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1]福建:大院山-专版分享 → 11月30日云林禅寺周日“一日禅”共修(有上师的重要开示)
查看完整版本:11月30日云林禅寺周日“一日禅”共修(有上师的重要开示)
2014/12/3 6:19:00

 今天共修回来最大的感受是:关于下午在内观堂集中,在上师的指导下,我们对学佛修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上师不时做开示,演示,提示,感觉能这样得到上师的教导,同时我们在探讨互动中又有诸多不同层次的收获,感觉能有上师如此亲近的指导我们学佛修行,真的很幸福。互动中感觉到了学佛修行的法喜,也感觉更亲近上师了,上师是如此地接近我们,用我们能更好的理解的方式,或幽默,或比喻,或简单,或从不同侧面地让我们能对一个问题能有透彻的了知,消除修学修上的障碍,为我们做出宝贵的开示,引导!

  今天上师对我们做了重要开示:(大意如下)
1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是我们学生(徒弟,学员)不像个学生样。
2要认识到现在上师不会再去“安排”我们作什么了,因为学佛是要自己主动的。
3关键词“正常的回应”。正常的师徒(师生)关系是:上师做出提示(开示),徒弟要有“正常的回应”。
4从很多同修QQ空间,微信里或转载或发布的关于佛法的文章中看不出他(她)是一个依止上师的修行弟子。

下面详细说下:
1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是我们学生(徒弟,学员)不像个学生样。

  上师开示到:“就像一个考进北大的学生,却不像一个学生的样子。没有求学的态度。”弟子理解:我们确实像“一个考进北大的学生”---因为想想:我们如此有福报能遇到上师,在此领受上师如此清净的传承,实在是很大的福报。如上师经常开示到(大意):“即使像我们现在这样不太像个学生样地跟着上师学佛,那也是多少世积累的福报才能有的这个缘份,今生如果不把握,错过了,那以后就很难讲了。”又如同在某处教言中看到的(大意):如同我们到了一座宝山,而空手而归一样。以上这些正是我们现在当下大部分同修的状态。我们要反省。

2要认识到现在上师不会再去“安排”我们作什么了,因为学佛是要自己主动的。

  以前为什么上师会对我们的学习做一些“安排”如房间活动如何开展等,那是因为我们以前什么都不懂,上师慈悲,引导我们,但是我们要明白:学习佛法和世间法是不一样的,不能把上师当作领导,或大师兄,等着“安排”。上师不会再“安排”我们做什么了。我们要自己主动。弟子理解:要反省和端正自己这颗学佛的心,求学的心。有了这个求学的心,就会主动。就是归依心。包括前面很长一段时间上师指导我们如何禅修等修法,大家有没有感觉,实际我们去做时,都明白了吗?虽然上师也提到了如“如何观想,祈祷,发心、、、如何如何做等”,但是整个的细节我们都有明确了吗?都完全明白怎么修了吗?我想大多同修还是不明白的,自己当然也是这样,上师开示:这些之前的引导,就是让我们知道一个修行的方面,一个次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要想着再等上师安排我们这样那样的“修法”,那是为了引导我们的,现在我们要自己主动求学了。

3关键词“正常的回应”。正常的师徒(师生)关系是:上师做出提示(开示),徒弟要有“正常的回应”

  上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演示:上师伸手拿出一个桔子,我们什么反应。我们没反应,上师把手收回去了。上师告诉我们:要有“正常的回应”。要有互动。要有求学的态度。要说出你的需求、疑惑、你想要什么、什么不明白的。弟子理解:做为一个学员、学习者、徒弟的身份,就是来求学的,所以当我们端正了这个心态,面对上师的提示,我们就会有“正常的反应”说:我想要,我想学,我这个不明白有疑惑,想弄明白……等等,就不会出现“没有任何反应”的情况出现,如前面国庆后上师有在大群中做关于房间学习活动的提示:“我们是不是不想学习了啊。”我们就没有做出正常的回应。
  上师因此都让我们做了个游戏,因为有两个同修当下有事出去了,没听到这个开示,上师让我们听到的师兄当作上师的角色向他们传达这个意思,我体会到当和他们交流,提示他们时,他们没有做任何的反应,我是多么“无语”。因此体会到上师的“难处”。所以面对上师的提示,开示,我们要积极回应,想要就说想要,想吃就要说想吃,不喜欢吃这个也要说不喜欢吃这个,也算个反应。“不回应”实在是不像个样子。

4从很多同修QQ,微信里或转载或发布的关于佛法的文章中看不出他(她)是一个依止上师的修行弟子。 

  为什么?
  A 很多是转载其它法师的教言。  
  B 很多将上师说的话,没有做任何说明,注明是上师的法语,或开示,就转出去了。或当作自己说的话。如有同修写“每日智慧一言”,那里面的内容说的是自己的话还是引用上师的话。有做说明吗?这样不做说明,弟子的理解是当下这位同修就像法师一样在给大家做开示,而不是像一个学佛的弟子,一个跟着一位师父学佛的弟子。

