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简介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索引 | 返回悲华在线首页 | 悲华论坛 | 禅师新浪博客 | 留言板

教释目录

佛法总学目录

太虚大师   

  

辨中边论颂释-甲一

辨中边论颂释

      —─二十六年十二月在重庆佛学社讲──

   甲一 安立论体分
   甲二 分别论义分
    乙一 通辨中边
     丙一 辨境
      丁一 辨相
       戊一 辨法相
        己一 辨中相
        己二 辨自相
        己三 辨摄相
        己四 辨方便相
        己五 辨异门相
        己六 辨生起相
        己七 辨杂染相
       戊二 辨空性
        己一 辨所由
        己二 辨空相
        己三 辨异门
        己四 染净相
        己五 差别相
        己六 辨所空
        己七 辨成立
      丁二 辨障
       戊一 五障
       戊二 九结
       戊三 别障
        己一 十种善法障
        己二 觉分度地障
         庚一 总标
         庚二 别释
          辛一 觉分障
          辛二 十度障
          辛三 十地障
       戊四 结示
      丁三 辨真实
       戊一 总标
       戊二 别释
        己一 根本真实
        己二 相真实
        己三 无倒真实
        己四 因果真实
        己五 粗细真实
        己六 极成真实
        己七 净行真实
        己八 摄受真实
        己九 差别真实
        己十 善巧真实
         庚一 总显
         庚二 别明
          辛一 蕴善巧
          辛二 界善巧
          辛三 处善巧
          辛四 缘起善巧
          辛五 处非处善巧
          辛六 根善巧
          辛七 世善巧
          辛八 谛善巧
          辛九 乘善巧
          辛十 有为无为善巧
     丙二 辨行
      丁一 辨修对治
       戊一 正辨修治
        己一 四念处
        己二 四正断
        己三 四神足
        己四 五根力
        己五 七觉支
        己六 八正道
       戊二 辨差别
        己一 凡圣差别
        己二 大小差别
      丁二 辨修分位
       戊一 十八位
       戊二 略说三位
       戊三 随应立位
     丙三 辨果
      丁一 辨五果
      丁二 说余果
    乙二 别明无上
     丙一 标三无上
     丙二 释三无上
      丁一 正行无上
       戊一 标六正行
       戊二 辨六正行
        己一 最胜正行
        己二 作意正行
        己三 随法正行
         庚一 列二随法
         庚二 解二随法
          辛一 无散乱随法正行
          辛二 无颠倒随法正行
           壬一 列十无倒名
           壬二 解十无倒义
            癸一 于文无倒
            癸二 于义无倒
            癸三 作意无倒
            癸四 不动无倒
            癸五 自相无倒
            癸六 共相无倒
            癸七 染净无倒
            癸八 于客无倒
            癸九 于怖无倒
        己四 离二边正行
        己五 别无别正行
      丁二 所缘无上
      丁三 修证无上
   甲三 结显论名分


  一 论的传译  今天讲的辨中边颂,在印、华、藏佛学史上是很有权威的。盖当佛灭八九百年的时候,印度的佛学界,或偏执有,或偏执空,无著菩萨,凭他多劫修得的智慧神通力和普度群迷的大悲心,请慈氏世尊说此论颂,经过了几许艰难曲折,方才流行到这人间来。故在当时的印度,凡是善离边执的学者们,大都奉此论为圭臬。后来翻译到中国来,法相唯识宗的学者们,又奉为六经十一论中之一论。凡是研究法相唯识学的,都必须研究此论。后又从印度传译到西藏,则尊为慈氏五论之一。我们今天有缘来讲听此颂,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呀。

  华、藏所传,皆连天亲菩萨所造的释论名为辨中边论。然本论的颂是弥勒菩萨造。今讲的颂文,是唐朝三藏法师玄奘法师奉皇帝的制命所译。除此译而外,还有一种,译名中边分别论,是陈朝真谛三藏所翻译的,也可参考研究。

  二 论的名题  所谓辨中边云者:辨、就是辨别说明,中、就是不落边见的中正之道,边、就是邪僻有过失的偏执。因为世人多不易理解中道,很容易生起边执,不偏于空,则倚于有,要遣除人们的边执,使观中道之境,修中道之行,证中道之果的原故,所以特辨明中道与二边的意义,此颂的宗旨即在于斯,因名曰辨中边。三 论的颂文  此颂的全文,在国文译本分为七品,在藏文译本仅分五品,因为它把四五六的三品合起来了,所以虽减少了两品,其内容还是一样。全文总共一百十七颂,总分三分来讲:第一颂是安立论体分,最后一颂是结显论名分,中间一百十五个颂均为分别论义分。安立论体分的第一颂,总包括七品名称,就是相品,障品,真实品,修对治品,修分位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的七品。所以第一颂,是七品的总目,也就是总安立本论的全体大纲。此七品中前六品是通辨中边义,第七品是别明无上乘。通辨中边义科中复分辨境,辨行,辨果三科。辨相,辨障,辨真实三品属境。辨修对治,辨修分位二品属行。辨得果属果。以此六品,是通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其第七品辨无上乘则专明至高无上的大乘。

  甲一 安立论体分
  辨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

  第一颂中所谓相者,就是辨相品所辨有漏和无漏的一切法相。所谓障者,就是烦恼、所知障等有漏法。所谓真实,就是无漏的真实清净法。所谓修对治者,就是三乘行者应修的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所谓修分位者,就是修断烦恼时所经过的阶段。所谓得果者,就是断烦恼后所证的果报。无上乘者,就是专辨无上大乘行果。





Copyrights © 2006-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悲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