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10证果论第十一(大文整理)校对稿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0  浏览数:2432  最后更新:2004/11/23 17:42:00 by 释悲华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4/11/23 17:42:00
释悲华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555
经 验 值:8120
注册时间:2004/3/30
10证果论第十一(大文整理)校对稿

证果论第十一

若尘如雪:本聊天室在诸多师父的加持和师兄的护持下,逐渐显现出祥和之气。但就针对目前某些人对佛教持迷信的太度。不了解自性是佛的根本。心外求法。通失本体。见于这个情况。师父为了大家得正知见。不招邪惑。发心在此为大家开示<<金刚心总持论>>。正如师父说,讲经不是目的。主要是代动大家求法的信心。树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仅是深的道友需要。初学者和入门的有情众生更加需要。所以我劝各为师兄珍惜这难得的法缘。树了自已的正知见。
悲华禅师:喂,诸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辛苦了。非常高兴我们又在这个佛学讲堂见面了。看见屏目上一排排可爱的名字,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大家能够坚持听经,甚至有的朋友还介绍其他的人来听。真是令人赞叹。佛经上说呢,听经闻法和劝人听经闻法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仅此再一次的随喜大家。别外,在今天讲解之前,我说一件事情。最的几次呢,我屡次呢看到极各别的朋友,他们来到这里呢不是在听经,而是在有些无理取闹。甚至有些人在我讲经的过程中,不断的用一些悄悄话在屏目上给我不断的打字。干扰我讲解的注意力。不断的对我讲课的评论和对经文的内容进行评论。常言道“无事不登三宝店,等闲莫向塔中行,若不扫地添香水,纵有河沙福亦倾。”所以不论那个法师在讲经,不管是他讲的是好还是不好,如果您不喜欢听可以离开。其实即使是世尊在世呢,也不会有人去干扰一个正在讲经说法的比丘。世尊在经典中反复的强调。纵然是一个破戒的恶比丘。若他引述经语亦能够利于人天。甚至能令虔信者当下能证果。更何况呢。可以这么说嘛。从始至终。我想我在这里始终未曾劝人向恶,总是劝人三归劝人修善。我想我应该不是佛门中的恶人吧。哈。那位朋友如果你认为自已是个开悟者。我只是个比如说讲解这个持道法力的,不知这个所谓的第一议第。那么好了。我之用心和用意,应该是我自知。谢谢您提醒。但您也应该好自为之。不过呢,到是要注意戒律的问题。有句话说的好,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宁放热笼铁,不乱法思议。不同的如母的有情父母,有情众生。需要不同的引导方针。纵然是讲法水平不高。也无需妄加干遇。而把自已认为是所谓是比如说了静禅使者之类的。若你真的如果想宏扬法。我想您只需结合自已的真修实证,怀一颗真正慈悲的心,为人宣说佛法正义即可。而大可不必发心思去调教象我??,不必那在任何一个法师宣讲经法的时候于以干扰。所以说我今天也上了管。如果要再干扰的话,我可能还要踢人了。你呢但愿远离恶知识,就像上次说的那样,亲近善知识,合合悟证,实行实证,以大悲心为众宣杨。则人天幸甚。所以呢借此一事呢,想宣明佛经中所说的,与恶知识末拼之礼,与念经说法修行的行者,劝进随喜赞叹之礼。实在意在宣说佛法的宏场其实在于个人的自修自证。善护身语意业所至,并非观个人意气,或者所谓的护法批叛人德。我这里说的也很坦率。楞严经说邪师说法如云,是因众生心暗,信向邪师,广宣杀盗淫妄人乘无上正觉而导至的堕落。亦非叫你你去区分所谓的邪师。而不劝人善护自心。所以说自净其意甚为重要,所以我这诚恳的话,内心中这贪嗔等五毒,无明心中对五蕴之贪著,其实是真正的大魔。非观外在之斗争,所以说七佛记忆此乃至理名言,诸佛如此宣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想我们应当深思,佛经中的多处提到,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云等等,甚至也有讲到魔王甚至化作比丘像害人的,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同时在经书上,也一再的向我们宣说,自净其意,一再宣说末拼,一再宣说恭敬自专的形为呢?世尊之悲心切切,实可说是昭然若揭,而不可谓不苦口婆心了。所以呢,人是要修自已,不是修别人。这是实话,说法呢,就要说自已修证得的法,不是去说别人说的如何如何。讲经是为了劝化,几要尊佛嘱,是为了如是我闻,而不是为了于人斗法,以上所言望三思,若有不当之处,愿在佛前忏悔,若能有益于诸位,则以此功德回向十方。
好就此打住,我们今天……,先来祈请,端正身心,礼敬十方三世一切佛,礼敬十方三世正法,礼敬十方三世贤圣僧,礼敬一切慈教大德诸善知识,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南无本师释伽牟佛,南无本师释伽牟佛,南无本师释伽牟佛,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经文,今天要讲的是“正果论第十一”,以上的“五眼论与无余涅磐论”讲解已毕。今天所说的乃是超凡入圣正果,功夫的说明。好现在先请工作人员将经文在屏目上给大家打出来,并也请主持人为大家再朗诵一遍。好吧。先交麦。
