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五佛论第十三(一心整理)校对稿
嗯,大家好,虽然现在我打开屏目,但是屏目上没有东西,或许能听到声音。时间已经不早了,那希望你说什么事情,事先用声音给我说吧。因为我屏目看不见,好吗,先接麦吧。如果能听到我说话声音的话。
(主持人说话)
喂,大家好,非常抱歉因为我刚才调试进来,但进不来。现在算是进来了,但是我屏目上一片空白看不见,但是能听到声音。不过不要紧哈。
大家好,又到了共同学习《金刚心总持论》的时间了。在讲解之前呢,让我们净化身心,正身正意祈请忏悔,良好的祝愿吧:“顶礼十方慈教大德诸善知识,顶礼十方一切佛,顶礼十方一切法,顶礼十方一切僧。让我们清静口业,唵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唵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唵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让我们清净意为:唵 ?日?怛诃贺斛;唵 ?日?怛诃贺斛;唵 ?日?怛诃贺斛。让我们清净身业: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萨婆诃;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萨婆诃;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萨婆诃。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好,到了今天呢,我们可以说已经讲解这个金刚心总持论已经是第十三次了。快一个月时间了。我们今天讲到的是“五根五佛论第十三”,以上的十二个论已经讲完。在这个承接我们上一次讲到的是“有无四相论”,就是所说到的何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何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么紧接下来呢文殊师利菩萨马上就问佛:什么叫五根五佛。这个是等会我们再说,这个是有他的深意的。好,那现在我们还是照例请主持人呢把这个“五根五佛论第十三”为大家朗读一遍。
主持人诵读经文:
五根五佛论第十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种善根。世尊曰。若是清净斋戒。明心见性之人。投师口诀。得正见者。眼是佛见。耳是佛闻。鼻是佛嗅。口是佛说。心是佛知。五根常显。五佛神通。同种善根。成佛种智。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说是人。立地成佛。
好,今天呢可能因为网络电脑的关系,我们可能讲解会稍微遇到一些障碍,是这样,好。为什么说我们在上次讲到这个“有无四相论”的时候,紧接着文殊师利菩萨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呢?就是说这个五根为什么说他就是五佛的道理。因为我们上一次讲到,其实让众生信解这种不生不灭,无形无相这样这种无有所得之法,也就是无我之法。我们剖析过从人我相一直到乃至最后的寿者相皆是无有一我可得,无有一物可得。如同<金刚经>所讲那样“无有一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如同<心经>所说的那样“以无所得故”。那么这空无自性,空无所得的这个甚深之法若让我们凡夫众生去信解,这个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如同<佛藏经>里面所说的那样,就是说释迦佛如来在我们这样一个五浊恶世,这个对我相、我执、我爱如此深重的世界,为这样的众生宣说我们前面所说的无我之佛法,这个确实是很难,很不可思议。所以说,如果说众生闻此法,比如说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一种思维,不断的去寻求无我的玄远。就象我们现在很多朋友,学佛之初呢,说是我是初学者,但是呢,他所研究的都是金刚经甚深之理,他所谈论的、最关心的也都是何为不生不灭、何为第一义谛。就是说让众生不断的迷失于这样的一种追寻之中。但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我们就是说把学佛呢和我们的现实,也就现行身心所存在的五根也就是身心呢相脱离。所以说就不知道说其实佛道再玄远,佛理再玄妙,他依然离不开我们现前身心,如实的认知,如实的修习上。所以说文殊菩萨马上紧跟着问佛“何为五根五佛”。这个道理一听,我们的人的,我们这个五根他就是五佛。这是什么道理呢?而且这五根五佛同种善根。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这个五根和五种佛的功用呢,他是无二无别的。这也就是我们经书上所说的“同种善根”。也就是集身,就是集我们这个身、集我们这个心他就会有佛的功用。一下子把我们拖回到现实中来。世尊回答说:若是“若是清净斋戒。明心见性之人。投师口诀。得正见者。