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一)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0  浏览数:2877  最后更新:2009/10/21 17:25:00 by 释楞严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9/10/21 17:46: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一)
《佛说无量寿经》讲话

 

 柏原佑义

                 序  讲

              第一章 净土教史概观


  (一)「一见明星,大悟彻底」,这是二千五百年前(公元前六世纪顷)释迦牟尼佛于佛陀伽耶(Buddhagaya)之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如秋夜澄澈,天上星月,朗朗映现于波平浪静的大海原;宇宙森罗万象,朗朗浮现在释尊大觉圆明的心海中。
  此时,释尊很想将这甚深微妙的悟境弘传给他人,继而又想到像这样深妙的境界,别人毕竟无法领悟,于是想当下进入涅盘;然而正当回顾这如梦似幻的人生,因起惑造罪而受苦的芸芸众生时,不禁深起大悲,不忍舍弃而独取涅磐,因而离开正觉之座,先往鹿野苑(Mrgadava),为阿若憍陈如Ajnata-Kaundinga) 等五比丘说法。此即释尊最初的说法,所谓「初转法轮」。
  此后约五十年间,尽其全力宣扬佛法,当时并没有集成文字。直到释尊灭度后,诸弟子才在释尊灭度之年,首次集合弟子结集三藏;之后又在入灭百余年、二百余年、四百余年等各行结集,共结集四次,其所结集而流传下来的,就是经、律、论三藏。
  (二) 净土教始于释尊在耆阇崛山(Grdhrakuta)上之说法(讲《无量寿经》),次于王舍城(Rajagrha)(讲《观无量寿经》)与祇树给孤独园(Jetarana-Anathapindada-Arama)之说法(讲《阿弥陀经》)而逐渐显着。后依之结集成《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使净土教理成为有形之物,而大放光芒于人间。
但这只不过以净土三部经为中心来追寻净土教之滥觞而已,现在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日本现存的大藏经,其版本不只二、三种,其中最被广泛使用的是「缩刷藏经」(于此藏初刊之后,又出版《大正大藏经》)。
  此藏经有八千五百三十四卷,大别分为九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册。此不只是佛经,也有历史本、戒律本、注译本,其中与净土教有关之经典至少有二百数十部之多。
  先举「华严部」:《华严经》(「四十华严」)末尾〈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说: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这虽是普贤菩萨开示善财童子之语,但在此就已明白地显示,有愿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国之净土教的思想。
  次就「方等部」:三百六十三部之中,不只收录「净土三部经」,含有净土思想之经典也有数十部。
  更于「般若部」:《大般若经》六百卷之第一卷、第四百零一卷、与第四百七十九卷中,有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之情景。
  进于「法华部」:《妙法莲华经》之第七卷〈化城喻品〉说:「三千尘点劫之昔,有一位大通智胜佛,其王子十六人之第九王子成佛,号阿弥陀佛。」同经之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地品〉说:「闻药王菩萨本地之事而修行者,命终即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最后「涅磐部」:《大般涅盘经》四十卷中,于第一卷、第三卷、第十卷与第二十四卷中,有说到极乐世界之事。
  要而言之,含有净土教思想之二百数十部经典,是否都是释尊亲说,至今虽尚无定论,但释尊五十年间之说法,时时说到阿弥陀佛之安乐世界,却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天台宗之荆溪大师说:「诸经所赞,多在弥陀」,此决非不当之语。
  (三) 释尊入灭后五百年间,即所谓小乘教兴盛的时代,故大乘之净土教似尚未兴盛。
  但在这时期相传为大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纪元前六世纪)所作之《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及小乘异部之论书中,已可看出净土思想。
  其后到大乘佛教第一期之代表人物-马鸣菩萨(Asuaghosa,纪元一世纪)所造之《大乘起信论》中,明白记载受阿弥陀佛之摄护往生西方净土之事。
  至八宗之祖-龙树菩萨(Nagarjuna,纪元二世纪)于《十住毗婆娑论》之〈易行品〉中,说明难行道与易行道;更于《十二礼》专赞阿弥陀佛之德;并于《大智度论》中处处宣扬净土教。
  尤其是天亲菩萨(Vasubandhu,纪元五世纪)依「净土三部经」,撰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即《净土论》),以阐明「一心归命」之真髓。
  由于以上诸师的努力,阿弥陀佛之他力教的苞蕾,始在印度天地中,从隐而显地开出美丽之花。
  (四) 中国之佛教始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由印度僧「迦叶摩腾」(Kasyapamatanga)及「竺法兰」(Dharmaraksa)二人率先来华所传入;那时已由摩腾之兄奉持阿弥陀佛的画像来中国。其后八十余年,桓帝建和初年(一四七)安息国僧「安世高」来中国与月氏国的「支娄迦谶」(Lokaksema)共译《无量寿经》,之后许多翻译家都曾翻译过此经,计有十二次之多;其间《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也各翻译二、三次。经过这样的耕耘净土教才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芽。
  虽然后汉起至西晋末年之三百余年间,是中国翻译经论的时代,但在东晋之世,竺僧显(三二○顷)与道安(三一二-三八五)出现,已有愿生兜率净土的思想,直至庐山慧远(三三四-四一六),中国的净土教才逐渐兴盛起来。
  慧远与同志一百五十人结成莲社,在今江西省庐山勤行昼夜六时的念佛,后来的学者称其为庐山流的念佛,其法灯相传远及宋、元、明的时代。
  但是今日传入日本的净土教,不是庐山流,而是始于梁武帝天监六年(五○七)北印度菩提流支(Bodhiruci)到洛阳翻译天亲菩萨的《净土论》,将之传授予昙鸾大师(四七六-五四二)而开始的。
昙鸾大师本是四论宗的学者,因访南中国的陶隐居,接受传长寿法的仙经,在归途中,于洛阳遇菩提流支授与《观无量寿经》,因而焚烧低劣的仙经而归入净土教。之后着《净土论注》(亦称《往生论注》),大力地向世人显示净土他力(佛力)的深义。此后涅盘宗的学者-净影寺的慧远(五二三-五九二)、天台宗开山祖师-国清寺的智者(五三八-五九七)、三论宗学者-嘉祥寺的吉藏(五四九-六二三)、法相宗的大成者-慈恩寺的窥基(六三二-六八二)、华严宗学者-黄龙寺的元晓(六一七-六八六)、天台宗中兴者-传教院的义寂(九一九-九八七)、法相宗的憬兴(年代不明)与天台宗的知礼(九六○-一○二八)等,于自宗之外,或撰净土三部经的注解书,或修念佛三昧,各自弘传净土的教义。
  然舍去他宗之教,而归入净土一门,是西河道绰禅师(五六二-六四五)。禅师十四岁出家,专以《涅磐经》求安心。因参谒石壁谷的玄中寺,读昙鸾大师的碑文,深受感动,而彻底归入净土门,时年四十八岁。此后每日念佛七万遍,一生讲解《观无量寿经》达二百遍,着《安乐集》,极力阐扬净土教理。
踵之,唐朝之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受教于道绰禅师,着《观经疏》四帖、《往生礼赞》、《法事赞》、《观念法门》、《般舟赞》,以楷定从来被错解的净土教义,而建立中国净土教的骨干,至此净土教才开始繁荣,而成为有花有果巍然壮观的大树。其弟子有怀感(六八○顷)、次有法照(七七二)、次有少康(八五○)等相继出世,以继承善导大师之伟迹。
  这样,从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等相继传来的一流,叫做善导流的念佛。这是日本净土教的源流。
  (五) 根据日本书纪,钦明天皇十三年(五五二)时,始由百济的圣明王送佛像及经卷来日本,那时的佛像就是弥陀、观音、势至之西方三圣像,相传是现存善光寺的佛像。若如此,则日本的佛教徒最初礼拜的佛像就是阿弥陀佛。之后有名的圣德太子(五七四-六二一)大力兴隆佛教,而太子也是发愿往生净土的行者。如此,慧隐(六五○顷)也曾两次在宫中演讲《无量寿经》;又藤原镰足(六一四-六六九)愿生弥勒净土;又奈良朝的光明皇后(七○一-七六○),也深切仰慕阿弥陀佛净土;又行基菩萨(六七○-七四九)游行各地,高声念佛;智光(七○○顷)与其同伴礼光都是西方安养界的憧憬者。
  平安朝时,亦即将首都从奈良迁移到京都以后,日本天台宗开祖传教大师(七六七-八二二)在比睿山勤修念佛三昧。继之,慈觉大师(七九四-八六四)、座主延昌(八八○-九六四)、慈慧僧正(九一六-九八五)等也都是念佛人。又延昌弟子空也上人(九○三-九七二)特别在京都市区来来往往劝人称念六字名号。
  曾经是比睿山横川谷的源信僧都(九四二-一○一七)撰述《往生要集》与《阿弥陀经略记》等,有力地坚固净土教的基础。又良忍僧正(一○七二-一一二二)奉敕命开创「融通念佛宗」的一宗。
上述是在北方比睿山的山上,附属于天台宗之净土教所开的花;此外,在南方高野山
  真言宗的开祖弘法大师空海(七七四-八三五)也教其母亲念佛;又新义真言宗之兴教大师觉钢(一○九五-一一四三)也注释阿弥陀佛的教义;又附属于真言教的净土教,也由京都禅林寺的永观律师(一○五三-一一三二)与大和中川的实范(一一二○顷)而弘扬开来。
  (六) 静静思惟,无论任何时代,人类的思想走到穷极,都会自觉到自身力量的薄弱,而倾向于依托一种伟大灵格的力量。这从印度、中国及日本三国佛教的代表人物,大多将自己的安心立命,托在阿弥陀佛的他力来看,便可判知。
  但在印度尚未达到特别开显净土宗一宗之宗旨的程度。在中国虽然一度依菩提流支、昙鸾、道绰与善导的力量,独立了净土教,但后来又被他宗所掺杂。在日本,如上所述,只是附随于他宗而修愿生西方之道而已。
  不过名花不会永远被埋没在草丛中;是人心的穷极,也是佛教最高法门之一的净土一法,不会永远被混杂在他宗的宗旨中。果然,阿弥陀佛之他力教,终于由法然上人独立为净土一宗,再由亲鸾大师开展而成为具有世界性宗旨的净土真宗。

               第二章 净土宗与净土真宗

  (一)平家之末,京都的大街小巷充满着源、平二氏的武者们争斗的血烟,高仓天皇承安五年(一一七五)春二月,法然上人离开北方黑谷(地名),来到东山吉水,结茅而居,专修念佛,这是净土宗独立的开始。
  法然上人源空(一一三三-一二一二)是美作(冈山县)人,九岁亡父,十五岁登比睿山,十八岁师事于黑谷之睿空上人(?-一一七九),二十四岁游学于奈良,又参访京都仁和寺等求道,承安五年春,读源信和尚之《往生要集》与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散善义〉,遂归入净土教,隐居京都东山之吉水,称名念佛,时年四十三岁。此后常常对前来访道之人,劝信念佛一法。建永二年(一二○七)春,因事被流放于赞歧(香川县),建历元年(一二一一)冬,蒙赦归京,翌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吉水往生,时年八十岁。其著作很多,其中《选择本愿念佛集》是净土宗最尊崇的本典。
  (二) 法然上人的弟子非常多,其中圣光房辩阿(一一六二-一二三八)回到筑紫,开创「镇西流」;证空上人善慧(一一七七-一二四七)在京都西山为「西山流」之祖;隆宽律师(一一四八-一二二七)在京都圆山开创「长乐寺流」;觉明房长西(一二一二顷)前往赞歧提唱「九品寺流」;成觉房幸西(一二一○顷)赴于下总(千叶县)为「一念义」之祖;这被称为「净土五流」。此外,尚有一条清流从吉水之泉涌出,这就是善信房亲鸾的净土真宗。
  (三) 亲鸾大师(一一七三-一一六二)是藤原氏末裔,皇太后宫大进(官名)日野有范之子,承安三年(相传四月一日)生于京都,四岁失父,八岁亡母,九岁入粟田口之青莲院,依天台座主慈圆慈镇和尚(一一四七-一二二五)之座下出家。学于比睿山(天台宗)长达二十年,曾任堂僧,精勤修业。建仁元年(一二○一)春参谒吉水之源空法然上人,而归入弥陀他力之教,彻底决定凡夫直入的真心。承元六年(一二○七)因事被流放于越后,居此约八年,建保二年(一二一四)顷前往常陆(茨城县),随即居住下妻(地名)之小岛,后移居笠间乡之稻田(地名)。
  大师居住关东,从事教化约二十年,在这期间撰写毕生之大作《教行信证文类》六卷之草稿,这是净土真宗最初成为有形之物,而诞生于世界大舞台之始,也是开创真宗的根本教典。之后,大师在归京都的途中,随处停留,为众说法。嘉祯元年(一二三五)顷入京都,着《三帖和赞》、《净土文类聚钞》,常常寄信给关东的莲友,做为信心相续的助缘。这些书信都收集在《末灯钞》、《御消息集》及《血脉文集》。

  从去年到今年,有很多男女老少逝世,这比任何事都悲怜;但生死无常的道理,释尊已详细开示过,所以也不必过于惊慌。我本身是不谈临终的善恶之相,信心决定之人,对往生已无疑心,所以是住于正定聚,唯有如此,即使愚痴无智的人临终也可庆喜。你们所讲的依佛力往生的道理,丝毫不差。多年来,大家并没有说错。不以学者智者的态度自居,才能达成往生。故法然上人说:「净土宗的人,要成为愚者才能往生。」看到没知识老实的人来访,法然上人就专讲往生必定的道理,令其欢喜;而以学者聪明的态度来访的人,法然上人就说这种人往生可疑。至今我仍然联想到这些话。不要受骗而退失信心,则每人都可往生。但虽不受骗,信心不定的人,不住正定聚,是心浮动之人。乘信房(此为亲鸾弟子),要将我告诉你的话转告他人。           文应元年十一月十三日  善信
                 乘信房

  这是文应元年(一二六○)的书信,读过这封信的人,不管是谁也会知道大师已经完全离开学问及理论,唯信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力。那时法然上人的弟子为数虽多,但大多将法然上人所教的当做学问在研究,因而对师教做不同的解释而产生种种的自说,前述净土五流,就是因此而分派的。所以在建长四年(一二五二)二月二十四日的书信也说:

