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大乘瑜伽祷白文(第一讲)
发起人:菩提念珠  回复数:0  浏览数:3574  最后更新:2005/12/10 16:31:00 by 菩提念珠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5/12/10 16:31:00
菩提念珠





大学本科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275
经 验 值:459
注册时间:2004/4/2
大乘瑜伽祷白文(第一讲)

《大乘瑜伽祷白文》释义     第一讲

具德上悲下华禅师开示      

做为我们的前行发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好,我们以这样的心情来听讲。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大乘瑜伽祷白文>。这次<大乘瑜伽祷白文>的编辑和前面一次<大乘瑜伽前行祷白文>呢,有一点调整。但是内容差不多。
    这次<大乘瑜伽祷白文>正式在的论坛上发出来,让大家能来下载、来受持。其实呢,这个<大乘瑜伽祷白文>虽然很简短,但是他包含的法义却相当的多。通常讲法呢,可以从共同的角度来讲,也可以从不共同的角度来讲。共同的讲法呢对一般情况修行根器的人都可以听闻。那么不共同的讲法呢,很显然,必须对已经具足特殊根器的人才能宣讲。那么这样共同与不共同呢,也是相对而言的。也不是说哪个哪个人就属于共同,哪个哪个人就属于不共同。并无定法,众生的根器也不确定,关键还在于她是否诚心诚意的修行。那么根器也是不定的。但是对于说法来说呢,不具足根器的人,首先,要对他说法呢本身有过失,很重要一点就是说就是说了也等于没有说;更不好的是说了以后,他在知见上了知以后,可能还害了他,相反他若执着于邪见或自我固执,他反过来也会害了别人。所以说对自他呢都不利。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不适合根器的人听法反而有害处。这一切全在于听者自心。
    那这篇<大乘瑜伽祷白文>呢,他文字很短,一共有十三篇。分别揽括了各种层次的不同法义。他从皈依开始,到警策、祈愿到请师垂怜。这短短的字里行间呢,实际上已经浓宿了大乘的瑜伽法义在里面。他以祷白的方式来进行,可以做为我们在修法之前的祈祷,也可以做为我们平常修行当中这种发心的纲要、也可以时时提示我们佛法中最极精要的法义所在。实际上呢,他包含的内容真的是非常之多。等下我们可以慢慢的来讲。今天通过我们对这篇的讲解呢,就做为我们这次讲法的缘起吧。
    好了,其他的话今天就不多说了。至于在听法的时候如何去断除器之三过、去除五垢来听法,这个我今天就不多说。大家应该调整好自已的真心来听。因为任何时候不管讲什么,如果你有心的去听,认真的思考、发心去实践他,那么你就能真实的了知法义。否则纵使听经千万遍,纵使你一个人在那里不停的妄想也难以去见佛法的一丝一毫。
    好了,刚才前面略微讲到闻思修的重要,闻思修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如果闻思修分开来,所说的一切佛法呢都无用处、甚至可能会偏邪。所以说一定要特别的提示大家一下。好,我们来看原文。
<大乘瑜伽祷白文>,先看这个题目。题目呢分为四个要点:大乘、瑜伽、祷白和文。
    我们首先来看“大乘”,为什么这篇要称为“大乘文”呢?我们知道,古往今来的祖师大德通常判教、判设佛法,他有几种分法。比如说我们汉地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有一个弥天高判。把释迦佛说法其间,佛教发展的过程设为五八教大法,五种识:阿含识乃至到最后的法华阿含识。是大家很熟悉的天台宗的五识八教的判法,就是话疑释教,话法释教等等,善通别缘了,这个大家教非常熟悉的。还有的比如说现在藏传佛教很多法师分为三乘:小乘、大乘和密乘。再比如说太虚大师,他对佛法的判设也有所不同。有的也分为小乘大乘有的也分为比如说在藏传佛教中宁玛吧,他甚至把整个佛教分为九乘制:外三乘、内三乘和密三乘,把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称为外三乘,把四部行部瑜珈部称为内三乘,把声闻次第最终大圆满分为密三乘,为无上大圆满分为密三乘、密乘。这是九乘次第的分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呢,不管怎么样的分法都说明是佛教流传在世间,释迦世尊他不是说只为一种根器说同样一种法。很显然,以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方便而讲说不同的法。这才有大小乘之分、才有显教和密教之分,这点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大乘、小乘,实在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同,而不是说佛法有不同,佛法都是相同的。因为佛法最终将引导众生个个都成佛。这个只人佛教才有,在任何其他的宗教都不可能象佛教这样彻底、平等。释迦世尊可以讲是在我们人类当中人格最圆满者―――就是佛。而且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灵性的众生、有情众生皆有佛性。若众生能自证自知本有之佛性,则依体起用、则个个将圆满佛果。也就是说一切有情众生他都可能成佛、他都是平等的。没有说佛和众生他最终会有什么差别,他从一开始就是平等的,所以这就是佛教的教义。
    但是有情众生无始以来。佛教称为无始以来,他不称是上帝所造或者是由其他的因而推动着有情众生的产生。无始无终的这一现相。因缘所生法。因为因其为因缘所生相续不断所以称为无始的有情众生。这些有情众生呢,因为迷失了本来真性或是是说迷失了本有的佛性,而起贪嗔痴等无明烦恼,因烦恼而造业,造业则业果不断,迷失真性,所以说轮回在六道苦海之中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是什么?就是迷失了佛性。本来是佛,可是不知道自已是佛,也认识不来这个自心为何是佛。那么表现为众生就是对自性自心存在无明,不能完全的认知圆满,也就是说不能完全的解脱自在。这就是有情众生。
    那么如何让这些本来就具备佛性、只要加以开启和证悟就能成佛的众生,最终走上成佛的道路呢?这就是佛陀在这个世间宣讲佛法的意义所在。所以说佛陀出现在世间他必须宣讲佛法。那么如果说已经有了佛陀出现于世、佛陀也宣讲了佛法,也就是说众生如何解脱成佛这样一个方法。如果没有众生去接受、去实践,也就是我们经书上常说的信受奉行。那么刚才前面所说的让一切有情都能摆脱无明而最终证得佛陀的果位,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佛教中必须有僧宝住持,必须有实践佛道的修行人存在这个世间。那么整个佛教才成为有意义的一种教法。那这个就是我们皈依篇里面首先要提的佛法僧三宝。
