吗,等法师什么时候休息好了,再给大家回答问题,好吗?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如有问题用悄悄话打给圆喜和慧心聪明两位师兄,好吗?不要在公屏上打字,好吗?咱们保持会场不要乱,我现在给大家放一断佛乐,等师傅休息一下。

问题1: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禅师如何观身,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身空?
回答:喂,大家好,大家能够坚持在这里听经,提问,我觉得相当难得。今天晚上我讲解的时候,我自己本人有这样一个感受,我可以讲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改变了我原先所讲的东西。改在哪里,本来想结合一下修证方面的,一个人如何契入这个见解之中。后来我又改变了,我是觉这个具体的修证这个法可以讲来之不易,就是很难轻易宣说,所以说今天晚上我说得尽量说的大家能够听得懂,但是又觉得好象很难说到点上去。所以刚才第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他说“如何观身,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身空,”应该这么说,如果你真的要想修行,我觉得你得放下。修行不是说我一边拿着生活,我一边贪恋着这个城市,我一边想修行。说句真话,是这样的。所谓的有这样一种很著名的这样一句话——执着现世非修行,执着轮回非出离,执着自力非菩萨,   ''非正见。那好了,如何观身,如何悟透身空?应该来说,这是一种佛教所教导的一种很庄重的修行。你要下功夫的,你得创造这种修行的条件,积累自己的福报。真正来说,你应该去参访明师。依明师,下苦功夫修行。因为观身之法就是甚深之禅定法门,一生不断地观察,而且按照观身的修行的窍诀来修行,它是很微细,很微细的法门。所以说我们很多人打起坐来修起行会来出现种种的问题, 这就象你显示了无始劫以来, 在你这个识田这个种子里面,它所造下的这个种,非常之多。当你修行的时候,它就会不断地翻滚出来,不断地被外缘所牵引着。那么如何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身心状况,因为身心其实是个宇宙, 是你整个生命,也是你所在这个法界中所感到的整个世界。它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说,修行不能妄图。所谓的两手抓,一手抓住世间的贪恋,一手却要需求出世间的圣果。坦率地说一句,这是不可能的。如何悟透身空之法呢,其实,亦是甚深微妙之法。一句话,今天所讲解的这个,目的是为了大家对修行发起这个需求心,  朝这个方向走,还没有办法来说如何进行这方面的修行。因为这个修行涉及到经验,所以说在我们的金刚经论里面,往后讲多处提到依止善知识修行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我这里想说一下,关于这个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生活中运用 应该是这样的,我刚才提示过,在生活中你应该做到什么,举心动念,一举一动,念念分明。首先第一不要眼睛往外看,去管别人的是非,管好自己,反观内照,去觉知自己的举心动念,去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这个就是反观内照自我身心,你要常常怀着一颗惭愧的心,但且不了知,我又如何与人开示甚深之佛法呢?我又如何知道别人对和错呢?我又如何的放下自性的修持不管,却整天迷失在去管别人是非的这种没有意义的生命中呢。我觉得如果你能够这样醒悟,能够这样做,那也就叫做在生活中如何悟透身空了。好吗,我就说到这里。
提问2:请悲华禅师开示,佛曰,四大皆空,是否就是指身心性空呢。
回答: 哦,不是的,,喂,从身相来说,我们这个肉身乃是由四大所合和组成的。所谓地大,水大,火大,空大。在这本经论的后面也会提到,从我们的破除身相来说,要破除四大执着。它体性都是空的,所以说身空,性空,身心性空,这已经不单单是这样一个解。那么四大皆空呢指的是身空的境界。好吗,按照这个经义,应该是这样解释的。喂,没有听到我说的话?我刚才已经说完了。补充说一下,没有声音吗?现在有吗?能听的见我说话吗?听到我说话吗大家?有呵,好了。刚才可能是断了,刚才所说的,如果从自己的身相来说,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四大所组成的。对应于悟到身空的境界,但是四大皆空,如果进一步来巡查,如果涉及到对四大的法相的执着上,它也进入到最后一步悟到法空的境界。还不单单是身空,心空,性空,最后一个法空的境界,这是一种甚深的讲解来说。说是这样的,按通常来说,四大皆空说的就是地水火风构成我们肉身的四大是空的。好吗,就先说到这里。
.   提问3:请悲华禅师开示,往生极乐后的众生是有果位的吗?他们往生还要修行也是一层一层来的吗?
回答:喂,这个在净土宗的经典,历代大师的开示中,大家去看,已经很清楚了。这个没有必然的关系,也可能是已经证到罗汉果的人他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能是已经证到菩萨位的人他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的是处于凡夫境界,他对西方极乐世界有信心,他呢以此相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很显然,没有到究竟境界的,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要继续修行,究竟的境界,那也无所谓往生不往生,对吗,是这个意思。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个前提,他必须把他今世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意味着我天天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明号,我才叫做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在《无量寿经》里面,以及后来的汇集本上,对此都宣说得非常清楚。它说有三等人,所谓的修行净土法门,其中说到出家为生,精进持戒,奉献于修行,最后把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由此而往生西方,这也是净土法门。我们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你对净土法门的理解狭窄了,你就违背了佛祖所说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样的教义。而反过来又导致你因为执着于,自己对净土法门半懂不懂又反过来去诽谤其他的法门。由此造下诽谤三宝的罪业, 诽谤三宝的罪业是很重很重的。比如说,有些朋友呢,他心地也很善良,后来呢,他因为信仰了其他的宗教。结果呢受其他宗教的这种不了义的见的影响,他反过来来诽谤佛教,到处与人宣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怎么样怎么样,他这样的人,真的象佛经说的还不如不要修行。因为什么,何苦去诽谤三宝呢,给自己将来种下不得解脱的因呢。所以这个道理,宁可不修行,也莫谤三宝,好吗,就先说到这里。