若尘如雪:证果论第十一: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以何工夫修证。能超凡夫。入圣道果。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净三业。远离六尘。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不杂用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须陀洹果。复有善人。习佛威仪。清净戒律。一心坐静。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于世间心。动少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复有众生。三业不萌。六尘不生。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于世间心。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复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圣贤。寂灭场中。同佛出世。助佛宣化。净佛国土。自度度人。报佛恩德。直至菩提。永无颠倒。故名四果。得道圣人。复次文殊师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不用二心。成德精严。威仪是足。于世财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从始至终。守道如一。虽则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清净解脱。与佛无异。故得超凡入圣位也。
悲华禅师:好,大家好。今天我们这里的天气非常热,好,非常感谢主持人的朗诵。我们来看一下经方:认真的阅读一下经文,我们会发现,这里面世尊并没有说明正果的具体功德,是吧?而是重在宣说修证的功夫,也就是说如何才能够证果的具体的行持,和达到怎样的功夫方能驱入正果。可见这部佛说<<金刚心总持论陀罗尼经>>非常重视行持,处处旨归总持,和接待物明自新,接待依佛行持,正修正持之上。我们按照通常的讲解,我们今天所说的正果论,说到这个解脱道的四果,都是从断三见,灭三毒,断尽知惑和见惑的角度去宣说正果的功德,在前面讲我也提到一些,而且我们平常其本上以小乘法的方式来加以说明,与我们这里说的可以说是大有不同之处,在这里世尊是从赞叹解脱功德,和修正的功夫不同来解说这四果的,教导我们如何解脱烦恼,可以说世尊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说的最多最广的一个法,说他是小乘法,但其实却是整个佛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世尊呢意在经典中这样宣说,小乘之戒律是佛法壮严中之第一之壮严,开示三乘佛法也可以说是世尊大悲不舍像我们这样的众生所不共的大悲愿的具体体现,在悲华经上有这样说,他说释伽佛悲心广大,于往昔成为海会普萨的时候,他皆劝化诸如阿弥陀佛,观音普萨,文殊普萨等,他们的前生,来发菩提心去教导无量无边的众生发菩提心,他所发的五百个大愿,就是说释伽牟尼佛过去前生所行普萨道的时候所发的五百大愿,可是说是超圣一切,而不舍浊恶众生的悲愿,令诸佛普萨叹为观止。所以说被十方法界共同赞为大悲尊者,被比喻为是大悲白莲花。那个时候如来。他这说道,他说海会普萨的悲愿之超圣绝伦,所以他不是一般的鲜花,他呢这个如来把其他普萨发的愿比喻成一般的鲜花,他说唯独赞叹海会普萨是那种大悲白莲花的时候,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说,因为海会普萨发这种愿啊,他能摄受五浊恶世的众生,他能开示三乘佛法,他不同于他方佛土,多是只受大乘的亲近众生,所以说今日,我们今日能得闻佛法,所以说真的是跟大悲本师释伽牟尼佛世尊所发的悲愿的恩德是分不开的。所以说,我等大师释伽牟尼对五毒众生实在是恩深无比。而这浊恶之世所宣说的小乘解脱法门,它尤其有着不可替代的功德,实在不应该小视,不能轻乎,更不能令其隐没不现,这个佛在地藏十论经中有明确的宣说,我们再来说,你看达摩祖师东来振荡宏法的时候,我们也听说,达摩大师曾经宣说他观东土振荡有大乘气象,所以就把佛心宗带向中国,然而或许达摩大师本身并未这样宣说吧,说我们这个东土振荡永远都是这样的吧,这是我们的一种试想,当然并不是,无意去评价现在这边整个时代的一种特征,所以说我大乘中华多受大乘法化,和这个历史文化的影响应该来说是分不开的,然则是否人人都具大乘根性,或者说人人皆已经是大乘的根性呢?所以纵观今日之学佛之者,或许我们扪心自问,也未必其然吧,这应该是个事情吧。我想。所以说我们在劝人回小向大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深思世尊在向<<地藏实论经>>中那样所宣说的,三乘佛法皆应平等修学的谆谆教诲呢?佛经上有这样告诉我们,我所说法初生后上,世尊也未曾教人学佛者分大分小,而是让学佛者对佛法起无上妙药之想,对应机传法的善知识起大医王想,所以说那个印光大师劝人老实念佛,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可以说都是劝人要老实修行。由此可见一斑,所以说莫空腹高心,这就是祖师大德们对我们的教导。可以讲这是实在是因为他们,这些高僧大德,洞悉我们之恶习,而生悲心善念。好题已经说开了,我们就言归正传,来学习一下经文。
