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简介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索引 | 返回悲华在线首页 | 悲华论坛 | 禅师新浪博客 | 留言板

义释目录

佛法总学目录

太虚大师   

  

第二节宗义

第二节 宗义
  一 总说
  第二、释宗义者有二:一、历别说明,二、综合说明。历别说明总有八段以释中华大乘八宗(如大乘宗地图(四))。言八宗者:一、性宗,二、相宗,三、律宗,四、禅宗,五、天台宗,六、贤首宗,七、真言宗,八、净土宗:如是八宗可总括华文所传之佛法,兹配摄之如第四总图。

  一、性宗,以东南方面之异熟报主为本位,由此异熟报主直向一真法界观之,为法性空慧宗。二、相宗,以正东方之阿赖耶为本位,由此阿赖耶直向庵摩罗观之,为法相唯识宗。三、律宗,以东北方之一切种识为本位,由此一切种识直向密严实佛观之,则为律宗。四、禅宗,以正北方之心为本位,由此直向正南之土观之,则为禅宗。五、天台宗,以西北之一真法界回合东南方之异熟报主以为本位,从一真法界异熟报主再观到一真法界,为天台宗。六、贤首宗,以正西之庵摩罗回合正东之阿赖耶以为本位,从庵摩罗阿赖耶再观到庵摩罗,为贤首宗。七、真言宗,以西南方之密严实佛回合东北方之一切种识以为本位,从密严实佛一切种识再观至密严实佛,为真言宗。八、净土宗,以正南之土回合正北之心以为本位,由土与心再观至土,为净土宗。以上总标,依次别明于下。

  二 历别说明
  甲 性宗
  第一、由异熟报主直向一真法界以说明法性宗,此宗亦曰般若宗、三论宗、或四论宗,以宗般若经及中、百、十二门论──三论,及大智度──四论故。常途以台、贤为性宗,非也。今以龙树学系之所显为法性,以能显法性二空慧故,立名曰法性空慧宗。

  云何由异熟报主直向一真法界观之,即可说明法性宗耶?其中心点仍在第六识,第六识与前五识上三慧三学中之闻慧,闻般若等经论,由闻慧成文字般若,复依文字般若成六识相应之二空胜解,由胜解起观照般若,照达诸法空相。

  《讲 记》先依三论宗的教义来讲,应从异熟报主到一真法界的方向斜着看去,此亦第六识为中心,以第六识闻大乘空性相应的经论,如心经、般若、中观、大智度等,第六识由之得“闻所成慧”。依此慧来观察异熟报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等,一层一层都观为自性无所有,初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这就重变现起“思所成慧”了。这样地念念无间的来观习来体达,终之能遣除一切执障而达到“实相般若”,这就是“修所成慧”。──其实、三慧本不能这样来分,不过在殊胜上来讲,这样也不妨。──此宗重要点,在遣除所知障而显法空理,由第六识闻思修三慧三学势力,能遣法执而显空理,在第六未觉第七为染,不免受第七影响,待第六一经觉察,因修观故,不唯第六识本身的染障伏而不现,即第七识染障受第六殊胜的力量,也使之伏终至于俱遣,故第六识一面修观为能对治,一面遣执而证空理,是为三论宗空义。(注二)

  此二般若之能现行,皆藉六识上之三慧──思慧、修慧依于戒定──,由观照般若起遣执空观,以闻般若教法明我空法空故,遣我法执而显真如法性,所起之观为遣执空观,所观之理为遣执空理。然所遣之执为何耶?复云何遣除耶?先遣第六识上分别所起实我实法之执,以此为众患之门故,二执若除,二空自显。如是所遣除之我法二执,或由自内之邪思维所起,或因邪师邪教之所引起,综之、此六识上分别所起之我法二执皆是增益执,此所执相本不可得,强执之为有实,病在六识,故应就六识以遣之。六识色表半红半黄,半红表二执相应染识,半黄表二执已除净识。向染识边观二空理遣其二执,由外凡而内凡,同依此修,由外门散慧观照而内门定慧观照──二空观。修所成慧到纯熟时,二执可伏不起,以在定心前五识已不现行故,六识中分别所起我法执皆制伏故,前六识上分别所起烦恼所知二障亦暂不现行。

  《讲 记》所遣的“烦恼障”或“所知障”,在此宗又名“五住烦恼”,此种种烦恼总名之为惑,即为所遣而无不皆空。惑空故则业空,业空故则所招的异熟苦果亦空,惑业苦三空到极点,便体达理智一如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是大乘空宗的第一义。且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一语来说,异熟果的根身器界为色法,与八识相应心所法为受、想、行摄,以及不相应法等亦行蕴摄,八识心王为识蕴摄,此皆由第六识依这些名相的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体达实相般若,则观到一切法皆空而证真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乃至菩提、涅槃等染净诸法无不皆空,凡一切名言所诠分别所缘无不皆空,唯显现究竟不可说离言法界真性。

  复次、此宗之用在于即破为显,亦名破显妙宗;谓依般若二空妙观,将执障重重深入以破显,即是重重显现真如之妙理故,如是渐破渐深,可至于俱生烦恼所知亦为之破灭,以我法执为烦恼所知二障之根依故。二执既破,二障渐除,以如树无根枝叶必死,无所依止故。分别我法二执虽唯六识,若俱生我法执障即通于七识,谓无始来我法习气恒现行故,俱生有故。般若胜观若能损减一切种识之我执种,即渐能伏除俱生二执之现行;至本具之无漏种起现行而成慧命,则分别我法二执可全断,俱生二执亦断一分,破第七染显清净平等性真如,入菩萨地。

  由上观之,法性宗极简单,谓以快刀斩乱麻之手段,单刀直入,观二空理,遣二我执,伏断二障显真如性,直截了当,无过于此!然虽已证真如理性,而无始来所起二执二障未能尽断,故至此位更须重重上进,修二空观,破二我执,断惑业苦,深显真如理性也。法性宗即破以成显,破而不立,由遣执空理空观向六识七识以至异熟报主次第破遣,破至究竟,彼苦报障之异熟识乃空。苦报障起,由于有漏业障,有漏业障,由于二执二障;是故二执破之究竟,则二障空,故有漏业苦异熟空,以此空故一真法界究竟显现。如是破所显者即为法性,以其目的在直显一真法界故,亦为所宗,故以立名。然达其目的之胜用,则注重于破坏一门,由破二执而二障、而有漏业、而异熟报主,杂染事相重重破除,即是真如理性重重显现。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所谓毕竟无有少法可得,以其即破而显故不立一法,般若金刚等经皆显此义。此宗所明具于破显二门,其特胜点在破执,虽但从异熟向一真法界说明,实与全图皆有关系。如在破之一方,起思慧则与戒体等有关,破分别俱生二执二障及有漏业苦,则与一切种及八识见相分等有关。又在显之一方,显至究竟即法身佛,持能显之功能为庵摩罗,其能显功能之现行即是密严实佛,其应化所现即为他受用佛身土,变化佛身土,故以此一宗之宗义亦可以观全图,亦可以统摄全部佛法也。

