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11有无四相论第十二(千山我独行整理)校对稿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0  浏览数:2069  最后更新:2004/11/23 17:43:00 by 释悲华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4/11/23 17:43:00
释悲华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555
经 验 值:8120
注册时间:2004/3/30
11有无四相论第十二(千山我独行整理)校对稿

有无四相论第十二: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认自四大色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不求解脱。名有众生相。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真空实性。常随心境。意识流动。名有寿者相。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资财。但学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名无人相。于世间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行持。名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无此四相。是名菩萨。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我们又在这里见面了。今天晚上呢我们将继续的讲解《金刚心总持论》。因为这几天我们这里气候也热,我身体不太好,那今天可能就说讲的时间不会很长吧,我们在讲解之前呢,还是端正自己的身心作个祈请。顶礼十方三世一切佛,顶礼十方三世一切法,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顶礼十方慈教大德诸善知识。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好,我们今天就陆续的讲有《无四相论第十二》。那四相论第十二,讲到四相就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特别喜欢诵金刚经的朋友经常读到,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究竟为什么要(有中断)这四相来说呢,那这个具体的四相指的是什么,什么样叫有我相人相众相寿者相,什么样叫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说这一个论释尊将为我们开示什么样是觉悟的境界,什么样是迷悟的境界。也就是释尊在这里开示说,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沉迷的众生,如果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就名菩萨。这里面的菩萨意思就是讲觉悟的有情。那不悟的有情在心中就会存有这四相。金刚经论呢 在说到这四相的时候,他是紧跟着我们上一次所讲的证果论第十一而来,在我们上一讲中讲证果论的时候是从功夫修证的功夫层面去讲。那紧接下来这些的功夫是怎么样获得的呢?他证得这些圣果的因在哪里呢?所以说今天紧接下来就要讲这个因,就是说以上所说的象这个四果圣人以及那些觉悟的菩萨佛,他能就是因为悟到了什么,然后以这个证因作为修行,而圆满了他的果位的功德呢,所以说今天所讲的有无四相论第十二很显然是紧跟着前面所说的证果论进一步的开始阐析觉悟的方向在哪里,可以这么说。所以说我们就开始进入经文吧。今天主要要详细跟大家一道来学习一下,打这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究竟所指为何,我们来参照不同的说法来进行阐述,好,我们来进入经文,现在呢也请主持人为大家朗诵一下《有无四相论第十二》,请工作人员把这个按顺序帖在屏幕上,大家一道来学习一下。好请收麦。

(主持人读经)
《有无四相论第十二》: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认自四大色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不求解脱。名有众生相。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真空实性。常随心境。意识流动。名有寿者相。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资财。但学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名无人相。于世间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行持。名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无此四相。是名菩萨。