眼是佛见。耳是佛闻。鼻是佛嗅。口是佛说。心是佛知。五根常显。五佛神通。同种善根。成佛种智。”这个里面说的很清楚。那世尊说怎么样才能让我们这个五根身能够得到象佛那样的功用呢?世尊依然在这里用行持的角度去说,还是如以往一般告诉我们,如何做?就是要清净斋戒――这是第一步。“明心见性之人。投师口诀。得正见者”这个什么意思呢?这里所说的明心见性之人并不是说已经象我们现地所说的“明心见性”的人。这个“明心见性”意思就是他努力的去明白自己的心,就是说精进修行,务必去见本性。也就是说他的修行是朝向去认识,去圆满的认识自己的心性,这样走一条这样一种修行正道的人。他若去依投明师,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参求明师”,得到修证的口诀,就是所谓的“投师口诀”,因此修行而获得正见者。这样的人只要他获得了正见,这个获得了正见并不是说象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无四相,好象眼前当下迅速就能做到象菩萨那样无四相,不舍身命等等、等等,悟此如此甚深之理。非也,而是以这样的一条切实的修行道路去获得这个正见。那么这个正见的“获”可就是在当下身心当中,因为前面所说的修行而得到。他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不是很遥远的一件事情。所以说若得正见者,他则能行正道。也就是说这个正见,我们现在在学佛之初我觉得学得的并不是真正的正见。应该是觉得正知见,因为我们呢现在离不开知见的层面。在这个未获得知见,未获开正见之前,可以说都是在知见中,但同样是知见,依然有正有邪。也就是说平常很多朋友问的“我刚刚学佛,我该怎么学呢?我从哪里开始呢?”这个就是属于正知见的问题。那这里所说的正见应该是指正确的见到了道的本体,是正见。他这里所说的正见应该是达正道那样所说的正见,在正见的带领下,这个正见就如同菩萨六度里面所说的般若菠罗密,那个般若智慧。所以说这里面又再次看到世尊开示我们的修行的道路,是什么呢?是清净斋戒,去明心见性、去投师口诀、去获得正见,以此做为修行真正悟道的基础吧。就是说修行乃是为了获得这个正见,有了这个正见就能种下这个成佛的种。这是我们后面所说的,所以说如此以来我们现前的身,所谓的眼耳鼻口心这五根呢他反来他能显现佛的神通。所以说这里面也就是所说的在<无量寿经>里曾有这样的一句话,叫作:“若知众生之业力之不可思义,那诸佛如来的神通道力也是不可思义,那诸佛如来的神通是如何的不可思义?那众生的业力也是如何的不可思义”,也就是说这一切都在于心的迷悟不同。那心的功用都一样,他都在显现不可思义的功用。所以说所谓的佛,所谓的觉悟他离不开当下的身、心。所以说这里面再次告诉我们,所谓的修行他修什么?就是修我们自己当下的身、心。如果你能认清自己的身、心,就象经书上所说的投师口诀得正见,那么当下你的眼是佛见。你的耳是佛闻。你的鼻是佛嗅。你的口是佛说。你的心是佛知。五根常显。五佛神通。说明非常清楚这样一个道理,所以说我们修行的人、学佛的人我想决对不是去修别人,我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的身、心,佛、法、僧三宝,真正的佛就在我们的身心之中。我们应该反过来去认识他,所谓的修行从哪里进去?就从这里开始。这个是首先要获得一个正知见,就是说法是从心上求,也就是说从自己身上去求佛。从现前的身心去求证,修行是修自己。所以经书上说自净其意,就是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含意。那么好我们反观我们,因为我这个讲解这个金刚心论,实际上也是勉为其难,讲了也挺长时间了,平常我在想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讲解是否真正能够利益一些朋友,但他们:你怎么自称禅师呀?你有什么功德了等等?给人感觉都在管别人的事,但是他是否真的象佛说的那样,去清净斋戒,去修这个明心见性呢?什么叫明心见性?就是说去天天反观内照,去明白自己的心性呢?他是不是按佛说的那样,下心参求,不要执著于自己的一点点的见解而去参求明师获得修行的口诀?来获得真正正确的见解。而不是象经书上所说的不求师证,这个结果肯定会误入邪魔外道里去。这些佛菩萨苦口婆心所说的话我们是否按照这样去行持呢?可见佛说的是文 可以放在凳子上有时候坐上去都把书都坐到下面。好象把经书和世间的随便什么收都混在一起放,对佛像对经书都没有真正怀着一颗神圣的心,一种非常敬重的心来做。那更不用说现在很多修行的人,一看见僧人、一看见出家人都心不生恭敬,行为更谈不上恭敬。入佛之塔庙,也就是说到寺庙里面去打打闹闹,随随便便,好象觉得这无所谓。这些种种的行为呢,其实是我们做为一个三宝弟子不应该有的行为,莫小看这个行为,因为一举一动,举心动念呢都有因果在,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想成就这个智慧应该知道。这个智慧可以这样讲是甚深微妙,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我们的行为应该是什么?应该是老老实实的,自净其意对吧?去清净斋戒,去反观内照,去改变自己的心,去认识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迷在何处?对吧?这个是我们学佛人该做的事。所以说若不这样做肯定是违背了世尊所教导我们的,就是说佛是向内求的这样一个教诲。好,我们就先打住说到这里。
