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慈藏比丘的教言二则:关于活佛法王和根本上师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2  浏览数:3708  最后更新:2007/8/7 23:15:00 by 清~净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7/7/4 17:00: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慈藏比丘的教言二则:关于活佛法王和根本上师

<DIV class=ForumPostContentText>

“活佛”、“法王”正讹 [推荐]



释迦慈藏

什么是活佛

严格来讲,活佛的音译应该为“折格”或“祖古”,意为“化身”的意思。而目前人们常说的“仁波切”,是“人中之宝”的意思,在藏地是对修行人的尊称,不一定都指活佛。“活佛”这个词纯粹是我们汉族人硬造出来的——难道还有死的佛吗?

众生与佛的区别只在认识与不认识,明了与不明了,其本质没有任何区别,法性是成佛不增,下地狱不减的。那么,转世的活佛是凡夫、菩萨,还是佛呢?若是他呈现出了大悲心,通过修行而对法性认识明了,并能引导指示其他众生认识法性者,即是菩萨;若是他对法性究竟通彻,即是佛;若两者都不是,即是凡夫。

由于活佛的愿力不变故,一世不成,就乘愿再来,愿生生世世救度众生,在此世的肉身回向法界之后,又从法界中化现重新投胎,示现出一个身体,继续其救度众生的广大事业,因此称为“化身”(折格)。既然如此,哪个有愿力的众生不是化身呢?

菩萨在一生生的转世过程中,会示现各种各样的身相。

无垢光尊者在往世做赤松德赞的小公主贝玛萨时,九岁身染重病,赤松德赞请求莲花生大师为她治病。莲师为她灌顶,并将“空行宁提”伏藏在她的阿赖耶识中。她死后七世做狗,后再做人时在冈日托嘎神山上闭关十三年,著了《四心滴》、《七宝藏》,开显了宁玛巴的究竟见地。

佛也会于六道之中化身为“六能仁”[1],也有做畜生、饿鬼、地狱众生的时候。为狗时做狗王,为象时做象王,但也都是化身。

所以当你看见一只脏兮兮的流浪狗,焉知它不是一位转世的“活佛”呢?

从广义来讲,每个众生皆是佛菩萨的化身,都可以叫做“活佛”,但仅仅在藏传佛教里才有针对转世修行人的认证和培养体系。可以说,活佛并不神秘,活佛只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

在藏地,活佛分为五级:执政、呼图克图(国师、摄政)、法台(法主)、措钦、堪布。活佛有出家、在家,不坐床、坐床之分。

多数的活佛是要举行坐床仪式的。关于活佛的坐床在后面会详细介绍。在不坐床的活佛中,有一种活佛叫“夏扎哇”,意为舍世瑜伽士,舍弃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除了多数经过寻找认定的活佛,在藏地活佛转世中还有一种叫“世袭转世活佛”,如敦珠法王转世很多世,在他们家族中转世的男子都是活佛,女子都是空行母。

还有一类血脉传承的转世活佛,他们家族的人会一直转生在自己的家族中,互为父子、爷孙等等,如“大主陀派” 。“主陀”意为持明、成就者。乌勒活佛一家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主陀”,有九个儿子全是活佛,一个女儿是空行母。他们家族的传承不传外人,也无法传外人,若想得到其传承唯有投胎到其家族中,或与其家族成员结婚才行。

活佛的转生

人们一般会认为,在某一位活佛圆寂之后,会转生为另一位小活佛,在数量上是一对一,在时间上是前后衔接的。但实际情况要远远比这复杂。

从数量上来说,一位活佛圆寂后转世再来可能有多于一个的化身,如果在荼毗时留下眼睛、舌头、心,就预示着他将有身、语、意三个化身。如晋美彭措法王、多吉扎活佛和索甲仁波切就是同一个化身。身化身是依于戒律清净的因缘,身相会很庄严;语化身会善于讲解经论和辩论;意化身善于通达法性。而多位活佛圆寂后也可能转世成同一个化身。在转世过程中,“一化多”、“多化一”的例子很多。

