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玄奘与弥勒——回鹘文《玄奘传》研究》
发起人:慈谨  回复数:0  浏览数:1421  最后更新:2010/8/5 10:04:00 by 慈谨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0/8/5 10:14:00
慈谨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608
经 验 值:937
注册时间:2009/4/22
玄奘与弥勒——回鹘文《玄奘传》研究》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描述了玄奘法师由跌足至圆寂的情景。在古代回鹘文译本[①] 中,这段内容与汉文原本相比似有扩充,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

当玄奘法师预感到他将不久于人世时,对其门人发下誓愿: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中奉事慈事,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②]

 

一方面讲述升入兜率天之愿,另一方面又宣扬弥勒佛的下生,而以后者为主,此正为《弥勒下生经》的主旨。回鹘人亦有这种思想,可见于回鹘文写卷《弥勒会见记》一书。乞求在兜率天中再生及回向功德的思想在书俯拾皆是,有些内容和玄奘法师所言几无二致。[③] 在很多回鹘文序跋中也都能在兜率天中再生视为信仰的终极目的,[④] 多数情况下是施主要将其功德回向于已故的亲属。这种思想在4至8世纪的中原极为盛行,9世纪以后便渐趋衰微。而本文所说的回鹘文序跋大多写于蒙元时代(13~14世纪)。也许这是因为弥勒崇拜在吐鲁番地区持续之时间更长的缘故。某些跋尾的内容很罕见,在宣扬弥勒净土的同时,又宣扬弥陀净土,既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又冀求再生弥勒佛所居之兜率天宫。有一件回鹘文经幢题记写道:

 

愿以此三宝胜因,使我的母亲、父亲和我所尊敬的长者及无量间之众生永离尘缘,遂其心愿,再生兜率天宫。[⑤]

 

从中可以看出,在西方极乐世界或兜率天宫中再生,对佛教徒来说是很重要的,不管尾跋的撰写者是否顾及到其功德属于弥勒崇拜甚或弥陀崇拜。尽管这则跋尾本意与六道轮回学说不同而有点象王日休之《龙舒增广净土文》。[⑥] 从中可以看出,在晚期的回鹘人中至少存在着两种崇拜并驾齐驱,不分彼此的情况。这也是回鹘宗教宽容的一种体现。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玄奘法师的传记。在强调其誓愿的同时,这位大师又口诵偈语:“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己,必生其中。”

回鹘文本译为:

 

    yükünürmn maitri arγïn kälmïš

ayaγ-qa tägimlig köni tuz tuyuγlï-qa

qut qolu täginürmn qamaγ tïnlγ oγlanï birlä

[trk] ky-ä ödün tapïnu täginäyin

tngrim sizing ödüngüztä

yükünürmn maitri arγïn kälmïš-ka

[ordu]-sïnta ärdäči ič quvraγ-ïnga

küsäyü tiläyü täginurmn bo ät’özümin tidtükdä

olar-nïing arasïnta tuγayïn siziksiz[⑦]

 

现据回鹘文本翻译如下:

 

我崇拜弥勒!这位来自在净土世界的人,

这位备受崇敬的人,这位真诚、高贵的智者,

我真诚地乞求自己和所有的人能一起

尽快在您的面前侍奉您。

哦!我的佛祖!

我崇拜弥勒!崇拜进入净土世界的人,

以及进入精神圣殿的人。

我真诚地希望能够毁灭此身,

以使将来一定能在你们之间再生。

 

内容比原来稍有扩充,从中不难看出玄奘法师对弥勒的崇拜之情。[⑧]

《玄奘传》在记述病榻上的玄奘法师时,提到他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有千躯金像从东方来,下入翻经院,香花满空”。[⑨] 然回鹘文本在叙述这一段时却在内容上也有扩充,多出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注解式词汇:[⑩]

千躯金像,

ming altun kiši

从东方来,

öngdün yïngaq kök qalïγ-tïn qalïyu uča kälip

下入翻经院。

taito samtso aċari-nïng nom ävirmiš pryanïnga kirip

 