好,非常感谢若尘如雪为大家朗读经文。我们来看,文殊师利菩萨这个时候紧跟着问佛,他说什么样的人叫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呢,那反过来什么样的人没有这四相呢,通过这一问我们很清楚这里面释尊要对此进行辨别。我们刚才通过学习经文我们知道这种辨别释尊仍然跟前一个论一样呢没有完全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它的这个在心性觉悟的本体上去进行辨别,而是在外在我们能够理解的功用上去辨别,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点,那么好了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一个从理上去领悟的问题,和事象上去衡量的问题,那么释尊呢在这里侧重于在事象上的决择,因为作为一个初学者或作为一个修行的人,应该来说他更容易的从事象上去辨别,那么好了他如果修证的功夫没有到,如果一味的在这个微细的心识上去辨别也就是我刚才说的从本体上去辨别,他势必会有很大的难度也没有这样的必要,那这个也就是说我们修行开始应该注重行为上的行持,不应该过多的纠缠在自己功德没有到的时候硬要去辨别自己不是这个境界所要辨别的智慧,所以说释尊虽如此讲,我觉得对我们仍然再一次是一个启示,就是修行不能两头偏,应该是如果从功用上来说,应该是定慧两个要均衡的发展,就是这个意思,到了相应的时候再来辨别相应的(法义?)。所以说好,我们明白这一点呢我们来说一下,究竟什么叫我相人相众相寿者相呢,如果纯粹从理论上来说其实这四相的根源都在于一个我相,那么我相呢如果再细微再分辨从粗相上说应该有人我相,从细相上说应该有个法我相,这什么意思呢人我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有情生命在自我意识的境界里,他觉得,好象比如说我们人都觉得这个身体四大和合等等有五蕴,等等聚合成了一个好象感觉有个我在这里,也就是大家回观以反照,平常我们说话中说我说你这个其实就是一个我相,大家的意识里直接就有一个这样的分别,那问题就是说区别在哪里,首先一他呢都知道有一个我,第二他取何为我呢,按一般的人来说最粗浅就是把我这个身体当作是我,对吧,所以他非常爱惜这个身体,一切都是为了这个身体而来,好了,那,稍微对身体为我的执著轻的人呢,他就觉得我是一个人,他会认为说比如说我是学什么的,我是学艺术,还是我是个科长或者我是个教师等等,他具有这个好象我是个什么人的形象,如果这个形象再淡薄些的人,他就会觉得好象总而言之,我呢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个生命对吧。这就叫众生相。更微细的执著。好再细再淡薄的人他最终他还是觉得好象迷迷糊糊中就是有个我,我与天地同在。所以说这个我相呢,以这个人我执跟法我执的形式存在。那么前面所说的有你有我这个很显然属于人我相,它比较粗重 那么更微细的认同这种好象超我非我的就是法我执,它显现为众生相和寿者相,寿者相就是有个东西在,那众生相就是说有个(东西是出生的?) 有个相对待的东西而存在,有情仍然执取为我,也就是说从理谛上来说这个四相归根结底是个我相,只是说从四个方面由粗到细,来不断的剖析这个我相罢了。所以说我们平常心心念念如同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所说的那样,就是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很多朋友看到这段经文,也觉得有点不太理解,是不是觉得这个经书说得太严重了一点,为什么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呢?难道我这样想一想我就有罪吗?应该来说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个是个属于大乘经典,释尊说这个理是甚深的,他绝对不照一般的标准来说这样一句话,那好了我们呢凡夫众生可以讲心心念念都有一个我相,我们之所以轮回世间,之所以甚至造业受报,都是因为执著有个我,什么我?就是你的心理上一旦觉得有个我、自我的存在,他就是我相,而佛经上告诉我们这个我相的存在是个大幻觉,可以讲这是错的,也就是说在实际理谛里面根本不存在一个我,也就是佛经不断开示的,无我之真义,所以说我们这样想过去觉得确实困难,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一个我呢?哪怕你分析的再好你讲得再通,我与生具来我无始劫以来我就是有个我相啊,他经书上为什么说无我呢,所以听到无我的法可以讲是甚深之法,那心量小者,根器不到者一听到这个话,他马上就有一种什么?一种恐惧心理排斥心理所以说真正的佛法,说到解脱的佛法,按照世俗人的标准来看,常常是在心里面有意无意会去排斥。因为世尊向我们所开示的实在是一种觉悟的法,什么叫觉悟?就是闻所未闻,想都没想过的,试想想什么叫无我呢,我们举心动念又哪一个没有一个我相存在呢,所以说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里面告诉我们,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为什么会有罪呢?