《十地经》中说,初地菩萨就有一百位化身,二地菩萨有一千位,其后以指数递增,至十地菩萨的时候已有无量的化身,化身又再化身。如莲师曾说,所有的金刚上师就是莲师的化身,所有的堪布都是静命堪布的化身,所有的施主都是赤松德赞的化身。

从时间上来说,一位活佛在圆寂前就可能有他的化身出生,他把法传给这个化身再圆寂,也可能圆寂后很多年才有化身出生。大圆满传承祖师贝玛拉米扎曾说,他每隔一百年就会化身来这个世界一次。

这种数量和时间上的幻化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数量和时间也只是众生的妄想而已。

作为转世的菩萨,活佛的投胎也是有讲究的。

菩萨入胎时会选择其父母,一般都是其历生的父母;然后选择入胎处所,即所谓的“莲花宫殿”,又叫“房子”。“房子”的好坏与父母的业力习气有关。菩萨一般不会出生在妓女家。做过流产的住胎处所,在投胎的菩萨看来里面挂满了人皮、狗皮、内脏等,污秽不堪。信佛的父母如果行持十善法则业力较轻,才算是“好房子”。另外菩萨还会“修补房子”,使母亲现出一些功德,比如一些母亲怀孕后精通经典、辩论等等。

菩萨入胎的时间可以是刚怀孕时、要出生时甚至是出生后,这就如同租赁别人的房子似的,比如菩萨会用“夺舍法”,将原先住胎的神识超度或迁移到其他地方,自己入住。

胎障与功德的显现

一般来讲,转世的活佛在年少时就会显示出一些与常人不同的功德,但是功德显现的早晚与“胎障”及其他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菩萨在转生时可能会经历“胎障”,即在入胎、住胎、出胎过程中会忘失过去生的记忆。

根据佛说的《十地经》和月称论师著的《入中论》,在胎、卵、湿、化四生习气中,胎生的习气有入胎、住胎、出胎三障。初地菩萨有的有入胎障,有的无入胎障,但都有住胎障、出胎障;二地至六地菩萨无入胎障,有住胎障、出胎障;七地、八地菩萨都无入胎障,七地菩萨有的有住胎障,有的无住胎障,八地菩萨无住胎障,七地、八地菩萨都有出胎障;九地以上的菩萨没有入胎、住胎、出胎三障;凡夫则三障具足。

没有住胎障的菩萨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住胎,没有痛苦,大福报者如处宫殿花园中。

那么记得自己入胎、住胎、出胎情形者就是九地菩萨了吗?未必。九地菩萨要具足九地菩萨的功德才行,比如要具足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辩说无碍)、相似如来十力等。

这样来说,八地及以下的菩萨大部分一转世就迷了,但有的也能记起前世生活的一些片段,就连个别凡夫也能依稀回忆起前生的一些影像,这就如同今天记得昨天的事一般平常。能回忆起前世并不能说明你是一个菩萨,只有通过修行,展现出真实无伪的大悲心、菩提心等功德,才是一个菩萨。

胎障的轻重除了与自己的修行有关,还与选择投生父母的业障有关。如果父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且是有修证的人,胎障就比较轻,转世的活佛就可能在很小的时候显现出一些功德。如前面所提到的“世袭转世”、“血脉传承”的转世活佛等,就是这种情况。

有很多活佛圆寂前发愿转生到汉地,然而由于我们汉地众生业力深重之故,这些活佛大都不显功德;在藏地有完善的活佛认证和培养体系,活佛从小乃至一出生就出家接受佛法的熏陶,所受的世俗污染少,这都有助于活佛的功德早日显现。

活佛的认定和坐床

活佛降生之后,需要一个被认定的过程。

活佛的认定有许多种,如世袭活佛、选贤活佛、授记活佛,活佛认定、寺庙认定、自认与他认(妈妈认定与自己认定)等等。

通常,当一个寺院的活佛圆寂后,寺院觉得应该寻找这位活佛的转世时,就会去寻找。找的时候根据授记,如莲师的授记、伏藏的授记、活佛圆寂前自己的授记或其他大成就者的授记等等。授记一般言辞模糊,如生在某年,出生在一处地形如何的山谷中,父母亲的名字等等,能精确到xx县xx乡xx村的授记很少。

