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千僧斋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0  浏览数:2884  最后更新:2007/8/22 11:04:00 by 释楞严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7/8/22 11:04: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千僧斋
千僧斋

五台山千僧斋

    千僧斋会,顾名思义,即同时布施一千名僧侣之意。
  古代帝王祈福消灾、册封太子、国庆国殇、旱涝保收、受戒、荐冥福乃至还愿等事,均设千僧斋而大事行之。
  溯古追源,最早之千僧斋应始于《佛说盂兰盆经》,佛弟子中天眼通第一之目犍连观见亲母堕于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苦无饮食,目连尊者以钵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焰,目连为拯救其母脱离此苦,遂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九十日,严修戒律,皎洁其行,七月十五日乃安居结束之日,僧行自恣法,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盆中供养十方诸佛僧众,以此殊胜广大功德,救拔其母脱离饿鬼道,七世父母皆得解脱。由是后世亦盛行此日以饭食等供养十方众僧。以是义故,王舍城的频婆娑罗王常设饭食供养千僧,虽死不断。其子阿阇世王秉承王教,于宫中亦常设千僧供。佛陀入灭四个月后,摩诃迦叶选取千人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作第一次经藏结集,为毋阙法事,阿阇世王令人每日送饭食供养,迦叶亦不多取一人,仅以千人为数。此为释尊时代最初之千僧斋,亦是僧人毋须托钵,接受檀越定期供养之开始。
  佛法东来我国后,南北朝以来之历代王侯贵族亦常举行千僧斋会,如陈后主(公元586年)诏请智顗大师为皇太子授菩萨戒,设千僧斋;未久,隋军攻破金陵,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炀帝)礼请智顗大师为授菩萨戒,王赐大师「智者」之号,并设斋供千僧;智者大师入寂后,大业元年(605),杨广按大师所遗图画,在天台山下建寺,即位后亲赐国清寺名额,并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师忌辰,设千僧斋会追悼;唐贞观八年(634)穆太后建弘福寺,尚书虞世南上疏朝廷,讲述自己早年忽遇重病,发愿托佛力,病愈之日奉设千僧斋,希生生世世常无疾恼,七世永离怨亲,病果痊瘥,王被疏文感动,亦为穆太后设斋供千僧;懿宗(871)于禁中设万僧斋;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亦于内殿设千僧斋会。
  千僧斋会,功德广大,应验非常。据《佛祖统记》载,隋炀帝于智者大师忌辰设千僧斋时出现奇应,当时司案点名,千数满足,但临斋受供时却多了一人,众人皆说是智者大师化身来受国供,是日午后,大众开启停放大师肉身的灵龛,只见床帐皆空,遗体不见;唐朝时,京师春夏不雨,皇帝下诏沙门释不空祈请上苍三天内降雨,法事开始之第二天已大雨倾盆,万物苏复,皇帝赐大师紫罗衣及杂彩百匹,并设千僧斋以报其功;宋太祖笃信佛法,未登大宝前,见周朝毁佛像,常伤感说:「毁灭佛法,非社稷之福。」登位后,即下诏兴复寺院,见沙门必作礼,亲手送食物给他们,并对左右说:「吾杀人多矣,不假佛力何以解怨。」建隆五月逢大旱,太祖皇帝往辛相国寺祈雨,进蔬食,设千僧斋,大雨即临。可谓有道之国,必隆佛教,有道之君,佛法必宏。
  供千僧所耗不菲,过去只有王室贵族始能办到,非民间百姓力之能递,惟心存诚敬,神佛亦必助其愿成。昔有释弘照,稚岁便口不茹荤,性务幽简,不悦嚣烦,二十岁出家,与二德及一居士结草庵避世,修习法华,虽居深山,却往往有人担食物送来。那时有百尺长之大蛇,常在草庵出现,低身听经,法照大师虽然知蛇不会相害,却恶其腥臭,惧其形状,以杖挥赶,蛇都不肯离去,大师再令居士驱逐出屋外,居士以绳缠蛇颈,系于大树之下。是夜,法照及居士,梦见一女人,掩泪涕泣说:「弟子是此山神女,性乐闻法,惭愧数次以秽形之体干扰,今次被驱缚,辞师远去,不复闻诵大乘,以此为恨。」法照等梦醒后,互相讲述,征得梦属相同,即执火炬前往观看,果然见蛇已死于树下。居士号泣投地,懊悔忏谢,就其尸旁,共为诵经,又发心设千僧斋,唯苦无钱财,忽然在庵侧拾得银两,于是下山做会,所拾之数刚好馔千僧斋会。
  时移势易,帝制废除,民间信众不欲此殊胜布施福业消沉,遂凝聚众力,延续千僧斋,近年台湾亦渐倡行供僧斋会,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
 说千僧斋会,自然联想到类似之无遮会,所不同者,千僧斋供养有数,无遮会属无数供养。