  《讲 记》这虽与法相名词有差,然可用五蕴融会贯通,但因所从观点不同另成一宗教义,这是三论宗教义之概要。

  乙 相宗
  次由阿赖耶直向庵摩罗以说明法相宗,法相宗亦名唯识宗,今合名法相唯识宗。此宗教义重在明诸法相,其能明法相之功用在于唯识,换言之、即依唯识方能明诸法相也,故明法相必宗唯识。

  此宗亦由六识闻法相唯识之教法,依所闻之教法而明法相唯识之理,即以此理为所观境,因观此境起唯识行,证唯识果。依唯识理以观唯识境者,先观唯识相。唯识相者,统摄有为之一切法,即三能变。三能变中第一能变为阿赖耶,故其所观之境首为阿赖耶识,最后观至庵摩罗识。由此义故,此宗之经论多先为阿赖耶之建立,经则有楞伽、深密等,论则有瑜伽师地、摄大乘、成唯识等为其最要之典籍,皆先建立阿赖耶识,如成唯识论首明初能变,摄大乘论首明所知依中阿赖耶识。

  复次、观阿赖耶三相:一、就阿赖耶观之为自相;次观一切种识能持一切染净诸法种子,是为因相;次观阿赖耶识随业受报为一切果报之主体,故名异熟报主,为此识之果相。论云:‘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即是观初能变之三相也。如图:

 

 

《讲 记》前在教法讲,已明“第六识”功用最大。现在正说唯识宗之宗义,其观察点多先说阿赖耶,例如成唯识论先明阿赖耶,摄论先明所知依,皆足证明此义。阿赖耶为第八识之自相,亦为其总相,唯识论云:‘摄持因果为自相故,自体是总,因果是别’。又云:‘离二无总,摄二为体;二是总之义,总是义之体;体与义为依,名之为持,摄二义为体,名之为摄’。此即明阿赖耶为第八识之自相和总相也。阿赖耶义为藏,即能藏、所藏、执藏是,在图上也能见到,对一切种识即为“能藏”,对异熟报主即为“所藏”。七即末那识,其关系线通乎异熟线中“见分”,即表第七识之见分缘现行果识──第八异熟识──之“见分”为我,是“执藏”义也。此阿赖耶因所向之方面不同,故有三藏,如一人对自父为儿,对自儿为父,对自妻为夫,而体则一也。

  从阿赖耶次向西观第二能变,第二能变即第七识,梵云末那,译意,意在异生位中恒与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相应,执第八之见分为我,有情自他之隔别即从此而起,又为前六识作染依故。观第二能变已,次向西观第三能变。第三能变即前六识,别别了诸法故,亦曰了别境识。如图所表:

 

 

复次、观第一能变时,与第一能变有关之诸法亦即连带观察,如阿赖耶之熏变义,一切种识之业种等,异熟报主之业命与见相等,以及相应心所、不相应分位等诸法。观第二能变、第三能变时,与此二能变相关之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等,亦遍观之。如是三能变法周遍观察,明白了然,即能明了唯识法相,亦能通达法相唯识。

  观唯识相已,次观唯识性。性由相显,故由唯识相之所显即唯识性,相之性故;亦是二空真如。此宗重于说明一切法相,一切法相明了之后,诸法实性自然显现,故三能变广辨其相。于诸法相明了之后,即略明一切法之真如性──唯识性,以真性是离言非安立谛,不可施设,故如画龙点睛一指便成,不必多费葛藤也。

  又法相宗所明境行果三,明境重在三性:一、依他起性,众缘生故,唯识现故。对于众缘所生唯识现法,若依遍计所执起增益执与损减执,即成一切杂染之法,能障圆成实性。若除所执,则成一切清净之法,能显圆成实性。

  修如是唯识妙观,其初成就三慧三学,修习空观通达空理,遣除分别、俱生我法二执,精进波罗密行,离净烦恼所知二障,空观与障净所成之实智为大菩提,空理与障净所显之实境为大涅槃,是为二大转依。故三能变渐次转依,首为六识清净,次为七识清净,次为第八及前五识清净。第八清净成庵摩罗,其所显为一真法界,为法身佛,其所成为密严实佛,为地上菩萨现他受用佛身土,为六凡二乘及地前菩萨现变化身土。故此宗之宗义,从阿赖耶上建立染依他起,遣二执,净二障,至究竟位转为庵摩罗识以建立清净依他起,是为此宗之主点。

  《讲 记》在异生位中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正对佛果位中之第八识名庵摩罗。同为第八识而有二名之不同者,一为进化之第八识,一为未进化之第八识也;虽同是第八识,因其进化与未进化之程度不同,所以一名阿赖耶、一名庵摩罗也。第八在因位中,在进化未到极点之时也只可名为异熟者,赖耶较异熟之名为狭,异熟较赖耶之名为宽,在六道受生受死之异生,若渐依教行,渐渐转异生身而入于圣生,乃能舍阿赖耶之第八而得庵摩罗之第八也。

  问:性宗明诸法空遣一切执,此宗亦明空理空观遣我法执,有何差别?答:性宗从般若──空慧──直显诸法毕竟空,遣我法执;相宗从唯识明一切法相依他起故空无自性,遣我法执,是故不同。

  丙 律宗
  次从一切种识直向密严实佛观之以明律宗,此宗尝称为南山宗,律仪虽为各宗所共奉行,以所明之特点不同,故别建立。

  《讲 记》依律宗以说明此图,中国律藏各部大抵皆小乘律,唐以前五分、四分、摩诃僧祇律皆盛一时,四分律又有几派,唯南山道宣律师一派为唐以后律下中心。其所以有普遍永久性的原因,以南山律师以大乘教理明戒体,融和大小乘律,恰合于中国人根性。中国教理行果皆为大乘,倘非以大小乘融会,唯纯小乘则必难以通行,所以弘律诸古师皆湮没不彰唯南山遗风未坠,此其故。

  律宗在图中之要点,即一切种识与六识间之戒体,以六识为中心。谓信佛、信佛所说法、信佛法中修行僧故,在六识上具足此净信后,善根增上,身心要依持佛法为轨范,然能具体为轨范者,即是戒法,所谓律仪是也。世间政教虽亦有法律规条等轨范人类行为,然此中但说佛法之戒律,乃佛法住世之命脉。此戒法体即佛法身,是佛智所证之清净法界所流出故,与一切清净法平等无二,为一切清净法依止基本,故此戒法即广义之法身。复次、由佛大悲愿力为亲近缘,众生福德增上感佛现种种身说种种法,所现所说摄在戒法,故戒法即为佛清净法身之等流身。