因为授记言辞模糊,所以找到的小孩可能有一大堆,这时就需要认定,称为“选贤”,通常用占卜法、圆光眼、观察圣湖的显现等方法。有时会把活佛前生常用的物品混在众多物品中,让孩子们任意去抓。又如在历史上认定历代班禅、嘉华仁波切、章嘉等活佛时,采用“金瓶掣签”等,有时则采用祈请护法等方式来认定。

小活佛被认定后也不一定就万事大吉,如果小活佛本人或亲属不愿意,就要重新寻找或认定活佛。这种事也不少见。

如果认定过程一切顺利,接下来就举行坐床仪式。之前会有一个或几个有名的大活佛为其写历世的转世认定书。坐了床的活佛就对寺院有了责任。坐床的在家活佛一般不在寺院住。

活佛在哪个寺院举行坐床仪式,就成为那个寺院的活佛。大多藏民们不管活佛的大小,只信自己地区的活佛,也可以说他们就是活佛的历世眷属。

活佛在没有坐床之前,可能有很多其他活佛给他授记,在不同的授记中他是不同人的化身再来,而他一旦在某个寺院坐床,就正式确定、接替、继承了这个寺院原来那个活佛的法嗣,这时才确定是那个活佛的化身。

寺院之所以要寻找并认证自己的活佛,原因有二:

一者是为了寺院的管理和建设。活佛要主管寺院的建设乃至寺院的大小开支,因为活佛与其周围地区的信众多数是历世的眷属关系,因而有人供养,这就形成了寺院的经济来源。有一位大仁波切说,千万不要做活佛,做活佛很辛苦的,什么事都得你管,实在影响修行。

二者是为了法的传承。也有的活佛是大法主,不管寺院的事务,只管传法。

“法王”与“上师”

法王本是佛陀的另一个名称,如《说无垢称经》中赞叹佛说:“能善分别诸法相,观第一义摧怨敌,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而现在人们所说的法王,大多是指西藏受过皇帝册封的宗教领袖。最早的法王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八思巴尊者,他接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封,称为“萨迦法王”。后来明朝噶举派七祖杨琼多吉受永乐皇帝册封,称为“大宝法王”,觉囊派领袖受嘉靖皇帝册封,为“大善法王”。清朝时,康熙册封格鲁派的罗桑嘉措为“嘉华仁波切喇嘛”,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

另外,公认的一宗领袖,虽未受到皇封,也被称为法王。如宁玛派现在主要分为三支:噶陀派、白玉派、竹钦派,噶举派下除大宝法王统领的这一支外,还有三大八小十一支派(大部分已衰落),如上所述每一支派的统领者亦可称为法王。在近代,为促进各宗派融合做出巨大贡献的敦珠仁波切,亦被宁玛三支共许为法王。

综上所述,真正称得起法王的人,从古至今屈指可数。而现在“法王”的名字用滥了,什么人都敢称“法王”,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在金刚乘中,法王、活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喇嘛”,即上师。上师分为结缘上师和根本上师。根本上师有三根本,即灌顶上师、传法上师、窍诀上师。所谓“根本”,是在灌顶、传法、传授窍诀时能令弟子生起觉受,即对法性的认识明了,并在以后的修行中稳固不变,直至圆满究竟。

窍诀上师分次第性传窍诀的上师和直传口诀的上师,以直传的上师最为殊胜。窍诀上师依据自己对法性的认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开示弟子。若弟子产生共鸣,生起觉受,此窍诀上师即为根本上师。

如果传法上师在讲解经论时,弟子认识了法性,则还要分两种情况:若传法上师以自己的证量讲解,则他是该弟子的根本上师;若他只是依文解意讲解,则弟子的根本上师不是该上师,而是作论的菩萨。比如说,弟子听师父讲《中论》而明了,若他的师父并无证量,只是宣说文义,则弟子的根本上师不是他的师父,而是《中论》的作者龙树菩萨。

若弟子在窍诀上师面前未能生起觉受,而在传法上师面前生起觉受,则传法上师方为其根本上师。

只有受了四级灌顶者才有资格被授予金刚上师位。四级灌顶包括“宝瓶灌顶”、“卷函灌顶”、“秘密灌顶”、“句义灌顶”。灌顶仪式需要设置外坛城、内坛城、根本坛城,根本坛城内不超过五人。灌顶的时间至少七天,多则半年、一年,而且必须按照次第级级上升。

“活佛”头衔的意义有多大?