那么再看经文的后一半部分,他说“同种善根。成佛种智。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说是人。立地成佛。”这里就讲到一个因为投师修行而获得正见以后,那这个五根当下他就显现佛的五种神通。所以说这里叫“同种善根。成佛种智”。这个“同种”,同种的意思就是说五根同时他就能显现修行的功用。所谓成佛种智,这个成佛种智,我们有种说法是谓叫“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声闻的一切智”、“菩萨成就的道种智”、“佛陀所成就的一切种智”。那这里所说的“成佛种智”,应该不是这个意思。他意思得清楚,就是说这个正见,这个在当下身心所悟到的正见,他是成佛的道种,是智慧。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智慧做引导,那么他一路走下去就必定成佛无疑。所以说后面就讲到修行的功用,“若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说是人。立地成佛。”这个就出现这样一句话。若人把得定做得主,“把得定。作得主。”这个就说到一个什么问题,说到一个定的问题。“依佛修行”,可以说这个说到一个戒和慧的问题。因为依佛修行就意味着持戒,这个戒是世尊所定的,只有完全开悟的佛才能真正明白这个持戒的功德,知道因果的究竟、本末、去向。所以说才能够做为修行的基子,所谓的“斋戒为佛基子”。那依佛修行还有这样一个含意在,他根据的是智慧的成就对吧。智慧并不靠我们自己所想象的、或者自己不断参求一些经书、或者是跟人家不断的去辩别,让自己的见解似乎所谓得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可思异。非也,这个智慧是参求明师而得来的。我们前面在说到“十种功德论”的时候说得很清楚,“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所以说这个依佛修行,还有这样一个含意。就是说一个人若要真正求得佛法的甚深之道,豁开象经书上所说的正见法眼,他必须依师修行,也就是说你必须去参投明师。你必须有师证。你应该下心参求,足足参求,不辞劳苦的去参求。因为说句实话,甚深之微妙之法并不是凡夫那么容易能够开悟的,而且说真的是很难遇到。象我们人身呢非常之可贵,可贵在哪里?那么这个人生可贵在一个遐满人生,而如果是这一生中你对佛法没有信心,你遇不到明师,你不能够升起这种要出离轮回这种修行的心,可以讲这不叫遐满人生,这种人生还不是我所说的可贵的人生。而且这人生确实是充满了苦难。而且非常短暂,生死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消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说实际上这个轮回是可惊可怖的。但我们的心似乎是没有感觉。所以说我们修行刚开始是不是说把佛法当做一个学问去研究呢?还是说真的把佛法做为好象可以完善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等等。须知这可以讲都是方便说法,并不是佛菩萨说的真话,对吧。所以说要去体悟人生这种无常之苦。要去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内心无明,去认识到自己烦恼的深重。去认识到说易行难。所以说来切实的修行。所以说要老实的去修行,老实的念佛,就是这个道理。那所谓的佛菩萨就来自对这个苦难世间的怜悯。所以说慈悲的体性他就是菩萨。并不是象我们说的那样,不去注重自己我们心性的改造,与人谈论的很多。比如说我做梦中看见了什么很神奇了,第二天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就梦见了。然后呢我修行打坐了,我出现怎样怎样的境界。谈玄说妙。并不是去落实到去净除自己的身心烦恼,去破除自己的无明上,也就是走的并不是象世尊所说的这样,清净斋戒。明心见性。投师口诀去获得正见。然后把得定做得主、依佛修行,佛说是人立地成佛。是这个意思,那“立地”就是我们讲登地菩萨,这“立地”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当下身心,就在这个世界,就是现前我之身心,我就走向佛道,这叫“立地成佛”。今天时间的关系也不早了,虽然呢感慨很多。那结合今天所讲的五根五佛论呢,这经文虽短,可是呢他的含意依然告诉我们:莫轻视现前身心这种自觉、自性、这种反观内照、自净其意、踏实修行这样的勇气,而且呢确实应该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走向佛门,莫贪高求远。好吗,那今天呢就先说到这里,我的电脑屏幕上呢可以讲基本上看不见东西,只看到声音条在滚动。好了,谢谢大家,就讲到这里吧。
问题一: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常人如何清净呢?