    好,讲完前面这个佛法的意义,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说有“大乘”之说。而这个大乘之所以区别于小乘,最关键的就在于什么呢?就在于发心的不同。也就是说刚才所说的无明的有情众生不管因为什么样的因缘他想追求佛道,那么最初这一念发心就是不一样。发心呢,有大有小。有的众生发心说我要好好修行,让我能离开这些痛苦烦恼而得到解脱;那有的众生觉悟高,他说我与众生都是因缘相生,我能修行能成佛乃至世间一切的福报都离不开有情众生的恩德,一切众生互为缘起,故我若发心成佛修行的话,那也亦当令一切有情跟我一样的都能成佛。所以他发大心自度度人,愿一切有情众生皆能成佛。那这样善根成熟的众生发起这种菩提誓愿、也就是菩萨大愿,就被称为是大乘根器的众生。所以关键还是在于发心的不同,发心大所以称大乘,发心小所以称小乘。但不管大乘小乘最终都是要成佛,所以这是一致的。
     那么这个大乘呢,如果按照经典上所说的应该有七种广大胜于小乘,所以叫大乘。哪七种广大呢?大圆想、大修行、大本至、大精进、大方便善巧、大正确修行和大功业等七种广大胜于小乘。这点我们今天就不详细解说。最主要还是发心广大。所以说大家说佛的时候说我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或者有人说我现在修的是小乘佛法。那么是不是某种法他叫做大乘法、小乘法?真正的区别是不是在这里呢?显然不是。其实大乘小乘就在于你的发心上。就是说你自已是个大根器的众生还是小根器的众生,看你的发心,你现在的心量。如果你现在心量很小,如果听了大乘法,你会出现二种情况:一种就是说你闻法而心有畏惧,因为你的心进不去呀,然后大乘法说的那些东西你会感到害怕。比如说有的人会问“我看经典上说那些菩萨摩诃萨他打坐的时候发愿‘如果我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么我宁可死在坐上而不起坐’”,他就感到非常的害怕,他经常这样问“我这样打坐万一搞不好出了问题怎么办?”他就非常担心这个问题。那么做为大根器的众生呢,他会说这样的话吗?他不会。具有大勇气去实践他。他会说“如果今生我努力的求佛道,今天偿试着去打坐修行结果出问题或者是转生他方,那么下一世转世来的时候我还是要求佛、还是要亲近善知识、还是要行菩萨道。所以说在这种大心量中象诸如此类的小心量而引起的烦恼则不复存在。一样的道理,我们平常的修行人,如果这个人德行、福德力比较高,那么他就算遇到魔障他也很容易去战胜他。那么平常德行比较低下、人格比较下劣的人,他不要说能超越种种坚难的魔境,而平常的本来不必要生的烦恼,他也会烦恼丛生。也就是说他心量小,他自我意识很强。那么一切烦恼的根呢就是自我执著、自我固执、就是小心眼所导致的,所以他的烦恼就特别的多,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大乘小乘呢关键还在于你自已。当然一些众生根器下劣,他听完了大乘法以后反而增强的他的我慢心。有的可能会毁谤,毁谤其他的宗派,或者是毁谤小乘,或者是毁谤善知识等等。这种根器的众生呢,他属于那种根性无定的众生,他这种根器呢,可以讲连小乘都到不了。但是往往呢会觉得自已是大乘,就象地藏经所说的那样自认是大乘党。好象我是大乘的,其他人都是小乘的。其实是大我慢。根本跟佛道不沾边。因为在佛教修行中无论是小乘大乘根本不存在贡高我慢这回事。
    那么今天呢也有很多人持这样一个观点。持二个极端的观点。过去呢经常听到就是说了解一些大乘佛法的人会说南传佛教或者是其他一些那都是小乘的、焦芽败种。那今天反过来倒是有很多人他信奉南传佛教,比如说修那个内观禅的等等。他们很多人也持这种观点,说大乘不是佛说的,意思说只有小乘才是纯正的佛教。其实这都是一种偏差。没有把握佛法是为了解脱我们人世间的无明,是为了追求俗世间的解脱这样一个宗旨,而没有真正明白众生根基不同才有不同的教法这样一个道理。所以说才有这样毁谤其他宗派的狭窄的观点出现,好了刚才说到一个大乘,就先讲到这里,大家稍微有所了解。
     第二再讲“瑜伽”二个字。瑜伽二个字呢,按照大家通常的观念认为是翻译成“相应”。但是如果按照究竟的意义上来讲,瑜伽的意思应该是“具德清净”的意思。你想想如果一个人修行上师瑜伽而最终获得上师的密意,那么在获得密意的同时人所将是不二的、自他将是一炉的。在这种人所不二自他一炉的情况下,谁和谁去相应呢?所以这个瑜伽如果仅仅纯粹的把他理解为相应,他的意思呢并没有发挥彻底。他是“具德清净”的意思。
     比如说在藏传佛教中,大家听到很多叫做“瑜伽士”。那么在通常的观念觉得好象瑜伽士是披头散发的,象济公和尚那样看起来疯疯颠颠、甚至看来了衣服穿的脏脏看起来不修边幅的叫“瑜伽士”。但是真正的情况是瑜伽士是具德清净的大士的意思,是那种证悟者、成就者,智慧和慈悲都圆满具足的修行者才称为是瑜迦士。瑜迦士也并不分在家出家。只要是真的达到具德清净,他就是名符其实的瑜伽士。在过去传说是弥勒菩萨从兜率陀天降下来说了一部论叫<瑜伽师地论>,瑜伽师说是这个意思。这是通常大家对瑜伽的理解―――相应。其实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相应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依教奉行,如理如法,这就是叫相应。相应并不是说,比如说跟上师相应,就说上师的头朝天上看我也朝天上看,这样就相应。上师朝左看我朝右看,这样就相应。上师呢,他有他的这种行为和做法,那么我呢有和他相对应的做法,这就叫相应。这统统都不叫相应。而又有的说按照上师的教法依教奉行,然后再按照闻思修的令自已如理如法,这样呢就使我们的身语意和佛菩萨的身语意相应。应该这么理解叫相应,这叫上师瑜伽,上师相应的意思。
     那么相应有很多种,我们在修行的整个过程中,其实就是瑜伽的过程。瑜伽,在今天这个社会,可能大家也都知道,在一些大都市里有很多瑜伽馆,也有很职业的瑜伽教练,他们也说瑜伽。但他这种瑜伽从哪里来,不管怎么一种说法,他都来自修练,来自过去乃至甚至在佛陀出现之前更久以前,这些心灵修练的大师们,他们就有瑜伽的概念。那么瑜伽最终的目的是令凡夫得到开悟、完全超越这个世间而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所以说这叫瑜伽。