因为他还是都是有我相在,因为我相的存在执著有个我就叫执,因为我执而产生了我爱,所以说我执和我爱是众生的病,那么站在凡夫的角度站在世间法的角度这叫很正常,对吧那世间法再好,他也是叫一个人去开发他的潜能去完善他的个性,去完善自我,但是除此以外象佛经所说的超越这个自我,破除我相,证到无我的涅槃,这个大概只有佛法会这样告诉你。也就是我们这个我的感觉这个相状的,这个心想中有个我的存在,这种心念可以讲是根深蒂固,根本就很难打破的,结果你不管这个我它在,不管你是比如信仰有个上帝或者你认为我修什么很绝妙的功法,或者认为我能够(理解?)金刚经,我能够理解那个甚深微妙之法义,但是要想真正破除这个我相,了了明白根本就无我存在可以讲是难中之难,它难就难在这里,所以说只有佛法会为我们开示。这是从大的方面,从理谛的方面来说何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粗到细。但是如此宣说确实很困难,宣说的再清楚也离不开心里所想的境界,因为实际上,要真正的悟到真正的达到逐步破除这种我相,它是靠修行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条修行的道路,这条路是走出来的,就象昨天一个朋友跟我讲,他说我现在明白了这个学佛学佛,学的行佛的行是为了走出这条修行的路,所以说他跟我说,他说有些忏悔,他说以前总是跟你说这个理那个理,现在发现没有必要,因为这是靠作出来的因为反观自己你看,这种自我的观念无时无刻不在,也就是根本就没有破除我相 而真正破除我相的人,在他心中确实,他根本不感觉有一个我,那么因为有这个我的存在而滋生的一切三界六道轮回业种统统他都因此会消失掉,也就是说才会真正的证得,这个我们上一节课所说的证果论第十一所说的那种圣者解脱的境界,我们讲到初果须陀洹的时候就已经有此功用了,他远离了六尘清净三业,投明师学正法,他要悟到这个涅槃境界,也就是说这个是回流,从此他看到了确实这个五蕴这个知道,他不能为我,他初步悟到,所以有这样的功用才开始超离世间走向了涅槃解脱,这个从理上来说,所以说须知证悟的艰难,这个是困难的,他是要修行的,并不是靠想一想就知道的,那我们呢之所以辨别这个法义,就是为了逐步破除自己对这方面的执著,慢慢的走到实修实证的这样一条道路上来,这才是我们要讲解这个的用意所在。其实理上在这里,所说有些朋友觉得我为什么一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很快的把它带过去,或者是不愿意在具体的分析上多下工夫,而是花了很多的功夫来劝导人要老实的去修行,应该来说我的用意在于如此。也就是说如果我现在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分析的非常细微,然后大家听了也感觉,嗯是那么一回事,可是呢回去睡完一觉,醒过来依然眼睛一睁开就感觉有一个我,依然一看到别人就会人我纷飞,烦恼还是烦恼,解脱终归还是遥远的解脱,道理就在这里。好,那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来粗粗的讲一下经论上所说的这个四相的区别在哪里。好,释尊这里回答,他说凡夫之人认自己四大色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好这语言非常之简单,唉贪生怕死,为什么会贪生怕死呢?因为凡夫认自己的四大色身是我,也就是这个身体是我,我身体呢,看起来有形状,我的身体会运动眼睛会眨,嘴巴会说还有身体有感受,有痛不痛,快乐舒适和不舒适的感觉,身体,我这个身体里面,我这个脑袋长在头上,那我会想问题,对不对,啊我会思维对吧,好,那我身体在这里,我身体有一种欲望,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我呢六根长到我的身体上,透过我的身体,我的六根,我能意识到外面世界的存在,眼睛一睁开就看到电脑屏幕,有个色有个色相,这很真实的,凡夫就会执着这个四大色身是什么?是我,绝对这个是我,这是我的身体,我就在我的身体里,而且你是你我是我,我们经常听到朋友说这句话,这是我的事情关你什么事情呢,这其实就是我相,其实就是因为有个我相的存在,所以说什么我们会什么贪生怕死。所以说在这个我相上的解释,释尊并没有从这个分析五蕴等等从理性的境界去分析,而是站在它的现象功用上去说,啊叫贪生怕死,所以说由此启示如果我们与人言谈,说什么叫无我无我之深意,什么叫无我无我之法义,好了我觉得还不如用经上所说的这样,你问你自己,你是否还贪生怕死,你真的已经不觉得这个肉身不是我吗?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衡量,我相我相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佛经上要修行,叫你要修戒定慧,回观返照,反过来看,自我的身心,一直到悟透五蕴身心本来是空为止。如此才方为破除我相,啊即是此意。而破除了我相,见到的依然是自己心性的真实,这个法义也就是我们这个金刚心论一再宣说的,金刚心为陀罗尼,心是陀罗尼门。所以说这条修行的道路,逐步反观内照,去破除自我执着,破除我相的道路,绝对是修行的正道。所以说这个金刚心论处处指归,如果你违背这样的一条道路,你的修行不是为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是为了自净其意,你呢其它的一切修行可以讲,不是走在正道上。