前面说过,活佛的功德(如出离心、菩提心、般若慧等)由于胎障等种种因缘,并不是一出生就显现的,大多数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后才显现出来的,而即使是普通人通过佛法的修持也可以显现这些功德。

密勒日巴曾对弟子说:“我只是一个凡夫而已。你们说我是佛菩萨的再来,是对我有信心,但你们对法却没有信心——因为你们不相信依照佛法修行,即使凡夫也能即身成佛!”

因此,我们去分辨一个人是否是活佛意义不大。晋美彭措法王仁波切曾说:“这个时代最坏法的往往就是活佛。”因而反对“活佛”的称号,提倡“堪布”的称号。只有对五部大论(俱舍、唯识、中观、般若、续部)精通,并能做到“讲、修、学、著、辩”的人才能被授予“堪布”之名。

藏地的一些大堪布、大成就者虽然被授记是活佛,但是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活佛,从来不以活佛自居。

而有些人对“活佛”之名非常执着,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前世是什么人,就跑到一些大活佛面前硬要求写授记,结果闹出了大笑话。

比如有一个授记是这样写的:“你是一个器,圆圆的……”如何如何,用言辞描述了一番,结果形容的其实是一个尿壶。再比如又有的授记说你千劫无食睡地精进修行,必将证得什么什么样的果位等等。其实任何一个人精进修行也都能证得相应果位,这样的“授记”并没有什么意义。

还有些人非要弄出个“活佛”、“法王”来,找了很多大喇嘛写授记,硬弄出一个子虚乌有的无聊名字。

其实一个人的前生是谁,后世又怎么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今生,依止善知识精进修行,不浪费暇满人身。

现在有些汉族居士想要生个“活佛”,更有甚者干脆自己想要做“活佛”。也不知道他们发的什么心,到底要干什么!如果不能对弘扬正法有意义的话,要“活佛”这个虚名干什么?汉地活佛的坐床仪式还要去藏地寺院举行,长大了也是给人家“拉磨”,终生要为寺院的经济和建设奔波。

活佛的培养十分不易,要给他请堪布(经师、论师),这些事都需要活佛的家人或寺院负责安排。如果活佛不经过培养,不会念经或只会念经而不解其义,或虽通达经论却又依文解意,对法性不明了,那也仅仅是个凡夫而已。

只能说自己有修证,又能通达经论,才堪称是现起功德的活佛。至于他的利生事业如何,还要看该活佛历生历世的发心。

此外,很多活佛本身也有其习气,如爱指挥人、喜欢别人服从他等等。如果家人过度溺爱,对活佛的培养也非常不利。我们汉族人经常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小皇帝、小祖宗对待,若以同样的心态对待活佛,根本培养不出一个真正对佛法、对众生有益的活佛来。

我也曾见过不少汉族活佛,他们得到了藏地大成就者的授记,但该上学上学,该工作工作,该结婚生子就结婚生子,与平常人没有任何区别。

如今,藏地的佛法也日渐衰落,很多活佛不作活佛,而宁可当生意人。而很多真正有修证的活佛并不到汉地来,他们知道自己的因缘,来汉地“忽悠”的往往是些小扎巴(藏语中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已。

现在到汉地来的活佛,大多是为了建造或维持自己寺院而来化缘的。他们并未发心要真实利益汉地众生,只是做一些结缘性的传法、灌顶,收取一些供养,回去修建自己的寺院,供养僧众。这样做还算是好的。

有些“活佛”收了居士的钱,回去把自己的家修建得如宫殿一般,还购置了好几辆高级越野车。这些人只是顶着“活佛”名字的骗子而已。现在很多小扎巴学会了几句汉语或找个翻译,就到汉地弄几个钱,回去修个寺庙,买个活佛证,坐个床,就成“活佛”了。而我们汉族人盲目追逐、供养活佛,上当的很多。比如,有一类所谓的“活佛”到汉地来“传法灌顶”,摇铃摇杵,又喊又唱,宛如乡间的神汉一般,当时听者跪在下面茫然不知所以,直到“传法的盛况”被录制成光盘传回藏区,才被当地人戳穿:他们灌顶时念的“经”竟然是藏族民歌!另有一类“活佛”根本不懂甚深法要,弟子要求传法,他就边弹吉他边唱歌,以此敷衍。就这样的人也能骗得巨款,购置下别墅和豪华车,还赢得了“至尊”的称号,真是颠倒!