     那我们把所修的法称为瑜伽,这也是非常准确的。瑜伽的含义非常深刻。当然现在的瑜伽很多人注重在,可能是对一些年轻的女性是这样的,为了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和谐。好象这样一种瑜伽,就是形体瑜伽。当然他提一些心里上的瑜伽,但是提到心灵上的瑜伽就讲到一个身心灵的三者和谐。那么他的更高的层次就是佛法修行中要达到的瑜伽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所以我们不妨把他这种初步的身心和谐的这种称为初步的瑜伽。我觉得也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对于现在盛行的这种瑜伽热潮,我觉得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如果能够从这种初级的身心一起训的瑜伽过渡上升到最终身心能够完全统一和谐达到开悟这种瑜伽。那么也不失为一条正道。很显然,现在社会层面对瑜伽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虽然也有些人进行心灵的引导,但是这些心灵的引导呢都不具有出世间的成份,都不引导众生生起出离心。什么叫出离心?出离心就是说从轮回的苦海中出离出来。他仍然是属于世间的,也就是说让这个身体更美好,让这个心灵更美好。所以最终还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佛法却告诉我们要想达到生命的完全解脱呢,他就必须超越这个自我,最终呢必须打破这个我执。所以说这个高度不一样,最终达到的目标不一样。就因为最终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所以说起点的修行很多地方也都不一样。就是说,刚才前面虽然这样说现在通行的瑜伽和佛教的瑜伽有相通之处,但是我们还是要认识到最根本上的差别。这里略说瑜伽的含义,瑜伽的含义还有很多,今天就不多说了。
     好,再看第三点:祷白。祷白这个词呢有二个字,一个是祷一个是白。祷,就是祈祷,其实祈祷大家可能很熟悉的是基督教信徒的祈祷,对上帝的祷告。看到这样几个特征。一个是发露自已,发自内心的进行祈祷,也就是这祈祷是一种反复深入的愿意,这样的一个过程。他反反复复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深入这样一个过程。发自内心的呼求、祷告、忏悔等等这些都称为祷告祈祷。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练法,这个在远古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很多宗教利用祈祷使自已的心超越自我的本位和更高的比如说梵天、大自在天,或者更高的心灵境界,比如抽象为一个名词叫上帝也好叫什么也好、梵也好。希望能够达到与梵或者更高灵界融合或者接近的这样一个结果。这种方式就称为祈祷就叫祷告。
     那么为什么叫祷白呢?白,我们知道有一个直白的意思,有这种宣说的意思。那我们这篇为什么称为白文呢?我们每天这样的读,平常的串习这样的发心他是一种告白。一方面对自已告白,提醒自已我是这样一个修行人,我的发心如是、我的追求的目标如是,天天提醒自已使自己正念。另一方面呢,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告白。也就是说我是瑜伽行者,那我的举心动念呢就不能同一般的世间的那促凡俗的观念,所以说也让大家来提醒我,我是这样的一个瑜伽行者。称为祷白文他具有“祷”和“白”这样的一种含义在,所以我把他称为“祷白文”。
     那“文”呢,这个为什么称“文”呢?这个也不能称为一个论,他也不是完整的偈,当然也不属于其他的书,最后就把他称为祷白文吧。
相信这篇<大乘瑜伽祷白文>基本上已经把大乘的佛法的要义、最起码来说基础共同的要义全部都说了。
     另外我刚才说过,讲解这个祷白文呢,他可以从共同的角度、也可以从不共同的角度来宣说。如果将其中共同的法义进行宣说的话。那么这个<大乘瑜伽祷白文>实际上就是无上法宝,他也不是说仅仅就是所谓的初级法理。因为共同和不共同的法义其实还是一致的,佛法的本来是一味的,只是因为不同的根器才有不同的分法罢了。这个我们这个<大乘瑜伽祷白文>基本的思想。他的法义呢贯通一切大乘法义。所以大家受持这个<大乘瑜伽祷白文>不要认为:哦,这个一个法。然后比如说类似的其他宗派或者是其他上师所传的、或者是在网络上看来的、或者是看书看到的。好象形式上有所不一样有出入,然后就觉得:哦,我是不是再修下那个法或者是再修下另外一个法。其实没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含义都相通的,随着不同根器他有所调整罢了。大家受持这个<大乘瑜伽祷白文>的时候不必再去羡慕其他的法义,认为有其他的或许与此不同或者有更为殊胜之处。其实不单是受持这样一篇祷白文我们要持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其实你修行任何一个佛法都应该如此。为什么要讲这样的一句话呢?因为今天我们修行,很多人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对佛法的修行并没有把各个门派的法门各个观点把他融合为“一”来受持。而是不公次第显密上下高低平行式的来受持。我以前经常举个例子就是说他从这个师父那里得了一个传承,然后又从另外一个师父那里得了一个传承,后天他自已又看了一遍传承。然后这样一来每个传承受下来的话师父都叫他你要好好修行你要好好修行。结果他桌面上的法本越堆越高。最后有一天他发现如果我真的照这样受持的话、如果我光光是念诵他的话、从早上念到晚上还是念不完。这下该怎么办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不明白刚才所说的道理。你必须把万法摄为一法来行持。而这种万法摄为一法的功夫从哪里产生呢?他就是从你受持一个法、深入下去,叫所谓一法通而万法通而产生的。一般不专心的去成办一个事情,做为一个修行人来讲他如果不专心的行持―――精进念,也就是我们以前在瑜伽说明(一)里面所讲的那样,如果你不能实实在在的、完整的、清清楚楚的把一件修行来完成。那么你所有的修行行为可以讲都不可能建立起来。你这个行为哪怕是念一句佛号,还说我是读诵一本经书、还是说我早上坚持起来如理如法的磕头。坚持下去,不管是容易做的还是不容易做的,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完完整整认认真真的去做过这样的一种事情,那么你的修行的基础根本就没有。你因为不能深入一法,所以说你永远不会理解为什么万法可以摄为一法。也就是你就还是想平行的受持这些法,只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然后不能找到他内在的联系。