啊,这是对我们的启示。所以说什么叫我相?就是你贪生怕死吗?对吧,啊好了其它不多说,再看第二点,这个人相何讲呢,经上说的很清楚,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好这说的什么意思?就是心不平等,什么叫心不平等呢?对于他人,啊对于人你分好分坏,啊这个好看这个不好看,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这个,你说的话我听了舒服,你说的话我听了不舒服,这就叫作什么?心存憎爱,义不均平,好你有这种心的存在就是有人相的存在,有好有坏,你(?)有这样好跟坏这种实我的存在的。所以说我们离开不了这种憎爱之心,而这种憎爱之心,《缘觉经》中就告诉我们,轮回之本来自什么?就是这种憎爱之心,就是爱和憎,也就是说的贪和嗔这个心使我们流转于六道轮回中。所以说当我们向善,生往生善道的心,它又是成为下恶道的因,当我们迷恋于这个世间,而轮回向下恶道的心这个苦难的心,反过来又是我们行善升天的因,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一直是处在一个憎爱之中,并没有平等化。我们会说我们想上天堂,我们不想下地狱,我们会说我这个世界很好,我为什么一定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呢?对不对,啊这个人,这人师傅功德是很大的,而这个师傅呢,他不行,这个说的如法,那个说的不如法,这个让人起欢喜心,那个让人不起欢喜心,所以他悟不透这个缘起性空之理,他分明有个人相在。所以说心存憎爱,没办法摆脱这种贪嗔之念,所以说他心行布施的时候,他就不能作到平等而施,这个表现在哪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许多朋友去参加放生法会,对不对,好去参回放生法会的时候,我们到菜市场上去买鱼啊,或者到哪里去买动物的时候,我们心是否有憎爱之心呢?是否觉得我要买这样的鸟或者说是买个子大的鱼,我功德是不是更大一点呢?他不是怀着一个平等的心去买什么,对吧,这个也是什么?有人相,因为他心存憎爱呀。啊所以说心有贪嗔之心不能舍,不平等啊待人不平等,那么好,他就很难作到什么?慈悲喜舍中的舍无量,啊这个舍就是平等而舍,心不平等他不可能舍。所以这叫人相带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我相第二个表现为人相。好再看第三个,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不求解脱。这个说到什么相?说到众生相。众生众生,就是讲我们这个有情世界。怎么理解这个呢?什么叫随着世心流转,我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说你呢,比如象我这样吧,比如说很久了没有回到家乡了,啊我的家乡在福州,在过去的时候我一看,诶?!福州城没有现在这么漂亮啊,当我看到,我从窗户看出去,万丈高楼平地起,看到一座座漂亮的房屋展现在面前,我心里突然想,哦这个就是我的家乡,以前过去没有而现在有,也就是说生有东西而生起,那么好了你看到这个景象的时候呢,你这个心就不可能有一种。(因有人来禅师暂断讲经)
我们就感觉过去没有的东西现在再次出生,也就是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啊充满了新鲜感,不断的有东西在出生,而且很多很多,所以称为众,所谓众生相众生相,即是此相,所以说因为我们有这种欢喜之心,你觉得好象有这个东西的存在对它有一种认可,有一种喜乐,那么好了,那么我的心就会随它而流转,这个就叫作什么?念念长随世心流转,这个心是世间的心,对吧,故有众生相。是站在这个功用的角度去讲的。再看这个,最后一个讲到这个寿者相,看经上是怎么说。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真空实性。这个就讲到了一个最终,众生所感觉的这个我,它有一个存在,只要有东西存在,它就体现为什么?我们说这个人有个寿命,比如说这个人活了五十岁,这个人活了七十岁八十岁,啊这就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它有一个人在这里,不管它是什么,它是有寿命的,有寿命就意味着它存在,它有个实体,所以说这是最后一层的我相的执着。所以说,经书上这里说,因为它不能悟这个无生,并没有任何实体出生,这个真空实性,这个实性本体,也就是按我说的金刚心他并没有完全彻悟,所以说他的心依然会随着心境流转而意识不断的流动,认为有个意识有个我,所以说这个称为寿者相。好以上就简单的说到这里。啊,这个讲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从哪一个方面呢?就是从我们平常非常容易理解的这个功用现象上去理解,这个就是这个金刚心论所告诉我们的。那好了接下来经书上又说到,这个反过来如果说空掉这个四相即为菩萨,那菩萨的境界呢刚好与此相对。所以说接下来我们看经文啊。