“活佛”这个头衔只能说明过去,而重要的是现在,是当下。“活佛”的称号也并不算是什么荣耀,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既然是“活佛”,就应该荷担如来家业,依佛制精进实修,以广弘正法,利益众生。

附1:释慈藏法师简介

释慈藏法师(邬金格日),1985年在临济寺依止律师上弘下川老和尚剃度出家,精进修学《四分律》等。1993年,在河南白马寺受三坛大戒。后入藏求法十余年,系统修学上座部《阿含经》、《一切有部毗奈耶》、《俱舍论》等三藏经典,精要闻思大乘佛法的《中观》、《唯识》与《般若》诸经论,并求得无上甚深教言。同时在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创办了觉姆医院,教授医方明九年,培养了大量的医方明僧才。现为临济寺《临济棒喝》创办人,奉行“三传平等、实修为要”的宗旨,广弘“棒喝”宗风。慈藏法师二十余年如一日,日中一餐,但坐不卧,以身、语、意无余体验了实修实证的道风。

自2005年,释慈藏法师领四众弟子在五台山清静阿兰若处行持原始佛教僧团十二头陀法,在汉藏历史上第一次穿起佛陀时期的染衣,托钵乞食,日中一餐,但坐不卧。此外,慈藏法师还是中国著名书画家,尤擅狂草、楷书、禅意画,其作品多次被国内外人士收藏。

依止根本上师


释迦慈藏

什么是根本上师

《华严经》中说:“善知识者,则是如来,……能令一切入萨婆若海,究竟清净无上菩提。”弟子要想解脱成佛,必须依止善知识。

在一切善知识中,“喇嘛”为最殊胜者。所谓“喇嘛”,意即“上师”。某些人认为“喇嘛”是对藏传佛教出家男众的通称,这纯粹是误解。续部中说,德相具足的上师即是三宝之总集,精通显密一切教法,并能引导弟子解脱乃至即身成佛。因此,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被称为“喇嘛”的。

上师依与弟子法缘的深浅,可以分为结缘上师、传法上师、灌顶上师及窍诀上师。其中后三种为根本上师,又称“三根本”。所谓“根本”,是指上师在传法、灌顶、传窍诀时,能令弟子生起修行觉受,对法性明了通彻。“三根本”中以窍诀上师为殊胜。窍诀上师依传法直接与否,分为次第性传窍诀和直传窍诀上师。在所有上师中,以直传窍诀者为最根本,最殊胜。直传上师能超越一切修学次第,将最后、最殊胜的心法心要直接口授弟子,令弟子不经加行、前行,直入正行,在极短时间内解脱生死。

一个人在修学过程中,可以有多位上师,但根本上师只有一位,就如同一个人只能有一对亲生父母。根本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比亲生父母更近,因为父母只给了弟子一个肉身,而根本上师能令弟子认识法性,解脱成佛,其恩德远超世间父母。当弟子在上师引导下认识法性时,心中会生起一种无可言喻的法喜与感激。此时,师徒间就达成了根本上师与根本弟子的关系。

根本上师的殊胜功德

根本上师是历代传承上师与诸佛菩萨之总集,是成就之根本。最殊胜的修行窍诀,莫过于猛厉祈请上师加持。

任何修法乃至闭关都不如刹那祈请根本上师重要。瑜伽士吉美嘉维纽固在喜马拉雅山修行,一天他望向拉萨,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根本上师。在以大信心祈请后便昏厥过去,醒来时,以前还需观待的修持已全部消融于法性,自然进入了无见无修之境界。后来他的上师吉美林巴为他印证:“就是这个!”