  如是戒律,非仅指所说之戒相条文而已,所现威仪动止皆是佛法,故戒法不但是言教,亦是身教。由异生位而至大觉,历种种身,经三祇劫,莫不由此戒法为轨范也。梵云毗奈耶,亦曰鼻奈耶、毗尼;此云律,或云戒,或云戒律,义译调伏──调练三业,制伏诸恶。动身发语二种表业固以此为轨持,即能发身语之意业亦依此为范也。故道宣律师判一切佛法为化──诠理化物──制之二教。制行之教,定能诠理;诠理之教,未必制行。以戒法为制行之教,超诠理化物之教上,起清净行,致清净果,是为戒法建立之大义也。

  《讲 记》此义在图中即从一切种识中无漏业种为戒体,此为南山宗的出发点。从一切种识斜角相对是密严实佛,即为从因至果的直行线。关于“行”上,南山把佛教法配为两分:一为诠理教──本名化教,即诸经论等;二为制行教──本名制教,即诸部律仪等。佛临灭敕诸弟子“依法及律为师”;诠理教虽以言文阐其理,尤须以行实证,故教理须藉行乃能实证。律是轨范动作,止作持犯开遮有一定的制行,故阐理教虽广而归宿在行,依律起行而成定慧,定慧皆律的定慧,以律为一切教法总纲。

  一、戒体之获得:有情之第六识由信解佛法故进而受戒,凡受戒者,先受三皈为体,次受戒法。一切戒律一切佛法皆以三皈净信为基础故,故须先受。受戒重在能持,依教奉行不容违犯,违犯之极即失戒体。戒体之获得者,吾人于受戒时,依传戒师等羯磨之仪轨及清净庄严之坛场,受戒者以意识为主,运耳识等听闻戒法,观感种种仪式,故受戒时前五识亦同起作用。如图中由六识直至戒体,即表受戒时第六识上有极深刻之领受感动与印象,前五识亦同起作用。然此前六识心心所活动之力即“思”心所,由此思心所为主动,前六识心心所同趣于受戒之种种行动,于此感受之后──即受戒之后,即成一种潜力,遇有违犯即能制止。语云:‘谈虎色变’,皈受佛戒时心理上如得深切感动,亦复如是。得于戒体其义云何?谓受戒时,思等心心所法刹那刹那熏习于第八识成为种子,摄于一切种识中,此识所熏所成种子,即为戒体。此戒体种子之势用,谓于不知不觉之中有防恶发善之功能,此谓之无表法。俱舍论及一切有部谓是色法,上座部──锡兰──谓通色心法,成实论谓之非色非心法,道宣律师依大乘唯识教克体而论立为种子。就用以说,此戒体与业命相似,以业种引起之一定限度而立业命,戒体为前六识受戒时感动所熏成种子──戒体,此种子之势力功用亦有一定限度,所谓“防发功能”。防者防止恶法不作,如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发者发起,谓作一切善法,依此为出发点,修十善及布施等行。

  二、戒体之破失:防发功能即是戒体,若能不破根本戒者,则此功能势用念念增长。依三乘共教言,若破根本戒者即失戒体;大乘虽不失坏,惟其势用亦不行矣。此在自意识上亦不易觉,故云无表。虽不觉知而能防发,防发功用同心理学上之本能,俗云“习惯”、“天性”等相似。

三、戒法之作用:由受戒时成就戒体之“防发功能”后,前六识发起以表现其功能作用,所谓身能止杀、盗、淫,语离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意除贪、瞋、邪见。如是三业遍前六识而以第六为主,具于三业上表现其防发功能,防止一切恶即是止持,发作所应行即是作持。若应作而不作亦是犯戒,如是在举止行动间守护根门,莫令放逸,持戒清净身心欢喜,若有违犯心则忧戚,即时发露忏悔除灭,其所违犯还得清净。

  四、离净三障:此宗既重制行,以深切之信心受持律仪,故由六识有线至于障净,谓持戒清净者能消诸障。障有三种:烦恼障,所知障,谓之惑障;由惑造业谓之业障;由业感果谓之报障。持戒之功能转当前业障,惑由业滋,报是业感,若业一转则惑无由发。以持戒净业力感非苦报,不障善业,且于先业所感之报亦能转增福德。故持戒清净能至于障净,障得解脱即成密严实佛,以持戒清净故成为理得心安之境,充满欢喜。谚云:‘为人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从此所养成高上之人格为学佛之基础,可由人乘直至佛乘。因戒净而心喜身乐,由喜乐故得定,由定而入三解脱门。此由戒所成定,远诸魔障,得正定也。

  五、明三种戒:未得定前所持戒律,为佛弟子七众律仪各别解脱,故曰别解脱戒。得定以后,成定共戒,亦云静虑律仪。持戒所生定,或定心成就所相应戒,欲界有情定共戒成就时,能转舍欲界身得色界身。由此正戒正定等正解行极熟修习,则能发生圣慧成为实智。实智相应戒为无漏律仪,曰道共戒。实智虽通三乘,然明戒体为种子者唯在大乘,由障净而实智具生,实境圆显,即大乘四智菩提也。

  六、明大乘戒:中国所传戒法通大小乘,而大乘戒法有三种:一、依律仪戒──七众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依律仪戒,即于世间为出世佛法清净幢相之建立,有此住世是佛正法住世,无此世间即无正法。此摄七众律仪,七众之中以出家之苾刍为主,摄持余众。摄善法戒,总摄一切善法,如十善、六度等一切善法。饶益有情戒,谓凡所作事皆须利乐于一切有情,此中以四摄法为饶益有情之根本方法。如是大乘三种净戒,华文所传如璎珞经十无尽戒,瑜伽菩萨地之戒品,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及密宗之三昧耶戒,皆可寻研。

  此诸大乘戒法,本为地上菩萨所说,未入地者虽不即能完全奉行,然应随分修学;如梵网经乃他受用佛为二地菩萨所说金刚心地宝戒,吾人亦可随分修学者也。密宗三昧耶戒,为密严实佛等流之戒法,其殊胜加持力非所思议也。

  《讲 记》南山判教不过名目不同,与深密三时教大致是同:一、性空教,二、相空教,三、唯识教,又名应理圆实教。中国通俗所用性字,或“个性”、“自性”“男性”、“女性”、“性格”等,都是有情自体义,各个有情有一“恒常”不变而“统一”的自体叫做性,正是佛法所破执有“常”“一”用的我。中国用性字大抵是常一义,南山依此唯一不变又为有情“性”义来代表我字而名性空教,换言之、即小乘我空教也。相空教是大乘空宗教义,小乘虽知我空而五蕴等法相仍在,用现在名词来讲,可名心理现象、物理现象等。小乘看我为空,但于现象执为实有;现今科学亦有此义,有情个性是无,五官所感触到的是实在:性好像是看不到而推出来的,相是实在感触到的故不空。小乘用分析五蕴明体性空,大乘空宗因性空故,一切法相也空;然在现量心识上,相之性是不可得,但相在心上分明显现宁得为空!故单讲相空,犹是偏于一义,进而有唯识教。相为三能变所变的相分,此相有而不实,故唯识一切法空义与假现象义俱显;唯识空有双彰,不偏不易,是为中道实相。故南山分诠教制教,而诠又分三,三中又以唯识为最究竟,故其明戒体亦依唯识教种子而立也。此为南山宗义。