他说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啊,这里面就刚才好相对,与凡夫之人执我相,贪生怕死,认四大色身为我刚好相对,所以说他俩这个功用,所以说菩萨悟破无我,他可以常行布施甚至不惜身命,他可以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为什么会这样?来自他的智慧,因为他很清楚,这个身体,如芭蕉阳艳,不可久住,所以说并没有对这个自我身体的爱惜所在,而是他把他的这生整个的生命拿去奉献。就是把这个一切的身体,不惜身命,全部奉献给佛法,奉献给有情众生。为什么他会这样作到呢?并不是他说我要这样作,而是他真的是智慧悟透了空掉了我相所带来的功德。所以说经书上讲何况资财,身命都可以舍弃更何况是资财呢。对吧,所以说先从布施资财开始,然后从精神上不断的去关爱别人,法布施继续,最后能够作到甚至为了给有情带来安乐不惜自己的身命,啊,这是境界的不断提高。所以说这个菩萨但学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这个大乘就是什么,因为大乘说的就是布施,就是说的牺牲自我去成全他人。所以说菩萨能够随顺大乘佛教,这才叫作我相,好,这个不多解释。另外一个说到人相的时候,也是讲到一点:平等。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无我无人相。这也是他的另外一方面的体现。好最后再讲到众生相,对世间心不再贪恋,也就是说菩萨心心念念都在法中。他没有别人这种喜乐贪爱,他心处处的处在圣境中,这个即名为无众生相。好最后一个是明悟自己。无生实性。彻悟法空,所以说他不随这个世心流转,所以故为无寿者相。但依种种方便法门,根据自己往昔这种慈悲救度众生的这种愿力而行持,这个称为无寿者相。所以说经书最后总结,有此四相,名为凡夫,无此四相,是名菩萨。啊我们知道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啊觉悟的有情。所以说这个菩萨呢是跟凡夫相对,所以说迷的叫凡夫,悟的叫菩萨。好,那么今天呢我们的讲到有无四相,基本上讲到这里呢就是有一些眉目了吧。好我们再从另外一上角度来理解一下这个四相。经书上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呢我们说一下我相,我相呢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去讲,比如说,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的觉有情,他要灭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有一众生得度过,好我们就来从这个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度度人,从这个度人的角度去说,当一个人觉得我在度人的时候,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四相,他如果执着有一个我能够度众,好,这就叫我相。如果他执着说,有对方被我所度,这就叫人相,如果他觉得不管怎么说有没有人有没有我,总归有一个能度有所度者历然相对,这个能度和所度这个还是叫众生相,对吧,这个还是叫作众生相。好了,最后如果说即使没有这种相,但他依然觉得这个法界中有一个存在的实体为我,就如同有人说在涅槃境界还是有一个真我,那么好了仍然是有个法可以授受而恋着不舍,就象一个人有命根一样,不管怎么说仍然有一个我相,这叫寿者相。所以说如果执取这四相,就会升起巅倒之心,那么远离这四相,就结束这巅倒梦想。所以说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这四相。好了,这回我们呢说一个公案,结束一下今天的说法。过去呢有一个人请教一个禅师,他说,他说禅师,经典上说,无情亦能说法,我要怎么能听呢,禅师回答说,有个我当然听不到,那个人反过来问,那么请问禅师你听得到吗,禅师哈哈大笑,说,有一个我再加有一个你当然就更听不到了,好,可见,有你有我的相对,你怎么能够测清这个三千法界之中这种声音呢?你怎么能够真正的看见青竹黄花的般若法身呢。啊所以说在菩萨耕耘的田地里,要广大的进行布施,平等护念一切众生的慧根芽苗,以没有四相的真心作为他的枝干,这样才能够获证空花佛果。这里面说到的就是一个破除人我相,而行真布施,而行这种真说法,这样一个……。当然了,这个已破除四相菩萨的这种广大的平等心,来真心贡养一切众生,这种境界这种心量,我们一时难以作到。所以说他是让我们心生向往,但是呢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明确了这个方向,就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少分的积累发心,逐渐的去累积成,菩萨满分的行愿,对吧,比如说,我们可以用一瓣花或者一个祝福,乃至一个微笑,一点点的欢喜给别人一点点的温暖,哪怕是一句好话,给人一种赞叹,甚至用善心等等来供养无边有缘无缘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那么我们当然就可以把佛法的真善美,就可真正的实现在在人间的生活中。庄严我们的净土。所以说一个(?)得庄严一个真发心向佛道的菩萨,他是不会轻视这随手随口随喜随心的点点滴滴的功德的,因为他知道这一切行持,一切的六度的行持,原来都是为了熄灭自己的烦恼,破除自己的人我执着,所以说他会,如同达摩大师在《血脉论》里所说的,广行六度,乃为破除我执。好今天呢因为时间的关系和因缘的关系,我们就先说到这里好吗?剩下如果有一些问题的话,我们看看随缘回答一些问题。好,请收麦吧。