  但在劝人往生的人师之中,也有不了解者,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在京都也有因不了解而迷惑,其它各地也时有所闻。即使法然上人的弟子中,也有自认自己是很优秀的学者,大家各以自己的见地来解释,而且变更法文,致使自迷迷人,彼此互患。

此即亲鸾大师在净土宗之外,别立净土真宗的原因。
  亲鸾大师于龟山天皇弘长二年(一二六二)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其弟寻有僧都所住的京都富小路之善法院中,念佛往生,时年九十岁。
  (四) 大师入灭之后,觉信尼在大师之墓所东山大谷建立庙堂,此大谷庙堂,在元亨元年(一三二一)改称本愿寺。以大师为开山第一世,如信上人(一二三五-一三○○)为第二世。三世觉如上人(一二○七-一三五一)着《御传钞》二卷、《口传钞》三卷、《改邪钞》、《执持钞》及《本愿钞》各一卷;存觉上人(一二九○-一三七三)着《六要钞》十卷、《选择集注解钞》五卷、《破邪显正钞》三卷、《法华问答》二卷、《诸神本怀集》及《决智钞》各一卷等,以揭橥宗义。
  至第八世莲如上人(一四一五-一四九九)着《正信偈大意》及《御文章》约三百通,坚固庶民宗教之基础,中兴本愿寺,使其大为兴盛。那时的本愿寺处处迁移,直到十一世显如上人时(一五四三-一五九二),天正十九年(一五九一)因丰臣秀吉捐赠土地,而迁至京都下京区堀川通;其长子教如上人(一五五八-一六一四)在庆长七年(一六○二)依德川家康的帮助,别建一寺于东六条,此后本愿寺分为东西两寺,而互相进行扩展教门,此外真宗有八派的本山。
  (五) 举要言之,净土教因法然上人而成净土宗,依亲鸾大师成为真宗。因此只要宇宙存在,人类存在,花会香,鸟会语,无论何时,都能应人类内心之要求,永远相续地给予真实的大安慰。

第三章 净土真宗之大纲

  (一)在前二章叙述净土教的历史,接着叙述净土门的大纲。不待言,净土门的大纲是出于亲鸾大师立教开宗所着的《教行信证文类》之「教」、「行」、「信」、「证」之四法。「教」就是佛的言教,「行」就是教中所说的修行,「信」就是信其行之功德利益,「证」就是依其行信之因所得的证果。将此以下图说明:

         

  (二) 又净土门的「教」是什幺?「行」是什幺?「信」是什幺?「证」又是什幺?其本体正是《教行信证》四卷所要明示的,简单而言,如下图所示:

         

  教─《无量寿经》:释尊的言教,在于说明阿弥陀佛的功德,而劝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行─「南无阿弥陀佛」之大行:弥陀之名,此名是大功德的结晶,也是我们往生净土必须领受的。凡是众生要成佛,非精进修行,累积功德不可,所以圣道门的行者为了成佛而修六度万行,积聚福慧二庄严的功德。然而阿弥陀佛预知像我们这种愚痴暗钝的众生,终究不能成就困难的修行,因而代替我们经过永劫的发愿与修行,并将其功德善根纳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中,而回向给与我们,我们若领受此六字名号,则此名号之大善大功德完全成为自己的功德,如同父母的所有财产,完全由儿子继承,故「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是往生净土的「真实行」,是「他力的大行」。
  信─「至心信乐欲生」之三信:约而言之,即是信「南无阿弥陀佛」的一个信心。虽然阿弥陀佛将功德善根摄入「南无阿弥陀佛」中,若我们没有能信的信心,也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信之一念中,大善大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然而这能信的信心,并非我们众生所能发起,散乱粗动,以疑盖为本性的凡夫,始终不能起信,因而阿弥陀佛将佛心中之真诚给与我们,使我们起信,如同父母之真诚彻入儿心,使儿心自然心向父母,怀念父母。行既是他力之行,相同的,信心也是他力回向之信心。
  证─「难思议往生」:净土之证是心思语言都达不到的不可思议之证,此种之往生,往生即成佛,以凡夫之身,往生即时与弥陀同体之证果。
  (三) 以上所述「教行信证」之四法,是真实的四法,是《教行信证》四卷中所说明的。与此相对也有方便四法,这是第六卷「化身土卷」中所说明的。方便四法中又分为要门四法与真门四法,其体系如下图:

       

  (四) 真实四法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弥陀的大悲本愿,本愿有此架构,所以才能作为信仰的实验,与信仰的说明。首先,第十八因愿之文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的誓言;「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即是「信」;「乃至十念」即是「行」;「若不生者」即是「证」。此「信、行、证」释尊宣说于《无量寿经》中,此《经》即是「教」。
以图表说明:

        

  此无论就第十八愿的因愿文或其成就文都有此四法的理论架构,这不只是一愿有此显示,也能够与整个四十八愿配当。以一愿配当四法古来谓之「一愿该摄」的法门;与多愿配当则是「分相法门」。先以三愿配当来看即如下图:

         

                                               

这自古以来谓之「四法三愿」的法门;又此「教行信证」配属「二回向」,并与四愿配当,即成下图:

        

  

《教行信证》中〈教卷〉的开头即说:「谨案净土真宗,有二种回向: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就往相回向,有真实教行信证。」
  所谓「往相回向」:即是我们往生极乐的因果,亦即教行信证的四法,完全由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
  所谓「还相回向」:即是我们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再回到此娑婆世界,救度其它众生,这种能力也是由阿弥陀佛所回向给往生者。
  此名为「二回向四愿」的法门,并且所证悟而出现的真佛真土,便成为与五愿配当的法门:

         

 

 

所谓「真佛、真土」即是真实的佛身与佛土,是「证」的内容,此「真佛真土」在《教行信证》之第五卷〈真佛土卷〉中有说明,此谓之「六法五愿」的法门。此若与还相回向配当,即成「真实六愿」的法门:  

 

       

                                                以上只就真实四法与真实之愿来看,然而阿弥陀佛更为不能进入真实四法的人立方便之愿,从这方便之愿而有方便四法,前面所列的表即是,而且如前所述之方便四法更可分为:

│── 要门四法── 第十九愿                                        │── 真门四法── 第二十愿

此方便四法在《教行信证》之第六卷〈化身土卷〉中有说明。

  将以上所列出的法门归纳成一个图表,即是下图:

  

  此称为真(真实)假(方便)八愿的法门。
  (五) 亲鸾大师将此法门详述于〈教卷〉、〈行卷〉、〈信卷〉、〈证卷〉、〈真佛土卷〉、〈化身土卷〉而集成《教行信证文类》之六卷。这些法门,都是出于阿弥陀佛的本愿,释尊将之述说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而三国七祖(印度之龙树、天亲、中国之昙鸾、道绰、善导,日本之源信、源空)虽各着书弘扬,但将这一切汇编而成为不可动的教义大系,就是大师的《教行信证文类》。所以当讲述净土三部经时,必须依此作为指南。

第四章 净土三部经之选定

  (一)释尊一生的言教是随机开导,应病与药。随其根机而开导之,犹如应其病根,施与对症的药方。因此各宗之祖师在众多经典中,各自选取与自心共鸣之法,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各宗之大纲。譬如天台宗选取《无量义经》、《法华经》、《观普贤经》;真言宗选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以这些经典作为一宗所依用的经典,这些名为正依经典。此外尚有镇护国家之三经:即《法华经》、《仁王经》、《金光明经》。又弥勒三经:《上生经》、《下生经》、《成佛经》等为正依经典。
  (二) 今于净土教,如前所述,说到净土思想的经典有二百数十部。此中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其它为傍明净土之经典。这在法然上人之《选择集》第一章说:「正明往生净土之教者,谓三经一论是也,三经者《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一论者天亲菩萨《往生论》是也。或指此三经号称净土三部经也。」
  依此亲鸾大师也在《教行信证文类》六卷之中,于前五卷敷演《无量寿经》之义理,于第六卷开说《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义理,因此三经是净土教正依之经典,并略称为《大经》、《观经》、《小经》。又《大经》有二卷,习惯上名为《双卷经》,亦名《大本》;《小经》则称《小本》。

第五章 净土三部经之说时

  (一)《无量寿经》是何时所说的呢?在历史找不到线索。但法然上人在《观经释》中举出「三文一理」,亦即从教理上看来,可以断定是比《观经》先说的。「三文」就是:
  (1) 在《观经》的「华座观」有「是本法藏比丘之愿力所成」之文。这是指《大经》所说之四十八愿的因果是愿力所成的,所以在《观经》之前已说出《大经》是没错的。
  (2) 在《观经》的「中品下生」也有「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之文。因为在《大经》中已经说过四十八愿,所以在此段经文中才这幺讲,如果在《大经》中没有说过,则接着必须说出四十八愿之情形。因为没有说出,这就证明在《观经》之前已经说过《大经》的四十八愿。
  (3) 在《大经》上卷,阿难尊者向释尊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释尊答:「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而在《观经》中详细说明安乐国的情形。如果《观经》比《大经》先说,则阿难尊者在《观经》的说法中,已经闻过了阿弥陀佛安乐国的情形,不必在《大经》说法时再次请问释尊。然而会有此请问,就是《大经》比《观经》先说的证据。
  其次言「一理」:在《大经》中说明法藏菩萨发心修行与净土的情形,因而《观经》是以《大经》所说的为基础,而详说十六观的观法。故可明知是「大前观后」。
  (二) 《观无量寿经》从其内容来说,是阿阇世太子杀害其父频婆娑罗王而就王位的那一年所说的经。但阿阇世太子是何时杀父而就王位呢?这在《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大二四-六八七上)记载:

   阿阇世登王位八年,佛涅磐。

  又《摩诃班沙》(Mohavamas) Ⅱ-31 (P.T.S. p.15)也说:「彼(频婆娑罗王)统治五十二年之久。在与胜者(如来)会见之前,已经统治了十五年。之后,彼王在位三十七年。频婆娑罗王之子阿阇世,想杀其父王,这是一个大逆无道的人,他则统治三十二年。阿阇世王在位第八年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彼阿阇世王统治二十四年。」
  从这些文献可知阿阇世太子是释尊入灭前八年即位的,亦即在这时说《观经》。又《大涅盘经》〈诃叶菩萨品〉言:「阿阇世太子即位三个月后,释尊入灭。」依此推测,《观经》可说佛入灭前三个月所说的。但此《涅盘经》之说,从各方面来考察是错误的。不论如何说,《观经》是释尊入灭八年前,即七十三岁时在耆阇崛山说《法华经》之同时所说的。所以莲如上人也在《御文》四帖目第三通言:

    昔时释尊,在灵鹫山说一乘法华的妙典时,因为提婆与阿阇世兴起逆害,释尊为使韦提愿生安养,因而没于灵山法华之会座,降临王宫,为韦提希夫人广开净土之教,弥陀本愿,因此兴盛。

  (三) 《阿弥陀经》与《大经》同样在历史上不能知道何时所说,但从教理上来看,可明知是在《观经》之后所说的。亦即在《观经》的〈正宗分〉中,虽然广说定散诸行,这并非佛的本意故,所以到了〈流通分〉时,则只有劝「持无量寿佛名」,但只是这句话,甚为简略,不易使人明白。所以再说《小经》,详述应舍少善根的诸行,而专依念佛一法。因此可知《小经》比《观经》后说,这是依据法然上人的《小经释》之意而判定。
  (四) 总之,三部经的说时,虽然不能一一明白地举出,但其说时的顺序是先说《大经》,次说《观经》,最后才说《小经》,这是不可变动的事实。

第六章  净土三部经之翻译

  (一)《无量寿经》在中国前后翻译过十二次,其中五部现存,七部失传,此称为「五存七缺」。

编 号

经   名

卷 数

时 代

译 者

存 欠

1

佛说无量寿经

二 卷

后 汉

安世高

2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四 卷

后 汉

支娄迦谶

3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大阿弥陀经)

二 卷

支 谶

4

佛说无量寿经

二 卷

曹 魏

康僧铠

5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二 卷

曹 魏

白 延

6

佛说无量寿经

二 卷

西 晋

竺法护

7

佛说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

二 卷

东 晋

竺法力

8

新无量寿经

二 卷

东 晋

觉 贤

9

新无量寿经

二 卷

刘 宋

宝 云

10

新无量寿经

二 卷

刘 宋

昙摩密多

11

无量寿如来会

二 卷

菩提流志

1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三 卷

法 贤

  此外,明治二十七年(一九八四),英国马克斯.缪拉博士从梵语原典英译,收录于《东方圣书》(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第四十九卷。又南条文雄博士也从梵文本译成日文,名为《梵文和译支那五译对照佛说无量寿经》,出版于明治四十一年春(一九○八)。
  (二) 《观无量寿经》在中国有「二译说」及「三译说」,先举三译说,如下页:

编号     经   名     卷 数    时 代    译 者    存 欠
1:   佛说观无量寿经      一卷     后汉     不明      欠         2:   佛说观无量寿经      一卷     刘宋     畺良耶舍    存         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一卷     刘宋     昙摩密多    欠       

  次就「二译说」而言,没有右(1)的译本,但不管怎样现在只传一本。又高楠顺次郎博士与马克斯、缪拉博士两人共同英译畺良耶舍的宋译本,收录于《东方圣书》之第四十九卷。
  (三) 《阿弥陀经》在中国有三译:如下:

编号     经   名     卷 数   时代     译 者    存 欠

1:   佛说阿弥陀经       一卷   姚秦     鸠摩罗什    存          2:   佛说小无量寿经      一卷    刘宋     求那跋陀罗   存          3: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一卷    唐      玄 奘            欠         

  马克斯、缪拉博士从梵文英译,收录于《东方圣书》之第四十九卷。南条文雄博士也从梵文日译,名为《梵文和译支那二译对照佛说阿弥陀经》,而附在前面所说梵文日译的《大经》出版。
  (四)以上三部经,虽有种种翻译,此中于净土教所正依之经典及其年代等详细举出,以结束本章:                                           

编号     经   名       时代            译 者    西 历

1:   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嘉平四年    鸠摩罗什   二五二             2:   佛说观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元嘉十年    畺良耶舍   四三三             3: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弘始四年    鸠摩罗什   四十二    