  丁 禅宗
  第四禅宗,由正北方之心直观正南方之土以说明。由六识为中心,须先具有三慧三学,然后方能证入禅宗。故禅宗之建立,专为上根说法,谓于佛法中修学已有成就者,便为传佛心印,荷担佛法之人。成此上根利智之教,决非半字不识者所能当机承受也,故须先有三慧三学根机,然后始能续佛慧命传佛心印。

  禅宗应名为佛心宗,旨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图中之一心字,义同起信论中一心二门之“心”,楞严经中一心真妄二本之“心”。一心二门者,如图所表,由心向西北方观一真法界之半面,皆为心真如门;由心望东北方观一切种识之半面,皆为心生灭门。真妄二本亦同,心真如门即为真本,所谓性净妙体;心生灭门即为妄本,所谓虚妄想相。由此观“心”,从根柢上直为剖判,将妄本之一方根本推翻而否决之,所谓打破无明壳也。真本之一方根本肯定而印证之,所谓直下承当也。由此根本决定,其枝末之染净诸法皆迎刃而解也。

  于六识上具有三慧三学,能认定佛法之宗要根本,在由心明顿成性见,将一切葛藤用利智斩除,直捷了当,单提一句向上追究,以冀悟到即心即佛,则所谓本来面目者乃亲切认清也。

  《讲 记》依禅宗明此图,禅宗最简单而直捷,依止善知识闻法请开示参究话头,亦皆以六识为主要,其向上目的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图中最注重心,虽云‘离心意识是真参’,然须由第六参究为增上缘击发一切种识中行佛性之种子,故本宗又名佛心宗。把一切教义葛藤都丢开,唯使本净种──行佛性──发生现行,根本正智现前正是明行佛性,心明而见到一真法界的理佛性。禅宗宗旨就在心明性见,理智不二,此禅宗所以单提向上简单直捷也。禅宗最重要下手处是起疑情,把一切圣凡都放在这疑团里面,逼榨到一切不可得时,正是行佛性起现为根本智,而见到理佛性、一真法界、理智不二、坐断三际的境界。详讲如禅宗语录等,简略的即此也可明禅宗宗义。

  复次、对于心之一面积极证得,对于土之一面彻底推翻,即为此宗显灵心而空形物之要旨。所谓本无烦恼生死,元是菩提涅槃,“明心见性”之义,亦在于此。无明心为妄本,若将无明心转明了,即得见性,性即一真法界,即本来面目,亦曰法身佛。然此言见性者,即是了知一真法界平等普遍真如实性,非谓有物如神我等在身中可以见也。以见性故,一切净法无不成就,一切杂染法亦无不灭除。

  复次、言续佛慧命者,即无明之心转变成明心,明心现起即是慧命现起。从总持义以言,有为无为皆是心故。明心即见性,见性即成佛,成佛即慧命不断而灯灯相续,是为禅宗要义。

  《讲 记》禅宗尤当明者,起初参究时即在第六识肯定“心”的一面,心即是佛性心,把其余一概否认了;所谓“原是菩提”,“本无烦恼”,或“本来是佛”;将肯定的实现了,否定的自无。禅宗语句不能一一举例说明,因其名词与经论不同,可以活用。如坛经‘心是地、性是王’,此心可看作“一切种识”,性可看作“无漏智种起的现行般若”,故此心性如此看才对。又如坛经‘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与上心性又不同,此“性”可看作完全佛性──即行佛性究竟出染及理佛性究竟显现,此“心”可看作一切现行心,现行心完全无我法执及一切烦恼──即成平等性智,故此心性又是一种看法。此不过举一个例而已,可见禅宗语词非如经论。

  图上之心即佛性心──本有完全无漏种及一切法理性心,以是虚位,故佛性总括“理”“行”。此心又可名“如来藏”,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二义,禅宗所否定方面即空义,从肯定所显方面即不空义。至第三空不空义,是中国古德从经义演绎出来的,经无明文规定。空去了的即空如来藏,空去了所显的即不空如来藏。心虽虚位,总合无漏种一真法界名佛性心,或如来藏心,此为禅宗义。

  戊 天台宗
  第五天台宗,此宗须从一真法界与异熟报主合为一致而出发,再观到于一真法界。

  《讲 记》天台宗,他的出发点是一真法界,从一真法界倒转到异熟报主,由异熟报主再转进一真法界。此宗依宗法华经,如云:‘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故以唯佛与佛究尽及不可言宣者为根本出发点,为所观境,又名佛智所观境,或三谛境,或两重三千境。言语文教所诠显者,即此不可言宣,或唯佛究竟之一真法界境。故依佛智境而为所观,言教所显,皆归此点,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即此义。

  天台以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为根本宗义。以此义故,由异熟报主观为事造十法界,一一法界皆有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是。此事造十法界诸法,当下即是理性本具,当下即是一真法界,故事造是理具之事造,而理具亦即是事造之理具,事造融于理具,理具显于事造,由此事造与事造亦圆融无碍,故于一法界上即具其余九法界,如是成百法界,如是百法界一一又皆具十如是,成千如是。由此互融互具之百界千如法成三千者,异熟报主上之正报既具此百界千如,依报亦具此百界千如,依正二报所依之五蕴法亦具百界千如,乃成三千诸法。事造如此,理具亦然;是为事理两重三千,为天台宗义之根本。亦即法华方便品所明之诸法实相,在止观中即为一境三谛之所观境。

  《讲 记》从一真法界佛智境到异熟报主者,所谓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即依报一千,正报一千,五蕴一千,互相融摄。就是观众生境即佛境,佛境即众生境。以佛境而融观十法界,十法界皆佛境;以众生境而融观十法界,十法界皆众生境。百界千如者,即十界中一一界互具九界即成百界,百界各具十如即成千如。又依正五蕴各具千如,故合云百界千如,是为妙境。理具三千即事相之理性,事造三千即理性之事相,佛法界境事即十法界境事,一真法界原来竖超横绝,法尔如是故,故得佛境众生境心境无有差别。众生境者,异熟为正,相分──器界──为依,此为天台宗义。

  由此义故,可言善恶皆为性具,在异熟报主即事造三千性相诸法,此等诸法虽有善恶因果差别,当下即一真法界性,性具互融无有差别,众生本来是佛故。从异熟报主观之,异熟报主等于一真法界;复从一真法界观之,一真法界亦等于异熟报主;异熟报主有善有恶,一真法界亦有善有恶也。天台宗义本依法华经而建立,法华经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之诸法实相,即因缘等十如是之事理三千,依此有一境三谛,由一境三谛则成一心三观。