三世诸佛皆依深信自己的上师而成就,对于弟子来讲,对上师的信心甚至比对佛的信心更为重要。噶举派祖师马尔巴向自己的上师那洛巴求“迁识夺舍法”时,那洛巴以神力变幻出报身佛“欢喜金刚”主、从九尊及其坛城,清楚地显现在空中。他喊醒马尔巴,并问:“你是先向我顶礼,还是先向本尊欢喜金刚顶礼?”

马尔巴急忙起身,向空中的本尊和坛城顶礼。那洛巴见状,先说偈颂:“上师未曾出现前,(弟子)连佛名字也未闻,所有千劫诸佛陀,皆依上师而出现。”然后道:“这些本尊、坛城都是我变化出来的。”说完,欢喜金刚融入那洛巴的心间,接着他又授记:“马尔巴,由于你先向本尊顶礼,由此缘起,你的宗族子孙不能承载你的教法。好在你在观修时,常将上师、本尊观为一体,因此,你的弟子中将会有传承法脉者!”后来果然如那洛巴的授记,马尔巴的儿子(马尔巴是在家瑜伽士)全部早亡,未能传承噶举派的教法,反而是他的弟子密勒日巴成了载法者。

依止根本上师也比听到窍诀、传承更为重要。当年,马尔巴为净除弟子密勒日巴的罪障,一直不给他传法。师母可怜他,就以马尔巴的口气写了一封信给大弟子俄巴喇嘛,介绍密勒日巴去他那里求法,并在信上盖了马尔巴的印章,又将传承祖师那洛巴的骨珞饰物送给密勒日巴,让他用作去俄巴喇嘛处求法的凭证。

俄巴喇嘛见到信,马上口授窍诀,密勒日巴立刻依法精进观修,但是因未得上师许可,一直不生觉受。可见,若无上师开许,即使知道窍诀,有正规的传承也没用,因为上师是窍诀、传承的承载者、守护者!

根本上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都是弟子解脱的因缘。纽西龙多依止华智仁波切十八年仍未明了。一天傍晚,他们师徒同时躺在草坪上,仰望天空。华智仁波切突然问:“你看到天上的星星了吗?听到竹庆寺的狗叫了吗?明白我们正在说什么吗?”纽西龙多一一回答后,华智仁波切道:“这就是!”

如此一说,纽西龙多一下跳出名相的桎梏,现见法性。若从文字相上分析,华智仁波切好像只是说眼识、耳识就是法性之妙用。这个意思纽西龙多早就知道,然而要生起实际证量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依靠根本上师心意、传承的加持,才能达成。在这种加持下,随便一句话,乃至放一个屁都能使弟子解脱成佛。

再者,根本上师恒时安住于法性之中,不仅其弟子,凡是见、闻、觉知到他的众生,都能获得相应利益。与他交往的人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他身边,也能得到加持。

怎样如理依止根本上师

弟子对上师的信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若能视师为佛,则得佛之加持,今生必定解脱!若视师为凡夫,则不得任何加持,必堕恶道!

视师为佛,原因有二:一、弟子因为不自信,故不能认识法性。对上师至诚恭敬的信心,能使弟子全然放下自我,认识法性。所以弟子对上师的信心即是对自己的信心,视上师为佛即是视自己为佛,如同佛现见众生是佛一般。二、弟子恭敬上师,必然得到自己弟子的恭敬。上师、弟子转世之时互为师徒,互相恭敬,法脉传承方能随之源远流长。不恭敬自己的上师,必然导致法脉中断!

弟子在依止时,应视上师的一举一动皆为调伏自己的手段,皆在指示自己认识法性。尤其是在烦恼现起时,更要如是思维。

根本上师认识法性通彻,清楚了知弟子在打什么妄想,修行到什么地步,有什么烦恼习气,因此能应病与药,以种种手段引导弟子。有时,上师为破除弟子的执着,专让他做不情愿的事,乃至用看似无理的方法激起弟子的烦恼,勾出弟子内心深处的习气,然后解决之。弟子若不知这个道理,反而怨恨毁谤,那还求什么法?不如不来,省得造业!岂不知烦恼现起时正是最好的修行时机吗?上根弟子若能当下认识,当下即解脱;中下根弟子依对上师的信心,放弃自我的执着,亦得解脱。因此,只要不退对上师的信心,必能认识法性解脱成佛。

有些弟子满脑子错误概念,对依止之理一窍不通,误以为只有在上师传法,或是领众念经、打坐时才是修行。岂不知时时跟随上师,保持信心不退乃是更重要的修行吗?