第七章 净土三部经之梗概

  (一)《无量寿经》是释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入大寂定,显现与阿弥陀佛同相之威相,以阿难尊者为对告众,演说释尊出世之本怀的他力法门。
  上卷说如来净土之因果:
  如来净土之因:即阿弥陀佛示现法藏菩萨时,在世自在王佛所,见二百一十亿之诸佛国土,于诸佛净土中选取最美善之处,自己也构思建立一个净土,而发四十八之誓愿,并重发三誓之大愿,就是誓愿不论善人、恶人、智者、愚者,只要听闻我愿力的道理而信顺的人,就必定救度他,使其往生安养界,如果此事不成就,誓不成佛。之后即依其誓愿永劫修行。此谓之如来净土之因。
  如来净土之果:即依法藏菩萨之修行而圆满愿行,成为阿弥陀佛,而完成西方净土,并向十方世界示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名号,使众生闻信。
其次,在下卷说众生往生之因果:
  众生往生之因:有两种:一、念佛往生,二、修诸行往生。在下卷初先说念佛往生之因,接着再说诸行往生之因。之后在东方偈一段文中,诸佛劝赞这两种往生之因。
众生往生之果:就是众生往生净土所得的佛果。释尊先从第二十二愿之意义说起,再介绍观音、势至二菩萨是最初的往生者,又广说往生之人都具足三十二相,智能圆满,神通自在,而供养十方诸佛,又能够到十方世界随意自在地救度众生。
  随着是释尊宣说「劝信诫恶」的一段,亦即恳切地劝导避五恶,修五善,不要背离仁义礼智信之道。接着说「不了佛智」,不能明信佛之大智能的人,不能往生真实净土,所以劝人明信佛的不可思议智。
  (二) 次述《观无量寿经》的梗概:当释尊在耆阇崛山之时,王舍城发生了大悲剧。太子阿阇世禁闭父亲频婆娑罗王于牢狱,又使其母韦提希夫人同样遭受痛苦。此时韦提希夫人不堪愁苦,遥请释尊降临;因而释尊以神通力出现在夫人的室内,又从自身的光明中显现十方净土给夫人看,夫人看后,求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道。
  在此释尊先为夫人说定善十三观的修行,定善就是息虑凝心,亦即使心寂静,不起余念,观想安养国土及佛与菩萨。当释尊说到第七观华座观之时,为夫人说「除苦恼法」,正开始说时,忽然间,阿弥陀佛现在空中,夫人拜见了阿弥陀佛,发起信心,欢喜大悟。
  释尊说完了定善十三观,虽然夫人没再问,而释尊自说散善三观。散善就是废恶修善,亦即在散乱心中废恶修善之意。这善是什幺呢?所谓三福;就是指世间的善、小乘的善、及大乘的善三种,释尊将此当作众生的机类,而分为九品。其中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三品是大乘的机类,大乘善就是修第三福;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之二品是小乘的机类,小乘善就是修第二福;中品下生一品是世善的机类,世间的善就是修第一福;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三福无份,虽说是一点善行也没有的恶人,但只要依念佛也能往生净土。
  在最后,赞扬「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念佛,唯有此是最殊胜的成佛之法,所以劝人信此持此,而结成一经。
  (三) 《阿弥陀经》是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以舍利弗尊者为对告众而说的经。此经先标示极乐的位置,再解释极乐的名称,进而赞叹宝树、宝池、天乐等的庄严,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解释阿弥陀佛之名,又赞叹往生的人也能得到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
  次明欲往生极乐国土者,须舍去自力的少善根少福德,劝人唯依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这就是在叙述《观经》尚未说完的余义。
  最后,释尊述说东、南、西、北、上、下六方的恒沙无量诸佛,都证明念佛的功德不虚,而举出诸佛护念的利益,劝人信称念佛。
  (四) 释尊出世的本意,唯在于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劝化众生他力的念佛。因此虽然先说《大经》而广示,但还没明白地解释此念佛胜于诸行的原因,所以再说《观经》与《小经》,使疑心深固之自力根性的人,最终也能闻信。释尊深重的慈悲和恳切的施设,唯有感泣欢喜之外,无法形容。

第八章 净土三部经之大意

  (一)在前章已经举述三部经内容之前后次第,接着必须先了解各经大意,所谓大意如古德说:「囊括始终,冠戴初后」,就是总括一经的始终,统一其前后的一种要领。
  (二) 《无量寿经》的大意:《大经》的大意在于释迦、弥陀二尊的遣唤,惠施真实功德的名号。亦即释尊说阿弥陀佛的因源果海(如来净土的因果),而劝往生其净土(众生往生的因果)。从释尊的心意来讲,谓之发遣;从弥陀的心意来讲,谓之招唤。此遣彼唤,以「六字名号」惠施一切众生是《大经》一部的大意。
  (三) 《观无量寿经》的大意:依善导大师的《玄义分》,《观经》是释尊开要门诱引圣道的机类,使归入他力念佛为大意。要门就是自力的定、散二善,此二善是入他力念佛之教的肝要之门,故言要门。亦即《观经》是释尊权说定善十三观、散善三观的自力之教,暂引圣道自力的人,调熟之后,再导入唯一的念佛门。这若读前章的梗概便可明白。而亲鸾大师也在《和赞》说:
    释迦牟尼开要门 调熟定散诸机类
    正杂二行为方便 偏劝专修念佛门
  (四) 《阿弥陀经》的大意:《小经》是贬少善根少福德的自力诸行,而劝受持多善根多福德的名号为大意。而《和赞》也说:
    恒沙尘数诸如来 嫌弃万行之小善
    平等普劝诸众生 名号不思议信心
此若读前章之梗概亦可明白。

第九章 净土三部经之宗体

  (一)古来讲说经文的惯例,如前所述,先论大意,再论定「经宗」与「经体」,这样才能了解一经的根本义。所以现在想讨论三部经的「经宗」与「经体」,但在这之前,要先了解「经宗」与「经体」的字义。
「经宗」;在天台大师《法华玄义》之一说:

             宗者,要也。

  就是一经所说的法门义理之中,指其最为重要的,亦即是指一经所说教法的中心点,譬如纸扇的结要之处。
  「经体」:天台大师之《观经疏》 上说:

             体者,主质之义也。

  就是连亘一经全体的本质,亦即贯彻一经之始终的根本精神,以纸扇来说,纸的部份譬如「经体」。自古以来,对经宗、经体的比喻,是以房屋的梁柱为宗,房屋所有的木材为体作惯例,这是很好的比喻,故附记于此。
  (二) 先说《无量寿经》的「宗」和「体」。亲鸾大师在《教卷》说:

     说如来本愿为经宗致,即以佛名号为经体也。

  《大经》一部上下二卷,所说虽然很广,但其中心点,不出于四十八愿。亦即以「本愿」为「经宗」。更于四十八愿中,一一愿的根本精神就是名号。这名号不只是四十八愿,也是连亘《大经》一部全体的本质,故以「名号」为「经体」。本来本愿与名号并非分开的,这只是因(本愿)与果(名号)的差别,其体是一。但四十八愿是总,名号是别,以此总别的不同,举出经宗与经体,如前面所举《教卷》之文就是。

  (三) 《观无量寿经》的宗与体,善导大师的《玄义分》曾说:

    今此《大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以「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先论此经之宗:这应该在第十章叙述,但《观经》有隐、显二义:「显」义只说定散二善;「隐」义则含有他力的念佛之义。所以一经有两宗:从「显」看,是以观佛三昧为宗;从「隐」看,是以念佛三昧为宗。
  观佛三昧就是统一心思,观念佛的相好庄严;念佛三昧就是心向弥陀一佛,不杂余念,一心称名念佛。《观经》一部,从「显义」来看,是说十六观法,此十六观法,约而言之是「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经》流通分),更简要的说是「观无量寿佛」。故此经的中心点,可说是观无量寿佛,亦即观佛三昧。但更从「隐义」来看,第七华座观的「住立空中」之文,第九真身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文,及下三品的「称名」等之文推究,此经很清楚地只说「念佛三昧」为其中心点。
  次论此经之体:经体在于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什幺?不论观佛三昧或念佛三昧,其目的都是为了一心回愿往生净土。所以此一心回愿往生净土是贯彻一经始终的精神。
  (四)《阿弥陀经》的宗体,从列祖的判释上来看,虽然不能清楚地断定,若依善导大师与亲鸾大师之意:

     《小经》以善本德本为宗,亦以本愿名号为宗。一心执持往生净土为体。

  《小经》也同《观经》,有隐、显二义,「显」的是劝自力念佛;「隐」的是劝他力念佛。所以在显义说善本德本,亦即善根功德之根本的自力念佛为宗;在隐义是以本愿名号,即他力念佛为宗。
此自力、他力二种念佛的目的,就是一心执持念佛往生净土,故整部《小经》前后一贯的根本精神,是在于一心执持往生净土。
  (五) 以上是三部经各别的经宗经体,更以《大经》的宗体来看《观经》和《小经》的隐义时,便可知三经一致的宗体。即可言:

      三部经皆以选择本愿为宗,名号为体。

所以亲鸾大师在《化卷》说:

    今据《大本》超发真实与方便之愿,亦在《观经》显彰方便与真实之教,在《小本》唯开真门,无方便之善。是以三经之真实,以选择本愿为宗也。

又远溯至昙鸾大师之《往生论注》说: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中说无量寿佛之庄严功德,即以佛之名号为经之体。

  所说的「王舍城及舍卫国」等,就是指王舍城说《大经》、《观经》,舍卫国说《小经》,而断定三经之体即是名号。就此三经一致的宗体,虽有异论,今依右之《化卷》及《往生论注》为指南,宣说如上。

第十章 净土三部经之隐显

  (一)二种物品中,要说明其中一种物品之优秀时,大约有三种说明方法,例如这里有甲乙二物,要赞美甲物时可用(1)甲物最好。(2)乙物不好,甲物最好。(3)乙物也不错等三种方法。上述(1)是直接赞美甲。(2)跟乙比较来赞美甲。(3)表面虽然赞美乙,但暗地里实际赞美甲。这三种方法也可名为:第一种是「直接法」,第二种是「比较法」,第三种是「反显法」。
  净土三部经的根本精神,在于赞叹他力念佛的信心去劝人信受。然释尊说法有三种:(1)最初只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直接法说明。(2)将自力诸行与他力念佛比较,贬舍自力诸行而取他力念佛,以比较法说明。(3)虽赞叹自力诸行或自力念佛的信仰,但暗中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反显法说明。而法然上人将第二比较法名为「废立」;亲鸾大师将第三反显法名为「隐显」。所谓「废立」就是以诸行与念佛做比较,废舍低劣的诸行,以建立殊胜的念佛;而「隐显」就是在表面上(显)虽然说自力诸行或自力念佛的信心,但在里面(隐)却赞叹他力念佛的信心最胜。换句话说,废立是以「外显」去比较二法,而隐显是以「内密
」去比较二法。
  (二) 废立与隐显的意义,如上所述,应可明白,此后将叙述三部经之那一个部分有此种说法。《无量寿经》大多以「直接法」来说明,一开始便只劝他力念佛的信心;但到下卷三辈段时,色彩就稍有不同。即在三辈段中,列举出家、持戒、建立塔寺、修诸功德,以及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的念佛等。这在法然上人《选择集》的〈三辈章〉断定地说: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诸行也。

又说:

    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

这虽是依循善导大师之《观经疏》的释相而说的,但主要是在《大经》三辈段中本来就含有废立的意思。                                              其次,隐显之义是什幺解释呢?在《大经》全无此事。本来隐显之义,在表面虽说方便自力的信心,但其内面却是暗示真实他力的信心。然在《大经》中,无论从那一段文来探讨,一点也看不到这种说法。即使连三辈段也只在表面并列方便自力诸行与真实他力的念佛,而不是反显暗示的说法,所以完全看不到隐显义,何况其它部分当然没有。然而在《化卷》及《略文类》中说:三经大纲虽有显彰隐密之义,实彰信心为能入。

又《御传钞》下卷之平太郎段也说:

      三经虽有隐显,文义共明。

  从「三经共有隐显」的文句来看,《大经》也应有隐显,但此文句是就三经大体上所说之语。详细说来,唯有《观经》与《小经》才有隐显。                            (三)《观无量寿经》如第七章所述,初说定散二善十六观法:到经末时只赞叹「称南无阿弥陀佛」之一法。这在善导大师《散善义》之末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法然上人继承此义,建立「废立」之义,断定「定散诸行为废而说,只有念佛为立而说。」
  又隐显之义,亲鸾大师在《化卷》说:

     问:「《大本》三心与《观经》三心,一异云何?」
     答:「依释家(善导大师)之意,按《无量寿佛观经》有显彰隐密义。
     言显者:即显定散诸善,开三辈三心。然二善三福非报土真因,诸机三心,自利各别而非利他一心。如来异方便,欣慕净土善根,是此经之意,即是显义也。
     言彰者:彰如来弘愿,演畅利他通入一心。缘达多、阇世恶逆,彰释迦微笑素怀;因韦提别选正意,开阐弥陀大悲本愿。斯乃此经隐彰义也。
     《大经》《观经》依显义异,依彰义一也。」

  此即在《观经》有说到「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三心,此三心从「显」而言,是自力诸行的信心,但其「隐」是暗示他力念佛的信心。所以亲鸾大师在《观经》看出隐显的说法。
  (四) 如前第五章「小经之说时」所述,《阿弥陀经》是在敷演《观经》流通分的余义,所以应废舍的诸行之情形,一点也没说,只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而劝导执持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虽然没有使用诸行与念佛并列而说的比较法,但充分含有那种意思。所以虽不明显作废立的说法,但若详细探究,也可说有废立。
  又隐显之义在《化卷》中说:

    准知《观经》,此《经》亦有显彰隐密之义。
    言显者:经家(释尊)嫌贬一切诸行之少善,而开示善本德本之真门,励自利之一心,劝难思之往生。是以《经》说多善根多功德多福德因缘。《释》云:「九品俱回得不退」。或云:「无过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来迎」。此是此经示显义,此乃真门中之方便也。
    言彰者:彰真实难信之法。斯乃光阐不可思议之愿海,欲令归无碍大信心海。良劝既恒沙劝,信亦恒沙信。故言甚难也。《释》云:「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斯是开隐彰之义也。