悲华禅师:
喂,我没听到,他这个“清净”是不是说我们平常所说的清净身、口、意的“清净”。常人如何清净?那我们得先说一下什么叫不清净,什么叫清净?这是在四相上说的。我们人的内心中存在着贪、嗔、痴、慢 、疑种种烦恼,这个就叫做不清净。如果能灭除贪嗔痴慢疑这样的烦恼,这就叫清净。所以说我们常人如何清净呢?就必须皈投三宝,皈依佛来修。佛就会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这些不清净呢是一种罪业所现,是因为过去无明的心,所导致这个身心的业报,所呈现为烦恼之相状。而我们因为没有智慧,这样的烦恼就不断的流转,越来越加深,所以说有苦。这些道理都是我们皈依三宝、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而明白的。一方面,在道理上要不断的去破除迷,去获得正知见;另一方面呢还要不断的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比如修自己的戒德,修定等等。让自己的心能够把的定,做得主,等等这些功德。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哪怕是烧一柱香,哪怕是到四佛塔庙磕一个头,哪怕呢你来到我们这个佛学讲堂听经的时候,是否能端正身心,怀着一个恭敬虔诚的心来。这一切一举一动,你如果善于运用自己的心,培养自己的善根。那么他就能够积功累德,可以这么说,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福德资粮,就能清净自己的身心。因为我们身心之所以不清净,这么烦恼,这么自私,可以讲都是因为我们,很多是因为我们的人格不健全。我们没有好的品性培养,很多行为是一种恶习,我们必须改掉恶习。我们必须涵养我们的善习,比如学会恭敬、学会孝道、学会慈悲、学会为追求真理契而不舍,也就象经书上所说的那样,广行六度,行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禅定。这一切修为都是为了去清净我们的身心。所以说,清净了身心我们能得心安、能得智慧、能得解脱。这个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清净的意思。这个必须从现前的身心开始,从眼前的小事情开始,从现实的人生现实开始。什么叫现实呢?就是说你现在身和心有杂染有烦恼,需要靠修行去净化,这就叫第一个现实的知见吧。好,就说到这里吧。
问题二: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六根和五根有什么区别呢?