那么在今天这个信息这么广大的时代、信息这么丰富的时代,在今天的人的心呀这样多疑这样摇摆不定的情况下,你说他怎么可能深入佛法去修行呢?他会越来越乱越来越烦恼。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个道理的缘故。所以说这一篇<大乘瑜伽祷白文>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受持,他所包含的法义贯通一切大乘佛法的法义,当我受持他的时候即是在受持大乘瑜伽精要法。应该以这个发心来修行。所以说有的时候修行功课也好、读诵一篇文章也好、或者说每天起来做课诵,我们往往会象完成任务式的漫不经心的去实行他。其实这样导致的结果呢只能是越来越迷茫。其实真正的修行应该是始终如一,就如同说每天的早晨太阳升起来都应该是新的一样。我们每天的修行好象以前从来没有这样修过。所以你仍然要老老实实的从前行的发心、观想乃至一直到最后的结行回向你都要一丝不苟的认认真真的去做,这样才会收到修行的利益。我刚才讲的东西虽然简单,可是如果我们做个调查的话,比如说前阵子我们很多人也受了一些简单的法要,可是扪心自问你按照我刚才说的那样你去做了吗?实在是太少的人去做了。因为人实在是听着容易、说着容易,真的叫他去做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而所理解的东西,也就是你平常听经闻法、受持思考的东西,如果不与你的行为相应,也就是解行不相应。那么你要想谈得上实修实证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件事,他就这么简单。你是否去做呢?这是一方面。
     好了,我们以这样的发心来看这个<大乘瑜伽祷白文>。我们现在进入第一。今天可能时间也不多,可能第一都没有办法讲完。等下大家会看到,短短的一句话里面我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讲解,从他的外乘、内乘、密乘的含义去讲。那么今天当然了,我不可能完全讲不共同的法,但是有时候会提到一些不共同的法。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平常象任务交差那样读读、看看、听听就完事了。我们应该有这种深入的心去学法。你看讲可以讲这么细,那么你平常受持的时候就也应该这么细,朝着这么细的方向呢去理解佛法。那这样才是个修行人。大家通过这样做应该会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结束我们平常对佛法那种漫不经心、囫囵吞枣的状态,也就是从今天开始,以后就不要这个样子了。
好我们来看:
皈依
      先解释“皈依”二个字。“皈”什么意思呢?“皈”就是回头。就是返邪为正为“皈”、返黑为白为“皈”。“皈”字一边是“白”这边是个“反”字,也就是回头。回头呢在我们平常所说就是修行,就是修,如果再讲到我们平常具体的就是忏悔。知错改错,他有一个在思想上在行为上改变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才称为“皈”。
    那“依”就是依止,也可以简单讲就是依靠。依靠他要持续不断的依靠着,不能离开。我们平常有句话叫做生死相依。生死相依就是讲他永远跟随着不离开这。也就是我们皈依佛法,那么在我们的生命中在意念上在行为上就始终不离开佛法,这才叫皈依,对不对?还有句话叫做唇齿相依,依就是靠的很紧,那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皈依三宝的人在生活上乃至在他一切工作上他不能远离三宝,必须靠的很近。所以“依”有这样一层含义。好了通过这样的名词解释,到底什么叫皈依,大家心里都明白了。体现在行为当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为,更谈不上皈依。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佛教中有个很重要的礼节叫顶礼。那么这个礼拜顶礼他是一种皈。比如说一个人皈依了三宝-----我自今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讲一下皈依僧宝,如果皈依僧宝的话,那么凡是现出家相的人都是僧宝的代表。那你是否见到每个僧人都会升起如佛想呢?你见到每一个僧人都会马上想到,哦!这是我皈依的对境呀,你会不会很自然的去顶礼磕头呢?所以这种顶礼磕头是一种捷径、是一种依止。他表现为恭敬,而恭敬的行为就是一种皈依。
     我记得以前呢看到一个材料,讲在美国的佛教青年会好象,好象是竺可桢,就是一位很著名的一位居士大德。他曾经在美国的一个寺院里的斋堂用斋,出来的时候刚好法师走进斋堂,他一看到法师马上就向他顶礼。象他这样德高望重的一个居士,又是佛教总会的会长、董事长,年龄这么一大把了,可以讲德高望重。但是他见到这个法师,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仍然马上下跪顶礼。这就是一种示现,就是说明真正的菩萨他肯定尊重三宝。这就体现一种皈依呀。我再举一个大家熟知的这样一个现象,比如说前一阵子智光师父出家了。智光师父原来是我们的同修道友、他是在家人。那在我们网络上听了经,和大家一起学习佛法,终于呢发起这个心:我要出离、我要去出家。但是我想请问一下我们这边熟悉的朋友,你见到智光师父出家,今天比如说法会上应该顶礼僧,在我们的同修当中,有几个人见到智光师、你会下跪顶礼吗?或者哪怕在论坛上、在语音上你会表示一种尊敬吗?还是会这样去说,哦!智光师真有福报,哪有福报?----他现在能跟着上师修行。你看我多没福报,我现在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修行呀!他觉得智光师很有福报。有的人当然会想的,咳!智光师有这么好的条件,可是我呢却没有得不到这种待遇,所以说所谓福报不够。那这是一种恭敬心吗?对吧。还有一种会说:智光师你这是外在上师出家了,你的形象是个出家人,你真能解脱、你真能出家吗?然后好象或许他自已在家却是一位菩萨呢!当然了我不能否认说这些同修说的话没有道理,但是同时也看得出来,就是很简单一句话你对出家的僧人是否有恭敬心!这个重要,这种我慢不容易放得下,就是平常道理说得很好,遇到具体和事情就可以考验出来了。这是跟我们非常接近的一个例子,他都可以充分的说明我们是否有一颗皈依的心。以前的时候我们把修行的最初的阶段称为皈依的锻炼,这是最低的程度了。通常我们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和智慧心。那么为什么前面要提个皈依呢,那显然这是方便之中的方便。其实为什么今天要提这个,因为说句实话我们今天很多进入佛门的,有很多是假冒伪劣的,这个我说话说得比较直率。