  由此来看,《小经》从「显」而言,是劝自力念佛的信仰;从「隐」而言,是劝他力念佛的信仰。
  (五) 净土教虽有种种流派的解义,但大多以法然上人的废立之义为基础,而对隐显之义则毫无所知,所以虽然研究经文,所知尚浅,不得真意。只有亲鸾大师,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立隐显之义,所以才能使经文中所有的疑问,得以如冰释于旭日之下。故隐显义是净土真宗所独阐深妙的解释法,这点不可忘记。

第十一章 净土三部经之资格

  (一) 凡是想开一个宗旨,必先定正依经典。已定正依经典,更要定其经典之资格,才能与其它经典比较优劣。所谓「教相判释」或「藏教摄属」等。
  (二) 亲鸾大师也揉合三国七祖之指南,以定三部经之资格。而有相对性的判释与绝对性的判释。所谓「相对性的判释」是对他教以对等地位的资格来判释;而「绝对性的判释」是超越他教的资格,独显自教绝对的价值之判释。先述相对性的判释:此亲鸾大师于《愚秃钞》说:

     就圣道净土之教有二教
     一者大乘教 二者小乘教
     就大乘有二教
     一者顿教 二者渐教
     就顿教复有二教二超
     二教者
     一者难行、圣道之实教。所谓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教也。
     二者易行、净土本愿真实之教,《大无量寿经》等也。
     二超者
     一者竖超 即身是佛,即身成佛等证果也。
     二者横超 选择本愿,即得往生真实报土。
     就渐教复有二教二出
     二教者
     一者难行道 圣道权教,法相等历劫修行之教也。
     二者易行道 净土要门《无量寿佛观经》之意,定散、三福、九品之教也。
     二出者
     一者竖出 圣道历劫修行之证也。
     二者横出 净土胎宫、边地懈慢之往生也。                                     
  

 

  若以下页图来看,则更清楚(二双四重的教判):

 

 

 

 

  此种判释是依龙树大士的「难行易行二道」的分别,及道绰禅师的「圣道净土二门」的判决,与善导大师「顿渐二教」的判释;而亲鸾大师则完成此诸师之说,更以《大经》的「必得超绝去 往生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 恶趣自然闭」之文为基础,而立「二双四重」的教判。亲鸾大师将这句经文在「铭文」中解释说:

  言「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者:「必」者必定之言,自然之意。「得」者获得。「超」者超越。「绝」者断绝。「去」者舍而前往,断舍娑婆世界,超离生死轮回,必得往生安养净土之意。「安养」者,安乐净土。
  言「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者:「横」者,即信乐如来愿力故,非行者之计度,自然断舍五恶趣,永离四生,此谓之横,谓之他力;此言横超。横者对竖之言,超者对迂之言。竖与迂者,自力圣道之意,横与超者,即他力真宗之本意。「截」者切,横切五恶趣之绊。「恶趣自然闭」者,若归命愿力,则闭五道生死,故言自然闭。「闭」者关闭,被本愿业因所引,自然往生安乐。

  「顿教」就是速得证果之教,「渐教」就是迟得证果之教。「难行道」就是艰难修行之道,「易行道」就是容易念佛之道。「圣道门」就是在此娑婆世界修行证果之教,「净土门」就是往生净土成佛之教。「竖」就是自力的异名,「横」就是他力的异名。「超」就是速证之意,「出」就是渐渐升阶位迟迟而证之意。今三部经之中,《大经》是易行道、净土门、横超之教;《观经》与《小经》就显义说是易行道、净土门、横出之教。《观经》就显义说是修定散自力的诸行,回向往生之教;《小经》就显义说是以自力的念佛,回向往生之教,都属于横出。
  (三) 以上是「圣道门」与「净土门」两门各分顿渐二教,以他教和净土教比较的「相对的判释」。更有绝对的判释,即善导大师之《般舟赞》说:

    观经弥陀经等说 即是顿教菩萨藏

亦即《观经》与《弥陀经》(大经)等所说之教理是属于顿教菩萨藏所摄。
  又《玄义分》也说:

      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由此来看,《大经》是毋庸致论,即使《观》《小》二经,若与圣道门相比较,也是顿极顿速之教。故《愚秃钞》说:

  本愿一乘者,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绝对不二之教,一实真如之道也。应知,是专中专、顿中顿、真中真、圆中圆。一乘一实者大誓愿海也,第一希有之行也。

  这就是净土三部经的绝对性判释,宛如千里茫茫之平野中,巍然耸立千古雪山之风光。

第十二章 净土三部经之差别

  (一)净土教因法然上人始独立为净土宗一宗,此如前述。因此法然上人对其它圣道门之修行,有旗帜鲜明地宣扬净土门念佛一行之必要故,只是大约站在三经一致的方面,倡导念佛一行的往生,所以不立三部经的区别,而认为三部经都同样地在说念佛。又从四十八愿上来看,但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其它的四十七愿是使众生欣慕净土之愿,即是「欣慕愿」。
  但亲鸾大师主要是为了对净土他流,发挥净土真宗的面目,故在「诸行」、「念佛」相对之上,更作信心的「自力」、「他力」之相对细判。因此站在三经差别的看法上,显明「真」、「假」之区别。这从三部经上来看,分《大经》是真实之教,《观》《小》二经是权假之教;而在四十八愿上来看,第十八愿是真实的弘愿,第十九、第二十之二愿是方便的誓愿。此后再看这三部经的差别之相,以了解亲鸾大师的真意。
  (二) 亲鸾大师在晚年时,撰述易解之《三经往生文类》。此文类极简单的举出三部经之差别,首先抄出其要点如下:

  言《大经往生》者:如来选择之本愿,不可思议之愿海,此谓之「他力」。此即依「念佛往生」之因,获「必至灭度」之愿果。现生住于正定聚之位,必至真实报土。此是阿弥陀如来往相回向之真因故,开无上涅盘之果证。以此为《大经》之宗致,故言「大经往生」,又言「难思议往生」。
  言《观经往生》者:依「修诸功德」之愿,入「至心发愿」之誓,回向万善诸行之自善,令欣慕净土。故于《无量寿佛观经》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之诸善,或说自力之称名念佛,劝九品往生。以此为「他力中自力之宗致」,故谓之「观经往生」,此皆「方便化土」之往生,此言「双树林下往生」。
  言「弥陀经往生」者:依「植诸德本」之誓愿,入「不果遂者」之真门,选善本德本之名号,而搁万善诸行之少善。虽然,定散自力之行人,疑惑不信受不可思议之佛智,以如来之尊号为自己之善根,回向净土,依赖果遂之誓(第二十愿),然虽称念不可思议之名号,而疑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大悲誓愿。如来说:「其罪深重,系七宝牢狱,寿五百岁之间,不得自在,不见三宝,不得供养。」然因称念如来之尊号故,生于胎宫;依德号故,谓之「难思往生」。因疑惑不可思议誓愿之罪故,不言难思议往生也,应知。

  今以此指南及「教行信证文类」的说明为基因,来看三部经的差别,凡有三愿、三门、三机、三往生,这称为「三三法门」。
  (三)先从三愿与三经的关系叙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正誓救度众生之因,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的三愿。虽然阿弥陀佛的本意,是只以第十八愿之真实愿来救度一切众生,但被救之众生的根性,高下不等,所以只以一法不能救度一切,因此更开方便诱引之门,而立第十九、第二十之二愿,从此门再渐渐导入第十八愿。
大体上说,愿生净土的根机虽然很多,概括言之,不出三种:
  (1) 全离自力的我慢,正受如来他力慈悲的机类。
  (2) 不能舍自力的我慢,而以自力修诸善万行,依其功德欲往生净土的机类。
  (3) 虽然认同如来的他力,尚不能舍弃自力余习的机类。
  第一种是他力之人,第二种是自力之人,第三种是半自力半他力之人。如来欲尽救此三种人,所以立三种誓以为救度之道。即:
  (1) 第十八愿是誓救度纯粹他力信心者往生成佛之道。
  (2) 第十九愿是誓自力修行诸善功德者往生成佛之道。
  (3) 第二十愿是誓以弥陀他力的念佛作为自己的功德,而自力称名者往生成佛之道。
  三部经则是广说此三愿之佛意的。当然这三种机类,都是依阿弥陀佛的本愿而被救,都是依靠他力,但加以细分,则其中又有(1)纯他力,(2)纯自力,(3)半自力半他力。
  (1) 《大经》彰显第十八愿的旨趣:本来在此经列举三愿而加以说明,并非只是说第十八愿,但其三愿之说明是赤裸裸地区分出真实(第十八愿)与方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而不像《观》《小》二经用隐显法。这是完全舍弃方便之教,而直说真实纯他力之教法。故第十八愿的旨趣,是《大经》的表达最直接最清楚。
  (2) 《观经》说明第十九愿的旨趣:此经是说修定散二善回向往生净土。但从经文的显义来看,是广说第十九愿的意义。然第十九愿的机类,应该使其转入第二十愿或第十八愿,所以到了经末付嘱时,便废定散二善,而立南无阿弥陀佛之一法。
  (3) 《小经》广说第二十愿的旨趣:即说明从他力所赐的名
号,以为自己的所有物,而作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地称念,以求往生净土。这都是第二十愿的内涵。
  (四) 再进一步来看三门与三经的关系。三门就是要门、真门、弘愿门;《大经》说弘愿门,《观经》说要门,《小经》说真门。
  要门:就是定散自力的诸行往生。此定散诸行是转入弘愿法的重要门户,故称要门。今《观经》的说法有隐显二义,若从隐义来看,是说弘愿门的经。若从显义来看,是说定散要门的经。
  真门:是指自力念佛之教。此念佛是如来「真」实之行故,与定散诸行往生的方便假门(要门)相对,名为念佛往生的真门。在《小经》将定散二善贬为小善根小福德,而劝一心不乱的称名,此即真门的说法。
  弘愿门:是指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一道。第十八愿是「弘」广地救度十方众生的誓愿,是佛的本愿,故名弘愿。而《大经》是说此第十八愿的旨趣,故可谓之弘愿门的说明。
  (五) 如前所述,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的三愿,意各不同,为什幺三经会有不同的意义呢?此如前述被救机类有三种故。此三种机类,名正定聚之机、邪定聚之机、不定聚之机。此在《大经》下卷初言: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依此段经文而立此名。
  正定聚:亲鸾大师在《御草稿和赞》的左训(注在左边的平假名)中注释「正定聚」说:「以信之一念,往生决定的机类,亦即听闻第十八愿而入救度之位的机类。」(正定聚之位,是往生极乐才得到,还是在此娑婆世界之时就能得到的议论,亦即彼土正定聚或现生正定聚的议论,此于后文「现生不退论」之时将详述)。《大经》是阐明第十八愿之经,所以信受此教理的机类,是入正定聚的机类。
  邪定聚:就是修非本愿正意的定散自力诸行,而欲往生净土之机类,是指依第十九愿被救的人。在此之邪,并非邪恶之意,是修非本愿诸行的人,因与正定聚的「正」相对,所以名「邪」。此机正是信受《观经》之说法的机类。
  不定聚:就是将「他力的念佛」以自力的心称念欲往生净土的机类,是指依第二十愿被救的人。此人称念「他力的念佛」所以不能名「邪」,不过因以自力心称念所以也不能名「正」,因此名不定聚。《小经》正为救度此等机类而说的经。
  (六) 又顺便一提,前述三定聚的机类,正是区分依三愿被救的人。此外释尊说三部经之时,是以何种人做为对机呢?即当知释尊是向那一种人说三部经呢?此在觉如上人的《口传钞》中说:

   三经之说时是:
   《大无量寿经》说明「法之真实」,对机皆是「权机」;
   《观无量寿经》说明「机之真实」,此是「实机」,即以五障之女人韦提为对机,远齐末世之女人与恶人。
   《小阿弥陀经》说明前所述「机法之真实」。合上二经而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等「无上大利之本愿名号」,结成一日七日之执持名号,而显诸佛证诚之实语。依此而释「世尊说法时将了」。即一代说教终止之肝要,今以弥陀之名号付嘱流通之本意,在经文可见。

以此一段文为依据,将机法之权实,示图如下:

三 经

 

所被机「愚秃钞」「大经赞」

大 经

实(他力信仰)

 权(弥勒、普贤、阿难)

机教俱顿──一乘圆满之机

观 经

权(自力修行)

 实(心想赢劣的韦提)

机教俱渐── 渐教回向

小 经

实(他力念佛)

 实(五浊恶世的众生)

教顿机渐── 一乘之机

  《大经》:宣扬第十八愿的正意、他力的信仰,所以法是真实之教,此真实他力之教,不是以弥勒菩萨、普贤菩萨等有能力的圣贤为对机(救度的对象),而是以救度恶人凡夫为真正目的。但《大经》不是以恶人凡夫为对告众,却是以弥勒菩萨等圣者为对告众,此等圣者是权作恶人凡夫的代理人来听闻《大经》之教。所以《大经》的听众之根机并非真实的凡夫,而是权且代理恶人凡夫而权化的圣者,故《大经》的说法是「教实机权」。
  《观经》:说明定散二善的修行,这是释尊为了导入真实他力的信仰,而方便权说的经典。所以从法的角度来看,《观经》可说是权假方便之教。但听闻的对象是何种人呢?是以愚痴的韦提希夫人为对象。这种女人是真实的凡夫,正是如来所要救度的对象,《观经》是为这种真实的凡夫所说的。故《观经》的说法是「教权机实」。
  《小经》:法是劝他力念佛,对机是五浊恶世的众生,所以教是真实,机也是真实的凡夫。至此机教同是真实,清楚地显出弥陀他力的救度正为此五浊恶世的凡夫恶人。由此,才能仰知如来的慈悲,俯思吾等恶人竟是弥陀慈悲救度的对象,不禁令人感泣!
  (七) 已如前述,能救的誓愿有三种,被救的机类也有三种,则被救往生的相,也不能不有三种,即在此生出「三往生」的差别。三往生即《大经》往生是「难思议往生」,《观经》往生是「双树林下往生」,《小经》往生是「难思往生」。
  第一难思议往生 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议、不可称、不可说之往生。行是他力,信也是他力,同是不可思议的因,所以果的往生也是难思议。闻信《大经》的人,正是依此往生而至「真实报土」。
  第二双树林下往生 这是比拟释尊入灭之相而取名的。中印度的拘尸那伽罗(Kusinagara)城之附近的跋提河(Hiranyavati)边有娑罗树(Sala) ,四方各有二棵(一双),共八棵,释尊卧在正中央,于中夜时寂然入涅磐。今此《观经》的往生不是往生真实报土,而是往生「方便化土」,所以形容如应身佛的释尊入灭,故言「双树林下往生」。
  第三难思往生 是指第二十愿自力称名者之「化土往生」。「难思」的意思与「难思议」相同,但是若从《小经》的显义来看,此往生人将他力的名号以自力称念,属半他力半自力的人,所以略去「议」之一字。
  因此净土法门分极乐净土为「化土」、「报土」二种,并判《大经》的往生是「报土往生」;《观》《小》二经的往生是「化土往生」。报土是酬报阿弥陀佛的本愿而显现的真实之极乐净土,化土是阿弥陀佛权设方便的极乐净土。明信佛的人,往生报土,而不明信佛的人,往生化土,而且被包在莲花中得狭隘之乐。我们疑惑很深,很难明信佛智,所以释尊才说此化土,而劝我等早离疑惑。若这样地体会时,不得不仰知化土也是劝信的大悲方便之施设。
  (九) 将此章所述的要点图示如下:

    

  《大经》之教彻彻底底都是「真实」之教,而《观经》与《小经》之教仅是为了导入《大经》之教而「方便」说的。故净土之教有真实(真)与方便(假)二种,此谓之「真假分判」。

第十三章 净土三部经之一致

  (一)一条河流从高山流入大海,有时如千丈瀑布,直下断崖;有时成千寻之渊,漂流原野。时激时静,一部分一部分加以比较,差异很大;流在瀑布、深渊、溪谷与流在原野中的水,一时虽有不同,但始终都是同一河流。净土三部经的全部内容,稍一阅读,或说自力,或说他力,各部分似乎有很大差异,但细究其深义时,上自《大经》,下至《小经》,其间有一股清凉的流水贯串脉胳。在本章,将掬此清流,以体会净土三部经一致的旨趣。
  (二) 前面说过《观》《小》二经有隐显二义。从显义看,三经各别;从隐义看,三经全归一致。以三愿而言,虽无隐显二义,但深究阿弥陀佛建立三愿的目的,不外于使十方众生信受他力之弘愿,因此亲鸾大师在「化卷」解释「要门」说:

     按方便之愿,有假有真。

又解释「真门」说:

     就方便真门之誓愿,有行、有信,亦有真实、有方便。

  亦即将第十九愿及第二十愿加以深深体会时,表面是劝「假」,即自力诸行(第十九愿)与自力称名(第二十愿);而里面是劝「真」,即他力念佛的信仰。此意味着三愿全归一致,三愿既然一致,则三部经也应该是一致,更不待言。
  (三) 《大经》所说的是弘愿门,《观经》在显义说定散要门,《小经》在显义说自力
念佛的真门。然而《观经》《小经》若从其隐义来看时,都不外于在彰显弘愿他力。因此从这点来看,三经完全一致。
  (四)三经既归一致,三门也归一致,三机也收纳于正定聚的一机,又三往生归入难思议往生,更不待言。如此地窥探经文的隐义,三经不外都是劝人信大悲本愿的他力。若三经的旨意不一致,则是什幺?亲鸾大师之《和赞》言:

      释迦弥陀是慈悲父母 种种善巧方便
      令我等生死凡夫   发起无上信心

  释迦、弥陀二尊为了诱导我等入无上信心,特将一致的三部经立差别而向我们启示,亲鸾大师看出这差别,将教中的真假分判、从「圣道门」导入《观经》的「要门」、从要门导入《小经》的「真门」、从真门导入《大经》的「弘愿」,如来这种大慈大悲深厚的心意,亲鸾大师把它显明出来。
  因此我们要感受到净土三部经是以这大慈大悲的血与泪所说的圣典,是佛活生生的呼唤之声。

第一编 解 题

               第一章 题 号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1)佛  梵语佛陀(Buddha)之略,译为觉。脱离一切迷妄,觉悟一切真理,引导众生入觉道之人。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Sakyamuni)。释尊是迦毘罗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子,母亲摩耶(Maya)夫人,四月一日在蓝毘尼园(Lumbini)树下诞生,称为瞿昙(Gautama)或悉达(Siddhartha)太子。长大后,娶拘利(Koliya)族长者,善觉(Suprabuddha)的女儿,耶输陀罗(Yasodhara)为妻,生一子名罗 罗(Rahula)。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或说三十岁)觉悟佛道。从此之后,四十余年间,到处说法,八十岁时入涅磐。
  (2)无量寿  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Amitayug),译为无量寿;又阿弥陀(Amitabha)译为无量光。此佛在纵的方面(时间上)长时以无量寿命救度三世之众生,横的方面(空间上)以无量光明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名为阿弥陀佛。其中寿命是体,是作用的本源;光明是用,即作用,故以体摄用,只举寿命作为经题,名为「无量寿」。
  (3)经  佛所说的教义,以及教义的书籍。梵语修多罗(Sutra)之意译。修多罗是线的意思,如同以线贯穿花环一样,把佛所说的道理贯穿起来,使其不致散乱,叫修多罗。在中国,圣人的话叫做经,故将修多罗翻译为经。                          【讲义】 这是大圣释迦牟尼世尊所说,关于具有光明无量与寿命无量之德的阿弥陀佛的经。  
【余义】 释尊何以开说此经?不用说,是为了要开显超世之别愿。是基于阿弥陀如来的本愿,是超世的希有的大慈悲而立的,所以释尊在许多经典中,也时常提到过,然而至今还没有直接地始终一贯地将其宣说出来的经典。因此,于此部经特别只说阿弥陀佛本愿生起之本末,并开示凡夫唯凭他力成佛的道理。亲鸾大师在《正信偈》中说: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

五乘齐入真可说本经是五乘齐入之教,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都能没有遗漏 、平等地得证之教。世尊出世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开说本经。

第二章 译 者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1)曹魏  三国时代魏国。后汉乱起,曹操(字孟德,一五五-二二○)据魏,刘备(字玄德,一六一-二二三)据蜀,孙权(字仲谋,一八二-二五二)据吴,形成三国鼎立。曹操之子曹丕(一八七-二二六)立为魏文帝,领江北十一州。维持九十年,也称曹魏。本经译于曹魏第四主废帝髦(二四一-二六○)时代。嘉平四年(二五二)。
  (2)天竺三藏  天竺的三藏。天竺是印度,也称身毒、身头、干竺。三藏是精通经、律、论,并明了印度、中国两国语言者的称号。
  (3)康僧铠  僧铠(Samghavalman)译者之名。康字表示此人祖先是康居国人。康僧铠的事迹没有详细史料。《译经图记》说,他于嘉平四年,在洛阳白马寺翻译了本经与《郁伽长者所闻经》二卷。

【讲义】 此经是曹魏废帝嘉平四年,天竺国的三藏法师康僧铠所翻译的。

第三章 组 织

  (一) 佛教把一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来讲说,称为三分科经,这是道安大师(三一四-三八五)以来的古例。本经依例分成三段。分法则因人而异,净土真宗依法然上人在《大经释》中下文的分法为指南:

  此经一部二卷、分为三段。由「我闻如是」至「愿乐欲闻」是序分。自「乃往过去久远无量」至下卷「略说之耳」是正宗分。自「其有得闻彼佛名号」至「靡不欢喜」是流通分。「序分」是表明开说此经前后过程状况的部分。「正宗分」是说明本经主要教义的部分。而「流通分」则是为了使本经广布流通而咐嘱弟子之结文。
  (二) 本经组织大体如下:

     

       (2) 正宗分(见下图)

       

       (3)流通分:

       

  上列各项内容,将于各章各节,加以说明。
                                

第二编 序 分

第一章 证 信序

第一节 六成就之一(前五成就)

【大意】 序分是表明开说本经之状况的部分,又分为「证信序」与「发起序」。「证信序」证明此经文无误,以使末世众生起信之序文的意思。此序是一切经典共同的形式,所以也叫通序。

  本经之「证信序」是说明:释尊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一万二千声闻,及菩萨大众在一起。其中主要叙述菩萨众从降生至成道之经过,及赞扬成道以后的成就,暨开说本经的法座上,德行崇高的圣者充满的盛况。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1)我  阿难尊者自称之语,此为「流布语」。只是用以分别他人,故称自己叫做我,而不是指具有「常、一、主、宰」的「自在我」,是与别人相对的我,不是对无我所说的我。
  (2)闻 恭听的意思。
  (3)如是 听到佛真实语,一点没错的意思。
  (4)一时 有一次。
  (5)佛 见第六九页。
  (6)王舍城 梵音曷罗阇姞利呬(Rajagrha)之意译。中印度摩伽陀国(Magadha)首都,纪元前六世纪顷,频婆娑罗王(Bimbisara)所建,其子阿阇世王(Ajatasatru)也住在这里。乃今拉查基尔(Rajair)之地。
  (7)耆阇崛山 梵音结栗陀罗矩咤山(Grdhra-kuta)。乃巴利语(Gijjha-kuta)之音译。译为鹫峰。意译是灵鹫。也称灵山,鹫山,位于王舍城东北。是现在的查塔(Chata)山,在佛教的地位上,相当于日本比叡山。

【文科】 「证信序」中有信、闻、时、主、处、众等六事。此六个条件合起来,才能成立佛之说法,所以叫做「六成就」。文中,「我闻」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王舍城耆阇崛山」是处成就,以下是众成就。
【讲义】 阿难尊者(Ananda)是释尊十大弟子中的多闻第一。释尊入灭后四个月参加在王舍城附近毕钵罗窟,即七叶窟(Pipphaliguha),以大迦叶尊者为上首第一次结集的经、律,把所闻记的经说背诵出来的人。此尊者叙述《大无量寿经》开说时的情形:我从前随从释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时,确实听到了最胜尊贵之法。                             
【余义】 「如是」有种种的解释。嘉祥大师说,「如」是所闻无误,「是」是所闻的内容正是佛语,显示应该相信之语。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如大海,以信为能入」。一切佛法必须以信听闻。欲示此意故在经首置「如是」一语,亲鸾大师在《化土卷》说:

   三经之大纲,虽有显彰隐密之义,彰信心为能入,故经始称如是。如是之义则善信相也。

此如是之信,虽通于自力他力,但在净土真宗则以别意,而解释为他力信心。


第二节 六成就之二(第六成就)

第一项 声闻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1)比丘  亦名苾刍(bhiksu),译为乞士、僧。上乞于法,下乞于食以养身心,所以称为乞士。这里是指声闻众。声闻是三乘之一,听闻佛音声说法而悟道,得阿罗汉果之人。
  (2)大圣 伟大的圣人,尊贵的人。
  (3)神通 神变不可思议、无碍自在的通力。有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尽等六神通,下面四十八愿中有详细说明。
  (4)尊者 梵语阿梨夷(arya),指有德、应尊敬的人。
  (5)了本际 梵语阿若憍陈如(Ajnata-kaundinya)之意译。《平等觉经》译为知本际。
  (6)正愿 梵语阿说侍多(Asva-jit)的意译。马胜。
  (7)正语 梵语婆湿波(Vaspa)的意译。十力迦叶。 
  (8)大号 梵语摩诃那摩(Maha-naman)的意译,也译为大名。
  (9)仁贤 梵语婆提利迦(Bhadrika)的意译。
  (10)离垢 维摩罗(Vimala)之意译。
  (11)名闻 耶舍(Yasas)的意译。
  (12)善实 修婆SY;F19006 (Subahu)之意译,也译为善臂。
  (13)具足 富兰那迦(Purnaka Purnajit)之意译。
  (14)牛王 憍梵波提(Gavampati)之意译,也译为牛主。
  (15)优楼频螺迦叶 (Uruvilva-kasyapa)译为木瓜林饮光。
  (16)伽耶迦叶 梵语(Gaya-kasyapa)意译为象(山)饮光。
  (17)那提迦叶 梵语(Nadi-kasyapa)译为河饮光。
  (18)摩诃迦叶 梵语(Maha-kasyapa)译为大饮光。
  (19)舍利弗 梵语(Saniputra)意译为鹫鹭子。
  (20)大目犍连 梵语(Maha-maudgalyayana)译为大采菽。
  (21)劫宾那 梵语(Maha-kalpina) 意译为房舍。
  (22)大住 梵语(Maha-kausthilya)摩诃拘稀罗的意译,也译为大膝。
  (23)大净志 可能是摩诃迦旃延(Maha-katyayana)的意译。梵本无此名。 
  (24)摩诃周那 梵语(Maha-cunda)译为大瘦豆。 
  (25)满愿子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urna-Maitrayani-putra)的意译,也译为满慈子。
  (26)离障 阿泥律陀(Aniruddha)之意译。
  (27)流灌 孙陀罗难陀(Sundara-nanda)的意译。
  (28)坚伏 可能是坚鼻罗(Kampila)之意译。
  (29)面王 摩贺罗倪(Mogharaja)之意译。
  (30)异乘 波罗延迦(Parayanika)的意译。
  (31)仁性 须菩提(Subhuti)之意译,亦译为仁吉。
  (32)嘉乐 可能是难提迦(Nondika)的意译。
  (33)善来 莎伽陀(Svagata)的意译。
  (34)罗云 梵语(Rahula)译为覆障。是罗睺罗尊者。
  (35)阿难 梵语(Ananda)译为欢喜、庆喜。
  (36)上首 团体中之领导者。

【讲义】 那时同座的声闻众有一万二千人。主要人物有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等三十一名。其中前面五名比丘,是释尊出家时,奉父王之命令,担任释尊的护卫,与释尊一起修行之人。后来释尊放弃苦行时,因看不起而离开。之后在鹿野苑(Mrgadava)被释尊教化,成为释尊成道后最初的弟子。其次离垢尊者以下五人是耶舍长者与其朋友。耶舍长者是中印度人,于释尊成道第一年出家,是弟子中年资最久的。其次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三人是兄弟。他们原来是摩伽陀国(Magadha)的苦行林(Uruvilva)事火之外道,释尊成道后第一年夏,与弟子千人同受教化,成为佛弟子。也称三迦叶,这些大圣都是小乘修行者。