我们看正果论第十一怎么说啊,文殊普萨问佛,就说问什么呢?就说怎么样的功夫来修证能超越凡夫,怎么样超越凡夫,就是能够得圣果入圣道,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修成正果。这个问题很有意义,我们来看世尊怎么回答,他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等等,乃至获证须陀洹果。我们来看一下,逐一来分析,为什么世尊会如此回答呢?世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很显然,这是第一,他对佛道,什么叫佛道,就是说去超越凡夫的境地,获得自在解脱的生命,他对此有信心,并且发心驱向他,这是首先一个,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说学佛学佛是从信中入手的,这里面又一次再宣说,好我们来看他这个先绝的条件是什么?“便舍恩爱。截断尘缘。”这一点非常之重要。而这没有什么好商量的,这个就像<<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也有这样的宣说“实心割爱,实心达,久为法。后为沙,”也是说到这个意思,便舍恩爱。也就说所谓的恩爱是什么?这不用多说,就是我们凡夫在世间种种的恩恩怨怨,种种的爱恨究葛,他说要舍弃他,方能证得圣果,所以说还必须截断尘缘,为什么呢要这么说啊,因为尘缘,我们众生在尘缘中可以讲是枉付一生啊,也就说我们日所见之一切,可以讲心心念念都在牵引着我们,其中在恩爱所牵引下,不断的迷失本性,滚在这六道轮回之中不能自拔,这首先是一个学佛者首先要觉悟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并不是说我们不去正视我们内心中的种种情欲,种种情爱,种种的这种恩恩怨怨的这种,所谓的做为人的这种感情,就可以认为说,像有些朋友说,我现在行得是大乘之道,我可以再瑜行他,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们不如放老实些,因为这里佛告诉我们这是真真超越凡夫的境地。真正的去成佛做主的境地,所以说,他必须走过这样一条道路,那么我们以由来衡量,那我们应该对自心有一个正确的了知。而不应该无行之中可以讲是自我欺骗。更不必说我现在算了,我去修密宗吧,听说密宗呢也可以吃肉,听说密宗好象就是说也可以什么,男女双修的。我觉得这种心态都是没有正知见的原故,所以这没什么好商量的,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应该知道修福行善的重要,应该知道信向三宝,祈祷三宝,皈依三宝,在三宝田中修福,自已的福德资粮,长忏悔自已无始来的业障,这样行为的重要性。所以说在我们前面所讲的十种功德论上讲到十种积功累德的法门,就是告诉我们要认真的去做,等到福德善根因缘成熟了,这个时候生起这个就是所谓的出离心,对轮回世间之爱有一种出离心了,这个时候驱向于圣果,这个时候所获得的一切果实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说这是第一步,就是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愿意割舍恩爱,可见,这才是真正的信向佛道。开始踏上了超越凡夫之出离世间的道路。
接下来看“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净三业。远离六尘。力投明师。学问正法。”好了,他这一个是说什么?我们发起这个心以后,该修什么可以讲全部都说了,切莫小看这个经文,虽然言词简单,我觉得真是句句都道出了真谛所在。世尊说坚持斋戒这是第一步,也就是所说的以戒为师,因为只有真下的去受持戒律,你才能够从外割断牵引您不断流转的因缘,从内可以让自已的心行这种不放逸的行,收正身心,方可返朴归真,恢得到自心——了悟自心的修地上来。否者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坚持斋戒,可以讲就是我们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斋戒是学佛的基础。这个在前面那个十种功德论里说,坚持斋戒,为佛积德。实际上就是在宣说这个意思。但是,我们迷失在六尘中,故而迷失真性。好了后面的这句又很重要,就是力投明师,学问正法,好了,这才真正的最后的归宿。所以说这本<<金刚心总持论>>正式提出了参求明师,学问正法的重要性。所以说,这段话我觉得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说,还是两个字吧,就是“老实”修行的意思。好。最后您看他说“依师开示。不随自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须陀洹果。”我刚才前面说过。这个在正果论里面呢世尊要给我们说,我们用怎么样的功夫才能修证到这样的果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须陀洹果”,”须陀洹果”可以也叫做“日流果”也叫作“初果”。