何以故呢,因为确实是这样的,很多人虽入佛门,但是他一边信佛一边在造罪。所以底下那个警策句有句话叫做“虽依师修不防止罪行”。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很简单,他可能会说无并不信佛、我连三世因果都不信,但是我也进入佛门,我也顶礼上师,我也来修行,我也想了解佛法说什么。怎么修行呢!然后他进入佛门呢就把佛法给拆解了,比如说我看佛法里面有瑜伽修炼,我把瑜伽修炼的原理抽出来让我强身健体;我看佛门里面寺院挺清净的,那我累的时候就跑到寺院里面去清净清净。或者比如说甚至讲得更现实一点,有的青年男女没地方谈恋爱,寺院的风景真好,我跑到里面去谈恋爱。然后所以说为什么虽然我们今天很多人对寺院的出家人对僧宝他非常的庄重,但是我们却看到寺院里有很多这样的人,到了我们南方这里更严重,甚至在家人他根本不信佛,但是他强占着寺院。为什么?他甚至也联合勾结一批只想谋名闻利养的现出家相的出家人霸占着寺院,甚至是驱逐其他的僧人。大家通过搞经忏呀,通过什么什么大家赚钱大家一起分。今天我们的时代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也就是说混入佛门的人太多太多。那么因为这种文化,这种氛围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今天虽然说好象正而八经来修行的人,很多人心中都难免这种假的东西,也就是他心不纯正呀。其实晚上静静的夜晚的时候,你好好的去问自已的心,从我开始信佛到现在我真的真的来求佛吗?真的真的相信佛教吗?我真的不是一种贪欲而进入佛门吗?你去问你自已。这话不是乱讲的。心很难真,甚至到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已是虚伪的程度,更严重的。就因为如此,所以说才会提出这样的一句话来,要先从皈依开始,皈依要锻炼。变成一个真实的生起皈依的心来,然后在你的生命中佛法僧三宝再进一步上师三宝,他就是你生命的皈依处呀。从我现在的生命开始乃至我死亡,乃至说死亡转世到来生以至永远,我的心呢三宝就永远在我顶上,我生命的一切的支柱,一要的解释,一切的理由,一切根都在三宝中,生生世世的皈依三宝,这就是我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我一切行为的标准。能有这种心吗?
     那好,有了这种心的人,哪怕他会觉得我烦恼太沉重了,怎么样?不要紧!哪怕他觉得我太笨了,师父跟我讲了好几遍我还是没懂,我真的是非常认真去听了。这样有关系吗?没关系!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他有一颗赤诚的皈依的心。所以他能承认错误呀,他心很直。他就会有正确的心态来修行佛法,他一切就会去正想。其实这点很重要很重要。或许我们会觉得,哎呀,你这个法师讲话是不是有点太偏了,按照我的了解,我觉得不是。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动机不纯的太多太多。就包括象我们跟随在我们这边弟子中女众男众。如果真的说起来,很多人真的是这样―――其实根本不信佛。就因为他根本不信佛的缘故,而又不诚实。他欺骗三宝,他连上师都敢欺骗。因为他一直骗上师吗,乃至说后来他产生种种的邪知邪见毁谤上师,他都变得很正常,因为他基本这个没有树立。所以说要提一个皈依的锻炼,这皈依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第一个部分就讲皈依,不要以为皈依的心那么容易就有。我们每天临睡之前,总结我们今天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你问问我们自已,我真的把三宝把上师三宝当作我的皈依处了吗?我所做的一切是出于皈依心而做的吗?我所做的一切没有违背这个皈依吗?在莲花生大师的空行教授,以前我甚至讲过。有皈依的人他怎么锻炼呢?比如说他今天要出远门了,他出远门之前呢在佛堂或者是心里观想,他说祈请上师三宝,或者是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令我这一路平安,然后把事情做完后又感恩三宝,又进行皈依。也就是说这个佛法僧三宝、这个上师三宝是他的主是他的命是他的根,是他的永远的守护,是他的信仰,是他不可更改的唯一是生命的标准,他是他是支柱是他的道路,是他最终要成就的果位。这种心牢牢的树立起来的时候,那这个人就叫做是真正的入了佛门,真心为了求解脱,为了修行而来。那么有了这样的心当然他就会尊师重道,他就会听了佛法呢认真的去行持,他哪怕有错,他也勇于承认勇于忏悔。所以说再差再差的根器,他都能够最终不断的进步成佛,这是肯定的,所以佛经上告诉我们皈依有多么多么大的功德。一个真的发心皈依的人,他以前比如说有邪魔外道呀,或者一些鬼灵呀对他的摄受加持统统都消失了。我们经常听到有的人说我皈依以后我还是这么多魔障。其实这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没有真正的皈依,他如果真正皈依,一念发心皈依这些魔障全部没了。所以说经上所说的是真实不虚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人他不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这就是所谓的虚伪虚假,按现在话说得不好听叫冒牌货。所以大家要结合修行去检点自已的内心。我的内心中还有哪些是虚伪的,还有哪一点其实是在伪装的。要通过反复的忏悔,这样才会越来越生惭愧心,惭愧为入道之门呀。这就是“皈依”他的意义所在。
     好我们接下来讲一下这个他具体的文字:
南无古鲁贝!(三称)
     南无古鲁贝!是什么意思,我们来说一下。称三称,三称以示尊重。“古鲁”的意思就是上师宝的意思。这个“古鲁”就是梵音,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师父的意思、师长的意思,在菩萨戒里面有讲师僧(师是师长的师,僧是僧团的僧),在藏传佛教经常称这个就叫上师,过去唐密也称上师,不管称什么,就是所谓的师。就是说授法恩师,不管是授戒的还是讲法的、反正是让我们能够了知佛法、指导我们受持佛法、引导我们走上成佛之路的,统统都是叫“古鲁”。
     那为什么叫“贝”呢,古鲁贝的“贝”其实就是宝藏的意思。所以说下面称“雅”前面称“贝”。上师―――我们说这个师呀,他是一切功德的宝藏。藏,我们知道地藏王菩萨,大地涵藏一切。那么这个上师宝他涵藏一切功德。也就是说一切的功德,一切的佛法僧宝的功德都汇聚到上师宝的身上。所以说上师的地位非常的崇高,他的恩德非常之大,就称为他是个万法之宝藏,他是聚集称为古鲁贝。