提问4:请悲华禅师开示,中论中讲的二谛即圣义与世俗,能开示否?
回答:其实呢,在今天晚上讲到最后的时候,我讲到就说阿罗汉、辟之佛他之所以,从哪一点区别于大乘菩萨,就因为他执着于悟到法空,无身法忍以后呢他呢就是说止在观想上,而不发大心入大乘。讲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就说到了,由这个二谛,由假观入空观,由空观复入圆融,真谛与俗谛圆融的境界。那考虑到这个法义呢过于甚深,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层面有点偏开了。那这个应该随着后面进一步地开示。因为这本《金刚经论》重在辨别知见的邪正,重在为众生指明一条修行的正确方向。它的重点并不在于对这个甚深法义的理解上。因为它开示三根,好了,辨别这个法义呢,对初根的人辨别是有意义的。而且,轻易宣说也会有过失,就是我刚才前提所讲的,莫轻小乘,莫轻实修。不要有这样的分别,我的用意就在这里。只是说,我很难加以进一步的阐释罢了,好吗,这个问题,我就先回答到这里。

提问5: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傅,如果死的时候没有证得金刚心,能否借靠佛力往生净土呢?
回答: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往生净土与否,我在昨天也说过,贵在一个信字,真正的信。你信什么呢,信心趋向金刚心。我的心的迷乱越来越清楚的时候,才真的显现出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我说到西方净土的时候,也说到不同的层次。从究竟了义的净土来说,就是这颗金刚心的本相本体。但是呢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完全清静,众生在今世他就能够证得这颗金刚心,有的就能见到,有的还不能见到。还处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程度上,那这样的呢,并不会影响他往生。其实,每一个修行人都存在一个往生的问题,因为你的心,可以讲 你的身心是你的正报。身心所现出来是你的依报。当身心改变了,那相应的世界也改变了。也就是说我们投身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因为我们有与这颗与娑婆世界相应的心。好,那么将来你修行了,你投身在任何一个净土中。那么好了,也是因为你心与修行相应的对应的这颗心。所以说正报和依报,心和外境它是相连的。有如此心,心净则佛土净,佛土净乃是因为心净,心与佛土两个是无别的。两者是互为缘起的,所以说虽未证得金刚心这样的果位,但是,只要他又真信,有切愿,有笃行,他一样可以往生象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净土。我这样回答,我不知道你明白这个道理没有,好,再来回答一个问题吧。
提问6:请悲华禅师开示,如果心中信心无比,眼又见种种色,应该如何行持呢?
回答: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叫心中信心无比,要知道,信这一字写起来简单,说起来深奥。我呢昨天就讲到了信心,联系到金刚心陀罗弥们的信心,就说你信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我这个心, 这颗金刚心所显现的。那这样的信心叫做真的信心,其中的一个方面,信心还有不断深入的过程,这里面也分为粗浅的信和比较  的信之分。那么您刚才所说的境界,心中信心无比,又看见空中有种种色,应如何行持。谈不上任何的行持,这个时候你要在知见上进行辨别,您刚才所说的信心无比又空中种种色,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个境界呢,应该通过善知识的开示,然后呢你数数清净,求得这个法要去辨别清楚了。你这种见解,知见算不算是一种误境,是不是一种正知呢,依正知见来行持,那才谈得上一种功用。所以,故而,你刚才这个问题呢,我只能这样给你回答一番了,好吗。
提问7:请悲华禅师开示,金刚心与我们信,愿,行具体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喂,问得很好,我刚才其实也说了,信愿行,信愿行可以这么说,一切的修行法门也离不开信,愿,行。那么修净土法门,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离不开信,愿,行。好了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建立在.信心上。如果你觉得只是说外部西方极乐世界,而你呢现在做种种的筹备工作,将来呢,就象你去旅行一样,坐上了飞机,飞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这样理解肯定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离开了金刚心去说这个极乐世界。它的关系就在这里,究竟的极乐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究竟金刚心所显现的。这个净土就是这颗心,好了,你证得几分的金刚心,你往生极乐净土,你的品位就会达到多高。所谓往生与否,全看信愿之有无,对吧,品位之高低,全看你念佛的深浅。好了,那这个深浅就体现在你这个金刚心的了悟,金刚心的修行,你净化到什么程度。你觉悟到什么层次,那好了,信愿之有就在于你对西方极乐世界有一颗正信的心,或有一个正信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我这个心,跟这个,也是佛菩萨这个心所显现出来的,是我的愿与菩萨的愿感应而来的。是我的业障清净和极乐世界的国土清净呢所感应而来的,这个叫正信。这就是所谓的金刚心和信愿行之间什么关系,这本金刚经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所在。好吗,差不多时间,再回答个问题吧,好吗。
提问8:请悲华禅师开示,金刚心是否就是菩提心呢?
回答:是的,是一个概念,好了,就回答到这里吧.

主持人:喂,能听到我说话吗?阿弥陀佛,感谢师傅的慈悲开示.

[此帖子已被 释悲华 在 2004-11-23 17:37:2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0:40:52 编辑过]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