他就是说他从一般凡夫的心迷失于六尘他倒流了,他的身心倒过来不再流向凡夫的境界,反过来进入圣者的境界,就是什么——不被六尘所染,所以说一个证得初果的对圣者,可以讲他在他的身心悟明身心,见到了无常真相,从根本上悟到了人我空这样一个,证悟了这个一个真相。在自已的自心中体会到了,或是开悟到了这样的境界,所以讲从此他真正的看破了六尘原理,这个尘世间我们种种感觉,我们种种的思想、情欲等等他的虚幻性,所以说可以这么讲,他获得了道眼,在小乘的修行中被称为是到见道位,他得到这样果位功德的,可以称为是圣者了,待会儿,我们在后面还可以说到这个四果圣者的功德。他就很难,可以讲根本就不会在轮落于三恶道之中,最迟最迟天上人间往返,他将会结速他这种轮回的生命历程。就会超越苦海的边界。所以说在这里世尊讲到了一个解脱的功德。所以说这个初果的须陀垣,他因为修习四念处法门,觉破了自已的身心实相,所以具有如此超越凡夫的功德,这个功德即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所以说我们佛教经常所说的解脱解脱并不是说,我们只要头脑里把道理想通了就叫解脱,实际上有一定的功夫修证方能达到真正的解脱。所以说我们今天在此宣说,意呢不在于去辩别怎么样才到须陀洹,我记得我在求法的过程中呢,这个教我四念处禅定的师父,有一天呢他,有一天他就突然问我,他说你知道什么涅磐吗?然后那天他给我细细的辩别,这个见道位,他的见地是什么。然后呢就再结合实际的修证的经验,那个上师为我清晰的点明。那个时候,我深深的感觉,这个确实非我自已过去,象我过去也看了许多的经书,也想了很多的问题,可以讲这方面的理论,师父也满挺精通的,但是后来我觉得统统都不是。而且呢因为我,当时我也可以讲也是陷入了邪见,而认为在家行普萨道,也无许割舍恩爱,也无许真真割断情缘。而我就能够,也能够成就,所以说今日学佛者很多都持这种心态。而且还坚定的这么认为。我是觉得很象我过去自己的影子,所以说对此点我深有体会。所以说你不能这样看,这个解脱确实如同这个经上所说的,应该做好一切的前行准备,在尘世间逐步的觉悟出来,最终力投明师,去学问正法。有了这样的修证,方能获得解脱的道果。所以说我想这个经文主要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我接下去再说,后面三果的功德,世尊说“复有善人。习佛威仪。清净戒律。一心坐静。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于世间心。动少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好这个经文的意思很明显,我们就不多说,他说这个斯陀含果可以讲是二果,二果也称为一来果,在前面的讲解过程中我也曾深说过这个,他何以有这样的功德呢,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具备了这样的功业。也就是说他的身口意业得到了调伏。而前面的所说的初果呢,如果按照这个修证功夫上来衡量,他虽然有悟道,但是道心并未稳固。所以说他还不能做到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但是呢证得初果的圣者,也就是见道的圣者,他智慧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他完全知道该怎样的真正调伏身心,所以说到了二果的境界的时候,实际上是功行的增长。他对世间的心可以讲是动小静多,那达到这样的功用世尊说可以证到二果斯陀含果。这依然是从功用上说的。再看第三,他说“复有众生。三业不萌。六尘不生。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于世间心。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好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果位的圣者,可以说是心得自在,什么叫心得自在呢,可以讲世间的一切根本就牵引不了他,在二果时候还说过调伏了身心,但仅仅是动少静多,到了这个三果的境界,可以说获得了心得自在,也就是说他真正的做到了内心中的欲望,可以讲达到了一种离欲的状态,他不会被六尘的欲望牵引,而且呢这个三业,可以讲这个“贪嗔痴”这三业不在出生,可以讲他这个时候获得心的自在,什么叫心的自在?这可不是我们思想思通了,也就是我们按我们说的见惑思惑,而他不但是见惑,而且在思惑上也已经破除了相当大的层面,故有此功。心得自在,我们平常说自在呀自在呀,这是真的是要有修证的功夫的。那这样的圣者呢,就如同世尊在《阿含经》所开示的那样,他可以随意令心欢喜,他可以随意的令心平静。也就说他所左右自已的心,自在无二,不像凡夫的心,亦不像功行未圆满,前面所说的二果圣者的心,还会有种种波动,所以说这个三果者称不来圣者,不来了,他不来到这个世间轮回受生了,他呢,往生到五境居天,在五境居天中当即入涅磐,他即能超越自已,所以说他有这样的功夫,为阿那含果。第三之果。最后来看,最后一果阿罗汉,世尊说“复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好,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果位他进一步的特征在哪里呢?这里说的非常清楚,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前了,这个时候悟明自性。本来空寂。