回鹘译本《玄奘传》在描述玄奘法师与明藏禅师[11] 会面这一段内容时,多出来了一句在汉文本中找不以对应词的句子,且出现于句首,其意义何在,过去我一直没有弄懂。顺便提一下,这个句子在不久将要出版的交河故城所出的回鹘文残卷中也没有发现,写作:kidin taγdïn bulungdaqï zoluγ oruq-uγ ačar bolur。我将其译为:“他们(您)将打开通往西天之坦途或蹊径的人。”[12] 铁兹江在他的出版物中未对这一内容提出看法。笔者认为,其意或如本文所论,讲的也是阿弥陀佛所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13] 但这句出自胜光法师(Šïngqo Šäli Tutung)之手的话出处何在呢?我现在觉得似乎找到了一些线索。在释慧皎所撰《高僧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385年道安生命最后时刻的描述:“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起誓,愿生兜率。”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怪异和尚,道安请教自己来世将在哪里托生。传记中是这样写的:“安请问来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拨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14] 这段内容和上述回鹘文残卷所见令人信服地相似,不能不使人联想起它们之间的关联。林克在一处注释中提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慧皎对道安之超自然现象的描述很可能参考了479年王琰所著的《冥祥记》一书。[15] 那么便有一个问题,即回鹘文译本中的这句话又引自何处呢?如所周知,胜光法师在他的《玄奘传》译本中不仅参考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而且还参考了其它的佛教文献。[16]德·维塞尔曾经强调过,对弥勒与道安的崇拜开始于4世纪。[17] 可以设想,这种对圣徒传记的追求是和回鹘文译者的佛教思想分不开的,从中更可清楚地看出回鹘译本中玄奘对弥勒崇拜的来龙去脉。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在回答其弟子所问“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这一问题时,玄奘的回答很简单:“得生。”这个词是他内心世界的表露,也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但在回鹘文译本中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即在其临终明仍让这位大师对兜率天宫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18] 同时好象还涉及到一部经文,惜经文名称未能保留下来。可见到的内容有Tużit Ordu(意为“兜率天宫”)、“尊贵的弥勒菩萨”等,且论及精神宫殿中人的特性,亦即天宫中群佛和以九类生之人的区别。[19] 大凡在有关弥勒的文献中,一般都对九类生这一内容有所解释。按通常的说法,它是由四种出世形式(母体、蛋、湿润、转变)和五种化生形式(无形、思维、非思维、思维的天堂和非思维的天堂)所构成的。[20] 按照这一理论,所有的人在往生时都以其前世的善恶而被分为九等,享受不同的待遇。此九类思想就是回鹘toguz qay-lïγ Tušit(九等兜率天)意识的根源。[21]

 

译自劳特(J. P. Laut)、罗伯恩(K. Röhrborn)合编《突厥人之间的语言文化联系(Sprach-und Kulturkontakte der türkischen Völker)》,威斯巴登,1993年,第229~233页。



[①]  铁兹江(S. Tezcan):《古回鹘文〈玄奘传〉卷十(Eski Uygurca Hsuan Tsang Biyografisi. X. Bölüm)》,安卡拉,1965年,第700行以下。

[②]  惠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卷十。

[③]  柏林藏未刊回鹘文写卷 T II x 550(U 5719)。

[④]  茨默(Peter Zieme):《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与社会(Religion und Gesellschaft im Uigurischen Konigreich von Qočo)》,奥普拉登,1992年。

[⑤] 茨默(Peter Zieme):《回鹘文佛教头韵诗(Buddhistische Stabreimdichtungen der Uiguren)》(=《柏林藏吐鲁番文献》第13种),柏林,1985年,第169页(第46号文献,第37~41行)。

[⑥] 哈克曼(H. Hackmann):《俗人与中国佛教——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Laien-Buddhismus in China. Das Lung sghu Ching t’u wên des Wang Jih hsiu aus dem Chinesischen übersetzt)》,戈塔-斯图加特,1924年,第231~232页。

[⑦]  同上引铁兹江:《古回鹘文〈玄奘传〉卷十》,第683~695行。参见茨默:《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回鹘文头韵诗(Die Stabreimtexte der Uiguren von Turfan und Dunhuang)》,布达佩斯,1991年,第75页。

[⑧]  参见斯喷伯格(A. Sponberg)、哈尔达勒(H. Hardacre)共编:《未来佛弥勒(Maitreya, the Future Buddha)》,剑桥,1988年。

[⑨]  文见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大正新修大藏经》,2053号,第277页上栏,第24~25行。

[⑩]  茨默:《回鹘译本〈玄奘传〉和〈西域记〉(Xuanzangs Biographie und das xiyuji in alttürischer Uberlieferung)》”,载劳特(J. P. Laut)、罗伯恩(K. Röhrborn)编:《回鹘文本佛教传记文学(Buddhistischer Erzählliteratur und Hagiographie in türkischer Überlieferung)》,威斯巴登,1990年,第84页。

[11]  茨默:《论突厥佛教术语(Sur quelques titres et noms des bouddhistes turcs)》,载道尔(R. Dor)编:《中亚及其周邻(L’Asie Centrale et voisins)》,巴黎,1990年,第134~135页。

[12]  同上引茨默:《回鹘译本〈玄奘传〉和〈西域记〉》,第84页。

[13]  同上引茨默:《回鹘译本〈玄奘传〉和〈西域记〉》,第85页。

[14]  林克(A. F. Link):《释道安传(Biography of Shih Tao-an)》,《通报(T’oung Pao)》第46卷,1958年,36~37页;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59号,第365页下栏,第6~7行。

[15]  同上引林克:《释道安传》,第37页,注2。

[16]  同上引茨默:《回鹘译本〈玄奘传〉和〈西域记〉》,第84页。

[17]  德·维塞尔(M. W. De Visser):《日本古代佛教(Ancient Buddhism in Japan)》,莱登,1935年,第138页。

[18]  同上引铁兹江:《古回鹘文〈玄奘传〉卷十》,第778~779行。

[19]  前揭铁兹江:《古回鹘文〈玄奘传〉卷十》,第760行以下。

[20]  苏提尔(W. E. Soothill)、胡都斯(L. Hodous)编:《汉文佛教术语辞典(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台北重印本,1975年,第20页。

[21]  同上引茨默:《回鹘文佛教头韵诗》,第117页(第19号文献,第43行)。参见上引茨默:《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回鹘文头韵诗》,第260页。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8 5: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