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弥勒菩萨简介
发起人:慈谨  回复数:0  浏览数:1790  最后更新:2010/6/7 23:51:00 by 慈谨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0/6/7 23:59:00
慈谨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608
经 验 值:937
注册时间:2009/4/22
弥勒菩萨简介

 

(一)名义
  梵语Maitreya,汉译为「梅恒俪药」、「弥帝礼」、「弥帝隶」等等。弥勒是简略的音译, 意译为慈氏。菩萨之所以被称为慈氏,诸经中皆有记载,略举数点说明。
  (1) 贤愚经卷第十二:「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王名昙摩留支,……往至佛所, 是时如来,大众围绕,各悉静然,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 昙摩留支……见此比丘,光明特显,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尔?佛告大王: 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闻是语,倍增钦仰,言此慈定,巍巍乃尔。我会当习此慈三昧, 作是愿已,志慕慈定,意甚柔濡,更无害心。……尔时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弥勒是,始于彼世, 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见大正藏第四册四三六面、上、中)
  (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 (见大正藏第三册三零五面、下)
  (3)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云:「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时,有世界名胜花敷, 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一切;彼佛说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 彼国中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聪慧多智、广博众经,世间技艺六十四能无不综练。…… 以世间一切议论难诘彼佛,尽其辞辩而不能屈,既便信伏为佛弟子。…… 于是家即入深山,长发为 相,修行梵行……彼时世间,有雨星现,国王淫荒,慧星横流,连雨不止,洪水暴涨。仙人端坐, 不得乞食经历七日。时彼林中有五百白兔, 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于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今此仙人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云远, 法幢将崩,法海将竭……吾今欲为无上法故,弃身命,供养法师。时山树神,即积香薪, 以火燃之,……白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 时彼仙人闻树神语,悲不能言。 ……又说偈曰:『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时彼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 恒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见大正藏第三册四五八面上、中、下)
  (4)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介品:「……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 (见大正藏第十册四三五面,中)
  以上几段经文讲述弥勒菩萨在行菩萨道时,发慈心,观慈心、入慈心定、不忍食众生肉, 以是因缘,故名慈氏。
  (二)化身事迹
  弥勒菩萨可以说跟中国众生有特殊因缘,曾先后两次化身不同的人来启示众生!
  (1) 傅大士:于南齐明帝建武四年(四九七)五月八日,出生位于浙江义乌县城,名傅翕、字玄风、 号善慧,又称善慧大士,父名宣慈,母王氏。小时不好读书,常与人一齐钓鱼, 得鱼之后又将鱼沉入水中,并说:「去者适,止者留。」别人都笑他愚痴! 他十六岁结婚,育有二子。梁武帝普通元年(五二零),他廿四岁。与一外国出家人崧头陀相遇, 头陀对他说:「我与你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时当还?」 又叫他到水边看看自己的影子,到了水边一看,见自己园光宝盖,就悟前因。 他带头陀回家请问修道之所,头陀指着松山下双树说:「此可矣!」从此, 傅翕就在那里结茅修行,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 他平日种植蔬果,有人来盗取时,他反将蔬果盛好在蓝中给人;白天耕作,晚上对妻子说法, 如是者七年。一日,当他静坐时,见到释迦、金栗、定光三位佛自东方来,放大光明 ;后又见金光自天而下,照触于身。这之后,他身现金色,并有异香,同时空中有人说: 「成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场。」 他的神异境界,令四众闻风而至,不断向他请法。地方上的郡守以为他妖言惑众,将之囚禁! 没想到他在狱中不吃不喝,却一切如常!这就更令人佩服,他也因此而被释放。回去后, 他就更精进修行了。他曾告诉弟子们说:「我得首楞严三昧!」大家都知道, 这是十地菩萨才可证得的,所以就更相信他是十地菩萨的化身了! 梁武帝曾多次请他入宫辩论佛法。武帝的郗氏夫人,生前不信佛法,毁谤三宝, 死后堕于大蟒身,托梦向武帝求助,武帝询问于他,傅大士就介绍镇江金山寺的宝禅师给武帝, 禅师为之作忏顶礼, 灭除罪法,「梁皇宝忏」就是这么来的! 傅大士于太建元年四月廿四日入灭,时为七十三岁。有关他的事迹、与武帝论法, 化度众生的言教甚多,(见卍续藏第一二零册第一面始之《善慧大士语录》)略述如上。