这是悟明啊,而不是像初果那样初步悟道,而且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一点,心得自在,而且定力成就,所以说世尊呢,在那个很多看经的朋友知道,世尊在<<妙法莲花经>>中有这样说,佛自住大乘,定慧力庄严,所以说定慧这成就是什么,是证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不是说说就可以的事情,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在宣说,他说“阿罗汉果位吗也有世尊说慧解脱阿罗汉,也有说定解脱阿罗汉,好像师父他认为,我呢只要见解上有一定的认识,我没有这种我相,我就可以证得到阿罗汉果位,我觉得这个很多啊,这个世尊在经典上方便的说法,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阿罗汉果,当然证到阿罗汉果位的圣者是获得了漏尽通,他未必当下就有五种神通,像天眼天也未必全部都显现,他重在就我们今天所说的,习成定力,心得自在,定性现前,并且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也就说获不动之境界方为阿罗汉,所以世尊说有此功德才是叫阿罗汉果位,所以说以上我们如是按照经文来宣说这个四果之功德,由此可见一斑,也就是说我们做的种种善业,目的都是为了最终得到这个修证的功夫,而超越凡夫。所以说世尊在这个证果论里点出这个对我们有很深的这个启发意义,好,接下来最后再看,世尊进一步阐述四果的功德。他说此四果人根超六欲,六就是六道里的欲望。凡夫天上。得入圣贤。寂灭场中,如此方为圣贤。同佛出世。助佛宣化。净佛国土。自度度人。大家注意看这句话,我们平常说很多朋友开口就说,小乘圣者他这是自了汉,等等,其实呢,他是执著于一言半句佛经或是古大德的某一句之言论,而以此而一盖地粗帅的就如此来认为是解脱圣者,我觉得有不妥当之处,这个经论明明说得很清楚,这样的圣者这里讲:“住佛宣化,自度度人”,这是什么意思啊,对不对?所以说小乘叫声闻,也叫声闻,也叫宣闻,宣什么?宣讲他所听闻到,所证到的佛法,这是他的一个特征,所以说世尊在世的时候,许多依止世尊的,他们全都是我们所说的小乘僧人。所以说他呢跟佛一道出世,你看这种境界确实畅快,生生世世与佛不离,度自已又能度别人。这才是真实的。报佛恩德,真到菩提永无颠倒,你看他决定是驱向菩提不可颠倒,所以说名叫四果得道圣人。复次呢,这里世尊在继续开示,文殊师说“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不二用心。成德精严。威仪是足。于世财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从始至终。守道如一。”我们可以看到世尊在这里一一赞叹这种解脱,赞叹这个解脱者这种之信心,赞叹他能依师教诲,赞叹用心之庄严,赞叹他们持戒之精严。庄严这娑婆世界,赞叹他们不恋尘世的财色恩爱名利,赞叹他们一了永了,自始自终守道如一,这个才是我们学佛学道应该学习,应该去向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世尊最后才这样说“虽则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清净解脱。与佛无异。故得超凡入圣位也。”世尊再一次点出,若您只是求得自已的解脱,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证到四果的功德,若你不回心向善不进一步去立地成佛,可讲就说是不求得登地菩萨那样的境界,仍至最近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说世尊说这没有究竟,但是世尊赞叹说虽然这四果圣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究竟解脱。但是呢,啊……这个说错了,他说但是清静解脱这个功德,经上说什么?于佛无异,所以说呢,要学这个。因为在这个解脱道中,可以讲是宣说了非常多,如何静心,如何获得解脱,如何超越凡夫之苦痛,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说呢学佛的人,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离苦。所以说我觉得呢,这个正果论第十一呢,对我们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切莫以这种大乘小乘这样的一种区别心,却忽略了实证这种解脱道的修行。所以说世尊在<<正果论>>中我觉得他的用意在于赞叹解脱的功德。也是有劝化我们莫贪高,求胜这样一种心态。我想说到这里呢,剩下呢朋友们应该自已在去好好体会一下经文,可能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呢,我今天呢。因为时间的关系也只能跟大家分享至此,要有不当之处,还望希望大家多多海涵。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吧。好吧,愿这样的讲解能够利益大家,启发大家。好。谢谢大家。请接麦吧。
若尘如雪:好。非常感谢师父的慈悲开示,顶礼师父。阿弥陀佛,请师父稍做休息。利用师父休息的这段时间,有问题的师兄把问题打给我,用悄悄话打给我。我负责把问题贴在屏目上,心是莲化2负责把问题读给师父。好佛缘师兄。您放一段佛乐吧。轻松一下。
心是莲花2:问题1:请问师父“在家最高可修心三果吗?修四果是否一定要出家呢?