  还有就是转载的,也要注明是转载自上师这里,有相关说明。(最好有链接的话,保留链接,能让人顺着找到上师这。)这样才如法,也利于上师弘法。

  关于A,弟子理解:一个这体现了对上师没信心,信心不够,二学习方式,想法不对,太杂了。其实真有信心了,把上师的教言“吃透”,不明白的先自己查相关资料,法本,百度(对于普通的基础的东西),自己细细思量,同修间交流,再不懂就请上师开示,这样一门深入,一心深入,才好。

上师开示(大意):现在是新信息时代了,微信等各种网络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个我们要利用好,如上师开示的可以公开转载的教言,就可以转。二我们以上说的诸多不如法的作法也会造成不好影响。


还有以下几点:
1之前的呱呱视频学习管理群之所以取消是因为我们当时的管理员不能正常发挥管理的作用,不能当下与上师相应,不能在效地解决问题,失去了管理群的意义,所以不如取消,大家都到大群里来。
2现在大家都在大群里了,所以有个别管理员私下就呱呱房间的问题向上师请示,这样是不如法的。因为房间学习是大家的事,即然呱呱管理群已经取消了,上师的意图也是让大家就直接在大群里讲,大家一起都知道,都能参加,这样上师做的开示大家也都知道。大家事,就大家讲,包括很多“法”上面的事情,只要是共同的法,很多都可以也应该在大群里讲的。上师开示了,大家也都能一起学习,了知,进步。至于事务上的事,如呱呱房间活动如何开展,就更可以这样做了。
3说话要有连贯性,如:前面上师对这个问题是怎样开示的,自己接着前面的开示,如何回应,才有接下来的内容,要内观自己在说什么,不要说话连自己都看不懂在说什么,上师就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才好,所以有时上师就没有回答。
4下午上师让我们几人做了个演示,就是演讲。因为上师开示期间有两位同修有事出去了,没听到,回来后,上师让我们六人对他们演讲,把我们当作上师或教导员的角色,向他们复述,讲清楚刚才上师的开示的意思,让他们明白。“演讲”这种方式,上师之前已经开示过多次,我们这样去做的目的1可以锻炼我们的演讲能力,培养我们讲法,弘法的能力;2在我们自己对他人讲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对所学内容,思路进行了整理,进一步剖析了自己的理解。演讲活动结束后,上师点评说:房间活动就要这样开展。我当下也感觉到了法喜。上师说:就这样去作,一天闻思一点,一天闻思一点,把一个东西搞透,慢慢积累,我们的智慧就有了,闻思就起来了。发心带头的师兄,要在大群组织,宣传,倡议,发动,说明,就像平常单位要搞一个活动,先要有个发动的过程,再把想学的可以先组织起来,学习。

以下是普光最近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以前很长时间感觉学佛是概念上的,(现在反省到是自己归依心的问题)没有现实的如手机上网看新闻,看这个看那个,平常的感观意乐等来得真实,后面调整自己,也感觉这样不行,这两天想到:其实学佛是很现实,很真实的啊,为什么呢,佛佗出现在这个世界开示无上的佛法,让我们有机会觉悟,而现在,上师在我们面前,正因为有上师在,一切是那么真实,为什么,因为上师是真实的,就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而佛法就从上师这来,有上师在,“成佛”成为可能,“一切皆有可能”。很容易观想到“一条直线”从佛佗……直接到上师这--就到我们,我们有了承接这个佛法,甘露的可能。

二,平时要如上师开示的多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细想,时间在不停流过,生命的尽头如演戏的导演说“咔”,定格了,这时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了,我们那时是个好的修行人,还是境界还不高,或还像现在有些同修一样口头一直说“惭愧啊惭愧,自己不精进啊,不精进,”而后悔。所以趁我现在还能“动”,还有时间,这个戏怎么演,还有主动权,要精进。我想很多时候“惭愧”是要多对自己内心说,自己对话,去现实地改变,而不是成为口头禅,这样就有点“挡箭牌”的意思了。

三,多亲近上师,当自己越来越“亲近”上师的时候,心慢慢打开,感觉到法喜,幸福感!这时的学佛,我感觉更直接和“容易”。

2014/12/3 9:23:00

  随喜师兄法喜充满细致的分享,读后受益匪浅,不在用口头禅做 挡箭牌了。更多要给自己提问自己答。

真正切实从实际行动改变。

感恩上师慈悲教导!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2014/12/14 21:08:00

感谢普光师兄的分享,感受到师兄的法喜,随喜

羡慕师兄能经常亲近上师,多好啊!虽然不能象师兄那样经常亲近上师,但能够得到上师慈悲的摄受,也是很有福报的,是幸福的要依止上师好好学佛,不能错过

2014/12/18 22:11:00
感谢普光师兄的分享,感恩上师的开示!

受益很多,法会回来后,由于一些原因修学不够努力,现在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2015/1/25 6:03:00
随喜普光师兄的分享!<div>自己要好好反省上师指出的问题,自己作为弟子怎么能一直依靠上师慈悲的“哄”呢?自己应该主动学,一点一点的闻思透。</div><div>
</div>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