问题一
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无我就是无一切执着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应该来说,无我并不是讲的无一切的执着,我们佛经上并没有说叫人破除一切的执着,这是我们自己的理解,而所有的执着中的根源,这个心呢执着在上面,他有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我相,对自我有个我的存在,这个是执着,使我们如此流转三界六道转回的根源所在,所以说要破除对我的执着。而且执着这个词我们在看经书也好,学习佛法也好要明白一点,要区分开来,这个名词,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世俗谛的含义,就是说按照我们习惯所说的那个意思,另外一个是圣义谛的含义,就是佛法的含义。比如说执着这个字,在我们今天的词汇里,执着往往被理解为是一种正面的词,表示一个人对自己的理想,自己好的一方面执着的追求,那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并不是我们佛法上所说的执着,我们佛法上所说的执着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对这个我相对这个自我的执着,成为我执和我爱,所以说这样呢必须破除这种执取和贪着,这个称为执着。所以说不是说不执着一切。我们所谓的执着一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相众生相,因为觉得外面有一个人,人又不平等,觉得有众生,有一切一切的生起,他好象是有一个不变的本体值得欢喜,值得依附的对象,那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不要执着一切。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往内看,要看到真正执着是在自我的执着,而并不是外在的。所以说这个才是不执着,这个才是破除我相,去证悟到无我这样一个意思在里面,好么就说到这些吧。
问题二
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菩萨以何为我?
好,这个问题问的就更好了。刚好我们刚才不是说过吗,这个我呢,从粗相到细相都是非常微细,根深蒂固。所以这个朋友问菩萨以何为我,菩萨,明确的说一句,菩萨并无有我,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完全破尽。我们刚才讲到这个寿者相,也就说他最后还会执着有个心识,有一个哪怕是朦朦胧胧非常抽象,甚至有人想象涅槃境界他就是我,其实呢,这个您觉得有个我,我们说到我,我们今天再说下什么叫作我,我呢他的起码有两个特征,我们称他为我,哪两个特征,第一就是说永恒不变方为我,他说有个东西存在啊,他不会变化,他有个实体在那里。第二个呢,他有个固定的特征,区别于其它的,他独立存在的特性,所以说有独立之特性,有不变之特性,这两个特性我们称他为我。对吧,那好了,那菩萨因为悟破我人众生寿者相皆是空,所以说他心中并无有我之相,有我之相是凡夫之相,而菩萨呢并无之相,好了是不是以法身为我,所以说《缘觉经》说的很清楚,用轮回的心去测量涅槃的境界,就相当于一个在河流上行驶的船,你站在船上去看两岸的世界,那么船在行驶之中,那么你看到岸,他也是在移动的,一样的,我们凡夫的心,因为没有破除我执,所以说以我们凡夫有我的心去测量涅槃的境界,去理解佛说的法身无我的境界,那么自然而然不是也把法身为我吗,这个正是我们的执着之所在,所以说不管如何改头换面,不管跑到哪里不管怎么想,我们都会有意无意的去希望能有个我,而且这个法确实甚深微妙,我们在忍辱中有讲到无生法忍,这里面其中有个含义,就是说遇到这个很甚深的法,根器未到的人,或者理解上有偏差福德不够的人听了会害怕。就比如说,我们一说到修行,马上就说啊你要出家,出家不得了,出家呢不要成家了,也就是说男的出家不要女的了,太可怕了吧。所以说一讲到这个戒律,一讲到无我,怎么会无我呢,无我那还了得,所以说这个法很深,让凡夫的心会恐惧,真的无我吗?所以说他改头换面他还是希望有个我,他不能忍受这个无我的法,这个无生的法,所以说称为无生法忍。所以说为什么要用忍这个字呢?因为心能够安稳能接受,是这个意思。所以说由此可见,我们这个我执我爱是根深蒂固,就算是走进了涅槃解脱境界的修行,我们依然希望涅槃有个我,我们很多练净土宗学净土法门的,也希望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在我的心外有一个美妙的世界,然后呢我这辈也要多作好事啊念佛啊,然后怎么怎么我就专修了我就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一再宣说的,如果你离开了心性本体去修行,心外求法,那么都成了天道,你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你的心,心净以后,是净心所现的世界,他依然离不开你的心,所以说你只有净除内心的业障,只有说发愿,与佛菩萨的愿力相应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外在有一个世界,如果认为外在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众生相。