  以上所言为天台宗圆教要义,固非常识所能证验,然其初步下手即观法华之诸法实相境,依此境而作空假中之一心三观。本具此理,曰理即佛。由闻教法解此理故,则成名字即佛。依此名字所解理,修观行得相应故,则成观行即佛。观境深入,现身成就佛果相似功德,是名相似即佛;所谓六根清净,即此异熟身而成清净不思议之功德,为善法加持义。进证真如法身,是名分证即佛,亦唯识之通达修习位也。由名字至相似皆依教法,至分证位乃有超教法之实证。观至成大圆觉入究竟即佛位,证一真法界是谓法身佛。此言法身佛者,以无身士相为究竟,所谓坐虚空座身如虚空者也。与密宗等所明之法身回不相同,故其所归乃在一真法界。从此法身即有报身──受用身、化身──变化身佛。此二佛应化九法界众生,谓报身应菩萨法界,化身应二乘及六凡法界,乃至应化地狱为地狱佛,故名化身佛。由此证知佛法界亦具十法界,不断性恶,性具善恶诸法故能具现事造之十法界也。

  以上皆据天台圆教以言,于圆教法各别不融则为别教,通藏二教则明圆教之一分义,故彼皆为批判他宗之施设耳。即于此亦可见天台宗义之要点矣。

  《讲 记》余宗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与天台同。余宗用心为圣凡沟通之邮,佛有心众生也有心,佛有众生心──应化众生之用,众生有佛心由之可以成佛。天台谓众生即法界全体,心也即法界全体,佛也即法界全体,乃至一色一香无不皆是法界全体。此境唯佛能究尽,或不可言说佛智的境界,祇要有佛智现前,则十法界皆是佛法,故天台宗以佛境为境。又以此理,佛智之一心三观为能观。明所观境的出发点也是第六识,六闻法教了知佛境界,依此境界而起能观,即肯定的了解所观之三谛境──即真俗中三谛,起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去观,不须遣我法执,只要此观成就时即证一真法界,此为天台宗特殊之义。各宗亦以基于出发点不同,各有其特殊义。

  现在所讲是天台宗化法四教中的圆教;还有藏、通、别三教,是重在藉以评论他教,而台宗宗义所归唯在圆教。依一心三谛境起一心三观,依观证一真法界;圆教佛以虚空为身,亦以虚空为座。天台与三论不同,三论宗自众生到佛果,天台则由佛果而到众生──即由闻生佛不二之境而起能观智而证佛果一真法界。天台与三论的确有关,可说从三论而发展者。但天台宗法华,依佛智境起佛智观而证佛果,非三论所能及,此即是天台宗精粹所蕴的圆教义。若别教人,不能依佛境起观,即依六识修次第三观而观次第三境:先空观空境,次假观假境,后中观中境,再后证佛一真法界。若通教修体空观兼能空法执。若不能空法执但空我执者,仅成藏教析空观耳。故先明台宗自宗圆教宗义,余三教非台宗正义。在此亦可明台宗特殊的立足点,在图上也成为斜角相对之形式。

  己 贤首宗
  第六贤首宗者,亦须先从庵摩罗与阿赖耶复合以为一,此二连成总一切法之心,通摄有漏无漏诸法,总名为第八识故。第八识摄一切法尽:识有本识、转识,本识即第八识,转识为前七识,心所有法六位差别,如是等法从八识平列观之,则有诸识诸法之差别可言,若从最深之第八识观之,则第八识可总摄诸法归于识之自证分、见分、相分中也。第七识与第八识之见分有最密切之关系,以第七识现起第七识见相者,依于第八识见分故。前六识与第八识之相分亦有最密切之关系,为其依缘以现各别之六识者,因于第八识之相分;摄大乘论说第七是第八见分,说前六是第七相分,一切诸法皆摄在第八识中也。如是观之,虽有染净因果圣凡差别而皆为第八识之差别相,其实皆为一体之第八识耳。由此一体第八识义,即成自他不二、染净不二、因果不二、圣凡不二、身土不二,生死涅槃、烦恼菩提皆悉不二,如是无量差别诸法,成为一体融通无有差别,是为华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义。天台宗之言心佛众生无有差别,谓心法、佛法、众生法皆即事理三千故无差别;贤首宗则从根本之心体以明心佛众生之无差别,谓心等佛众生,众生佛等心故。依此阿赖耶与庵摩罗融合为一之根本心,即为贤首宗宗本之所在。故在众生心阿赖耶底下即是佛心庵摩罗,佛心庵摩罗上亦即是众生心阿赖耶,此心自他一体融通,本无差异,故云:“众生本来是佛”;亦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由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谓形表上虽为众生,而心底下即是佛心,但由妄想执着之所覆障故不现行,其所覆障,前七染识之作用也。由此染净不二之第八识,明自他生佛等皆无差别,是为贤首宗之一真法界,华严所明毗卢遮那十身相海,以众生国土等皆为佛身。

  吾人既知此一切众生具如来智德,但以妄想执着故不证得,则须破之以求证契。其破之之程序,由庵摩罗阿赖耶不二之一真法界──贤首宗之一真法界,再观至庵摩罗事事无碍法界,有四重之法界。其遣净一切事相上妄想执着,从阿赖耶果相观至密严实佛者,明事法界也;从阿赖耶因相观至一真法界者,明理法界也;以理遍事,即事明理,则成理事无碍法界,此为地上菩萨波罗密行境界;若至究竟成佛,则为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佛果具五不可思议,即庵摩罗持清净一切种,为一切清净现行之依止,所现之一切事皆无碍故,故名事事无碍。此宗之根据点在染净不二之一真法界,究竟成就则为事事无碍法界;然此所明,非同虚空无相,乃是具德圆明事事互融,如帝珠网光影层层无尽无尽者也。

  由此故天台为性具法门,而贤首为性起法门。言性起者,性指染净不二第八识体,亦即贤首所谓一真法界。此性与法性之性别,法性无为法也,无为无起灭故,不应言性起也;此言由性能起诸法,盖以佛生不二之持种识为性,故曰性起,亦曰一真法界缘起,故云:‘大哉真界,万法资始’!