如理依止根本上师,首推密勒日巴。他的上师马尔巴为净除其业障,十二年不予传法,只令他在高山险要之处建房子,还经常呵斥打骂。“打即灌顶,骂即加持”,对于表面看起来无理的折磨,密勒日巴不起邪见,只是为自己业障深重、难得上师欢喜而难过。他几次想自杀,但从未怀疑自己的上师。密勒日巴依靠这样的信心,在得法之后仅用六年,便获得了殊胜成就。因此,当得起上师棒喝者即是利根,即能解脱成佛;当不起者,喊得再响“我有信心”,也狗屁不是!

弟子在依止时,应以古德为榜样,将身、语、意无余供养上师。“身”供养包括自己的身命、妻儿、财产等,并甘为上师之奴仆,做一切令上师欢喜之事,杜绝一切上师不喜之行。“语”供养包括念诵上师祈请文,向上师请法,向有缘者宣讲如何依止上师及如实赞叹上师功德,请上师长久住世,依上师之命讲法等。总之,应说一切令上师欢喜之语,避免一切上师不喜之辞,更不能诽谤上师。“意”供养包括将自己的一切烦恼、妄想、分别念,尤其是往昔形成的错误概念,乃至对经论名相的执着等等,无余供养上师。若能这样供养,定能解脱成佛!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除身、语、意供养外,弟子更应对上师进行法的供养。法供养包括闻法、修法、护法等,而最殊胜之法供养即是认识法性,解脱成佛。

另外,在求授无上法要时,除身、语、意的供养外,若无一定数量的财供养,会使自己法脉中的弟子资具缺乏。当年密勒日巴向马尔巴求法,因为条件所迫,只供养了一个空的铜钵。以此因缘,密勒日巴在修行过程中食物缺乏,而其法脉中的弟子也是不穷不能成道。为圆满弟子修行资粮故,上师有时会垂赐弟子财物。弟子若能将之返供于师,则能圆满双倍资粮。

当年俄巴喇嘛为向马尔巴求法,除了上师所赐之物,把自己的佛像、经书、供品,以及黄金、宝石、牛羊等全部带上,做为供养。只有一只老山羊因摔断腿不能同行,被留在家中。马尔巴为表明所传法之重大,一定要弟子供上一切,包括那只跛脚的老羊。俄巴喇嘛依教奉行,亲自将它背来献上,这才最终求得甚深法要。

上师并不需什么供养,弟子那点儿财产、一条烂命、几声赞叹,对于已超凡入圣的上师又有何用?要求供养是为尊重法,更为打掉弟子对身命、妻儿、财产、地位,乃至对佛法名相的执着。弟子若想迅速得到法益,就必须把这些统统交出来。若有一丝一毫保留,绝对不能认识法性!像现在有些混球,供养十几块钱还要盘算一阵,被呵斥两句还要抱怨几天,如此依止纯属造罪!

几类非理依止应避免

如理依止上师能极快成就,但若不如理,堕落的反而更快!弟子在上师处听受窍诀后,即使未明了,也已构成了根本上师与根本弟子的关系。此后,若对上师的言行起一丝烦恼,就算千劫不食不睡地精进修行,也必堕地狱无疑,更别提舍弃、诽谤上师!

依止根本上师,首先应避免“世缘的依止”!所谓“世缘的依止”是说,弟子跟随上师,不是把他视为法的载体、历代传承上师及诸佛菩萨之总集,不是为求法修行,而是将上师视为自己的父母、妻子、丈夫、儿女,甚至是情人,跟随上师只是为满足世俗的情感。以这种染污发心来依止者,纯粹是魔子魔孙!