第二项 菩 萨 众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1)大乘 对小乘所说的名词,是得佛大涅磐的法门。这里为了表示下列菩萨都是俱有自利利他圆满功德的人,所以特别加上大乘二字。因小乘人只是自利之人,而大乘人则是具有自利利他两利之人。
  (2)菩萨 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略,译为大道心众生、大觉有情。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行,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人。他们要经过五十一段阶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后成佛。
  (3)普贤 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bhadra)的意译。释尊的右肋士。司慈悲,身如金色,右手持金刚杵,左手取金刚铃,乘坐六牙白象。又名普贤延命菩萨或延命菩萨。
  (4)妙德 文殊师利(Manjusri)的意译。释尊的左肋士。司智慧,右手持剑,左手拿青莲华,骑狮子。
  (5)慈氏 梅呾梨耶(Maitreya)的意译,指弥勒。原来是南印度婆罗门,后上升兜率天,现在住于兜率内院。释尊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下降此娑婆世界,在龙华树下成道,三度集会众生,说法济度,称为龙华三会之晓。这位菩萨与阿难尊者一样,正是开演本经的对告众(听者)。
  (6)贤劫 劫是劫波(Kalpa)之略,译为长时。人寿从八万四千岁起,每一百年减一岁,至人寿十岁时,再每一百年增长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这一减一增的时间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历「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过去的大劫名「庄严劫」,未来大劫名「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
  (7)贤护 跋陀罗波罗(Bhadrapala)的意译。
  (8)正士 也叫大士,就是菩萨的通称。
  (9)善思议 菩萨之名。此菩萨以下之诸菩萨梵名不明。

【文科】 众成就第二,举出菩萨众,先列其名。
【讲义】 声闻众以外还有许多菩萨。主要的菩萨是普贤菩萨等十八位。这十八位菩萨有二类四种。二类是在家、出家。普贤菩萨等三名是出家菩萨,贤护以下十五位是在家菩萨。出家菩萨中,普贤、妙德二菩萨是净土成佛之菩萨,慈氏等一切菩萨是秽土成佛之菩萨。在家菩萨中,贤护菩萨等十六正士是此世界的菩萨,善思议以下菩萨是他方世界的菩萨。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1)普贤 普是普遍,功德遍满十方的意思。贤是贤善、顺和的意思。有人普贤、行普贤之别。人普贤指普贤菩萨前文列名者。行普贤指与普贤菩萨所作大悲之行相同者。这里是指行普贤。

【文科】 从此以下是赞叹前列菩萨德行之文,分为总赞与别赞。此句是指菩萨德行之总赞。
【讲义】 若依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一但往生净土成佛者,必能起大悲心,教化他人。前列菩萨也一样,依这项誓愿,累积普贤大悲行。然而,寻根溯源,同样都是依阿弥陀佛之誓愿而成就。

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1)行愿 菩萨所修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修行,以及四弘誓愿、十大愿等誓愿。
  (2)功德之法 心身领受功德利益之法。
  (3)十方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4)权方便 教化众生时,随应机类而权巧应用之方法。

【文科】 别赞分为因果二德之赞与二利行德之赞两种。因果二德之赞文,又分为因门(因地的修行)之赞,与果门(果地的正觉)之赞二部。这里是对因门的赞叹。
【讲义】 详述普贤之德前,先说菩萨因位修行之德。诸菩萨皆乘佛愿力,满足无量行愿,安住其身心于功德广大之大法,游步十方世界,自由自在,教化无量众生。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1)佛法藏 如来藏,即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惟佛知之,所以称为佛法。包含一切功德,所以称为藏。
  (2)彼岸 波罗(Para)之意译。涅磐的意思。超越生死海,到证悟之岸。

【文科】 以下是对菩萨果门的赞叹,这里先就其实德,即根本德加予赞叹。
【讲义】 前述是诸菩萨的因门,诸菩萨圆满俱备了修行与誓愿,遍行自利,利他功德。「因」既然如此,「果」自然也就不可思议。这里就其根本果德加以阐述,诸菩萨深深悟入宇宙真理,对涅磐彼岸,已彻底究明。

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1)等觉 有:「等正觉」与「平等觉」二义。「等正觉」是与「正觉」(佛果)相等之意。指一生补处菩萨。「平等觉」是悟一切平等之理指如来的「正觉」,这里是后义。

【文科】 对菩萨果门的赞叹之中,以下很长地在赞叹权德,亦即枝末之德。在此先就大体加以总赞。
【讲义】 诸菩萨在世界到处现身,示八相之顺序而成佛,以救度众生。一切菩萨并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的觉悟,自身先得果之后,就一再重复其修行之顺序,引导有缘众生。以下将就其顺序加以叙述。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1)兜率天 兜率是都史多(Tusita)的音译。意译为知足。欲界六天的第四,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的地方。此天有三万二千法堂,菩萨在这里对聚集的诸天人说法。《方广大庄严经》之兜率天宫品有详细说明。
  (2)天宫 兜率天的宫殿。
  (3)神 识、心。

【文科】 赞叹菩萨果门之中,前面已经总赞过了,以下将就八相加以别赞。这里是八相之第一-受胎相。
【讲义】 诸菩萨得道之后,先住于兜率天。兜率天在欲界六天中间。所以前述悟道之诸菩萨,先在这里弘扬正法,等待下界的佛入涅磐时,就下降到那里,投宿母胎。如释尊投宿于中印度迦毗罗婆苏都(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adana)夫人-摩耶(Maya)的母胎,即属此例。
【余义】 以下是藉释尊一代教化(救度众生的情形)来赞叹诸菩萨的德行。这是对释尊出世本怀乃在于开说本经一事的一种暗示。不用说,诸菩萨的八相示现,本来互有差异,未必与释尊八相示现相同。不过在这里,为了表示听法的诸菩萨与说法的释尊,两者本意互相一致,都是在于弘扬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特别借着释尊的八相,来赞美诸菩萨之德。

从右肋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1)从右肋生 马鸣菩萨《佛所行赞》开头说「优留(Aurva)王从股生,畀偷(Prthu)王从手生,曼陀(Mandhatr)王从顶生,伽叉(Kaksivat)王从腋生。菩萨也一样,从右肋生。」《南海寄归传》之「三」说,印度尊右,故说右肋。
  (2)七步 嘉祥大师《无量寿经疏》说,七步用以说明超过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步比喻六道,七步表示超过了六道。
  (3)六种震动 动、起、涌、震、吼、击六种。前三是形的变动。后三是音的变动。
  (4)无上尊 无上尊贵的人。指佛。
  (5)释梵 释是释罗(Sakra)之略,指忉利天之帝释。梵是梵贺磨(Brahman)之略,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王。

【文科】 八相之第二─降生相。
【讲义】 在胎内满十个月,四月八日,母亲摩耶夫人在蓝毘尼(Lummbini)花园休息,站在无忧树下时,太子堂堂降生,向十方各行七步。从身上放出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让一切众生知道佛之出世。这个时候,大地起了六种震动。太子亲自以嘹亮的声音宣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帝释、梵天,降伏奉侍,诸天人也闻声归伏。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1)示现 方便的应现。本来是菩萨,何必再修行,只是如世人般,方便示现修行。
  (2)色味 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略称。

【文科】 八相之第三─处宫相
【讲义】 本来就是菩萨,通达一切,权巧依着世间习俗,学习数学、文艺、弓术,又通达仙道秘术,贯通许多书籍,在宫后广场讲习武艺。及至长大,迎娶耶输陀罗(Yasodhara)为妃,学着世人,享受五欲之乐。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1)非常 同无常。 
  (2)璎珞 挂在头、手、胸的珠玉宝饰。
  (3)法服 袈裟、出家人所穿的衣服。
  (4)须发 胡须与头发。 
  (5)端坐 端正地坐着。
  (6)所应 顺应所宜,合于法式。

【文科】 八相之第四─出家相。
【讲义】 五欲之乐,不会长久,终归消逝。太子虽然身处深宫,陶醉于青春快乐,但是宫外却经常充满了世间的悲哀。有一次,太子从东门出宫,看到一位白发没牙齿的老人,依杖而行,步履蹒跚。又有一次,他从南门出宫,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面容发青的人,像要断气似地躺在地上挣扎。更在西门外,遇到出殡的行列,冷冰的死人,卧在棺木中被运送走,家属随在后面,哭哭啼啼的。看到了这些景像,太子卒然从五欲的陶醉中惊醒过来,悟到世间的悲惨,发现国家、财产、王位、妻子,无一样是可靠的。从此,他立志要尽早舍弃一切,去修行求道。某夜,太子趁着黑夜,骑上白马干陟(Kanthaka),带着车匿(Channa)一人,离开王宫,策马奔往蓝摩俱罗摩(Ramagrama)山林。到山林之麓,拜访仙人跋伽婆(Bhargara),下马之后,卸下身上佩戴的宝冠、璎珞,由车匿带回王宫。而后脱去美丽的衣服,披上袈裟,剃须落发,独自一人,随着仙人求道。但是跋伽婆仙人的教化,究竟无法满足太子。于是他离开了该处,前去拜访阿逻伽蓝(Alara-kalama)仙人,而后又拜访欝陀罗摩子(Uddaka-Ramaputta)仙人。然而这些人都不能令太子满意。于是太子只好离开了他们,来到位于王舍城西南的尼连禅河(Nairanjana)东岸,定居钵罗笈菩提山(Pragbodhi),在此开始六年的苦行。

现五浊剎,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1)五浊 劫浊(充满疾病、战争、饥馑,各种灾难的污浊时代)、见浊(邪见盛行,思想污浊)、烦恼浊(三毒烦恼,扰恼众生心)、众生浊(众生不敬道、不修德、造种种业、受种种苦)、命浊(烦恼炽盛,邪见偏强,人命短,寿夭多)。以上是谓五浊。
  (2)金流 佛陀伽耶(Buddhagaya)附近的尼连禅河(Nairanjana)。
  (3)翼从 像两翼一样,左右相从。
  (4)道场 菩萨说法度众生的场所。
  (5)吉祥 梵语短奢(Kusa)译为吉祥草,此指献吉祥草之童子。
  (6)感征 不知不觉中感知奇瑞。
  (7)功祚 祚是位。功祚即佛果。
  (8)佛树 指菩提树(Bodhidruma)。菩萨证得佛果时道场里的树,故又名道场树。释尊的道场树,称为毕钵罗树(Pippala)。
  (9)跏趺 结跏趺坐之简称。
  (10)魔 魔罗(Mara)之略。译为杀者、恶者。
  (11)智力 正智与神通力。

【文科】 八相之第五─降魔相。
【讲义】 从遥远的天界来降生的菩萨故,其尊身实际上无尘垢(污秽),但为仿于五浊恶世之人,故装有尘垢,而入金流去洗净。
  然而经过六年的苦行,以致身疲力竭,欲攀上河岸都不能。这时天神下降,按下岸上树枝,太子藉以捉住树枝登上河岸来。太子熟思,至今虽经六年的苦行,而苦行决非得真道之法。此后不如停修苦行,去静虑(禅)悟道,除此之外并无更好的办法。
  即入伽耶村,接受少女所捧的乳糜止渴润口。见此情形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以为太子退心堕落,遂舍弃太子而远离。然而太子并不罣碍于心,直向佛陀伽耶之道场而去。像鹦鹉舍利那样美丽的灵禽,左右围着太子,伴随到菩提的道场。又净居天化作割草的童子,欲显佛成道之瑞相而献草(为佛所坐)。太子察其意受之,就敷布于道场树下结跏趺坐。从自身放大光明,令魔知佛成道,魔王则引眷属来,欲妨害太子成道。不过太子以智慧与神通,悉皆降伏之。(魔是指心外心内之障碍)已积六年苦行,心外心内之障亦除。如斯太子端坐于树下的草上,当东方明星光辉之晓,开甚深微妙的正觉,这时菩萨才示现成佛。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1)最正觉 究竟正觉。菩萨有五十二阶位,每一阶位皆有随分正觉,这里指的是最上佛果的正觉。

【文科】 八相之第六─成道相。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1)释梵 帝释天与梵天。
  (2)转法轮 说教法破邪见,开正道之意。像转轮圣王所持的轮宝,到处能破一切障碍物而开拓道路。佛的说法能破烦恼,扫除邪见,故说转法轮。
  (3)六种震动 参照八十六页。
  (4)慑怖 恐惧。
  (5)掴裂 扯裂。
  (6)邪网 喻邪见,不容易脱离故喻网。
  (7)诸见 种种邪见。
  (8)尘劳 心劳尘境,为烦恼的别名。
  (9)欲堑 欲望之深坑。
  (10)光融 发挥正法,融化邪见。
  (11)分卫 梵语傧荼波多(pin-dapata)之讹音,译为乞食。
  (12)福田 供养佛、僧,或救济贫穷的人,会因供养而得福。犹如农夫下种,有耕耘必定有收获。故谓福田。
  (13)三苦 苦苦(从疾病、饥饿等心身所受之苦)、坏苦(自己喜爱的东西失去时所感受之苦)、行苦(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之苦)。
  (14)道意 求道的意志。
  (15)记 记别之略语,一一分别而记。佛对修行者的证悟,一一分别预言,如某某人于某世界成为某某佛。
  (16)等正觉 与平等觉相同。

【文科】 八相之第七─转法轮相。
【讲义】 释尊悟道成佛后,七日之间,未离草座,一直耽于深思:我内证之法甚深,难解难知,很难被众生信受,说法也是徒然,不如默然入涅磐。是时,帝释与梵天合掌礼请佛,为诸众生说法。于是佛运用自在之足,往来诸处,开始狮子吼之说法。如同「打鼓」激励士兵,「吹螺」下达命令、「执剑」讨敌、「建胜幢」而示战胜,喻显如来说法摧灭邪执终建正法之威德。又像「雷鸣」、「闪电」、「下雨」,滋润草木一般,对顺从的众生,施以摄取慈爱的教化。如来的法音,唤醒了众生的迷梦。如来的光明普照一切世界,大地因而起了六种震动。这是为了总摄魔类,动撼魔宫,众魔因而恐畏归伏正道。摧裂邪法,消除恶见,扫除烦恼,破坏贪欲之堑,巩固正法之城,以防外道所攻,为归伏的众生广开正法之门,洗净众生污垢,转法轮之光,宣说流布真正之化益。为了让人天积功德,种福田故。入城乞食,接受国王、长者之供养,有时见到二乘机缘成熟,而笑逐颜开。随应众生的心病,给予法药,除去迷苦。有时使大乘菩萨发起功德无量之菩提心,授记(预言菩萨将来成佛之事)菩萨等终令得成佛。佛的教化,于魔界、外道、人天、二乘、菩萨,到处无不实现法益。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1)灭度 梵语涅磐之意,入涅磐生死之苦即消灭,渡过烦恼之流,故云灭度。
  (2)拯济 救度。救济。
  (3)诸漏 种种的烦恼如疮漏不断流出,故言漏。
  (4)德本 会带来涅磐妙果的功德之本。