悲华禅师:喂!有这样的说法,是的。有这样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一般性的说法,不要说修到四果,其实呢,如果老老实实的修行,不贪高求快。其实呢。你今生能证到初果的境界,能够解脱达到那种证悟到那种人我空的境界。已经很了不起了。您这个最多也就是天上人间七分。七世往返便函可以结束这种生命的旅程,可以超越轮回。就如经上所说的那样,根本就不会在这样去轮落了。因为他已经对可以讲佛法僧戒获得四种不坏的信。也就是说这种人当他再次投生,不管生在哪里,他对佛法僧三宝,对这个佛法的戒律他都会有绝对的信心,他不会。我记得我的师父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个公案。他说这指的是一个人内心解脱的境界,那么在世尊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在家的居士,他听到佛陀开示的六道轮回痛苦的这样的因果法,他心里感到很谎恐。他说世尊呀!他非常想出家修行,他非常畏惧这恶道之苦,师尊笑着就告诉他,他说你不用担心,你不会堕入三恶道。因为其实你已经让到了第三果了。只是你自已不知道罢了。所以说这个是说一个人他内心中真正解脱自在的程度。所以说这个问自已的心才是真正的这样一种说法。那么至于说到在家修行确定很难很难。因为我们在家生活。像达到我们经书所说的这样,四果阿罗汉这种完全的境界。确实在家修行有相当的难度。好的。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好吗?
问题2: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怎么做才是截断尘缘,人不是独立的怎么忍心舍恩爱截尘缘,就算本人能舍那其亲人不能舍,是否会给身边的亲人带来痛苦,那还是修行之本怀吗?
悲华禅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所以说我今天呢稍微加以提示,莫抬高莫认为自已可以在家行大乘菩萨道等等。其实就出于这个原因来讲,其实应该这么理解这个问题。如果按照世间情,如果按照世间法来说。这个朋友所问的应该可以说是合情合理,而且呢问这句话的朋友也是有一种慈悲心的。也不是说为了自已就什么都不顾的人,可以讲呢隐隐约约地也蕴含着向大乘菩萨发心这样一种心田种子在里边。但是话再说回来。这是按照世间的觉悟来说,我们佛教中告许我们的苦,是什么苦?就是说在六道之中,什么叫六道,不广说是三恶道乃至至三善道,包含天人,那怕快乐如天上的神仙,那怕象兜率陀天那样,或者象那些清静之……,不要讲更高的色界天或是无色界天。就讲这个六欲天中的,已经在这个男女情爱上已经非常淡泊了的天界。佛经告诉我们,这个六道中,无有一道有真正的安乐。所以我说的苦需要我们去认识,如果您的觉悟不是按照世间人所说的,那就很有限的亲人之恩爱。身边的这种恩爱等等以至心里的感觉。那么你如果站在轮回是苦这样的一个觉悟层面,而说来自已去修行,在内心中舍弃恩爱。而发愿就是说修行,去截断这个尘缘。这种向道向法之心,实非凡夫境界所成。就如同那个莲池大师所说的:“出世大因缘,凡情怎剖?”,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莲池大师在深山中修行,当初小的时候,他看见邻居隔壁的一个人死了,然后又看到自已的亲人一个一个地死去了,他想到了。他们的死去其实意味我的死去。也就是说我终有一天也跟他们一样,随时也会死去。由此他感悟到了生死轮回,生命无常这种痛苦的真相,而发愿出家。好。他出家修行了很多年,因为思念自已年岁已高的——就说他家里的亲人只剩下他的母亲了。好,他回来看望他的母亲,结果呢,他母亲因为想念他,早就把眼睛给哭瞎了。结果他回到家中,他母亲,他尽完孝道煮好东西。干好家务。走了以后,他母亲并不知道他回来过。听到隔壁邻居说刚才那位就是您儿子。他母亲呢,因为念子心切,跟出门而最终堕入他家门口的那条河流,而淹死的时候,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当下就发愿就都一人得道九族升天。若人信向道,出家修行,可超九族,功德无量。能够救亲人于生死苦海中。那么好。我现在发愿永不回头,我就舍命的修行。我就发愿下定决心去修心。如果说这样做,我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功效,那么三世诸佛岂非诳我?