你如果觉得我有一个颗解脱的心,哪怕有一个法身我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里,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寿者相。你如果觉得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呢,大家都男女不分别,它怎么会有我人间那么美妙呢?有我美好的家庭,有我一切的荣华富贵的享受,还有亲情好友的亲情,那我为什么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呢?这个就叫作我相,对吧你觉得周围的人很可爱,这世界上有我可爱的人,有贪着之心,这就叫人相,所以说我们凡夫的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非常明显的存在着。修行真正来说,要想获得我们前一讲所说的证果论说的,如同四果阿罗汉这样解脱圣者自在的境界,就是象前面所说的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要坚持斋戒,精修十善,亲近三业,远离六尘,要力投明师,学问正法,如此不随自心流转,依佛行持,有这个功才会入流。才会超凡入圣,才会真正获得解脱。那么这个金刚心论莫说为初机者而说,确实是直指心性,他说实话了,说真话了。所以说有缘者有福者,心能安稳者不报邪见生起想往之心,一念生心,功德无量,必种下将来解脱之果。如果能这样听这样想,而心不惊,不愄,不怖而起欢喜,这个欢喜叫法喜,此乃功德无量值得随喜。好这个问题就回到这里好吗,下面看看还有没有问题,我们继续回答一下。
问题三
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佛祖为何又在别处说常乐我(有我)净呢
好,这个问题问得就更加之好,我们今天问的问题很有质量,前后相连很有次第,赞叹。我们知道我们有句话很熟悉的,叫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一切所说都是方便,也就是说,其实呢,如果按照真的无四相来说,就象大家也常说的就是,我说法四十九年其实未曾说过一法,也有相同之理趣,也就是说为什么佛又在诸如象《大藏涅槃经》,在世尊临灭度的时候他又这样宣说呢?过去所说,无常苦无我不净那样所说,今日我欲涅槃我所宣讲之法已经完全宣说,我诸弟子得到正果者,已经该度者皆已得度,未度者已经种下得度因缘,我大事已毕,我今夜即将入涅槃。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宣说这个常乐我净呢,也就这仍然是个方便所说。因为凡夫众生对我人众生寿者相实在是非常之贪着,如果他欲认其为我,如果过于在这个心中不能体认,那么心就会惊怖,佛祖以方便宣说,如果你认为有我那么涅槃这个才是我,解脱境界那个才是我,象我释迦牟尼佛一样,证到佛果,那才是真正的常乐我净,所以说,由这个针对这一点世尊再一次宣说这个。好,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在很多大乘经典里面释尊宣说,就是要回小向大破斥对小乘经的执着,劝发菩提心,劝要心量广大,进一步去求更深更多救度众生的法门,这是讲执着于得饱为足的众生而言,那对于贪高求远,小乘法都无法修习却妄图大乘的众生,那么释尊又在诸如《地藏菩萨十轮经》里面又这样宣说,若未先学小乘却妄言大乘者,未具大乘根基而宣说大乘法者,说者与听者皆有过失,好了这又是针对这样的现象来说。所以佛说种种法都是为了方便对人的种种执着。最终之理趣,是要引导我们走向究竟的解脱和涅槃,所以说这里面在证果论之后,紧接着宣说有无四相论就是承接在前面所说的证果,我们对证果的功德生起向往的时候进一步的释尊告诉我们,而我们要想获得这个证果的功德,并不是去随顺世间的心,并不是象世间那样去贪图我,去完善这个自我而得到,反过来却是破除世间的我执我爱而获得前面所说的证果功德。所以说一正一反一前一后,这个是世尊方便说法的悲心所在。听到这里大家细细思考,我想这点跟大家的分想应该有所相应。今天呢我们问题就回答到这里,有些没有回答到的朋友,非常抱歉,我们改天再见,祝大家吉祥。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0:44:10 编辑过]

[念无常]一切皆空,爱却未空,生----是多么恐怖![念恩]一切功德来自上师,要一心依止。[愿生娑婆净土]南无浊世怙主本师释迦文佛!南无未来教主弥勒尊佛!南无兜率天上法花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念事业]默默耕耘几十年,且看那时侯的因我缘起的佛教会怎样?!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6: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