【文科】 八相之第八─入涅磐相。
【讲义】 佛的应身度众生之缘已尽,便权现涅磐,然而佛的法身常住世间,不断救度众生,除众生一切烦恼,使植诸善根令得无限功德。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觉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导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导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

  (1)道教 佛道之教。
  (2)幻师 魔术师。
  (3)本觉 幻术之觉悟。
  (4)贯综缕练 贯通、学习、练就。
  (5)所住安谛 把心安住在所学之教,而得到安稳。
  (6)慢恣 怠慢任性。
  (7)愍伤 怜愍悲伤。
  (8)究畅要妙 达到奥义。
  (9)导御 引导统率。
  (10)佛所住 佛所安住的无量功德。
  (11)如来 多陀伽度(Tathagata)之译。如:真如、悟,从真如来生,指佛。
  (12)禅慧 禅定与智慧。

【文科】 菩萨别赞之中,以下是对二利(自利、利他)德行之赞叹。本段先说明诸佛游净土。
【讲义】 菩萨游诸佛国弘宣道法,虽在生死污浊中修行,而不为生死所污秽,就像魔术师显现种种奇相,自由自在地变出男女老少的相状一样,菩萨精通一切之悟证,内则心安,外则教化自在,示现于无数的佛国,时时刻刻都不曾怠慢地怜愍一切众生。一切菩萨皆俱足这些行仪。又菩萨的名声,闻于十方,引导众生,而无量诸佛则合力加以保护。佛所俱备的功德无不具足,大圣所立的行作也都能实行。他的教化遍及十方,为十方菩萨的大导师,以微妙甚深的禅定智慧,引导众生。精通一切诸法之本性,彻见一切众生的根性,了悟一切世界的形势。

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覩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徧。

  (1)无畏 一切智无畏。一切尽知而不畏之智慧。
  (2)幻化之法 诸法是因缘相聚所成的,虚幻无实,有如幻影。
  (3)缠缚 烦恼。有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惛沈、念、覆)与四缚(欲爱身缚、瞋恚身缚、戒盗身缚、我见身缚)。
  (4)声闻 三乘之一。听闻佛之声教而开悟之人,依着佛的说教、遗教、观四谛之理,得阿罗汉果之人。声闻与缘觉合称小乘教行者。
  (5)缘觉 三乘之一,不拜师,自行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之人。
  (6)空、无相、无愿三昧 三昧是三摩地(Samadhi)、禅定。对一切诸法,观为无实体,叫做空三昧,既无实体故观为无实相,叫做无相三昧。体、相都无,故把其对象-我,观为无心,叫做无愿三昧。以上叫做三三昧或三空门或三解脱门。否定一切主观客观。
  (7)三乘 声闻、缘觉、菩萨。
  (8)中下 把三乘视为上中下,其中的中、下。指声闻涅磐(下涅磐)与缘觉涅磐(中涅磐)。
  (9)亦无所作,亦无所有 了悟一切平等的道理无所作之修行,无所求之佛果,亦无所度之众生。
  (10)总持 梵语陀罗尼(dharani)之译。包含一切义理之咒文。
  (11)诸根智慧 辨别一切众生根性的智慧。
  (12)广普寂定 菩萨说法时所入之定。
  (13)菩萨法藏 大乘法门。
  (14)华严三昧 广普寂定。
  (15)深定门 深的禅定法门。

【文科】 赞叹二利德行之中,前面已叙述过游诸佛国,本段叙述供养诸佛,相当于自利行。
【讲义】 到处供养诸佛,如闪电般迅速。智慧明彻,没有任何畏惧,深悟诸法空寂之理,无所执着。自在地击破魔界外道,能解脱一切烦恼。超越声闻、缘觉之所证,虽体得三三昧,通达一切空理,而且也知道有的道理,所以为了假立济度众生之方便,随应根机分别为三乘,仿三乘之涅磐,而示现灭度之相。无修行亦无济度,其实无善可起,无恶可灭,通达法性平等。而寂静之心海中,无一波之动相。具足无量陀罗尼、无数的三昧,及观心之智慧,而于禅定之门,深入大乘的法藏,三昧之广海,能宣说一切经典。这样自己虽然入于深定,一念之间能游诸佛国,供养十方诸佛,无所不遍。如澄清之秋夜,观看满天星光一样。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1)剧难 剧酷苦难的地方。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2)闲不闲 闲是余暇,生活稍微安定,佛道修行流布的地方。不闲是无暇修行佛道的苦难地方。
  (3)真实之际 真实的极致。真如之理。
  (4)辩才之智 辨别事物的才智。有四种:法无辩辨(通于一切法之名)、义无碍辩(通于一切法之义)、词无碍辩(通达一切言语)、乐说无碍辩(说法自在)。
  (5)所有法 有漏法。漏是烦恼。因烦恼所现的迷妄,世间一切所有的事物。
  (6)度世之道 度过迷妄世间之道。出世之道。
  (7)庶类 诸多众类。众生。
  (8)荷负 背负扛挑。
  (9)重担 很重的担子。
  (10)佛种性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佛性。
  (11)三趣 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
  (12)善门 通往人天善趣之门。
  (13)黎庶 黎是民,庶是诸多。一般人民。
  (14)善本 能为佛果之本的善德。善根。

【文科】 赞叹二利德行之中,最后,叙述菩萨开化众生之相。属于利他行。
【讲义】 从三恶道开始,以至任何地方,不论能够修行或不能够修行,菩萨都永远垂手救度解说教示真如之理。因为此等菩萨皆得四无碍辩智,与通达一切国语方言,故没有不受化导之人。了知三界虚妄,其心超越世间一切有漏事物。明彻地游于解脱之道,所以对一切事物都能随意自在,而怜悯众生之情切,虽然众生不知求,却自动为众生之亲友,负起救度众生的责任。故受持如来之宝藏,守护众生之佛性,令佛种不绝。兴起大悲,拔除众生之苦,以大慈之辩说,施与佛法之乐。亦即以大悲,闭塞三恶道之坑,使入人天之善门;以大慈,施与不可思议之法味。此情形恰似纯厚的孝子爱敬父母,将一切众生当成自己看待,使自己与他人同植善根,功德不虚,直至涅磐之彼岸。这样具诸佛无量功德,得圣明不可思议之智慧。其德之广大,到底不能说尽。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文科】 前述对菩萨作长篇的赞叹。这里加以总结。
【讲义】 菩萨皆八相成道,而开悟正觉,圆满具足自利利他之德如上所述。无数福德圆具之菩萨一时云集,来到耆阇崛山,参加本经开说之法会。至此,时、处、众全都齐备了。

第二章 发 起序

【大意】 发起序是叙述一经开说动机因缘的序文。这是叙述各经特别状况的序文,与前通序比对名为别序。                                        耆阇崛山上,法座已经准备就绪,于是释尊显现希有瑞相,现出与阿弥陀佛相同的庄严法相,促使阿难尊者发问,以便说明释尊出世之本怀,是特别为了宣说阿弥陀佛的誓愿。另一方面亦表明,使知即将开说之教义,是如何地契合释尊深意之一段。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1)世尊 梵语薄伽梵(Bhagavat,Bhagavan)之意译。世上之尊者。佛。
  (2)诸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
  (3)悦豫 心中欢喜时之相状。
  (4)巍巍 高大的样子。庄严。

【文科】 发起序分为六段。本段是其第一,叙述如来显现奇瑞。
【讲义】 耆阇崛山上的会座,聚集了一万二千比丘及无数的菩萨,期待着释尊说法。这个时候,释尊身色诸根及容颜,悉皆显现光辉的喜色。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覩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1)偏袒右肩 把右肩的衣服偏露。这是印度之礼。
  (2)长跪 两膝着地。
  (3)合掌 手心相合。礼拜。
  (4)威容显耀 威德超绝的容颜,发出光辉。
  (5)瞻睹 拜见。
  (6)唯然 表示没有别意。
  (7)念言 心中思念。
  (8)奇特之法  身上现出奇瑞之相。
  (9)世雄 佛。佛是征服魔界外道的盖世英雄,故称世雄。
  (10)佛所住 佛所住无量之功德。这里指普等三昧。
  (11)世眼 照破世间黑暗之眼。佛。
  (12)导师行 引导众生入涅磐之德行。
  (13)世英 佛。英是智慧超胜之人。
  (14)最胜道 最殊胜的智慧之道。
  (15)天尊 也称第一义天。佛。
  (16)如来德 自利利他圆满佛德。
  (17)去来现 过去、现在、未来。
  (18)威神 威严的神光。

【文科】 发起序六段之第二,述说阿难的请问。
【讲义】 阿难尊者,承佛旨意,从座而起,袒露右肩,两膝长跪,恭敬合掌,而拜问释尊道:「今日世尊身色诸根皆悉清净,犹如明镜内外悉清彻。威德超胜,无可限量。是我至今未曾拜见过。今日世尊显现着未曾有的奇瑞。今日世雄进入忆念诸佛的普等三昧。今日世眼引导众生入涅磐彼岸。今日世英涌现殊胜的智慧。今日天尊具足如来万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佛佛相念。世尊大概也一样,忆念着诸佛吧!才显现异常威德之光耀。是何等祥瑞之相呢!」
【余义】 (一) 在这一段里,阿难尊者叙述释尊现出五种瑞相。所以自古以来,称为五德现瑞段。不过异译《如来会》并没有举出五德,只说「入大寂定,行如来行」,看来与本经相差很大。但是更深一层想,那只是开合不同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差异。兹图解表示如下:

  住奇特法是身上显现之德,而住佛所住是心上所得之德,而心德是本体,身德是从心德表现出来之相。又后三德是心德本体之用。心住于佛所住的定,身上现出奇特之相,这就是所谓的大寂定,而此定所伴随的用就是如来行。本经五德是《如来会》二德的展开,而《如来会》的二德则是本经五德的汇合,没有什么差异。
  不过,这里必须考虑的是,为什么住佛所住是大寂定?那是从本段之末「佛佛相念」一句,看出来的。「佛佛相念」就是叙述五德本体之住佛所住的状态。也就是「佛与佛」相忆念之定。下面第四十五愿,把此定名为「普等三昧」。所以知道住佛所住就是普等三昧。
「普等三昧」是忆念诸佛之「定」,而诸佛之根本即是阿弥陀佛,故可言是忆念阿弥陀佛之定。即是弥陀三昧,此弥陀三昧是大寂定,故普等三昧、弥陀三昧、大寂定则是同一体的定。
  (二)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知道,释尊的五德现瑞就是入大寂定。释尊入此定,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亦忆念释尊,所以释尊与阿弥陀佛之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释尊「光颜巍巍」-阿难未曾看过,觉得奇怪。那是释尊容貌当下为阿弥陀佛的容貌之故。因此开说此经的释尊与平时的释尊不同,可以说即是阿弥陀佛本身。释尊佛身的格位,平时是应身,但此时现阿弥陀佛之报身。因此,自古以来,本经谓之「弥陀直说」。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1)慧见 智慧的见解。
  (2)威颜 有光威的佛颜。

【文科】 发起序六段之第三,释尊的反问。
【讲义】 释尊故意对着阿难尊者反问道:「阿难啊!你问这个问题是梵天、帝释等诸天教你问的,还是靠着自己的智慧问的?」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文科】 发起序六段之第四,阿难尊者之奉答。
【讲义】 阿难尊者奉答道:「不是诸天教我才问的,是因为我拜见如来不
可思议威颜,故发此问。」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盖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难!谛听,今为汝说。」

  (1)慧义 如来智慧海之深义。
  (2)无盖大悲 无可覆盖的无上大悲。
  (3)矜哀 怜悯。
  (4)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自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
  (5)光阐 光是广,阐是畅,广为阐扬。
  (6)道教 一代的诸教。
  (7)群萌 众生。如杂草之芽,蔓延丛生。
  (8)灵瑞华 是优昙钵罗(Udumbara)之意译,华名。此华长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一千年,合起来三千年开花一次。优昙华。
  (9)饶益 饶同于多,给予很多的利益。
  (10)遏绝 抑止。
  (11)一餐 一食。
  (12)毁损 破坏、损坏。
  (13)究畅 究竟通畅。彻底精通。

【文科】 发起序六段之第五,释尊的答复。
【讲义】 释尊回答说:「善哉!阿难。对于你之所问,我感到很高兴。可能你善于观察的智慧,与微妙的辩才,怜悯众生,欲令众生,共得一雨之法益,而问此慧义吧!诸佛如来,以无上大悲,怜悯迷妄之三界,其出生于世的因缘,是为了宣扬种种教义,惠施真实之利益,此外别无。如此大悲之佛,即使经过无量亿劫,亦难值难见。如优昙华之罕开一样。幸哉!今你遇到了难逢的佛,如果今日仍执着于多年来所教的法,而没有进一步提出刚才的问题,那就如入宝山空手而回。然而今汝更发慧问,将会利益无量有情,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阿难,应该知道如来正觉,其智慧难量,所化导也难以限量。此无碍的智见,一切都无所障碍。仅依一食,能保持无限之寿命,六根丰满,姿容不变,光颜明耀有不断之光明。这正是如来无限之禅定智慧,达到绝对自由之境界的。阿难,你要仔细听清楚。现在就将诸佛如来之本师法王阿弥陀佛之事,说给汝听。」                                  【余义】 (一)亲鸾大师在《一念多念证文》中,对本节有如下的解释:          言「如来」者:诸佛也。
  言「所以」者:缘故也。
  言「出兴于世」者:佛出现世间也。
  言「欲」者:志愿也。
  言「拯」者:救度之意。
  言「群萌」者:即是一切众生。
  言「惠」者:施与之意。
  言「真实之利」者:弥陀之誓愿也。                                     故诸佛出世之目的,是为宣说弥陀愿力,欲极救一切众生为本怀,所以谓之真实之利。故此谓之诸佛出世之直说。
  从这里看,「真实之利」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故知诸佛如来出世的本怀,唯为了宣说阿弥陀佛誓愿。但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真实之利」,怎么能解释为阿弥陀佛誓愿?这是本经的流通分有:

     其有得闻 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 无上功德

此「大利」即是来自这里的「真实之利」,「彼佛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名号又是誓愿所显现,所以说弘扬阿弥陀佛誓愿,即成为惠施「真实之利」。
可见,诸佛出世之本怀,在于宣说弥陀誓愿,因此释迦佛出世的本怀,也在于开说弥陀誓愿,亦即不出本经之外。
  (二) 但是,当我们再看其它经文时,我们发现《法华经》也有:

    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一文。这是《法华经》才是出世本怀经的说法之证据。那么,本经与《法华经》到底何者才是真实出世本怀的说法呢?这一点,分为二门来解释就可明白。首先就(1)相对门而言:可以说两经都是出世本怀经。就方便之教而言:声闻与缘觉二乘是不能成佛。《法华经》则说,二乘也能成佛。两者对比即《法华经》是真实之教,即出世本怀之经说。又方便之教说,恶人凡夫不能成佛,而《无量寿经》则与之相反,说恶人凡夫也能得救。从佛慈悲言,佛特别哀怜恶人凡夫。所以主张恶人得救的《无量寿经》是出世本怀经。故两经应该都是出世本怀经。然而从(2)绝对门而言:《法华经》说声闻、缘觉二乘可成佛,而本经则更进一步说明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同样都可依靠念佛而得救。据此,与《法华经》相比,本经更是释尊真正出世本怀经。所以本经是真正的,五乘齐入的广法门。
  另外,比《法华经》稍早所说的《无量义经》有一文说:

     四十余年,未显真实。

有人根据此文说,本经是比《无量义经》早说的,所以本经也是方便之教,而不是出世本怀之教,唯有《无量义经》之后的《法华经》《涅磐经》才是真实之教。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观无量寿经》是与本经同一个意向所说的经。说《观无量寿经》时,是在《无量义经》之后,而与《法华经》同时。再者,《阿弥陀经》又是与《涅磐经》同时所说的经,同样应该都是真实之教。总之,本经不能说是方便经。关于这一点,请参照《观经》讲义的二经同时论(四六七-四六八页)。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1)愿乐 乐意。

【文科】 发起序六段之第六。举出阿难尊者的愿望。
【讲义】 阿难尊者回答释尊:「世尊,您从现在开始要为我们宣说真实之利的法,得闻此法,我们的幸遇,是无物可比。愿从今乐闻金口之法音。」

第三编 正 宗分

第一章 如来净土之因

第一节 发 愿

【大意】 如来净土之因是指法藏菩萨为了建设西方净土,所做的发愿与修行。发愿的记述分为:「发愿之缘」、「发心总愿」、「选择别愿」三项。
  第一项发愿之缘 就是法藏菩萨发愿的外在之缘,所说的是:在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出现了锭光如来,之后,相续出现了五十三位佛,最后世自在王佛出世,而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处发愿。
  第二项发心总愿 是发愿的大体,亦是一切菩萨共通所发的大菩提心。这里说:法藏菩萨原是国王,舍弃王位而出家,在世自在王佛所,以偈颂称赞佛,并说出自己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心愿。
  第三项选择别愿 是指法藏菩萨从诸菩萨之愿中,经过选择而特别发的愿,即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处求教诸佛建立净土之因行的情形。又见诸佛净土在眼前,而选取其优点,成为四十八种。就此四十八愿想自建立净土及思惟其有关之因行而发一一之愿。这就是所谓的四十八愿。次又重以偈颂,建立三种之誓约。所谓三誓偈或重誓偈。
  而此第三项又可分三部分。(1)选择之相,即叙述法藏菩萨请示世自在王佛,与选择诸佛净土殊妙之部份。(2)别愿,即根据所选取,而建立四十八愿。(3)三誓愿之偈。

第一项 发愿之缘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着,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瑠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动,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乃往 往昔。
  (2)无央数劫 无央数是梵语阿僧祇(asahya)之译。劫是劫波(kalpa)之略。央与尽同义,无法测计之长时间。
  (3)锭光如来 锭光(Dipankara)之义译,直译作燃灯之意。
  (4)兴出 出世。
  (5)度脱 渡生死海,脱离烦恼之意。
  (6)灭度 涅磐。
  (7)光远 (;Pratapavat;)之译。(以下五十一佛中,唯有二十四佛可与梵本的八十一佛相比较,余并不相同。又二十四佛的梵语没有必要列出,故将其省略)。
  (8)世自在王 楼夷亘罗(Lokesvara)或楼枳温啰罗罗惹(Lokesvararaja)的意译。也叫世饶王。
  (9)如来 佛有十种称呼。如来是十号之第一。
  (10)应供 佛十号之第二。阿罗诃(Arhat)之意译。略称罗汉。佛有受人天供养的资格,所以说应供。
  (11)等正觉 佛十号之第三。三貌三佛陀(Samyaksambuddha)之意译。平等之正觉的意思。
  (12)明行足 佛十号之第四。鞞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mpanna)的意译。指智慧、修行都圆满的人。
  (13)善逝 佛十号之第五。修伽陀(Sugata)的意译。由善因趣善
果,去不复返的意思。不再迷妄的人。
  (14)世间解 佛十号之第六。路迦惫(Lokavid)之意译。通晓世间事的意思。
  (15)无上士调御丈夫 佛十号之第七。阿耨多罗(Anuttara)与定楼沙昙藐婆罗提(Purusa-damya-sarathi)的意译。无上尊贵的人,能调伏驾御一切众生的人。
  (16)天人师 佛十号之第八。舍多提婆摩舍南(Sastadevamanusyanam)之意译。天与人之导师的意思。
  (17)佛 佛十号之第九。佛陀(Buddha)之略,译为觉。离一切迷妄,觉悟真理,引导众生入觉道的人。
  (18)世尊 佛十号之第十梵语薄伽梵(Bhagavan)之意译。世人所共尊的人。

【文科】 引出法藏菩萨发愿之缘。
【讲义】 释尊告阿难尊者:「久远之昔,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了无量的众生得道之后,才进入涅磐。接着有光远、月光、旃檀香等五十二如来相继出世,于济度众生之后灭度。其后,世自在王佛出世。这位如来,正是现在要说的法藏菩萨的师父。」
【余义】 法藏菩萨之师世自在王佛之前,举出了五十三位佛名,这含有什么意义?这是表示,法藏菩萨乃是久远之佛,绝不是世自在王佛时的新成佛。释尊亦说往返娑婆八千次,佛之大悲是以一再的发愿修行成道教化众生来示现。所以为示久远之昔已证悟而举出锭光如来以下的五十三佛名,其意在于显示,阿弥陀佛亦如同此诸佛一样,累劫示现修行成道教化众生。追其本位,阿弥陀佛是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以前就已成佛,亦即是,阿弥陀佛是久远的古佛。关于这一点,在第二章,第一节,叙述十劫久远论时,将会更详细的说明。

第二项 发心总愿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1)悦豫 高兴快乐。「汉译」中有「欢喜开解」,对所闻之法,欢喜领解的意思。
  (2)无上正真道意 无上正真道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意译。指佛的正觉智慧。求无上正真道的心,叫做无上正真道意,即大菩提心。
  (3)沙门 梵语舍罗摩那(Sramana),巴利语沙摩那(Samana)的音译。意译是勤息。指出家人。出家人勤善息恶,故有此名。
  (4)法藏 昙摩迦留(Dharmakara)之意译。dharma,法的意思。akara有含摄、蕴积、出生、无尽等意思。「魏译」为法藏。「唐译」为法处。「宋译」为作法。「汉译」为昙摩迦留、法宝藏。「吴译」为昙摩迦。解释为一切佛法皆蕴蓄不失故。阿弥陀佛因位时出家修行菩萨道的名字。
  (5)高才勇哲 才智过人,勇敢而聪慧。
  (6)超异 殊胜,不寻常。
  (7)稽首 头着地而礼拜。
  (8)三帀是周 绕三周之礼。
  (9)长跪 两膝着地。
  (10)颂 伽陀(gatha)之意译。赞叹佛的诗句或叙述法义的词句。

【文科】 关于法藏菩萨发愿之过程。
【讲义】 「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位国王,听闻佛法,非常的欢喜,随即发大菩提心,舍弃国家及王位而出家,名法藏。他才智超世,在世自在王佛所,顶礼世自在王佛,右绕三周,长跪、合掌,而以颂偈赞叹佛德。」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容颜,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1)光颜巍巍 尊颜发出光明,庄严雄伟。
  (2)威神 威力神妙。
  (3)焰明 同光明。
  (4)摩尼 (Mani),译为如意珠。随意所求能自在生出衣服财宝等的珠子。
  (5)焰耀 辉煌灿烂。
  (6)隐蔽 隐藏盖覆。
  (7)聚墨 墨块。
  (8)戒闻 六度之一。度是婆罗蜜(Paramita)之译。超越生死之意。菩萨为了超越生死所修的六度。戒闻是其中之一,即持戒。「持戒」能闻名诸方,所以把戒称为「戒闻」。这里把「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忍辱」(忍受侮辱)二度,包含在持戒中,而加以省略。
  (9)精进 六度之一。励心进道,欢喜地修行。
  (10)三昧 六度之一。三摩地(Samadhi)之意译。禅定。把心安住一处而不动。
  (11)智慧 六度之一。
  (12)法海 佛法广而深,比喻如大海。
  (13)无明欲怒 「无明」是智慧不明、愚痴。「欲」是贪欲。「怒」是瞋恚。指三毒烦恼。
  (14)人雄师子 人中之英雄,犹如狮子无所畏。佛。
  (15)神德 神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16)威相 威严的相貌。
  (17)大千 大千世界。

【文科】 偈中,法藏菩萨首先称赞世自在王佛部分。
【讲义】 「光辉的容颜,无上庄严雄伟。光明之尊贵,世无可比。像日光、月光、如意宝珠微妙之光,在此光明之前皆失其力,犹如墨块。如来颜容超世,无与伦比。如身德殊胜一样,如来口德亦尊贵,讲述正觉之法音,响遍十方,周靡一切。更举意德而言,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威德,世上无双,难得拜见。其心深明,念诸佛之法,不论何事,无不彻见其府中之府,奥中之奥。世尊永不为贪瞋痴三毒所扰。噫!人中之雄,狮子之王。神德无限,功勋广大,智慧亦不可思议。光明威相,大千世界无不为之震动。」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剎土,
光明悉照,徧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哀愍,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1)圣法王 世自在王。于大圣之法,得自在之人。
  (2)解脱 解除烦恼系缚,脱离迷妄之苦。觉悟。
  (3)调意 调伏悭贪之心。
  (4)恒沙 印度恒河(Ganga)之沙,无数之意。
  (5)剎土 国土。剎是梵语剎多罗(ksetra)之略,译为国、土。
  (6)道场 菩萨开悟成正觉的地方。
  (7)泥洹 同涅磐(nirvana)。译为寂灭、灭度。无为寂定涅磐。
  (8)等双 伦比、比较。

【文科】 偈中之第二,法藏菩萨叙述自己的愿望之部份。
【讲义】 「希望我作佛之时,能如师父世自在王佛之德相,度生死海,解脱一切迷妄。为调伏悭贪恶心行布施,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婆罗蜜行,是最殊胜之愿。不但我自身有此愿,同时亦要普行于十方,使恐惧众生得大安心。即使有千百忆无量恒河沙的诸佛,虽一一供养无余,其功德亦不能比于坚心求道不退者。我今求道发坚固之愿。
  另外,我还有三愿望。第一是佛身的光明,譬如恒河沙无量诸佛世界,光明能徧照无量国土而无余,愿我佛身之光明,永不衰微,威神无穷极。第二是佛土的殊胜,如果我成佛,我所住的国土,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国土,最胜第一。而住在其中的人最为殊妙,道场比其它国土更好,天地之静,如涅磐寂静一般,没有什么可以比拟。第三是救度众生,我当发哀愍之心,救度一切迷妄众生。十方众生,受我接济引导,想来生我国者,即能开出清净的信心之花,而欢喜常满,将来命终,往生我国,必得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1)明信 明是证明,信是诚信。证明诚信无伪。
  (2)真证 真实的证据。
  (3)彼 指前段愿望。
  (4)力精 励力精勤。
  (5)所欲 所希望的。
  (6)此尊 此等世尊。十方世尊。
  (7)心行 心之所愿。志向。

【文科】 偈中之第三,乞请诸佛证诚的一段。法藏菩萨向师父世自在王佛与十方诸佛,乞请证明法藏愿望,确实无伪。
【讲义】 「第一,本师世自在王佛:愿你俯察我心无伪。就像如来以他心通彻鉴之通力看透我的心,以上所说的是我衷心的真实愿望。我将努力实现以上的愿望并得见真实的结果。第二,十方诸佛之智慧,无碍自在,能知一切。愿诸世尊常知我心之趣向,警诫我,使我心不堕懈怠。即使我身陷三涂苦难之毒中,遇到任何痛苦,请勉励我修行,彻底忍耐到底,直到所愿成就。即使受再大的苦,所发之愿,终不后悔。」
【余义】 菩萨发愿时,要为自己求道,并教化他人为职志,叫做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此段文中,这两项浑然呈现。而且法藏菩萨之上求菩提,不单为自己,完全是为了下化众生。拜读之下,我们必须欢喜信受其深广的大慈悲。

第三项 选择别愿

一 选 择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1)无上正觉之心 求无上佛觉之心,即菩提心。与无上正真之道同义。
  (2)摄取 将众生收摄在佛的光明中;对事物的选择取舍,这里取后义,即取胜舍劣的意思。
  (3)庄严 庄丽严肃。
  (4)勤苦 苦恼。

【文科】 选择别愿之一项,分成选择相、别愿与三誓三部分。选择相是叙述法藏比丘,从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选取殊胜之处的状况。别愿是根据选择所立的四十八愿。选择相有六段。这是第一段,法藏菩萨请师父说法。
【讲义】 「法藏比丘说完偈颂,对世自在王佛说:“世尊,我发无上大菩提心。希望世尊教我,为我说明诸佛净土功德庄严。我将修行,选取最殊胜清净的佛国,广大无边之清净妙土。并让我于世,很快开悟正觉,能拔除诸众生生死苦难的根源。”」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30 2: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