他就发这样一个很坚定的愿望。当然最后莲池大师他成就了。所以说这种对众生之救度非一时之救度,乃之永久之救度。所以还是这句话。出世大因有梵行照破。这个出家修行的功德,非是你未觉悟到此的人能够体会的。所以说是这样的意思。这个舍弃恩爱,截断尘缘,他重在哪里呢?重在自已的内心觉悟加以舍弃,愿意舍断恩爱去求道修行。它还不是重在说外在上形式上,没有这样的认识却那样去做。当然了这里面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觉悟了世间生死轮回的苦,世尊所说的苦谛,有了深深的认识,而且呢发心愿意信向佛道来修行的时候,他就报着非常极端的态度,不顾亲情友爱等等,不顺因果因缘,强行出家,那当然不是这样。所以说前一阵子有好几位朋友跟我说,他说他怎么怎么想出家,我说你莫说这话,不要轻易说,说这话因果很重。那么且问你一句,你为什么要出家,当时听了半天都是为了觉得出家生活这种方式好,都是为了想,可以讲都是为了逃避这个事间现实,不能接受这种现实缘心里的这种干扰。他把原因归于外在的对他的一种伤害上去了。他其实并未明白出家修道真正的这个功德所在。所以说他怎么想也想不通。所以说若你真有心要出家,这是心的一种看破,可以讲是无量善根福德今生成熟的业果。所以说呢,你心首先呢,对世间的恩爱跟缘您已经不在贪恋,所以说呢,更何况你想出家的心实是有慈悲心,所以说你必定在心中默默祈祷三宝,早日成就我出家之愿。而非那种表面形式上的走极端。好像搞得满城风雨,而实际上自已并不是真正到了出家人这种功德所要的这种觉悟和行持上来。我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能把问题给说清楚了。好就说到这里。下面看还有什么问题,我们随缘做一下解答。
心是莲花2: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遍舍恩爱,截断尘缘,修行正果,那何时才可乘愿再来?
悲华禅师:这个朋友的发心可以说是非常的好,可见真的具大乘菩萨之发心。他这样呢如果处处修行都能想到利于有情而不为自了,确实值得赞叹。在下也对此非常的欢喜。何时能乘愿再来,若有此心者,你何愁不乘愿再来呢?但是如果你不能度脱自已。你乘愿再来是乘什么愿来呢?你再来做什么呢?如果你今生精进勇猛努力,如经上所说的那样信向佛道遍舍恩爱,截断尘缘,信向佛道,乃至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修行,不随世心流转,最终证得,而你又深具大乘菩萨之发心,我想你今生就已经乘愿再来了。你再一次的从自我的修行过程中,又怀在悲愿来到世间,来利益有情。所以说你不用担心能否乘愿再来。我到是觉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修行,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内心中的贪嗔痴慢的烦恼,可以讲是非常的深重。这种业力的驱使使我们一再一再的再出生。我觉得这种力量实在是可怖可惧。如同经上所说的恐怖之世间,很多朋友如果说对这个苦谛没有很深入的认识.都说六祖坛经中一句话,佛法在世不离世间觉。我觉得说得很清楚。离不开对世间的觉悟。我暂且呢把六祖大师的这句话这样来作理解,所以说你如果对世间的苦有深深的体悟、感悟。那您就能真正体验到佛经上所说的,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这样的一个真谛,所以说这个苦是需要认识感悟的。只有对苦感悟的越深,那么你对解脱的自在你就会理解的越深,就会有那种强烈的觅道修行解脱的心。所以说乘愿再来不再来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自已今生如不好好的把握此生按佛说的那样努力的修行,恐怕来生很难乘愿再来,而是在这种业力的驱使下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那时已经不是再来,那时已经回不来了。好吧,我这个话也不是单单为问这个问题的朋友说,也是说出我的一些心里话吧。好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心是莲花2: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那么父母爱是大恩爱,也能一断永断一了永了吗?