以世缘依止者,起初也表现得非常虔诚,也能为上师做点儿事,口头上也能喊喊“为上师死”。然而一阵新奇热情过后,就会感到乏味,又因不能修法,得不到法的利益,必然生起烦恼。当烦恼生起,不能调伏时,上师呵责打骂为他做遣除,他又体会不到上师痛下针砭的苦心,反倒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伤害,于是一改往日态度,开始伺察上师的过失,乃至最后舍弃、诽谤上师。而且依止之初越是敬师,烦恼时就越是恨师,与世俗人的“爱之深,恨之切”如出一辙。这类“弟子”所标榜的“信心”、“誓言”,岂不如同放屁?

另有一类非理依止者“大仙习气”深重,喜好外道之法,如占卜吉凶,看阴阳风水、运程流年,看婚丧嫁娶等,或是修炼世间禅定、气功,或是迷信神仙精灵等。这类混球沉溺于光影幻相,好见神见鬼,来依止也不是为求法修行,而是觉得上师“神通广大”、“法力高深”,能让自己“出功能”、“上层次”。

他们依止后,不能甘于平静的道场生活,也不能认识到修行法要的可贵,反而始终抱着自己原先那堆破烂儿不放,就像老狗执着屎尿一般。他们攀比心、傲慢心又重,不仅自己迷信外相光影,还时时向旁人炫耀。若有人好言相劝,指出他的所见所闻不过是自心幻相,不必当真,他就会暴跳如雷。业障现起时,竟连上师也不放在眼里,反以幻觉中所见的“神仙”、“道人”、“上人”、“菩萨”、“佛祖”为尊贵,并依之与上师“斗法”。如此丧心病狂,根本不配在上师面前听法!

还有一类弟子喜好“认干爹”、“拜干娘”,在犹如亲生父母的根本上师前,已经听到了甚深的窍诀,但不知一心勤修,反而四处攀援,今日参拜某法王、活佛,明日又去供养某“大师”、高僧,糊里糊涂,以为这样能得到更高的法,更多的加持。实际又如何?如果所见者是个骗子,谁亲近他们谁就跟他们一起下地狱!就算遇到的不是骗子,是个有传承的真修行人,但弟子在未明了前,不清楚修学次第,盲目求法必然造成传承、修法上的混乱。

次第、传承不清楚,心中混乱不生定解,就不可能依照根本上师所传窍诀修行。不能修行又如何明了?如何生起法喜受用?既然没有受用,怎么能体会到所得修法、窍诀的可贵?不知道修法、窍诀的可贵,对传法、传窍诀的上师就生不起大信心!对上师没有信心,还妄想解脱成佛?如果连这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愿接受,那就干脆不要求法,因为不配!

有人会问:“善财童子依止五十三位大善知识而成就,所以多见善知识怎么会错?”岂不知善财童子每依止一位大德,都是依前一位大德的要求做的吗?若不得上师许可,善财童子根本不会依止他人。那些“认干爹”、“拜干娘”的混球四处攀援时,求得自己根本上师许可否?他们与所谓的“大德”见见面,扯扯淡,能算是依止否?盲目求法对于自己的修行,对于正法的弘扬能有丝毫利益否?若没有,四处乱跑纯属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浪费上师所传法要!

具足德相的上师自然不会妒忌其他上师,若对弟子修行有益,对佛法弘扬有利,他当然会主动要求弟子亲近其他善知识。问题是,“认干爹”、“拜干娘”者,修行达到那个地步了吗?若没有,就少打模仿善财童子的妄想,老老实实依根本上师所传窍诀修持为妙。

</DIV>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2007/7/4 17:01: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huixin]

顶礼大恩上师!

进入论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情理深处。不觉泪下。不觉惭愧。唯有生深深的忏悔之心来清除那业障

 

功德何须多求呢?如果一法就足以常养善根

法门何须复杂呢?如果一心就足以深入和成就

师傅何须多拜呢?如果你今生确实明白了修行

如果能念住身体和感受,起码不被烦恼降伏。  弟子惭愧。仍旧不能破除已有的邪见。只有感恩上师的方便教化。祈请上师的时时加持。早日与师相应。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2007/8/7 23:15:00
清~净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502
经 验 值:514
注册时间:2007/5/1

顶礼大恩上师!

愚弟子祈请上师加持!去除一切魔障.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30 2: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