     好刚才前面回头说,哪怕是给我们讲过一句法而让我们受益的人,我们都把他认为是上师,那么这就显示出我们对传道、授业或者是引导我们入佛门的师长的这种真正的认识。那么当我们去具体的去依止一位上师来深入的修行的时候,我们应当知道这位上师实际上已经聚集了一切上师的功德。那么你有了这样的心在你的修法的观想当中,在你的学佛的进程当中,你就不会出现毁谤其他师长。你就不会把一切的上师有这种不平等观待。如果你对所有的上师有不平等的心,首先应该忏悔。你要知道在开悟者的心中他看一切都平等的,更何况看一切上师是平等的,因为他的体性者是佛,这是讲的最终明白的境界。所以说不平等心肯定是无明。那么既然连这样的哪怕是教过我们一句法的人都看做是无上师,那么他怎么可能对真正给予自已灌顶、给予深入的传法指导我们最深的,按藏传佛教讲叫做根本上师、按照汉地佛教讲叫做三恩根本师,这样的师长他怎么可能生起任何的轻慢抵毁之心呢?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轻师必然慢法,慢法必然不知法,不知法何以修法,不修法何以得解脱呢?所以他的根都在这个上师身上,那上师按我们现在来讲也叫善知识,他具体里面怎么支分,今天就不再加以详细的支分。今天要说的是一个共同点。就是说一切的上师,比如说有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你观想的对境,比如说你观想的是佛菩萨的像,他的外像是佛菩萨,那他的外像就是你自己的上师、根本上师。如果是佛菩萨的观想,那么就观想他的体性就是你的上师,如果是外在的上师的形象在观想着,那么你应该想他的体性就是佛陀。然后你观想这位上师,你还要把一切的对你有恩德的上师统统的汇聚到这位上师的身上去,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上师瑜伽。所以这个称为南无古鲁贝,这个“古鲁贝”的意思。
     那为何称“南无”?“南无”这个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其实这个词含义非常之深刻。如果光光从“南无”这二个字去讲的话,这也是梵音。南和无可以分别代表父和母―――父亲和母亲。我们今天肉身能够活在这个世上如果没有父精母血蕴育我们的身体,那是不可能有我们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来自于父母。那么"南无"这个皈依、一心皈命呀,他有这个含义。就是说我所南无、我所皈依顶礼的对境他就如同我的父母,如果没有了他就完全没有了我,所以说我这个"南无"就体现为这样的意思。那通常解释"南无",有的解释成皈命,有的解释成顶礼,有的是顶礼供养等等。不管怎么解释,他含义非常深远。这个如何体现"南无"这二个字呢,要靠大家平常修行中不断深入的去体会。这一个合掌、这一个顶礼实际上他是一切法门的基础。在佛道的修行中,一切的佛法如果离了"南无"这二个字,他永远不会开花结果,就算开花结果他结的肯定不是正果,开的肯定不是真正的美丽的花朵。他肯定偏邪。
     这如何理解这个道理?一样的,比如说"南无古鲁贝" 就是皈依上师宝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如果一念之间对自已的上师生起一念抵毁之心、不相应之心、轻慢之心,那么他就同是一颗树的根没了。那么他这个树怎么长他都长不成。那么按照过去的公案来说,以前大家有讨论过,在米拉日巴传里有讲过,就是米拉日巴尊者他急于求法、修行,但是玛尔巴尊者没有满他这个愿,他继续在考验他消他的业障,后来他在他师母的帮助下呢,就生起所说的对上师生起一念的轻慢心、生起一念乃至毁心,如果不加以忏悔的话,那么他无论到哪个上师面前,哪怕是释迦牟尼佛亲自现身他也没办法得度,他也不可能开悟―――永远都不会。何以故?因为他断了这个根的缘故。所以"南无"的意思就是这个根,这个父和母啊。所以说按照我们世间的伦理道德来讲,人家说骂母亲一句天上都会打雷呀。你如果叫你的母亲给你下跪的话,按世俗讲,那可是真的是大逆不道。那么在佛法修行当中,你的法身慧命,上师比你的父母的恩德还要大。那可想而知了。所以说佛法中讲这个道理,他并不是象有些人搞一些个人崇拜呀,一些下唬人的话为了是控制我了,等等。那都是一种邪思邪想。好下面讲到后面的时候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好了,这里讲到一个上师宝叫"南无古鲁贝",讲到皈命的意思,这个含义大家可以继续深入的思考。再看现面这句话:
南无布达亚、南无达玛亚、南无桑噶亚!  (三称)
   这是巴利语,也是过去的梵音。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意思。后面一个南无桑噶亚!这是语音上,因为这个“桑噶”和“无”连读就发这个“么”音。他这里语音上滑过去了,连读成这样。这是语法的关系,略为提示一下。
  那么这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对三宝的皈依。他的含义也是相当相当的深刻。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三的含义。这里呢支分为外相内相密相和极密相来看。这个三宝呢他有四层含义。那我们今天一些可能不会很详细的讲,但是我支分来让大家有所了解。
  从外相来看我们的皈依的对境他就是佛法僧三宝。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佛陀,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佛陀;法,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那么僧就是流传下来的,大家不言而喻了,就是实践佛法的这些现圆领方袍相的僧伽,广义上来说呢就是实践佛法的佛教的教团,从广义上说也可以说也包括佛教的修行者、继承佛法的修行者。但是从具体的来说就是佛法僧三宝,这个佛到我们今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佛陀塑象,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经书法宝,僧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说象寺院里面住的僧伽。那这外在的佛法僧三宝可以说是从外相上所谓的皈依境。什么叫外相上看?他的形就是这样的,先不管他里面是什么,他的形相就是这样的。而这种外在的形相就是我们皈依对境,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皈依三宝的人,他首先要皈依外在的形相。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不管这个出家人怎么样,你对他顶礼磕头不会有任何的过失。但是你如果对一个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出家人、他现那个相的人生起轻慢心、讥嫌心都是一种过失。这个大家要明确。皈依三宝不是说不要皈依外相的三宝。有的人说我有点智慧了,真正明白佛法不一定到庙里去烧香,真的明白佛法不一定要怎么样,那道理是对。但是你要知道是“不一定”哦。并不是说你不要这样,更不是说你对外相上的三宝可以起轻慢心、可以随意的毁谤。这点我觉得今天很多的三宝弟子对这点非常的忽略,甚至讲很多人做不到,十个里面有八九个都不重视这个法。所以这还要郑重的提示大家。因为你如果连外相的这种恭敬心都不没有,更谈不上内在的恭敬了。那么好了,外相看的皈依对境是佛法僧三宝。