悲华禅师:噢,首先要明白。经上所说的这个,恩爱名利,名利不说我们先说恩爱,这个恩爱非比我们世间所说的那种正面的恩爱。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恩爱可以讲是在一个‘我’字,‘我爱’而产生的。就是我们这种爱是一种爱欲之爱,是为了满足自已的爱。恩呢,是有限的人生之间一期之恩,须知今世能成为我们父母,也是往昔生中我们曾结下今生的父母之缘。而我们经上所说的这个断欲去爱最终证得圣果,超越凡夫的圣者。这四果圣人他的心。他对世间的悲悯已经不在是我们所说的这种很有限的爱。如果说真的还有这个父母之恩爱,那么好,一切天下的有情众生,皆如自己今世之父母。他就会像刚才前面那个朋友所说的,乘愿再来而不顾生死轮回的痛苦。而回世间来拯救我们还在轮回中受苦的父母亲们,他哪里是仅仅只限于今世之父亲和母亲呢?如此爱方为大恩爱,故以此之大恩爱相比,那父母之恩爱乃实为小恩爱。并且我们凡夫的这种恩爱里面还是含着很多自私自我执著的成份。没有究意,更谈不上是与这个圣果,证果圣人之比的那种大恩爱了。所以说佛经说大慈悲,没有说大恩爱。实在是因为慈悲不同于世间所说的爱欲。这个慈指的是另他人得欢乐得快乐,给人于乐。这个悲指的是,怀着悲悯心要搭剂别人的痛苦,如此慈悲,方为真恩爱,方为大恩爱。大慈大悲的那些悟道的圣者,他们那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所以说我们若能够涵养自已一颗感恩的心,如果能增长自已慈悲的心,那么当我们修行悟道的时候,或证得道的时候,那么我们这颗心就会变成佛普萨那样的大慈悲,大恩大爱。好,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好吗?
心是莲花2:请悲华禅师开示,悟无身法忍,是无间道还是解脱道,是不是就是初地菩萨了?
喂,这个问这个朋友的他这个在名相上,说的也不是很准确。但真的说若要辨别是否到了大乘登地菩萨的境界,这个属于非常深微的这个法义的辩证,并不是今天我们这个聊天室,需要说的东西,再者呢,什么叫“无间道,解脱道”?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解脱道,是在解脱层面的解脱道。这个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我看那个佛学修证论坛呢,那个惜福法师他一直坚持开示的<<菩提道次弟广论>>上对此宣说的非常清楚,属于中四道的修行。解脱为圣,那相对于什么?菩萨这种慈悲救世自度度人,那是更广大的这种佛道。那么这个无生法忍之境界也好,这个无相有相上来说,我们说和很清楚,这个阿罗汉亦有如此的功用。另外初弟菩萨这个境界,从名相上说,我们这个经上也说得很清楚,阿罗汉亦有如此的功用。另外一个呢,初地菩萨,这个境界这里也不能随便宣说。但是呢可以粗粗的来讲,初地菩萨境界,应该是属于大乘菩萨的见道境界,也就是说他真正的悟破了人我,悟破了法我,人法二我皆空,真正的破除了见惑思惑,这个讲错了,在这个见道位上,可以讲象禅宗所说的,这种真正开悟的境界,起码要有这样一个功德,再说了,这个初地菩萨这个在经典上也是粗粗宣说,那至于真的到了登地菩萨的境界,这个是很细的,也有不同的显相,就像禅宗中开悟者,有的当下就获证神通,有的并没有。所以说要辩别如此深的法义,不是我们今天在这个讲堂所要细细诀择的东西。好吧。所以说我最后要说一句,你问这个问题,是不是跟我们自己现在的修证很有关系,如果不是而我们只是一味的去研究。比如说初地菩萨和二弟菩萨是什么区别啊?那个小乘和大乘他说证到的那个涅磐境界有什么区别啊?我想不是的。没有必要,或者这样说吧,你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你应该细细地跟你师父好好地去辨别。这样或许更现实一些,好吗。我看今天时间也耽误大家很久了。那么今天的回答问题就到这里吧。主持人请接麦,一起回向一下吧。
若尘如雪:好,今天时间也不早了,师父很累了,顶礼悲华禅师,感谢师父不辞辛劳为我们慈悲开示佛法。续佛惠命。在坐弟子及众生都永远记在内心,在坐的各位同修,让我们一起在这里恭敬和掌,感谢师父,愿师父于所有住世的善知识法体安康,让我们忠心的祝愿法界众生听闻佛法,具足正信,如法修行。得正解。为感谢师父的慈悲教诲,让我们以鲜花供养十方常住三宝,供养在坐的各位法师,诸位佛菩萨。下面呢,我带大家对这次法会做一个简单的回向,愿以今天讲法,护法,听法的殊胜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佛土,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有情,愿以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0:43:36 编辑过]

[念无常]一切皆空,爱却未空,生----是多么恐怖![念恩]一切功德来自上师,要一心依止。[愿生娑婆净土]南无浊世怙主本师释迦文佛!南无未来教主弥勒尊佛!南无兜率天上法花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念事业]默默耕耘几十年,且看那时侯的因我缘起的佛教会怎样?!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6: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