  无遮法会五年一度,又称五年大会,是纪念佛陀五岁剪顶髻而设之集会,故又称为五岁会,过往广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多择春季,会集远近诸僧,行长达三个月之种种供养。无遮是宽容而无遮现之意,是不分贤圣道俗贵*上下,平等行财施及法施于十法界众生,上至佛菩萨等四圣,下至地狱饿鬼畜生等六凡均可莅临法会受供,对法会期间之来索者亦决不拒绝。
  无遮会始于印度阿育王,七世纪时,戒日王邀请玄奘大师参加于中印度曲女城举行之十八日无遮大会。据《大唐西域记》卷五云:「羯若鞠阇国五年一度设无遮大法会,倾竭府车,惠施众生,唯留兵器不予布施。」由此可知当时设立此法会所耗资财之巨大。
  除西域外,无遮会在我国亦非常盛行。南朝梁武帝在中大通元年十月(529),于同泰寺设救苦斋,中大通五年又于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供养僧俗五万人,亲自讲金字般若经。日本推古天皇曾亦办此无遮大会。
  我国由汉明帝梦见长二丈,身黄金色,顶佩日光之神人开始,知道有人死精神不灭之佛教,惟那时沙门地位卑微,别说千僧受供养或无遮法会盛事,僧人生命朝不保夕,多被屠杀,幸赖佛图澄大师向皇帝显示道法,扭转僧侣命运。
  佛图澄,西域天竺人,寿117岁,少年出家,于西晋怀帝四年(310)东来洛阳,时年已七十九岁,大师虽未读我国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皆无有不屈服。师更能服气自养,积日不食,善诵神咒,有预言等灵异能力,能役使鬼神,腹旁有小孔,日间以棉絮塞着,夜间读书,把棉絮拔出,小孔出光,照得满室通明,每到溪水之处,师从小孔取出肠胃洗濯,然后还纳于腹中,见者莫不称奇。师更能以麻油混杂胭脂,涂于掌中,千里以外事物皆能见之于掌,清净洁斋之人亦皆能见。师在洛阳时,石勒执掌王政,屯兵葛坡,专以杀戮为威,以佛为外国之神,不会护佑本国,沙门多被害,师不忍生灵涂炭,持杖入石勒军中,本欲以道化之,惟念其业,未必肯信,故示现道术,取满钵水咒之,钵中生出青莲华,石勒才稍敛气焰。此外,师亦救活石勒死子还生,令石勒大为信服,并允许汉人出家。石勒死后,石虎继承王位,对大师尤加信重,奉为大和尚,凡事必先咨而后行。师在中原三十八年间造寺九百八十余所,安寺度僧,沙门不用乞食,汉人亦可以出家,僧人地位相应提高,时受业弟子几达一万,追随者常有数百,其中道安、竺法首、竺法汰、法和、法常等均是晋代高僧之代表。今位于安徽太湖县之佛图寺,相传为高僧佛图澄创建。
  「僧」者,比丘之通称,我国及日本,皆称比丘为僧,僧人具有五种净德,于三宝中称为僧宝。五种净德即是:(一)发心离俗,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佛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二)毁坏形好,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福田。(三)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爱之情,而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四)委弃躯体命,出家之人委弃身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五)志求大乘,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出家修行,不务世俗营生,是故比丘亦名「乞士」,上乞无上菩提,下乞色身供养,众生供养得福故亦名福田僧。诚如昙延大师临终嘱咐隋帝,末代凡僧,虽未必如法,惟简善度之,自招胜福,倘随意毁之,则自招祸。帝闻之更哀恸不已,痛失良师,罢朝三日,设千僧斋以表其敬。
  唐太宗即位时非常拥护佛法,建寺四百多间,供养僧人无数。对出家人十分敬重,曾与人言:「出家真乃大丈夫,尤胜公候将相。」惟不久后,常见僧人不守法规,修行不如法,心生不悦,供养渐少。帝尝问玄奘法师,供养凡僧也能得福否?大师答曰:「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意即是说昆山良玉,难免混杂泥沙,丽水生金,难免有瓦砾,恭敬用土木造成的罗汉可以生福,铜铁铸成的佛像,虽然不是真身,但毁之都有罪,泥龙虽然不能降雨,如大旱时望天降甘霖,求龙王下雨,还是要焚香礼拜泥做的龙王。有假像方能引起至诚心,凡僧虽不是真罗汉,但有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衣披搭在身,人天供养必获其福。
  所谓三宝门中福可求,供养三宝,毋起分别心。佛说别请五百阿罗汉,不如以清净平等心依次供一凡僧,可得无量福,心无极限,则福遍十方,财无多少,则心该法界也。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30 2: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