  《讲 记》贤首宗教义,要从庵摩罗到阿赖耶,即成华严经义,即以庵摩罗识为出发点。贤首宗的一真法界,不同法相宗等以心言寂灭非安立谛为一真法界。贤首宗讲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一真法界为四法界之总和,可以统摄四法界。与此一真法界相当者即庵摩罗识,华严悬谈有云:‘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即万法皆自庵摩罗起也。天台明性具,贤首明性起,故又名性起宗。此也恰与庵摩罗相当,因庵摩罗是佛果第八识,能持一切清净法种。依果上一切法,由未起现行的净法种子去看那庵摩罗识,所有三身、四智体用等现行,皆佛果庵摩罗所藏的净种所起之现行法,此为性起义。再贤首宗又有因果交彻、生佛融遍的法界缘起义,此第八识从来生佛不二,即佛果庵摩罗与众生阿赖耶因果自他融而为一,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是也。此从不二义上讲。佛庵摩罗心即在赖耶心底下,赖耶心底有佛庵摩罗,佛心藏在众生心,众生心藏在佛心,‘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即此义也。此乃法界缘起生佛不二义也;佛即以众生心境为佛身,如华严融三世而为佛身,依报、正报、业报等皆为佛身。从佛看来果彻因源,从众生看来是因该果海,生佛相藏,为贤首宗特点。如华严经中如来出现功德品及华藏世界品皆明极果之法,故古德判前为举果劝乐生信分,即第八与镜智相应成庵摩罗识,而以净种起佛法界身土现行,是相即成密严实佛,是性即为一真法界。佛果境界明后,说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等,从佛心而明众生心,即从庵摩罗而到阿赖耶也。众生心领佛教之佛境界及庵摩罗所现而成信心──即十信法门,依此信而起三慧行,了异生八识心境,故华严宗与唯识宗祗重复异耳。华严宗从庵摩罗到阿赖耶,为起信故,特详果境而略众生境;唯识宗从阿赖耶到庵摩罗,为明舍故,特详众生境而略果境。从十信起三慧三学,后经住、行、向、四加行,修二空般若而破二执;到十地总修或别修十波罗密──别修即初地唯修布施,二地唯修持戒等;总修一地具修十波罗密。最后讲普贤境界,即十地菩萨圆满境界,成就佛果圆圆果海,究竟成就庵摩罗识。庵摩罗为佛心境,阿赖耶为众生心境,由众生位信解行证而达佛果功德,由佛果功德而起众生信解行证,是为贤首宗之特殊点。

  四法界者:事法界明一切法相,即依他起。众生依依他起而起遍计,破除遍计明二空理,即理法界。事法界的现相与理法界的本体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是理事无碍法界。在初住或初地,初住胜解或二空智,观二空理遍一切事,所谓百法不离二无我,二无我理遍百法。把执藏染分离尽完成净分依他起,即事事无碍法界。净依他起离遍计,即圆而依,即依而圆,此所以有事事无碍法界。不起现行的“庵摩罗”,即是贤首宗的一真法界。贤首宗总别成五法界;由佛心而到众生心成众生境,由事而理而成二空,由理而理事成菩萨境,由理事而事事而成一真法界,成佛果境,此为贤首宗义。在图正是平面横对也。

  庚 真言宗
  第七明真言宗,亦须以密严实佛与一切种识复合为一,而为此宗之根据点。真言宗之大要有二:一、金刚界以果德为本,二、胎藏界从因体以明,此为密宗之根本义。然台密尤重金胎不二之苏悉地法,考西藏所传之密法亦有此义,然此三种法义,固完全具在华文经中也。金刚界曼陀罗以五智佛身为主,东方大圆镜智为阿閦佛,南方平等性智为宝生佛,西方妙观察智为阿弥陀佛,北方成所作智为释迦佛,中央法界体性智为毗卢遮那佛。此中央法界体性智即是一真法界。金刚喻智慧,界是差别义,为菩提智之差别义,故亦称多法界。又金刚界以三十七智为三十七尊,合前五智、智福两足。胎藏界曼荼罗以中台八叶为主体,表因位之九识,以庵摩罗为第九识表大日如来,第八识阿赖耶为宝幢佛,以第七识为花开敷佛,第六识为阿弥陀佛,前五识合为天鼓雷音佛,其余诸尊则由心所配释;此胎藏界表因位之理性平等,称一法界亦即一真法界也。复次、胎藏表本有之平等,属众生界;金刚表新生之智慧,则属佛界。又胎藏为从果向因之加持法,曰大悲曼荼罗;金刚为从因向果渐次之果证,曰大智曼陀罗也。

  《讲 记》密宗以密严实佛为出发点,一真法界为佛境,庵摩罗为佛心,密严实佛为佛身,此佛果为一切清净法总集,成自受用佛。不但第八与大圆镜智相应而成,乃转八识成四智及其四分而成者,其无量无边如身土等功德,充足圆满恒时现行,此等现行功德一一无边,即事事无碍法界义;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若自、若他,非一、非异。不即、不离。

  自受用佛身和境界自受用土,即四智的总集,自受用土即法性或一真法界。密宗显五智法身,另加法界体性智,此与佛地经清净法界同。四智是有为无漏,一真法界是无为无漏,在图上无为无漏即一真法界,有为无漏即密严实佛。四智即密严实佛,四智缘起当下即四智的一真法界,故五智法可说总一佛身一佛土,四智之相即是佛。遍于四智缘起者即体性智,或者智所现智所显智所起故,总名法界体性智。楞伽经有现识、转识、真识,现识即第八识,转识即前七识,真识即真实性,为识所依故名。故密宗确成为唯智论,果上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清净功德,皆智所现所显所起,故智所依的法界体性也原来即是体性智了。五智法身为佛大菩提果,在密宗五智所成身即大日如来,密宗依此智果为出发点,而为一切说明的根本。

  无论有漏六凡无漏四圣,都是“大日如来”,即秘密庄严的密严实佛的全体。一切众生种识之中有无漏种,此种增集圆满即成真净的密严实佛,密宗推其所因即在种识中的无漏种,故有胎藏界本有不新生的一切无漏种,渐渐增积圆满成大日如来,金刚界本此两义而有六大缘起、四曼荼罗、三密相应。

  在唯识论上相性皆名识,在唯智论上性相皆曰智。智者、一切无漏果之总称,所生之智现行即是四智,其所显现即是法界体性,能显者为自受用佛,所显为法性身,此二身不二为密严实佛,在此密严实佛位中,性相假实色心王所一切诸法,无量功德皆得显现。即此无不显现之诸法皆圆满成就,融通无碍,故一一法皆是平等。由此,故依六大以明缘起诸法,言六大者,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六大法在密严实佛位中,皆圆满显现无有隐蔽,由此为根本缘所起枝末诸佛亦复如是,故一切法皆立于平等地位,无有高下。

  在众生位,六大云何亦能平等?谓在一切种识皆是平等交遍无碍,如地种不碍水等种,乃至识种亦不碍地等种。在佛果位,则事实上六大平等无碍,在因位则一切种识所摄之一切种亦是平等无碍。又众生位之六大无碍缘起即为大悲胎藏界,至于究竟显现六大无碍即是密严实佛。佛与众生皆以六大无碍为体,众生位理性虽如是,而其所重则在明佛果之事相。

  《讲 记》六大缘起相极粗显,是世界现象很明显的事实。所知有五,能知唯识,为世间一般众生心理上所共同了知之事。密宗推重六大缘起,都是交遍无碍,以密严实佛即大日如来为根本所现的明显相,就是六大。密严实佛的六大交遍无碍,亦即众生的六大交遍无碍,故佛众生互相交遍,而一一大也交遍,一一大皆具其余;由六大所起一一事即有情世间、正觉世间、器世间,又皆互遍无碍,故密宗以“大日如来”为出发点说明“六大缘起”。