    那这三者他究竟的体性是怎么样呢?他就是佛陀的本体,也就是说佛陀他的本体显现为佛法僧三宝,也就是如来现身为佛法僧三宝的形象出现在世间。所以说三宝若住世佛法则住世,三宝若不住世呢,佛法灭了。大家要知道这种非常重要的观念。在戒律里面有讲到,有五个比丘在―――清净持戒的比丘在,那我这个法就不会灭。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有这五个比丘他就能做羯磨,他就能再度一个僧,就能再有一个比丘产生。如果说佛法只剩下一个比丘了、只剩下二个比丘了,那好了,无法度生了。因为法事不成立呀,僧团就没了。那么僧团没了,三宝赖以存续的根也没了,那么我们的世界就陷入了黑暗。所以说我们让佛法僧三宝住持在这个世界上,他的意义是非常之巨大的。也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到底是在护持三宝发扬光大三宝,还是在毁坏三宝,还是在一边修行一边在造罪呢?这个对我们今天的修行人真的要扪心自问。我想问你,从你开始修行你讲过多少法师的坏话,你多少次在人群中造成了僧团的分裂,你的发心,你的举心动念有多少次是真正符合一个三宝弟子的发心呢?一言一行自已去观察一下,观察清楚了,你的忏悔就有内容了,不然的话你每天忏悔都看不到自己有什么恶业可忏悔的。好,这是讲外相上的佛法僧三宝。
 那么从内相上看呢?也就是说,他内在的含义是什么,这佛法僧三宝显现为什么?应该是上师本尊和空行这三个。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内皈依三根本。那么过去来讲解释内皈依三根本是属于密法的解释。当然这个其实也是可以讲也是一种密法上的共同法,我们这里有信心的人听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过失。我想今天与其很多混淆视听的邪法在流传,不如我们好好的思考,这些东西讲的到底是什么。所以说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还是给大家还是要做个说明。
   从内相上看是上师本尊空行。那么这个上师他是什么?是加持的根本、也可以讲是传承的根本。没有上师法从哪里传承。如果离开了上师,一切的加持都不成立。所以上师为什么称为“上”师---无有其上的师长称为上师。他是高高在上的,你如果把自己看做是和上师平等,那也是相违背的。前一阵子也有同修这样说,他说我们汉地佛教不好说,他说这个藏传佛教比较重视这个上师,汉地佛教呢这个上师和徒弟之间可能有的时候还互相帮助,有的时候上师错了徒弟可以教上师,然后互相帮助,互相进步。他说的好象不无道理,但是从佛法的根本来讲,上师是加持人根本,其实一念这样的心呀就不相应了。那这样的人当然永远不可能去证悟上师的密意。因为他不能完成上师瑜珈。一个没有证悟的人他把自己看作与证悟者相平等,他永远是不会去证悟的,一个凡夫他把圣贤菩萨看做跟他是差不了多少的人,那么他怎么可能会成为佛菩萨呢?不可能的。所以说上师是加持的根本。
    然后再看本尊。本是本来的意思,根本的意思,尊就是最尊贵的。我们比如在密宗里面生起次第的修行就观想本尊,把本尊观想出来,成就本尊他就成就了。实际上呢成就了本尊,他就说了是成就了悉地,悉地的意思就是成就的意思、得到这个果。那么本尊的修成、的完成就是成就的圆满。那好我们看这个对应关系。这个本尊实际上对应佛法僧三宝的法宝,所以说修行佛法僧最终是为了证悟这个法,对不对。那么从内相上看呢,也就是本尊的成就,所以称为上师本尊。这里讲到本尊。
    再讲空行,空行他什么意思,大家通俗的理解就是这种慈悲、佛法度化,普度众生呀,这种慈悲力量的显现叫空行。如同在空中飞行那样迅猛。就表示力量的伟大,通行无碍所以称为空行。你比如说护法天神,他也是护持佛教的事业,让众生呢教都能归入佛门,都能修行正道而解脱,这就叫空行。比如说藏地的有些叫空行母。空行母她往往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佛教,或者是来保护一位上师、或者一个佛,所以他叫空行。那么从佛法僧角并来讲呢,您看僧人,如果没有僧人谁来住持佛法?佛教就灭了。所以说僧团的延续,他就是空行的力量。就是这样理解。
    好了最后我们来看上师,为什么外相上看就是佛法僧三宝的佛,就是觉者,那么内相上看就是上师本身。也就是一个人只有把这个觉看做是自己师,他才会觉。一个人他只有把师看做是觉者佛,他才能证得上师的密意。所以说从外相上是佛,从内相上是上师。所以说佛法僧三宝是从外相上看,内相上看就是内皈依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今天和大家讲这个意思,大家好好的思考。他具内外一致的关系。那为何说平常这些道理有时候不宣讲呢,他就是个信心的问题、知见是否正的问题。你如果说一个人他执着于佛法僧三宝、过去佛法僧三宝,你看很多人认为今天不可能有佛法僧三宝显现,有的甚至持这种观念,在今天的时候哪来的善知识呀?怎么可能有证果的人呀等等。因为他信心的缘故,因为他知见缘故,你如果跟他讲上师就是佛,佛就是上师,法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法,空行就是僧,僧就是空行,他可能非但不理解反而会生起毁谤之心。所以有的时候这个道理称为秘密的道理。好,这个仅仅讲到内相的。我刚才说过这个从外到内到密到极密这个角度还能阐述。