  (2) 布袋和尚:唐末五代人,个人资料全不详。自名契此,又叫长汀子,住于浙江奉化。 生来体形肥胖,语出不定,随处寝卧;肩上常用 E荷一布袋,逢人乞化;一半自用 ,另一半藏于袋中。 小孩喜欢跟随于后,并向他乞讨,故人称他为布袋和尚。 每到冬天便卧于雪上,但雪不沾身;天要下雨了,他就穿了双湿草鞋;遇到乾旱时, 就穿高齿木鞋。有一次,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默然地放下布袋。又问他:「如何是布袋底下事?」 他把布袋挑起来走了。 后梁贞明二年(九一六)三月,布袋和尚端坐于岳林寺东廊下说了这首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毕安然而去。过了些时,岳林寺有一出家人从外边回来, 途中遇见布袋和尚,跟往常一样,并对他说:从寺中出来,拿错别人一只鞋,请他带回去。 那出家人回到岳林寺,才知布袋和尚已示寂多日了。大众感到奇异,开棺查看,只见一只鞋在内, 不见布袋和尚;想起他临终前的那首偈,才知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有关他的事迹, 只能简述如上了。(详见佛祖历代通载卷17 、佛祖统记卷42、宋高僧传卷21、景德传灯录卷27,大正藏第49、50、51册)
  (三)思惟像、天冠像、布袋像
  在新加坡,所见到的弥勒菩萨像绝大多数是布袋像,故有必要向大家介绍所不熟知的。
  (1) 半跏思惟像:是一种坐姿的像,左脚下垂到地,右脚横放予左膝上,左手顺着下垂至左脚踝上, 上身稍为向前倾,右手弯着以食、中二指支撑右颊,如正在思惟,故名思惟像。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约公元四二○至五八九年,已有半跏思惟像。史载最早出现思惟像者, 在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约公元四四二年。 韩国也在同期,即公元四世纪古新罗国时代,就出现此思惟像。日本则于飞鸟时代, 约公元五五二至六四四年时,塑有宝冠式与宝髻式两种思惟像。
  (2) 天冠像:天冠又名宝冠,就是以宝玉装饰的天冠,本是天人头上所戴之帽。由于天冠精细、 特殊、美妙,是人间所无的,故称天冠。它也用于庄严佛菩萨之饰物。 天冠弥勒像,就是弥勒菩萨头上戴了一顶有宝石珠玉装饰的,庄严无比的帽子。 从前我以为只有中国上海龙华寺才有,九九年底看到苏州灵岩山寺、 西山包山禅寺也都在天王殿内供养此像。不过还是以上海龙华寺的较为古朴庄严,百看不厌!
  (3) 布袋像:即是唐末五代契此和尚像。人称大肚佛、笑佛。其实这些都是讹称。弥勒菩萨尚未成佛, 怎能称为佛呢?佛教徒当了解这点! 中国有布袋和尚像,由于出现了契此和尚这位化身菩萨,故此后中国, 尤其江浙地方都画或塑此像流传纪念。 新加坡人口以华族占大多数,华人先前大多是中国来的移民,故受中国汉传佛教影响; 又或人们以「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这些好字句来形容布袋和尚,可能因此而广受欢迎, 所以普遍能见的,是布袋像。
  (四)弥勒菩萨诞辰与本愿
  中国寺院流行在大年除夕举行「弥勒普佛」,初一早上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有的诵弥勒三经(上生、下生、本愿经),或单诵下生经,长此以来, 我们以为大年初一就是弥勒佛诞!其实,如前所述,弥勒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还是菩萨阶位, 现在于兜率内院教化,将来会到人间成佛,龙华三会,广度众生!所以菩萨尚未下生到人间, 没有出生,那来诞辰呢?既非生日,何以偏选此日称诵弥勒圣号呢? 如印顺老法师在他的「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的文章中这么说: 「这就是表示学佛人新年第一件大事——共同发愿: 祝弥勒佛早日下生到此世界来。虽然,经里说弥勒佛要经过若干时劫才下生到这个世间 ,可是,佛弟子却希望弥勒佛早日下生。这是学佛人的深切愿望,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那么,佛弟子为何希望弥勒佛早日降生呢?这可从菩萨的本愿中了知。 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曰: 「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作是愿言: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於尔时, 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于当来世有诸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 弥勒菩萨当尔之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萨本愿力故。」 (见大正藏弟十四册,四一八面下) 这里我们要注意经文的前四字:「若有众生」,如果众生能成办这样的事,菩萨即下生成佛; 如果众生未能成就如斯之法,菩萨即不下生。所以学佛的人最大希望是生于佛世,有佛教化! 尤其弥勒佛降生时,众生皆行十善,薄淫怒痴,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何人不想? 弥勒菩萨的思想、本愿,经论中有许多述及,我们实行菩萨的教化,又称念圣号, 希望菩萨早日下生,广度有情,这是可以兑现的!全靠每一众生的力量!
  草率整理这篇劣文,是还「佛友资讯」编辑的心愿。编辑者设想每月有一位本地法师刊登大作, 是很完美的构思;我为了支持这美想,奋然答应,想必大家会原谅我这伪滥僧来打了头阵吧!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10:57:54