  复次、曼陀罗之所建立以中心本尊而有别,故以佛为中心即成佛曼陀罗,若以菩萨为中心即成菩萨曼陀罗,以天神鬼畜为中心即成天神鬼畜之曼陀罗,乃至以地、水、火、风、花、香等为中心,亦皆得成曼陀罗也。所以者何?皆以六大为体为缘起故,皆平等故,由此乃成无量之曼陀罗。然皆以佛身为根本,唯佛智能显故,皆是佛等流故,由佛大智定悲之所现故。以上所言为此宗之体相。

  复次、修密宗亦以六识为中心,第六率前五识闻此教法,深信领受,奉一本尊。行者结印、持咒、观想之身语意,与本尊之三业互相交遍;本尊之三业成为行者之三业,行者之三业同于本尊之三业,行者即本尊,本尊即行者,成三密相应。故修六识上之三慧三学,受持三昧耶戒,戒体成就,由本尊加持殊胜力,忏悔罪业破除障垢,由破除障故而显实智实境。此言破障,是功德断非过患断,以破障即是行者与本尊之三业相应故,破障为显一切功德,功德具足成大菩提,现毗卢遮那身即此之密严实佛也。

  《讲 记》密宗以六大缘起为体,以曼荼罗为相。曼荼罗有四:即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摩曼荼罗。曼陀罗是团体组织的坛或道场等,是有普遍形式和特别的标帜,如国家以国旗为标帜,即有他特别的范围,每种组织的表现即是其用,未曾表现时是六大交遍无碍之体,凡表现为具体的团体的,就是曼荼罗。三密相应的基本理义,是六大缘起交遍无碍和四曼所表现的体相上之用。自他交加,生佛相持,于此业用义上,成就三昧加持义。如人和天为天人感通,在佛可云生佛交通,如鬼神三乘等都有交加相持之功用。在此三业相应,如身业上所依的环境及何等作法和手结何等印,口业上诵何等真言,意业观何等字轮,若行者三业与本尊三业交加相持合而为一,是为三业相应。如以观音为本尊,自己所持真言和坛上形式,以及自己三业的规范与观音本尊相同一致,成为自他生佛交加相持,故名三业相应,又或名感应。

  上来根据金刚胎藏根本义,六大缘起体,四曼荼罗相,成就三密相应用。然密宗修行是由行者的有漏五六七识和变化佛或他受用佛的无漏五六七识交加相持,行者才现起净用。唯识宗是由染六识等转成清净,密宗是自他生佛交加相持,即众生有漏杂染诸识和佛无漏清净识,行者于此生佛共同关系上而现起无漏功用。余宗重在遮过,故须广破执计,密宗重在表德,故须显离障清净实智实境。密宗以大日如来悲智融化一切众障,使众生亦成大日如来──即密严实佛,这是密宗的特殊义。

  辛 净土宗
  第八明净土宗,以土与心合而成一,为净土之宗本。

  净土总说明佛土之依正庄严,摄正报从依报故但言土耳,其实亦摄土中主伴有情。然有浅深不同,浅者变化佛身土功德庄严,进为他受用佛身土功德庄严,又进为自受用佛法身佛身土功德庄严;普通所明之净土相,为变化佛身土与他受用佛身土也。《讲 记》净土宗由土而到于心,依净土宗教义修行也不限于念阿弥陀佛,即十方诸佛净土及菩萨净土也能摄一切有情或下地菩萨;故净土不限于极乐,犹密宗不限于一本尊也。此为广义的净土,有菩萨在内,若极乐世界则为特殊净土,与东土最有缘,尤其是中国。

  土之右为异熟报主之相分器,表凡夫之秽土,左为密严实佛之法性土,表圣者之净土。然修净土之法不是心外取法,故不同于一般宗教之求生天国等,盖彼等皆执心外有法也,云何土非心外?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显此义。是心是佛,谓佛身土功德庄严摄归即心自性之法身佛,以心真如即是法身佛故;此法身佛身土通于佛与众生,在佛位此心之功德身土如是,在众生位此心之功德身土亦如是,无增无减,法性平等无高下故。

  次是心作佛者,心乃法之总相,摄六识等,谓由第六识等明净土之教法,及明佛与众生心性不二法身佛土道理,由此决定净土教之信心,进修三慧三学无量善根,发愿往生。然此净土宗法重在愿心,于善根之修习随其浅深不同,但须切信其法而发深愿,誓必往生净土,则命终时皆归净土;乃至十恶重业,但凭愿力亦能往生。净土虽有十方佛土,而中国近世所习者为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此土由阿弥陀佛之誓愿所成,故亦云誓愿所成土。一切众生依佛愿力及自愿力皆得往生,若无坚深信愿,虽慧福具足亦不能往生。故带业众生可由愿往生,未具善根功德亦可发愿,不同回向必已具善根功德也。由此愿力往生之特点而得成净土极方便之法门,由信此法门而发愿,由愿起行,为此宗之要义。

  如是台、贤、密、净四宗,皆依善法增上力故而获效果;台、贤重于善法,至真言宗依于念力重在即身成就,而净土宗则依愿力重在临终得往生之归宿,由此可知此四宗之同而不同。复以一表明其大概:

         

  《讲 记》无论那一系出发点都为六识,由六识领受净土宗教义,即观佛土的依正庄严,不过佛土的依正庄严,大概是有相的变化佛或他受用佛的依正庄严,不是无相不可言说的法性身土。由闻教后,以佛依正庄严为所观境而起向慕之信心。然如何能生净土?在理论上,十六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以心为生不生之转枢也。是心是佛,就是理佛性为依正庄严之本,由无漏种渐渐增长而至圆满,以显究极之行佛性,即是心作佛义。总之净士宗由信心而观依正庄严及修三慧行,由慧行得力即可感到变化佛接引而往生净土,往往有临终蒙光接引脱离染土者,多是此类。故以是心是佛的原理,由六识起是心作佛的行,由行即可感到化佛而得往生净土。

  三 综合说明
  综合说明分四:一、八对四类门;二、四单四复门;三、相夺互成门;四、平等殊胜门。

  甲 八对四类门
  1.八对门  此由一切种识律宗起,依次说明。

  第一、依律宗之立埸以观八宗则分为二:一、制教,二、化教。律宗即是制教,设规立制范身行故;余七宗为化教,语意二轮善宣化故。

  第二、依禅宗之立场以观八宗法有证法教法之别:证法即禅宗,重实证;而以余七宗为教法,施设种种语言道故。

  第三、以天台宗立场以观八宗有实教权教之一对:实教即天台所宗之法华,宣说诸法实相,唯此一乘无二三故;余七宗为权教,以虽华严亦带权故。

  第四、依贤首宗立场以观八宗有根本法轮与枝末法轮一对:根本法轮即华严教,是一切佛法根本故;所余教法皆出于此,余七宗为枝末法轮,从此所流出故。

  第五、以密严实佛密宗为立场而观八宗则有密教显教一对:密宗为深密教,余七宗为浅显教。

  第六、以净土宗为立场而观八宗有易行道难行道之一对:易行道属于净土宗,三根普利,最易行故;余七宗皆为难行道。

  第七、以法性宗为立场而观八宗有无所得法有所得法之一对:无所得法即法性宗,谓一切法皆无所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破而不立,显至究竟亦不可得,故曰无所得法;余七宗为有所得法,思之可知。