悲华禅师:
没有什么区别,象今天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他就是说对身根呢并没有另外的提出来,而且呢这个心是佛知呢,这个其实也包含进去了,就象我们平时所说的六道轮回,有的时候经书又说是五趣,那就是说在天趣里面呢又别开出阿修罗道,那就变成六趣。那这个阿修罗道也不一定光光在天道中,在畜牲道中、在人道、在其他的道中也有阿修罗道。是这样,这个不必过于执著、拘泥于这个。这个五个佛是五根,这个角度来讲,你看眼、耳、鼻、口、心,那么我们这个身体所作所为重要就是眼见、耳闻、鼻嗅、口说等等。这个也就同样的意思,不一定要,他这个经书上是要素质上对质五佛神通,是这个,好吗。另外一个主要是没有讲到“身”,他这里呢为什么讲没有讲到身,因为凡夫对身的贪着,也是一个原因所在。这个身体毕竟不是清净之佛身,而且这个身体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个现状,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业力所感。所以说要想真正让这个身心、这个五根能够显现佛的功用,首先他突破了应该是眼、耳、鼻、口、心的改变。而这个身体的改变不是这么快的。所以说我们有此身必为此身所累,所以说在我们今天这里没有刻意讲到身根,我想就是出于这种去考虑。好吗,今天侧重于智慧的讲解,那这个身呢是业报、报力的最终的成就有关。因为我们比如说开悟首先呢心获得了正见,从心智上开悟,根本智。但是呢要想究竟圆满的佛道,在悟后修,对吧。然后去圆满这个,也可以讲这个法身、报身、化身。化身最终也要获得成就,也就是说这个身体他的功用都要显现出来。但是这个呢可以讲是四相的修行,他要因次第进。不是象理上一样可以顿悟,也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理得顿悟,乘悟弊消。是非见除。依次递进。”所以这个身呢有更深的含意在里面。所以说我想这里呢不说六根,说五根五佛,他的用意呢是在于此。这也是一个原因吧。好吗,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看下面还有问题吗?
问题三: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怎样理解五蕴皆空和五根五佛呢?
悲华禅师:
好,这个问题。应该来说我们今天所说五根五佛跟所说的五蕴皆空说得不是一回事。那这个五蕴皆空呢,说得是什么?说得是前一节课所讲“有无四相”上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在决择、这个什么叫觉悟,就是说有此四相即名凡夫,无此四相是名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也就是说当辨别这个正见,辨别般若正见的时候,我们能细细的开始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就根本了无可得。无从辨别,了无可得。而这个身心有一个实相,其实上一切皆空。就象他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同心经所说。那么我们今天觉着的五根五佛就是告诉,意思就在于这个佛不在于遥远处,这个佛就在我们的五根门头,也可以叫六根门头。就是说我们当下的身心转来就是佛。我们当下的知见,转过来就是佛,我们当下的心转过来就是佛。也就是当我们清净斋戒,明心见性,投师口诀,得正知见后,那么我们当下的这个五根说转过来可以讲就是佛根,就如同经上所说的“同种善根。成佛种智”。这个关系是这样的,因为说的角度不同。所以说今天所说的五根五佛,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对吧。那昨天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得正是五蕴皆空本身他这个实际领谛上的、领悟上的。而且我们昨天所说的“有无四相论”他也是从功用上、四相上去说,他也并没有再细细的象<金刚经>、象<心经>、象<般若经>那样做细细的辩别,这个重点不在这里。好吗,就说到这里。
问题四: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自性与法性有什么关系呢?
悲华禅师:
这个自性和法性,他是其实说的是一个东西。都是讲我们身心的本性。讲宇宙、人生、相,这个呢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那自性呢主要是相对于我们心外求法,不知道呢自性中心本是佛性。那么法性呢是站在什么来说,可以讲一切世间即为心法,我们把世界按佛经上说就是说“十法界”、“九法界”对吧,叫法界。法呢是什么意思呢?法有非常多的含意。比如说我们说到心法,心法比如说我们看到一枝钢笔,我们的心念里面有一个念“这是一个钢笔”,他把这个心念叫做法。也就是说法呈,他有一个形象,有一个认识。那法呢有多种含意,法是简称。因为我们这个中国的文字呢,可以讲文字很简略,但那含意却很深广。你比如说法又是指什么?指修证的佛法,指的是方法、法门,那有时候法呢,又是指关于圣义谛区别于世俗谛的法。也就是比如有的时候师父说一句话,你呢如果按照世俗一般的观念去理解就错了。因为师父说的是法语。那这样说的法语又是说到一个站在一个生死地的角度去说的。所以说这个“法”这个字有很多的含意。那么法性、法性跟我们说的自性、自性通常应该来说是一个意思。只是站在不同角度去说。也就是诸法之本性即是现前当下我们这个身心之本性所现。他应该是一个意思。好吗,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0:44:47 编辑过]
顶礼大恩上师!
南无弥勒尊佛!南无弥勒尊佛!南无弥勒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