    我们今天再来阐述一下,如果从密相上看佛法三宝又是什么呢?应该是脉风明点。那佛陀他的金刚身他的脉他能依为化身的。他能够做为一切功德显现能依止的,按今天我们讲叫做物质也好,就是能依,听得懂吗?比如说我们今天要把一个杯子放在桌面上放得牢,那么能依就是这个桌子,如果没有桌子这个杯子就放不下来。那一切的功德生起呢他必须要有个体性。比如说在我们修炼的候时这个金刚身上的脉就是我们讲的气脉、脉道,广道,中医上也讲一个精,精气神的精,精华物质。他为能依,能做为靠着的东西。能依他是什么?他是化身。比如说释迦牟尼佛现在世界,那法报化三身如何体现出来?那释迦牟尼佛就是殊胜的化身。而他金刚身之脉就构成了佛陀的一切体就构成了化身。风,把业风加以清净最终就会成就报身。在内心中的明点完全清净了就成就法身,清净明点为法身,净之身为报身,那么身之脉为化身,那么也就是佛法僧三宝实际上他从秘密的角度密上来看就我们完全内在的脉风明点。那这个已经涉及到圆满次第的修行。所以说哪怕前面所说的本尊法的修行,比如生起次第的修行,还是现在从密相上看的这个叫做圆满次第的修行,他其实都离不开最初佛法三宝外内密的含义。我们主要阐述的是这个意思。当然今天可能有些同修听了这个就有点很难理解,但是今天我这是略讲。留待以后有缘再说。今天主要要阐述这样一个意思。就是同样一句法意,他具有这种内外密之间的联系。大家不能以一种非常表浅的这样一种方式去理解。
    好了,最后从极密之相来看呢,我们今天就不说了。那也就是说从外从内乃至从他的密乃至从他极密相去看,我们刚才所称念的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亚、南无达玛亚、南无桑噶亚! 他都具有这种丰富的含义。所以说我们平常念诵这句话,四皈依偈,他包含了这么多的道理。所以刚才我前面再回过头来讲叫万法摄一法,一法涵进万法。那怎么体现在我们具体的修行当中,比如说你最早来看这段文: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亚、南无达玛亚、南无桑噶亚!  他会随着你以前所理解的程度来诵持。对一个对佛法毫无所知的人,他念这个就象是小学生在读生字一样。对佛法稍微有了解的时候,他称念南无古鲁贝、或者是南无布达亚、南无达玛亚、南无桑噶亚! 他具备他所理解程度上的更内在的含义和发心。好了,现在你的闻思修不断深入的时候,那么这一句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亚、南无达玛亚、南无桑噶亚!  他就会具备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所以他通过平常广泛的闻思和修行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所以说这个时候他一称诵: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亚、南无达玛亚、南无桑噶亚!  他就会把所有这些法门摄在所谓的一法,一法就是我称念这几句话中。这个道理就如同说,我们讲过顶礼是个法门,早上起来做礼拜,那么如何把这个恭敬心这个一切的恭敬的万法呢摄为我这个顶礼一拜当中。如何使我这个一拜拜下去就显现这个万法呢?那么他的功夫从哪里来,就从我们平常日积月累,从平常生活当中,从举心动念当中,去逐步逐步的去让自己的心去完全符合一个恭敬的心。有人说我不能生起恭敬心,那或者是你对佛法僧有误解,那你就不通就务必让他通。所以遇到善知识,那么看经书,你都要带着疑问去看,尽快把自己心中的疑惑去除。要想去除心中和疑惑,你必须直心,对不对?你必须去除自已这种诌曲之心。真心真意的来求道。那么随着你这样闻思修不断不断的来深入,那么你今天这一个磕头就可以显示为无量的功德。过去曾有这样一句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但是有一位老禅师说过:老僧今天这一坐可消万石粮。我今天这么一打坐,你就是供养万石的粮食我也消受得起呀。这就是一法摄万法,也就是这个出家人他这一坐坐下去,他已经融入了最早的发心皈依、他的一片虔诚以及他所有的道行和功德,就是日积月累来的,最后就体现为他这一坐,也是万法摄一法。所以我们修行人刚开始我就说过,大家受持这个《大乘瑜珈祷白文》乃至说受持其他精要的法文,都应该做此想,也就是说这个法义与其他的一切法意是一致的。那么反过来呢,我们所有的闻思都试着去理解这个。你所理解的这一切铺开来,他也就是一个一个所宣说的法义,没有违背。这个刚才讲这个道理就是万法摄一法,一法呢又支分为万法这样一个止趣。好了刚才已经讲完了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亚、南无达玛亚、南无桑噶亚!  这个各方面的含义,略为做个提示。今天就先讲这么多。下面呢,我看时间也很迟了,下面这句话“诸佛正法贤圣僧三宝,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福慧二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这句话的含义也非常重要,那我们留待下节课给大家说。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可能会把一些具体的进行支分来讲解,比如我们讲到福慧二资粮再支分讲什么是福资粮什么是慧资粮。讲到贤圣僧,何谓贤何谓圣何谓僧,三宝的体性谓何、具体如何支分,这里面也涉及到一个发心的问题。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
    我们刚才说过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能真实的明白法的义趣,那么你所行的一切法,他就具备有一切功德。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做回向,我现在可以以称念佛号来做为回向。我们过去讲过回向,回向分为有毒的回向和无毒的回向。有毒的回向是为了自我的目的,是为了世间的利益而进行回向。那么无毒的回向应该是学着佛菩萨发心而回向,他具备有广大的菩提心,广大的这种回向为他的止趣。如果我们不进行这种发心殊胜,正行无缘,结行回向殊胜这样三种殊胜来修行的话,那么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所行的一切善业都只能是有漏的世间福报,而不能转成无漏功德。所以说要想获得无漏之功德,必须如理如法的回向。从最初的发心、最后的回向都得如理如法去进行。那么刚才说过了这个回向的止趣是这样的,那么为何称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一种回向,就是这个道理。
     好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合掌,称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好到此为止。

[此帖子已被 慈氏悲华 在 2006-1-3 19:47:31 编辑过]

往昔所造诸恶习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7: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