  第八、依法相宗为立场而观八宗则有显了教隐密教一对:显了教即是法相宗,众生法佛法心法等皆了然显示明确建立故;余七宗皆为隐密教,所说之义虽已竟了,而能诠之文教多未明显,是故曰隐密教,唯识经论所谓密意趣语是也。

  以上八宗相对,互相观察,以一宗为主时余各为伴;如是妙义重重,帝网无尽,斯又在智者之善思惟也。

  2.四类门  一、佛力加持类,二、善法增上类,三、超理直行类,四、胜解成观类。

  八宗之中,净、密二宗为佛力加持类。净土宗依弥陀之本愿力,确信不疑,发愿求生,凭佛接引加持,虽带业障亦得往生。密宗依本尊之加持得现法之成就,本尊虽不一而皆为大日如来之等流身,故其本尊之加持亦即大日如来之加持。如是二宗起行趣果,不问他法之如何,但依佛力之加持,是故同摄为佛力加持门。

  次以贤、台二宗为善法增上类。言善法者,即其本宗所宗之经教也。此二宗之华严、法华同称经王,重于受持读诵之善法增上力,如台宗之持诵法华,贤宗之持诵华严等,古德奉行咸获良果,在在征信,有录可案,佛法之不可思议力于此可见!法华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修行之五品法师功德位,进至六根清净,全属善法增上所成。故二宗必先明自他不二,生佛平等,互相交遍,融彻无碍,依佛果无漏善法为增上胜缘成就果德。他宗宗义虽亦具此善法增上缘力,而特显此义之殊胜斯在台贤。次以禅、律二宗为超理直行类。盖律宗不重在理解,祗依其皈佛法僧之真实信心为体,受持净戒,直起正行以求漏尽;禅宗不落理解,离文字相,绝语言道,直行求证即心是佛;故以是二宗同摄于超理直行类也。

  次以相、性二宗为胜解成观类。相、性二宗皆重理解,由决定印持不可引夺之胜解发起胜观,修胜行,证胜果。其所成观:性宗为实相观,或无所得观;相宗为唯识观,或四寻思观。

  以上四类统摄八宗,再列表以明之:

        

  乙 四单四复门
  单谓单观,或单往法;复谓复观,或复往法。

  1.四单门  性、相、律、禅之四宗,皆是单观单往之法。一、性宗由异熟报主破一切执障事相,显至一真法界,破而不立,即破即显。二、相宗认定诸法不离于识,识有三类,曰三能变。三能变中以第一能变为根本,故观阿赖耶等三能变相,观到显唯识性,如是通达三性三无性究竟故,证庵摩罗识果。三、律宗从初受戒发得戒体,由得戒故,能净障故,直趋密严实佛。四、禅宗重在达心,于心作深刻之肯定,确认即心即佛以求明心见性,斩绝葛藤,证法性土。

  2.四复门  台、贤、密、净之四宗,皆是复往复观之法。一、天台宗,此宗为复门者,谓先从一真法界观至异熟执主成复合之法为宗本,复从异熟报主观至一真法界。换言之、即由佛果善法力加持众生,引起众生欣乐信愿发大乘心,再从众生位以至于成佛。二、贤首宗,此宗为复门者,谓先从佛果庵摩罗识观至众生阿赖耶识成复合之法为宗本,复从阿赖耶识观至庵摩识,异生因妄想而不能证得,故须精进勇猛修集福德智慧资粮乃能毕竟成佛。三、真言宗,此宗为复门者,谓由密严实佛观至一切种识成复合之法为宗本,再观由佛力以加持行者,三密相应直成正觉。四、净土宗,此宗为复门者,谓由土与心成复合之法为宗本,复由心观至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生佛净土。

  以上单门四宗重于因力,亦曰自力修证,谓有情仗自因缘善根种子力,如法相宗所明之种姓等,禅宗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皆唯自力。复门四宗皆依佛果增上缘力,亦曰他力加持,以众生法置佛法上,再将众生法底之佛果法显现圆成。由此因缘自力及增上缘他力观察八宗,即可探得其要理也。如表:

          
 
  丙 相夺互成门
  相夺门者,每宗各有其立宗之宗点,依此宗点为根据而判摄余宗,各能将余宗摄归自宗置于相当之地位,由此批判一切,统摄一切,是为相夺。故每宗宗义皆可以说明全图及全部之佛法,每宗皆可自谓除此一宗外别无佛法,此宗为上传释尊唯一之正宗,其余各宗皆祗此中宗之一分而已。尝观中华八宗皆有此趋势,故成相夺门。

  次互成者,每一宗有每一宗之特殊方向,由此一方向发挥而成此宗之特殊法门。观一宗之所以成立,正以有他宗义为其所破所摄而得成立,若无余宗宗义,则此宗亦无从批判统摄,故每一宗之成立,皆因他宗之成立而得成立,正由判摄他宗从别一方向所发挥义故,其所立宗遂益成丰富之宗义。如清辨之依他毕竟空与护法之依他如幻有,此二者表面观之似不相成,其实正由如幻有故愈显毕竟空,亦由毕竟空故愈显如幻有,因此二义实互成也。二宗既然,八宗亦尔。故各宗虽相夺而实亦互成也。

  丁 平等殊胜门
  八宗皆平等者,如全图所列之教法,皆大乘平等所依之教法,亦即为全部之佛法。然则此宗既为大乘完全教法,彼宗亦是大乘完全教法,方向虽有差别,全体平等如一;如国家之政府建立于限定之地方,或南或北,然此政府虽时有南北之不同,而所统所依之国土人民则一。

  次言八宗各殊胜者,谓八宗所依之教法虽然平等,而各宗有各宗之殊胜用,故有八宗之别,如国家之政府因其施政或环境等关系,建立于彼或建于此,而各有其特别殊胜之功用也。复次、发心证果皆平等,故八宗平等。八宗皆发大乘心故,亦皆证究竟佛果故,八宗同具此二义故八宗平等。

  然各有其特胜之宗,谓研究教理成为所尊所尚之一点,以所研究之教理为根据,集理成宗,立观趣行,则不能不有反博归约握厥单微之宗点。若无此集理之宗点则所研究之教义必漫羡无归,不足以为起观所依,遂亦无趣行证果之可能。故修学者为趣行故,必须把握一特胜之观点以为宗也。兹列表于下:

           
   





Copyrights © 2006-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悲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